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翼布局横航向特性的控制研究
无尾飞翼式无人机飞行控制特性研究
第2卷 第1期 3 O
文 章 编号 :06 —9 4 (0 6)0—0 1 10 3 8 20 1 0 5—0 4
计 算 机 仿 真
26 0 0 年1月 0
无尾 飞 翼 式 无 人 机 飞 行 控 制特 性 研 究
邹定 玉 , 洲 , 建伟 , 周 赵 龚喜 盈
qu lte ft e U AVOR :U man dar l eil( A ;lig—wn ; o t ll Smuain DS n n e ei hc U V) Fyn av e ig C nr a i l o o w; t
的不 同之处 : 利用 主动控 制技 术 对纵横 向进行 控制 律设 计 ,
AB T CT: h t i a dd n m cs bl yo e H g S RA T es t n y a i t i t f h ih—Alt d o g—E d rn e( A E)ti e sf ig ac a i t t u eL n i n ua c H L al s yn l l
仰 一偏航耦合运动 的仿真来分析无尾 飞翼式 布局在纵 、 横航 向 的耦 合特性 。 : 基 f以上 的分析 , 用主动控制技术设计纵 向 采 和横航向 的控制律 , 阐述 了无人机纵 向定 高爬 升和横航 向方位角控制时 的操 纵特性 ; 并进 行仿真 分析 , 到满意 的结果 , 得 验 证 了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可明显改善各项飞行品质要求 。 关键词 : 无人机 ; 飞翼 ; 控制律 ; 仿真
wn n a ndar l e il U V )a dte ot l hrc r t saed sr e hspp r nteb s igu m n e ei hce av s( A s n ic nr aat i i r eci di ti a e h ai hr oc e sc b n o s
一种飞翼布局横航向特性的控制研究
。
2
2
.
结果和讨论
1
无 尾 飞 机 的 横侧 不 稳定 因素
无 尾 飞 机 在机 身 座 舱 和 进 气道 的作用 下 飞 机
、
,
是不稳定 的
。
此 飞 翼 布 局 的单 独 机 身 在 中小 迎 角 下
,
会 给 全 机 带 来 比 较 小 的 航 向静 不 稳 定 性 在 中 到 大 迎 角范 围可 以 提供
维普资讯
第 2 6卷
第 2期
空
气
动
力
学
学
报
CA
Vo . 6。 No. 12 2
20 08年 0 月 6 文 章 编 号 : 2 81Z (08 0.240 05 .8S20 )203.5
A CTA AERoDYNAM I CA 娜 S
J t ,0 8 m. 2 0
维普资讯
第
2
期
赵霞等
:
一
种 飞 翼 布 局 横 航 向特 性 的 控 制 研 究
2
。
0 06
.
m
试验采用杆式六 分量应变天 平 天 平静校精度
,
0 5 %
.
。
模 型 上 使 用 的 压 缩 空 气 通 过 供气 管 路 文 丘 利 式
,
流量 计进 入 模 型 头部驻 室
向稳 定性 , 在严 格意 义上说 这属 半无尾 飞 机 ;
内部 中空 为驻 室 , 头上 下表 面开数 排小孔 通过 机 驻室 上下 串通 , 可 通过 供 气 管 路 向 内注 入 压 缩 空 也 气 , 上表 面 小 孔 喷 出。这 些小 孔 分成 4个 象 限 , 从 研
飞翼布局无人机着舰飞行动力学分析
飞翼布局无人机着舰飞行动力学分析韩维;陈志刚;张勇;阎永举【摘要】飞翼布局无人机具有独特的气动特性,研究飞翼布局无人机着舰飞行动力学特性对设计无人机着舰控制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飞翼布局无人机着舰下滑飞行过程,建立六自由度飞行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着舰飞行轨迹稳定性的分析,根据飞行品质对飞行轨迹稳定性的约束,计算达到一级飞行品质要求的着舰飞行速度.通过配平计算和小扰动线性化处理,得到无人机着舰下滑运动线性模型,并分析无人机纵向和横航向的固有模态特性.结果表明,飞翼无人机着舰下滑过程中,纵向的长、短周期模态及横航向的滚转和螺旋模态收敛但收敛慢,荷兰滚模态发散.%Flying wing UAV has distinct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flight dynam?ic character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law during the carrier-landing of flying wing UAV.A six-degree-of-freedom flight dynamic model of flying wing UAV carrier landing was presen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light stability of the UAV gliding,the range of approaching velocity achieving flight quality of first-class level was calculated,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flight quality to the flight stability.Through the trim calculation and small perturbation linearization,the linear model of UAV gliding motion was obtained.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directional mod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flying wing UAV gliding, the longitudinal long-periodic and short-periodic mode and the lateral-directional roll and spiral mode became convergent slowly,but the dutch roll mode was divergent.【期刊名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5页(P421-425)【关键词】飞翼布局;着舰;飞行品质;模态特性【作者】韩维;陈志刚;张勇;阎永举【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大学,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大学,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大学,山东烟台264001;91467部队,山东胶州266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79;V212.1飞翼布局无人机具有升阻比大、气动效率高、隐身性能好、装载空间大等优点[1],是现代作战无人机发展的热点。
通用飞机翼尖小翼设计对飞机横航向稳定性影响研究
通用飞机翼尖小翼设计对飞机横航向稳定性影响研究作者:陈强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1期陈强(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40)摘要:为了改善飞机的飞行性能,通用飞机通常会使用翼尖小翼装置,但往往会忽略它对飞机的飞行品质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翼尖小翼产生的气动力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翼尖小翼对横航向飞行品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翼尖小翼会使荷兰滚模态振荡增加,螺旋模态稳定性增加,对飞机横航向稳定性影响较大。
翼尖小翼需要针对飞机本身的气动特性进行设计。
关键词:通用飞机翼尖小翼飞行品质横航向稳定性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85-02目前国内外通用飞机型号日益增多,各飞机制造商都采用机翼设计方法来改善飞机的航程、经济性等性能,来赢得更好的市场。
其中融合式的翼尖小翼在通用飞机机翼设计中的应用较为普遍。
如P2006T、DA42等飞机,都大大改善了飞机的爬升、巡航性能。
但在设计翼尖小翼时,同时要考虑到对飞机整机飞行品质的影响,如果设计不当往往会对飞机横航向稳定性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某型飞机的风洞试验数据以及飞行试验数据,结合稳定性理论计算以及分析,研究了翼尖小翼对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的影响,从而为飞机设计改进提供一些帮助。
图1所示位某通用飞机的翼尖小翼设计方案。
1 静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比数据可以发现:(1)翼尖小翼增加了飞机的侧向面积使得侧力导数增加7.9%。
(2)翼尖小翼增加了机翼的有效上反角,相比无翼尖小翼横向静稳定性导数增加了52.5%。
(3)翼尖小翼对航向静稳定性起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大,比无翼尖小翼状态降低1.4%。
(4)无翼尖小翼时的横向静稳定性导数与航向静稳定性导数比值1.93,横向静稳定性大于航向静稳定性,而有翼尖小翼时的两者比值为2.99。
翼尖小翼增加了两者的不匹配程度,这会对后面将要描述的荷兰滚模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翼身融合无尾客机布局横航向飞行动力学分析和控制设计.
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气动专题 62翼身融合无尾客机布局横航向飞行动力学分析和控制设计张曙光1 朱忠涛2陆艳辉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处,广州510031摘要翼身融合飞翼布局飞机具有摩擦阻力小,升阻比大等气动方面优点,然而由于没有常规垂尾,翼身融合飞翼布局飞机与常规布局飞机飞行动力学存在差异,如航向静稳定性和偏航阻尼较小,荷兰滚模态特性恶化,尤其在高空高速时易出现飘摆不稳定。
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操纵性,需设计控制增稳系统。
采用特征结构配置方法,针对典型翼身融合飞翼布局飞机,进行控制增稳系统设计。
针对民用客机安全性问题,进行倾斜角保护模块设计,结果表明特征结构配置方法适用于翼身融合飞翼布局飞机横航向控制律设计,控制增稳系统具有满意的飞行品质,倾斜角保护模块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关键词翼身融合动力学特征结构配置飞行品质倾斜角保护引言翼身融合无尾飞翼布局飞机没有常规的机身和尾翼,所有部件包含在翼身融合的机翼里。
因而,气动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如摩擦阻力较小,升阻比较大[1],用于军事领域可以大大降低散射面积,提高隐身性。
历史上,许多航空先驱曾创造了自己的飞翼飞机,如诺斯罗普制作的N-1M,YB-49等著名飞翼飞机[2],然而真正意义成功的要数B-2重型隐身轰炸机,以其低可探测性、大升阻比而著称。
从某种意义讲,B-2的研制成功,带来了翼身融合飞翼飞机的新一轮研制高潮。
例如,美国空军投资研制X-48B飞翼概念机,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目前着手研制快速飞行的“杀人蜂”小型飞翼式无人机。
在翼身融合无尾飞翼布局飞机在军用方面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近年来,翼身融合无尾布局(Blended-Wing-Body,简写为BWB)在民用飞机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
翼身融合民用飞机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由麦道公司(现合并入波音公司)的 Liebeck于1988年提出的方案,俄、法等国随后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案。
一种飞翼布局横航向特性的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V221.3
文献标识码:A
O引 言
无尾飞机又称为飞翼,它没有平尾及立尾,主要 部件是机身和机翼。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飞翼主 要是作为大型运输机设计的一种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无尾飞机在西方国家主要 是在美国军用飞机的研制中得到发展,这与现代及下 一代战斗机对隐身的要求有直接的关系。
本文围绕对飞翼的航向稳定性及控制方法的探 索,提供了以下结果:
(1)机头上下表面不对称安装不同尺寸和角度的 边条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响;
(2)一侧机翼表面扰流物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 响;
(3)机头不对称吹气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响及 流动机理;
(4)机头不对称被动通气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 响。
1试验模型和装置
万方数据
第2期
赵霞等:一种飞翼布局横航向特性的控制研究
/I
7\
E叁熙/o。
凇 i::o\厂 P}淼
誓\ oo000/\
00000
、
00000
\
000000
\
ooo000、
孓:罴蕊:。
oo。ooo。、
0000000
、
00000000/r
0 00 00000、
—————\ ——————\
附加的偏航力矩对射流的位置、大小之所以敏 感,是因为射流对头部流动的影响很大。飞翼布局机 头上部比较平坦,头部两侧的涡距离很近,一侧的射 流很容易使两侧的涡都受到扰动,用不对称吹气在头 部极小的区域内要人为造成两侧压力差比较困难。 射流越靠前,越靠机头外侧,吹气产生的附加偏航收 益反而小。为了在头部用小吹气量得到更稳定、更大 的附加偏航控制能力,曾经尝试在机头上表面顺气流 方向加一条棱,延伸至座舱盖,适当阻断一侧射流对 另一侧涡的影响,但是结果表明气动收益不大。
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新型嵌入面航向控制特性研究
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新型嵌入面航向控制特性研究单继祥;黄勇;苏继川;李永红;彭鑫【摘要】在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机翼外侧上/下表面分别设计了一组中等后掠角嵌入面,并对其跨声速时的航向控制效果及其流动机理进行了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上嵌入面可在小迎角范围通过轴向力和侧向力的共同作用提供稳定的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控制;当α>6°时,由于嵌入面逐渐处于前缘涡的影响范围内,在前缘涡的吸力作用下,嵌入面航向控制效果迅速下降,直至失效,且进行航向控制时存在不利的滚转耦合;下嵌入面可在全迎角范围内提供稳定的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控制;通过在小迎角范围内使用上嵌入面,α>6°时使用下嵌入面,不仅可在全迎角实现航向控制,且不影响飞机的隐身性能。
%The middle sweepback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are design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of a flying-wing,and the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and flow mechanism are analyzed by both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upper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isopened,there is sufficient yawing moment generated mainly by the side force and drag of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at small angle of attack.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angle of attack,the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eading edge vortex and the directional control ability decreases rapidly,even lapses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Further more, the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may have adverse effect on the roll moment because of moment coupling effect.On the other side,the lower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can functionate as direc-tion control device at all attack ing the lower and upper embedded control surfaces ra-tiona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gle of attack,it not only the directional control requirement can be guaranteed,but also the stealth performance insured.【期刊名称】《空气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296-301)【关键词】飞翼布局;小展弦比;中等后掠角嵌入面;航向控制;前缘涡;数值模拟【作者】单继祥;黄勇;苏继川;李永红;彭鑫【作者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62100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999;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43;V225飞翼布局是仅由单独翼面构成的气动布局形式。
飞翼布局横航向控制增稳方法研究
飞翼布局横航向控制增稳方法研究闫溟白鹏石永彬李建华李茂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100074)摘要本文以某典型飞翼布局飞行器外形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荷兰滚模态发散的问题,基于飞翼布局控制舵面的特殊性,设计了三种控制增稳的方法,并比较了各控制方法的增稳效果。
关键词:飞翼布局,飞行稳定性,控制增稳一、引言飞翼布局具有高隐身、高升阻比、较好的结构特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各国都将其作为未来最先进无人机的布局形式。
但飞翼布局具有飞行不稳定,荷兰滚模态发散的问题,目前人们主要通过控制增稳环节来改善飞机的飞行品质。
为此本文设计了三种控制增稳的方式,并比较了各控制方式的增稳效果。
二、控制增稳方式介绍控制增稳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加入舵面偏转,改变了飞机每个时刻的力矩,从而使飞机表现出的力矩特性发生改变。
当舵面的动作满足一定规律,使飞机表现出的力矩特性达到一个合适的相互匹配,就可以使飞翼布局的荷兰滚模态保持收敛。
在设计控制增稳系统时,需要考虑各舵面的舵效特性。
飞翼布局的偏航运动主要通过分裂式阻力方向舵来实现,其舵效具有非线性特点,舵面偏转时滚转力矩较小,在此先忽略不计,偏航力矩和侧向力随方向舵偏角的变化比较有规律,可以用余弦函数来拟合。
副翼的特性与常规布局的基本相同,舵效随舵偏角的变化呈线性关系。
本文讨论的三种控制方式分别为只加入阻力方向舵的控制增稳方法(方法一),只加入差动副翼的控制增稳方法(方法二),同时加入方向舵与差动副翼的复合控制增稳方法(方法三),三种控制方法的控制系统框图如下所示:115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图1 三种控制方法的控制系统框图以下检验了三种控制方式的增稳效果,检验方法为分别将三种控制增稳环节模型带入飞机横航向扰动运动方程,观察飞机受到一个较小扰动后运动形式的时间历程。
图2给出了分别加入三种控制方式后的飞机运动时间历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控制方法一以后,飞机受到一个小的扰动后不会出现运动发散的现象,扰动运动会迅速收敛,但收敛到某一幅值后不会继续减小,而是形成周期的小幅振荡运动,这主要是由于飞翼方向舵的非线性特性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 给出了在一种飞翼布局上多 种气动措施对该布局航向特性影响的探索性研 究 , 包括 机头安装 不对称边条 ,
机翼前缘不对称安装绕流物以及机头不同位置微量吹气等。结果表明这些措施 都能提供航 向控制力 矩 , 其中 头部 边条的作用最明显 , 头部不 对称切向吹气提供的航向控制能力也能达到常规方向舵的水平。 关键词 : 飞翼布局 ; 大攻角空气动力 ; 切向吹气 中图分类号 : V221. 3 文献标识码 : A
图1
模型示意图
Fig . 1 Model schematic diagram
在右侧机翼前缘上表面布置类似粗躁带的凸起 物, 以研究其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响。 1. 4 头部非对称机动边条方案 采用两组不同尺寸的头部非对称机动边条, 边条 安装角 ( 边条与水平面的夹角 ) 从 60 到 180 变化, 分 别研究单侧及差动方式下对全机横航向特性的控制 能力。 模型试验攻角为 0 ~ 90 , 侧滑角为 - 6 ~ 6 。天 平安 装 中 心 距 机 翼 根 弦 前 缘 125mm, 机 翼 面 积
图 4 机头左右对称向前吹气对偏航特性影响 Fig. 4 Influence of symmetric nose forward blowing on yaw charact eristics
2. 5
头部被动通气位置的影响
本文还对头部不同区域布满小孔的通气机头进 行了试验研究 , 结果表明: 该试验模型本身有一定的 正偏航 , 当头部小孔打开时在整个实验攻角范围内产 生一个很小的负偏航 , 减少了模型非对称造成的偏航 力矩; 头部后半部的小孔堵塞后效果和小孔全打开时 一样; 但是左半部 ( 2, 3 象限 ) 和右半部 ( 1, 4 象限 ) 的 小孔分别堵塞后在 20 < < 45 区域内会产生相反方 向的偏航力矩, 可见通气一侧机头下表面的高压气体 通过小孔 流到上表面, 使该侧的 局部压力大于 另一 侧 , 于是产生偏航 , 其原理和机头上表面切向吹气改
( 1) 机头上下表面不对称安装不同尺寸和角度的 边条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响 ; ( 2) 一侧机翼表面扰流物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 响; ( 3) 机头不对称吹气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响及 流动机理; ( 4) 机头不对称被动通气对飞翼横航向特性的影 响。
1
试验模型和装置
试验模型为飞翼布局 , 头部可拆卸互换, 内部中 空为驻室, 具体控制方案如下。 1. 1 机头主动吹气方案
图 2 头部右侧机动边条对侧力偏航特性的影响 Fig. 2 Inf luence of right sided nose maneuvering strake on lat eral force yaw charact eristics
236
空
气
动
力
学
学
报
第 26 卷
前, 且力臂比较长, 因此产生很大的正偏航力矩。当 边条向内侧偏转 60 时 , 由于边条在迎风面的投影面 积减小 , 同时边条背风面和机头上表面非常接近, 妨 碍了涡系的发展 , 因此产生的侧力比 90 安装角情况 下要小很多。当边条向外侧偏转时 , 虽然边条在迎风 面的投影面积也会减小, 但是背风面上的集中涡可以 得到充分的发展 , 因此, 120 和 150 安装的边条都产 生了很大的非对称侧向力和偏航力矩, 在攻角 30 附 近达到最大值。当边条偏转角增大到 180 时, 边条产 生的侧向力和偏航力矩和 90 偏角时相近。可以认为 此时相当于常规的机头小翼, 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机 头涡, 产生的涡升力和机翼升力方向一致 , 没有直接 指向侧力方向的分量。 2. 3 机翼上非对称前缘扰流物对横航向特性的影响 在右侧机翼前缘上表面装上一些类似粗糙带的 凸起物( 见图 3) , 可以看到这项措施在整个实验攻角 范围都能提供相当稳定的侧力和偏航力矩, 虽然和机 头边条的气动收益相比, 这种方案偏航力矩的绝对增 量比较小 , 同时它随攻角不变 , 控制规律比较简单 , 所 以不失为一种无尾布局横航向控制的有效措施。
是不稳定的。此飞翼布局的单独机身在中小迎角下 会给全机带来比较小的航向静不稳定性 , 在中到大迎 角范围可以提供一定的航向静稳定性。但是机翼的 存在使机身对稳定性的贡献减弱, 且稳定性迎角范围 减小。 2. 2 机身头部机动边条对横航向特性的影响 图 2 给出在头部右侧安装的机动边条产生了显 著的负侧力和正偏航力矩。由于边条是沿着头部曲 线安装的, 因此偏角为 90 的边条对于来流有一个固 定的夹角 , 流动在边条的背风面 可以形成一个 集中 涡 , 产生的涡升力指向模型的负侧力方向; 当模型攻 角增大时 , 在边条上引起涡升力的流动分量减小 , 因 此在图中反映出负侧力减小。模型攻角继续增大到 60 以后 , 侧力变号。 由于侧力作用点在模型 重心之
图 3 机翼上表面扰流物对侧力偏航特性的影响 Fig. 3 Inf luence of spoiler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wing on side force yaw charact eristics
部极小的区域内要人为造成两侧压 力差比较困难。 射流越靠前, 越靠机头外侧, 吹气产生的附加偏航收 益反而小。为了在头部用小吹气量得到更稳定、 更大 的附加偏航控制能力 , 曾经尝试在机头上表面顺气流 方向加一条棱 , 延伸至座舱盖, 适当阻断一侧射流对 另一侧涡的影响 , 但是结果表明气动收益不大。
图 5 朝不同方向吹气对偏航力矩的影响 Fig. 5 Influence of diff erent direct ion blow ing on yaw characterist ics
变机头两侧上表面的压力来产生偏航控制力矩是一 样的。不过被动通气能产生的 偏航力矩只有 0. 002 左右。
3
结
内部中空为驻室 , 机头上下表面开数排小孔通过 驻室上下 串通, 也可通过供气管 路向内注入压 缩空 气 , 从上表面小孔喷出。这些小孔分成 4 个象限 , 研 究不同通气位置对偏航力矩的影响。 1. 3 布置凸起物方案
收稿日期 : 2007 02 06;
修订日期 : 2007 05 06.
作者简介 : 赵 霞 ( 1961 ) , 女 , 博士生 ,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师 , 空气动力学专业 .
在距机头顶尖 25mm 和 50mm 处沿展向开有 4 个 吹气孔 , 插入喷嘴 , 喷嘴为窄缝式矩形截面 3. 14mm 1mm。吹气缝贴近机头表面沿机身切向吹气 , 吹气方 向可绕喷嘴轴线 360 旋转。本次试验规定平行机身 纵轴指向来流吹气为 0 , 指向后方为 180 , 垂直纵轴 指向机身外侧为 90 ( 见图 1) 。 1. 2 机头被动通气方案
0
引
言
无尾飞机又称为飞翼, 它没有平尾及立尾, 主要 部件是机身和机翼。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飞翼主 要是作为大型运输机设计的一种新形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无尾飞机在西方国家主要 是在美国军用飞机的研制中得到发展, 这与现代及下 一代战斗机对隐身的要求有直接的关系。 去掉垂直尾翼形成半无尾和无尾飞机, 其主要目 的是为了减少雷达反射信号, 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可 以减少飞机的重量、 降 低全机阻力、 增加飞机 航程。 然而获得这些好处的代价是严重的航向稳定性和控 制问题。 为了对航向不稳定飞机进行控制, 通常采用以下 [ 1 7] 的方法和措施 : ( 1) 在机翼的上表面或 和下表面安装阻力板, 使 左右翼阻力不等而产生可控的偏航力矩 ; ( 2) 分裂式升降副翼 , 利用机翼左右侧的阻力不 等来产生可控的偏航力矩 ; ( 3) 全动翼尖 , 利用其偏转以后左右两翼的型阻 及诱导阻力不等来产生可控的偏航力矩 ; ( 4) 翼梢小翼或翼尖立尾可以增加无尾飞机的航 向稳定性 , 在严格意义上说这属于半无尾飞机 ; ( 5) 头部微量吹气 , 通过控制头部涡的大小、 方向 及对称性 , 实现航向控制。 本文围绕对飞翼的航向稳定性及控制方法的探 索, 提供了以下结果 :
论
综上所述,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 1) 头部机动边条能够在很大的攻角范围产生可 观的不对称侧力和偏航力矩, 其中边条偏转 150 时产 生的侧力为 - 0. 152, 偏航力矩为 0. 093。但是这种方 法同时带来太大的抬头力矩, 给纵向操纵带来一定的 困难; ( 2) 在一侧机翼的前缘安装绕流物能产生有利的 侧力和偏 航力矩, 并且能在很大 的攻角范围保 持有 效 , 是一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措施; ( 3) 在头部沿表面切向吹气能明显提供航向控制 所需要的 偏航力矩, 向前吹气对 偏航力矩的作 用最
吹气对全机偏航力矩的影响, 同时还给出了该模型在 无吹气情况下的偏航力矩。可以看出在对称位置吹 气时, 得到的附加偏航力矩值是基本对称的; 在对称 位置朝其他方向吹气也有相似的结果。当然对侧力、 滚转力矩的影响也具有相同的对称性。图 5 给出了 在头部右侧朝不同方向吹气对偏航力矩特性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该位置朝前吹气时 , 在中等以上攻角产生 明显的正偏航力矩, 其力矩值增量约为 0. 02, 与常规 立尾方向舵的效率相当。而当喷口向外侧旋转吹气 , 大攻角时附加的偏航力矩减小了, 但是中等以下攻角 时 , 吹气产生的正偏航力矩逐渐增大了。当喷口朝后 吹气时则产生了负偏航力矩。图 5 还给出了指向机 头顶尖吹气对偏航的影响 , 虽然射流方向和向前吹气 方向十分接近 , 但是偏航力矩却方向相反, 表明头部 流动对外界扰动和射流方向很敏感。吹气产生正偏 航力矩的同时产生负滚转力矩 , 力矩值较小。这主要 是由于头部不对称力在滚转方向的 力臂很短所致。 这些结果表明在头部用少量的气体沿切向朝不同方 向吹出能产生很大的偏航控制力矩。初步分析认为 朝前吹气可能将机头一侧棱线上卷起的涡抬高 , 使局 部压力高于另一侧, 使机头向另一侧偏转; 向后吹气 则由于引射作用将涡吸向机头表面 , 使局部压力低于 另一侧 , 从而产生向吹气一侧的偏转。从 = 40 、 机 头右侧 8 号位向前和向后吹气时头部截面的涡流分 布的 PIV 结果可以看出 , 朝前吹气时截面上右侧的涡 明显比左侧高 , 表明射流把头部右侧的涡抬高了 , 涡 量值则比左侧的小, 这就使头部右侧的局部压力高于 左侧的压力, 从而产生一个附加的正偏航力矩, 这和 测力结果是一致的 ( 参见图 5) 。朝后吹气在截面上 明显看出 对另一侧的涡有引射作用 , 两个涡非 常靠 近 , 同时右侧涡在射流的引射作用下比左侧涡稍低一 些 , 造成右侧局部的压力低于左侧 , 产生附加的负偏 航力矩 , 和测力结果也是吻合的。 附加 的偏航力矩对射流的位置、 大小之所 以敏 感 , 是因为射流对头部流动的影响很大。飞翼布局机 头上部比较平坦, 头部两侧的涡距离很近, 一侧的射 流很容易使两侧的涡都受到扰动, 用不对称吹气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