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教学设计-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2.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2.使学
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学生实验操作
四、小结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一、教学策略:
通过让学生回顾密度的公式,把学生引入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世界。创设情景,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体积的测量,引导学生分析形状规则固体的体积测量方法。提出问题液体的体积如何测量,通过微课让学生探讨量筒的使用、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测量方法。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归纳总结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及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环节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金属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3)能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金属块)和液体(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2)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综合能力。(3)体会占据空间等效替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
(2)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的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四、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7-12-29T16:22:40.61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作者:谷丽华王燕[导读] 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中学教师谷丽华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中学教师王燕课标要求与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新课程标准中对测量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教材分析: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课,是让学生在前面经历一个比较单一的探究过程后,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正确记录数据并记录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
1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精确、严谨和合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2.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密度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物质密度的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实验报告模板。
2.学生准备:书写工具、实验笔记本。
【教学步骤与过程设计】
Step 1 引入(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三态及粒子的运动情况。
2.提问:你了解什么是密度吗?我们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
Step 2 密度概念的引入(10分钟)
1.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对密度的思考和探讨,例如:为什么不同物体的重量相同,但体积不同?为什么相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
2.解释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指物质每单位体积的质量。
3.提问:密度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密度呢?
Step 3 密度的测量(30分钟)
1.实验:通过一组示例实验,引导学生测量密度,并利用已学的知识计算密度。
实验步骤:
a.实验设计:将物体A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测量水位的变化,得到物体A的体积。
b.实验操作:将物体A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得到物体A的质量。
c.数据处理:计算物体A的密度(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2.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互相监督,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相关报告。
3.整理实验数据,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结果的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误差原因。
八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学设计中,本课型实验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量筒,学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不规则固体石块的体积,并能够测算物质的密度。在过程中,重点是研究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难点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问题导入、自主研究、学生介绍、互动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态度。
在问题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接着,教师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烧杯的盐水,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烧杯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教师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在自主研究环节,学生需要使用量筒来测量小石块的体积,通过交流、评估、观察量筒回答课本中的问题,研究量筒的使
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介绍量筒和量杯的区别,以及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和换算关系。
在互动探究环节,学生需要自我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步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
探究一:测量盐水的密度
在这个学生实验中,我们探究了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法。首先,学生分组讨论了测量方法和需要的实验器材,并对照实验器材进行了检查。然后,学生选择了测量步骤中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了结果。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展示,汇报实验数据并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通过密度测量,巩固密度公式。
3、通过实验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量筒的观察和使用,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2、利用密度公式,分析讨论制定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案。
3、通过小组内和组间讨论,学会评估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会根据密度公式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估与优化。
【教学准备】
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烧杯、小石块、细线、盐水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纪念币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它们各由什么材料组成?如何鉴定它们的组成物质?举例某些虚假电视购物,让学生领悟鉴定物质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
1、知识回顾:
提问:要对物质进行鉴别,就要利用物质具有的某种特性来鉴别。那么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其办法是测定待定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提问:密度可以鉴别物质,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
复习密度公式:ρ=m/V,让学生自己根据密度公式说出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便可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规则金属块的密度
让学生根据密度公式,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同时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
《测密度》教学设计
《测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测密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法;
(3)理解密度与物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4)学习并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法;
(3)理解密度与物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掌握密度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
1. 教学内容
(1)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法;
(3)密度与物质特性的关系;
(4)密度的应用。
2. 学习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密度的概念、实验方法及其应用。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引出密度的概念。
测定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定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⒈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⒉通过小组合做学会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4.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已经掌握了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相关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设计测量固体和液体实验方案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正确客观的评估实验过程,改进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整理]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整理]
一、教材及参考书、工具、资料:
1.《化学》(高中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物理实验指导书》(化学类实验)上海教育出版社
3.密度计、天平、容量瓶、吸管、试管等实验器材。
4.自制绘图板、PPT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测量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或计算方法确定物质的密度。
3.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质量意识及实验中安全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球和一个长方体,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物体大小相同,但体积不同,因此重量也不同,提出密度的概念。
2.理论知识讲解:利用PPT和绘图板,系统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密度的单位等知识点。
3.实验操作演示及步骤说明: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密度计、天平、容量瓶等实验器材进行密度实验,并详细解释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4.实验操作:学生结合老师的演示,分组进行密度实验,注意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实验过程安全。
5.数据记录与处理:学生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并进行数据处理(如计算平均值、误差等)。
6.成果展示:学生在班内进行成果展示,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7.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所学知识点,并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验操作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并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提醒。
3.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如计算平均值、误差等),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效替换的方法。
2、会利用物理公式ρ = m / v间接地测定物质的密度,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3、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得出结果等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验探究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尝试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1)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反馈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合作完成实验,教师指导
(3)学生反馈,学生点评,教师补充和鼓励
实验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测量物质密度实验
实验原理:ρ = m / v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小石块,盐水
实验操作过程:
(一)、测量固体密度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 ,将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
水的体积V 1,将小石块沿量筒侧壁缓缓滑入量筒中,待液面稳定时,
读出此时量筒中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 2,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V= V 2
—V 1,小石块的密度为ρ = m / V 2—V 1
测量小石块密度
(二)、测量液体密度
调节天平平衡,将盐水放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 量m 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再次
用天平测量出到完液体后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 2,计算出倒入量
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 m 1—m 2,液体的密度为ρ = m 1—
m 2 / v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标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物质的密度。
2. 学会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3. 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1. 实验室设备:容量瓶、天平、测量筒、试管、滴管、溶液、固体物质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并提供一些与密度相关的实际例子,如铁块和木块
的重量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设计:
1. 向学生介绍两种常用的测量密度的方法:液体的测量和固体的测量。
2. 分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选择一种方法测量给定的物质的密度。
3. 强调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包括准备实验设备、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操作:
1.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2.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例如使用手套和护目镜,注意量取和称量
的准确性等。
数据分析:
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密度,并进行结果的比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实验设计的建议。
总结讨论:
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2. 引导学生总结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复习相关计量单位。
拓展活动:
1. 提供更多密度相关的实验案例,让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2.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密度的应用于浮力和沉浮现象的解释等。
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出示量筒,介绍量筒。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
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引导学生思考:(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习惯。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环节二:新课讲授实验一: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
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学生汇报、教师总结: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二: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学生汇报、教师总结: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环节三:巩固提高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环节四:小结作业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