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一、引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关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本实验指导将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原理
1. 病原生物学实验原理
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以及研究其生长特性、毒力因子和抗药性等方面的特征。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菌落计数、菌液浓度测定、生长曲线分析等。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技术、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2. 免疫学实验原理
免疫学实验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分离培养、细胞因子测定、抗体检测、细胞毒性测定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和免疫反应的分析。
三、实验步骤
1. 病原生物学实验步骤
(1)细菌分离培养:从临床样本或环境中采集细菌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
(2)菌落计数: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用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
(3)菌液浓度测定: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液中的菌落数量。
(4)生长曲线分析:将菌液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定期取样测定菌液浓度,绘制生长曲线。
2. 免疫学实验步骤
(1)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离免疫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医学院现代医学领域重要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至关重要地影响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本文试图从实践中汲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会,以期提升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首先,从实践中可以体会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原理,对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实验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实施真实实验的能力,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做出真实的研究成果。此外,实验教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控制,从而更好地运用实验教学达到学习的目的。
从本次实验教学体会可以看出,要掌握足够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该从教材中系统学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验实践逐渐加深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注重学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明确实验要求,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此外,针对不同学生,应尽可能调整实验内容,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践中发现,在教学中,无论是在教材的学习、实验的实施还是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严格把握实验操作的要求,确保每个步骤的准确执行,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此外,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自觉参与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并分类整理、进行总结。
总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中的体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实验教学中,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都必须发挥实验的特殊作用,系统地把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理论知识。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免疫学部分
实验一
三、血清中Ig的测定
1.原理
2.结果
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画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五、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原理
2.结果与分析(画图)
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原理
2.结果与分析
七、豚鼠过敏性休克试验
1.原理
2.结果与分析
八、常用生物制品的种类
1.死疫苗
2.活疫苗
3.血清制品
4.其它
二、微生物学部分
一、革兰染色结果
混合菌液(1000X)
葡萄球菌:革兰染色性
大肠杆菌:革兰染色性
二、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葡萄球菌链球菌
1000X 1000X
痢疾杆菌霍乱弧菌
1000X 1000X
三、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1000X 1000X
伤寒杆菌的鞭毛
1000X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 实验三
紫外线灭菌
• 紫外线波长在200nm-300nm,具有杀菌 能力,但穿透力不强,可被普通玻璃及 纸片所吸收。故紫外线常用于手术室、 无菌室的空气消毒及物体表面消毒
• 观察细菌鞭毛的变异
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 取普通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盖暴露于 空气中约15-30分钟,然后盖好,放 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 算有多少个菌落。
手指细菌的检查
• 用手指直接涂于普通琼指平板上,放37℃ 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记录有多 少种不同特征的菌落。
煮沸与高压灭菌法
实验三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
实验内容
• 操作
– 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分布
• 空气中的细菌(8人一组) • 手指皮肤上的细菌(8人一组)
– 消毒和灭菌
• 煮沸与高压灭菌法(2人一组) • 紫外线灭菌(8人一组)
• 示教
– 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
– 细菌鞭毛的变异
实验目的
• 树立“有菌观点” • 熟悉正常菌群 • 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接种大 肠杆菌
班级、姓名/学号、 大肠 枯草
uv30’
培养箱
接种枯 草杆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概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而免疫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通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用于研究
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致病机制等。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实验中,可以通过无菌技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和观察,以研究细菌的生长情况。
细菌荧光染色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
给细菌染色,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常见的细菌荧光染色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染料染色等。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致病性实验
细菌致病性实验是病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实验之一,通
过研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机理。常见的细菌致病性实验包括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实验
免疫细胞培养
免疫细胞培养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
免疫细胞,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
添加不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来模拟机体内免疫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原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病原生物的核酸,如PCR、基因 测序等。
实验三
组织病理学诊断:通过观察组织切片, 了解疾病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05 实验课程总结与展望
实验课程总结
实验内容丰富多样
本实验课程涵盖了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多个重要领域,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 细胞功能检测、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点。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通过实验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一系列实验操作技能,如无菌操作、显微镜使用、细胞培 养等,为后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培养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分析 能力。
实验课程改进建议
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建议增加一些涉及多个知 识点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耐药 性检测等。
THANKS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02 医学免疫学实验
抗原抗体反应实验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的原理、类型和特点,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和技术,如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细胞分离与培养实验
学生通过免疫细胞分离与培养实验, 可以学习如何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 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掌握细胞 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免疫 细胞的生长特性和功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验二基础培养基、细菌接种及 其常用生化反应
实验二
基础培养基、细菌接种及 其常用生化反应
培养基的类型
1.按照培养基的成分来分 (1)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
物质。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 但价格较贵,而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如高氏一号 合成培养基、察氏(Czapek)培养基等。
(2)天然培养基。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 汤,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后者用于培养细菌。这类培养基的化学 成分很不恒定,也难以确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所以常被 采用。 (3)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 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培养 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结果】 大肠杆菌 +, 产生杆菌 -
三、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 半胱氨酸)生成H2S. 产生的H2S 遇培养基中的铅或铁 离子,则形成黑褐色的硫化铅或硫化铁沉淀,黑褐色 沉淀物越多,表示生成的H2S 量越多,因此可间接地 检测细菌是否产生H2S 。 【材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验六白喉杆菌、厌氧菌、分枝杆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
伴轻度β 溶血
灰白色
产气荚 膜梭菌
菌落平整,光滑,边 分解肉渣中糖类 分解乳糖产酸,指
缘齐。有双层溶血环: 而产生大量气体。示剂变黄,培养基
内层完全溶血(θ 毒素
凝固,产生大量气体,
引起),外层不完全溶
呈蜂窝状,将液面凡
血(α 毒素引起)
士林上推,甚至冲走
管口棉筛。“汹涌
发酵”
示教: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
• 测定孔:圆点 (不凝集) • 血清对照孔: 圆点(不凝集) • 病毒对照孔:薄层(凝集) • RBC对照孔:圆点(不凝集)
薄层(凝集)
• 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呈完全血凝抑制的最高血清稀 释度。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法示教片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以5%石炭酸复红染色,再 用3%盐酸酒精脱色,然后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 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物质为蓝色(-)。 实验过程:取痰液→ 涂片(略厚)→干燥→固定 → 石 炭酸复红染色8~10分钟后→用3%的盐酸酒精脱色约1~2 分钟,脱色时轻摇玻片,直到涂片颜色脱去为止→ 水洗 后,用碱性美蓝复染1分钟→水洗,印干 → 镜检
• 专性需氧,最适37℃ ,营养要求高,生长 缓慢,18h分裂一代。罗氏(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 机盐、孔雀绿,2~6周可见菌落生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
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病原体研究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以及对传染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文档。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等内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安全,遵守医学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各种分析仪器和技术,如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超微结构技术等,更加深入地分析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物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机理和免疫机制。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实验是传染病研究的基础,它们提供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制,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可以清楚地总结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总结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理,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抗原-抗体反应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了解抗原和抗体的特性,掌握ELISA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原理:ELISA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缩写,是一种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特定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将特异性抗体分离出来,并进行检测。ELISA方法主要包括直接ELISA、间接ELISA、夹心ELISA和竞争ELISA等方法。其中,夹心ELISA是最常用的方法。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试剂,包括96孔板、PBS、BSA等。
2.分析样本,取出需要检测的抗原或抗体。
3.将抗原或抗体加入96孔板中,使其吸附到孔中。
4.加入特异性抗体,进行孔内反应。
5.进行洗涤,去除没有结合的物质和非特异性物质。
6.加入标记的抗体,进行孔内反应。
7.进行洗涤,去除没有结合的物质和非特异性物质。
8.加入底物,进行反应,标记的物质被氧化变色。
9.加入停止液,反应停止。
10.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
样本吸光度
标准品1 0.503
标准品2 1.044
标准品3 1.989
标准品4 2.896
标准品5 3.871
标准品6 5.234
未知样本1 1.755
未知样本2 2.118
未知样本3 4.176
实验结论: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得到了各样本的吸光度值。根据标准品的吸光度值与浓度的对应关系,计算出未知样本的浓度。通过实验结果,得到了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判断其是否满足病原生物诊断标准。
实验意义:ELISA方法是一种敏感、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常用于临床检测和科研中。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学习和掌握ELISA方法的操作和数据分析,增强对抗原和抗体的认识,为日后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提供基础。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引言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如何抵御病原生物的侵袭。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免疫实验
免疫细胞培养实验
免疫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免疫细胞如何应对病原生物侵袭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免疫细胞,观察它们对病原生物的反应。例如,可以将免疫细胞暴露在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上,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免疫细胞是否吞噬了病原生物。
免疫学杂交实验
免疫学杂交实验是研究免疫系统中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目标基因进行杂交,可以观察到基因的表达情况。这一实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免疫系统中哪些基因参与了免疫应答,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如何变化。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检测免疫系统中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分布。在这个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荧光染料,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含量,从而推断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参与机制。
病原生物实验
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
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是研究病原生物学的关键实验。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科研人员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这些培养物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适应能力以及对宿主的侵袭机制等。
动物感染实验
动物感染实验是评估病原生物致病能力和疫苗效果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通常在实验动物体内注射病原微生物,并观察动物的症状、病程以及免疫反应等。通过动物感染实验,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疫苗的保护效果等重要信息。
免疫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指导老师:_ 蔡志坚_ 成绩: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MTT 比色法检测小鼠脾脏NK 细胞活性 同组组员:
实验:MTT 比色法检测小鼠脾脏NK 细胞活性
【实验原理】
1、制备小鼠脾细胞(含NK 细胞)
2、NK 细胞与肿瘤细胞( YAC-1 )共孵育,NK 活性越强,肿瘤细胞被杀死越多。
3、MTT 底物可被活细胞线粒体的琥珀酸脱氢酶还原成蓝紫色产物,死细胞无此功能;活细胞越多,颜色越深;据此推断活细胞或死细胞的多少。
4、经酶标仪比色后,可计算出NK 细胞活性。
【材料】
1.酶标仪,CO 2培养箱,离心机,96孔平底培养板。
2.YAC-1细胞(使用前用台酚蓝染色,活细胞数在95%以上),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同前),Hanks 液,MTT(5mg/ml 无菌 pH7.2 PBS 溶液,遮光保存),二甲基亚砜(DMSO )等。
【方法】
1、靶细胞制备 YAC-1细胞,洗涤,计数,调整至2×105/ml (已制备好,用前摇匀)
2、效应细胞(脾NK 细胞)制备 脱颈椎法处死小鼠,消毒取脾,制成脾细胞悬液,过滤,离心洗涤,计数,调整细胞浓度至2×106/ml 。
(1)脱颈椎处死小鼠,放入中号平皿;
(2)酒精棉球消毒,无菌取出脾脏,放入小平皿;
(3)脾脏用Hanks 液冲洗一次;
(4)轻轻拉碎脾脏,并悬浮于约3ml Hanks 液中;稍倾斜静置5分钟使大块组织沉降;
(5)吸上清过120目或200目滤网,滤液滤入试管;
(6)滤液1500转/min 离心5min ,倒去上清;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医学知识的重要的桥梁和保证。但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以及抽象的免疫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实验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下面将谈谈在这门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对即将观察到的现象充满好奇
学生在理论课堂学习的知识枯燥、生硬、难理解,比如说在讲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时,理论上有球形、杆形、砖形甚至还有蝌蚪形,学生即使配合挂图、教材也还是很难想象那些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个体究竟是什么样的,那就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各种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时,才使他们确信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另外讲到病原微生物分布非常广泛,为了证实这一点,让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用无菌棉签分别蘸取工作台面、工作服以及自己的呼吸道,然后用划线接种法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当学生们亲眼看见从上面这些材料上取的标本经培养后有菌落生成的时候,自然产生一种学习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方式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等相关知识。
2 重视动手操作能力,让理论知识的记忆从操作的过程中得到强化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但许多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门考察课,所以在实验课时懒于动手,认为只要观察一下实验结果就行了,结果造成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后迅速遗忘甚至根本就没有理解的局面,从而觉得这门课程难学而不愿继续学习。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标本,不但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如通过在不同性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的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刻理解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生长现象来对这些微生物进行鉴别。并在教师的提示下去思考如何阻断其中某一个环节能抑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又和临床的防病治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引言: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和动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致病机制。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胞免疫学实验
细胞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中各种细胞的类型、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实验步骤:
1. 采集小鼠外周血,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2. 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
3. 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分析和检测。
实验结果:
通过流式细胞仪的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和表型特征。这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致病因子,研究其培养和鉴定技术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实验步骤:
1. 采集疑似感染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分泌物。
2. 进行细菌的培养,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
3. 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我们成功地确定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特征。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三:免疫反应的检测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内要保持安静,有秩序,不得高声 谈笑,或随便走动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和用嘴湿润铅笔 或标签等,也不要以手抚摸头部等部位。
做练习要保持无菌操作操作。以防止临床 标本及纯培养物的污染,
媒染:加卢戈氏碘液,1分钟后水洗,甩干。 脱色:加95%酒精数滴于涂片上,频频摇3~5秒
后,斜持玻片,使酒精流去,再加酒精。如此重 复2~3次,直至流下的酒精无色或稍呈淡紫色时 为止(约30秒钟)。水洗,甩干。 复染:以稀释石炭酸复红染液复染1分钟后,水 洗,待干或用吸水纸印干,油镜镜检。
革兰氏染色法
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操作步骤】
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复红复染
【结果】
细菌被染成紫色者,称为革兰氏阳性菌; 而细菌染成红色者,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意义】
鉴别细菌,用本法染色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 了解致病性 指导选择用药
吸过菌液的吸管、毛细吸管,要投入含有 2~3%来苏儿或0.1%新洁而灭液的玻璃 筒中,其它带菌材料放在指定地点,以防 止微生物污染环境。
若发生吸入菌液,割破手指等事故,应立 即报告老师,进行预防处理。
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器材,如 损坏公物,应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登记 处理。
实验完毕,应及时清理实验室,做好卫生, 关好门、窗、水笼头、电灯。
法。 熟悉细菌动力检查法。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构造图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油镜头的辨认 显微镜的维护
油镜加香柏油的原理
玻璃折射率:
n=1.52
香柏油折射率:
n=1.515
二、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观察
使用显微镜的油镜观察各示教片,比 较各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注意 芽胞在菌体上的位置、大小;鞭毛形 态、数最及其位置;荚膜的大小及其 与菌体的关系,将观察结果画在实验 报告上。
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正电的组 分结合。
细菌染色法:
细菌染色
活菌染色
死菌染色
正染色
负染色
普通染色
特殊染色
简单染色法
复杂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荚膜染色法 细胞壁染色法
抗酸染色 革兰氏染色
负染色
简单染色
制备涂片标本→染色
镜检
水洗、吸干 染色1min
(一)细菌涂片的制备
一般制备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1.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示教)
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大肠杆菌。 螺形菌:霍乱弧菌。 上述示教镜各一台/每室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示意图 ⊕
葡萄球菌:
Figure 1 - A Gram stain of Gram + Staphylococcus cells.
链球菌 链球菌(显微镜下示意图)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与免 疫学教研室
2004年2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规则
微生物学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培养鉴 定及试验的场所,是一个微生物高度 集中的区域,为了防止微生物感染人 体及扩散,保证安全及每次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要求同学遵守下列规则:
一般注意事项
进实验室穿上实习衣,离室时脱下,要反 折,并经常进清洗。
吸入病原菌菌液:应立即吐人容器内消毒, 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 口。
菌液流洒桌面,倾倒适量消毒液于污染面 浸泡半小时后抹去,再以清水擦洗干净。
严防火灾:试验完毕立即关闭电闸,煤气 阀门,如系酒精,乙醚、汽油等火种,切忌用
水,可撒泼大量沙土等扑灭火苗。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
离开实验室前,应在消毒液中将手浸泡 5~1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皮肤破伤:用生理盐水洗净后,涂以2%红 汞或2%碘酒。
烧伤:涂以凡士林油,5%鞣酸或2%苦味 酸。
化学药品腐蚀伤:若为强酸,先用大量清 水冲洗,再以5%碳酸氢钠或5%氢氧化铵 溶液中和之;强碱腐蚀则先以大量清水冲 洗后,再以5%醋酸或5%硼酸洗涤中和。
第一周
实验内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观察 细菌标本染色检查法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动力检查法 (悬滴法、压滴法)
目的要求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及其特殊结构。 基本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 掌握接种环的使用及菌液的采取法。 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方
芽孢 菌体 (营养细胞)
鞭毛
荚膜的观察:
特殊染色
负染色
三、细菌标本染色检查法
常采用美蓝,结晶紫等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多数染料都是中性有机盐。据着色基的不 同可分为以下类型:
碱性染料(basic dye)—带正电染料。其阳
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负电的组 分结合。
酸性染料(Acid dye)—带负电染料。其阴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杆菌(bacillus)
Figure 2 - Gram stain of Gram - E. coli cells
显微镜下的杆菌
弧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示教)
芽胞示教片:破伤风杆菌。 鞭毛示教片:变形杆菌。 荚膜示教片:肺炎双球菌。 上述示教镜各一台/每室
产芽芽孢胞细菌的种类
涂片
干燥
固定
固定的目的:
使细菌的细胞凝固,使菌体与玻片粘 得更牢固;
可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加热固定可杀死细菌,比较安全。
多种标本涂片标记示意图
如多种标本,可用蜡笔在玻片上划为数格, 并于玻片的背面,标明标本的编号。
正面
反面
㈡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于涂片上,染1分钟,水 洗,甩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
有三种学说。
1.等电点学说: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等电 点(pH 2~3)比阴性菌(pH4~5) 为低,—般染色时溶液的酸碱度约在 pH 7左右,电离后阳性菌带有的阴电 荷比阴性菌多。因此,摄取的碱性染 料亦较多,不易脱色。
2.通透性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比阴 性菌低,进入细胞的染料和碘液结 合生成沉淀,脱色剂较易通过革兰 氏阴性菌的细胞膜,将碘和染料的 复合物溶解洗出,故易脱色;阳性 菌细胞膜透通性低,故不易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