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的路线》说课稿范文

合集下载

《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掌握。

七年级的学生乐于讨论交流,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这将有助于本节课探究的组织和开展。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过于抽象,因此需要教师,一方面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描述血的成分及主要功能;能够区分三种血细胞。

能力目标: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以及显微镜操作使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血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为,能够区分三种血细胞。

五、教法学法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我的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将进行我说课的中心环节,说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到5分钟)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20到25分钟)三、归纳总结,巩固提升(3到5分钟)四、学以致用,任务达标(5到10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第一节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提出问题:“手指流血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你们知道血液中还有哪些成分吗?”引发学生自主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导入新课。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引领、教学流程等四大方面来说。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及地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

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2章、3章、5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理解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和输血原则。

能力目标:能区别三种血管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五)课前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巩固旧知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

《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

《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巨野实验中学孙华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时间安排为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消化、呼吸等章节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激素调节等知识的前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和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知识目标: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知道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能力目标:学习用图解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画图、识图、据图作答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老师扁桃体发炎了要输液,药物如何到达患病部位?导出物质运输的途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引出物质运输的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温故知新,探索规律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回顾心脏的结构,心脏与血管的连接。

物质运输途径说课稿1

物质运输途径说课稿1

2.教学学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 法,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 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首先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 说出心脏结构模式图及其相连的血管,然后提 出问题:动脉、静脉是通过什么结构连接在一 起的?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动脉是如何 从心脏流回全身,又是如何从全身流回心脏的 呢?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进而导入本课。
Hale Waihona Puke 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动脉血管里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静脉血”这 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举一反例) 2.肺循环路线和体循环路线是同时进行的,还是一 次进行的?是独立的,还是一个整体?若是一个整体, 两条路线在那里汇合呢? 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明白了:由于心室的同时收缩, 使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且在心脏处汇合形成了 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中,我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 入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 学生的思维、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 讨论、分析、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获得 新知,形成技能。同时我也可以从中获 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 缺。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识别血液循环 示意图,辩证的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 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3 望。
<3>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边回 答边解释,目的是: 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 和对目标的达成情况。 <4>总结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既对本课内容系统 化又让学生有成就感) <5>板书 我力求板书规范、系统化,使学生通过板 书,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形成一个整 体。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探究成果,鼓励他们互相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运输现象,如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人体血液循环等,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途径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组织小测验或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物质运输途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反馈。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
3.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他们在生物学学习中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3.实践活动:布置与物质运输相关的生物学实验或观察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质运输过程的理解。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运输的途径、特点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在巩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标题区、知识点区、实例区和总结区。标题区突出显示本节课的主题,知识点区列出关键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实例区展示具体的生活实例,总结区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结构。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说课稿

说课稿

《物质的运输器官》说课稿2016/3/15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龙王庙中学的王娟.首先感谢南城中学为我们大家提供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

课程里面的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今天的课题是《物质的运输器官》,因为本课内容较多,又是学习下节《血液循环的途径》的基础,也是中考的一大考点,所以我把本课分成两课时,本节所讲是第一课时,血管。

本课重点是掌握三种血管的特点及功能,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就是运用。

课题导入:为了使本课更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我用公路比喻血管的作用,使同学们对本课内容有了较具体的了解,又用血管的数量和长度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学习:本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是早晨第一节,实验又需要大量准备工作,考虑到这些,我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演示了”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过程,效果更直观,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第一步请同学们带问题观察实验,观察后小组讨论归纳,请各组代表发言,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示答案,引出三种血管。

第二步讲述三种血管的概念,也即他们与心脏的关系,这一步也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并组内讨论和填写课本52页表格。

请学生自己发现对比三种血管的特点。

之后课件出示本课静脉瓣的作用,静脉相关应用题目,和中考热点毛细血管的特点。

之后是本课师生共同小结,达标练习。

习题的设计共有三种形式,选择,填空,填图,难易程度遵循由易到难,有基础有拔高。

争取让所有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都能学有所得,有成就感。

本课设计思路就是这样,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V1.0(范例)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V1.0(范例)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V1.0任课教师张运星单位吉水县螺田中学所属学科初中生物课程名称《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V1.0适用年级七年级教材冀教版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吸收、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学环境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师活动媒体形式媒体作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师: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视频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直观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通过血液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 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 济南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育新中学的刘连杰,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

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

今天我带来的说课课题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我将从设计意图、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大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设计的依据和构想: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以过程为本节课的主线。

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来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亲身实践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便利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一)本节主要内容特点和地位《物质运输的途径》这一节是是济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三节内容,继前面学习的消化、呼吸系统及血液、血管等内容为基础,围绕血液循环的路线展开教学。

主要讲述了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血液成分改变的原因、结果以及血压和脉搏的有关知识。

是对人体其他系统的一个串联,在整个初中生物教材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考中常出现的重难点内容,另外它还为生活中常见的病理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的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显微镜、活小鱼、血压计、秒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2)掌握血压、脉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说明血液循环的意义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合作意识的教育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2、教学难点运用血液循环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范文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范文

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是生物体内的必要生理过程。

随着生命的进化,各个生物都发展出了不同的器官,以实现其物质运输的需求。

本文将着重介绍人类和动物的物质运输器官,以及它们的种类和功能。

1、人类的物质运输器官1.1 心脏心脏是人类体内最重要的物质运输器官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将氧合血液从左心室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从右心房输送到肺脏进行再次氧合。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壁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血液的运输。

1.2 血液血液是人类体内另一个重要的物质运输器官。

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荷尔蒙、维生素和电解质等物质,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主要负责止血。

1.3 血管系统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从全身输送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其主要作用是在体内组织器官之间实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2、动物的物质运输器官2.1 鱼类的鳃鱼类的鳃是其主要的物质运输器官。

它们类似于人类的肺部,通过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来实现氧合作用,然后将氧合后的血液输送到全身。

2.2 昆虫的气管系统昆虫的气管系统是其主要的物质运输器官。

它由一系列的管道组成,将氧气从体表吸入,然后经过细小的气管输送到细胞内,来实现氧化作用。

和人类不同,昆虫不需要心脏来推动血液的流动,气管系统可以储存和输送氧气。

2.3 鸟类和哺乳类的肺鸟类和哺乳类的肺是其主要的物质运输器官。

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从空气中吸入,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其内部充满了气管细分而来的细小气管,以实现气体的交换。

物质运输是生命体的必备生理过程。

通过不同的器官和机制,生物体能够收集、储存、运输和分发营养物质和氧气,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些器官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生物对于物质运输的不同需求,反映了生命在进化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初中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doc

初中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doc

初中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局部。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局部。

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这节内容为“血液循环”奠定了根底。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局部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根底。

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

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拟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

为本节课的难点。

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比照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

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

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现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把人体胸透的X光照片在银幕上播放,由于学生是首次看到人体胸透的真实情况,因而学生注意力能立即被吸引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生动的感性认识。

同时,配合放映人体心脏位置的绘画复合片,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用三句话归纳出心脏确实切位置(板书),紧接着,介绍个别心脏位置异常的现象(如:右位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物质运输的载体》 说课稿

《物质运输的载体》 说课稿

《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

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又为后续学习血液循环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接着详细阐述了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特点,如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防御保护、血小板止血凝血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协调性。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但对于血液这种微观层面的物质运输载体,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思维能力方面,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逐步归纳总结出本质规律。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说出血常规化验单中各项指标的含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涂片和血常规化验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血液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养成关注健康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2)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1)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与形态结构的关系。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重要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说课稿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说课稿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植物如何通过特定的结构和机制来实现物质的运输,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节课主要包括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有机物的运输两部分内容。

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动力和意义,为后续学习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和原理。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了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掌握了一些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

但是,对于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具体过程和机制,学生还比较陌生。

在能力方面,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途径和动力。

(2)说出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和形式。

(3)解释植物体内物质运输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植物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3物质运输的路线优秀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下册(冀少版)

2.2.3物质运输的路线优秀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下册(冀少版)
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2.能够绘制血液循环图,展示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方向。
3.能够解释血液在体内的运输过程,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意义。
4.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血液循环中各种生理现象的发生机制。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模型演示、动画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通过讲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运输路线知识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学习态度,有助于提,提高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关注人体健康,提高其对医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学习态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创设接近实际情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医院救治心脏病患者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利用血液循环模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运输的路线,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路线和特点、血液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运输说课

物质运输说课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运输的途径》。

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标准》内容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中的二级主题。

将这一部分列为二级主题,是因为循环系统是人体的八大系统之一,运输各种物质主要通过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完成,对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内容标准指出: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排出体外。

表明这一主题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3、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二.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2、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教学学法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及我们吸入的气体如何运往全身各处?由此激发学生探望的愿望,进而导入本课。

<二>新课讲述:一、物质运输的途径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首先出示血液分层图,提示思考提纲:a. 学生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要强调在血液中加入什么?不加入,血液会怎样,出示血液会凝固图片。

初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路线》说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路线》说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路线》说课稿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物质运输的路线说课稿一、说教材《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

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3.3.2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3.3.2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X,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物质运输的器官》,本节内容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第二节内容,而血液循环系统是《生物课程标准》内容中“生物圈中的人”中的二级主题。

标准明确指出,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循环系统运输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经过循环系统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同时这样废物还需要通过循环系统排出体外,本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我要讲的内容就是这章的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不论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还是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由人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因此,血管作为运输物质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

血液之所以能在循环管道中不停的流动,就是依靠心脏有节律的舒缩活动,因此,心脏是运输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要求在掌握:心脏有四个腔,与四个腔分别相通的5条血管以及两组瓣膜及其作用。

理解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以及血液关系是学好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描述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过程与方法尝试区分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感受真实物象和示意图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观察血液的流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观察心脏的结构难点:1.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2.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液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可从观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现象”入手,以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和总结,需要多加指导和点拨。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材分析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淋巴循环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但在生理学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

可以通过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的关系并找出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的联系。

学生分析本节课从复习血管和心脏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来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情况,学生便于掌握。

这节课的教学的难点应当是如何通过犬颈部淋巴与血浆成分的比较作为突破口,打破学生对淋巴的形成及意义的陌生感。

设计理念对学生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即通过已有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推理和概括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知道淋巴循环及其意义,识记淋巴。

技能性目标1.通过探究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淋巴的形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语言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实现自主性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引入:同学们有没有亲身体验过或见过在医院“输液”的情景?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么?先消毒然后将输液针扎入静脉血管中。

教师适时引导并补充药物是怎样到达病造部位的呢?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送达病灶部位提问:血液循环系统是由那些结构组成的?课件展示心脏和血管与心脏相连接的血管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略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中其他结构的名称。

讲述:图中蓝色表示静脉血,红色表示动脉血。

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展示血液循环的模式图根据已有知识,你能用箭头标出血流的方向么?血液循环的路线有几条?两条循环路径分别是什么?略想一想,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意义是什么?血液在肺部由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的路线》
物质运输的路线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

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

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

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

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

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

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

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