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授课教案

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概述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药四类。活血止痛类药物多具有活血、止痛等作用,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等;活血调经类药物

多具有活血、调经等作用,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疗伤药多具有活血、疗伤等作用,如马钱子、血竭等;破血消类药物多具有破血逐瘀、攻坚等作用,药物有莪术、水蛭、斑蝥等。

中医认为“瘀”为“积血也”,“瘀证”为“积血之病也”,可见瘀与血液的停滞不能流通有关。导致血瘀证的原因很多,主要与气虚、气滞、寒邪、内外伤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以疼痛、肿块、出血、瘀斑为主要特征。

现代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其表现:一是血液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浓度、聚集性、凝固性等增高;二是血管方面,如血管硬化、内腔狭窄、粗糙、破裂,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三是心脏方面,如心脏泵作用力下降。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功能紊乱。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血瘀证主要表现如下:

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研究血液成分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血液流变学异常时则血液出现浓、黏、凝、聚等现象。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

黏:指血液黏稠,表现为全血或血浆比黏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

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如二磷酸腺苷)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等。

血液流变学异常往往是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受损伤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HT、缓激肽类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造成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血液黏性升高,流速减慢。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它分布于全身各个脏器与组织中。

微循环障碍时常有微血管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致微血管缩窄或闭塞,阻塞微循环通路;另一方面由于纤维蛋白降解物产生增多,增强组胺、激肽类物质作用,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黏性升高,致使红细胞聚集。

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力学,包括血流、血压、阻力及流量等。动力学异常主要表现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某器官或某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

一、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其中以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动物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并于冰水中浸泡5 min,造成“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临床上血瘀证常见于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血栓闭塞性疾病,活血化瘀药治疗往往有效。

大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血栓实验结果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环节完成:①抑制血小板聚集,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素A2(TXA2),TXA2是一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②增加纤溶酶的活性,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二、改善微循环

许多活血化瘀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活血化瘀药改善循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倾向;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聚,微血管襻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三、改善血流动力学

多种活血化瘀药物都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因此有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丹参、川芎、桃仁、益母草、水蛭、莪术、延胡素、穿山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肢血管阻力和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四、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有活血调经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常有增强子宫收缩力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五、镇痛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六、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粘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药物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被转化吸收,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第二节常用药物

丹参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参根主要含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脂溶性成分如丹参酮Ⅰ、ⅡA、ⅡB、Ⅴ、Ⅵ,隐丹参酮,异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如丹参酸A、B、C(丹参酸A又称丹参素),异阿魏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β-谷甾醇,

豆甾醇,迷迭香酸等。此外,还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等其他成分。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

一、药动学

丹参酮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35S-丹参酮ⅡA磺酸钠静脉注射,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肝。在体内停留时间短,72小时尿粪排泄量为93.3%,其中从尿中排泄为21.2%,从粪中排泄为72.1%。

小鼠口服隐丹参酮后,药物经胃肠道逐渐被吸收,口服后药物在组织的分布与静脉给药后的分布顺序大致相似,口服2小时后,肝及肺含量较高,脑、心其次,脾、血浆及肾依次递减,隐丹参酮因脂溶性大而易通过血脑屏障。

大鼠口服隐丹参酮后48 h内尿中原型药物仅排出给药剂量的0.34%,说明药物自胃肠道吸收后大部分在体内转化,隐丹参酮在体内经肠道内或肝脏的脱氢酶作用,脱氢而转化为丹参酮ⅡA。

二、药理作用

(一)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丹参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1、抗心肌缺血

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丹参煎剂、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素等能改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或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对犬或猫结扎冠状动脉动左前降支引起的心肌梗死,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