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本篇不是此套从书中的暂代
曾国藩传
<>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前两天又复习了一遍,对曾国藩又是一
番敬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
文化史上之地位.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 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
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
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
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
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
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
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从李鸿间、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
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
毛泽东
毛泽东家乡韶山与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仅一山之隔他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八岁之前毛泽东一直住在外婆家十六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并在这里通读了光绪年间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每卷扉页上都写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毛泽东号珍藏字样。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学识甚至于方式、方法都深深地烙下了曾国藩的印痕。
■毛泽东的最高原则“阶级斗争”学说同于曾国藩的“大本大源”思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源于曾国藩的“笃实”和自我反省思想。
■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的《爱国歌》如出一辙。
蒋介石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早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蒋介石就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要求学员“人手一册”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
■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
■蒋介石带兵最大的法宝就是给将士以“重赏”和“重赐”这完全师法于曾国藩“精神银子”的练兵用兵手段。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传主要内容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
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我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传记而对于一个人产生崇拜之情了,但是新近看完的这本《曾国藩传》确实是让我不由的对其新生敬佩。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远远不如他的门生李鸿章了解得多。当年看历史课本,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情,对于李鸿章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连带着对其他的晚清重臣也不是多么的待见。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对于历史的进一步剖析与探讨,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也客观了许多。不至于一提到整个晚清政府就是一片骂声,认为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了。其实历史是有其两面性的,全面的来看才更加公正客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其人生经历的一件或是几件事情而进行妄下定论。
应当还历史的曾国藩以真相——谨与梁绍辉先生商榷
“ 在研究历史人物思想言行的过程 中, 需要 我们站在今人 的视角去分析考察造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 的深层 的思想文化因素在哪里 , 寻找可资借鉴吸取 的经验教训所在。 _综合起来是这样几层意思: ”2 一是研究 曾国 藩 这样 的历 史人 物 , 先 必须站 在 当时所 处 的 时代 立 场 , 首 去分 析 评判 他 所起 的历史 作 用 , 这才 谈 得 上 客观 科 学评 价 曾 国藩 ; 是研 究 曾 国藩 这样 的历 史人 物 , 二 还应 “ 在 今人 的视角 ”, “ 站 即 梁文 ” 强 调 的 “ 在今 日所 所 站 处 时代 的立 场 ” 去指 出 曾国藩生 平思 想 言行 中的消极 作用 , , 缺点 甚或 过 错 。三是 研 究 曾国藩这 样 的历 史 人 物, 还应 站在 当时所处 时代 和今 日所 处 时 代两 者 相 结 合 的立 场 , 梳理 、 去 总结 和 分 析 、 察 造成 曾 国藩 功 过 考 是非 的深层的思想文化因素在哪里。只有做到这一点 , 我们研究曾国藩才有价值 , 才有可资借鉴 的经验教 训所言。因为, 曾国藩和他那个时代虽已成为 了历史陈述 , 但作为昨 日中国历史下产生 的曾国藩 , 的生平 他 思想 言行 在许 多方 面 还与今 人 发生着 或 多 或 少 的联 系 , 肯 定 他 在 当 时历 史 条 件 和 时代 环 境 下 , 在 比他 的前 人 和同 时代人 提供 了新 的东 西 的 同时 , 出其 “ 如 果这 样 做 就更 好 了”, 指 你 这就 可 以使今 人 避 免重 复 前 人 的 过错 , 这就 是 我们 研究 曾国藩等历 史人 物 所要 达到 的 目的 , 可 以避 免 如 “ 文 ” 出的 “ 就 梁 指 站在 曾 国藩 本 人 的 立场 , 乃至充当曾国藩的 ‘ 异代知 已” 的不客观、 ’ 不科学现象的发生。 还 须 指 出的是 ,梁 文 ” 出的“ 在今 日所 处时代 的立 场 ” 观点 , 于 曾 国藩 等历史 人 物 的研 究 , “ 提 站 的 对 其结 论 很难 做 到 客观 、 科学 。 因为 , 站 在今 日所 处 时代 的立 场 ” 而 不顾 及 历 史人 物所 处 时代 的立 场 , 仅 缺 只“ , 不 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与标准来分析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 更谈不上从思想文化上探寻造成其功过 是非的深层原因 , 而研究 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了。正是从“ 日 今 所处时代的立场” 出发 , “ 梁文” 认为曾国藩“ 其为人之残忍好杀 , 却超 过了任何一个军事家 ” 。文章并列举 曾国藩 自诩“ 以杀人 为 业 ” 反复教诲其弟曾国荃等“ 、 克城 以多杀为妥” 还以亲信幕僚赵烈文所记安庆一战,太平军伤亡精锐三万 , “ 余 人 , 中死 于攻 战者万余 人 , 陷后 被 杀 者 万余 人 , 俘 或 投 降 后 被 杀 者 又 万余 人 ” 证 , 称 曾 国藩 是 其 城 被 为 指 “ 杀人魔王” 。不过 ,梁文 ” “ 所列材料 , 尽管都有事实依据 , 但不全面。从更完整事实依据而言 , 曾国藩对“ 以 杀 人 为业 ” 多有 苦衷 , 自言是 迫 不得 已 , 且还 有一个 发 展 过程 , 内心多 所 自责 , 且在 攻 城掠 地 时 尽可 并 而 其 而 能做到少杀人、 造孽” 少“ 。如率湘军出师东征之初 , 曾国藩即劝导诸弟 “ 切不宜干涉军政。 因为“ ” 带勇之事 , 千难万难 , 任劳任怨 , 受苦受惊 , 一经 出头 , 则一二三年不能离此苦恼。 【 当得知其弟在此前 已参与 团练 的 ”3 消 息后 , 就去 信反 复 叮 嘱“ 他 嗣后 总 以不带 勇 为妙 。吾 阅历 二年 , 此 中构 怨之 事 、 知 造孽 之端 不一 而 足 , 不 恨 得与诸弟当面一一缕述之也 。 此后 , ” 曾国藩虽认为“ 已带兵 , 既 自以杀贼为 志, 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 [ 但 ”5 仍告诫其弟 , 对太平军与地 方哥老会要加 以区别对待 : 哥老会之事 , 意不必 曲为搜求 ” “ “ 余 ; 即明知其哥老 会, 唤到密室 , 恳切劝谕, 令其首悔而贷其一死 。 他特别劝导 曾国荃说 :吾家兄弟带兵, ” “ 以杀人为业 , 择术 已自不慎 , 惟于禁止扰 民、 解散胁从、 保全乡官三端痛下工夫 , 庶几于杀人之 中寓止暴之意 。 【 为此 , ”7 他特别 告诫 曾国荃及湘军将领 , 注意尽量少扰百姓 , 并制订出《 爱民歌》 等通俗易懂而又含意深刻 的规条在湘军 中 广 为散 发 。他还说 : 行军本 扰 民之 事 , 刻刻 存爱 民之 心 ” L ‘ 辈不 幸 生 当 乱世 , “ 但 ;8‘ 吾 J 又不 幸 而带 兵 , 日以杀 人 为事 , 为寒心 , 时时存 一爱 民之念 , 可 惟 庶几 留心 田以饭 子 孙 耳 。 当他 看 到 战争所 及 各 地 萧 条 景 象后 , ” 并非 如 “ 梁文 ” 言 以“ 所 市场人 肉价 多 少 钱一 斤 作 为谈 资 ” “ 样 心
好书推荐《曾国藩全集》推荐书
《曾国藩全集》推荐书
人物概述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该书主要讲述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号召“抱道君子”,“赫然愤怒,以卫吾道”,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该书的主要五大特点
1、治世之道特点
曾国藩传读后感(六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六篇)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在我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后,受益匪浅。这本书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平常,天赋普通,最终成为“圣人”,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自省
曾国藩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能迅速从挫败感中走出,反省自身,并立即行动,对比找到改变方式方法,因此高中翰林院。曾国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
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曾国藩还将自己写的日记给亲友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写上批语。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
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通用6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
最近,我在网上读了《曾国藩传》。
这篇文章令我感动的是:曾国藩的一生好学和他的忠诚。曾国藩一生忠诚勤俭为根本,灵活多变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小孩,但他讲究学习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断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
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他的勤俭作风。在学习上要学习他的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日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说:“人要无一日不读书。正是他的一生好学,忠诚的品德,造就了他成为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
“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第一篇:评价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注]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对曾国藩的评价
历史上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做过评价,毛泽东在1917年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界石在研究<>方面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且要求其子蒋经国一定要读<>.所以所谓"画鬼易,画犬难",今天只敢说不敢评,即使如此也必定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褒者居多,贬者居少.仔细想来,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其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其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其二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
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细细想来,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精神,辨证的方法来考究,这些批评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先说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未经审判不获罪,而且我们的中华法系本身在刑事诉讼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制度保证程序并注意用程序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也适用于战乱的晚清.当时,曾国藩刚接到朝廷的任命到一地上任,开始准备镇压太平天国.由于处于战乱时期,权力真空在当地也有很明显的显现,抢劫,偷盗之类的案件大增.为了整治当地的风气,他给予一些更低一级的官员就地正法的权力.很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但是当地的风气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恶性案件大大减少,一些较轻的罪名也很少有人冒犯了.之后的团练的正常进行,之后湘军的发展壮大不能说不是以此为基础,以
此为条件.我们平时也说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强调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考虑一下当时曾国藩面临的形势,清军节节败退,天下已经大乱,国家民族怎能交到一个靠宣传封建迷信,靠抢劫杀戮,靠打砸孔庙而乱起的太平天国手中?如果当时曾国藩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很难想象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会残存多少,我们的忠孝信义仁能所剩几何?当然,我也不认为仅凭平太平天国的力量就可以毁灭我们绵延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太平天国的存在对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威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这方面,如果曾国藩被称为挽救中华文化的英雄,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合适.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他出生平凡,资质平平,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
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
藩也考了将近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相匹配的大脑。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
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
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果然,这一次曾国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最后曾国藩一路考进了翰林院。
精选著名书籍《曾国藩传》心得五篇
2019年精选著名书籍《曾国藩传》心得五
篇
《曾国藩传》心得(一)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
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评武道房《曾国藩学术传论》
评武道房《曾国藩学术传论》
作者:蒋广学
来源:《船山学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
曾国藩是晚清同治中兴的首功之臣。如何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认识曾国藩理学之产生、主要内容和特色以及它的历史作用,学术界未能获得统一的见解。武道房的《曾国藩学术传论》正是围绕着这三个基本问题,阐明了个人的观点。武书认为:面对官场严重腐败而引发的激烈的社会矛盾,清汉学改其支离饾饤之弊、宋学弃其空谈之风,双双转向经世致用;湘籍官员和学者乘此风之先而为曾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曾国藩将陶冶人生、治世与学术探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以理学为核心,吸纳汉学,在用字上采集西学的体系,礼理相通,治心与致用结合。武书还对曾学与晚清桐城派的关系作出探讨,指出:曾吸桐城之文,增经世之实,使其理学特具风采。曾学具有守旧与开新二重性。本文在评析武书内容的同时,亦阐明了个人对理学及曾学的看法。
关键词:清汉学;调和汉宋;理学即礼学;经世之学;天道循环
中图分类号: B2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059-05
嘉庆后期至咸丰、同治之世,乾嘉考据学渐趋式微,今文经学开始勃兴。此时,无论是“汉学”还是“宋学”,都经历了向经世致用方向的转身和演变。这一转向虽然在深层次上都还保留着各自的学术精神,但其面貌已变得丰富多彩,有的甚至无法识别了。林则徐被誉为晚清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青少年时期就读的鳌峰书院,一直奉行“非理之书不得妄读”的传统;而他本人在为官之后,便将格物致知之学运用于治国方略。魏源“师夷以制夷”的思想即来源于程朱理学的信奉者林则徐。魏源被晚清今文经学家奉为开宗之先锋,他向汉学与宋学同时开弓:他一方面批琐碎的汉学“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另一方面质问宋学家:“释老不可治天下矣,心性迂腐谈可治天下乎?”他所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和《海国图志》,已经模糊了汉宋中西之界限。但有意思的是,魏源二十多岁时曾有“问宋儒之学于姚敬塘先生”的经历,而且早年对于宋学濡染颇深。其后的咸丰、同治年间,西技西学愈入愈深,汉学、宋学之关系则更加复杂。因而,梳理这段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分析这一时期再据主导地位的“理学”的新特点,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课题。以往学界对此研究不多,或不够深入。而新近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道房《曾国藩学术传论》,便是以曾国藩为典型个案,试图解析道、咸、同学术演变的著作。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体会篇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9] 曾国藩评传作者:梁绍辉
目录(卓越)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前言蒋广学
上篇曾国藩的人生道路
第一章举业时期
一、殷实人家的新希望
二、十三年的苦教苦学
三、“同进士”带来的恼恨
四、拜客敛财二百天
五、千载一遇的仕途机运
第二章京官时期
一、广事交游
二、进窥理学
三、兼职两部
四、迎合新主
五、回籍守制
第三章镇压农军前期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与曾国藩的家乡自保
二、滥杀无辜
三、组建湘军
四、出走衡州
五、编练水师
六、兵败靖港
七、赏兵部侍郎衔
八、兄弟并出
第四章镇压农军后期
一、再次复出
二、辗转皖南浙赣之间
1.恢复日记
2.召见营哨官
3.刻苦读书
4.注意调整关系
三、署两江总督
四、兵困祁门
1.徽宁之败
2.三路出击
3.高潮再起
4.冒进休宁
5.移营东流
五、以杀人为业
六、攻克天京
1.节制四省
2.志在金陵
3.他人不得染指
4.功高缘是挖金得
5.薄命红颜水上来
第五章高官晚期(上)
一、初任两江
1.关于裁军
2.关于安民
3.关于文饰
二、督师山东
三、再任两江
1.官办洋务的提出
2.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早期运作
3.购买机器与装备铁厂
4.上海之行的意义和影响
5.曾国藩与中国现代工业
第六章高官晚期(下)
一、调任直隶总督
1.关于治河
2.关于练兵
3.关于整饬吏治
二、承办天津教案
1.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
2.天津教案前的扬州教案
3.天津教案的起因
4.曾国藩面对天津教案的心态
5.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基本指导思想
6.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失误
①回避问题的实质
②诬蔑天津士民,向天津士民施加捱力
③用天津府县抵罪
④极力为教堂辩解
⑤以百姓作牺牲
三、病死南京
下篇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第七章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上)
一、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特点
1.在源头上承接了儒家道统,加强了义理之学的权威性
2.在内容上融合了宋学与汉学,克服了义理之学的单一性
3.在关系上发展了朱熹举一涵三的思想,明确了义理之学的统摄性
二、曾国藩的易学思想
1.关于动静
2.关于诚伪
3.关于悔吝
三、曾国藩的性命之说
四、曾国藩的理气论
五、曾国藩的仁义观
1.关于何以有仁义
2.关于仁义差等
六、曾国藩对礼的认识
第八章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下)
一、关于修身
1.严于自责
2.师友夹持
3.深入探索
4.总结提高
二、关于齐家
1.居家崇尚勤俭
2.终生不忘耕读
3.身体笃行孝友
三、关于八字、八本诸说
第九章曾国藩的考据之学
一、词义考证
二、名物考证
三、史实考证
四、义理考证
1.关于立达
2.关于敬恕
3.关于宥治
4.关于才用
5.关于才德
6.关于功效
7.关于气节与傲
第十章曾国藩的词章之学
一、关于词章理论
1.文以载道的思想内容
2.阳刚阴柔的艺术风格
3.气势声调及谋篇布局的艺术手段
二、关于词章批评
1.群体述评
2.一家专论
三、关于词章创作
1.诗
2.文(包括部分韵文)
3.杂著
第十一章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上)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一、曾国藩与湘军的关系
1.湘军的缘起
2.湘勇、湘军和曾军的区别及离合
二、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1.政治统帅军事的建军原则
2.选兵选将的独特要求
3.书生将兵与官兵互择的组织特点
4.高额奖励与相对优厚的生活待遇
三、曾国藩的战略战术
1.坚持从整体着眼考虑局部
2.坚持巩固后方以支援前方
3.坚持自筹粮饷以相对独立
4.坚持反客为主
四、曾国藩军事思想的影响
1.离开国家编制别树一帜,为日后军阀的割据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2.强捐强派,为日后军阀割据就地筹饷开了极其恶劣的先例.
3.律外施刑与滥杀无辜,是日后军阀草菅人命的罪恶渊源
第十二章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下)
——曾国藩的人才战略
一、客观形成的人才需求
二、主观营造的人才基地
1.罗泽南的学馆
2.曾国藩的幕府
三、一套搜求与培育人才的原则和方法
1.关于教化
2.关于督责
四、忮人而不影响用人的心态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内容提要(卓越)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全书主要分人生道路与学术思想两部分,而重点在学术思想,概括较全,论述较深,把握较准,于零散中理其脉络,在批判中寻其旨归,录人所未录而发人所未发,既有利于对曾国藩的全面了解,又有助于今日为官为学的借鉴,将曾国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书摘(卓越)
书摘
添人进口,本为家门喜庆,何况生的是个男孩,更何况又有巨蟒入室的
征兆。而且当孩子呱呱坠地之际正好曾竞希从梦中惊醒,于是遽起欢呼:“
天降吉祥,我曾家门户从此就要光大了!”接着而来的是阖家欢庆,而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