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关于成立智能交通设备生产公司可行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关于成立智能交通设备生产公司
可行性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美国是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发展的风向标,其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政策、V2X强制安装立法等被各国重点关注。
2015年,美国交通部出台了
《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2015-2019》,提出实现汽车互联和推进车辆自动化两大战略重点,同时提出打造更加安全的车辆及道路缓解交通压力,增
强交通流动性,以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保护环境、全面促进智能交通技
术发展与创新、构建先进的车联网体系促进信息共享。
xxx科技公司由xxx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投资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540.0万元,占公司股份78%;B公司出资150.0万元,占公司股份22%。
xxx科技公司以智能交通设备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科技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
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科技公司计划总投资7467.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681.34万元,占总投资的76.08%;流动资金1786.59万元,占总投
资的23.92%。
根据规划,xxx科技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12159.00
万元,总成本费用9416.03万元,税金及附加136.81万元,利润总额2742.97万元,利税总额3258.12万元,税后净利润2057.23万元,纳
税总额1200.89万元,投资利润率36.73%,投资利税率43.63%,投资回报率27.55%,全部投资回收期5.13年,提供就业职位239个。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城际高速公路、城市交通、电子停车场领域。
尽管我国的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总论
一、拟筹建公司基本信息
(一)公司名称
xxx科技公司(待定,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
(二)注册资金
公司注册资金:690.0万元人民币。
(三)股权结构
xxx科技公司由xxx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投资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540.0万元,占公司股份78%;B公司出资150.0万元,占公司股份22%。
(四)法人代表
孟xx
(五)注册地址
xxx科技园(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
长沙,别称星城,湖南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中游地区
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
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
也是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京广高铁、沪昆高铁、渝厦高铁在此交汇,。
长沙地
处中国华中地区、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
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
面积11819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67.32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11574.22亿元,常住总人口839.45万人,城镇化率为
79.56%。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
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
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
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
长沙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
义的发祥地之一。
走出了黄兴、蔡锷、刘少奇等名人。
长沙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打造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文化品牌。
长沙有高等学校51所,独立科研机构97家,两院院士73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15个;有杂交水稻育种、天河超级计算机、国内首台3D烧结打印机等科研成果。
(六)主要经营范围
以智能交通设备行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产业。
(七)公司简介
xxx科技公司由A公司与B公司共同投资组建。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成立以来,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科技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二、公司主营业务说明
根据规划,依托xxx科技园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智能交通设备为核心的产业示范项目。
智能交通行业是根据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所需的设备、服务、技术而衍生出来行业群。
智能交通系统(即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是将先的电子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全方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借助种科技手段和设
备,将各核心交通元素联通,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以及各交通素的彼此协调、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形成人、车和交通的一个高效协同环境,建安全、高效、便捷和低碳的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有效地对交通状况进行管理,提高了城市交管理与交通服务水平。
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射频技术的路径识别产品是专门解决多义性路径识别问题,明确通行费用归属,实现联网收费后高速公路投资方利益合理分配的智能交通产品。
基于射频技术的路径识别产品的应用不但进一步促进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更好的满足用户需要,而且可以让高速公路投资方以合理的投入完整解决包括人工收费系统(MTC)和ETC两种收费模式在内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问题。
第二章公司组建背景分析
一、智能交通设备项目背景分析
智能交通行业是根据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所需的设备、服务、技术而衍生出来行业群。
智能交通系统(即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是将先的电子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全方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借助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将各核心交通元素联通,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以及各交通素的彼此协调、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形成人、车和交通的一个高效协同环境,建安全、高效、便捷和低碳的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有效地对交通状况进行管理,提高了城市交管理与交通服务水平。
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部分私人公司开始研究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智能论的研究和试验。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加速智能交通系统产业的发展力度。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在上述国家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
美、
欧、日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建设,并开始进
行交通运行本质规律的研究。
从美、欧、日等国家发展情况看,智能
交通系统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我国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快速上升到2015年56.10%,年均
提高1个百分点。
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内相关发展规划和联合国预测,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公路的建设,截至201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44万公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速公路总
里程第一的国家。
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速公里里程增至12.54万公里,已经超过了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0.8万公里的规划目标。
与国外相比,由于高速公路营运模式的不同,如美国的收费高速公路比例不到10%,而我国的高速公路中有95%属于收费公路。
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最大的通车里程以交通系统行业开始萌芽。
从萌芽阶段一直到80年代,主要是进行智能交通基础理及高比例的收费路段,却采取落后的人工收费模式,必然耗费
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造成通车速度慢,效率低下,高峰期拥堵严重
等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汽车数量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城市道路的建设却停滞不前,与汽车数量的增速相比有较
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庞大,土地面积有限,
造成城市可供建设道路面积越来越少;二是城市规划不完善,道路改
造成本大。
我国公安部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27,900.00万辆,较2014年末增长5.88%2006-2015年期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年复合增长率为7.52%,增幅达92.11%。
汽车数量的持续快
速增长,给我国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高速公路还是城市道路其
承受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交通流量急剧增长,也使得“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此引发的交通通行效
率低下、尾气污染和交通事故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影响居民
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2009年12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称,中国居民每天上班路上平均用时42分钟,居全球之首,并指出城市拥
堵是导致上班路上花费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中国每年的交
通事故平均在20万起以上,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
伴随着交通拥堵的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全国空气质量月报》2016年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
良比例为71.3%,轻度污染占19.3%,中度污染占5.9%,重度及以上污染占3.5%。
下图为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月份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越来越多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表明,污染颗粒物已成空气污染首
要的污染物。
根据《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数据指出,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高达4,612.1万吨。
而在这些颗粒物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可直接进入肺泡,与人体发生应激变化,
严重影响健康。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机动车尾气是颗粒物排放重
要来源之一。
汽车在空挡怠速、刚启动加速、或频繁加速减速的状态下,机动车排放PM2.5浓度升高,而排放PM2.5最少的则是以90公里
匀速前进的时候。
交通越拥堵,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导致的PM2.5情况
就越严重。
因此,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导致高
速公路及城市交通面临通行效率低下、安全故事频发、大气污染加剧
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
智能交通
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系统运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缓
解环境污染以及能耗问题。
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一般分为概念形成及试点、引入推广、普及应用和应用深化的不同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动态。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国际上ITS的发展。
与美国相比,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方向不清晰、标准不统一、应用分散、用户普及率不高等缺点。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开始尝试的智能交通应用,如高速公路ETC收费、路径识别、城市智能停车位、停车引导、营运车辆管理、拥堵收费、安全驾驶等逐步开始实施。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整体上仍处于其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展望未来,在社会大众、政府、企业共同的努力下,我国正持续加大对智能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有望进一步加快。
“十二五”规划提出“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智能车路协同、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等一些热点先进技术进行了部署。
而“十三五”规划则指出,信息化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进行城市交通信号控制
的一些基础性研究;90年代开始,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
等纷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十五”期间,智能交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并建立电子
收费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等一些示范点;我国的能交通系统已经进入
推广应用和改进的阶段,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技术和应用水
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供需矛盾效果有限。
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智能交通系统(ITS)的
资金逐步加大,其中“十五”各项关于ITS项目的投资达15亿元,到
了“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千亿元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期间投
资增幅极大。
国内的智能交通企业也随之发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智
能交通的研发、生产和普及。
这些都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以ETC 系统为例,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均达到了很高的普
及程度,而日本的ETC用户规模在7,200万户以上。
以ETC在停车场
领域的应用为例,如新加坡的停车场ETC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我国停车场ETC领域才刚刚起步。
预计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在
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时间里达到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投资水平,未
来的整体市场将持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2007年为247亿元,2014年达到
83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06%,以该增长速度推算,预计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的总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到1,413.81
亿元,2017年将达到1,413.81亿元。
作为未来交通优先发展的主题,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提高交通管理
效率、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交通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
的作用,符合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平安城市”
的要求,得到政策面的大力支持。
长期来看,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将在
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由此创造相应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行业为智能交通的细分行业,
其产品是基于DSRC、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感知目标对象,实
现对车辆身份及信息自动采集,准确处理车辆的相关通行、收费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电子支付的一种智能交通设备。
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完成车辆信息的自动识别、处理,可以达到帮助交通部门进行收费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
随着智慧交通理念的广泛普及,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引导下,我国
智能交通应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
业近年来呈现了高速的增长态势。
2012年行业的市场规模仅为6.40亿元,2014年就达到了12.81亿元,这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41.47%,2016年达到24.13亿元,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31.37亿元。
随着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市场在停车场智能化与路径识别等
新兴领域的拓展,未来其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预计2015年—2017年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System)称为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道路收费方式。
它是利用基于5.8GHz微
波频段的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设备来实现电子不停车收费:当
用户不停车通过ETC入口站时,ETC系统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入口信息发至OBU,OBU向集成电路卡(IC)中写入入口信息;当用户通过ETC
出口站时,ETC系统通过RSU及OBU之间无线通信读取OBU和集成电路卡(IC)卡中的入口信息等相关信息,计算通行费并完成电子钱包扣款,进而实现不停车收费。
ETC设备主要由路侧设备(RSU)和车载设备(OBU)组成,路侧设备主要是指安装在车道控制系统前端,发挥信息采集作用的专用设备,
其由天线和读写控制器组成;车载设备是指安装在用户车辆上作为记录车辆通行信息的车载设备。
根据运营需要,电子标签配套使用的IC卡有记账和储值两种应用方式。
记账卡方式下,与普通的账号卡付费形式完全一致,操作简便快捷,后台电子结算,适合大宗固定的车队式用户;储值卡方式下,实际上是一个电子钱包,适合于广大社会车辆用户。
与传统人工收费(ManualTollCollection,简称MTC)相比,ETC 收费模式每车收费过程耗时不到5秒,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
除此之外,ETC收费模式无需扩建收费广场,节省收费站的占地面积;同时无需排队停车,提高通行效率且减少了停车时的废气排放和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ETC可细分为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高速公路ETC)、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多车道自由流ETC)以及智能停车场收费系统(停车场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以其具有非现金交易、无需停车快速通过、有效提高通行能力、简化收费管理、降低环境污染等等明显特点和优势受到高速公路运营方的青睐。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世界各地为减少高速公路的排队交费现象,以及减少车辆频繁启动排放尾
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开始建设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
伴随着科技的
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ETC在各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虽然我国ETC用户数量增长迅猛,从2009年的52万增长到2016
年的4,300万,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但ETC用户在全国汽车用户中的
比例不到20%。
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动辄半数以上的ETC用户比例差距较大。
随着ETC全国联网的有序推进,国家鼓励ETC发展的政
策陆续出台,ETC产品的高效、环保、便捷、经济等优点逐渐被公众认知,我国ETC用户数量在既有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预计ETC用户比例将逐步提高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高速公路全国联网情况来看,2015年12月,全国ETC联网目标成功实现,全国除港澳台、海南、西藏之外的29个省份完成组网。
经
过数年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ETC系统全国联网等方面因素的刺激,ETC行业已经迎来新一轮快速增
长期。
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ETC的应用拓展主要面向停车场智能化以及城市路桥收费两个领域。
除了港澳地区和西藏、海南无收费高速公路,全国ETC联网将覆
盖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台湾地区现在也已经开通了ETC,目前
使用的是UHF频段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
2014年3月,交通部
发布的《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工作
的通知》指出,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ETC联网,建成较为完善的ETC基础设施网络,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100%,ETC专用车道数原则上不少于两入两出;匝道收费站ETC覆盖率不低于90%;建立多元化的用户发展模式,全国ET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户。
截至2015年12月,全国联网区域累计建成1.3万条ETC专用车道,全国ETC联网
目标成功实现,全国除港澳台、海南、西藏之外的29个省份完成组网,电子收费用户总量超过2,900万,已超额完成目标。
截止到2016年3月28日,全国ETC联网区域29个省份的ETC覆
盖范围达到了12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范围达90%以上;建成了1.46
万条ETC车道;建成自营客服网点1091个,合作代理网点2.6万个,
各类服务终端近2.4万台;发展ETC用户超过3200万户,较2014年
末增长了252%。
从2015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半年时间内,联网区域内跨省ETC交易量1.2亿笔,其中2016年一季度跨省交易量、交易额环比上季度分别上涨28%和32%,全网跨省清算及时率100%,正确率100%。
与传统的停车场收费系统不同,停车场ETC产品支持停车场进出
车道可以实现电子支付的自动收费,不但可以让车辆通行变得更安全
快捷,而且节约了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停车场的经营效益。
目前ETC在停车场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停车场的覆盖率很低,由于其对传统的停车场收费系统具有替代效益,未来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2014年我国ETC市场规模10.51亿元,超预期9,000万元。
由于2015年银行大规模购进OBU等ETC相关设备,采购金额约占该年ETC 市场规模的50%,促使行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未来银行仍会作为ETC产品的重要下游客户之一,但出现类似于2015年集中式采购的概率不大,因此未来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趋于平缓。
2016年该领域市场规模为22.40亿元,预计2017年达到29.79亿元。
二、智能交通设备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美国是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发展的风向标,其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政策、V2X强制安装立法等被各国重点关注。
2015年,美国交通部出台了《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2015-2019》,提出实现汽车互联和推进车辆自动化两大战略重点,同时提出打造更加安全的车辆及道路缓解交通压力,增强交通流动性,以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保护环境、全面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发展与创新、构建先进的车联网体系促进信息共享。
欧洲重视智能交通,尤其是车联网发展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
将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培养。
欧盟地平
线2020科研计划中,提出发展智能、绿色和综合交通,加速推进车联
网研发。
智能汽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运输工具,而是融合了智能
交互、自动控制、对外通信、人工智能等各类能力的综合型科技产品,同时也成为创新汽车服务的新型硬件载体。
预计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
汽车销量将达到23万辆,2035年将达到1180万辆,届时无人驾驶汽
车保有量将达到5400万辆。
尽管无人驾驶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业化探索,但是在技术、法
律等方面依然还面临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智能汽车以及车联网
之后,采集的海量数据需要多达数十个DSP芯片处理,经济成本太高;由于大量联网的传感设备以及对现有控制系统的改造,智能汽车遭受
黑客入侵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交通事故的责任判定也将限制智
能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为此,各国目前主要先开展自动驾驶立法研究,积极推进法律法
规前瞻布局。
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2013年发布了《自动驾驶汽
车的基本政策》,同时由包括内华达在内的4个州通过了自动驾驶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