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解离平衡

合集下载

普通化学全本部分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全本部分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课程练习题使用教材 教材名称普通化学 编 者 史国纲出 版 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上交作业 3、7(1)(2)、8、113 NH 3的分压为: kpa n NH n p x p NH NH 47.3513370.018.032.032.0p )(333=⨯++=⨯==总 O 2的分压为:kpa n O n p x p O O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 N 2的分压为:kpa n N n p x p N N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7查出各物质及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标在反应方程式中各对应物质和水合离子化学式的下面,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1) )()(2)(2222g O g H l O H +=1/-⋅∆mol kJ H f θ -285.83 0 01122229866.577)83.285(200)](,[2)]}(,[)](,[2{--⋅=⋅-⨯-+=∆-∆+∆=∆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H H H f f f θθθθ(2) )(4)()(4)(32432g H s O Fe l O H s Fe +=+1/-⋅∆mol kJ H f θ0 -285.83 -1118.4 011243229892.24]}0)83.285(4[)]4.1118(0{[)]}(,[3)](,[4{)]}(,[)](,[4{--⋅=⋅+-⨯--+=∆+∆-∆+∆=∆mol kJ mol kJ g Fe H l O H H g O Fe H g H H H f f f f θθθθθ8 )(21)(322g SO O g SO =+1/-⋅∆mol kJ H f θ -296.83 0 -395.721122329889.98)]83.296(0[72.395)]}(,[)](,[21{)](,[--⋅-=⋅-+--=∆+∆-∆=∆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SO H H f f f θθθθ11 (1)反应速率表达式为:)()(22Cl c NO c k v ⋅⋅=(2)该反应对NO 为二级反应,对Cl 2的一级反应,总反应级数为3。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1 1.73
2 2.83
3 3.87
4 4.90
5 5.92
如:实验测出 [FeF6]3﹣的µ= 5.9 → n = 5 可知它是外轨型配合物 再如: 再如:实验测出 [Fe(CN)6]3﹣的µ= 1.9 → n = 1 可知它是内轨型配合物 外轨型,中心离子电子结构未变, 外轨型,中心离子电子结构未变,单电子数未变 内轨型,中心离子电子结构改变, 内轨型,中心离子电子结构改变,单电子个数改变


4
7.1.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Cu(N 配 [Cu(NH3)4] SO4
中 心 离 子 配 位 原 子 界 位 体
配 离 子 电 荷
2+
配 位 数
外 界
配位化合物
5
中心离子(原子) ① 中心离子(原子):位于配位化合物的中心位置的离子 或原子,是配合物的核心, 或原子,是配合物的核心, 通常是某些金属阳离子或金属原子以及高 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
和中心离子配合的负离子或分子, ② 配位体: 和中心离子配合的负离子或分子,简称配体
③ 配位原子:直接与中心原子配位的原子。配位原子上均 配位原子:直接与中心原子配位的原子。
有孤对电子, 有孤对电子,N、O、S、Cl、C、F、Br、I等 Cl、 Br、 直接与中心离子(或原子) ④配位数:直接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成键的配位原子 数目,常见的为2 数目,常见的为2、4、6。
14
§7.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之间是怎样结合的? 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之间是怎样结合的? 关于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主要有: 关于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主要有: 价键理论√ 晶体场理论 配位场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15

第7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第7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第7章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配位平衡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的生物医药应用
实验
CuSO4溶液 适量氨水
(浅蓝色)
乙醇
[Cu(NH3)4]SO4晶体
(深蓝色)
Cu2(OH)2SO4

过量氨水
(蓝色)
[Cu(NH3)4]2+
(深蓝色)
N
N
N
N
名称 草酸根
乙二胺
邻菲罗啉
联吡啶 乙二胺 四乙酸
缩写符号 (OX) (en)
(o-phen) (bpy)
(H4edta)
CH2 H2N
CH2 NH2
NN
乙二胺(en)
联吡啶(bpy)
O O 2–
N
N
1,10-二氮菲(邻菲咯啉)
CC
O• •
O• •
C2O42-
3.配体数和配位数
配体数:配合物中配体的总数 配位数:与中心原子结合成键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单基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配体命名顺序
同类配体中配位原子相同,较少原子数的配体在前, 较多原子数的配体列后
例:[Pt(NH3)2 (NH2OH)NO2]Cl 氯化一硝基 ·二氨·一羟胺合铂(Ⅱ)
配离子为阴离子,则在配离子与外界阳离子之间用
“酸”字连接;若外界为氢离子,则在配离子之后缀以
“酸”字,即“某酸”。
K[Al(OH)4]
1、配合物的命名顺序 内外界顺序与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相同。 阴离子名称在前,阳离子名称在后。
2、内界(配离子)的命名顺序
配体数
配体名称

(汉字数字) (不同配体间用圆点·分开)

第七章_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_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2)配体命名次序: • 简单负离子-复杂负离子-有机酸根离子-中性分子 (H2O - NH3 -有机分子);不同配体之间用中圆点分开。 例如:H2[PtCl6] 六氯合铂(Ⅳ)酸 [Cr(H2O)4Cl2]Cl 一氯化二氯· 四水合铬(Ⅲ) (3)配体数用中文数字“一、二、三·· ·”表示,标在配体名 · 称之前。 (4)中心离子的电荷数用罗马数字“Ⅰ、Ⅱ 、 Ⅲ 、 Ⅳ” 标明,用圆括号括起来标在中心离子名称之后。
课本220页:表7-2 杂化轨道类型与配合物
–14 –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2、d 2sp3杂化:
[Fe(CN)6]3-,Fe3+:3d 5 与CN-配位时,Fe3+采取的是d2sp3杂化。
[Zn(NH3)4]2+, Zn:3d 104s2 →Zn2+:3d 10(4s04p0) 在NH3作用下,Zn2+采取了sp3杂化,形成正四 面体型的杂化空轨道,与配体中NH3中N原子的4对 孤对电子形成四个配位键。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再如: [Ni(NH3)4]2+、 [CoCl4]2-、 [HgI4]2-
夹心配合物示意图
Fe
根据成环原子数目,可以分成四元环、五元环、六元 环、七元环,其中五元环和六元环最稳定,而且,环数 越多越稳定,[Cu(en)2]2+中有两个五元环,[CaY]2-有五 个五元环。 大多数螯合物都有特征颜色,难溶于水,所以分析中 常用EDTA来做配位滴定,其二钠盐易溶于水。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P208
1、掌握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要点,并能运用杂化轨道理 论解释配离子的空间构型;

大学化学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学化学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College Chemistry
3.配体类型相同,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英文字母顺 序排列;[Co(H2O)(NH3)5]Cl3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Ⅲ) 4.配体类型、配原子都相同,原子数少的在前;
[Pt(Py)2(en)2]Cl2 氯化二吡啶·二乙二胺合铂(Ⅱ)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 学 化 学
(二)螯合物(chelate)
多齿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 配合物。 最常见的螯合剂:en,EDTA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 学 化 学
College Chemistry
五个五元环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 根据成环原子数目,可以分成四元环、五元 学 环、六元环、七元环,其中五元环和六元环最稳 化 定,而且环数越多越稳定。[Cu(en)2]2+中有两个五 学 2-
元环, [CaY] 有五个五元环。分析中常用 EDTA 来做配位滴定。 大多数螯合物都有特征颜色,难溶于水。
College Chemistry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 学 化 学
(三)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原子与有机配体中的C原子结合而形成的 配合物。
1973 年 慕 尼 黑 大 学 的 恩 斯 特 ·奥 托 ·菲舍尔及伦敦帝国学院的杰弗 里 ·威尔金森爵士被授予诺贝尔化 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有机金属化学 领域的杰出贡献。
2
College Chemistry
反过来,根据配离子的电荷数和配体的电荷 数,也可以推算出中心离子的电荷数。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 配合物的种类非常多,主要有两大类: 学 化 (一)简单配合物(complex) 学
单齿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配合物。
三、配合物的类型
College Chemistry

大学化学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大学化学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例如: 1、10—邻二氮菲与 Fe2+形成橘红色的螯合物, 用于鉴定Fe2+ 。
螯合物:中心离子或原子与多齿配位体形成 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
螯合物中的环称为螯环。多齿配位体 又称为螯合剂。中心离子与螯合剂个数之 比称为螯合比。
例:[Cu(en)2]2+ 中,螯合比 = 1︰2 [Zn(EDTA)]2-中,螯合比 = 1︰1
螯合物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其中又以 五员环、六员环最稳定,环越多越稳定。
+
+
3OH- 6H+
[FeF6]3-
水解效应 Fe(OH)3 6HF 酸效应
7.3.2配位平衡的移动
配位体的酸效应
[FeF6]3- + 6H+
Fe3+ + 来自HFK1 K稳 Ka
K稳和 Ka越小,则K越大,在酸性条件 下,配离子越易离解。
K稳 和 Ka越大,则K越小,在酸性条件 下,配离子不易离解。
K
不稳=
1 K稳
稳定常数的应用-计算配离子的平衡浓度
例.在1.0mL0.04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 入1.0mL2.0mol·L-1的NH3·H2O溶液。计算 在平衡后溶液中的c(Ag+)=? 已知: K稳θ=1.62×107
7.3.2配位平衡的移动
1、酸度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Fe3+ + 6F-
K稳 = 1.58 ×1020
K K稳 K稳 [F(e(FC2eO6F34))33]
K越大,反应越易向右进行,因此,反 应总是向着生成K稳大的配离子方向进行.
第四节 螯合物
简单配合物: 中心离子或原子与单齿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报告

1
实验7.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的特性。

2. 初步学习利用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3. 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

二、 实验原理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配位化合物的内、外层之间是靠离子键结合的,在水中是完全解离。

而配位个体在水中是部分的、分步的解离,因此就存在解离平衡。

配合物的标准平衡常数
f K ,也被称为稳定平衡常数。

f K 越大,表明配合物越稳定。

形成配合物时,常伴有溶液颜色、酸碱性、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等特征。

利用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的某些离子。

三、实验内容
2
3
4
四、 注意事项
1.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安全。

2.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配合物的特征颜色。

3.节约药品,废液倒入废液缸。

五、思考题
1. 请应用“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一章中的知识并结合实验现象,阐述实验CuSO4+NH3·H2O(过量);溶液分为2份,分别+2 mol·L-1 NaOH / 0.1mol·L-1 BaCl2的本质。

2. 如何正确使用电动离心机?
六、实验体会和建议
5。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第七章配位化合物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配体的是( B )A. NH3B. NH4+C. OH-D. NO2-2. 下列离子或化合物中,具有顺磁性的是( B )A. Ni(CN)-24B. CoCl-24C.Co(NH3)+36D. Fe(CO)53.在配合物[Co(NH3)4(H2O)]2(SO4)3中,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 B )A. 4B. 5C. 9D. 124. 配离子[Co(NH3)6]2+的空间构型为( A )A. 八面体B. 四方锥形C. 四面体D. 三角双锥5. EDTA 是四元弱酸,当其水溶液pH ≥ 12时,EDTA的主要存在形式为( C )A. H4Y;B. H3Y ;C. Y4-;D. HY3-6.下列关于价键理论对配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 任何中心离子与任何配体都可形成外轨型化合物;B. 任何中心离子与任何配体都可形成内轨型化合物;C. 中心离子用于形成配位键的原子轨道是经过杂化的等价轨道;D. 以sp3d2和d2sp3杂化轨道成键的配合物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7.下列物质中能被氨水溶解的是( B )A. Al(OH)3B. AgClC. Fe(OH)3D. AgI8.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 B )A. 具有环状结构 B . 稳定性差C. 配位比一般为1:1D. 易溶于水9. 下列说法欠妥的是:( C )A. 配合物的形成体(中心原子)大多是中性原子或带正电荷的离子。

B. 螯合物以六员环、五员环较稳定。

C. 配位数就是配位体的个数。

D. 二乙二胺合铜(Ⅱ)离子比四氨合铜(Ⅱ)离子稳定。

10. AgCl 在11mol L -⋅氨水中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其原因是 ( B )A. 盐效应B. 配位效应C. 酸效应D. 同离子效应11. 离子以dsp 2杂化轨道成键而形成的配合物,其空间构型是 ( A )A. 平面正方形B. 四面体形C. 直线形D. 八面体形12. 22Cu(en)+的稳定性比234Cu(NH )+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前者 ( B )A. 配体比后者大;B. 具有螯合效应;C. 配位数比后者小;D. en 的分子量比NH 3大。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例3. Fe2+离子,原子序数26,核外电子数24,外层电子构型3d6。 杂化过程: 原先分布在不同轨道的4个d电子配对后占据2个d轨 道,空出2个d轨道参与d2sp3杂化。得到6个正八面体指向的杂 化轨道,可生成具有正八面体配位几何的配合物(6配位)。
中心离子的杂化方式和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配位数 杂化方式 配位几何 实例
二氯二硫脲合锌中Zn的配位几何,可以用sp3杂化给予合理的解释。
例2. Ni2+离子,原子序数28,核外电子数26,外层电子构型3d8。 杂化过程: 原先分布在不同d轨道上的2个d电子配对后占据同 一轨道,空出一个d轨道参与dsp2杂化,得到4个按正方形指向的 杂化轨道。可生成具有平面正方形配位几何的配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配位
参与形成碳-碳间键的一对p电子, 也可以参与形成金属-碳之间的配位 键,这种配位称为配位。
H H
C Pt C
H H
-配位键
-配合物
环戊二烯形成的-配合物(略) 环戊二烯与强碱作用,成为环戊二烯 阴离子,6个p电子形成离域大p键。
C C C
-H+
C
Ag(CN)2HgI3
2 3 4 4 6 6
sp sp2 sp3 dsp2 sp3d2 d2sp3
直线型 平面三角型 正四面体型 平面正方型 正八面体 正八面体
Zn(NH3 ) 2+ 4 PtCl24
2 Fe(H 2 O)6 4 Fe(CN)6
3)碳-金属配位键 碳原子上含孤对电子的原子轨道(杂化轨道),也可以与 金属离子的空轨道重叠,形成碳-金属配位键。 含有碳-金属配位键的化合物称为金属有机化合物 (Organometallic Compound)。 金属有机化合物大多不 稳定,常用作化学反应的 催化剂。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例如 ,测定尿中铅的含量 ,常用双硫腙与 Pb2+ 离子生成红色螯合物 ,然后进行比色分析 ;而 Fe3+可用硫氰酸盐和其生成血红色配合物来 检验。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简介 第三节 配位平衡 第四节 螯合物 第五节 与医药学有关的配位化合物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例如:
(1)单齿配体 NH3 Ag+ + 2NH3 → [H3N:→ Ag ←:NH3]+ (2)多齿配体 乙二胺NH2 - CH2-CH2-NH2 (en)(2
个),EDTA(6个)
有少数配体虽含有两个配原子,但两个配原 子距离太近,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配原子与中 心原子形成一个配位键,故仍属于单齿配体。
如:[Ag(NH3)2]+ 、 [Cu(NH3)4]2+、 [ Fe(CN)6]3- 、Ni(CO)4 、[Co(NH3)3Cl3 ] 配离子电荷 分别为 +1、+2、-3 、0 、0
三、配合物的命名
内界的命名次序是: 配位体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中心离子氧化数)
配体命名原则:
(1)先无机配体,后有机配体
cis - [PtCl2(Ph3P)2] 顺-二氯 ·二 (三苯基磷)合铂(II)
(2)先阴离子配体,后中性分子配体;
K[PtCl3NH3] 三氯·一氨合铂(II)酸钾
(3) 同类配体(同为阴离子配体或同为中性分子配体) 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Co(NH3)5H2O]Cl3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III)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生物体内各种酶都是金属螯合物 。
2、生物体内许多蛋白质是金属螯合物 。如 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组成成份 ,在体内 参与氧的运输和贮存。铁在血红蛋白、肌红 蛋白和细胞色素分子中都以 Fe2+ 与原卟啉环 形成配合物的形式存在。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配合物的解离平衡(基础化学课件)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配合物的解离平衡(基础化学课件)

K稳越大,Ksp越大沉淀越易溶解生成配离子。
3、氧化还原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氧化还原反应可改变金属离子的浓度,使 配位平衡移动。
➢在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加入配位剂能与其中
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生成稳定的配合物,使 金属离子浓度发生改变(即电极电势E改变)而 改变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例如:
在血红色的Fe(SCN)3溶液中加入SnCl2,血红色消失。
练习
例 : 若 只 考 虑 酸 效 应 , 计 算 pH=1.0 和 pH=6.0 时 PbY的lgK‘PbY值。
配位平衡移动
(配位平衡与其它平衡一样遵循吕·查德原理 )
1、酸度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配位体的酸效应(配体与H+结合使配离子稳定性降低的作用)
[Cu(NH3)4]2+
Cu2+ + 4NH3

L MLn
M(L)
=
[M'] [M]
主反应 辅助配位效应引起的副反应
3、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有效稳定常数)
配位反应 M + Y
MY
副反应系数
αY(H)
稳定常数
K MY
[MY ] [M ][Y ]
条件稳定常数 K 'MY [MY ] [M ][Y ']
lgK’MY = lgKMY - lg αY(H)
平衡移动方向
+ 4H+
4 NH4+
酸度↑(PH越低) →配位体浓度↓→配离子稳
定性降低(酸效应越强)。
水解效应(金属离子与OH-结合使配离子稳定性降低的作用)
[FeF6]3-
Fe3+ + 6F-
平衡移动方向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c
b
b a c c a
b
a b
a
一反二顺: 3 种
b
c b 总之,配体数目越多,种类越多,异构现象则越复杂。 -18-
2°旋光异构
配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不一致形成几何异构,当相
互位置的关系一致时,也可能不重合。比如人的 两只手,各手指、手掌、手背的相互位置关系一 致,但不能重合,两者互为镜像。 配体相互位置关系相同,两者互为镜像但又 不能重合, 则互为旋光异构。
可重合,不存在旋光异构
不能重合,互为旋光异构
-19-
旋光异构体的熔点相同,但光学性质不同。
自然光
起偏镜
偏振光
旋光物
发生偏转
-20-
互为旋光异构体的两种物质, 使偏振光偏转的方向不同。使偏振光向左(逆
时针)旋转的称左旋异构体;使偏振光向右旋转(顺时针)的称左旋异构体。 例如:存在于烟草 中左旋尼古丁的毒 性要比人工合成出 来的右旋尼古丁毒 性大得多。
不同的旋光异构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不同。
顺式 Ma2b2c2 有旋光异构体,如下图所示:
b b
a a c c
a
a a c c b b
a b c b c d
-21-
4 配位的正四面体: Mabcd 旋光异构体:
d
7.1.2 配合物的命名
基本遵循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1.整体命名:先阴离子,后阳离子
配离子为阳离子 外界是简单阴离子(OH-、Cl-),“某化某” [Ag(NH3)2]OH [Pt(NH3)6]Cl4
-9-
常见单齿配体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中性分子 H2O NH3 CO CH3NH2 配体 水 氨 羰基 甲胺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O N C N 配位原子 第二级 1. 镧系、锕系元素通性 阴离子 F Cl- Br- I- OH- CN- NO2第三级 配体 氟 氯 溴 碘 羟基 氰 硝基 第四级 2. 我国稀土元素资源和提取 O C N 配位原子 F Cl Br I 第五级 SCNNCS阴离子 ONO3. 核反应类型 配体 亚硝酸根 硫氰酸根 异硫氰酸根 O S N 配位原子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第四节 酸碱平衡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第四节  酸碱平衡

H3O+ + Ac-
●说明
H+
(1)H2O分子 也可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称质子自递反应
2023/2/20
H2O + H2O
OH- + H3O+
4
水合质子H3O+简写为H+
H2O
OH- + H+
反应的平衡常数称水的质子自递常数,或水的离子积(ion product)
K
w
c(OH )
c
c(H ) c
第七章 化学平衡与平衡原理
本章要求
1. 掌握用热力学平衡的原理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标准摩尔反应 吉布斯函数和标准平衡常数的方法,能运用反应等温式判断反应的 方向和限度。
2. 掌握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3. 了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定量影响和平衡移动的原理;能进 行与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有关的计算。
b2
2023/2/20
7
二元酸H2A及对应二元碱 A2-的解离常数间有如下关系
K
a1
K
b2
K
a2
K
b1
[H ][OH ]
K
w
三元酸H3A 及其对应的三元碱 A3- ,有
K
a1
K
b3
K
a2
K
b2
K
a3
K
b1
[H ][OH ]
K
w
•意义
用此关系,可由已知的
K
a
(
K
b
、SO
3、Ag
。配位体皆是碱。所有正离子皆是酸,负离子
10
(2) 根据酸碱电子理论,一切盐类都是酸碱配合物。广义酸碱的中 和反应就是碱的未共用电子对通过配位键跃迁到酸的空轨道中,生 成酸碱配合物。电子论把所有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看作酸碱配合 物,把氧化还原反应之外的所有化学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化合物与配位键的化学原理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化合物与配位键的化学原理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化合物与配位键的化学原理在化学反应中,配位化合物和配位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体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化合物。

而配位键则是指连接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化学键。

对于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性质,了解配位化合物和配位键的化学原理至关重要。

一、配位化合物的构成配位化合物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组成。

中心金属离子通常是过渡金属或稀土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配体可以是阳离子、阴离子或中性分子,它们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

配位化合物的构成可以通过配位理论来解释。

常见的配位理论有离子配位理论、共价配位理论和价键配位理论。

离子配位理论认为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

共价配位理论则认为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

而价键配位理论则融合了离子配位理论和共价配位理论,认为配位键是由离子键和共价键组成的。

二、配位键的形成配位键是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化学键。

它的形成涉及到配体分子的给电子性和中心金属离子的接受电子性。

常见的配位键有配位离子键、配位共价键和配位金属键。

配位离子键是指配位体通过成为离子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

配位共价键是指配体通过与中心金属离子共用一对电子形成化学键。

配位金属键则是指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配体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相比其他配体原子和中心金属离子的键更强。

三、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配位化合物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些性质和应用与配位键的特性密切相关。

1. 形成的稳定性:配位键的强弱决定了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一些稳定的配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可控制的性质,因此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和材料科学中。

2. 配位化合物的颜色:一些配位化合物具有鲜艳的颜色。

这是由于配位键的形成导致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跃迁,吸收并反射特定波长的光。

这些配位化合物在染料、颜料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3. 配位化合物的磁性:一些配位化合物具有磁性。

大学化学-配合物与配位平衡总结

大学化学-配合物与配位平衡总结

大学化学 | 配合物与配位平衡总结●7.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中心离子(或原子):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或离子●具有9~17电子构型的d区金属离子,如Fe3+、Co3+;具有18电子构型的ds区金属离子,如Cu+、Ag+ 等;●s区金属离子如叶绿素中Mg2+、p区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如BF4-中B(Ⅲ)、SiF62-中的Si(Ⅳ)、PF6-中的P(Ⅴ);●0价金属或负价金属,金属羰基配合物Ni(CO)4、Fe(CO)5 和[Ti(CO)6]2−、[M(CO)4]2− (M = Fe, Ru, Os,氧化数-2)。

●配体:能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离子或分子●单齿配体:一个分子只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氢氰酸:H一C≡N、异氢氰酸:H-N ≡ C●硫氰根以S为配位原子;异硫氰根以N作配位原子。

●多齿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如乙二胺四乙酸根,其中含有2个N、4个O均可配位,是六齿配体,1个配体可形成多个配位键●桥联配体:如OH-、Cl-不止1对孤对电子,可提供两对电子作桥,桥联多个中心离子。

主要在多核配合物中。

●配位原子:配体中与中心离子直接键合的原子,即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

常见配位原子是电负性较大的非金属原子,如O、S、N、X等●配位数,C.N.:配位原子的个数●配位数一般为偶数(2、4、6、8),其中最常见的是4和6●配位数大小与中心离子的电荷、半径以及配体的电荷、半径有关●规律●中心离子电荷数越高、半径r越大:内层空轨道越多、周围能容纳的配体就越多,C.N.越大●配体半径 r 越小(在中心离子周围能容纳的配体就越多),电荷数越少(配体之间的斥力小), C.N.越大●配合物生成条件:配体浓度越高、温度越低, C.N.越大●●配位单元:由中心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位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单元,用[ ]标出●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一个原子或离子的空轨道接受孤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内界:即配位单元,由中心原子(离子)和配体构成的离子●外界:带有与内界异号电荷的离子●如:在配合物[Co(NH3)6]Cl3中,内界[Co(NH3)6]3+,外界Cl-; K4[Fe(CN)6]?中性配位单元作为配合物的[Ni(CO)4]则无外界●7.1.3配合物的命名:中文名的写法●内、外界之间先写阴离子,后阳离子。

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离解平衡

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离解平衡

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离解平衡配位化合物的离解平衡是分析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位基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形成的化合物。

在这种化合物中,配位基通常是一个或多个配位键结合到金属离子上。

在配位化合物中,离解平衡是配位键断裂和离子溶解过程中的平衡。

通过研究离解平衡,可以了解到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离解平衡的基本概念。

离解平衡指的是一个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配位键的断裂和反应物溶解的平衡。

在这个平衡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即离子溶解和配位键断裂。

离子溶解是指金属离子离开配位基进入溶液中,而配位键断裂是指配位基与金属离子的配位键断裂。

离解平衡可以用离子溶解度常数来描述。

离子溶解度常数是指在稳定的平衡条件下,化合物中金属离子的溶解度。

当离子溶解度常数的值较小时,说明化合物在溶液中不稳定,离子容易从配位基上离解。

当离子溶解度常数的值较大时,说明化合物在溶液中相对稳定。

离子溶解性是配位化合物中离解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离子溶解性与金属离子和配位基之间的化学键强度有关。

如果金属离子和配位基之间的键强度较弱,那么离子溶解度就较大,离解平衡易于发生。

相反,如果金属离子和配位基之间的键强度较强,离子溶解度就较小,离解平衡不容易发生。

离解平衡对于理解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通过研究离解平衡可以确定配位化合物的溶解度。

配位化合物的溶解度与金属离子的浓度和配位基的性质相关。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条件来合成和分离这些化合物。

其次,离解平衡还能提供有关配位化合物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的信息。

离解平衡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测定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

通过测定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可以了解到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最后,研究离解平衡可以揭示配位化合物中金属离子和配位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教案》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教案》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教案》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 理解配位解离平衡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配位解离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及平衡常数。

3.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

4. 掌握影响配位解离平衡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5. 能够运用配位解离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配位解离平衡的概念及意义配合物的定义及特点配位解离平衡的表示方法配位解离平衡在工业分析中的应用2. 配位解离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及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的关系平衡常数在工业分析中的应用3. 配位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配位化合物的分类及特点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配位解离平衡的概念及意义2. 配位解离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及平衡常数3. 配位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配位解离平衡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平衡常数,配位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配位解离平衡在工业分析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配位解离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PPT、图片等展示配合物结构、反应过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配位解离平衡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平衡常数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配位化合物类型及性质的理解。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的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引出配位解离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配位解离平衡的概念及意义:解释配合物的定义,阐述配位解离平衡在工业分析中的重要性。

3. 讲解配位解离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及平衡常数:详细解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的关系。

4. 介绍配位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讲解配位化合物的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3N Cu H3N
NH3 NH3
2+
H2N CH2 CH2
2+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3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特殊配合物
金属羰基配合物 Fe(CO)5 簇状配合物 金属夹心配合物(二茂铁) 大环配合物(血红素)
CH2 HC H3C N Fe N H3C (H2C)2 CO2H (H2C)2 CO2H N CH3 N CH3 C CH2 H
五氯• 一氨合铂(Ⅳ)酸钾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3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简单配合物 单齿配体:一个配位原子 (NH3, H2O, CN-) 螯合物 多齿配体:两个(含)以上配 位原子(en,EDTA)
NH2 Cu2+ + 2 CH2NH2 CH2NH2 H2C H2C NH2 H2N Cu
配体(配位原子)
配体:含孤对电子
阴离子:X-, OH-, SCN中性分子:CO, H2O, NH3
配位原子:配体中与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 H,C,N,P,As,Sb,O,S,Se,Te,F, Cl,Br,I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单齿配体: 一个配体中只含一个配位原子。
7.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2 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 加入化学试剂引起组分浓度的变化而导致平衡移动。
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
[Fe(C2O4 )3 ] Fe
3-
3+
+ 3C2O4

2-
OH Fe(OH)3
-

H+ H2C2O4
平衡
7.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2 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
1.0
1.0-2(0.020-x) 0.020 - x
+ c ([Ag(NH ) ] 0.020 x 7 3 2 ) Kf 1.12 10 c(Ag + ) c 2 (NH3 ) x [1 2(0.020 x )]2
0.020 x 0.020
x= 1.9×10 -9 molL-1
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
Ag +2NH3 [Ag(NH3 )2 ]
+
+
Br - AgBr
例3 向0.10 molL-1 [Ag(CN)2]- 溶液(含有0.10 molL-1的CN-)中加入 KI固体,假设I- 的最初浓度为0.10 molL-1,是否有AgI沉淀生成? (已知 [Ag(CN)2]- 的 K = 1.3×1021,AgI的 K = 8.3×10-17)
◆难点内容: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移
动的计算。
主要章节
7.1 9.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实验例:CuSO4→加NaOH , 浅蓝色沉淀Cu(OH)2 →加氨 水 ,沉淀溶解,生产绛蓝色溶液 加BaCl2,白色沉淀
Kf2 Kf3 Kf4
逐级稳定常数
2+ [Cu(NH 3 )4 ] K f1 K f2 K f3 K f4 K f 4 [Cu 2+ ][NH 3 ]4
例2 在1.0 mL 0.040 mol· L-1 AgNO3溶液中,加入1.0 mL 2.0 mol· L-1氨水溶液,计算在平衡后溶液中Ag+的浓度。(已知Kf =1.12×107) 解: 溶液体积加倍 初始浓度/mol· L-1 平衡浓度/mol· L-1 Ag+ + 2NH3 = [Ag(NH3)2]+ 0.020 x
f

sp
解:设[Ag(CN)2]- 解离产生的Ag+的浓度为x molL-1,有:
Ag+ + 2CN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0 x 0.10 0.10 + 2x
[Ag(CN)2 ]
0.10 0.10 - x
由于平衡时溶液中c(Ag+)很小,所以有:
0.10 + 2x ≈ 0.01 molL-1, 0.10 - x ≈ 0.01 molL-1。
f
1 c(Cu ) 1.38 1012
2+

0.0592 1 lg 2 c(Cu 2 )
0.022 V
7.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3 配位平衡间的转化
例5 在含有NH3和CN-的溶液中加入Ag+,可能会形成[Ag(NH3)2]+和 [Ag(CN)2]-。试问哪种配离子先形成? 若在[Ag(NH3)2]+溶液中加入 KCN,问能否发生配离子的转化?
解:
由附录可查得:
+ = 107.21 [Ag(NH ) ] K 3 2 - = 1021.1 [Ag(CN) ] 先形成 Kf 2
f

[Ag(NH3)2]+ + 2CN- → [Ag(CN)2]- + 2NH3
21.1 K ( [Ag(CN) ] ) 10 13.7 f 2 K= 10 Kf ( [Ag(NH3 )2 ]- ) 107.4
3. 同类配体中,按配位原子的元素符号在英文字母表中的次序分
[Co (NH3)5 H2O ] Cl3 三氯化五氨 ·水合钴(Ⅲ)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4. 配位原子相同,配体中原子个数少的在前 。
[ Pt(Py)( NH3)(NO2)(NH2OH)] Cl
氯化硝基 ·氨 ·羟氨 ·吡啶合钴 (Ⅱ) 5. 配体中原子个数相同,则按和配位原子直接相连的配体中的其它
发生配离子的转化
Hale Waihona Puke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配体的先后顺序 下述的每条规定均在其前一条的基础上 1. 先无机配体后有机配体 PtCl2( Ph3P)2 二氯 ·二 (三苯基膦)合铂(Ⅱ) 2. 先阴离子类配体,后阳离子类配体,最后分子类配体 。
K[PtCl3(NH3)]
出先后。
三氯 ·氨合铂(Ⅱ) 酸钾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解离平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解离平衡
● 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分类,掌握配位化 合物的命名。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常数,掌握配位平衡的移
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解离平衡
◆重点内容: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配位化合物的 解离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配离子电荷 配离子电荷等于中心离子和配体两者电荷的代数和。 [Fe(CN)6]3-(赤血盐)
(+3) (+2)
[Fe(CN)6]4-(黄血盐)
[Fe(CO)5]
?配合物内界是否一定带电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习惯名称
1.0 mol· L-1 1.0 mol· L-1
Cu 2+ + 2e- = Cu 0.0592 1 lg 2 c (Cu 2+ )
例4:
Cu2+ +4NH3 ═[Cu(NH3 )4 ]2+
c([Cu(NH3 )4 ]2+ ) 12 K 1.38 10 c(Cu2+ ) c 4 (NH3 )
加NaOH ,无沉淀
碱性条件下加热,无气体放出 说明:新生产的分子中几乎没有游离的Cu2+和NH3 [Cu(NH3)4]SO4 Cu2+:具空轨道;NH3:具孤对电子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内界(配位个体) [Co(NH3)6]Cl3 配体 中心离子
外界
配体数
配位原子
练习:
7.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1 配位解离平衡常数
Cu2++ 4NH3= [Cu(NH3)4]2+
稳定常数
K f
d
[Cu(NH3)4]2+
=Cu2+
+ 4NH3
1 不稳定常数 K Kf
Kf1
Cu2+ + NH3 = [Cu(NH3)]2+
[Cu(NH3)]2+ + NH3 =[ Cu(NH3)2]2+ [Cu(NH3)2]2+ + NH3 = [Cu(NH3)3]2+ [Cu(NH3)3]2+ + NH3 = [Cu(NH3)4]2+
K4[Fe(CN)6]:黄血盐 Fe(C5H5)2: 二茂铁
K3[Fe(CN)6]: 红血盐 K[PtCl3(C2H4)]:蔡斯盐
系统名称
[Co(NH3)5H2O]Cl3
Cu2[SiF6]
三氯化五氨·水合钴(Ⅲ)
六氟合硅 (Ⅳ) 酸亚铜
7.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在配合物中 先阴离子,后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加‘ 化’ 字或‘ 酸’ 字, 配阴离子看成是酸根。 在配位单元中 1. 先配体后中心,配体与中心之间加‘ 合’ 字 。 2. 配体前面用 二、三、四 … 表示该配体个数 。 3. 几种不同的配体之间加 ‘ · ’ 隔开。 4. 中心后面加( ),内写罗马数字表示中心的价态 。
配位数
配位数是与中心原子成键的配位原子总数
中心离子最高配位数: 第一周期 2 , 第二周期 4 第三,四周期 6 ,第五周期 8 半径 电荷 半径 配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