西汉时期的水灾
试论西汉流民问题形成的原因
试论西汉流民问题形成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社会的各种问题都紧密相关,与土地关系最密切的便是农民了,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封建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是农民主要的生产方式,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代定居是常态”农民只要有一线生机就绝不愿抛离故土而远走他乡。
但由于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它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当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同上地结合在一起时是农民,“而他们一旦失去土地,便成为流民。
”流民问题在我国古籍记载上屡见不鲜,在西汉尤其如此。
对于这种现象,哀帝朝谏议大夫鲍宣曾深刻分析和全面概括了流民产生的原因: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早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止,三亡也;豪强大族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摇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逸,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
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鲍宣论及的社会灾害包括赋税繁重、上地兼并、吏治腐败和社会无秩序状态,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早灾、饥荒和瘟疫。
总之,鲍宣的论述指出流民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中社会的因素尤为重要。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1、自然原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封建生产关系决定了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当发生了自然灾害,农民无法继续在原住地安身立命,就不得不四出流亡。
《墨子·七患》所言:“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
”中国社会传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水、旱、饥荒。
中国是一农业大国,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密切相关,每当发生自然灾害,农民或无法土著安身,或迫于缺衣少食而不得不四处流亡。
历史气候的研究表明,两汉时期是我国气候由暖转寒的变异时期,约从汉武帝时开始,气候渐趋寒冷,自然灾害主要有早灾、水灾和蝗灾等。
第三讲 历史上的水灾时空分布
隋代水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 其是今河南、山东地区,破坏十分严重。 大业三年(607年)、七年两次发生大水, 都漂没三十余郡。
唐代水灾主要爆发在秋季,从年代来看,元和五 年(810年)至开成四年(839年)是水患发生最 集中的时期,共有133次,平均每年发生4.8次。 其次是贞观四年(630年)至显庆四年(659年), 共有65次,平均每年2.2次。从空间来看,河南道 水灾最多,占水灾总数的27.8%。其次是关内道, 占水灾总数的21.4%,再次是江南道、山南道、 河北道与淮南道。如果以秦淮一线划分南北,则 南方水患占37.5%,北方占62.5%。北方水患为 多。河南道、关内道等水患多,与这一地区是政 治中心和主要经济中心有一定关系,官方记载比 其他地区更为详细。
五代时期水灾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黄河 在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桀骜不驯,不停泛滥。 据统计,五代55年间,黄河发生决溢有明 文记载的有18年次,决溢三、四十处,远 远超过前代,开启了黄河泛滥的新纪录 .
4、两宋时期
邓拓统计两宋共遭受水灾193年次[1]。康弘 统计有465次[2]。邱云飞统计为628次 [1]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邓拓文集》 第二卷,第22页。 [2] 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中州 学刊》1994年第5期。
汉代,水灾不仅次数明显增多,规模也十分巨大, 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黄河在中下游地区经常泛滥。两汉时期黄河共泛滥18次,西汉时 期有13次,东汉时期有5次。其中明确发生在下游的有11次,全部在 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光三年五月,河水在今河南濮阳决口,冲决瓠子 河,大溜向东南方向注入巨野泽,通过淮水、泗水入海。这是历史文 献上第一次黄河改道淮水的记载。这次泛滥由于第一次堵口不成功, 直到23年后才恢复故道。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泛 清河以东数郡” 。由于原先黄河一直威胁着王莽的祖坟,黄河决口之 后冲出新的河道,不再威胁祖坟,王莽就没有命令堵塞,使得黄河泛 滥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得以解决。这次改道是黄河历史上五次 大改道之一。 二是渤海湾地区海溢多次出现。有研究证明,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 公元初期,在渤海西部和南部,确曾有过大海侵。东汉时期,今渤海 湾地区和山东江苏交界的沿海地带,曾发生过5次海溢记载,对沿海 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海溢爆发的原因一方面是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降 雨量突然增加,河溢、海溢同时发生;另一方面在于地质变化造成地 震,进而引发海溢。公元初至5世纪是我国气候突变时期,故引发海 溢的几率较大。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水灾防治措施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水灾防治措施作者:汪文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3期在自然灾害当中,水灾是我国古代最为频繁的灾害之一。
正如《史记·河渠书》言:“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在经过了先秦时期较为零散的灾害防治经验和教训之后,两汉时期的灾害防治措施初步具备了法律化、规范化特点。
两晋的灾害防治承袭两汉,虽然某些地方有所创新,但由于战乱、政治动荡等原因,总体上有所后退。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灾前防备两汉至两晋时代,最重要的防灾思想就是重农崇本,积贮备荒。
隐患险于明火,防灾胜于救灾。
汉代有识之士,如贾谊、晁错等,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都大谈重农积谷及积贮备荒的重要性。
他们总的看法是,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尽量多储备粮食,这样不但国家安全有了保障,还能防灾备荒。
积贮备荒防灾理论是汉代乃至以后王朝防灾救灾的基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汉的耿寿昌提出了设立常平仓的建议,并得到了汉宣帝的肯定。
常平仓设置之初是为了平抑谷价,在谷价贱时,官府增价籴入;谷价贵时,官府减价粜出。
后来成为国家的一种粮食仓储形式。
常平仓和中央粮仓——太仓、汉代郡国所设置的其他粮仓一道,在荒年赈济灾民。
两晋时期继承了两汉时期的重农崇本,积贮备荒之说。
该时期皇帝经常下诏令劝课农桑,除了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外,还有备荒防灾的意识在里面。
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州郡及县)都设有粮仓,多层次的正仓系统已初具规模,这种仓储体系后来为隋唐所继承。
比起秦汉,这个时期防灾的仓储制度不太健全,仓储时时亏空;另外,用于救灾的常平仓兴废无定,导致该时期防灾能力较低。
另外一个重要防灾措施就是加强水利建设。
自古以来,中国对水灾就比较敏感,大禹治水的传说和许多关于旱灾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长期与水旱等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人发现兴修水利对水旱灾害防治有重大作用。
因此,兴修农田水利、防水抗旱,也是国之大事之一。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这都表明兴修农田水利、沟渠堰塘等水利工程的重要。
汉朝的洪灾赈济:减免赋税是最常见措施
汉朝的洪灾赈济:减免赋税是最常见措施两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其中水灾尤其频繁发生。
对于两汉时期的水灾次数的统计说法不一,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的数字是76次,其他学者诸如陈业新先生的统计数字为105次,而杨振红先生的统计数字是78次,学者甄尽忠统计为92次,相互不一。
但可以确定的是,两汉时期的洪涝灾害频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频繁的水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惨重的损失。
在水灾发生后,为了安抚灾民、保障民生和社会秩序,两汉政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赈济措施,一旦水灾发生,就会按部就班地启动救灾程序救济灾民、恢复生产。
水灾过后,人民的生活往往陷入了绝境。
为使失去生计的灾民能够度过暂时的难关,以保存民力,两汉时期的朝廷政府按照灾情发生程度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法。
学者甄尽忠在相关著述中总结了两汉时期政府对于水灾赈济的一些做法。
减免赋税是两汉时期水灾发生后最常见的赈济措施。
政府根据受灾的程度,全部或部分免除赋税,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关于此类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
鸿嘉四年,因关东连年大水,汉成帝下诏:凡“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
逋贷未入,皆勿收。
”绥和二年秋,因河南、颍川郡水出,汉哀帝下诏:“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永元十四年,汉和帝诏:“兖、豫、荆州今年水雨淫过,多伤农功。
其令被害什四以上皆半入田租、刍稿;其不满者,以实除之。
”延光元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七因雨成灾,汉安帝下诏:“又田被淹伤者,一切勿收田租。
水灾发生后,人民的家园被毁,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两汉时期的政府就已经开始采取移民就食的方法赈济灾民了。
移民就食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救灾办法之一,由于运输赈济的粮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政府往往组织灾民向未遭灾、有粮食储备的地区移民逃荒,并派官员沿途护送,到达目的地后再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或向地广人稀之处移民,到达后给予赈济、发放田亩使其安家。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这是历史记载的一次大地震造成河流改道事件。这 次地震震级达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 利建设的分析,以及社会变迁的观察,文章将揭示这一时期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的相互影响。
汉初武都大地震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汉初武都大地震后,由于秦岭山体的断裂错动使得斜贯在山腰中的汉水源改 道改流:主河道曾沿着三栈(大岩栈、曲江栈、五里栈)山开合形成的三渡谷进 入北峪河河道—唐家河到九坝台山交汇:一是东北方向的徽成盆地而进入陕北流 入了故道。
这条线路今所见可到张家坪(南北二水间必有重要交连)、嘉陵江上游和洛河 上游区域(北流可到西礼、出山口处可见秦岭山脉的东南走向的三座山头;二是 西流进入嘉陵江上游、徽成盆地再西流可入陕南或川西北而奔入黄河(上游东流 约十公里有东风井村等居住的地方,历史上沿用千余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 都漏水或南水北调工程(至今仍然存在)。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威胁。 建筑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完善。通过提高建 筑的抗震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灾害预测和建筑改造 等其他抗震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建筑 抗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推动抗震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 稳定的人类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汉初武都大地震震中在今甘肃东南部(古武都郡地),距汉中市约150km; 震级达到7级,极震区长轴为北西西向。发震时刻发生在白天,无海啸现象;由 于发震时刻处于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间的平缓山区,《汉书》只记载“地动”无 滑坡、崩塌等现象的具体描述,《水经注》除记述“地动山摇”外,还有“川水 又东南径武都故城北,昔蜀道至白水出其南,故有街衢相经”
中国历史上的水灾,你知道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水灾,你知道哪些?近日南方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侵袭,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在今天也出现了2017年第1号洪水。
纵观历史,我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都遭遇过不少洪涝灾害。
那么中国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水灾你知道有哪些吗?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
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
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受灾人口1890万,淹死3.4万人,淹没良田317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范围遍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除云南、贵州省外的7省市受灾县市达588个、乡镇10771个。
就各省而言,受灾范围之广也属少见。
四川省21个市、地、州都不同程度遭受山洪和山地灾害,长江中下游5省不仅平原河湖地区大范围受灾,山丘区也遭受严重山洪和山地灾害。
因持续不断的暴雨洪水和长时间的高洪水位,造成溃垸、内涝和山洪等多种灾害。
黄河的水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比之长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汉武帝时期黄河水患治理及其历史启示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Flood and Its Historical Inspiration in Emperior Wu Period 作者: 薛瑞泽
作者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出版物刊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4页
主题词: 黄河水患 泛滥 治理
摘要:从西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在中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是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政府的疏于管理和治理不得力,造成黄河长达数十年泛滥成灾。
汉代黄河水患的治理还给我们许多历史启示,其中沿黄河省份的统一协调,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大水灾
中国历史上的⼤⽔灾中国⾃古是⼀个⽔灾频繁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各地较⼤的洪⽔灾害有1092次,平均约每两年⼀次。
⼀、⼤洪⽔的传说和早期的⽔灾记载我国最早的洪⽔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经年不退。
《孟⼦》⼀书说,尧的时候,“洪⽔橫流,泛滥于天下;⽔逆⾏,泛滥于中国”。
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娲积芦灰以⽌淫⽔的传说。
最后禹治⽔成功,把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启,从⽽使中国社会发⽣了重⼤转折。
考古研究证实,龙⼭⽂化时期的王城岗遗址,其西城被⼭洪冲毁,城内冲沟以及城墙基槽被洪⽔冲毁的痕迹⼗分明显,东城则被五渡河暴涨的洪⽔冲毁。
地处河南省北部的辉县孟庄龙⼭城址,属龙⼭⽂化末期,也是毁于⼀场洪⽔。
▲哺育古代⽂明发展起来的河流商代时,出现了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城市⽔灾。
商的都城在黄河附近,⾃成汤以后,商都曾多次搬迁,据说就是为了躲避黄河洪⽔。
《尚书》还记载说,商的都城耿曾经被河⽔冲毁,灾害的严重性可想⽽知。
《国语》《⽵书纪年》等古籍中也多次记载有商的官吏为治⽔⽽献⾝的事迹,商代的甲⾻⽂中还有不少祭祀河神,⼘问⽔灾的⽂字,说明商代由于城市的出现,⼈⼝增加,⽔灾的破坏性加剧了。
⼤约⾃东周以后,《春秋左传》《⽵书纪年》等史书陆续有⼀些 “⼤⽔”的记载,透露出⼀些早期⽔灾信息。
如公元前711年“秋,⼤⽔”;公元前687年“秋,⼤⽔,⽆麦苗”,记载了⽔灾对农业⽣产的破坏。
公元前670年和公元前669年,鲁国连续⼤⽔,举⾏⼤规模击⿎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
与鲁国邻近的宋国和郑国也有⽔灾,如公元前683年,“秋,宋⼤⽔”;《⽵书纪年》记载,周敬王四⼗三年(公元前477年),“宋⼤⽔,丹⽔壅不流”。
关于⼤⽔,《春秋穀梁传》解释说:“⾼下有⽔灾⽈⼤⽔”,所以“⼤⽔”是⾮常严重的⽔灾。
以鲁国纪年的《春秋》所记载的⽔灾反映了东周时期鲁国以及邻近⼀些诸侯国的情况。
另外,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次⼤改道;周灵王⼆⼗⼆年(公元前550年),⾕⽔和洛⽔同时暴发洪⽔,冲毁周的都城成周(今洛阳)的西南⾓并危及王宫安全,这些都是研究我国早期⽔灾的宝贵资料。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雨涝是西安又一重要自然灾害。
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多,容易发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
见于史籍记载的严重雨涝灾害有: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渭水赤三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长安积霖七至九月。
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长安淫雨百日。
西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蓝田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山水出溢流九百余家。
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关中秋七月大雨至十月,渭桥绝。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夏,三辅淫雨三十余日。
西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五月乙亥大水,南山大石鸣如雷闻。
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七月始,大雨六十余日。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关中九月六州大水,渭水暴涨泛滥,冲损秋田无数。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关中八九月雍州大水。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长安九月丁已,军出长安。
时连雨,自秋至冬。
诸军马驴多死。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秋,连阴雨数月。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六月,新丰大雨,零口山水瀑出,漂庐舍。
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八月京城暴雨。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关中六月雨,麦滞损。
六月乙亥,京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九月后长安淫雨并雪凡阴一百五十余日,至神龙元年正月五日方晴。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沣水七月雨,水溢害稼,冬关中饥。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西京淫雨六十余日。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赈之。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长安秋淫雨积旬,墙垣多坏。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长安八月连雨二十余日,米踊贵。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长安自七月淫雨,八月尽方止。
京城官寺庐舍多坏,街市沟渠中捞得小鱼。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关中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长安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城斗米值钱一千文。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长安九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西汉时期大地震导致嘉陵江夺古汉水河道
西汉时期大地震导致嘉陵江夺古汉水河道据史料记载在西汉初期以前汉水的发源地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当时汉水的上游现今陕西省略阳县一带有多座山间湖泊,这些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这些湖泊蓄水量足够大,汉水的上游是可以行船无阻,当时可以从陕西省汉中市乘船经汉水逆流而上可以到达陇西,顺流而下可抵达东楚。
公元前186年2月22日【汉高后二年正月二十七】地震,武都道羌道山崩,地震至八月乃止,压死八百六十余人。
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在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在甘肃省武都-陕西省略阳县和宁强县一线-四川省青川县这块区域发生了一次特别大的地震,地震导致甘肃省东南武都,舟曲,陕西省略阳县境内多地发生山崩,强余震一直持续了8个月之久,地震导致至少860余人遇难,那个时代在川甘陕交界发生地震能造成数百人遇难实属罕见【因为那个时代川甘陕交界人口稀少】。
现代的地质调查和考察发现在现代的陕西省宁强县境内的汉王山一带曾经发生过特大规模山体滑坡,正是因为这次山体滑坡导致古汉水上游【现代的汉水】堵塞形成堰塞湖,公元前161年堰塞湖湖水从堰塞湖南部溢流而出进入古潜水河道随后流入嘉陵江上游河道完成了嘉陵江夺古汉水【现代的汉水】河道。
史料记载公元前186年这次大地震主要破坏区域是武都道和羌道,破坏主要表现为山崩;武都道是位于现代的陕西省略阳县附近,而羌道则位于现代的甘肃省舟曲县附近。
官方测距显示甘肃省舟曲县和陕西省略阳县直线距离为173千米左右。
而史料记载武都道,羌道发生山崩;山崩对应的地震烈度为10度或者10度以上【因为只有地震烈度在10度或者10度以上才会导致山崩】。
另外古武都道【现代的陕西省略阳县】距离古汉水发生山崩堵塞河道的区域直线距离约为32千米左右,而古汉水发生山崩堵塞河道的区域地震烈度也应该为10度或者10度以上。
因此推测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发生在川甘陕交界的大地震地震烈度为10度的区域是西北-东南走向,10度区域长超过173千米,宽超过32千米。
西安历史上遭遇过的自然灾害你知道那些!
西安历史上遭遇过的自然灾害你知道那些!1.西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前781年)旱既太甚,涤涤山川。
山无木,川无水。
2.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泾渭竭。
3.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大旱,渭涸三日。
4.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六至八月始雨。
5.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关中大饥,人相食。
6.西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三辅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绝。
7.西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夏大旱,民多渴死。
8.西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夏五月,关中大旱,东西赤地千里。
9.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树皮。
10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关中旱,三辅并京兆少雨,麦根枯死,牛羊死甚。
11.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四至七月夏秋,三辅大旱,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12.西晋秦始七年(公元271年)关中雍州五月旱,饥荒。
13.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七月雍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饿死在路上的难民14.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关中大饥,蓝田山竹开花结米,人皆采摘充饥。
15.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关中大旱,自三月起,泾、汉、渭皆竭,可涉。
16.前赵光初七年(公元324年)正至四月,关中大旱。
前赵光初八年(公元325年)四月,雍州大旱,自正月至是月。
17.前秦皇始四年(公元354年)关中大饥,米价每升值布一匹。
18.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关中七月大旱,饥。
19.后秦弘始十七年(公元415年)特大旱,时无点水,池水等俱干。
20.北魏太安五年(公元459年)雍州旱灾,年谷不收。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关中大旱,饥。
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大旱下的田地21.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长安二月癸丑日以久不雨,降宥罪人。
京师三十里内禁酒。
夏四月甲辰日,禁屠宰,以旱故也。
22.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七月旱,米粟踊贵。
八月,关内七州旱。
23.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七月,关中大旱。
利之所倚,患之所伏——试论西汉中后期的水利与水患
交织成为鲜明的 时代刻画。水利与 河患之 间的利 患分析 ,为我们揭示 出制度性短视这一早期 帝国行政 特点。
关 键 词 :西 汉 ;水 利 ;河 患
中图分类号 :K 2 4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1 3 3 2( 2 0 1 3) 0 1 — 0 0 1 1 — 0 4
黔首”的民生意义非常明确 。通过水利事业抵抗和 水决濮 阳, 泛郡十六” 。此次河决为有汉以来黄河 调节水旱灾害 ,维系着农业社会经济的兴衰 ,进而 最为严重的一次决 口, 溃决河水 已经向南连通淮水 、
关 乎王 朝 治乱更 迭 。
泗水 , 受灾郡国多达十六。司马迁还写道 : “ 于是天 子使汲黯 、郑 当时兴人徒塞之 ,辄复坏。是时武安
利之所 倚 ,患之所伏
— —
试 论 西 汉 中后 期 的 水 f t . I j 与 水 患
李 欣
( 北京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 0 0 8 7 1 )
摘
要 :西汉 中后期王朝渐入强盛 ,迎来 了全 国性水利建设 的一个高峰 期。水利事业兴起 ,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 3时的经济 、政 治危机 ,而积渐所致 ,水利工程背后 引发的河 患频仍 ,同样迫使 帝国行政艰 难应对 ,二者相互 -
战 国时邺令西 门豹开漳水十二渠 ,泽 留后世 ,
西 汉 中期 司马迁 游 历所见 感 叹 日 :“ 至今 皆得 水利 ,
侯 田蚧为丞相 ,其奉 邑食邰。邻居河北 ,河决而南 民人以给足富” 口 。 秦代首次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大一 则邰无水灾 ,邑收多。蚧言于上 日:‘ 江河之决皆天 统的政治文化格局 ,有 “ 决通川防”p 的重要举措 , 事,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 , 塞之未必应天 ’ 。 而望气者 即对 中原水利体系因战国时期不 同政局而造成的混 亦以为然 ,于是天子久不事复塞也” 。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摘要:西汉后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这时期自然灾害的灾种比较齐全,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对西汉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政治的冲击比较大,频繁的自然灾害在西汉后期这个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政治腐朽的时期发生,与之相互作用,加剧了西汉后期的衰落。
关键字: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状况;特点;影响西汉后期在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西汉后期是指西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
因为这样的界定便于本文的写作。
西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多的趋势,不断地考验着西汉统治者的救灾能力。
本文从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入手,分析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西汉后期的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不够完善,使得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剧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一、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西汉后期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不断增多的时期,根据《汉书》的记载,从元帝到平帝的54年间,平均每年发生0.87次灾害,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蝗虫灾害还有气候异常引起的寒冷等,灾害的种类较多,灾情较为严重。
(一)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西汉后期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据笔者从《汉书》中的统计,这一时期共有47次自然灾害(疾疫不在统计之内),其中地震14次、水灾13次、旱灾8次、寒冷灾害6次、风灾3次、蝗灾2次、冰雹灾害1次。
地震是西汉后期发生频次最高的自然灾害,共14次,地震的破坏性较大。
这一时期的地震有只是记录了某地地震的,也有记载一次地震灾害中震数百次的,地震的影响有只有某地的也有影响数十郡国的。
如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1](p1454-1455)这次地震涉及的范围广、破坏性强,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
水灾是这一时期发生频率比地震略低的灾害,共13次,但是水灾是这一时期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黄河决堤是这一时期水灾的一大特点。
内黄三杨庄水灾遗址与西汉黄河水患
内黄三杨庄水灾遗址与西汉黄河水患摘要: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灾情严重。
内黄三杨庄遗址是一处西汉末期的黄河水灾遗址,也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农田和庭院建筑遗址,被列入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内黄三杨庄遗址;西汉黄河水患;黄河河道近年来,在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附近发现了汉代的聚落和农田遗存。
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这些遗存均为汉代的庭院建筑和农田遗址,因黄河的一次大规模洪水泛滥而被整体淹没。
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地面部分建筑遗迹在全国独一无二,因而被一些专家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并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杨庄遗址为黄河下游严重的水患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
遗址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内黄县文物局编写了《三杨庄汉代遗址》一书,对初步发掘的收获作了简要介绍,不少报刊也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本文依据上述已经披露的资料,对三杨庄遗址与西汉黄河下游水患的一些相关问题予以初步探讨。
内黄三杨庄汉代黄河水灾遗址三杨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北,东北距内黄县城约30公里。
2003年6月下旬,当地政府在三杨庄北开挖河道,在约1500米范围内,距现地表深5米左右,先后发现了四处汉代瓦顶建筑遗存。
经初步清理后确认,这些遗存均为汉代庭院建筑遗址,因黄河的一次大规模泛滥而被整体淹没。
经过三年来的钻探和调查,考古工作者在近百万平方米范围内,不仅发现了13处汉代的庭院遗存,而且还发现了相互贯通的道路网络。
三杨庄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西汉晚期农田和庭院建筑遗址。
由于该遗址是因黄河洪水泛滥而被淤沙深埋于地下,所以庭院布局、农田垄畦保存完好,屋顶和坍塌的墙体基本保持原状,各遗迹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
这种情况在既往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尤其是成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及其耕作原貌,均是汉代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许多空白。
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2024
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经历过许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其中,大洪水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资料的汇编,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大洪水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详细分析。
概述:大洪水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水位突然上涨,超过河道、湖泊或其他水域的容量,导致水流外溢,并对周围地区造成灾害的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大洪水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大洪水不仅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正文内容:1.中国历史上的大洪水事件1.1春秋战国时期大洪水1.1.1淮水大洪水1.1.2黄河大洪水1.2秦汉时期大洪水1.2.1长江大洪水1.2.2浙江大洪水1.2.3珠江大洪水1.3隋唐时期大洪水1.4宋元时期大洪水1.5明清时期大洪水2.大洪水的影响与教训2.1社会影响2.1.1人员伤亡2.1.2人员流离失所2.2经济影响2.2.1农田破坏2.2.2城市建设受阻2.2.3交通运输受阻2.3环境影响2.3.1水土流失2.3.2生物多样性损失2.3.3水污染3.大洪水的防治措施3.1河道治理3.1.1河道疏浚3.1.2建设堤坝3.2水资源管理3.2.1建设水库3.2.2优化用水结构3.3应急管理体系建设3.3.1健全预警系统3.3.2加强抢险救灾力量4.国际经验借鉴4.1大洪水应对经验4.1.1抗洪水桥梁建设4.1.2河道防洪系统4.2美国大洪水应对经验4.2.1洪水保险制度4.2.2洪水风险评估5.未来挑战与展望5.1气候变化对大洪水的影响5.2经济发展与洪水防治的平衡5.3科技创新在洪水防治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的汇编,我们了解到大洪水在中国历史上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这些大洪水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轻大洪水带来的破坏,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并借鉴了国际经验。
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篇一:中国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商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避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东晋灭吴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方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清(1636年到1911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四、近代史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3年二次革命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1940年百团大战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898年戊戌变法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1941年皖南事变篇二:中国历史大事件中国的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商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避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东晋灭吴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方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清(1636年到1911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四、近代史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世界的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1381年英国瓦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时期的水灾
西汉时期的水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而且北方多与南方,东部多于西部。
这一时期的水灾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由长时间降水或骤降暴雨形成的水灾和江河决溢形成的水泛。
水灾对于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相对于其它灾害来说,来得更直接,更严重。
一方面是因为水灾发生时河水泛滥,河坝绝堤,山谷水出,使得无数人的生命瞬间化为乌有,房屋、牲畜、树木等财产被水带走,并造成农作物歉收或绝收,社会损失极大,如:
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蓝田山水出,流九百余家。
汉水出,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
[1](卷二七《五行志》) 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秋,“(河)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庐且四万所”。
[1](卷二九《沟洫志》)
水灾发生时,洪水把郡县淹没,往往造成农作物没有收成或者现有粮食被冲走,进而形成饥荒。
这时人民多被饿死,情况严重时还会发生人相食的现象。
如:汉武帝建始三年(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1](卷六《武帝纪》)
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民”。
[2](卷三十《平准书》)
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刺史宰相坐免”。
[1](卷二四上《食货志》)
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九月,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转旁郡钱谷以相救”。
[1](卷九《元帝纪》)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西汉水灾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