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夏商周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君主和贵族阶层的统治能力和仪容仪表。
在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贵族子弟,他们将成为未来的统治者和领导者。
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具备合适的仪容仪表,以及掌握统治技巧和知识。
教育内容主要涉及礼仪、音乐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开始转向个人发展和人才选拔。
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争霸的时期,各国争相招募和培养人才。
在这个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人的才能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以符合不同国家的需要。
教育内容涉及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侧重于塑造合格的官僚和士人。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帝国统一的时代,政府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官僚和士人,使他们能够胜任各级政府职位。
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各种实用技能的掌握。
第四,唐宋时期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文化人和人文精神。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文化人和人文精神。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史学、诗词和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包括培养统治者和领导者、个人发展和人才选拔、塑造官僚和士人、培养文化人和人文精神。
这些目的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政治需要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无论是培养统治者还是发展个人才能,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
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依然顶风违纪,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只能留于形式,绝对也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
首先谈谈教育改革。
最近几年,国家对于教育发展几乎没有新的举措。
新课程改革虽然像一夜春风,吹开了荒芜多年的教育沃原,然而没有完备制度保障体系,缺乏得力的落实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地方素质教育规划,所以,素质教育的推行只能是标语口号,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亦不足为奇。
其次看看教师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原本是不争的事实。
可偏偏有人站出来质疑,说教师是导演、是参与者,还美其名曰“教师下苦海,学生驾轻舟”,真是矛盾之极。
于是乎自学、合作、探究、交流,甚至有人干脆强赶鸭子上架,把学生推上讲台滥竽充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课堂乱成一锅粥。
其实教师并不轻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还要组织课堂,研修啊、学习啊、观摩啊,忙得焦头烂额,素质教育不见,学习培训之风甚盛。
再说说职称评定。
任何一种不与工龄和业绩相挂钩的职评制度,其结果都是可以预见的。
走关系、开后门、投机钻营的职评风扼杀了多少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尚实干、重实效的好老师啊!因为职评,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挫伤。
最后瞧瞧我们的孩子。
新课标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的个体”,然而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单纯注重分数的现象从未改变。
学生们迫于繁重的课业负担,每天急匆匆的起床、急匆匆的上课、急匆匆的吃放、急匆匆的睡觉,校园里很少看到悠闲漫步,幸福徜徉的画面了,一个缺乏幸福感的学生,怎能幸福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啊!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海选,让学生们只记得方式和目的,且一个个面无表情,这和明朝的锦衣卫有何两样啊!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及时纠正不正之风,不能及时割除当前教育现状的弊端,少年中国说只能是瞎说,少年中国梦只能是白日梦!所以,我期待,素质教育的大潮一定涌动起来,中国教育现状一定到得彻底改观,各位亲们,有同感的赞一个!。
中华教育使命之我见
中华教育使命之我见中华教育使命是指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责任,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观。
在我看来,中华教育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人才中华教育使命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培养他们的智力能力,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中华教育使命的核心。
传承文化中华教育使命还包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教育应该注重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才能够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自信。
促进社会进步中华教育使命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还包括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实现个人梦想中华教育使命也包括实现每个人的梦想。
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总之,中华教育使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梦想的综合目标。
教育应该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责任心和使命感,为中华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古代,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培养忠良等方面的目的。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以及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目的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君子,以致君治国安邦的需要。
教育形式以师徒传授为主,注重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
《孔子家语》载:“吾三人行,必有人仁者与焉,无怨怒,宣明者与焉,虚壹者与焉。
”这表明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秦汉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教育制度的统一,实行“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将教育培养目的转向了强调政治忠诚和服从。
在汉代,儒家思想重新兴起,教育培养目的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儒家教育,也有由于统一国家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官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除了传承文化,更加强调政治忠诚和顺应统治者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官员和军事人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更加突出了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隋唐大兴文化教育,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培养文化人和政治人才创造了条件。
在此时期,除了继续强调道德修养和政治忠诚外,更加注重了知识的普及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宋明清时期,教育培养目的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演变成了等级制度,教育的培养目的更加强调了政治忠诚和社会等级分化。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等级分化更加明显,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
在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官员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需要,政治忠诚和社会地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有着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教育之我见论文
中国教育之我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取得长足进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众多的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大,竞争日渐激烈。
学生的压力不断加重,尽管我们在不断推行并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竞争不减则压力不退。
并且,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是个未知数。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有两大块,一块是家庭教育,一块是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很早就推行并倡导的,但是在近些年才不断突显出其重要作用。
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家庭教育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
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众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先进。
然而,如何合理利用家庭教育来帮助孩子成长、成才却无一定论。
这也导致不少家长过分重视家庭教育,过于看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溺爱,但这种溺爱却不一定孩子们想要的。
各种补习班,各种家教,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全才,可是他们真感兴趣吗?这些都是他们想要的吗?不一定。
当然,家长也有苦衷,自家孩子不学,别人家孩子学,不就落后了?将来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就出来了。
何不想办法让孩子感兴趣?何不也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对家长、对孩子都会好一点。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们懂什么啊?未来的路还是要我们帮着规划才好。
可我们设计的道路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吗?一定适合孩子的发展吗?我们足够了解孩子吗?很少有人答得上来。
与其说我们在帮助孩子规划人生,倒不如说我们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修剪一个盆景。
有多少孩子喜欢做父母的盆景呢?叛逆很可能因此被加剧。
孩子不听话,或许是家长不懂在先。
多跟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使得家庭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另一极端的家庭教育存在于中国的部分农村,也就是基本上没有家庭教育。
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就是供孩子上学,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在这些地区的家长们不得不先考虑孩子的物质保障,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或者由其爷爷奶奶看管,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淡化许多,甚至导致部分孩子对学业失去信心而辍学。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在夏商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以巩固统治地位。
周秦时期注重礼义教育,培养忠诚臣民。
汉唐时期注重文学教育和儒学传承,强调治国安民。
宋明时期则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清代时期的教育目的则更多地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相关。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都以巩固统治地位、培养忠臣良将以及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清代时期、教育培养目的、历史时期、总结1. 引言1.1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一直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
从夏商时期到清代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教育的目的也随之有所不同。
在我的看法中,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
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都有其独特性,但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和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对夏商时期、周秦时期、汉唐时期、宋明时期和清代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夏商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一、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子民的忠诚和效忠,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和君主效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教育中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关系,教导子民要对君主忠诚,为国家奉献。
二、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夏商时期的教育着重传承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教导子民尊重祖先、尊重传统,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通过教育,使子民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三、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夏商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子民成为具有统治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中国教育之我见
中国教育之反思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11物本2班姓名:时玉行学号:2011294201 中国现代教育确定了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有些人的人的功利心和权力的欲望也成一些人走上官场的垫脚石,现在一些官员一上任就是贪污和欺压百姓,在社会上形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也造成了社会上仇官的心里。
今天某某局长戴十几块的价值几万的名表,停职调查的结果是受贿的;后天又有某某官员的儿子驾车撞人,被抓后又放话我爹是市长;后天又有某官员包养多名情妇等等的报道。
这些丑闻屡见不鲜,这归根结地是中国教育道德教育的缺失。
中国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不停地考试,可谓是大动草木,所有的学生都不停的应付着考试,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有的老师也迫于校长的压力,考试考试么就学什么,不管是否有用,考纲以外的都不学,一切都是为了拿到高分数。
在学校,判别好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小学中学的教育对道德很不重视,把思想品德教育当作辅科,不去重视它,不重视体育,期末的评价主要看语数英的文化成绩怎么样,有什么样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现在中国中国的学生体质在不断地下降,不时就有学生在跑步、军训时猝死的,整天窝在教室里学习,哪会有身体健康的呢?纵看中国的小学中学德教育,学生的学习负担过大,学的科目之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升学的压力以及老师家长的评价,他们被迫学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去努力学习,才能学的好。
随然孔子时代因材施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被压迫下的教育必定是一种扭曲人才的教育。
另一方面中小学的教育是一种工厂式的教育,原因就是考试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什么时候都是强调重点知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考试有考纲,在市场中有各种模拟试卷,什么考典、考霸。
中国的人口多,竞争压力大,那么多的人学同样的知识,谁考的分数高就意味着可以上好的大学,这样学生和出考题的人像在竞争一样,学生一旦考的好,出题人就拿出更难的试题来考学生。
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
本人在高校工作6年,曾担任过辅导员,在带课、带毕业设计等与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于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也有所关注。
因此,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现状有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学前教育阶段——办学不规范,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城市里,一般2到3岁的儿童就都会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幼儿园一般也都比较规范。
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可遵循,也造成了各个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
有些幼儿园,就已经把给孩子们灌输“文化知识”作为主要的任务,使许多刚刚入园的幼儿已经开始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幼儿该有的童趣,预先进入了“学习状态”。
此外,在很多地区,幼儿园也出现了“择校”的怪现象,有些“名园”光有钱也是进不去的,还要“托关系”才能获得一个入园考试的名额。
在广大农村地区,则在很长时间里学前教育都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
近些年,也有不少地区陆续开设了学前班。
但由于学前教育未列入义务教育范畴,所以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无论从师资,教学计划,还是硬件资源等各方面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
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教教育,只是起到一个“保姆”的作用而已;教学内容随意性强,基本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识数、认字等,缺乏正规的教学计划,儿童自发的玩耍过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由于缺乏投资,因而教学设施一般都非常简陋,因而该阶段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而且,由于农民普遍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认知度不高,所以入学率也不能保证。
因而,我认为学前教育也应该尽快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并制定详细统一的规范,从而使更多的幼儿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中小学教育阶段(一)、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堪忧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普九”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发展机会少,所以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任教。
普遍而言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少,学校的硬件环境也相对较差。
中华教导之我见范文
中华教导之我见范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中华教导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我看来,中华教导的核心理念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
首先,中华教导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中国教育强调记忆和应试,但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提供他们表达意见的机会。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成功。
其次,中华教导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研究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领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样的教导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我们应该推动中华教导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
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互动式的研究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
同时,教育也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未来挑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综上所述,中华教导的核心理念应该包括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供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
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中华教导的现代化。
这样的教导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更加成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罗平县老厂乡中心完小李常良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更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生态环境、资源矿藏却是逆行倒退,萎缩稀缺。
有的东西发展到了吃子孙的饭,赚后代的钱。
我们的教育呢,做个粗俗的比方吧!就像现在人们可以天天大鱼大肉,却觉得不好吃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因为吃得太多了,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质量太低了,人们为了数量,为了能赚更多的钱,在科技的引领下,带激素的饲料成了鸡猪鸭鱼的食物,它们长的快了,三个月、半年便成了大众餐桌上的佳肴,试想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肉食,还会好吃吗?所以有人说,我们在吃饲料,再吃激素。
同样的道理,新千年后,中国的中、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国家鼓励大力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政策导向使中高等教育文凭泛滥,好多中的职业学校学校借办学之名,行赚钱之实,一些大学也积极效仿,紧跟其后。
他们说的好听,做的难看,即使有点好看的,也是表面文章,华而不实。
遮遮领导群众们的眼睛罢了,如此招收的学生素质有多高,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何用,如此获得的文凭有多重。
再来看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喊着搞什么素质教育,可是搞到二十一世纪头一个十年又快过去了,其实质上还不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天天在围绕着考试科目转,眼睛盯着的是卷面统测成绩,心里看重的是升学情况,考核教师的是学生分数。
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什么培养创新型人才,什么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什么开展的二课堂活动……口头说说而已,全成了空话。
这样的教育,培养了我们后代什么样的素质,真是不得而知啊!如果说,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一晃而过,转变的怎样呢,这个过程也太长了吧?这些情况,一些有识之士不是不知,可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又有何用呢?何况位卑权疏,故而只能望洋兴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由此我想,这应该与我们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劣根性有关吧!。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重道,培养忠诚民众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教育被赋予了封建意义,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出忠于王朝的忠诚民众,使得朝廷得以安稳统治。
因此,古代的教育强调尊师重道,传授孔子、墨子等先贤的思想和教义,提倡孝顺、君亲、忠信等德行。
同时,古代的教育还注重礼仪和规矩,强调人们应当遵守传统习俗,尊敬长辈和上级,不敢违背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
二、通过科举选拔官员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教育承担了选拔官员的职责。
科举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政治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古代的教育机构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注重工匠能力培养在中国古代的某些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工艺技能的,注重的是手工业和农业技能的传承。
这是因为在古代,手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的重要产业,它们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古代的教育也应运而生,以培养园丁、匠人、农民等为主要目的,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四、弘扬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刻的影响。
因此,古代的教育也一直弘扬文化传统,加强基础教育,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并传承下去。
比如,在汉朝时期,中央学堂和地方学堂成为了人们接受文化教育和学习儒家思想的中心,增强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文化认同。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教育传承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从培养忠诚民众到选拔官员,再到注重工匠能力和弘扬文化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一、中国教育的艰难历程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走过了极其艰难和艰辛的道路。
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欧美教育为范例初步建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确立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此方针指引下,中国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革”十年,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教育机制被打破,造成了社会的极度混乱与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的居面,提出了“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口号,口号的提出无疑为中国教育的复兴、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个口号也有有违教育规律的一面,它使中国教育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造成了千军万马共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社会的人才观也发生了变化,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否则就不是人才,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重文凭轻能力,就是其所产生的怪胎。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成为基础教育的唯一智能,忽视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死啃书本,忽视实践,脱离社会,要经过若干次的各类考试。
走上社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除了在小学所学的简单语文知识和简单算术,其他知识竟毫无用处,当农民、当工人以及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从头学起,无情地浪费了青少年许多宝贵的生命时光。
1993年末,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好发展纲要》,1999年国务院又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才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上。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政府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关乎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大事。
中国教育之我见利与弊400字
中国教育之我见利与弊400字
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然而,中国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利与弊。
中国教育的利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中国教育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一大批高标准的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在这些学校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到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中国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中国教育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过于注重分数的评价标准,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学生和家长只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平等权利受到了限制。
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然而,中国教育也存在着应试教育过重、评价体系不合理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要改善中国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1. 引言1.1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培养目的,是我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这一问题涵盖了中国教育理念的演变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念,从周代的德育为主,到秦汉时期的军事培养,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举制度,教育的目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培养目的也在不断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各有侧重,这也是我研究这一课题的动力所在。
2. 正文2.1 周代教育的培养目的周代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以培养君子为重点。
在周代,教育被看作是塑造人格、修养情操的重要手段。
周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导他们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忠诚君主。
周代教育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和文学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才能。
周代教育倡导“文以载道”,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文学、历史等经典著作,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周代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以培养君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人才。
2.2 秦汉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秦汉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集中在培养人才,加强政治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秦朝,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统一的思想观念,加强中央集权,以确保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的稳定。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推崇法家思想,以加强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忠诚。
在汉朝,教育培养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官吏和士人,以维护朝廷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汉武帝推行太学制度,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秦汉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培养人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政治稳定。
人文教育演讲稿--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
人文教育演讲稿–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家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到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
人文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旨在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使他们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所作为。
当代中国的人文教育当代中国的人文教育主要出现在大学教育中,例如我们熟悉的人文科学、人文学科等。
在教学中,人文课程注重思维启发、内心感悟、道德修养等方面,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了广泛的视野和深厚的思想素养,能够独立思考,有着批判性思维,更具备了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能力。
同时,我们要看到目前人文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有些地方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包括精神、思想、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首先,人文教育能够增强人的道德素养。
一个人如果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而人文教育则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和谐体验和体味真善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其次,人文教育能够拓展人的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使学生有更宽广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人文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和现状,使人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
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帮助人更好的认识自己。
在人文教育中,学生会经历一些具有思考和转化能力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了解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何做好人文教育以上,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文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
中国式教育之我见
浅谈中国式教育时间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向前行驶,在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不断的走向富强和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中国在进步过程中慢慢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教育问题首当其冲!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永无止境的学习;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把教育放在领先地位。
然而,当我们提到教育问题时,不言而喻,我们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何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比国外;为何中国的中小学生负担如此之重;为何多数大学生深入浅出;又为何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子成官?中国式教育所引发的深思还远不止这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难看出,要改变的并不只是教育体制,还有人们对教育的观念。
说到教育观念,大多数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一个好初中,进好初中就是为了要考好中考然后进一个好高中,进好中又是为了进好大学,进好大学就是为了以后有一份好工作,于是,一个等式横空出世: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有个好未来。
也许这个等式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而很多父母并不明白,还口口声声说着“这是真理”。
父母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跟随者社会的看法,有些公司要求要招收大学本科生。
可是,学历真的如此重要吗?当一个有着丰厚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的菜鸟,作为老板又会怎么选呢?显然,明智的老板都会去选择前者。
我认为教育其实不是考取多高的学历,而是在于内心的理解与人格的升华。
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教育。
的确,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人格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很多父母老师不明白,他们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甚至说是败家子。
但是,成绩不是衡量人的标准,文凭也不是教育所要的结果。
在教育体制方面,也许一件事物的存在,也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应试教育也许是选拔人才相对较好的方式。
可回首中国式教育走过的几十年里,面对几乎还是一尘不变的教育体制,又不得不使我们望洋兴叹。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注重培养人才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力;秦汉时期追求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以确立皇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士人之道、修身养性以弘扬儒家文化;唐宋时期强调文治教育、培养官员以巩固政权;明清时期重视经世致用教育、实用性强调功利化,但也有人重视儒家传统。
教育培养目的的变迁和延续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时期、培养目的、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变迁、延续。
1. 引言1.1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目的的变迁与延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君子,强调德行和礼仪的传承。
到了秦汉时期,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实用性,培养人才用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为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提倡,培养人才成为社会的一种需求。
到了唐宋时期,教育的目的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包括文学、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而明清时期,则更多地注重于经世致用,培养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的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重点,但也保持着延续和发展的趋势。
这种变迁与延续正是中国教育史的一大特色,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2. 正文2.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在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层的继承者。
在当时,统治阶层的地位是世袭的,因此教育旨在培养年轻人学习统治者的道德、文化和技能,以便继承统治权力。
教育的培养目的也包括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化。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化传统开始形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承古人智慧、发展文明。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教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到唐宋明清,每个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谈一下不同时期中国古代教育的培养目的之我见。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或宗教团体中进行的。
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承家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培养子嗣们成为合格的家族继承者和宗教信徒。
也注重培养子女的家政技能和礼仪知识,以便日后成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家族和宗教的传统,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而随着秦汉帝国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教育开始有了更为集中的组织和内容。
在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官吏,以维护帝国的统治和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礼乐道德和政治法律等,培养学生们成为合格的士子,以应对不断发展的帝国统治需要。
也注重培养士人的品德和修养,以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文明风气。
秦汉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秩序。
而到了魏晋时期,中国古代的教育开始有了更多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士人和文人,以应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教育内容包括文学经典、哲学思想和艺术技能等,培养学生们成为合格的文化精英和艺术家,以推动社会的文化风气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也注重培养士人的自由精神和个性魅力,以推动社会的时尚潮流和文化创新。
魏晋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社会的文化风气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1. 引言1.1 引言中国古代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培养目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中国教育的目的逐渐发生变化,体现了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的目的,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是培养君子和士人,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才,以适应当时乱世的政治需要。
而在秦汉时期,由于统一大业的需要,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规范化,培养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胸怀壮志、精于政治的官员和将领。
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教育的目的逐渐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文学、艺术和科技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背景和教育目的,我们才能更好地领会古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为今日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引言结束】2. 正文2.1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一、培养忠诚的臣子和贤能的官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保持自身统治,需要培养忠诚的臣子和贤能的官员。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才,让他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并能够胜任重要的政治职务。
这种培养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
二、弘扬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时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弘扬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人们被灌输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礼贤下士等传统价值观念,以提高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教育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稳定和和谐的追求。
三、培养文化人才和士人精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教育也旨在培养文化人才和士人精英。
通过教育,人们被教导文学、音乐、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
中国教育现状存在很大的缺陷。
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诺贝尔奖项中没有中国人,也只是中国华侨,华人,而且他们真正接受中国教育的时间非常短。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真正接受中国教育的经历却并不多。
我们从小接受的到底是怎么样的教育呢?
小学,我们的功课也渐渐多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都在被父母监督学习下度过。
我们可以接受父母给予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也接受父母对我们学习的监督。
虽然我没有去参加各种兴趣班。
但是,看到身边的同学,父母让他们参加兴趣班,而这些都不是他们的兴趣,假设小明不喜欢学习数学,而父母非让他参加奥数班,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让他在小升初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好的中学。
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不明白自己最喜欢什么科目,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我们只知道学习成绩和排名,我们用它来衡量自己,我们的兴趣与爱好就是在对比中获胜和在掌声中得到快乐。
要知道,上一所升学率高的中学不容易,小个子的小学生早已在功课繁重中,不明白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的热情早已燃烧殆尽。
如果没有考上好的中学,父母又会设法把钱放在择校费上,花费高昂的择校费,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择校费让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孩子上了好学校,而经济情况不理想的孩子却与教育资源优良的学校无缘。
而这样本来家庭情况好的孩子的人生路比较顺利,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孩子的人生路渐渐走向曲折。
经过初中,又到上高中,又是一轮轮竞选。
我们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制度。
但是,我们却因为考试失去我们对学习,对知识保有纯真的需要,纯真的热爱。
所谓行行出状元,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让我们都往哪里有钱,哪里有利益,我们就往哪里做好,哪里学习。
可能你本来喜欢历史,
可是市区需要问题,你却选择了你不喜欢的专业,你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我们只会说现实所迫。
但是,这也跟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进入大学,高等教育现在已经逐渐普及。
我们已经不算是高级知识分子。
在这样的平台。
作为8090后,面对更大的竞争。
我们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以后怎样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这让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值得深思。
我们不是211.985,也没有出过留学,不可以拼爹,不是富二代,官二代。
我们接受中国的教育制度,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没有主见选择怎样的工作,有的只是听别人这个好,那个好。
但是这个工作真的适合你吗?你对你的工作有兴趣吗?你自己也不可以回答自己。
因为我们从小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从来所做的每件事,以往经历的学习经验,也只是为了一个好的成绩,得到褒奖。
原来,我们最大兴趣是获得别人的褒奖,是别人的掌声。
而并非是自己想法。
我们已经迷失了自己,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哪个领域的天赋已经不知道如何释放。
尽管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各种弊端,但我还是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持乐观心态。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我相信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会带动中国体制的完善,尤其体现在教育制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