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次生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地形因子的影响
帽山林场4类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研究
官 中 素 密度 变化 范围在 031 -051 c 之 间 , 立木 、 下植被 、 碳 . 3 6 . g/ 04 g 枯 林 枯枝 落 叶和 半分 解的有 机残 体( 层 ) A
各层的碳素 密度差 异不大 , 土壤各 层的碳 素密度的; # 顺序为 腐殖质( 层 ) t ' lI P - >表 土层 ( A层 ) >亚表 土层 ( B层 ) 。 2 硬 阔叶林生 态 系统 总的碳储 量为 2 13 eh 1, ) 6 . 1 /n2 山杨林生 态系统 总的碳储 量为 1 5 2 eh 1, r 9 .0r n2 蒙古栎林 生态 系 / 统总的碳储量 为 16 4 oh 】, 9 .1t n 白桦 林生态 系统总的碳 储量 为 13 1 t/n2 )天 然 次生林年 平 均净碳 固定 量 / 2 4 .8ch 1。3 为 4 6 7ch 1・。 .4 t
林业资源管理
F 0RES r RES r 0URC ES ~ ANAGEM匮NT I
Au u t 2 0 g s. 0 6
N0 . 4
@ J 山林 场 4类 天 然 次 生 林 碳 储 量研 究 IL
闫 平
关键词 : 天然次生林 ; 素密度 ; 碳 碳储 量 ; 帽儿 山林场
中图分类号 :7 8 5 X1 1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2—6 2 ( 0 6 0 s1 .; 7 . A 10 6 2 2 0 )4—0 6 —0 01 5
雀儿山东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OURNA LOFMOU A N CE E NT I S INC
雀 儿 山东北 坡 土壤 有 机碳 密度 分 布 特征 及 影 响 因素 分 析
干 芝 张 熔’李 婷黄 双 张 青 文 ,世 , ,双 ,青
(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四川 雅 安 651) 2 0 4
摘
要 :以野外 土壤调查 和草地调查为数据源 , 技术为研究手 段 , 3 s 分析了雀儿 山东北坡表层 土壤 有机碳密 度的
分 布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结果表 明, 内表层土壤 有机碳密度平均 值为 95 74 gm , 空间分 布呈条带 区域 .3± .1 / 其 k
状, 以西北部错阿到绒表一带为高值 区(7 5~ 24 gm ) 1. 4 .2k/ 向周 围逐渐 减少 , 在东南部 仁果 、 马、 来 昔色 一带的高 山河谷 区达 到其最低值 (< .2k m ) 4 5 g 。土 壤有机碳 密度分布 的影响 因素分 析表 明, / 在不 同土地利用 方式 中 , 土 壤碳密度 的大小顺序为林地 (3 7 g m )> 1 . 1k/ 草地 ( .4 k/ 耕 地( .4k / ; 9 9 gm )> 4 2 g m ) 表层 土壤有 机碳密度 与草 地 和灌草地植被盖度 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 与林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 关键 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 空间分 布; 响因素; 影 雀儿 山
征及其影响因素 的研究少见报道。因此, 本文借助 高山草甸土、 褐土、 暗棕壤等。整个研究区土地利用 于 Ac I rGS软件 , 结合地 统计 学方 法探 讨该 区域 土 类型以草地、 并 林地和耕地为主, 分别 占土地总面积的
壤有机碳密度的含量水平、 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
帽儿山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分析
海拔 恢复时间 采伐方式 采伐强度
AltitudeΠm
Restoration yearsΠa
Cutting Cutting model intensityΠ%
恢复方式 Restoration
model
择伐
封山育林 Closes off4207Selective
20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compartment 3 , Xinken
东南 Southeast
20
Ⅶ新垦 ,第 3 林班 ,第
20 小班 Sub2compartment 正东
20 , compartment 3 ,
East
13
Xinken
下 水曲柳 (纯林) 640
Down Fraxinus mandshurica
上
白桦 ,水曲柳 Betula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40种典型森林类型示范区植被恢复的调查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各示范区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并分析示范区植被恢复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 44 卷 第 12 期 2 0 0 8 年 12 月
林业科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Analysis of the Biodiversity Restora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Maoer Mountainous Region
Dong Xibin Jiang Fan
(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 Engineering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样性特征分析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样性特征分析初兴国;丰绪霞;付廷军;张迎新【摘要】通过采用丰富度指数(Margale、Menhinick 等)、均匀度指数(Pielou、Heip 和 Alatalo 等)和多样性指数(Gi-ni、Shanon_Wiener 和 Simpson 等)等3种测度方法对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的最重要植物为胡桃楸;Z602样地的各种多样性指标均高于 M701样地,可见 Z602样地的多样性更为优越。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Maoershan Region were studied.Three measurement methods:richness index (Margale,menhinick richness index),evenness index (Pielou,Heip’s & Alatalo evenness index),diversity i ndex (Gini,Shanon-Wiener and Simpson diversity index)were us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s of the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f Maoers-han region.Result shows that J uglans mandshuric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nt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f Mao-ershan region;each diversity index of Z602 plot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M701 plot,it is clear that the diversity of Z602 plot are more superior.【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46-48)【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天然次生林;多样性指数;帽儿山【作者】初兴国;丰绪霞;付廷军;张迎新【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Key words species diversity; natural forest; diversity index;Maoer Mountain对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帽儿山地区森林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并通过对群落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的特征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的发展水平,可以为后人深入研究和帽儿山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帽儿山实习报告
帽儿山实习报告黑龙江大学实习报告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实习名称:姓名:保密实习成绩:一、实习目的1.通过本次实习能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了解不同科植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百种植物,压制两种植物标本。
3.了解生态学中种群和生物群落基本定义及种的个体数量指标,熟悉并理解森林生态系统:识别并捕捉林区常见的昆虫,能熟练的说出昆虫所属的科目、区分要点,并做成标本4.认识农科院种子的贮藏过程和育种过程;学习常见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了解田间灌溉和施肥措施,学习无土栽培技术。
二、实习地点1、尚志市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老山试验站2、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3、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三、实习内容(1) 帽儿山试验林场实习? 植物学实习时间:6月21日下午指导老师:孙阎老师具体内容:由孙阎老师带领我们认识近百种植物,详细的讲解了植物的名称、科属及各种植物的特征,分别详细介绍植物如下:水蜡树——木犀科红皮云杉——松科白三叶——豆科红三叶——豆科腺独行菜——十字花科红梗蒿——菊科还阳参——菊科紫斑风铃草——桔梗科早熟禾——禾本科节节草——木贼科狼牙委陵菜——蔷薇科红松——松科水珠草——报春花科狭叶荨麻——荨麻科旱柳——杨柳科蝙蝠葛——防己科杨铁酸膜——蓼科牛蒡——菊科水金凤——凤仙花科翼果唐松草——毛莄科车前草——车前科刺老芽——菊科白花碎米荠——十字花科榆叶梅——蔷薇科球子蕨——球子蕨科回回蒜毛茛——毛茛科卫矛——卫矛科山里红——蔷薇科东方草莓——蔷薇科毛榛子——桦木科金银忍冬——忍冬科 ??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孙老师要求我们每位同学压制两种植物标本,我负责采集压制毛榛子和山丁子两种植物标本。
1.毛榛子:属桦木科(corylaceae)榛属(Corylus)植物,又称山板栗、尖栗、棰子等,毛榛子因营养丰富被称为“坚果之王”,榛子属于野生灌木。
帽儿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磷含量研究
帽儿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磷含量研究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土壤中磷元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帽儿山地区四种森林类型的0~20cm土壤全磷含量为0.44~0.69g/kg,表现为红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0~20cm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2.87~18.68mg/kg,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
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我们要多培育红松林,并适当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土壤中能固定更多的磷。
关键词:森林类型;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磷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研究了帽儿山地区不同的森林类型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期为当地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实验地概况帽儿山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境内,属于长白山系张广才岭西坡小岭余脉,是我国温带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45°20′~45°25′N,127°30′~127°34′E。
该地区平均海拔约300m,其中最高峰帽儿山海拔高805m。
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8℃,年平均湿度70%,年平均降水量723.8mm,年平均蒸发量1093.9mm,无霜期120~140d。
该地区冬季最长连续积雪覆盖天数为152d,冬季冻土层厚度约为1.5m。
二、研究方法1.标准地设置与2015年6月选择本地区有代表性的4中森林类型: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每种森林类型中选择典型地段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样地,对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
2.取样方法及土壤指标测定每个标准地按照对角线选取8个点,取0~20cm、20~40cm和40~60cm 土样,带回实验室挑除凋落物、植物根系和石块,风干并过筛。
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及时空动态格局分析
ln j n i v e/ n i n ,Sn ia ,S i i ( oeeo oet ,N r es F r t nvr t,H ri o gi gP- i e Wa gWe ag ogLn n u X n C lg fF rs y ot at oe r U i sy abn a on f l r h sy ei 10 4 P .C ia / Junl f otes Frs nvri .一 0 0 3 ( ) 一 7— 9 50 0. .R hn )/ ora o N r at oet U i s y 2 1 ,8 1 . 4 4 h y r e t T ebo aso ec a pep t nMae h nFrs F r i S agh Ct, in jn rv c a M  ̄a d h im s f ahsm l l or a oet a n h nzi i He og agPoi ew sc c t oi s m y l i n e
第3 8卷 第 1 期 21 0 0年 1月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0. 8 No 1 13 . Jn 0 0 a .2 1
J 0URNAL OF NORTHEAS F T ORES TRY UNI VERS TY I
S 山林 场 森 林 生 物 量 估 测 及 时 空 动 态 格 局 分 析 N J L ’
p t ss tsi . ohe i e t ng Ke wo d F r s ima s y rs oe t o s :Ma e h n f rs am :T p g a h c fc o :I tr o ai n meh ;Re e so d es b o r a o e t r s f o o p i a t r n e p l t t o r s o d r g s i n mo l
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
2015年7月防 护 林 科 技J u l y,2015第7期(总142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7(S u m N o .142)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7-0029-02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李国春(1972-),男,黑龙江塔河人,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森林经理学研究.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李国春,赵佳(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 利用帽儿山地区固定样地数据,根据一元生物量估算模型计算出各样地的生物量,然后利用A r c V i e w 中的插值功能计算出整个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建立研究地区的生物量空间数据库㊂利用生物量实测值与插值得到的预估值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利用插值得到的生物量与实测的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㊂关键词 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插值;估测中图分类号:S 718.5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07.011E s t i m a t i o n M e t h o d f o rF o r e s t B i o m a s s i n M a o e r s h a nF o r e s t F a r mL iG u o c h u n ,Z h a o J i a(H e i l o n g j i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s t r y M o n i t o r a n dP l a n n i n g,H a r b i n15008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l o c a l b i o m a s se s t i m a t i o n m o d e l ,b i o m a s s i nv a r i o u s p l a c e s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b y lo c a l b i o m a s s b y u s i n g f i x e d s a m p l e d a t a i n a r e a o fM a o e rm o u n t a i n .F o r e s t b i o m a s s i n t h ew h o l eM a o e r s h a n r e gi o n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u s i n g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o fA r c V i e w.T h e b i o m a s s s p a t i a l d a t a b a s e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c c u r a c y t e s t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b y u s i n g m e a s u r e db i o m a s sv a l u ea n dt h ee s t i m a t e dv a l u e so b t a i n e df r o mi n t e r po l a t i o n ;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 t h e r e i s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m e a s u r e db i o m a s s a n d t h eb i o m a s s o b t a i n e d f r o m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M a o e r s h a nF o r e s tF a r m ;f o r e s t b i o m a s s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 ;e s t i m a t i o n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被生物量约占全球陆地植被生物量的85%㊂森林生物量是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区域森林碳平衡的重要参数[1]㊂1 研究地区概况试验区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境内㊂东部以自然山脉与尚志市黑龙宫㊁小九林场相邻,南部以哈绥铁路与国有林场局所辖的帽儿山林场为界,西部和北部以自然分水岭为界与阿城市平山林场㊁山河林场相接壤㊂位于127ʎ30ᶄ 127ʎ34ᶄE ㊁45ʎ20ᶄ 45ʎ25ᶄN ,南北长30k m ,东西宽26k m ,总面积26291h m 2,共划分10个森林经营施业区,151个林班和3075个小班㊂林区平均海拔300m ,最高海拔805m ㊂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比较分明㊂土壤多为暗棕色森林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下层为岩石[2]㊂研究区域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㊂地带性顶极群落为红松阔叶林,经过采伐和其他人为破坏后形成各种类型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如山杨林㊁白桦林㊁杂木林㊁蒙古栎林㊁硬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落叶松㊁红松㊁樟子松㊁云杉等),林场森林覆被率为70.2%[3]㊂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2004年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主要包含263个固定样地的样地号㊁样地面积㊁横坐标㊁纵坐标㊁海拔㊁郁闭度㊁蓄积等因子开展研究㊂利用帽儿山地区的固定样地数据,根据一元生物量预估模型,计算得到每株乔木生物量,将每株样木的生物量求和后得到各样地的总生物量㊂然后运用G I S 软件中的空间插值功能计算出整个帽儿山地区的生物量,再用S P S S 软件包对插值所得的生物量与实际生物量进行T 检验,判断两者之间差异是否显著,并根据坐标建立生物量的空间数据库,使其具有查询功能[4]㊂3 结果与分析3.1 生物量计算对每个样地的检尺数据分别树种按生物量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每个样地的总生物量数据[5],利用A r c v i e w 软件的插值功能得到整个帽儿山地区的生物量空间分布数据,见图1㊂图1 帽儿山地区插值图3.2 精度检验本文从273个固定样地中随机抽取72块样地的生物量真实值与理论值作为精度检验的独立样本㊂利用S P S S 软件进行精度检验,得到T 检验的结果,见表1和表2㊂由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为0.46,其值>0.05,两组样本符合方差一致性的条件㊂T 检验中,显著性水平为0.229,大于0.05,由插值计算出来的样地生物量与实际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因此插值方法可行㊂表1 样本数据统计值样本数量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误差真值72134282.7263669.787503.56理论值72122146.7756624.326673.24表2 2组独立样本的T 检验方差检验F 统计量显著性水平T 检验T 统计量自由度显著性水平方差一致性检验0.550.461.21142.000.231.21140.090.233.3 生物量查询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固定样地的生物量数据,经过插值计算后得到整个帽儿山地区的生物量分布㊂在A r c v i e w 软件下可以随时查询每一个坐标点的生物量属性㊂这样我们就根据经纬度建立起了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空间生物量分布图㊂在A r c v i e w 中只需点击查询按钮,便可任意查询每一点的生物量㊂如图2所示㊂图2 生物量查询4 结论本文利用帽儿山地区固定样地调查数据,根据生物量模型得到样地生物量,进一步通过空间插值的方法得到整个地区的生物量空间分布数据,并运用S P S S 软件进行精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插值法得到的生物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该方法可行,操作简便并且精度较高㊂空间插值的方法可以根据较少的数据推算出较大面积的数据,且结果精度满足要求,可节省大量的调查工作,建立的生物量空间数据库,更加直观实用,可以随时进行查询,能够广泛用于生产和实践㊂参考文献:[1]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3(1):13-14[2]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3):57-64[3]李永兵,陈旭瑞,胡俊峰.基于G I S 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地球物理学,2002,17(3):523-539[4]方精云.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碳库可能远小于目前的估算[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635-638[5]吴刚,冯宗炜.中国寒温带㊁温带落叶松林群落生物量的研究概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1):95-10103防 护 林 科 技 2015年。
基于地形因子的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分布研究
与植被 的形 成和 发 育过 程 , 决 定 着 土地 利 用 与 土地 质量 的优 劣等 。对 于森 林 资 源 信 息 , 过 去 只 能 从森
林资 源档 案 中的文 字 表格 上 了解情 况 , 缺 乏 直 观 的 空 间数 据反 映 , 难 以分 析变 化 的空 间分 布 规律 , GI S 空 间数据 管理 和分 析 功 能弥 补 了 这一 不 足 , 它 应 用 资 源数据 的 图形与 属 性 数据 库 结 合查 询 , 分 析 了森
业 区 。境 内 山 峦 绵 延 , 丘陵起伏 , 最高海 拔为 8 0 5
I T I , 平均 海拔 3 0 0 m。温 带大 陆性 季 风气 候 , 年 平 均
气温 为 2 . 7℃ , 年 均最 高 气 温为 1 8 . 0。 C; 年均 最 低 气温 为 一1 2 . 1℃ ; 平均 相 对 湿 度 为 7 1 , 年 降 雨 量
p e c t ma p we r e o b t a i n e d .Th e t e r r a i n f a c t o r s we r e c l a s s i f i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e r r a i n f a c t o r s ;t h i s c a n p r o v i d e e v i d e n c e a n d g u i d a n c e f o r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 Ke y wo r d s : t e r r a i n f a c t o r s ;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 ;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黑龙江帽儿山温带森林类型土壤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第56卷第10期林 业 科 学Vol. 56,No. 102 02 0 年 10 月SCIENTIASILVAE SINICAE 0ct.,2 02 0doi :10. 11707/j.1001-74==. 20201002黑龙江帽儿山温带森林类型土壤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刘辉1,2牟长城1吴彬1张悦1井立杰1% 1.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哈尔滨150040;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兴安岭调查规划设计院加格达奇165100&摘 要:【目的】探讨东北温带=种森林类型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年贡 献率及增温潜势的规律,以期揭示森林类型变化对土壤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方法,测定温带帽儿山2种人工林%红松人工林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均51年))5种天然次生林%硬阔 林、白桦林、山杨林、杂木林和蒙古栋林,林龄均为61-67年)和原始针阔混交林%林龄150年)非生长季土壤CC )2)CH <和**0通量及相关环境因子% 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pH 值、有机碳含量和有效氮含量,5 cm 深处土壤温度1及积雪厚度),采用单因素和Duncan 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0. 05 ),利用多元逐步回归从各月平均气体通量的可能影响因子% 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pH 值)有机碳含量和有效氮含量,5 cm 深处土壤温度1及积雪厚度)中筛选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帽儿山=种温带林型的非生长季土壤C02通量% 15.97~5716mQm 「2h")表现为2种人工林和4种次生林%蒙古栋林除外)显著高于原始林107.5M-147. 1%和135. 3M-262. 3% % P <0. 05);非生长季CH 4通量%-69. 74〜-9. 13 $g-m _2h _1)表现为3种次生林%硬阔林、山杨林和杂木林)显著高于原始林152. 8M-174. 6% % P <0. 05) , 2种人工林却低于原始林52. 0%~64. 1% % P 〉0. 05);非生长季 *0通量% 7. 68-40. 55 |jig-m _2h _1)表现为2种人工林和3种次生林%硬阔林、山杨林和杂木林)显著高于原始林114. 2% - 286.6%和116.3%~192.0% %P <0. 05);非生长季土壤C02排放通量表现为原始林主要受1及0〜40cm 土层土壤pH 值、含水率及硝态氮含量影响,人工林主要受1和积雪厚度影响,次生林主要受1和0-40 cm 土层土壤4 态氮含量影响;CH 4吸收表现为原始林仅受1影响,人工林受积雪厚度影响,次生林受1和0-40cm 土层土壤4 态氮含量影响;*0排放表现为原始林仅受积雪厚度影响,人工林与次生林主要受积雪厚度及0-40 cm 土层土壤4态氮含量和含水率影响;与原始林相比,人工林和次生林使非生长季土壤C'4吸收的年贡献率% 12.3% -30.2%)减少2.8%~10.0%(山杨林除外),而使C02和*0排放的年贡献率%4. 8%~12. 5%和7.0%~63.6%)增加了 3. 1%〜7.7%或3.0%~56.6%;与原始林相比,人工林和次生林使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增温潜势% 71. 16250. 64 g C02-m-2)显著提高130%~190%和120%~250% % P < 0. 05)$【结论】温带原始红松林被皆伐后形成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恢复至51-67年时,早期的人为干扰对其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未得到彻底消除;人工林和次生林C02、*0通量较原始林均显著提高,次生林C'4通量显著提高,人工林却显著降低$关键词: 温带森林;人工林和次生林;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主控因素;增温潜势与年贡献率收稿日期:2019-02-06 ;修回日期:2020-09-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4102)*牟长城为通讯作者$中图分类号:S714.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488( 2020) 10-0011-15Characteriz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Soil of TemperateForest Types Durizg Non-Growizg Season is Maoer Mountaiz , HeilongjiangLiu Hui 1,2Mu Changcheng 1Wu Bin 1 Zhang Yue 1 Jing Lijie 1% 1. Center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2.Daxinganling Survey ,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Nahoo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hoo Jiagedaqi 165100)Abstract : 【Objective ] In order to reveel the influencc of changes of forest types on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fromsoils , the Ouxet of greenhouse gases , the annual ccntribution rate and the patterns of warming potential were investigatedfoe 8 temperatt forest types in the northeest during the non-growing season.【Method ] With the statio chamber-gaschromatography method , CH 4 , C02 , and N 2 0 fluxee were meesured along with the environmentaS factors ( snow covvo12林业科学56卷thickness,5cm deep soil temperature1,0-40cm soil water content,organic carbon,available nitrogen,pH)from two 51-year-old plantation%Korean pine plantation HR and larch plantation LR),5naturat secondary forests with61te67 years old hardwood forest YK,Betula platyphylla,forest BH,Populous davidiana forest SY,mixed deciduous forest ZM, Mongolian oak forest MGL,and150-yeaeold primare Korean pine and broad-Oeevad mixed forest YS,One-oay variance and Duncan method were used foe variance analysis and multiple comparison%#=0.05).Multiple stepwise rearession was used te find the main factore affectine the aeenhouso gas flue from all environmental factors.'Result]The CO%fluxes were 15.97-57.86mg•m2h1among the8temperate forest types during the non-yrowing season,and thoss of the2plantations and the4secondary forests%except for MGL)were sionificently highee than those of YS ospectively by107.5%-147.1% and135.3%-262.3%%P<0.05);The CH4absorption values were-69.74—9.13$g•m2h1among the8temperate forest types during the non--rowing season,and the values of the3secondary forests%YK,SY,ZM)were sianificently highee than that of YS by152.8%-174.6%%P<0.05),while those of the2plantations were sianificenW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YS by52.0%-64.1%%P>0.05);The*0fluxes were7.68-40.55(jig*m~2h_1among the8temperate forest types during the non-yrowing season,and the2plantations and3secondary forests%YK,SY,ZM)were sionificontly highee than YS by114.2%-286.6%and116.3%-192.0%%P<0.05)respectivaly;During the non-yrowing season,soO C02 emissions from Y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5,0-40cm soO watee content,pH and nitrate nitrooen,while that from the plantation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5and snow covae thickness,and the C02emissions from the secondary forest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5and0-40cm soil ammonium nitrooen%YK and MGL).C'fluxes from YS were impacted only by T5,from the2plantations by snow covae thickness,and from the secondary forests by T5and0-40cm soil ammonium nitrooen.*0fluxes from YS was mainly controlled only by snow covae thickness,while those from the plantations and the secondary forests were gneraHy controlled by0-40cm soil ammonium nitrooen,moisture content and snow covae pared with YS,the plantations and the naturd secondary forests reduced the annud contribution rate of soil CH4uptake%12.3%-30.2%)by 2.8%-10.0%%except SY)during the non-yrowing season,and made the annud contribution rates of C02and*0emissions%4.8%-12.5%and7.0%-63.6%)with an increase by 3.1%-7.7%or 3.0%-56.6%,respectivaly.The greenhouse gas warming potentiae%71.16-250.64g C02•m2)of the2plantations and the5naturd secondary forests showed a sionificent increase of130%-190%and120%-250%%P<0.05)during the non-yrowing season,compared with YS.[Conclusion]Therefore,the effects of early human disturbance on greenhouse gases oauxes du eong the non yg eow ong season ha ae not been oompaeteayeaomonated eaen aotee51-67yeaesooeestoeatoon oothe plantations and naturd secondary forests since the clear-cut of the primary temperate forests of Korean Pine.The C02and *0fluxes of plantations and secondary forests were sianificanWy higher than that of YS.The CH4flux of secondary forests wassognooooanta on oeeased!whoaethatoopaantatoonswassognooooanta de oeeased.Key words:temperate forests;plantation and secondary forests;non-yrowt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factors; gaobaawaemongpotentoaaand annua a oont eobut oon eate大气中C02)ch4和*0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已受到世界普遍关注(Schimel a t al, 2001),预测至21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升高3f 以上(Sherwood et al.2014;Shiorama et a0,2014)$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减缓气候变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Tian et a$1999; Jobbagy et a0,2000)$森林约储存着陆地地下40%和地上80%的碳(Dixxn et al.1994),且对全球碳汇贡献较大,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正影响(Callewaert et aO,2007;Pan et a$G2011;Gundersen et aO.2012)$天然林一般是大气C02净吸收汇(Paola et a$2001; Houghton,2003;Kaipainen et aO,2004;Liski ot al.2010),以每年每公顷数吨的速度移除大气中的碳(Valentini ot al.,2000)$然而,人为干扰(如火烧、采伐等)会使天然林由碳汇转为碳源(Machimura et aO.2005),天然林变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将对土壤呼吸产生复杂多变的影响(ShietaO,2015)$例如,亚热带天然林转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后土壤呼吸速率降低30%和22%~48%%Sheng et aO.2010;Zhao et aO. 2015;Wu et aO.2014),而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转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后土壤呼吸速率却增加44%和20%(Shi ot aO.2015);原始林转成次生林和人工林也会使土壤CH4吸收通量降低(Werner et aO. 2006;Tang et aO.2006)及N?。
莽山不同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摘要 : 【 目的 】 探讨湖南莽 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三类 次生林土壤有 机碳 ( S OC) 分 布特征与土壤 物理性质 的关 系 , 为该地 区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准确计量及森林土壤 固碳增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 在海拔 1 2 3 0 ~ 1 3 0 0 m区域 内的杉木 、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f o r No n — Wo o d F o r e s t T r e e s ( Mi n i s t y r o f E d u c a t i o n) .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n i v e r s i t v o f
F o r e s t r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0 4, C h i n a ; K e y L a b o f No n - wo o d F o r e s t P r o d u c t s o f S t a t e F o r e s t r y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
7 7 . 1 %和8 5 . 9 %。经回归分析发现 , 杉、 松、 竹 三类林地S O C和土壤容重拟合值R 分别为0 . 6 3 2 、 0 . 7 2 7 和0 . 6 1 5 , 杉木林S O C
含量 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相关( P < l 0 . 0 1 , 下 同) ; 三类林地S O C 含量与 田间持水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方差分析
Ch a ng s h a 41 00 0 4,Chi na ; Co o p e r a t i v eI n no v a t i o n Ce nt e ro fCul t i v a t i o n a ndUt i l i z a t i o nf or No n —W o o dFo r e s t Tr e eso fHun a n
中度火干扰对帽儿山次生林土壤呼吸组分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及时空动态格局分析
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及时空动态格局分析
王维芳;宋丽楠;隋欣
【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8)001
【摘要】采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990年和2004年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及一元生物量预估模型,计算得到林场内各样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插值法得到整个研究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地区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及生物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10多年的经营,该地区的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生物量与海拔和坡度呈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生物量与海拔高度的回归方程,并通过了统计检验.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王维芳;宋丽楠;隋欣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利用RS和林分因子估测帽儿山林场森林可燃物负荷量 [J], 王强;金森
2.基于地统计学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估测及空间格局分析 [J], 刘晓梅;布仁仓;邓华卫;胡远满;刘志华;吴志伟
3.利用3S技术估测森林生物量——以河南省商城县黄柏山林场为例 [J], 陈中如;何瑞珍;孟庆法;刘志术
4.帽儿山林场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的研究 [J], 李国春;赵佳
5.运用激光雷达数据的单木树冠提取算法对帽儿山林场单木参数估测的影响 [J], 李岩; 史泽林; 程坤; 甄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整合生物量及碳汇的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31年生种源选择
整合生物量及碳汇的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31年生种源选择朱航勇;张含国;张振;姚宇;贾庆斌【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摘要】林木遗传改良的主要目的是选育生产力大的良种,但是随着木材市场和全球气候变化,林业生产更加关注生物量和碳汇功能。
对帽儿山31年生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配模式,以及同生长性状相关性、异俗生长模型和遗传力进行分析,并初步选择了生物量和碳储量大的优良种源。
兴安落叶松树干(含树皮)生物量、碳储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体的74.17%、62.50%,伐倒木、立木材积同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碳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叶、树皮、树枝、树干,胸径处碳质量分数与总体平均碳质量分数相关系数为0.615,显著水平为0.058。
对于生物量估算各类异速生长模型中,Y=aDb Hc 和Y=aDb 两种模型较适宜兴安落叶松的生物量估算。
两个模型对树干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预测误差小于5%,预测准确性较好。
将实验林数据带入Y=aDb 模型中,生物量与碳储量种源遗传力约为0.36,最优种源为友好林业局,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比整体平均值高40.38%、43.92%,比最差中央站种源高130.66%和130.44%。
【总页数】7页(P5-10,59)【作者】朱航勇;张含国;张振;姚宇;贾庆斌【作者单位】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2.3+3;S718.46【相关文献】1.帽儿山地区21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J], 杨传平;姜静;唐盛松;李景云;王会仁2.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 [J], 孙玉军;张俊;韩爱惠;王雪军;王新杰3.大兴安岭东坡26年生长白落叶松最优种源选择 [J], 王创争;马文海;石德山;王黑子来4.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 [J], 郭娇宇;周梅;舒洋;赵鹏武;乌艺恒;田金龙;杨磊;管立娟;肖雷5.大兴安岭东坡地区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选择 [J], 刘新田;杜小光;梁莉;张萍;张宝财;张亚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伐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氮矿化的长期影响
采伐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氮矿化的长期影响王嗣奇;陈洪连;孙海龙;冯晨辛;孙昶【摘要】为了解采伐干扰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氮矿化的长期影响,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经过不同强度采伐(皆伐后造林、50%强度采伐、25%强度采伐、对照)处理后8a的次生杂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芯法测定了生长季不同采伐强度下次生林0~ l0cm土层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平均值均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处理间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这是导致各采伐处理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各采伐处理土壤硝态氮平均质量分数与对照亦无显著差异,但皆伐后造林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这可能是由于皆伐后营造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偏好吸收铵态氮所致.次生林土壤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硝态氮占无机氮的比例为49.25%~81.52%,但是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采伐干扰后8a,东北温带次生杂木林的土壤氮素流失风险已明显降低.【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6)010【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净氮矿化;采伐强度;次生林;土壤【作者】王嗣奇;陈洪连;孙海龙;冯晨辛;孙昶【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2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无机氮主要来自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通常没有干扰的森林土壤具有较低的净氮矿化速率[1-2]。
森林采伐常常引起土壤温度、湿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导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升高,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生产,并引起氮流失[3-4]。
广西猫儿山水青冈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广西猫儿山水青冈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王会利;王绍能;宋贤冲;秦丽玲;唐林峰;叶建平;曹继钊;邓小军【摘要】通过分层采集水青冈林0~100 cm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分析其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等物理性质及土壤pH值、速效养分等化学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66~76.75 g/kg 和5.52~10.77 kg/m2,且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大致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0~20 cm土层有机碳总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最大,分别占据整个土壤剖面的33.82%和27.94%,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水青冈林地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1~1.05 g/cm3和54.58%~73.16%,0~20 cm土层其值与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水青冈林地各级粒径土壤颗粒含量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砂粒(53.51%)>粉粒(29.93%)>粘粒(16.56%),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pH值的平均值为4.16,且土层之间变幅很小;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09.48 mg/kg、1.61 mg/kg和40.81 mg/kg,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相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与pH值、粘粒(<0.002 mm)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H值、粘粒含量、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与有机碳关系密切,可以用于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7页(P89-94,122)【关键词】水青冈;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影响因素【作者】王会利;王绍能;宋贤冲;秦丽玲;唐林峰;叶建平;曹继钊;邓小军【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2;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广西桂林541316;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2;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广西桂林541316;桂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桂林541001;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广西桂林541316;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16;S153.6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帽儿山两种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格局
帽儿山两种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格局
李建民
【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年(卷),期】2016(039)003
【摘要】文章对比了帽儿山8个杨桦林样地和8个硬阔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组分.结果表明,杨桦林和硬阔叶林的总生物量分别为223 t/hm2和257 t/hm2,总碳储量分别为106 tC/hm2和131 tC/hm2.两种林型生物量和碳储量差异均不显著,但以胸高断面积(BA)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硬阔叶林总生物量和碳储量显著高于杨桦林,两种林型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组分与BA显著正相关.
【总页数】4页(P27-29,59)
【作者】李建民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6
【相关文献】
1.大兴安岭南部温带山杨天然次生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及碳储量 [J], 史山丹;赵鹏武;周梅;杨小丹
2.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土壤碳储量分配格局∗ [J], 安利波
3.韶关市小坑林场山杜英幼林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配格局 [J], 林婉奇;佘汉基;薛立
4.阿丁枫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格局 [J], 吴敏;钟连香;梁小春;李俊
贞;秦武明
5.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 [J], 侯芳;王克勤;宋娅丽;杨棋茗;陈登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冠长率模型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冠长率模型卢军;李凤日;张会儒;张守攻【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11(047)006【摘要】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内的10个主要阔叶树种建立冠长率模型.采用2007年设置的30块固定标准地中获取的4 237株样木,使用其中的3 628株建立冠长率模型.从大小、竞争和立地3个角度来解释冠长率,利用Logistic 方程的形式来构造冠长率模型,并且使用多重决定系数来评价3个方面因子所解释变量的百分比.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从12.881 3%(色木)到42.116 8%(白桦),而对于帽儿山次生林区分布最多的树种紫椴的解释变量百分比是17.403 2%.对所建立的冠长率模型进行检验,获得较高的预估精度和较低的各种误差百分比.%Crown ratio models for 10 dominant species in Mao'er Mountain experimental forest station loca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developed and the study is part of a project to develop the protection demonstr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natural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Thirty permanent sample plots were established and 3 628 of 4 237 sample trees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crown ratio models in 2007. The models developed with Logistic function were designed from size, competition and site to explain the crown ratio and unadjusted multipl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centage of variation explained by three variable groups. The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model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variation explained byvariable groups ranged from 12. 881 3% (Acer mono) to 42. 116 8% (Betula platyphylla) , and the percentage was 17.403 2% for Tilia spp, a widest-distributed species in this area. Validation for the crown ratio models showed relatively high prediction precision and low errors.【总页数】7页(P70-76)【作者】卢军;李凤日;张会儒;张守攻【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8.5【相关文献】1.帽儿山林场天然次生林阔叶树种树高-胸径模型 [J], 王小明;李凤日;贾炜玮;陈东升2.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阔叶树种叶量分布模拟 [J], 卢军;李凤日;张会儒;张守攻3.黔中喀斯特次生林主要经营树种冠形特征及模型拟合 [J], 袁丛军;严令斌;喻理飞;吴长榜;蔡国俊;皮发剑;吴磊;舒利闲4.河北省主要树种单木和林分生长率模型研建 [J], 曾伟生; 曹迎春; 陈新云; 赵连清5.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林分类型最优树种组成 [J], 陈莹;董灵波;刘兆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帽儿山次生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地形因子的影响作者:姜航高菲崔晓阳来源:《森林工程》2015年第03期摘要:在帽儿山次生林区,按坡位、坡向差异对等设置20块样地,采集1 m剖面深度范围内不同发生层土样,研究了地形因子(坡位、坡向、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表明,本区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8.89~31.31 kg/m2,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土壤有机碳的表聚特征十分明显,平均而言,A层集中了全剖面总有机碳的53.2%。
坡位和坡向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平均而言,下坡A层有机碳密度是上坡的1.95倍,其1 m剖面有机碳密度是上坡的1.67倍;阴坡A层有机碳密度是阳坡的1.38倍,其1 m剖面有机碳密度是阳坡的1.23倍。
不过,在所调查的范围内坡度对上、下坡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无显著影响。
逐步回归显示,坡位是土壤有机碳数量分异的主控因子,可独立解释A层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61.25%和1 m剖面有机碳空间变异的64.0%。
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森林土壤碳储量准确估算和碳汇林立地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地形中图分类号:S 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2015)03-0015-06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之一,对于调节全球碳平衡和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
因此,关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内关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的研究多集中在全国尺度[4-6]、省域尺度[7-8]、地区尺度[9-10]等大中尺度上。
森林土壤有机碳因受到气候条件、植被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因子、土壤类型和经营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分布具有极大的变异性,这给其碳库的估算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以帽儿山次生林区为例,在区域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较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形(坡位、坡向、坡度)土壤有机碳测定数据,探讨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主控因素,以期为区域森林土壤碳储量准确估算和碳汇林立地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1.1 样地描述帽儿山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地貌为典型的低山丘陵,由南向北渐高。
地带性植被为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原生植被破坏后,现大面积分布的是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bulus davidiana)和硬阔等次生林。
本文所涉调查区为帽儿山的典型低山丘陵次生林区,海拔大部分在300 m左右,地形起伏较平缓。
地带性土壤类型为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暗棕壤,其母质以花岗岩风化坡积物为主。
在气候、植被、母质、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区域气候、植被、母质和时间因素基本一致,现植被和土壤类型以及管理水平也较为一致,地形被认为是引起区内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在区内典型次生林下,选择5个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山头);每个单元按照坡位(上、下)和坡向(阳、阴)差异,对等设置4块标准样地(30 m ×30 m);共设置20块样地。
由于调查范围内海拔差异较小,不足以引起气候和植被的显著分异,所以未考虑海拔因素。
1.2 样品采集每块样地典型部位设置1个主剖面,按照发生层A、AB、B、C 4个发生层分层取样。
其中,A为腐殖质层,AB为过渡层,B为淀积层,C为母质层;剖面深度控制在1 m。
对于所有剖面而言,此深度均可采集到完整的B层,但大多数剖面C层仅能采集到其上部(1 m以下未采集)。
每个土层采用原位立方土柱法采样:剖面分层后现场记录土层深度,然后按自上而下顺序采样,A、AB层采集横截面为10 cm×5 cm的立方土柱,B、C层根据需要采集横截面为10 cm×10 cm 或20 cm×20 cm的立方土柱,土柱取样深度为整个土层厚度;将立方土柱内的土壤和石砾用土刀全部收集在容器中,当下部土层中大石砾含量较高导致取样体积不规则时,用薄膜袋注水法估测取样体积[11]。
考虑到A层的空间变异性较大,所以每块样地除主剖面外,另随机设置2个辅助样点,同上采集A层土样,并记录A层厚度。
1.3 样品制备与整合土壤湿样品捡去根系,无损风干、称重(W1),过2 mm筛。
制样后将筛出的2 mm以上石砾合并称重(W2),计算石砾含量;土壤密度根据W1和实际取样体积估算。
过2 mm筛的土样在容器内充分混匀,取适量进一步用玛瑙球磨碎,过100目筛,混匀,装瓶备用。
各样地A层采样重复数为3(1主剖面+2辅助样点),为减小分析工作量,对3次重复样品按1.4 分析方法土壤样有机碳含量(SOCC)利用C/N分析仪(Heraeus Elementar Vario EL,Hanau,Germany)直接测定。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方法如下:SOCD=SOCC×d×D×(1-G)×10-2,式中:SOCD为土壤有机碳密度,kg/ m2;d为土壤容重,g/cm3;D为土层深度,cm;G 为>2 mm的石砾含量,%。
1.5 数据统计数据统计采用SPSS 16.0数据统计包。
不同坡位、坡向的土壤有机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水平;当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条件时,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符号秩和检验[12]。
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坡度的关系,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判定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控因素。
坡位和坡向为分类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采用哑变量(Dummy Variable)为其赋值[13]。
2 结果分析2.1 土壤有机碳总体数量特征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见表2。
土壤A层有机碳含量均值高达62.27g/kg,向下锐减。
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相应变异系数分别为18.3%、27.3%、45.4%和76.4%,表明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程度增大。
按变异程度的等级划分 [14],各层有机碳含量均属中等变异。
土壤有机碳密度在A层最高(占全剖面的53.2%),表聚现象十分明显;但并不是随土层加深而递减,B层明显高于AB 层,见表2。
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程度B层明显高于A层和AB 层,但三层及1 m剖面均属中等变异。
1 m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在8.89~31.31 kg/m2,算术均值为16.18 kg/m2。
2.2 坡位的影响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下坡高于上坡的趋势(如图1所示),且A、B两层均是下坡显著高于上坡(P2.3 坡向的影响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除C层)和有机碳密度(除B层)均表现出阴坡大于阳坡的趋势(如图2所示)。
对于土壤有机碳含量来说,除A层外各土层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密度也一样,仅A层表现为阴坡显著大于阳坡(P2.4 坡度的影响全部样地从整体上统计,A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坡度呈极显著负相关,1 m剖面的有机碳密度也与坡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如图3所示)。
然而,若上、下坡分组进行统计,则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与坡度的相关性,以及1 m剖面的有机碳密度与坡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数据未显示)。
由图3可看出,尽管上、下坡点据的分布都较分散,但分群特征比较明显,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整体相关关系的显著性。
因此,从整体上统计得出的土壤有机碳与坡度的相关性其实是一种假象,它体现的仍然主要是坡位差异。
在所调查的坡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并不受坡度的显著影响。
2.5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控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利用所有20块样地数据,以坡位、坡向和坡度为自变量,以土壤有机碳密度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利用判定系数大小量化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综合解释能力和不同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见表2)。
表2中,R2φ为除该变量外的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的判定系数;ΔR2为在其它变量的基础上增加该变量时,回归方程判定系数的增量,ΔR2越大,说明该变量在回归方程中越重要;R2偏为偏确定系数,是指新加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所解释部分占缺少该变量的回归方程未能解释部分的比例大小,也是判断自变量重要性的指标之一;R2adj是调整确定系数,指回归方程中的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性的解释能力。
由R2φ、ΔR2和R2偏可知,坡位对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影响最大,能够独立解释A层变异的61.2%,其次是坡向,两者合计能够解释变异的73.0%;能够独立解释1 m剖面变异的64.0%,其次是坡向,两者合计能够解释变异的69.8%。
坡度未能进入回归方程,主要是由于坡度和坡位呈极显著(P0.05),未能进入方程。
这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坡度的相关性较高是由于坡度与坡位的相关性引起的,这进一步证明了坡度对土壤有机碳无影响。
3 讨论本研究区域1 m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算术均值为16.18 kg/m2,低于大兴安岭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21.60 kg/m2[10];但高于长白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14.59 kg/m2 [10]。
本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在表层最高,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一致[15-17]。
其原因应该主要与森林凋落物和植物根系有关。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地表有机碳的主要补给者,凋落物分解及淋洗所携带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输入的较大项[18];森林植物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A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植物根系分布减少,有机碳来源少。
地形因子通过侵蚀和堆积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19],同时地形作为成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支配着地表和土壤中水热资源的重新分配,而且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储量有着深远影响[20]。
因本区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海拔大部分在300 m左右(海拔差异不足以引起生物气候条件的显著变化),地形起伏较平缓,所以重点体现在坡位和坡向两个地形因子上。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各土层中均表现出上坡低于下坡的趋势,并且除AB层及C层含量以外,其他各土层含量和密度及1 m剖面密度差异均显著,与薛立[21]、张地[22]、Li[23]等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在较低的海拔范围内,坡位是土壤有机碳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上坡到下坡,土壤逐渐由侵蚀过渡为堆积,所以下坡比上坡的土层厚[24],导致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增加;同时与上坡相比,下坡的林分生产力较高,凋落物数量大,枯枝落叶层现存量较大[21],所以有机碳的输入量大。
对于不同坡向而言,本区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除C层)和密度(除B层)均表现出阴坡>阳坡,与一些文献报道相似[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