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教案新部编本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知识讲解)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知识讲解)《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久居建康(今南京)。
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蜀相》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
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理清结构《拟行路难》(其四)本诗直抒胸臆的词是——叹、愁。
第一层(1-4句):不当愁。
命运天注定,不必怨叹、忧愁。
第二层(5-6句):消愁。
虽然不当愁,但还是挥之不去,饮酒、歌吟自我宽解。
第三层(7-8句):更添愁。
宽解不得,徘徊独伤心,郁结胸中不敢倾吐。
■《蜀相》杜甫《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教案:《蜀相》《书愤》导语: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两篇古代文学作品——《蜀相》和《书愤》,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和文学创作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蜀相》和《书愤》的背景知识;2. 分析和探讨《蜀相》和《书愤》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蜀相》欣赏与分析a.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和作品《蜀相》;b. 语言表达:解读诗中的隐喻和比喻;c. 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d. 辩论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探讨《蜀相》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2. 《书愤》欣赏与分析a. 背景介绍:介绍文人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b. 语言表达: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c. 情感表达:分析文章中的反抗和愤慨情绪;d.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抗议信或愤怒的文章。
教学步骤:第一课:《蜀相》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蜀相雕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欣赏与分析:师生一起读诗,解读其中的比喻和隐喻。
4. 情感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蜀相形象和情感表达。
5. 辩论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和讨论,探讨蜀相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启示。
第二课:《书愤》1. 导入:通过展示文人墨宝中的一幅魏晋风格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人墨客的生活状况。
3. 欣赏与分析:师生一起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文章中强烈的反抗和愤慨情绪的理解。
5.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自己的抗议信或愤怒的文章。
教学扩展:1. 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探究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自主学习【知人论世】(1)《蜀相》:杜甫此诗作于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国势危艰,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推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2)《书愤》: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直到作此诗时,闲居山阴6年的他才被重新起用。
此时陆游已62岁。
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知识链接】怀古诗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湘夫人【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2、掌握《湘夫人》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部编版语文《蜀相》《书愤》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蜀相》《书愤》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蜀相》《书愤》,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解读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蜀相》诗词解析: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
2. 《书愤》诗词解析:了解陆游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
3. 比较阅读:对比两首诗词的异同,分析作者情感表达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蜀相》《书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感悟诗词的美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蜀相》《书愤》,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词的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蜀相》《书愤》的特点和价值。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美学价值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书愤》;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背景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活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著有《杜工部集》。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背景和作者。
1.1.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4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1.2.3 通过创作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的愤慨和激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1.3.2 理解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1.1 李白生平简介2.1.2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2.2.1 诗歌的结构分析2.2.2 诗歌的韵律特点2.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2.3.1 意象分析2.3.2 修辞手法解析2.4 诗歌情感和主旨解读2.4.1 诗人的愤慨和激情2.4.2 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简介。
3.1.2 提问学生对《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期待和兴趣。
3.2 诗歌阅读与分析3.2.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3.2.2 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2.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诗歌情感和主旨解读3.3.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激情。
3.3.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评价4.1.1 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1.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掌握程度。
4.1.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程度。
4.2.2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表达能力。
4.3 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评价4.3.1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参与度。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全文。
(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诗意及主题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陆游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概述《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字词,查阅资料,掌握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
(2)学习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 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
3. 查阅资料,了解陆游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理解程度及背诵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3. 学生对诗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及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诗中的意象与象征,解析诗人的内心世界。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在陆游诗歌创作中的独特性。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和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赏析《蜀相》和《书愤》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和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2)比较两首诗歌在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许多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抒发着爱国之情。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感受两位诗人的赤子之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春天,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2、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友情、忠诚、正义等价值观的坚守。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
(2)介绍《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诗人的价值观。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 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通过默写和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一、教案: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的诗歌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艰难和抉择。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和背景知识。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李白的诗歌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艰难和抉择。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讨论和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2. 每组选代表进行表达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读后感。
2.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抉择。
二、教案:蜀相【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蜀相的诗歌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命运。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
2.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和背景知识。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杜甫的诗歌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命运。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讨论和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
2. 每组选代表进行表达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
2.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评价。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拟行路难——人生困境的抒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的诗意及主题。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诗句表达的人生困境及哲理思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深度。
1.2 教学内容朗读并理解《拟行路难》的诗句。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探讨诗人的人生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与哲理。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人生困境及应对之道。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学生对诗人人生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蜀相——历史人物的缅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
解读并赏析诗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对当代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朗读并理解《蜀相》的诗句。
解读诗中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与缅怀。
探讨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2.3 教学方法文献讲解:讲解诸葛亮的生平与事迹。
诗歌解析:解读《蜀相》中诸葛亮的形象。
小组讨论:讨论诸葛亮的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蜀相》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学生对诸葛亮历史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对历史人物在现代社会意义的思考。
第三章:书愤——文人情怀的抒发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书愤》的诗意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中作者对时事的表达和文人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2 教学内容朗读并理解《书愤》的诗句。
分析诗中的时事背景与文人情感。
探讨诗人的愤世嫉俗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诗歌解析:解读《书愤》中的情感和时事寓意。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人的愤世嫉俗态度。
案例分析:分析文人情怀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书愤》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验。
学生对诗中时事背景和文人情怀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文人情怀在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
第四章:诗中情感与意象的深入探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与意象的深入理解能力。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拟行路难——品味人生之路教学目标:1. 理解《拟行路难》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生之路的艰难与迷茫。
3. 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鲍照及其《拟行路难》。
2. 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生之路的景象。
3. 探讨诗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拟行路难》。
2. 分析诗中的人生之路描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之路的艰难与迷茫。
3.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如追求理想、面对困难等。
第二章:蜀相——敬仰历史英雄教学目标:1. 了解《蜀相》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及其贡献。
3. 培养敬仰历史英雄的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杜甫及其《蜀相》。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及其贡献。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敬仰情感。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蜀相》。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了解其贡献和成就。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三章:书愤——抒发愤世情感教学目标:1. 理解《书愤》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及其原因。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及其《书愤》。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及其原因。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书愤》。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社会背景。
3.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第四章:对比分析——探讨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教学目标:1. 理解《拟行路难》、《蜀相》和《书愤》中的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
2. 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
3. 培养学生对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比分析《拟行路难》、《蜀相》和《书愤》中的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修改版]
第一篇: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一、《拟行路难》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才高的寒士自认心怀不平(板书:愤懑不平)
三、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一)自读课文,思考、完成学案思考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二)归纳主旨: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之余,也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痛苦。
三、强记·背诵:自由背→点名试背→齐背。
四、小结·消化:完善学案,进一步背诵。
业绩(颈联):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景仰
遗恨(尾联):事业未竟——→痛惜
2、“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你从“寻”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意?
作者深切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3、前两联描写祠堂的景色有何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那两个字与诗歌境界最为密切,为什么?
2、一生试读,学生点评(重点点评两个反问句的朗读——结合《金榜》P9“奖赏探究·以意逆志”之“内容鉴赏”T3)
3、学生齐读——自主背诵——点名背诵——齐背。
五、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①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阅读《金榜》P11·“阅读准备·知人论世”之“走近读者”、“背景资料”)
背景:理想落空,流落蜀地,生活贫困 —→壮志未酬的痛苦
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一)思考·交流
1、诗题为“蜀相”,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蜀相诸葛亮的?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蜀相
景:春意盎然—(反衬)→ 环境冷清
—→情:景仰、痛惜
人:丰功伟绩—————→ 失败英雄
【备注】:一课时内,不一定能将《蜀相》鉴赏完,可有科任教师灵活安排。
第二课时
书 愤
教学要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流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阅读《金榜》P14·“阅读准备·知人论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教学目标
1、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3、学会比较阅读。
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一)思考·交流
1、结合背景,说说首联中“世事艰”的具体所指?它与下文的哪一内容形成了照应?“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指的是什么?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形成照应(作铺垫)。点名了诗题中的“愤”字。
“气”指的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2、颔联(第二联)集中描写了什么内容?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四、小结·消化:完善学案,背诵全诗。
五、板书设计:
书 愤
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回忆(早年)
↑ 描写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对比) 愤:报国无门
↓ 壮志未酬,韶华已逝
现实(晚年)
以诸葛自勉,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见以上“教学环节”)
累计课时
1-2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学案课时Leabharlann 排2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第一课时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要点:1、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书愤》先回忆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
春意盎然:翠柏森森、芳草萋萋、娇莺鸣啼
“自”“空”。满院芳草萋萋,娇莺婉转鸣啼,却没有人来赏玩,突出了环境的无限荒凉之色,诗人寂寞之心的难言。同时也彰显英雄长逝,遗迹荒废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吊古心思的急切,对英雄的敬仰、缅怀、崇敬爱戴之情。
—→提示:乐景衬哀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什么人?
(二)背诵·理解:自背→试背→齐备
三、比较阅读·深化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一·3)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反面有哪些不同。
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教师指导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言不当愁(实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抗争泄愁→不敢言更添愁(无可奈何,精神上极度矛盾、痛苦、忍辱负重)
四、诵读练习·加深理解
1、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试读全诗,注意把握情感,尤其是“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草木岂无感”两个反问句(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诵读提示”)
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或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渴望北伐收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3、最后两联作者从回忆回到现实,作出了怎样的感叹?
颈联:壮志未酬,韶华已逝
尾联:矢志北伐,死而后已(以诸葛自况,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教师板书,并点明对比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及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流程:
一、导入:释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注释①: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二、阅读准备·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阅读《金榜》P9“阅读准备·知人论世”)
“世”: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②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六、小结·消化:完善学案,背诵《拟行路难》,有条件的同学背诵李白《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才秀人微——→←——门阀制度
↓
愤懑不平(愁)
↓
言不当愁(实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抗争泄愁→不敢言更添愁
蜀 相
教学要点:1、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认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