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与“文”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复杂文体的语类分析视角初探

复杂文体的语类分析视角初探

复杂文体的语类分析视角初探摘要:复杂文体的分析需深入探究语篇语类的实现步骤,即从宏观母语类投射到微观子语类的过程。

原则上,两者既可同质,也可异质;而复杂文体的特点正在于异质性多于同质性。

子语类在各阶段发挥不同的语言功能,但在语篇层次上汇聚合力,以实现交际目的和生成复杂文体。

关键词:复杂文体;语类;母语类;子语类;异质性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fun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mixed styles in a discourse. It demonstrates in term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that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mixed styles consists of a global generic structure and componential generic structures, and their dual relationship is that, one is homogeneous and the other is heterogeneous. The mixed styles in a single discourse are characterized by heterogeneity between generic structures on the macro and micro scales. The research exhibits that the genre analysis brings to light the factuality and objectivity of mixed styles in a text, which is where the value of genre lies.Key words: mixed styles; genre; macro and micro generic structure; heterogeneity1.引言文体的分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各种文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构建文学教育的“自组织”机制——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关系初探

构建文学教育的“自组织”机制——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关系初探

而 在文 学 教 育 的 体 系 中 , 典 无 疑 占据 很 大 的 比 经 重 , 文学 教 育 长 期 赖 以 支撑 的 构 件 。 的价 值 是 它 和 意 义 并 不是 简 单 的知 识 的 获得 , 多 的 是 精 神 更 的 塑 造和 文 化 的传 承 。 自清 先 生 曾 说 过 ,经 典 朱 “ 训 练 的 价值 不在 实用 , 而在 文化 ”在 经 典 的学 习 。 上 ,他 甚 至 说 对 学 生 “ 须 加 以 强 制 学 习 的 训 必 练 ” 当代 语 文 教 育 学 者 王 荣 生 从教 材 角度 把 经 。 典归为“ 篇”说定篇的学习“ 定 , 不俯 就 任 何 学 生 , 不管 他 们 生 活 处 境如 何 、阅读 情 趣 如 何 ” “ 个 ,每 学 生 都 应 该 按 同 样 的 要 求 去学 习 、 掌握 它 ”可 以 。 说 每 个 有 责 任 感 、 长 远 意 识 的教 育 者 , 深 知 有 都 经 典 对 学 生 的意 义 和价 值 。 而 , 我 们 真 正 地 然 当 去 思考 教 育 领 域 的 现 实 时 , 上述 的 期 待 更 是 加 剧 了这 种对 经 典 被 漠 视 后 的 忧 虑 。 生 不 爱 经典 作 学 品 , 读 所 爱 的 却 是 与 经典 取 向背 道 而 驰 的 大 众 所 文 化 ( 品 )这 不 能 不让 我 们好 好 地 反思 其 中 的 作 。 深 层 原 因 。本 文拟 从 几 个 维 度 来 反 恩 这 一 问题 , 试 图 理 清 经典 与大 众 文化 的某 些 内 在 的 关 系 。

通过经典阅读这一载体 ,对 学生进行语 文素养 、
文化 品 性 以 及 精 神 人 格 的塑 造 。 一 期 待 预 设 涉 这 及 两 个 重 要 的 问 题 。 少年 的心 灵是 否 真 的犹 如 青 “ 白板 ” 可 以 在 上面 任 意 涂 写 , 念 的发 生 。 由 , 观 系 于 外 部 世界 作 用 于 人 的感 官 的结 果 。 白板 论 ” “ 自 洛克 提 出 以来 , 响 深远 ,在过 去 的 一 个 世纪 里 影 “ 白 板论 实 质 上是 我 们 所 有 课 程 思 想 的 基 础 。 主 也 导 着 我们 的学 习理 论 和 认 识 论 ” 。 后现 代课 程 ③而 观 更 是批 判 、 展 地 认 为 心 灵 具 有 “ 特 的 、 我 发 独 自 意 识 的 、自 组 织 的 、而 且 通 常 是 不 可 预 测 的特 点 ” 心灵 的 不可 预 测 决 定 了 它 极 易 受 到 已 习 得 。 认 知 的 干 扰 . 会 意 识 的 影 响 谈 便 弓 了教 学 大 参 考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2010年8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 ug.2010第28卷第4期H u m anities&Socia l Sciences Journa l o fH a i n an Un iversity V o.l28N o.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朱述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 要]通过考察俄国形式主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重点梳理俄国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文论二者之间论争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论争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这场论争引发巴赫金尝试将二者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启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问题。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巴赫金;社会学诗学[中图分类号]I106;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0)04-0086-06俄国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文论思潮,它们的影响贯穿了整个20世纪。

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的自身特性,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质与社会功能。

两种异质的文论思潮在20年代的苏联就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尽管论辩一方俄国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歪曲,是庸俗社会学的文论与批评,但这并不影响这一辩论的重大历史意义,即它是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辩论与对话的开端,它启发巴赫金和众多马克思主义者思考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问题,寻求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形式政治论思想。

美国学者厄利希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文学论争中, 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便是核心问题。

[1]108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的争执、对话以至融合,一直是西方文论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要搞清二者之间真正分歧所在以及二者对话与融合的可能性,需要重新审视发生在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那场辩论。

“应用语文学的探索者”——刘海涛

“应用语文学的探索者”——刘海涛
?栏 学 者

应用语言学的探索者
, ,
刘海涛

刘海涛
19 6 2 年 生 于

山西

19 7 9 年 考 入 西


冶金 建筑学院
学 习 工 业 自动化 专业

19 8 3 年毕
业分 配 到 某特大 型 国有企 业
从事企 业信 息化 工



业余 时间研 习 语 言学及 应 用 语 言学

曾任 教
20 0 2年
授 级 高级 工 程 师
企 业 副 总 工 程 师等 职


调 入 中国 传媒 大 学
从事 语 言学及 应 用 语 言学教
学研 究工 作
业博士 学位
所 所 长
P r o b le


2 0 0 6 年获 得 语 言 学 及 应 用 语 言 学 专

现 为中国 传 媒 大 学 应 用 语 言学 研 究


( 3 ) 《 洲 联盟 的语 言状 欧
对 欧洲 联盟 的语 言 问题 进 行 了 较 系统的研 究

认 为语 言 政 策不 能仅仅是 停 留
在 书面 的政 策

而 应 该 是 能 够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对策

除此 之外

刘 海 涛教 授 也 为 国 内外 专 业刊 物 撰 写 刘海涛教授 在 这

教授
& La
n
博士 生导 师
g
e

是 La
n
g
u a
g
e
m s
g
u a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题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题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毕业论文写作参考题目一、教育教学1.试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新课程的语文教学2.浅谈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3.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4、试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5、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6、试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7、试论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8、论蔡元培的语文教育思想9、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10、浅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11、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12、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13、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14、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15、浅谈教师的语言修养16、语文美感教学的理论思考17、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18、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1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0、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研究21、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22、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2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24、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5、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探究26、中学语文教材教育思想的研究27、阅读教学的原则28、试论语文教学的创新29、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途径30、论中学语文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培养31、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探3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3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34.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35. 论阅读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二、教材教法研究1、新教材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2、高中语文新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3、《我与地坛》教学方法与艺术4、浅谈《孔乙己》中的人物描写5、浅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6、《边城》的人物性格分析7、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与收束艺术8、语文教师备课的艺术9、浅谈教材处理艺术10、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谈11、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12、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学13、中学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14、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15、浅谈阅读教学中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16、谈新教材中的审美情趣17、浅论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18、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19、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20、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导读角度初探21、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22、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研究24、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25、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研究2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之研究27、浅谈新课的导入的艺术28、试论《林黛玉进贾府》精妙绝伦的艺术特色29、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30、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重点三、教育教学改革1、口语交际的话题选择与活动组织2、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策略4、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思考5、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6、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研究7、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初探8、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对新课程标准下古诗文教学的思考10、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11、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研究12、新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13、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14、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15、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四、多媒体与教学1、多媒体与阅读教学2、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3、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4、谈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5、中学语文阅读课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五、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1、浅谈学生作文教学2、作文教学之我见3、试谈中学生创新作文写作4、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5、口头作文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6、试论开放式作文教学7、试论话题作文8、命题作文研究9、高中作文思考10、浅谈中学作文教学六、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的艺术2、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4、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5、班主任素质之我见6、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7、班风建设与班主任自身素质8、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9、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10、班级“主题活动”的创新11、浅谈班主任正确处理与科任教师的关系12、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13、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下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创新思维网络状态下诗歌六步自读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试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与反思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高中语文新教材批判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职业中专应用文交往教学模式初探试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模块建构学生语文成长记录袋评价研究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观照与反思——新邵县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关于我国当代中小学诗歌教学的思考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研究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论语文美育与人格塑造科学主义与中国语文教育百年改革拓展“期待视野”发现“意义空白点”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学生言语表达技能训练模式初探关注词语的多元文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诗歌教学的传统与现状及其策略细节描写的鉴赏与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初中语文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呈现策略的设计“文选型”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练习体系”的建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西方现代文学观和批评方法对职校文学教育的启示论作文教学中的说写结合现代语文教育人本论高中写作教学困境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对话精神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高中生中文写作与英文写作的比较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中学语文阅读策略与英语阅读策略教学之比较研究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语感本质探求与语感培养策略研究诵读教学法溯源与重构用联想开启中学作文教学之门思维训练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整合论语文民主教学观的建构经典阅读教学研究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研究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大陆、台湾九年一贯制《语文课标准(纲要)》的比较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中学语文阅读评价改革研究基于网络的作文评价系统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学校语文教育语文个性教育研究语文积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语文人本化教材研究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简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贯注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探论中专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的理念与实践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最佳学习状态激活与维持的探究中专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初中生写作语言素养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及激活策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初中语文交往教学方法初探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审美教学刍议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文科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实证研究试论语文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语文情感教学初探运用熵原理构建开放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高中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探微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一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一、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编排体例九上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是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教材首先明确单元总的“活动任务单”,并同步具化“任务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要求。

接着,教材给出“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选编了5 篇阅读文本,依次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

这 5 篇文本都是现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旧体写新诗)。

在文本后都设计了“语文要素”的能力训练。

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组织(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单元的结构体例特点。

然后,依次给出“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策略。

最后,“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分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唐诗三百首》)四个板块。

本单元旨在强调活动、体验,重视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口语实践的能力。

二、对现代诗歌及其基本教学策略的认识1.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

现代诗歌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现代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情感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思维及想象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的区别:(——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2.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目标及传统策略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究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中高考中现代诗歌考查的缺位,导致师生对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弱化甚至漠视。

《诗经》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的语义关系

《诗经》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的语义关系


《 经》 诗 双音 节 动词 性述 宾 式结 构 动核 的分

根 据动 词 中心 论 , 词跟 受 其 支配 的语 义成 分 动 可 以构成 基 干动 核结 构 。 基干 动核 结构 由动核 和动 元两部分组成 , 动核 由动词 ( 包括形容词 ) 担任 ; 动 元 主要 由体 词担 任 , 是受 动核 支 配 与动 核 同现 的语 义成 分 。 8 ) 处 于核 心地 位 , 动核 支配着 动 元 , 以 所
《 诗经 》 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 的语义关 系
《 诗经》 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的语义关系
幸文静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都 6 0 6 ) 10 4
摘 要: 本文以《 诗经》 பைடு நூலகம்的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为研 究对 象, 从语 义关 系角度来考察此类结构 内 部 的语 义 关 系, 总结《 经》 以 诗 时代 述 宾 式结 构 内部 的语 义构 成规 律 。 关键词 :诗经》 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 义关 系 《 ; 语
收 稿 日期 :0 0 19 2 1— —
及训诂文献 的注释这三个标准对 《 诗经 》 动词性结 构 做 出准 确全 面 的判定 。 按 照上 述 判 定 标 准 , 们 对 《 经 》 音 节 动 我 诗 双 词 性述 宾式 结 构进 行穷 尽性 考 察 , 共得 到 15条符 8 合要 求 的结 构[ 下 面将 运用 统计 、 纳 和对 比的方 7 1 。 归 法, 深入 分 析此 类结 构 内部 的语 义关 系 。
作者简 介 : 幸文静 (9 5 )女 , 1t 阳人 , tI 18 一 ,  ̄)l 德 l J 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2 0  ̄ I 0 9级汉语 言文字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构建之关系初探

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构建之关系初探
处 于 良好 的 状 态 , 而 保 证 企 业 目标 的实 现 。 从
3 强 制 性 .
经 营活 动 的 各 种 行 为 规范 、 体 意 识 和 价 值 观 念 , 以 群 是
企 业 精 神 为 核 心 的 价 值 体 系 ; 业 的 行 为 文 化 是 指 企 企 业 员 工在 生 产经 营 、 习 生 活 中产 生 的活 动 文 化 , 企 学 是 业 经 营作 风 、 神 面 貌 、 际 关 系 的 动 态 体 现 , 是 企 精 人 也 业 精 神 、 业 价 值 观 的折 射 ; 业 的物 质 文 化 是 企 业 文 企 企
能。
期 生 产 经 营 中形 成 、 累 , 过 筛 选 、 炼 并 倡 导 的 一 积 经 提 套 优 良作 风 、 为 方式 及 价 值 观 念 , 企 业 面对 所 处 的 行 是 市场 环境 逐 渐 形 成 的 使 全 体 员 工 所 接 受 和信 守 的 一 套
非 正 式 规 则 。企 业 文 化 作 为 一 个 系 统 , 常 是 由 企 业 通 的精 神 文 化 、 度 文 化 、 为 文 化 和 物 质 文 化 等 构 成 制 行
维普资讯

4 0・
洛 阳师 范学 院 学 报 2 0 0 6年 第 4期
制 度文化与企业 文化构 建之关 系初 探
张 晓 丽
( 国 石 油 大 学 人 文社 科 部 , 京 10 1 ) 中 北 0 0 6
摘 要 : 度 文 化是 企 业 文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制 度 文 化在 企 业 文 化构 建 中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理 好 制度 制 处 文 | 与企 业 文 化 的 关 系 , 构 建 优 秀 企 业 文 化 的关 键 环 节。 匕 是 关键词 : 业文化 ; 度 文化; 建; 企 制 构 思考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论文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塞尔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

汉英称谓语文化含义初探

汉英称谓语文化含义初探

汉英称谓语文化含义初探(称谓,根据《现代汉语辞典》,指的是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一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妈妈、老师、首长等,英语一般用appellation来表示它。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

如果直接把汉语称谓语移植到英语中, 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

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 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 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

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 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者十分重要。

以往的关于称谓语以及称呼语的论著大多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找出不同并指出差异的原因, 但鲜有涉及如何对负载社会文化内涵的称谓语进行翻译。

了解汉英称谓语的异同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和翻译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口头或书面交流的质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称谓”是指“人们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民俗语言学者曲彦斌则认为, “称谓”是“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 是关于人际之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

”一般说来, 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 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父、姑父等等。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 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 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 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总体来说, 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 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 一一区分, 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 令人叹为观止。

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的关系初探

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的关系初探

“ 印章上 不同符号 的数量 算法 不一 ,有 1 5 0  ̄ 1 4 ( ) ( ) 个 字 、阿 拉 米 文 字 的 最 早 的 字 母 表 见 图表 3)。阿拉 米
符 号” 。 。该 书第 6 ( 1 图 印 有 符 号 印章 2 ( ) 枚 ( 本 文 图 表 文字 是音素 文字 ,婆 罗米 文 字是 音节文字 ,两者的
回 园 圃 圈

圆 圃 圆 圆
22
' 2 1 4 1 ● l n 2 0 3 0 3 2 3 4 3 0

贵 州以及I m)  ̄ l 的凉山州和宜宾以南地 区,是彝族 居住 地 区。交趾 ( 郡 ),即今越南河 内、 北宁等地 。 杨帆 《 中国南方古代民族 》说 : “ 在 印度河上 、
为2 5 3 种 ( 文字符号 ) … …它 或 许 是 一 种 ‘ 语阋 ・ 音 字 体 系 ,后 来 成 了 所 有 字 母 一 音 素 l 义字 的 基 础 、 腓
文字 ’. . ”… 依 斯特林 《 文字 的产 生和发展 》说 :
尼基 文字 由2 2 个字母组 成 ,自右向左横写 ( 腓尼基文
约在 公元前7 世纪一 前6 世 纪 ,印度有 了早期 的 表示中印度诸语言的辅音和元音”‘ “ 婆 罗米 文字 ,以后 又有怯卢 文字 、天城体梵 文等 多
叙 利亚 的 巴尔 米 拉 ,曾是 一 座 古 城 。1 9 3 8 年 ,法
l 世 纪 种文字 婆 岁米文字 , 白创 说的一 种说法是 印度河 国 考 古 队 在 巴 尔 米 拉 的 墓 地 发 掘 出 丝 绸 ;至 2
代 末 期 起 ,阿拉 米 文 字 逐 渐 成 为 儿 乎 整 个 中东 地 区
J I 舌 j 有光 《 世 界字母 简 史 》说 : “ 印度 河文 字 的 的主要文字体系 。 释 读 研 究还 没有 成 功 ……有 人 分 为3 9 6 种 ,有 人分 腓 尼基 文字是 腓尼基 人创制 的第一 种纯 音 素文

巴蜀文字与东巴文关系初探

巴蜀文字与东巴文关系初探

文字颇有研究 的一位学者 ,在该 文 中 ,他不仅
认 为 巴蜀 文字 与 纳 西 象 形 文不 具 有 亲 属 关 系 , 而 且 还 提 出 巴 蜀 文 字 更 先 进 的 说 法 ,与 徐 中舒
先 生 的 观点 截 然 相 反 。
也 为有 些学者所认 同。魏 学峰先生在 《 古 蜀地
存 在 过 拼 音 文 字 质 疑— — 兼 论 巴 蜀 文 字 的 性 质》 一文 中 , 提到 “ 从 后 来 的 纳 西 族 东 巴 文 字 身 上, 我 们 也 能 看 到 古 巴 蜀 文 字 的一 些 影 子 ” 】 2 . l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依 凭相 同的文字材料得 出的 。 然而结 论大相径庭 。对于两种观 点 , 我 们 不 能轻易 地肯定 或否 定 ,巴蜀 文字 的来 源 、 族 属我们 还不清楚 ,甚 至是处于空 白的状态 。在 这 一状态下 .仅 凭文字形体 的相 同或 相近就判
“ 六书 ” 条例 广泛适用于各 种表意文字 的分
析 。 巴蜀 文 字 和 东 巴 文 都 属 于 表 意 文 字 的 范
关键词 : 东 巴文 ; 巴 蜀文 字 ; 表 意文 字 ; 文字关 系
中图分 类号 : H 2 5 7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4 6 2 9 ( 2 0 1 4 ) 0 1 — 0 0 4 4 — 0 4


巴蜀 文 字 与 东 巴文 关 系研 究概 况
提 了 与 徐 中舒 先 生 的 观 点 相 反 的 意 见 , “ 纳
字 言 ,它们应 具有一定 的亲属 关系 。么些 文可
能 就 是 在 巴文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I } 4 7 , “ 如 以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指导作用,课程性质、理念渗透于教材中;教材则是对课程的目标反映与体现。

作为教学规范用书,教材对教学的作用不言自明。

在课标和教材的制约下,教学并非毫无能动性,而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并且,教学实践经验也会对制定课程标准和修改教材产生反馈作用。

一、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在对三者关系进行探究之前,笔者将分别界说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概念,借此明确本文论述概念之范畴。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按教学科目编制,反映某一门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材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社会实践需要而编写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

本文涉及到教材概念,只指教材中的教科书,是狭义教材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依据三者概念,笔者将三者关系以图表方式表示如下:图1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图由图可知,课程标准建立在对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研究基础上。

对三者进行研究,能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学科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

经过多方研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材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

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文字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字的发展传承了语言和民族文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语言与文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来探求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发展关系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具魅力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想理清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们先要弄清何为语言,语言又是如何发展的。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说:“语言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他们举出以下两个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录埃及法老做的一个实验,法老让人将两个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小屋中喂养,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儿童自然发出的语言即为人类最早的语言,他们说出的是弗里几亚语。

同样的,16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重复法老的实验,发现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几个苏格兰孩子张嘴说出的是地道的希伯来语。

这被视为足以证明希伯来语就是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语言的科学证据。

后来,又人们提出又提出了语言的进化论,“汪汪论”“塔塔论”“哟嚯论”“噗噗论”等,这些显示了语言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人们至今为止还没有给语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通过有意发出声音或写出语言符号等手段,来达到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和满足欲望的目的。

而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该定义较全面的反映了语言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语言这个抽象的概念。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汉语白话文中话题链现象初探

汉语白话文中话题链现象初探
We a 2 0 3 ) 此 基 础上 将 其 修 改 为 nd n( 0 5: 7在 “ 话题 链 至 少 包 括 两 个 小 句 , 句之 间 由显 小
屈 承熹 ( 9 8 则认 为话 题 链是 “ 组 以零 形 2. 汉 语 白话 文 中话题 链 的交 叉情 况 19 ) 一 1
当选 段 中的 某 一 个 小 句 既 构 成 了某 一 记 为J () 家 ” 记 为 k 选 段 中共 有 5 ,e 中“ 标 ; 个 话题链的一 部分 , 同时 也 构 成 了 另 一 话 题 零形 NP, 别 由 中后 面 加上 各 自同 指 的NP 分 链 的 一 部 分 , 一 交 叉 的 小 句 应 该 看 作 是 字母 予 以标 记 。a , )() 成 以i 话题 的 这 ()( , 构 b c 为 两 个 话 题 链 的 共 同 组 成 部 分 。 文 将 此 种 第一 个 话题 链 ; )( )() 成 以J 本 ( , , 构 a d e 为话 题 的
考查。
而L We d n2 0 ) 以篇章 功能语 法理 论 誉 为 汉 语 白话 文 小 说 的 代 表 之 作 , 雪 芹 宣 ”,c 中 以 零 形 NP对 链 话 题 “ 宣 ” 行 i n a (0 5则 曹 () 许 进 所 著 的 白话 文 小 说 《 楼梦 》 誉 为 中 国文 红 被
主 语 和 谓 语 可 以 分 别 用 话 题 和 说 明 来 认
2 汉语 白话文 中话题 链现象 的考查
中“ 宣 ” 记 为i() “ 个 和 尚” 记为 许 标 , 中 一 C 标
上各 自同指 的NP字母 予 以标 记 。a ,b ,C ( )( ) () 构成 第 一 个话 题 链 , 链 话 题i ( ) ( ) ( ) 其 ;c ,d ,e

诗酒论英雄 古体赋新篇——2005年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诗酒论英雄 古体赋新篇——2005年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体研究和诗文理论等方 面的 问题进行 了深入 的探 讨与研究 , 不少学术论文观 点新颖 , 角独 特 , 视 颇有创 意。特别 值
得注意的是, 此次会议提交的戏曲方面的论文甚多, 反映我省学者对王季思教授开创的戏曲研究传统的可喜传承。
关键词 :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 文体兼容 ; 发生 学; 瞬间语境
后, 又会再次被加工成小说 , 交叉互动 , 会导致通 也
女士的《 元剧 中所体现 的市商经营方式》 则以元杂剧 中大量的市商民俗风情尤其是市商经营方式来对元 杂剧进行研究 , 元杂剧 中市商 风俗文化的广泛展示 和描写 , 呈现乐元 帝 国强大兴盛 和繁荣兴 旺的商旅 贸易 , 这些市商风情 的存在或 为剧 中人物提供 活动 场所 , 或对于人物形 象尤其 是商 人形象的塑造有着
要问题上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 , 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思路 ; 一方面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新的世纪里需要 创新 , 需要新的方法和观念。二者结合 , 不仅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理论化 、 系统化提供了机遇 , 而且为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革新和走 向更为科学的道路创造 了
大会论文主要集中在戏 曲小说 、 古代诗文与文体研 究和古典美学与诗文理论等 方面 , 在学术论题和研 究深度上有可喜的拓展 。
中圈分 类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722D)1 03 — 4 1 6 4o(c6O — 05 0 0 l
由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 、 古代文论研究 会主办、
湛江师范学院人 文学院承办的 20 年广东省 中国 05
古代文学、 古代文论学术研讨 会于 1 月 4 1 7日在 海滨城市——湛江隆重召开。到会代表共 8 余人 , O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

失业
教育


科学


文 学 的研 究

到 对 亲属 关 系

阶级

宗教

政治
,



语言

住 房问 题
,
知识分 子
国 家 等 的分析
,
布 尔迪 厄 还 具有 融 合 各 种不 同 的 社 会 学 风
布尔
,

格 的能 力
,
从艰 苦 的 人 种 论 阐 述 到 统 计 学 模 式
19 30
到 抽 象 的元 理 论 的 和 哲学 的论 辩 等 等
,
哥大 学 的 讲 座 内 容 《 观社 会 学 的邀请 》 则 发 表 于 反
80
1992
年代 后 期 开 始 急 速 上 升 的
,
进 入 9 年代 后 非 但势 头 未 减 0

而 且 后劲十 足


学 民

跨学科
,
多方位的挑战
,
布 尔 迪 厄 几 近百 科 全 书 式 的 作 品 完 全 无 视 学 科 界 线 语言 学 艺术
,
布 尔迪 厄认 为

,
一方 面
社 会 是 由 资本 的 不 同分 配 构 成 的
,
另 一 方面
, 。
,
个 人 又 要 竭 力 扩大 他 们 的 资 本 个 人 能够积 累 的 资 本 界 定 了 他们 的社会 轨迹 本界 定 了 他 们 生 活 的 可能 性 或 机 遇
,
也 就 是说


更 主 要 的是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短文两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滞碍(zhìài)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性”,“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作 为 语 文 教 学 的一 个 分 支 , 兼 有 这 两 种 特 性 。 “ ” 也 言 起 着 一 种 工 具 性 的作 用 , 须 有 词 语 、 法 的 积 累 , 能 读 懂 文 必 语 才
“ ” 文 的角 度 好 好 挖 掘 , 视 文 章 的 整体 阅 读 训练 , 作 品 作 文 重 对 学 性 的赏 读 , 涵泳 其 中 的文 化 底 蕴 。
种关系。 从 语 文 学 科性 质 的视 角 来 看 语 文 教 学 作 为 母 语 教 学 。 有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文 言 文 兼

三、 从具 体 的教 学 实 践 视 角 来看 文言文基础 知识的把握 , 括字的读音 、 键词 的意思 、 包 关 文 章 的 大 体 意思 等 。 进 入 文 言文 殿 堂 的通 行 证 。 想 如果 学 是 设 生 对 文 章 没 有 一 个整 体 的 了解 ,后 面课 堂 的生 成 展 开 不 就 是 空 中楼 阁 了 吗 ? 读懂 文章 的基 础 上 , 能局 限 于 “ 在 不 只见 树 木 , 不 见 森 林 ” 以 为 只 要 弄 懂 字 词 , 学 生 读 熟 背 透 就 算 是 完 成 , 让 了 教 学 任务 , 实 这 样 做 并 没 有 很 好 地 对 文 本 资 源 进 行 开 发 。 其 很 多 文 言 文 都 是 我 国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 们 典 雅 、 洁 、 蕴 它 简 内 丰富 , 年代久远 , 香如醇酒 , 虽 但 因此 我 们 要 从 整 体 上 也 就 是
运用能力。
者 , 是 词 语 的 积 累 , 代 汉 语 语 法 的 积 累 , 言 文 本 身 的诵 就 古 文 读方 法 、 言文 的语 感 , 中最 后 一 条 是 “ ” 文 其 言 的最 高 层 面 。借 助于专家对“ ” “ ” 文 与 言 的解 读 , 认 为 在 文 言 文 教 学 中 “ ” 我 文 与 “ ” 关 系 是 : 言 ” 对 知 识 的积 累 , 基 础 : 文 ” 基 于 言 的 “ 即 是 “ 是 此 而 提 升 、 展 学 生 的 语文 素 质 . 关 键 。 就 是 说 .言 ” 载 发 是 也 “ 是 体 。 终 还 是 要 落 实 到 “ ” 。 面从 几 个 角度 来 阐述 一 下 这 最 文 上 下


“ 习 ’ 与 “ " 关 言 一 ’ J 文
徐 亚玲



( 州 市市 北 实 验 初 中 , 苏 常州 2 3 0 ) 常 江 10 0 方智 范 教 授 把 文 言文 分 为 “ ” “ ” 文 者 , 学 : 者 . 文 和 言 : 文 言 语言。 还有 一 种 分 得 更 细 :文 ” , 是 文 章 、 学 、 化 : 言 ” “ 者 就 文 文 “ 和工 具 书 理 解 基 本 内 容, 背诵 优秀 诗 文 8 篇 。在 这 两 个 目标 中 , 的是 可 操 作 的近 O 有 期 的、 性 的、 显 刚性 的 目标 , 如诵 读 古 代诗 词 , 诵 优 秀 诗 文 等 背
听 录 音 示 范 朗 读 , 扬 顿 挫 , 当 有韵 味 ; 读 边 质 疑 , 胆地 抑 相 边 大 发 现 问 题 、 出 问 题 : 翻译 的过 程 中 让 学 生 借 助 工 具 书 或 提 在 书 下 注 释 自己 先 思 考 . 组 自行 合 作 探 究 ; 后 在 全 班 展 示 小 最
学 习 成 果 。在 文 章 内容 方 面 , 中 文 言 文 较 简 略 , 般 只有 一 初 一 两 个 难 点 , 而且 教 材 整 体 的编 排 也 是 遵 循 由 易 到 难 的规 律 , 所 以在 文 本 疏 通 过 程 中 要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教 师 以
在 具 体 的教 学 过 程 中 , “ ” 重 视 并 不 是 孤 立 的 词语 对 言 的 的积 累 、 法 的记 忆 , 是 借 助 于 具 体 的 丰 富 的 文 本 实 现 。 通 语 而 常 的方 式 是 通 过 让 学 生 多 读 文 言 文 , 感 情 地 放 声 朗 读 : 真 有 认
章 . 能 获 取那 些 优 秀 的 文 化 遗 产 。我 们 的 教 学 过 程 首 先 就 才 是一个“ ” 言 的积 累过 程 , 是 一 个 知 识 的 积 累过 程 。 对 “ ” 就 言 的 积 累 某 种 程 度 上 就 决 定 着 对 文 章 的理 解 。 以 基 础 知 识 不 所 能 忽 略 。 对 学 生 的 长远 发 展 起 着 不 可低 估 的 作 用 。 “ ” 它 言 的 掌 握 既 是 一 把 钥 匙 , 开 启 古 文 学 之 门 , 决 定 着 开 启 的 宽 能 又 度 。此 外 , 一 篇 文 章 都 是一 个 活 的整 体 . 思 想 感 情 、 德 每 集 道 评 价 、 化 素 养 、 美 趣 味 于 一 体 , 师 要 引 领 学 生有 意 识 地 文 审 教 向深 度 开 掘 , 学 生 走 进 文本 深 处 , 进 作 者 心 灵 , 让 走 以感 受 文 化 熏 陶 。 行 积 极 的审 美 活动 . 展 个 性 . 富 自 己 的 精 神 世 进 发 丰 界 , 显 文 学 作 品 的 人 文 性 功 能 , 高 学 生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理 彰 提 解 、 赏 能 力 。 反 过 来 这 种 提 高 也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语 言 鉴 的内 涵 、 处 、 好 妙处 。 二 、 新 课 程标 准 的 视 角 来 看 从 新 课 程 对 文 言 文 教 学 有 两 个标 准 : 是 诵 读 古 代 诗 词 , 一 有 意识 地 在 积 累 、感 悟 和 运 用 中 提 高 自己 的欣 赏 品 位 和 审美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