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 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课题:《伤仲永》【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版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学生想知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人才观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根据课下注释能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能自主解决字音,但句子的停顿还需明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文章的思想内容还需教师点拨。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理解作者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关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
三、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呢?学生:文章讲述了方仲永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但因为父亲不让他学习,最终才华逐渐消失的故事。
教师:很好,那么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呢?学生: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天赋虽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同样重要。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5课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预习提纲
• • • • 1、熟读课文。 2、王安石简介。 3、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4、重点词语:父异焉 邑人奇之 稍稍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6、方仲永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 • 7、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 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 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 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 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 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 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 才。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 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磨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伤仲永”?
题解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
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
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交流展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纹理皆有可观者”,是写幼年天资过人,具 有做诗才能 “先人还家……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方仲永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伤仲永说课稿三篇
伤仲永说课稿(一):一、说教材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经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2、课文解读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证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经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可是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并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之后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证明作者的观点3、教学目标知识和本事目标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景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①诵读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景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说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经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经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经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三、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并且要教授方法仅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梦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2、简单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①字词:隶、扳、谒、称、耶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本事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的词语(能够小组抢答完成)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板书设计: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天才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衰退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平庸原因:不使学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9、难点探讨作者寓理于事,是经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一样时段的情景作了比较,即纵向比较,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写作本事,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伤仲永说课稿(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比较的写法;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资料,领悟蕴涵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比较的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 隶( lì) 谒( yè) 邑( yì)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才能
“神童 ”
指物作诗立就 不称前时之闻
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
人”
了了 的关系,指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
是否成子 才是至关重要的。
9、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 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 上了。
伤 《 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
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 受到很好的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王安石
菁华学校 李威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六、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省学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 (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倒州装”句(状语后置),正确的语 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八,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
方仲永小时候天资过人,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 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奇才
一奇: 忽啼求之 二奇: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三奇: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四奇: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 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 亲当作宾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的样子
一般的人
四、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
• 1伤仲永
伤: 哀伤、叹惜
• 2世隶耕
隶: 属于
• 3养父母
养:赡养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 立刻完成
• 5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 全乡
• 6或以钱币乞之
或: 有的人
• 7邑人奇之
邑人:同县的人
• 8从先还家
从: 跟从
• 9前时之闻
闻:听到的名声
• 10泯然众人矣
3,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父异焉 邑人奇之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 用了怎样的写法?
正面描写
相 结 合
侧面描写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 邑人奇之
5,后来,方仲永还是这样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6,方仲永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原因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小时候的方仲永可以说是一个奇才,然而他的父亲 以为有利可图,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四处拜访,不让 仲永学习,结果仲永的才能日渐衰退,最终沦为一个 平庸的人。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 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叙事
小时候 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所闻 基 十二三 时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所见 础
二十左右 泯然众人矣 所闻
议论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也”
深
所感
化
1阶24间53后、 、、、段是天方 课课课表什教仲文文文现么育永运最是如关对的“用后以何系一变泯了一什? ?个化 然 哪段么人经 众 两的来是历 人 种议组否了 ” 表论织成哪 的 达讲和才几 原 方了安是个因 式什排至阶是?么材关段什二道料重?么者理的每要?之??个的
❖称(chèn) 泯(mǐn ) 矣( yǐ ) ❖焉(yān) 扳(pān)
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含有痛惜的意思,,文中 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 就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流露出作者对 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 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 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 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 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 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 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指代文具 对…感到惊异 给 他
写
作,写
用
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这父,母那、收作族为为意,立传即一,乡马上秀才观看 之。此,自这是指立物刻作,诗马立上就,完其成 文文理采
都 皆有可观主者旨。认邑为人…奇惊之异 ,稍纷纷稍宾把客…其当父成宾,客或以用钱,币拿乞之它。父道利理其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
伤 仲 永 隶属,附属
——王安不石曾,从来没有 索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常人
泯然众人矣
伤 生五年
十二三
年
又七年
龄
8、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
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 ——人的天资 “受之人”——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
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好的人,没有
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
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这段
邑 人: 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EXIT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 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 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 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 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 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 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 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我真心希望这个聪明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不必被大人们的急功近利所摧残。 我遇到过两个天分很高的孩子。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父母扔进水盆,不到4岁就可以在游泳池
里畅游,还能做一些高难动作。4岁半时,孩子要游长江。他的父母无固定收入,一心指望孩子 成名,拉来企业赞助。我曾亲眼目睹这个孩子为记者和客人们表演游泳技巧,而他的父亲则在一 边吃着面包和香肠。
名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 花,要想使它成熊熊 火焰,那就只有学习! 学习!!!
——高尔基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