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文教学工作心得600字(精选5篇)
古诗文教学工作心得600字(精选5篇)古诗文教学工作心得600字【篇1】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在
徜徉诗海品读经典
徜徉诗海品读经典
徜徉诗海品读经典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把培养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作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培养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的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我们开设了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经典诗文诵读的引导员
1、培养班级经典诗文诵读引导员。读书意识强的引导员就像是一个老师,他在班级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成员的读书意识,提高其他学生的阅读经典能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班级阅读引导员是学生养成阅读经典习惯的重要一环。
2、培养学校经典诗文诵读管理员。在培养班级经典诗文诵读引导员的同时,我们还要把学校的经典诗文诵读管理员组织培养好。在平时的学校活动特别是读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
组织全体学生轮流进行引读经典活动,从中选择一批读书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这样就会慢慢地使他们进入角色,作为榜样先要求自己进行经典诗文诵读,以点带面为全学校养成经典诗文诵读的良好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谈组诗教学的“组诗”方式
例谈组诗教学的“组诗”方式
作者:蔡海鹏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年第07期
组诗教学这一方式的出现,实现了一个突破,它拓展了古诗教学的空间,丰富了古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多元而深刻。在组诗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几首古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文试结合几则具体的教例来谈谈组诗教学的“组诗”方式。
一、串连式
将几首诗连起来一首一首逐个解读、讲解,就是“串连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随便拿几首诗连起来都可以,“串连”的关键在于如何很好地“连”。要把几首古诗很好地连起来,就要找到一根“线”,然后像“彩线穿珠”一样将几首诗串起来,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两堂课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
1.以主题为“线”
将反映同一主题的几首诗连在一起,相同的主题就像一根丝线一样将几首诗串成了一条“诗的项链”。
孙双金老师曾上过一堂《送别组诗》,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四首古诗。针对教学内容,孙老师采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采取“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一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孙老师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两首诗的意思,并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一诗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在学完前三首诗后,孙老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渭城曲》,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孙老师启发学生总结,“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都是诗人“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最后的总结,使四首诗歌浑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精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设计思路: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小学语文发展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发展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多种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一天渠道。研究这些问题的价值在于改变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良现状,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通过优化作业形式、优化作业内容、优化作业要求、优化作业评价,技能,并且使语文课程通过作业实现向学生经验和生活的回归。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鼓噪、繁重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个性”成长。
课题界定:《小学语文发展性作业设计与评价》
课题中的小学语文作业指2014年秋季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语文作业设计(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性是指“从新课程的标准来看
是最好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发展”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合理和最优化。
课题中的“评价”是指语文教师响应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而采取的丰富的批改方法。以往的作业中,对的老师打对号,错的一个大叉。这样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我在作业中给孩子们一个喜欢,挑选的的空间。谁喜欢什么老师就给什么,故此,我的作业批改中常有七八种不同的符号。如;1000分、10000分、优++、小红旗、笑脸、哭脸、苹果、星星、小红花。其中10000分、小红花、苹果、星星、笑脸是最棒的。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法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自主探讨、以读为本、课外延伸三位一体构成了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改革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1、乐教、乐学、乐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科技日新月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不但可以使很多抽象难懂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而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用Flash动画播放出来,直观形象;《五彩池》一文,通过观赏五彩池美丽的风光图片,渲染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其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来创设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境,迅速把学生带进文本中去。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更加强烈,为“我要学”奠定了感情的基础。其次,开展创造性活动,学用结合,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如:茄子紫(事物+颜色,组成表示另一种颜色的词汇),让学生说说这类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第一,要乐而知返,不能乐而忘返,因此,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技巧和能力。第二,要依纲靠本,以文本为主,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注重自学,引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如:从一篇课文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说说想在文中知道什么,获得些什么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读懂了课文哪些地方,小组讨论探究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协调能力;把预习提纲和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学探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作者:王崧舟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1期
2004年9月18日,为庆祝《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应编辑部邀请,我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一夜的工作》。该课在现场引起了强烈震撼和反响,课后,我将自己的语文教育称为“诗意的语文”。嗣后,我在全国小语界正式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
从此,我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享受着一路行走的美与好。我先后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讲诗意语文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次,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我还先后与诗意语文的同道们组织策划了3届“全国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3届“全国诗意语文实践策略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受众达1万余人。2009年,我依托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成立了“全国诗意语文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中心发展了87所实验学校,刊发了4期《诗意语文会刊》。在诗意语文的指导下,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荣获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荣获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荣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以冯铁山教授等人为主编的《诗意语文学本》也于2007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
录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is teaching plan is customized for the origin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s suitabl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ntent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
录
编辑导引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场景(一)
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课件播放《送别》乐曲)。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深!
师:从哪儿看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
古诗二首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二首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一:古诗二首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二首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
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
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作者及题解
1、走进作者(检查提问)
李白,号太白(公元701-----762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小时候学习了很多书,十五岁,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他喜欢游览山水名胜。从二十岁起,他差不多游遍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在青年时期,李白就有了丰富的学问和很高的文学修养。他富于正义感,热爱自由,性格豪放。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人们称他“诗仙”。
1、齐读诗题
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和李白是好朋友。
广陵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之”是“去”的意思。
公元726年3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写了这首诗。
语文阶段性教学反思文档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热爱表现,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学生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生态语文建构新型课堂 特色活动丰富语文素养
生态语文建构新型课堂特色活动丰富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一、问题牵动系统研究建构语文生态课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03年以来,我校语文教学以问题为牵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些问题有的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的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突发灵感;有的来源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有的来源于理念困惑后的个人顿悟;有的来源于集体研究的思维碰撞。这些问题针对性、目的性都很强,它的解决能直接服务于实践,避免了有些课讲起来阳光灿烂,做起来困难重重的尴尬局面。
如:二年组(现三年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这样的困惑: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出几个自认为很有探究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牵引下走向问题。这种圈套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全组的教师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讨,最后一致认为:只有摆脱这种教学框架,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能力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地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定教的学习方式。于是,学校将“解除教学框架,还学生学习自主权”作为本学期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对几十节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以学定教”的六点做法,即: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该获得什么。2、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走向知识。3、设计科学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与创新。4、指导学生收集、利用、处理学习资源,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5、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逐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评价。6、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入学习情境。这六点做法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称赞,在2004年全市举办的课改成果展示会上,我们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作了汇报,并通过《画家与牧童》一课作了实践验证。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⑵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⑶之:往。
⑷广陵:即扬州。
⑸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⑹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⑺尽:消失。
⑻唯见:只见。
⑼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题解】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诗歌教研的活动总结标准范本(5篇)
诗歌教研的活动总结标准范本
第九周我们教研组承接了学校的教研活动,按进度,我们应该上到第五单元的19课或第六单元的20课,由于19课是略读课文,所以我们选择了20课《古诗两首》。
首先,我们认真分析了教材,确定了教学重难点。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____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两首诗在以前的古诗文背诵中,学生都背过,因此我们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其次,结合语文大阅读的要求,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有效整和,充实文本,情景交融,体会情感”上课前,用《赠汪沦》导入新课,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加入《赠孟浩然》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学完《送元二使安西》后,再学一首《别董大》,体会送别的诗的不同风格。学完后再让学生补充几首关于送别的诗,达到有效整和,充实文本的作用。
在第一次试讲时,学生对诗人离别的情感体会的不深,不能达到情景交融,体会情感,我们组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让学生查阅资料,看地图,了解从渭城去安西的路途有多远,安西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这样为进一步理解王维送元二时“劝君更尽一杯酒”酒中所蕴含的惜别、祝福、不舍、友谊……做好了铺垫。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 《 诗意语文——王崧舟 语文教育七讲》 、 《 王崧舟讲语文》 、 《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专
著, 在省 级 以上公 开刊 物发 表论 文 1 8 0多篇 。
教育 集 团总校 长。 中学高 级教 师 。特 级 教师 。系全 国 劳动模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王 崧舟
■_
的 和谐发 展 。 王老 师所倡 导 的“ 诗 意语 文”近年 来 更是 风 靡 大 江 南 北 ,成 为 小语 界 一 道 亮丽 的 风 景 。他的课 是 生活 的诗化 , 质 朴 而灵动 , 清新 而 简 2 0 0 4 年9 月 l 8日, 为 庆祝 《 小 学语 文教 师》 创刊 2 0 0 期
1 I 6 I 1 T e a c t t d f e s e 8 m 教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者 先行 , 行 者无 疆 。在语 文教 育 的路上 , 有
一
位 永 不 止 步的行 者 , 他就 是 我 国 当代 小 学语 文
界 集 文化 积 淀 、 教 学思 想 、 语 言 表 达 于 一体 的 大 成 者之 一 的王 崧 舟老 师 。长 期 以来 , 王老 师 醉心
文青年 教 师阅读 教 学观 摩活 动一 等 奖 、 罗 才军 老 师执教 的 《 伯 牙绝 弦》荣 获全 国 第八 届小 学语 文 青年 教 师阅读 教 学观 摩 活
《黄鹤楼送别》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教学设计(九)
《黄鹤楼送别》
(全国一等奖)
「教师简介」
谢培,男,1978年12月出生,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主任,桂林市七星区“领雁工程”学员,广西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曾被评为广西小学语文教研先进个人、桂林市“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后获得过广西自治区探究课评比一等奖、广西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广西赛区特等奖。十余年来,逐渐形成了“真实、朴实、扎实,富有童趣和语文味”的教学风格。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多种教学教辅资料,有数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0号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
《黄鹤楼送别》
■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谢培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呼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情感充沛、语言简洁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
出。
根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我将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本课诗文相互融合的特点及其表达方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走进名著”主题单元中一篇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名篇的魅力。厦门的小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在第7册已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第9册第二单元对“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朗读、背诵、理解该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立足文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语文实践中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编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课件
李白,号太白(公元701-----762年)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小时候学习了很多书,十五岁, 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他喜欢游览山 水名胜。从二十岁起,他差不多游遍 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在青年时期, 李白就有了丰富的学问和很高的文学 修养。他富于正义感,热爱自由,性 格豪放。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 人们称他“诗仙”。
注释:
课文解析
“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就是“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 以说“西辞”。 “烟花”,阴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天百 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迷蒙蒙的雾气,古人称为 “烟花”。 “下”是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就是湛蓝的天空。 “天际”是天边。
课文解析
连词成串。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词语所标 示的事物,进入词串所描述的情境; • 6、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 7、通过课堂上有指导的写字练习,强化对 本课生字的把握。
• • • • • • •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四、低年级段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1、读与看相结合 2、读与思相结合 3、读与说相结合 4、读与演相结合 5、读与画相结合 6、读与写相结合
写法点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 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
拓展提升 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 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什么 感受呢?能否以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 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本文是关于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编辑导引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场景(一)
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课件播放《送别》乐曲)。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深!
师:从哪儿看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
生:(较为有感情地重读。)
师:(范读)
生:(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诗的味道啦!还有吗?(生多人举手)
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
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读。
生:老师,这两首诗都是写作者送别好朋友的。
生: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
生:他们送别时都挺舍不得离开的。
师: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齐读诗题。(师板书课题)。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百闻不如一见,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
师:不仅年龄大,而且名气也大!孟浩然当时已诗名满天下,而李白还只是
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下面,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到风景优美的扬州去。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
●教学场景(二)
赏析词句领悟情。……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烟花三月”的理解,谁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生: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晚春时节。
师:四月份的确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咱重庆气候挺好,又在长江边上,这里的春天有什么花?怎么美?说说看。
生:我们重庆四月有蔷薇。
生:公园里,马路边鲜花又多又艳。
……
师: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咱重庆是雾都,还有可能……
生:“烟”还有可能是雾气缭绕,雾里看花,有种神秘感!
师: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去感受。
(乐起,师生共同想象。)……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生: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
生:路上也有。
师: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读出这种美感来,先自己练练……谁来读?
生:(生读,节奏稍快。)
师:从你的读中,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
生:(生又读,节奏放慢,较有感情。)
师: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让大家仿佛看到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烟景。
生:(生多人读。)
……
师:“碧空尽”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尽头了。
师:是不是像现在的大轮船一样,“呜——”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远影。
师:解释一下。
生:船划起来较慢,说明目送的时间长。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两句。
生:(生读,感受不深。)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