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院士讲座系列

合集下载

简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

简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

简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

(讲义)

金衍陈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7年8月

目 录

绪论-------------------------------------------------------------------------------------------------------------------1 第一章岩石的基本性质和变形特征----------------------------------------------------------------------5 §1.1 岩石力学性质室内试验-----------------------------------------------------------------------------6 §1.2 岩石的变形与强度-----------------------------------------------------------------------------------16 第二章弹性理论-----------------------------------------------------------------------------------------------25 §2.1 应力分析-----------------------------------------------------------------------------------------------25 §2.2 应变分析---------------------------------------------------------------------------------------------42 §2.3 弹性模型-----------------------------------------------------------------------------------------------49 第三章岩石中的流固耦合问题--------------------------------------------------------------------------51 §3.1 孔隙度和渗透率------------------------------------------------------------------------------------51 §3.2 通过孔隙介质流体的流动------------------------------------------------------------------------52 §3.3 体积变形---------------------------------------------------------------------------------------------54 §3.4 Biot静态孔隙弹性理论---------------------------------------------------------------------------54 §3.5 有效应力的概念------------------------------------------------------------------------------------58 第四章井壁围岩的应力状态-----------------------------------------------------------------------------60 §4.1 垂井井壁围岩应力分布---------------------------------------------------------------------------60 §4.2 大斜度井、水平井的井壁围岩应力分布------------------------------------------------------62 第五章油田地应力及确定方法--------------------------------------------------------------------------66 §5.1 地应力的概念---------------------------------------------------------------------------------------66 §5.2 水力压裂法测地应力-------------------------------------------------------------------------------68 §5.3 分层地应力解释方法------------------------------------------------------------------------------71 第六章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问题--------------------------------------------------------------------74 §6.1 井壁力学失稳的形式与原因---------------------------------------------------------------------74 §6.2 井壁坍塌剥落---------------------------------------------------------------------------------------75 §6.3 井壁破裂---------------------------------------------------------------------------------------------80 §6.4 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81 第七章水力压裂--------------------------------------------------------------------------------------------83 §7.1 裂缝几何形状---------------------------------------------------------------------------------------83 §7.2 裂缝延伸模型---------------------------------------------------------------------------------------84 第八章出砂问题--------------------------------------------------------------------------------------------92 §8.1 固相产出---------------------------------------------------------------------------------------------92 §8.2 防砂方法的分类------------------------------------------------------------------------------------93 §8.3 预测出砂机理---------------------------------------------------------------------------------------95 §8.4 数学模型---------------------------------------------------------------------------------------------97 第九章油藏固结问题-------------------------------------------------------------------------------------101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与分类 (2)

岩土工程地质分级与分类 (2)
第十三页,课件共72页
一、土的工程分类概述
土的工程分类的目的
➢根据土类,可以大致判断土的基本工程性质,并可结合其他 因素评价地基的承载力、抗渗流与抗冲刷稳定性,在振动作用 下的可液化性以及作为建筑材料的适宜性等
➢根据土类,可以合理确定不同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当土的性质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时,也需根据土类(结合工 程特点)确定相应的改良与处理方法。
第五页,课件共72页
一、分级的目的
岩石分级方法早在1774年欧洲人罗曼就提出来了。他首先对 石灰岩作了系统分类。以后,18世纪末俄国人维尔涅尔(Bepuep)
又将岩石定性地分成五类:松软岩、软岩、裂隙破碎岩、次坚硬岩和
坚硬岩。而真正把岩石分级同工程联系起来还是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岩体分级促进了工程建设的发展,越来越
。 风化程度
分化的分级分类
第八页,课件共72页
三、工程岩体分级的代表性方案
20世纪70年代至今,多种分级方案,反映岩体的结构
特征、所处的环境特征、力学特征。
→P99表7.1 影响较大的:RMR、RSR、Q、Z系统等 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强制性标准(1994)
第九页,课件共72页
三、工程岩体分级的代表性 方案
第二十五页,课件共72页
二、土的工程分类方案简介
土的分类标准(GBJ-90)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防护工程专家

钱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苏昆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

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何满潮院士简介

何满潮院士简介

何满潮院士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煤矿支护》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何满潮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1956年5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198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系,

获博士学位;

【总页数】1页(P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积极加强战略合作坚持科技创新发展——辽宁省地矿集团与中科院何满潮院士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J], 刘艳秀

2.祝贺郑颖人院士和何满潮教授等的论文又荣获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有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J], 本刊编辑部

3.本期约稿专家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教授 [J],

4.何满潮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J],

5.祝贺郑颖人院士和何满潮教授等的论文荣获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有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岩石的地质本质性及其岩石力学演绎

论岩石的地质本质性及其岩石力学演绎

第28卷 第3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8 No.3

2009年3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rch ,2009

收稿日期:2008–12–10;修回日期:2009–02–13

作者简介:王思敬(1934–),男,1963年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wangsijing@

论岩石的地质本质性及其岩石力学演绎

王思敬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简要论述岩石循环的地质作用,提出并讨论岩石地质本质性命题,侧重阐述岩石的物质性、结构性和赋存性,及其同地质演化的密切关系。作为岩石力学研究对象的岩石同其他工程建筑材料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地质演化及所形成的地质本质性。通过对岩石本质性的认识,探讨岩石物理本属性,包括不均一性、不连续性的成因及其同地质本质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岩石力学本构性研究中对介质力学属性的考虑。试图通过岩石地质本质性、物理本属性到力学本构性的讨论建立起岩石力学与地质学相互认识和深入结合的知识通道。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石演化循环;岩石地质本质性;岩石物理本属性;岩石力学本构性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9)03–0433–18

GEOLOGICAL NATURE OF ROCK AND ITS DEDUCTION FOR ROCK

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王思敬院士讲座系列2

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王思敬院士讲座系列2

表2 岩体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地质体结构的形成 不均一性结构 沉积 过程 沉积建造的层组 结构 韵律互层结构 互层结构 薄层结构 夹层结构 厚层结构 Ⅰ 建 岩浆 造 活动 过 程 变质 作用 岩浆岩体结构 岩基 顺层侵入体 岩脉、岩墙 岩流层 变质岩层组结构 块状结构 板状、片状结构 夹层结构 厚层结构 不连续性结构 沉积结构面 层面、层理 软弱夹层 不整合面 沉积间断面 已形成结构的演化
岩体结构面及其力学属性
结构面及其成因类型
节理的力学成因或为平面X型剪切面,或为侧面的X型 剪切面,少数张性裂隙追踪X型节理而发育。由于节理 分布较密,几组节理的组合往往影响到岩体的局部稳 定性。 断层为规模较大的构造结构面,有显著位移,并形成 构造岩。如前所述,断层可分为冲断层(包括仰冲、俯 冲、逆掩断层)、捩断层及横断层等。断层面的特征及 破碎带物质状态主要取决于断层的力学成因及岩层岩 性。在工程范围内断层大都对岩体稳定有一定影响, 其中有些直接威胁到工程的安全,而必须进行处理。
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
(第一篇)
王思敬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
1 概述 2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岩石组合的工程地质力学分析 4 构造体系的地质力学分析 5 初始地应力场及其地质力学分析 6 岩体结构面及其力学属性 7 岩体结构类型及其特性 8 水文地质结构与渗流分析 9 不良的工程地质力学背景 10 工程地质力学的稳定性分析 11 结语

学术大会聚焦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

学术大会聚焦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
山、 交 通 铁 路 、地 质 灾害 、 生 态 环 境 、安 全 防 护 、 市 政 建 设 、 国 防 科
开幕式上 ,大会颁发 了中国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会第三届科 学技术 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 六届青 年科 技奖、2 1 年度优 秀博士 0O 学位 论 文奖 、2 1 年 度 学 会 先 进 学 会 奖 及 2 1 年 度 学 会优 秀 个 人 奖 。 0 O 0 0 会议采用 大会特 邀报告与专题研讨 会相结合 的形式 ,对我 国近年
典、 日本、加拿大 、捷克 、韩国等国家知名岩 石力学专家出席 了本 次
会议。
作 陈 宗 基讲 座 ,钱 七 虎 院 士就 “ 国 岩 石 工 程 技 术 的 新 进 展 ” , 葛修 中 润 院 士 就 “ 滑 稳 定 分 析 新 方 法一 矢 量 和 分 析 法 (SM) 本 原 理 及 其 抗 V 基 应 用 ” , 王 梦 恕 院 士 就 “ 践 发 展 中 的 岩 土 工 程 ” ,周 丰 骏 院 士 就 实 “ 水 波 冰 凌 泥 石 流 灾 害 防治 ” ,谢 和 平 院 士就 “ 石 变 形 破 坏 的能 洪 岩
长 Rc adS u k ih r n p6r 教授 、 国 际 岩 石 力 学 学 会 韩 国 国 家 小 组 代 表 专 程 e 到 会 祝贺 。 钱 七 虎 院 士在 开 幕 词 中 指 出 ,在 重 大 工 程 建 设 强 力 推 动 下 ,岩 石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与历史使命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与历史使命

第22卷 第6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2(6):867~871

2003年6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ne ,2003

2003年3月10日收到来稿。

作者 王思敬 简介:男,193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和上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与历史使命

王思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北京 100029)

摘要 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现代化进程作粗浅探讨,扼要地总结了20世纪岩石力学研究与工程建设实践在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今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岩石力学专家和工程师们面前出现难得的机遇,一座巨大无比的可持续发展的舞台,等待着他们展示聪明才智和博学多能。同时,他们也将面临全球化发展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才可期待一个现代化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在中国大地上显现辉煌。 关键词 岩石力学,岩石工程,可持续发展,耦合过程,多重集成途径

分类号 O 3,T 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3)06-0867-05

CENTURY ACHIEVEMENTS AND NEW HISTORICAL MISSION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Wang Sijing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Beijing 100029 China )

地质力学基本原理和其具体应用综述

地质力学基本原理和其具体应用综述
2012年6月25日下钻至井深3231.07m 遇阻,甩单根,接方钻杆,26日划眼 至井深3229.94m时,扭矩突然由10.5 KN.m升到32KN.m,转盘蹩停,钻具遇 卡。
8:00~12:00测卡点~13:00紧扣~ 17:00反转转盘8圈,爆炸松扣(悬重由 134↘124t)~22:00起钻至套管鞋~ 0:00装冲管、鹅颈管~5:00起钻完 (落鱼长度49.09m,鱼顶位置3180.87m。
2011-3-6 2010-10-20 2008-8-10
未完井 未完井 未完井 未完井
井眼 尺寸 6 5/8" 9 1/2" 9 1/2" 6 5/8"
5 7/8" 6 5/8" 17 1/2" 17 1/2" 8 1/2" 13 1/8"
井深 (m) 6832.47 6843 6787 7935
当井壁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时, 井壁产生裂缝。
试验
MAX min
成像测井
Electrical Image Log
Acoustic Image Log
wBO
地质力学的基础问题
确定地应力是解决地质力学的基础、关键、核心问题(外因); 岩石强度也是地质力学的基础问题(内因)。
提纲
一.现场的地质力学问题 二.井眼应力集中 三.地质力学基本原理 四.地质力学现场应用

搞岩土的院士

搞岩土的院士

孙钧孙钧,1926年9月17日生于苏州市,原籍绍兴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还担任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孙钧开拓并反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地下机构工程力学,并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以及脆弹弹粘性节理岩体的蠕变损伤断裂效应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地铁;江阴跨江悬索桥大锚碇工程的研究等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1993年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设计施工。在同济大学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使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同类专业之一。主要论著有《地下机构》(上下册)、《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岩土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等以及论文约175篇(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基金科技一等奖。钱七虎钱七虎,1937年10月生,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江苏昆山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部防护工程专业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65年7月回国,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年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3年起任院长,1988年授少将军衔,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爆炸与冲击》等杂志编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4部,论文50多篇。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王梦恕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采访录像: 1 简 介: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38年12月24日出生。1964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

第六章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

第六章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工程分类
的、层间错动和断裂破碎的、次生充填的及地下水泥 化的等。
强度低、压缩性大、对工程岩体稳 定性影响很大,是工程地质,特别是水 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的重点。
泥化软弱夹层(泥化夹层)—— 在地下水和构造运动(层间错
动)作用下,软弱夹层在整个厚度上,或者在它同相邻岩层接触部分, 联结时常遭受比较彻底的破坏而成为粘性土,当含水率达到塑限以上,
连续性反映结构面的贯通程度。常用连续 性系数(连通率)表示。
k1
a a b
(3)结构面的密度
反映结构面发育的密集程度,常用间距、 线密度等指标表示。二者互为倒数。 间距——同一组结构面,相邻结构面之间的平均垂直距离。
用于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
结构面密度决定了岩体的完整性和岩块的块度。
(6)结构面的充填胶结特征
填充物厚度和连续性影响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 铁、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或易溶盐类胶结
(7)结构面的分级
按结构面的规模及其力学效应,将结构面分为5级
(孙广忠,1988)
三、软弱夹层—— 岩体中性质软弱,有一定厚
度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
成因多样:原生沉积的、火山碎屑的、沉积变质
造和改造两方面综合考虑,将岩体结构分类方案概括为岩体结
构类型分析图解。详见《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谷德振研究员将岩体结构划分 为四个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如表6-3( P75)

讲座主要内容

讲座主要内容

讲座主要内容

岩土工程中的生物与土壤交互技术

生物矿化是发生在自然土壤中和导致各种沉淀物,包括磷矿,氧化铁,镁氧化物,硅酸盐,碳酸钙等的一个无处不在的过程。这些沉淀物改变了让岩土工程师感兴趣的土壤的特性和表现。微生物诱导方解石沉淀法(MICP)是可以用作岩土应用的生化方法之一。讲座将讨论MICP法在改善土壤工程特性过程中的优点和局限,同时介绍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改进方法和潜在的工程应用。

地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该讲座介绍了在光纤,计算机可视化,微型微机电传感器(MEMS)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有可能颠覆性地改变评估和监测基础设施的现有方法。现在的愿景是使用新地理基础设施的传感器贯穿其整个建筑的寿命周期。对现有基础建设的管理,维护和升级需要用全新的方法来使材料、能源和劳动力达到最优化。只有在彻底理解这些设施实施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其建设,设计和创新监管中达到设计要求。

Kenichi Soga简介

Kenichi Soga是剑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和岩土工程方向的带头人,皇家工程学院院士,以及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他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9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他现在的研究方向是地理基础设施的创新监测系统和长期表现,能源地质力学,岩土工程和施工过程建模。他目前的研究活动是创新的监测和地下基础设施的长期表现,能源地质力学,岩土工程和施工过程的建模。Kenichi Soga教授已在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250余篇论文,并和James K Mitchell合作完成了《土壤行为的基本原理·第三版》。他曾获得包括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的George Stephenson Medal(2006年),Telford Gold Medal(2010年)由土木工程师学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的Walter L. 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2007年)等在内的众多奖项。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孙钧王梦恕郑颖人葛修润沈珠江潘家铮汪闻韶,卢肇钧,周镜,黄熙龄,张在明,刘建航,钱七虎张在明陈厚群,卢耀如,王思敬,陆佑楣,汪基炀

孙钧

孙钧,1926年9月17日生于苏州市,原籍绍兴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还担任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孙钧开拓并反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地下机构工程力学,并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以及脆弹弹粘性节理岩体的蠕变损伤断裂效应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地铁;江阴跨江悬索桥大锚碇工程的研究等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1993年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设计施工。在同济大学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使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同类专业之一。

主要论著有《地下机构》(上下册)、《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岩土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等以及论文约175篇(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基金科技一等奖。

钱七虎

钱七虎,1937年10月生,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江苏昆山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部防护工程专业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65年7月回国,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年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3年起任院长,1988年授少将军衔,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爆炸与冲击》等杂志编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原创:岩土工程--名人大放送!

原创:岩土工程--名人大放送!

原创:岩⼟⼯程--名⼈⼤放送!

原创:岩⼟⼯程--名⼈⼤放送!

太沙基(Karl Terzaghi),现代⼟⼒学的创始⼈,⼟⼒学之⽗。他发表的世界第⼀本⼟⼒学专著《建⽴在⼟的物理学基础的⼟⼒学》被公认为是进⼊现代⼟⼒学时代的标志。⼟⽯坝⼯程是他另⼀项重要研究领域。他在学术和⼯程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使他4度获得美国⼟⽊⼯程师学会最⾼奖—诺曼奖。

Harry Poulos,悉尼⼤学教授,国际著名的岩⼟⼯程专家。他对桩基础的分析、设计和改良,使岩⼟⼯程师更加确切了解结构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他对岩⼟⼯程做出了巨⼤的贡献,2003年,他同时获得了三项⼤奖。同时,他也是第⼀个在美国举⾏太沙基年度讲座的澳洲⼈。

J Michael Duncan,北美当代边坡分析⼤师,现任ASCE荣誉会员。他总结了1996年以前边坡的各种条分⽅法和有限元分析法,对各种适⽤范围和精度都进⾏了对⽐。他在边坡⼯程中有着⼏⼗年的经验,在学术界与产业领域均有着重⼤的贡献与影响。

John T. Christian,美国咨询⼯程师,国际⼯程师协会成员。他致⼒于研究扩⼤地质⼯程中的原理分析⽅法和计算的适⽤范围。在地质⼯程实践与教育等⽅⾯,他都作出了巨⼤的贡献。因此,他被选为太沙基讲演讲者。

Arthur Casagrande, 澳⼤利亚⼈,曾任国际⼟壤⼒学与基础⼯程学会会长。他不仅致⼒于⼟⼒学基本原理研究,⽽且还长期参与美国和国外⽯坝的构造设计。他在研究、教学和实践三⼤领域中均作出重⼤贡献,是美国⼟⽊⼯程师协会太沙基奖的第⼀个得奖者。

沈珠江,浙江⼈,岩⼟⼯程领域造诣深厚的学术⼤师。他发展了⼟体极限分析理论,在国内最早开发了基于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元分析⽅法和计算程序。他提出的⼆维有效应⼒地震反应分析⽅法,⾄今仍⼴泛应⽤于⼟坝、尾矿坝和灰坝的抗震分析。2005年获茅以升⼟⼒学及岩⼟⼯程⼤奖。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新进展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新进展

(三)岩土工程新技术 1、非圆形大断面的地下连续墙深基础工程 地下连续墙基础可分为 a、弹性桩(单室井筋、条桩、墙桩) b、刚性基础(墙桩、H.T桩、井筒式) 集承重、挡土和防渗于一体,可承受80— 100t/m2的垂直荷载。
可用于: ①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墙桩和条桩) ②桥涵承台下的条桩基础(代替圆桩)
3、滑带土强度对水的敏感性直剪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方法(应力路径不同)所 获得的滑移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既有一 定的相似性但相同含水量时的强度值差别也很 明显。 4、锚固钻孔过程数字自动监测(DPM)——优化 岩土锚固设计(香港大学,岳中琦) 在锚固孔的钻孔过程中,在钻机上配套安装有 多个传感器组成的钻孔过程监测仪,测出沿钻 孔深度的岩土体的抗钻强度分布,再转换为岩 土体的强度指标,利用每一个孔所获得的这些 现场数据进一步优化确定锚杆(索)锚固段的 深度及长度,也称为现场力学强度测试方法。
①挡土墙固定不动,土体侧向变形为零时,塑性 条件下得到的水平土压力就是朗金土压力,而 且呈三角形分布。这说明朗金土压力是塑性条 件下的静止土压力,当粘聚力c=0时,它与主 动土压力相等。 ②对于粘性土,此朗金土压力比主动土压力大, 此土压力将随着侧向变形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此时土压力总体呈三角形分布,但在下部呈抛 物线分布。 ③随着侧向变形的增大,土体达到整体极限破坏 状态时,土体强度得到充分发挥,土压力减小 到最小值即为库仑主动土压力。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岩土工程专家介绍

NO.1 太沙基

全名:Karl Terzaghi

简介:太沙基(1883~1963),美籍奥地利土力学家,现

代土力学的创始人。1883年10月2日生于布拉格(当时

属奥地利)。1904年和1912年先后获得格拉茨(Graz)工

业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维也纳

高等工业学院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任教。最后长期在美国

哈佛大学任教。

代表作:《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的土力学》(1925)、《理

论土力学》和《实用土力学》(1948 年)

早期太沙基从事广泛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实践工作,

接触到大量的土力学问题。后期转入教学岗位,从事土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着手建立现代土力学。1923年太沙基发表了渗透固结理论,第一次科

学地研究土体的固结过程,同时提出了土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有效应力原理。1925年,他发表的世界上第一本土力学专著《建立在土的物理学基础的土力学》被公认为是进入现代

土力学时代的标志。随后发表的《理论土力学》和《实用土力学》(中译名)全面总结和发

展了土力学的原理和应用经验,至今仍为工程界的重要参考文献。他所发表的近300种著作中,有许多是和水利工程有关的。

NO.2 库仑

全名: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

简介:库伦1736 年6月14日生于法国Angoul ,1806

年8月23日卒于法国巴黎。库仑对土木工程(结构、水

力学、岩土工程)以及自然科学和物理学(包括力学、电

学和磁学)等都有重要的贡献,如物理学中著名的库仑定

律就是他提出的。1774 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结合参加第24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准备工作,王思敬 主笔撰写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在《中国科学》1972年第一期上以集体署名发表, 正式提出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命题。随后, 经过扩展,并由王思敬、黄鼎成在铁道部第一勘察 设计院作了系统讲学,而后于1976年在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岩体工程工程地质力学问题》专刊上发表。 不久,于1979年谷德振先生专著《岩体工程地质基 础》(谷德振,1979)一书问世,系统地论述了岩 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和工作方法。
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 (第一篇 )
王思敬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Leabharlann Baidu
岩石工程地质力学原理
1 概述 2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岩石组合的工程地质力学分析 4 构造体系的地质力学分析 5 初始地应力场及其地质力学分析 6 岩体结构面及其力学属性 7 岩体结构类型及其特性 8 水文地质结构与渗流分析 9 不良的工程地质力学背景 10 工程地质力学的稳定性分析 11 结语
概述
在掌握地质体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基础上,考虑地壳 应力状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体的稳定性 评价和变形破坏规律预测,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 计、施工和运营,以及工程减灾服务。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1)地质体有特定结构,即具有结构性 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建设涉及的上部地 壳。它是由各级地质体组合构成的。应将地质体看 作结构物,而且它是有特定结构的。工程地质力学 研究的中心环节是抓住地质体的结构分析,认识工 程地质力学作用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说,工程地质 力学就是地质问题的结构控制学说的发展。
概述
在某些领域则提出了一些专题研究总结,如断裂力学 问题(黄建安,王思敬等,1985), 数值分析(王思敬, 1987),变形体系(杨志法,张连弟,1987), 地质力学 模拟实验研究(杜永廉,1987),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工 作的基本内容和程序问题(徐嘉谟,1987), 断续节理 岩体弹性常数的预测(寇日明,王思敬,1990),岩体 结构优势面理论(罗国煜、李生林,1990)等.
概述
工程地质力学是地质科学和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一 个应用地球科学分支。它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 地质体的组成、结构、赋存状态、工程力学性能, 以及工程地质力学作用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岩 土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有关的工程安全 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体是一种自然造物,它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其 形成是受地质作用支配的。同时,它还赋存于地质系 统中,因而保持着其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对地质体的组成、结构、特性和分布,以及 发育规律的认识,要求有深刻的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4)地质体结构具有分级性,不同尺度结构具自相 似性 按结构面的规模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作相应的地 质体分级。对不同规模的工程地质问题,要抓住相 应级别的地质体及相应的结构进行评价。地质体可 划分为五级,即地块、山体、岩体、块体和岩块, 以及其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对某一工程地质问题而言,其更大高级别的地质体 的研究给出背景条件,本级的研究给出问题的边界, 次一级地质体的研究给出问题的特性参数。所以, 工程地质研究的范围往往比工程建设直接涉及的更 大,通常称为外围研究。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2)地质体结构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构成 上部地壳中各级地质体的结构,可以用结构面、结 构体组合模式来描述和分析。地质体中的各种断裂 和界面形成了结构面系统,而结构面组合围限则形 成结构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有规律组合,规定着 地质体的结构特性,决定着地质体的工程力学特性 和工程地质条件。
概述
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 过5个重要的命题讨论。第一命题是岩体的结构性; 第二命题是岩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命题是岩 体结构的力学属性;第四命题是工程岩体的稳定性; 第五命题是工程结构与岩体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其调 谐。
概述
关于工程结构和岩体结构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问 题已在80年代初提出(Gu Dezhen and Wang Sijing, 1982),并在90年代初有初步研究和发表(王思敬, 1990;Wang Sijing,1995)。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 会引入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应用(梁炯鋆,黄 鼎成等,1992;杨志法,1993;秦四清、张倬元等, 1993;黄志全,1999;王思敬和李焯芬,2001), 从而得到新的发展和在岩体工程、环境工程领域的 更广泛的应用(王思敬、黄鼎成等,1988;Wang Sijing,1993;张倬元(主编),1994;王思敬(主 编),1995;Wang Sijing & Dai Fuchu,1996)。
概述
在工程地质力学研究中,首先是进行地质作用和过程 的力学分析。这时要以地质学研究关于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特征,以及构造体系所揭示的 地质发展历史为依据,通过力学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和 概括地质规律,研究地质力学作用的物理机制和动 力过程。
概述
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还要求对地质体的工程性能和表 现场进行力学分析。这时着重于应用力学定律和方 法,描述和研究地质体的受力历史和形变过程,从 而认识并定量地表达地质体的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 性的本质和工程地质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工程 作用下及环境影响下地质体未来的变形和失稳进行 预测。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7)地质体结构对岩体的变形、破坏起主导的控制 作用 地质体结构是岩体稳定性的内在因素。结构控制作 用主要表现于对稳定程度,失稳范围和规模的影响, 对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以及对变形、破坏发展 阶段和过程的影响。正确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前提, 是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变形、破坏机制的预测。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5)地质体结构具有多样性,可划分为类型 根据工程的实践经验,可将岩体结构划分为块状、 层状,碎裂结构三大类。整体块状和层状结构.基 本上保持岩石建造阶段形成的原生结构,当然,一 般说来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构造形变和次生改变, 但未受本质的扰动。碎裂结构是受到强烈的构造形 变和次生改变作用而形成的。原生结构受到强烈的 扰动和破坏;最严重者变为松软结构,属于土类 (Hwong Ting-cheng, 1978)。
概述
研究工作转入到更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应用,撰写 了系统的专著,如地下工程稳定分析(王思敬、杨 志法等,1984),边坡岩体稳定分析(孙玉科等, 1985),岩体结构力学(孙广忠,1985),坝基稳 定分析(王思敬,1990),区域稳定性研究(李兴 唐、许兵等,1987)。所有这些成果构成了岩体工 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8)地质体结构分析是成功的工程力学分析的基础 应力分析、变形分析及稳定分析,是工程地质力学 评价的中心环节,应建立在地质体结构分析的基础 上。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地质模型,经过结构 特性及边界条件的分析,建立地质力学模型,并采 用适当的数学或物理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3)地质体结构是通过地质演化形成的, 并具有应 力历史 地质体结构是在一定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包 括岩石建造、构造形变和次生改变)。 在岩石建造阶段中,沉积过程,岩浆活动和变质作 用所形成的物质组成原生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 着后期的构造形变和次生改变。但是,构造结构和 次生结构对岩体特性的影响很显著,往往造成突出 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体结构的工程地质特性和其 成因及类型虽然有有密切联系,但是,总体上乃是 多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概述
地质学家应用力学的理论探讨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 化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年代初,如Hans Cloos和我国李四光先生(李四光,1963)等,他 们采用“泥巴试验”模拟了褶皱断裂的组构机制。 但是,应用力学的理论来研究地质体的结构及其工 程特性则应归功到在谷德振先生指导下中国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学家的数十年的努力成果。
概述
谷德振,1965;孙玉科与李建国,1965;王思敬, 1965,1966,但是由于文革的到来,《水利水电工 程地质》一书到1972年才得到出版。 谷德振先生和他的研究集体于1969-1970及以后几 年中在甘肃金川镍矿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对岩体结 构的类型划分,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分析等 都提出了新的成果,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框架才初 步构成。
概述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力学应是地学范畴的一门边缘 学科,成为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的理论 研究重点内容有两方面: 1)探索地质体结构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从而 取得对工程建设前的地质体结构和特性的认识。这 实际是地质力学作用的研究; 2)探索工程建设作用下地质体结构的转化过程,从 而获得对工程岩体稳定性的认识,并作为可靠预测 的基础。这也就是工程地质力学作用的研究。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6)地质体的工程力学特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结构性,是主导 的内在因素 这是通过结构的力学效应反映出来的。地质结构面的影响最 关键,它造成地质体的不连续性,因而使它区别于理想的连 续介质。地质体中结构面的不同组合,一方面影响到应力的 传递,造成应力的局部集中和不均匀分布,另一方面,从根 本上影响到地质体的变形和强度特性,造成其各向异性和不 均一性。 地质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很是复杂的,往往包括节理的压密段 (表现为硬化)、线性变形段,以及屈服点以后的强化段和峰 值后的应变软化。因此,应以非线性本构关系来表征。地质 体变形的时间效应,往往很明显,应作为结构流变体来描述。 地质体的本构性质取决于结构类型,因而它也有类型划分。 不同的介质结构所具有的不同力学介质特性,可采用不同的 本构关系或力学模型来表征和分析。
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原理
10)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方向是地质学和力学的结 合 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要求应用力学的基本理论工程地 质研究中应用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测试方 法。但是,地质研究方法仍然是基本的方法,包括 地层、岩石、地质年代和构造分析、新构造、地貌 分析等。在力学分析中,不连续介质力学的应用和 发展是工程地质力学的特色,而数值分析途径和电 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工程地质力学问题有可能得到 实际解决。
概述
1978年向第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会议介绍了有 关成果(谷德振、王思敬,1983;1985); 1981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地质力学第30届讨论 会”作了特邀报告(Gu Dezhen and Wang Sijing, 1981;1982); 1980、1984年在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了交流(谷德 振等,1980;Wang Sijing et al.,1984)。 有关金川露天矿变形破坏机制和结构控制的研究 在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上也作了交流,并在 Rock Mechanics上发表(Wang Sijing,1981)。
概述
在80年代和90年代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 所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成为岩体工程地 质力学研究中心.在此期间出版了10集《岩体工程地 质力学问题》,3册《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共刊登 有关论文198篇,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来自中国科 学院以外的工程地质学家和岩石力学家。岩体工程 地质力学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渐趋成熟(王思敬, 1984;Wang Sijing,1986)。
概述
建国之前,严格的工程地质学科尚未建立起来。 建国之初,前苏联的工程地质学理论对中国工程地 质工作者曾有过重要的帮助。 建国十年中,谷德振先生侧重地指出构造的重要性 (谷德振,1963);随后他又将从构造,概括到结 构的概念。 1962-1965年谷德振先生和水电部建设总局李杰先 生合作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的“水利水电工 程地质”总结工作。得到的共识是要发展工程地质 力学理论和方法,就是说要以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 认识地质构造现象,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工程 岩体的稳定性和渗漏问题,把地质研究与力学分析 紧密结合起来。
9)地质体和工程建筑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 作用关系 地质体和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依存关系表现为工程地 质力学作用。地质体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往往表 现为地质体自身的失稳运动对工程的威胁;而工程 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地质体运动,同样也影响工程建 筑物的安全。工程建筑物地质体结构的改变所导致 的间接影响,有时有更大的危害,而事先不易觉察, 常难于可靠地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