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基本知识(完整篇)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3fa70328ea81c759f57894.png)
(d )雷云间放电图5- 1雷云放电现象(二)雷电的分类1 .雷电按照放电形式不同分为:线形雷、片形雷和球形雷(1)线形雷。
线形雷是一种 蜿蜒曲折,枝叉纵横的巨型电气火花,长2-3公里,也有的长达10公里,线形雷是闪电中最强烈的一种,对电力、电讯系统及人畜和建筑物等威胁最大。
线形雷大多是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这种闪电可以同时击在大多数情况下(约50〜70%以上),雷 而是多重的,也就是说由若干个先后在同一通道上发展1〜27 次,单次放电的延续时间一般为 但也有的是雷云之间的放电。
电基本知识人们在研究磨擦起电现象时发现, 当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靠近时, 常有火花产生,同时发出劈啪的声响,这种现象叫做放电。
雷电是大自然中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大规模放电现 象,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从电学的角度来讲,雷云放电就会产生雷电流,雷电流除具有电流的一般的特性外,还有发生时间短(微秒 级)幅值高(几百KA )的特点,所以雷电流的瞬间功率是巨大的。
正因为雷电流的特殊性,使得雷电有其 特殊的破坏力, 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线短路、引起森林大火,还会造成人员的直接伤亡。
自来,人 们致力于雷电及其防护的研究实践已有刪年的历史,绩,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雷电基本知识,有利于搞好仓库防雷安全 工作。
-、雷电的形成与分类 (一)雷雨云和雷电的形成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或称积雨云),雷雨云是热气流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 的。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 和热辐射作用,温度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气 体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流在上升 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 就形成了云。
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防雷电安全知识
![防雷电安全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504a54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5f.png)
防雷电安全知识1、雷电时,要关闭电视、音响、影碟机、电脑等室内的用电设备,并断开电源及信号线路。
2、雷电时,不要触摸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类似金属装置.紧闭门窗,防止雷电侵入.3、雷电时,不要带金属物体在露天行走,不要使用金属雨伞,不要骑自行车等.4、雷电时,在野外要立即寻找躲蔽场所。
装有避雷针的混凝土建筑物是避雷的好场所。
5、雷电时,在野外不要挤在一起.6、雷电时,不能停留在高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长金属栏杆、庞大金属物体旁,制高点等场所.7、雷电时,不宜在室外游泳。
8、雷电时,如果躲蔽条件不允许,应该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9、尽快进入有完好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切不可停留在楼的顶面上。
10、不倚靠建筑物的外墙、柱,不靠近更不可触摸金属水管或金属门窗和其它带电设备。
11、在电源和电话.及电视等室外引入的信号纹没装避雷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看电视、打电话,也不要用其它电器,最好拔掉插头。
12、不要在家洗淋浴,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装在屋顶,又处在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外的更要特别注意。
13、坐在车厢里是安全的,千万不要在雷电发生时下车,那是十分危险的。
14、不要进没有防雷措施的孤立棚舍或岗亭躲雨。
15、离开大树或电线杆三米以上.16、尽量不要打手机电话。
17、避开一切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炭、潮湿的动物和植物等,也不要穿湿衣服。
18、不要在树下避雨,特别是空旷环境中的树木,因其极可能成为雷电放电的通路;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如塔等)旁边避雨;也不要在倒塌的阴湿的老建筑物旁避雨;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19、如果处在野外无处躲避,雷雨交加时要立即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身体体积和接地面积.手中如果有金属物品(如金属杆的雨伞、铁器皿、铁锹等),要迅速放到较远的地方。
20、在室内,不要靠近暖气管片和自来水管;不要继续收看、收听电视机或收音机(特别是装有室外天线的),要切断电源,并要把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地线连接。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933817101f69e3143329430.png)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7788e19ff00bed5b9f31da3.png)
防雷的基本解决办法
接闪 主要是利用避雷针、避雷带等装置拦截闪电 并利用引下线、地网把雷电流泄放入地。
防雷的基本手段
分流 主要是利用SPD和接地把沿电源、信号、天 主要是利用SPD和接地把沿电源、信号、天 馈及其它金属线路或管道涌入的雷电流泄 放入地。
防雷的基本手段
均压/ 均压/等电位 主要是利用SPD及接地手段控制防雷区间及 主要是利用SPD及接地手段控制防雷区间及 设备各部分之间的电压差,使设备各部之 间的电位基本相等。
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
(一)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示于图8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示于图8,根据 此图,可将我国的雷暴活动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北,东经105°以东地区;第二区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经105°以东地区;第三区 域大致位于北纬36°以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北纬36°以北,东经105°以西地区,但 其东南角划归第四区域;第四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6° 其东南角划归第四区域;第四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6° 以南,东经105° 以南,东经105°以西地区。 第一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大 部、陕西省、四川省东半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 省东南角等地区。这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 省东南角等地区。这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0 天左右,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纬度的变化不大显著。
第二区域主要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广东 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东南角、江西省、 湖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湖北和江苏三省 位于长江两岸的平均雷暴日数为40-50天左右, 位于长江两岸的平均雷暴日数为40-50天左右, 到了两广南部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已递增到 90-120天以上。 90-120天以上。 第三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南角、 甘肃省中部和西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等地区。这一地区除新疆西北角外, 主要由沙漠、戈壁滩和盆地等干旱地区组成, 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只有20天。 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只有20天。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c51a79652d380eb62946dc5.png)
雷电的基础知识在带有不同电荷雷云之间,或在雷云及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即为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恐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
一、雷电的成因及其特性参数⑴、雷云和雷电①雷云:能发生闪电的云为雷云。
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均与闪电有关,其中积雨云则最为重要。
②闪电: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
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即“闪电”。
闪电的形状:枝状、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⑵、雷电的成因①雷电:带有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上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异性电荷,随着电场强度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两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②闪电:带负电荷的雷云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被击穿的强度时,就发生了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即常说的闪电,或者说是雷击。
③雷云放电过程:雷云——雷电先导——迎雷先导——主放电阶段——余辉放电⑶、雷电的特性参数①雷电日(T):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衡量雷电活动频繁的程度)。
②雷电流: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的脉冲波。
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
③雷电过电压:主要决定于雷电流陡度和雷电流通道的阻抗,它的大小可按下式来计算:U=IR+L(式中:I—雷电流幅值kA;i—随时间变化的雷电流kA;R—接地电阻Ω;L—雷电流通道的电感H)。
二、雷电的种类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入侵、雷球、雷击电磁脉冲。
⑴、直击雷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⑵、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551381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e.png)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一、雷电灾害的严重性雷电发生时,伴随着电闪和雷鸣,雷霆万钧、令人生畏。
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每秒钟就有上百次雷电;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中平均发生30多亿次雷电。
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遭受雷击的概率极少,但碰到雷电这种天气现象的情况是很多的,因雷击而死亡的人数全球每年可达上万人。
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冲击波和火光以及雷电电流,常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引发火灾以及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把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美国将雷电列为排名第二的天气杀手。
二、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三、雷电危害方式雷电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几乎遍布各行各业。
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之一就是其抗雷击浪涌能力的降低。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组件的测量、监控、保护、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电子设备广泛运用于电力、航空、国防、通信、广电、金融、交通、石化、医疗以及其它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大型CMOS集成元件组成的这些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着对暂态过电压、过电流耐受能力较弱的缺点,暂态过电压不仅会造成电子设备产生误操作,也会造成更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541ec6f561252d380eb6ea8.png)
雷电基本知识1、现代雷电理论雷击分类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球形雷。
其中球形雷发生的几率很小,而且理论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也有称:直接雷击为外部雷击,感应雷击为内部雷击)。
直接雷击的定义:雷云之间及雷云对地的迅猛放电称直接雷击,前者称云闪,后者称地闪,后者的危险性最大。
这一放电过程会产生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声音,这就是平常人们能感受到的闪电和雷声。
雷云是带电的云,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也可能是同时带有正负两种电荷。
大多数雷云是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雷击后下层的负电荷放掉了,剩下上层的正电荷刚好补充地球上空的电离层。
2、直击雷: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3、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4、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5、雷击电磁脉冲: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
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6、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7、雷电现象雷电是一种大气物理现象,自古有之。
最初,人类对雷电现象的是主要体现在人能直接感觉到的“雷电”、“闪电”上。
由于时代知识所限,雷电中的很多现象不能理解,于是就将雷电“神化”了。
直到18世纪中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科学家创造了雷电基本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人类对雷电才有科学的认识。
200多年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现代雷电理论。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记录了雷电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灾情:雷电毁坏建筑物、损坏财物、伤害生灵等,已是网络社会的今天,雷电又毫不留情的将各种网络损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为的不便。
如我国山东黄岛油库雷电引起特大火灾,死伤100多人,毁坏数万立方的原油,这可是血的教训。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f68a4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1.png)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预防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以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形成原因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存在大量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造成雷电。
二、分类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地云闪三种类型。
1. 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产生放电,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云地闪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底部开始,向地面延伸,同时伴有明亮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2. 云云闪: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
这种类型的雷电通常出现在大型雷暴云中,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远比云地闪弱。
3. 地云闪:地面与云之间产生放电。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雷电较为罕见,但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时,地云闪可能会发生。
三、特点1. 闪电:雷电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闪电,它是由于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强光现象。
闪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而闪电的形态可以是直线、分叉状、弧形等各种形状。
2. 雷声:雷电产生时,由于电流通过致密的大气,会产生巨大的声响,称为雷声。
雷声的声音强烈而深沉,经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电磁辐射:雷电释放的强大电磁辐射是雷电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人体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四、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中,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旷的场所。
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外出,请选择高大的建筑物或车辆作为避雷对象。
2. 远离高大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最高最突出的物体进行放电。
在雷电天气中,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3. 就地躲避:如果被困在室外,远离高大物体,蹲下来,让身体尽量接触地面,将身体卷曲成一个球状,以减少雷击伤害。
防雷安全知识
![防雷安全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04c001be87101f69e319523.png)
一、雷电基础知识
雷击起火的客车
2、雷电的危害(续一)
雷击受伤的小学生
被 雷 劈 开 的 大 树
一、雷电基础知识
2、雷电的危害(续二)
雷 击 损 坏 的 插 座 雷 击 烧 坏 的 电 脑
雷击烧坏的电视机
一、雷电基础知识
3、雷击的形式
雷击一般有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两 种。
直接雷击:雷击直接击在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称 之为直接雷击。(直击雷,侧击雷) 间接雷击: 雷击电磁脉冲:它是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瞬时电磁 场及其强大闪电流。雷电流具有很高的峰值和波前 上升陡度,能在所流过的路径周围产生很强的暂态 脉冲电磁场,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在该电磁场中的 导体会产生感应过电压(流)。
二、个人防雷常识
室外应如何防雷
例: 2005年9月14日下午4时, 长沙市河西湖南第一师范东方红校 区篮球场东南角遭受雷击,将当时 正在篮球场进行军训的6位女同学和 一名教官击倒在地,其中3名同学是 趴着倒下的, 3名同学是仰着倒下 的,其中一名叫刘华的同学因受雷 击过重,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那么人在室外如何防雷呢?
二、个人防雷常识
4、怎样判断雷电离我们有多远
由于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光)的传播速度是 每秒30万公里,而雷声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所以看到闪电 到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乘以340米就是雷电离你的大概距离。
三、雷击急救方法
1、雷击对人体的伤害
雷击损害人体的生理效应大体有三种: ⑴当雷电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 挛、心搏停止,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使心 脏供血功能发生障碍或心脏停止跳动;
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 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 为接地装置。
雷电的基本知识
![雷电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a064b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3.png)
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通常与雷暴天气紧密相连。
它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水分在云层内部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了电荷分离。
当电荷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起源、形成以及一些相关的安全知识。
一、雷电的起源雷电的起源主要与云内部的带电粒子有关。
云中含有水分和冰晶,当云中的水分分子与冰晶碰撞时,会引起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反应。
云中部分水分分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而另一些水分分子则会获得电子,形成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引起了云内部的静电积聚。
二、雷电的形成过程1. 云内电荷分离云内带电粒子的重排引发了电荷分离。
在云内部,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布不均匀。
通常正电荷位于云的上层,而负电荷则聚集在云的底层。
2.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形成由于电荷分离,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云底的负电荷会导致地面带上正电荷。
这种电场的形成使得云与地面之间出现了电势差。
3. 电荷释放当云与地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无法继续抑制,电荷开始释放。
这种释放称为雷电。
4. 闪电的产生雷电释放时产生的流动电荷会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形成一个可见光的电流。
人们所看到的闪电即为这种电流产生强烈的光线。
三、雷电的危害和安全知识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人们在雷电来临时需要采取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1. 避开高危区域在雷电天气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待在露天空旷的地方,如高山、大树下、开阔地、水边等,这些地方极易成为雷击点。
2. 在室内避难雷电来临时,最安全的方式是待在坚固的建筑物内,避免接触室外的金属设备和导电物体。
3. 远离金属和电器在雷电期间,人们应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如金属栏杆、铁门等。
此外,也需要远离电器设备,如电视、电脑、以及电话等。
4. 避免接触水雷电可经由地面传播,同时也会通过水体传导。
因此,雷电来临时,人们应尽量远离湖泊、河流、游泳池等大面积的水源。
总之,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解其中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击事故至关重要。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291267f242336c1eb95e10.png)
2012年
版本V20120101
目 录
• 一、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 二、雷电的入侵途径
• 三、雷电的综合防护 • 四、雷迅电涌防护产品
第2页,回目录
一、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一、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第3页,回目录
云的起电理论
关于云的起电理论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圆满地解释上述的所有问 题,因为大气的运动在实验室里是模拟不出来的。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完善的理论。 1、温差起电理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块物体冷热不均,则热端带负电,冷端 带正电。云中 的冰晶、水滴、冰雹等,因接触、碰并、破碎、摩擦等作用, 使得冰晶带正电,水滴、冰雹等带负电。冰晶的密度小于水滴,小而轻,漂浮 在云的上部,因此云的上部通常带正电。 2、感应起电理论:在晴天电场的作用下,云滴被极化,使它们下半部带正电, 上半部带负电,通过云内的运动,产生上正下负两个主要的电荷中心,两个中 心建立后,方向向下的电场得以加强,便会产生一个正反馈机制。 3、切割磁力线理论:北半球的云在大陆架上一般自西向东移动,而地球的磁力 线则是由南极指向北极根据右手定则判断,正电荷向上移动,负电荷向下运动。
据中国气象局不完全统计,在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全国因雷 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200多起,每 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仅从2004年到2006年,就发生雷电 灾害39900起,造成4514人伤亡,直接经济达数十亿元。 中国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情况显示,2007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 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其中因雷击死亡近 600人,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因灾直接经济损 失2363亿元。
底部还分 布了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正电荷
防雷电安全知识3篇
![防雷电安全知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3061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f.png)
防雷电安全知识防雷电安全知识(一)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天气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当雷电来临时,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以下是一些防雷电安全知识:1. 停止户外活动当天空中有闪电时,一定不能在户外活动。
如果你在马路上或者公园里,就要立即停下来,寻找遮蔽物,避免被雷击。
2. 不要在家中使用电器当闪电来袭时,无论你是在户外还是室内,一定要远离电器。
最好的方法是在闪电消失之前不要使用电器。
3. 远离金属物品当你在户外时,看看周围有没有金属物品。
例如铁丝网、钢桥、高压线等都要远离。
因为金属是闪电流经的好导体,如果你站在附近,就会被雷击。
4. 不要躲在树下在闪电来袭时,一定不要躲在树下,因为树是闪电容易触电的物体。
许多人都因为躲在树下而被雷击,死亡率极高。
5. 躲避在车内在闪电来袭时,你可以在车内避难。
车顶是金属的,但是你的车内层与外层之间有橡胶、树脂等绝缘材料。
这种绝缘材料可以防止你被雷击。
总之,防雷电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天气,学会如何自救和别人救援,以最有效的方式保护自己。
防雷电安全知识(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雷电天气,尤其在夏季。
这时候,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避免甚至最小化雷电带来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防雷电安全知识:1. 远离室外金属物品当我们在室外遇到雷电天气时,一定要远离金属物品,如铁、铜等。
这是因为金属是最容易被雷电引入的材料之一,如果你站在附近,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2. 不要进行电器活动在雷电天气中,一定不要使用电器。
由于很多电器内部都含有金属部分,这些电器很容易被雷击。
如果你使用电器,雷电会流经电器并触电你。
3. 不要躲藏在树下很多人喜欢在树下避雨,但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你躲在树下时,树木会被雷击,雷电会沿着树流下。
如果你站在树下,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4. 善用自救用具在雷电天气中,你可以使用一些自救用具,如手电筒、急救包等。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8977acb360cba1aa911da01.png)
雷电基本知识人们在研究磨擦起电现象时发现,当带正电的物体和带负电的物体靠近时,常有火花产生,同时发出劈啪的声响,这种现象叫做放电。
雷电是大自然中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大规模放电现象,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从电学的角度来讲,雷云放电就会产生雷电流,雷电流除具有电流的一般的特性外,还有发生时间短(微秒级)幅值高(几百KA)的特点,所以雷电流的瞬间功率是巨大的。
正因为雷电流的特殊性,使得雷电有其特殊的破坏力,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雷击可以把建筑物劈裂,使架空的电线短路、引起森林大火,还会造成人员的直接伤亡。
自18世纪富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以来,人们致力于雷电及其防护的研究实践已有删年的历史,对雷电的防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雷电基本知识,有利于搞好仓库防雷安全工作。
一、雷电的形成与分类(一)雷雨云和雷电的形成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或称积雨云),雷雨云是热气流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作用,温度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气体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
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
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使云中水滴分裂成较小的水滴或较大的水滴,分别带负电和带正电。
较小的水滴被气带走,形成带负电的雷云,较大的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雷云。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位逐渐升高。
当带不同电荷的雷云在空气中互相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便发生激烈的放电,出现强烈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发出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空中闪电和雷鸣,见图5—1(a)。
第二章、雷电基本知识
![第二章、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18f509bb68a98271fefaed.png)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大地被雷击时,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 负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为负地闪 负地闪; 负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为负地闪;少数 是正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正地闪 正地闪。 是正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放电,称之正地闪。 在一块雷雨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 在一块雷雨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最后一次雷 击往往是雷雨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 击往往是雷雨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 云层是否发生闪电, 云层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 地高度或者说是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地高度或者说是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1a 2a 3a 4a
I: 先导 :
v
v
v
R:回击 : v:发展 : 方向
1b 2b l r l 3b 4b
r
l
r
l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若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若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又称 之为向下先导 若是从地面伸向云层的,又称之为向上先导; 向下先导。 之为向下先导。若是从地面伸向云层的,又称之为向上先导;只沿着 先导方向发生中和的闪电,称之为无回击闪电。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 先导方向发生中和的闪电,称之为无回击闪电。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 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第二节
雷电的种类
闪电的类型: 闪电的类型: 闪电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 形状分类, 闪电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 则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 则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联珠状闪 球状闪。其中线状闪电最常见,研究最多, 电、球状闪。其中线状闪电最常见,研究最多,防雷主 要是针对它的。另一种是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 空间位置分类, 要是针对它的。另一种是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则可 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晴空闪电和云地闪电。 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晴空闪电和云地闪电。第4种 是发生在云与大地之间,简称地闪,对人类的关系最密 是发生在云与大地之间,简称地闪, 地闪 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前二种合称为云闪, 切,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前二种合称为云闪,对人 类也是有关系的,特别是20世纪以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纪以后, 类也是有关系的,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 其危害也严重起来,不仅对航天、航空有危害, 其危害也严重起来,不仅对航天、航空有危害,云闪产 生的电磁脉冲辐射(LEMP) 生的电磁脉冲辐射(LEMP)对通讯和电子技术设备都 会产生影响。 会产生影响。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030309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0.png)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基本知识1. 天上真有“雷公”和“电母”吗?我国古代民间曾流传着“雷公”、“电母”的神话,说天上有“雷公”,是专门管打雷的神,还有“电母”,是专门管闪电的神。
这是由于古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不能正确解释雷电现象,就把雷电与鬼神联系起来,创造了雷公电母等神话故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雷电记录出自《周易》,记述的公元前1068年一次球型雷击,这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雷击记录。
直至东汉时哲学家王充(公元27-约97年)才第一次提出了“雷是火”的论断。
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等经过科学实验,为我们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证实了“雷就是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为现代防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冬雷震”是不祥之兆吗?“冬雷震”虽曾被古人用来作为爱情忠贞的誓言,但现在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吉利。
不仅是“冬雷震”,其他一些反常的自然天气现象也被人们作为不祥之兆,这是迷信。
冬天天气如果特别暖和,使积雨云发展起来的话,在某个高度上就可能造成雷电,而打雷与否是取决于气象状况的改变,和那种迷信的观点毫无关系。
反常的自然现象视为不祥之兆的观念是错误的,天气现象的变化是由自然界的规律决定的,出现反常的自然天气现象和许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现在不是很清楚,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的深入是会搞清楚的。
3、什么是雷电?当天空乌云密布,雷雨云迅猛发展时,突然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长空,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和打雷,亦称为雷电。
雷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是大气中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大,因此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光每秒能走30公里,而声音只能走340米。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看到闪电起到听到雷声止,这一段时间的长短,来计算闪电发生处离开我们的距离。
假如闪电在西北方,隔10秒听到了雷声,说明这块雷雨距离我们约有3400米远。
雷电现象知识点
![雷电现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bfff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f.png)
雷电现象知识点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中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
当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雷电。
人们对雷电现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分类、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身。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云层内部存在巨大的正负电荷分离;二是云与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引发放电。
在云层内部,上层云和下层云之间会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同时,地面也会带有一定的电荷。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雷电放电。
二、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形成的环境和形式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和地闪电。
云地闪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发生在云和地面之间。
云云闪电则是发生在云层内部,一般由于云内部的电荷分离引发。
地闪电则是发生在地面上,一般是由于地表与云层之间的电荷分离引发。
三、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和物质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
首先,雷电放电的强大电流和高温会对建筑物、电线、电器等物体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其次,雷电引起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电击、中风等。
此外,雷电还有可能引发山火,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四、如何保护自身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首先,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如高山、河边等。
其次,如果被困在室外,应迅速躲进建筑物或车辆中,并远离金属物体,如铁栏杆、伞等。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和水龙头等有导电性的物体。
在室内,应关闭电器设备,并避免接触室内的金属物体。
总结:雷电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危害性。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分类以及危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身的安全。
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户外活动,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避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Y-AQ-07844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雷电基本知识(完整篇)
Basic knowledge of lightning
雷电基本知识(完整篇)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雷云是如何形成的?
雷电放电是由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
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比较满意的一致认识。
一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大气和大地条件下,由强大的潮湿的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的大气层冷凝的结果。
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过云层,水滴被撞分裂带电。
轻微的水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高,形成大块的带负电的雷云;大滴水珠带正电,凝聚成雨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
实测表明,在5—l0km的高度主要是正电荷的云层,在1—5km的高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层,但在云层的底部也有一块不大区域的正电荷聚集。
雷云中的电荷分布很不均匀,往往形成多个电荷密集中心。
每个电荷中心的电荷约为0.1库仑~10库仑,而一大块雷云同极性的总电荷则可达数百库仑。
这样,在带有大量不同极性或不同数量电荷的雷云之间,或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
电场。
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的电场强度约为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为lO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地的火花放电;放出几十乃至几百千安的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放电通道温度高达15000℃—20000℃),使空气急剧膨胀震动,发生霹雳轰鸣。
这就是闪电伴随雷鸣叫做雷电的原故。
试述关于乌云起电的三种理论?
乌云起电机理有三种理论:
(1)水滴破裂效应:云中的水滴受强烈气流的摩擦产生电荷,而且使小的水滴带负电,小水滴容易被气流带走形成带负电的云;较大的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云。
(2)吸收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存在着两种离子,由于空间存在自上而下的电场,该电场使得云层上部聚集负电荷,下部聚集正电荷,在气流作用下云层分离从而带电。
(3)水滴冰冻效应:雷云中正电荷处于冰晶组成的云区内,而负电荷处于冰滴区内。
因此,有人认为,云所以带电是因为水在结冰
时会产生电荷的缘故。
如果冰晶区的上升气流把冰粒上的水带走的话,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带电了。
雷云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雷云是产生雷电的基本因素,而雷云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汽;
(2)有使潮湿的空气能够上升并凝结为水珠的气象或地形条件;
(3)具有气流强烈持久地上升的条件
雷云一般分为哪几种?
雷电过电压是由雷云放电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闪电和雷鸣是相伴出现的,因而常称之为雷电。
雷云通常分为热雷云和锋面雷云两种。
垂直上升的湿热气流升至2~5km高空时,湿热气流中的水分逐渐凝结成浮悬的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形成大面积的乌黑色积云。
若此类积云由于某种原因而带电荷则称为热雷云。
此外,水平移动的气流因温度不同,当冷、热气团相遇时,冷气团的容度较大,推举热气团上升。
在它们的交界面上,热气团中的水分
由于突然受冷凝结成小水滴即冰晶而形成翻腾的积云,此类积云如带电荷称为锋面雷云。
通常,锋面雷云的范围比热雷云大很多,流动速度可达100~200km。
所以其造成的雷电危害也较大。
云对云放电与云对地的放电比例如何?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它对地面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雷云对大地的放电虽然只占少数。
雷暴日数越多,云间放电的比重越大。
云间放电与云地放电之间比,在温带约为1.5~3.0,在热带约为3~6。
什么叫做雷击的选择性?哪些地方最容易遭受雷击?
雷云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及地形有关,当雷云形成之后,雷云对大地哪一点放电,虽然因素复杂多变,但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规律。
通常雷击点选择在地面电场强度最大的地方,也就是在地面电荷最集中的地方,从那里升起迎面先导。
地面上导电良好和地形特别突出的地方,比附近其他地方密集了更多的电荷,那里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大,成为遭受雷击的目标。
在地面上特别突出的地方,离雷云最近,其尖端电场强度最大。
例如旷野中孤立的大树、高塔或
单独的房屋、小丘顶部、房屋群中最高的建筑物的尖顶、屋脊、烟囱、避雷针、避雷线等,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在地面电阻率发生突然变化的地方,局部特别潮湿的地方或地形突变交界边缘之处,例如河边、湖边、沼泽地、山谷的风口等地带,也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凡具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地质等特征且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称为易击点或易击段。
这些情况,通常就叫做雷击的选择性。
遭受雷击是“报应”吗?
雷击是雷电放电的自然现象,完全不是宗教中讲的所谓“报应”。
如果是,怎么解释佛教最神圣的布达拉宫在公元八世纪遭受雷击起火,使一千多座房屋毁于雷击?欧洲中世纪,雷电被说成是“神的震怒”,认为只有祈祷或敲教堂里的钟才能避免雷击,而且有不少统治者把成百吨的炸药贮放在教堂里,祈求上帝的保护。
威尼斯城的一个教堂1767年遭雷击,教堂里的几百吨炸药被引爆,使整个城市的大部分被毁,三千多人被炸死。
布瑞坦尼城一夜中就有24座教堂受雷击。
1784年曾有一个统计,33年内就有386个教堂的类顶遭
雷击,103名司钟员遭雷击丧生。
直到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被普遍采用,这种雷击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显然,雷电根本不是什么“报应”。
要说“报”,只能说是对雷电没有科学认识的“报”,是心存侥幸对雷电不进行科学防御的“报”。
怎样大致判断雷电离你有多远?
由于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而雷声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所以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乘以340米就是雷电离你的大概距离。
电子设备的接地方式及接地电阻要求如何?
电子设备的接地方式有独立地和合设地。
独立地的接地电阻值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大于4欧,并采用一点接地方式。
电子设备接地宜与防雷接地系统共设,但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欧。
若与防雷地分设,两接地系统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雷电流的波形和极性是怎样的?
雷电流是单极性的脉冲波;75%~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
什么是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
雷电流的幅值是指脉冲电流所达到的最高值;波头是指电流上升到幅值的时间;波长(波尾)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
幅值和波头又决定了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变化率称为雷电流的陡度。
雷电流陡度对过电压有直接影响。
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分布是怎样的?
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年实测得到的1205个数据统计,雷电流幅值≥40kA的雷电流占45%,≥80kA的雷电流占17%,≥108kA 的雷电流占10%;我国实测最大雷电流330kA只占0.1%。
上述统计数据可用雷电流幅值的累积概率曲线来表示。
雷电流的波头和波长是怎样确定的?
各国测得的雷电流波形基本一致,波头长度大多在1~5μs,平均约为2~2.5μs。
我国在防雷保护设计中建议采用2.6μs。
波长在20—100μs,平均约为50μs,大于50μs的仅占18%—30%。
在防雷保护计算中,雷电流的波形可采用2.6/50μs
雷电流的陡度是怎样确定的?
由于雷电流的波头长度变化范围不大,所以雷电流的陡度和幅
值必然密切相关。
我国采用2.6μs的固定波头长度,即认为雷电流的平均陡度和幅值线性相关:a=(kA/μs)即幅值较大的雷电流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陡度。
雷电放电的重复次数和总持续时间?
一次雷电放电常包含多次重复冲击放电。
根据约6000个实测记录统计,55%的落雷包含两次以上的冲击,3~次冲击占25%,10次冲击以上占4%;平均重复3次,最高记录可达42次。
一次雷电放电的总持续时间(包含多次重复冲击放电时间),据统计,有50%小于0.2s,大于0.62s只占5%。
雷电的种类有哪些?
雷电主要有四种: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人、球形雷。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