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长安大学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

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

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敞开大门面向世界,但同时他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造成了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局面,那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过失:1)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1884年,李鸿章签订《天津条约》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北洋海军参战的大大小小十三艘军舰当中,有两艘逃走,其中一艘还撞沉了自己的一艘舰,有三艘被日军击沉。

其余7艘,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使李鸿章吓破胆,北洋舰队退回旅顺港修理。

一个月以后,李鸿章等舰队修理完毕,就命令它开到威海卫躲起来,不许出海。

旅顺遭日本军队进攻时,丁汝昌曾经请求李鸿章,让他带领舰队去援助,不料被李鸿章大骂一顿。

李鸿章说:“你只要在威海卫好好地守住你的几条船,别的事不用你管!”就这样,北洋舰队只好躲进威海卫军港内,轻易地丢了制海权。

局面坏到这种地步,丁汝昌悲愤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他不愿意活着落入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更不愿意向日军举手投降,在遥向京城跪拜之后,便服毒自尽。

17日,日本舰队由威海卫西口耀武扬威地进港,太阳旗随之飘扬在刘公岛上。

牛昶炳像条哈巴狗,在伊东佑亨面前乞怜摇尾,率残存的十艘北洋海军舰只和五千多名中国陆海军官兵投降。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惨淡经营的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功:李鸿章创立了淮军: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

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他——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馆盖难以定论。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大大臣25年,既是手握行政、军事大权的第一总督,又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代表人物,权大任重,内外兼顾。

这一方面使他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大另一方面,弱国外交的困境又使他战难取胜,和必退让,最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攻击和诽谤的悲剧性人物。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观,把他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一、功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他敢于做事,又精于自保;他顾全大局,不争名夺利;他倡导洋务运动;以求国富民强;他目光长远,派遣儿童留学;他深明大义,支持变法;他身不由己,含恨离世。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

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一、晚清军队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较早认识到要向外国学习先进武器才能“自强”的官僚之一中国近代史上首先在自己部队中实行并向西方先进武器学习的就是李鸿章。

大学历史结课论文 论李鸿章的功与过

大学历史结课论文 论李鸿章的功与过

论李鸿章功与过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纵观历史,大家对李鸿章的功过评价都很极端,要么说是伟人,要么是烂人。

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给他定了死罪。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但是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期间政务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

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

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功臣。

甲午海战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一个最大的骂名。

人们都骂李鸿章卖国贼,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作为一个中堂,他仅仅是一个执行者,决定者是慈禧,为什么不把罪过给慈禧呢。

李鸿章功过析评

李鸿章功过析评

李鸿章功过析评作者:康国政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0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那段历史中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刻有他的印记。

一直以来,对李鸿章的评价呈针锋相对之势:一部分人对他尊崇备至、赞不绝口,一部分人对他口诛笔伐、骂声连连。

那么,李鸿章究竟应该得到怎样的评价才算对他比较公平?其实,最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一生都做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对国家、民族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功劳辨析首先,他在洋务运动中主办或参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在当时规模更大、资金更雄厚、技术相对更先进;其次,他主办或参办的民用工业在当时影响也比较大,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第三,他在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过程中走在前列。

1965年,他统率的淮军已经“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这显然比其他军队更有眼光一些。

他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过程中更是功勋卓著:他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接经办北洋水师并参与南洋水师的建设。

从1875年到1894年,在李鸿章的积极参与下,清王朝组建起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拥有舰船70艘,号称亚洲第一。

第四,他在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洋务方面也有建树。

比如,他积极参与促成了从1872年--1875年的留美学生事宜:清朝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少年,共四批120人,这些人有的后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以上四点,无疑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故步自封局面,让中国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这也是推崇李鸿章的人最引以自豪的理由和根据。

但如果我们对那段历史综合推敲一下的话,李鸿章的这些“壮举”似乎并不是那么的令人信服。

第一,他兴办的军事工业是打着“自强”的口号进行的,但推行了30年的时间,中国被日本这个原本我们不以为然的国家肆意暴虐,显然没有让中国“自强”起来;第二,他举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是打着“求富”的招牌进行的,但30年的经营结果同样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中国不仅没有富裕起来,而且更加积贫积弱;第三,李鸿章在海陆军尤其是海军建设方面的成就更为部分人津津乐道,沉浸于中国海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美谈之中,但他们忘记了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的结局了:前者从建军到覆灭,寸功未立就被法国搞得灰飞烟灭,后者仅仅和日本交手两次便龟缩进威海卫,直到全军覆没再没有走出军港一步。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这样,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腐败的清朝的统治者没有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清朝危机,图谋富强,支持洋务派。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 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 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 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 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 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 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 张变法,则在其次。作者对此有很精到的评点:这是“思想错误”与“组 织错误”的区别。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 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 紧跟皇上就行了。这就是李作为老官僚的官场智慧。 这一幕“君臣” 之间的对话,端的是惊涛暗涌、凶险非常。而李对康、梁的“保护”态度, 和接下来抗旨不肯挖康、梁两家祖坟的事情,又充分显示了老官僚做事预 留后路的生存智慧。 对于做官,曾国藩曾有批评:“少荃拼命做官”。 但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他却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中落井 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 能不令人
李鸿章的功与过

戊戌变法失败,李鸿章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有人告他是维新派, 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不少,随便在网络上发一个评说李鸿章的话 题,很快就能引来一堆或捧李或骂李的口水贴。 人们对于这个一直是百 年里“第一卖国贼”形象的人物,聚讼纷纭,却难有定论。雷颐先生的这 部新书《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以李氏一生的重要奏折和信函为突破口, 从“为官”、“外交”和“洋务”三个方面考察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和功 过。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 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 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李鸿 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 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 蓝,亦未可知”。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 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等等。李鸿章作为晚 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 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

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

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

积极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近代史上最难以被评价的人,敬他恨他的人都有,梁启超曾言“敬其之才,惜其之志,悲其之遇”,生在这个落魄的帝国之中,李鸿章只落下了“卖国贼”这一千古骂名。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一生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李鸿章的一生又有哪些功与过呢?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享年87载,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国家大事无不与其有关,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倡导了洋务运动,李鸿章曾经代表清廷签订了《中法新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国家大事,因此李鸿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赞他的认为他是国之栋梁,是整个清朝的支柱,有人将其评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毁李鸿章的则认为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旁落,国土分崩离析。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系统地评价一下他的功过。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难辨,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并且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他治下严格,对于军中纪律十分重视,在任职期间,李鸿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

并且李鸿章很务实,不喜欢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鸿章还很体恤民情,比起剥削贫困的农民,他更倾向于从商人手中多收一点军饷。

李鸿章曾率领淮军,为剿灭太平天国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这种行为造成了过多的杀戮,但毕竟他结束了战争,给了国内一个平静发展的时机。

李鸿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倡导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主张“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炼钢炉、第一支近代海军等等,这一切为了中国后来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不只是因为李鸿章签下的那些条约,更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错误的决策,他一心想着“和平发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李鸿章在对外交涉时主张议和,妄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然而却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列强是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只会不断的挑起战争来进一步的侵略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想要和平是极不现实的,其艰难可想而知,而且李鸿章在决策上,也又严重的失误之处,主要表现在李鸿章在指挥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大败;中法战争明明胜利了却和失败没有什么区别等等。

李鸿章的功与过最新

李鸿章的功与过最新

李鸿章的功与过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旁白:李鸿章,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进京,拜曾国藩为师,9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李鸿章走上了军旅生涯,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平定太平天国旁白:1854年李鸿章军事才能显露,在1854年到1869年之间李鸿章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和发捻。

正: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并不能推动中国更向前一步发展。

而且长期的内乱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其中一个结束内乱的人。

错: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违背了自己的承诺。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洋务运动反: 李鸿章洋务思想有其局限性,认识只局限于“器物”层面,并未深入到“制度”乃至“思想”。

李鸿章曾经想放弃新疆。

沙俄侵略中国土地占领最多。

中国如今收复了大部分土地,却唯独俄罗斯的大片领土无法收回,还独立出去了一个蒙古。

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李鸿章却目光短浅,主张放弃新疆领土。

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甲午战争错:一对朝外交政策的失误,表面上给其自主权,暗则为其提供保护,给日本留下了口实。

二是过于依赖其他国家的帮助,希望其他国家从中调停。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

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他——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馆盖难以定论。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大大臣25年,既是手握行政、军事大权的第一总督,又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代表人物,权大任重,内外兼顾。

这一方面使他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大另一方面,弱国外交的困境又使他战难取胜,和必退让,最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攻击和诽谤的悲剧性人物。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观,把他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一、功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诗评李公: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从诗中总结的后人对其的评价,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他的功与过。

所以我们从他的功与过来评价他。

(1)功绩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简评: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这一点虽然也有过,但我认为他在这上功大于过。

【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

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学习中国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这些条约的签署者,就是遭万人唾骂的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与这些条约在一起,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显赫职务,国人斥之为卖国贼,民间则传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而在这同时,关于李鸿章的很多与洋人有矣的逸事在不胫而走,比如:李鸿章可能是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的中国人,并且对这些人把一只球踢来踢去,跑得满头大汗感到匪夷所思,李鸿章在国外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当客轮驶往美国的途中,来揭秘吧据悉李鸿章在船上对每一位他见到的美国人都问这样的三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得离纽约近吗?李鸿章不顾礼仪用手撕烤鸡吃,主随客便的英国人从此翻开了吃鸡时可以不用刀叉、直接动手的新篇章,李鸿章让厨子用下脚料做的杂碎成了宴老外的一道名菜……这些传说,有的像是在耻笑李鸿章的不谙西洋风情,有的则像是赞扬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时的雍容和机智。

其实,来揭秘吧认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李鸿章这个人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由李鸿章出面签署那些条约,并不等于就应该由李鸿章来承担全部责任。

清朝的全体军机大臣曾经给皇帝上过一份奏折,里面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这句话里面也的确包含着合理成分。

尽管李鸿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

”但他毕竟只是大清朝的马前卒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李鸿章考虑,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整个东北的沦丧,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浅谈李鸿章之功过

浅谈李鸿章之功过

浅谈李鸿章之功过摘要:晚清时期时局动荡,中国遭受种种前所未有的创伤。

而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笔者认为,他提出洋务运动,带领中国第一次打开向西方学习的大门,其功劳不可磨灭。

虽然最终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而且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中签字,这确实是我们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但是这并非是他一人的责任。

关键字:李鸿章,功过,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正文: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李鸿章可谓是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最引人注目的是,晚清社会遭遇内忧外患,时局动荡,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的一举一动都对当时有所影响。

笔者对于李鸿章其人并不算很了解,但是根据我所学的知识和看过的文章,李鸿章应该不像当时的人们所看的那样不堪。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想说,李鸿章不敢说有功无过,但至少其功大于过。

李鸿章早年用功读书,中进士。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他以诗言志,胸怀大志。

与和他同科的优秀考生互相切磋来往,这对其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后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历练,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作为可谓不小。

但是晚清时期,国力衰弱。

再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更加令人深思。

当时很多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不禁引起很多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的注意。

当时内忧外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诸人亲眼目睹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不得不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他们提出洋务运动,期望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自立自强。

这其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的历史记录: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业绩。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它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打开了西学之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西南某校思想政治教育期末作业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

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

笔者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商人手中多收钱,而不是剥削农民。

这支军队在保卫上海,转战苏南,牵制太平军东线兵力,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他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1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无疑是李鸿章一生所犯下的最重要的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

李鸿章主张讲和,“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

由于他“保船制敌”的方针,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还有《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众多条约签订,是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说李鸿章“卖国”并不是因为代笔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而是他的懦弱的思想构成了错误的形势判断,以至于他受到爱国士的痛骂。

再来说“外须和戎,内需变法”这一思想,在中外交涉中,他主张议和,试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东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反而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挑起战争。

李鸿章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谋求和平,其艰难窘况可想而知。

比如检讨甲午战前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和举措,确实有诸多失策之处。

最初,他想与朝鲜维持宗藩关系,却又无力保护藩属国,结果连自己也卷入进去。

战争迫在眉睫,李鸿章仍然是“和”字当头,不是全力备战,而是立足于列强调停,“以夷制夷”的结果只是麻痹了自己,最终为夷所制。

在战争中,李鸿章总是以兵力不齐为由,株守以待,错失先机。

在海上,更坚持“以保船制敌为要”,消极防御的结果只能是惨败。

再如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被评价为“老来失计亲豺虎”,后患无穷。

俄方打着中俄共同御敌的旗号,实际上极大便利了俄国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这次外交的失败,也是李鸿章一贯坚持的“以夷制夷”外交态度的失败。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协助镇压,日本便乘机出兵侵占朝鲜。

7月下旬,日本军舰公然击沉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清政府被迫在8月1日向日本宣战,日本也在同一天向中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北洋海军参战的大大小小十三艘军舰当中,有两艘逃走,其中一艘还撞沉了自己的一艘舰,有三艘被日军击沉。

其余7艘,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

这一战,可真的使李鸿章吓破了胆。

1894年9月,北洋舰队退回旅顺港修理。

一个月以后,李鸿章等舰队修理完毕,就命令它开到威海卫躲起来,不许出海。

旅顺遭日本军队进攻时,丁汝昌曾经请求李鸿章,让他带领舰队去援助,不料被李鸿章大骂一顿。

李鸿章说:“你只要在威海卫好好地守住你的几条船,别的事不用你管!”就这样,北洋舰队只好躲进威海卫军港内,轻易地丢了制海权。

局面坏到这种地步,丁汝昌悲愤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他不愿意活着落入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更不愿意向日军举手投降,在遥向京城跪拜之后,便服毒自尽。

17日,日本舰队由威海卫西口耀武扬威地进港,太阳旗随之飘扬在刘公岛上。

牛昶炳像条哈巴狗,在伊东佑亨面前乞怜摇尾,率残存的十艘北洋海军舰只和五千多名中国陆海军官兵投降。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惨淡经营的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对于他的功绩我门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

才算公正。

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看待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而我认为李鸿章的过大于过我们应像评价毛泽东一样把李鸿章的功过分开,既有功绩也有过失人不可能只有功绩而没过失所以评价具有两面性。

1、《伟大的中国革命》,[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2《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走出晚清》李扬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晚清七十年》,[美]唐德刚著,岳麓书社,1999年;
5《李鸿章评传》谢世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