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点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1、文学常识、:明朝闻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爱,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同学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同学。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柔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用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仆人)日再食: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食,供应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荣刺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中考必考15篇文言文复习讲义

中考必考15篇文言文复习讲义

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复习讲义

(一)论语十则

重要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三、成语

选文中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课文内容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练习:

1、试归纳《论语》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其它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

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

中考必考文言文考点集锦

中考必考文言文考点集锦

中考必考文言文考点集锦

中考必考文言文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考试说明规定的1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别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第一篇: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

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通假字:“得”、“与”——本字:
“德”、“欤”)
通假字三种形式
①同音通假。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②音近通假。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 ③音变通假。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 “悦”,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
举大计/举大名
发动(起义)
一词多义整理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种类
类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类推,事理
佛印绝类弥勒
类似,像
一词多义整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望、要求、希望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期年之后 (jī)周(年、月)满一年
一词多义整理
11许 时人莫之许也 (赞同) 12因
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定伯因复担鬼也 (于是) 罔不因势象形 (根据) 因不喜人唾 (因为)
四 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 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包括: (1)名词活用作状语 (2)活用作名词 (3)活用作动词 (4)使动用法,译为“使……” (5)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七年级上册

1、七年级上册: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僵硬。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

2、徐喷以

烟徐:慢慢地。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4、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当作鹤群在空中飞舞。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想像。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

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

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修辞性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典故和古文名句:考查学生对于典故和古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典故的背景和含义,以及古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考查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句子和文章中。

4. 文章阅读和文段写作: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够进行扩展和归纳,写出连贯和完整的文章。

5. 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语法和句法规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常见的考点包括虚词的用法、动宾结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等。

6. 阅读理解和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文段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能力。学生需要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中,或者回答相关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在中考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和

难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考点归纳。学生在备考中需根据自己的学校和地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 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常考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梳理(一)

一、《伤仲永》

1、【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泯然众人矣11.

泯然: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于: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

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养: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

20.固众人

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书:写

2、【重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译: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课文问答】

中考中语文课文文言文的常考点

中考中语文课文文言文的常考点

中考中语文课文文言文的常考点

一、《孙权劝学》

孙权的劝说艺术:

①首先提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然后指出目标不高,容易达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是中考语文文言文主旨理解。

③最后现身说法,说明学习并非难事,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二、《桃花源记》

1、这篇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三、《陋室铭》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

四、《爱莲说》

1、本篇文言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

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牡丹,花之富贵者”——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菊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莲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之士。

2、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爱莲说》一文最能总括莲的品格的一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作者用"牡丹"、"菊"、衬托"莲",突出莲花的高洁。

五、《三峡》

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下面整理了一些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词语辨析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需要了解词语的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语辨析:

1. 之与乎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的”、“之”的意思,但使用场合有所不同。在表示“的”时,一般用“之”;而在表示疑问或表示强调时,则用“乎”。

2. 略、稍、微、几、差这五个字都可以表示小的量或程度,但有所区别。其中,略和项相对,稍更轻微一点;微比两者更轻微;几较微稍强一些;差更强,意思接近“丝毫不”。

3. 是、为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是”、“为”的意思,但有所区别。表示肯定意义时,用“是”;表否定意义及无从判断时,一般用“为”。

二、常用成语

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用法通常为整个成语,而不是解释词语的意思。以下是一些常用成语:

1. 不可救药意思为无药可救,形容病势极度严重或晚期,用来形容人的一些行为或情况不可挽回。

2. 各有所长意思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或特长,在合

作或竞争中可以互相补充。

3. 千头万绪意思为事情极其复杂,有许多繁琐的细节或

问题。

4. 画蛇添足意思为做无用功,或是在完成某个任务后做

了多余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削弱本来就十分完美的成果。

5. 亡羊补牢意思为事情出现了问题,及时处理,可以避

免更大的损失。

三、常见的结构

理解文言文中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提供学生备考参考。

1. 难句分析

文言文阅读重点在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特别是长句和难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难句结构和分析方法:

- 并列结构:分析句子中的各个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整

个句子的意义。

- 状语从句:注意理解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条件等。

- 定语从句:分析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和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

找出定语从句起到的修饰作用。

- 状语和宾语从句:注意分析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在整个句子

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词语理解

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考生需要理解其准确的意义。以

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点:

- 古代词语:了解古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注意理解文言文中

使用的一些古代词汇。

- 歇后语:理解歇后语中的意义和蕴含的哲理,善于运用歇后

语进行阅读理解。

- 典故和史实:了解一些典故和史实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

中的引用和比喻。

3. 文化背景

文言文阅读涉及到古代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考生需要了

解相关的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背景考点:

- 儒家思想:理解儒家思想在文言文中的体现,如仁、义、礼、智等。

- 唐宋文学: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红楼梦》等,有助于理解文言文中的引用和影响。

以上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汇总,希望对学生备考有所帮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难句分析、词语理解和文化背景,并结合练习题进行实际应用。祝愿所有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随着中考的逼近,许多学生都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状况。而对于

语文复习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先历史文化、深入

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备战中考中,文言文也成为

了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有哪些文言文复习资料是中考必须掌

握的呢?

一、古文观止

作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古文观止》是我

们在中考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参考资料。《古文观止》是清代戴震所编纂的文言文教材,共包含四十则,文选丰富、层

次分明,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字词、句式、修辞等进行逐一剖析,加深自己对文言

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中考历年真题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中可以发现,文言文是中考必考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历年真题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历

年真题,可以深入理解中考的出题思路和考察方向,而且还可以

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英汉汉英双解词典

在阅读文言文中,生僻字和古怪的词语往往是制约阅读理解的

关键。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选择一本好的英汉汉英双解词典

是非常必要的。好的双解词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的词汇、词义和使用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一步系统的阅读

和理解文言文的呈音、语态和语义等方面。

四、汉英英汉双语词典

与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不同,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主要提供的是文

言文汉英及英汉双语释义,以及词语用法和惯用的表达方法等。

通过学习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中考语文高频文言文考点

中考语文高频文言文考点

中考语文高频文言文考点

中考语文高频文言文考点

1基础知识之通假字

1.棹数小舟,曳铁钯(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4.诲女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

5.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通"座",座位)

7.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8.荡胸生曾云(通"层",重叠)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10.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11.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2文言文一词多义

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死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④亡羊补牢(失去,丢失)

绝:①以为妙绝(极点)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③佛印绝类弥勒(非常,极)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

⑤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

故: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②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因此)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句子翻译切记以下三点

①语句翻译以直译为主,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通达流畅。

②翻译时,忠实原文,不违原意;掌握实词,活用虚词;辨析词义,弄清语序;遇到难句,前后联系。

③句中人名、地名、固有名词以及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的字词,不必翻译。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中考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中考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七年级—九年级文言文重点篇目、重点题目

复习要点及要求

一、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

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

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二、重点篇目

七年级上册:

1、《童趣》(07年福州市中考)

2、《论语十则》(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指导(一)
文 言 文 的 文 学 常 识
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 介。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 积累。最好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部分)
作家
柳宗元
朝代

称谓及评价
课内作品
选集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 《小石潭记》 《柳河东全集》 家和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岳阳楼记》 《范文正公集》 世称“范文正公”。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 《欧阳文忠公 《醉翁亭记》 文集》 家、政治家、史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文言句中停顿的方法:
按意思划分 按音节划分
具体来说: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之后,关联词语之后, 应当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学法指导(三)
文 言 文 的 实 词 注 解
wk.baidu.com
文言文的实词注解(一)
通假字

词类活用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 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 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 形式。通假字的考查点 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 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 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 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 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 即:通什么字,意思是 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 什么。 质发生了改变。 通假字数量不多,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 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 有解释,复习时注意整 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 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 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 上进行识记。 并认真分析、体会。
考题类型二:课外
常见考题2: 文段选自课外—— 1、所考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基本在课内里能找到,或 学生多能根据已学知识判断而出的。 2、课内外用法的比较。课内的语句安插在题目选项里。 3、分析题课内外有时有千丝万缕联系(有时没有)。 (主题、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 个或多个相近之处;有时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 异,或异中有同。
范仲淹
北宋
欧阳修
北宋
学法指导(二)
文 言 文 的 句 中 停 顿
规律探究 句首表示 领起的词 语之后, 关联词语 之后,应 当停顿。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 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1. 夫战,勇气也。 2. 盖大苏泛赤壁云。 3. 然胡不已乎?
4. 即书诗四句……
规律探究
宾语也是 句子的基 本成分, 独立性较 强,谓语 中心语和 宾语之间 一般也要 停顿。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①门庭若市: ②面刺: 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 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③期年: ④不相说: 满一年 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⑤走: 跑、逃走、逃跑、出逃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最直接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 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 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 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3分) 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 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 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 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 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 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 齐策一》)

学法指导(四)
文 言 文 的 句 子 翻 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三原则
信:信用。即忠实于原文及其语气; 达:通达。即译文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表意明确;(注意顺序) 雅:不粗俗。即译句讲究文采,原汁原味 (注意使动、意动、活用) 留、换、删、补、调 尽量字字落实,不要意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得分点:
例一:《岳阳楼记》
(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题)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词1分,共3分) ⑪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⑫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⑬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⑫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 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文言文考点梳理:
文学常识 朗读节奏 常用实词解释 准确翻译语句(句式、语气) 文章内容理解
复习目标:
1.理解常见实词、虚 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
①掌握文言实词的音、形、义 文言实词: ②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③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④辨析常见的多义词 ⑤了解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情况 文言虚词: 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②区分部分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命题特点:
①分值基本保持在12分左右,占整体试卷的10%, 所占比重较大。 ②题量总体保持在4—5题。 ③考点主要集中在文言实词、文句翻译、文言 断句、内容的理解、概括、归纳以及感悟启 发等。 ④考查方式则主要是填空和简答,其中2009年 和2010年连续出现了填表题,值得关注。 ⑤考题选文依然取自教材,2009年为古诗和古 文的比较阅读,2010年为两篇课内古文的比 较阅读,2011、2012年、2013为两篇课内外 古文的比较阅读,趋向值得注意。
具 体 知 能 要 求
阅读理解: ①理解课文大意,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把 握语句的停顿 ②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并能够翻译成 现 代汉语 ③理解课文全篇或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 ④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点
存在典型问题:
1、对课内重要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不牢 固,不扎实。 2、不会灵活迁移到课外的考查中去。 3、节奏把握不准。 4、翻译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不能准确判断 语句的关键词、句式、语气。 5、不能冷静梳理巧推理巧判断文章的内容。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 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 ,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 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 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考题类型三:课内外选段比较阅读
常见考题3: 课内外选段比较阅读—— 1、异中求同。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 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指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 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3、对文体相同内容不同、作者相同作品不同、选材相 近主题不同等类型的选文,侧重于“同”中求“异”; 选材不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于“异”中 求“同”;而选材不同表达形式也不同的选文则侧重于 “异”中辨“异”。
2015中考文言文复习
6课时
中考说明:
1、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 语调朗读。 2、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 积累。 3、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4、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诗文大意。
近几年考查的文言文篇目
2011年——《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传•宋濂尝与 客饮》 2012年——《公输》《墨子•墨子自鲁即齐》比较 2013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 吴既赦 越》 2014年——《岳阳楼记》《永之氓咸善游》
1.字字落实,尤其重要实词虚词(一 个分句会有1-2个得分点) 2.语句通顺,意思明确 3.语气正确
拓展延伸题: 1、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 立场; 2、抓住评论性的语句;
学法指导(五)
文 言 文 的 全 文 考 察
考题类型一:课内
常见考题1: 文段选自课内—— 1、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 别通假字; 2、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 词序转换过来;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 括文章中心。 4、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 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请用“/”给下面的 句子划分节奏 1. 广故数言欲亡。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规律探究
有的词语 请用“/”给下面的句 在现代汉语 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中是一个双 音节词,在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汉语中则 是两个单音 2. 今天下三分…… 节词,意义 也有所不同, 3. 荆之地方五千里…… 诵读时中间 要稍有停顿。
例二:《郑板桥开仓济民》
(2013年山东聊城中考题)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 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 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 阻之, 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②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文言文的实词注解(二)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 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 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 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 析。 一方面要注意积累 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 义和不同用法。另一方 面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 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 阅读中加以运用。
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 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 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 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 地方。 教材中这类词大部 分都有注释,复习时注 意集中整理。
例三:文言文对比阅读
12.【2013年· 山东省济宁市】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 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 阳马生序》)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 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 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 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 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文言文答题方法
小结
基础题解答靠积累; 主题、人物、写法 需思考辨析; 感悟体会要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
课堂训练:(09江苏常州)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