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西汉军队建制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A.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C.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D.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2.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如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刺史B.郡守C.州牧D.祭祀
4.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
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
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
6.关于“文景之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生版)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
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时空线索
知识点
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夷夏之辨”
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知识拓展】
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
(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图解历史】
秦朝的民族分布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即学即练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1
《《选择题》》 其他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
●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
B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以后直至明清,科举确定为三年一试,称之"大比" ●把唐宋时期的台、殿、察三院和并总为一台的是在元朝 ●北洋大臣依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C ●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
D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中起义过程中,改刺史为(牧),州牧典兵成为制度。 ●东汉始把当时的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兰台") ●《大明会典》属于一部(行政法)性质的法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F ●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G ●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H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汉代(郎吏)往往被作为内朝官来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权限。 ●汉代的(光禄勋)(即秦和汉初的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与宫内警卫。 ●汉代(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汉武帝以后,在今新疆和中亚一些地区设(西域都护)为西域最高行政长官。 ●汉高祖建国后,丞相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制定汉法,新增《户律》、《兴律》、《厩律》,合为九章,称( 《九章律》)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K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制度局)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L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累日以取贵"、"仕宦以富"是人们对哪一种选官制度的批评?( "任子制"和"赀选") M ●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明代主要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Q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清代三院指理藩院、翰林院和(太医院) ●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清代幕府制盛行,从督、抚到州、县长官,多自辟幕客处理各种具体事务,这些幕客俗称(师爷) ●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秦和西汉的中央监察机构可以说是(御史大夫寺) ●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满人)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S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改革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军事改革
不仅涉及到军队组织、武器装备的改革,还包括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军队文化的塑造。下面就详细分析这段历史时期的军事改革。
首先,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变革。由于战国时期多国相互
战争,使得兵器不断改进,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战争理论和兵法。在此基础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建立了专门的军官选拔制度,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统一指挥体系,并在军事装备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分裂和混乱的时期,军事改革也一度停滞。在东汉时期,由于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军队的统一性逐渐丧失,士兵负担过重,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在这个背景下,著名的“白马之围”成为东汉末年军事衰落的一个典型象征。
然而,自唐朝开始,中国的军事改革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唐太宗时期,通过制
定新的兵制和军事法规,推行千人营制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唐太宗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文化建设,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忠诚度。
五代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军队变得更加重要。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
将领,如郭威、李存勖等,他们在军事战略和组织管理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五代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军事制度,如严刑峻法制度和以功赏为本的赏罚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十国时期,除了军事改革的继续外,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军事革命。南方
各个割据政权在军事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南唐时期,李煜非常重视军队的整训和装备,将南唐军队培养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习题】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组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在汉代,对于归顺的匈奴族部众,中央政府一般是设立属国来安置他们。所谓属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注引《正义》云:“以降来之民徙置五郡,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言‘属国’也。”据此可知,属国的设置()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以匈奴为主要收纳对象
C.巩固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度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2.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3.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4.秦国蜀郡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蜀地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蜀地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蜀地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
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蜀地的社会经济秩序
题组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5.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西汉的管理制度
西汉的管理制度
一、行政管理制度
西汉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中央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朝廷、宫
廷和中央官署,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郡、县、乡等。朝廷是最高决策机构,由皇帝
和宰相、大臣组成,管理国家大政。宫廷是皇帝的居所,同时也是举行各种重要仪式和会
议的场所。中央官署则是具体执行政府命令和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包括各部门和官员。
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是西汉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收集赋税。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由太守和县令领导,分别对
应于现代的省和县。乡是更小的行政单位,由乡长领导,负责管理乡里的日常事务。
在行政管理中,西汉注重法治,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在行政管
理中,西汉还重视宣传政策,通过制定儒家经典和使用甲骨文等方式来传达政府的政策和
理念。
二、军事制度
西汉的军事制度是建立在早期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的,主要包括官军和民兵
两种军事力量。官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军队,由将军、校尉等官员领导,负
责国家的国防和安全。民兵则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军队,主要负责地方的防卫和维
持社会秩序。
在军事制度中,西汉注重训练和装备,建立了规范的军事训练和装备标准,确保军队的作
战能力和战斗力。同时,西汉也非常重视军队的纪律和组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纪律管理
和官阶制度,保障军队的统一指挥和有效作战。
三、法律制度
在法律制度方面,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文化的朝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律令来规
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这些法律和律令包括刑律、律令、仪注等,主要用来规范各
天津市部分区2022年-有答案-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出土的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字,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可以()
A.夏朝的禅让制
B.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C.西周的分封制
D.西周的宗法制
2. 在地方上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
4. 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宗法制度
5. 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A.《禹刑》
B.《唐律疏议》
C.《秦律》
D.《大清律例》
6.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②汉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 史学家剪伯赞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的历史事件是
A.汉武帝大破匈奴
B.汉朝和亲匈奴
C.窦宪出击北匈奴
D.张骞凿空西域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
《六韬》:5骑1长,10 骑1吏,100骑1 率,200骑1将 战斗队形:30骑1屯,60骑1辈
秦始皇兵马俑:
Baidu Nhomakorabea
4骑1组,3组1列,9列为1个作战单位 (108骑),并配战车6辆
三、秦汉时期军事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集权 国家,此时创立的中央集权军事领导体制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统帅,中央军为主力, 中军与外军相表里,地方军与边防军相呼 应,正规军与地方武装相结合,内重外轻、 以重驭轻的武装力量体制,并为历代封建 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兵种
•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选择英勇善 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另将 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 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 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 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 汉主力军队。 • 汉武帝前,车、骑并重,之后,骑兵取代车兵, 成为汉军的主力兵种,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向 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府兵瓦解
•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卫 士涣散,朝廷开始实行募兵 制,后改称“彍骑”。 • 开元二十五年(737),以 募兵代府兵戍边,称“长征 健儿”。 • 天宝八年(749),各折冲 府已无兵可调,朝廷只好下 令停发鱼符敕书,府兵制正 式废止。 • 府兵制为募兵制所替代,募 兵已具有雇佣兵性质。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启思导学1】从下列数据图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有何隐患?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提示 信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 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后来以“七国之乱”为代表 的王国问题。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并简析这些 措施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光武帝“柔道”治理天下的“光武中兴” 与黄老之学下“文景之治”的异同。 提示 (1)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相同点:都是治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 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 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 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国防历史
♦ 一、我国古代国防的简况 我国古代国防的简况 ♦ 我国的国防是从夏朝开始的,有着4千 多年的历史。要说国防必然要说到战争, 战争史要比国防史长的多。下面,我就先 说一下我国历史上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场战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争-----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 距今4600余年前,黄帝与蚩尤在今河北 省涿县进行了一场大战。这是我国历史上 见于记载最早的战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夏族各部落不堪忍受异族的统治, 夏族各部落不堪忍受异族的统治 , 纷纷起来反抗。 原立国于有熊( 纷纷起来反抗 。 原立国于有熊 ( 今河南 省新郑县一带) 的黄帝, 省新郑县一带 ) 的黄帝 , 联合夏族各部 展开了反抗蚩尤的斗争。 落,展开了反抗蚩尤的斗争。 ♦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初战地点在今 河南省中部。 河南省中部。黄帝深知蚩尤部落使用铜 制兵器,不易抵御, 制兵器,不易抵御,但由于他们从南方 对北方的天候地形不熟悉, 来,对北方的天候地形不熟悉,所以决 定实施后退作战的方针, 定实施后退作战的方针,即将他们引到 一个陌生的地域, 一个陌生的地域,以增加其生活和行动 的困难,然后在战力衰退之际, 的困难,然后在战力衰退之际,捕捉机 会歼灭之。 会歼灭之。
♦ ■国家军队的创立。据史书记载:原始社会没有军队, 国家军队的创立。据史书记载:原始社会没有军队, 到了末期,经过氏族、 到了末期 , 经过氏族 、 部落之间的暴力争斗建立了夏 王朝。统治者需要巩固政权,镇压奴隶的反抗, 王朝 。 统治者需要巩固政权 , 镇压奴隶的反抗 , 平息 被征服民族的反叛, 被征服民族的反叛 , 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 氏族,建立军队已成为必然。同时, 氏族 , 建立军队已成为必然 。 同时 , 青铜器制造技术 的发展,生产力已较原始社会有了提高, 的发展 , 生产力已较原始社会有了提高 , 基本具备了 建立军队的物质条件。所以, 建立军队的物质条件 。 所以 , 夏朝出现了由少数不参 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 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 , 担任王室的 警卫,一旦发生战争,便临时征集平民组成军队。 警卫 , 一旦发生战争 , 便临时征集平民组成军队 。 贵 族卫队是军队的核心和骨干, 族卫队是军队的核心和骨干 , 这就是最初形式的国家 军队,也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到了商朝, 军队 , 也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 。 到了商朝 , 从殷 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已有“丁酉贞, 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 , 已有 “ 丁酉贞 , 王作 三师,左中右"的记载, 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有固定的 编制和数量---王师三师。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 ---王师三师 编制和数量---王师三师。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 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 , 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 在西 周灭商的“牧野之战” 已有“戎车三百乘、 周灭商的 “ 牧野之战 ” 中 , 已有 “ 戎车三百乘 、 虎贲 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的记载。 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的记载。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期末阳光调研试卷
历史
2023.01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大题(即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解析问答题),共8页,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填涂,填空、材料题的答案均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能直接证明元谋人和北京人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考古发现是()
A.人类的骨骼化石B.炭屑和烧骨C.动物和植物化石D.打制的石器2.初中生小明在学校组织的“爱我家国,以诗述史”主题活动中,为下图中的文物配上了诗句,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①半坡村稻谷飘香,旧石器砰砰作响B.②火光照耀周口店,采集狩猎打石器C.③人文初祖真豪杰,制瓷挖井造宫室D.④春秋争霸竞登台,吴越之地恩仇起3.考古界目前尚未发现夏朝留下的文字记载,所以传说、后世文献、考古资料是了解夏朝情况的主要途径。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通过碳-14测年、考古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通过材料可以得出()
A.考古挖掘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方式B.古代文献不能够证明夏朝的存在
C.历史研究需要不同的史料来证明D.二里头文化反映了原始社会文明
4.四川三星堆遗址曾多次发现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上述文物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A.良渚文化相对先进B.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国古代史试题(卷2)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国古代史试题(卷2)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31~132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年济南模拟)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
治者而兼地主。”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
解析:C材料中的信息“封君”,说明是分封的诸侯国,“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符合这一特点的是西周的分封制。A项出现于古希腊,B项出现于秦朝,D
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体制。
2.(2012年厦门模拟)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秦汉以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弊端。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下列书法的种类依次是()
A.隶书楷书小篆行书
B.行书隶书草书楷书
C.行书篆书草书楷书
D.草书篆书行书楷书
初中历史西汉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西汉建立教案
主题:西汉建立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2. 掌握西汉的创立者及重要事件;
3. 理解西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大汉高祖刘邦的兴起;
2. 西汉的统一和繁荣。
三、教学难点:
1. 高祖刘邦如何夺取天下;
2. 西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西汉时期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汉建立的兴趣。
2. 学习西汉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并介绍大汉高祖刘邦的生平及他如何夺取天下的过程。
3. 学习西汉的统一和繁荣,重点介绍汉武帝的改革和对外扩张政策。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西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并展示各自的结论。
5. 总结:简要总结西汉建立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并鼓励学生思考西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课堂延伸:
1. 观看相关视频或纪录片,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丰富对西汉时期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西汉建立的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查阅资料,撰写关于西汉建立的小论文;
2. 完成与西汉建立相关的练习题目,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七、板书设计:
1. 西汉建立
2. 大汉高祖刘邦
3. 汉武帝
4. 西汉的统一和繁荣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对西汉的建立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并明白西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第11课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D
解析“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知西汉在今新疆地区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结合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可知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故选D项。屯田的发现说明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长期的管辖,并非仅力保丝绸之路畅通,排除A项;“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并不属于先进生产技术,排除B项;仅据一些发现的遗址,不足以得出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的结论,排除C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都督府和都护府虽然在分布格局和管辖地区上有所不同,但都有利于对边疆的管辖,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都督府与都护府之间相互牵制,排除A项;都护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行使对边疆的管辖权,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都督府与都护府在分布格局、管辖地区方面的差别,无法反映“唐朝形成完善的都护管理制度”,排除D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中“适度统治”“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可知,羁縻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和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B项正确;A 项中“永久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材料中的“边疆民族地区”属于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流”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中“有效管辖”的表述与材料中的信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不符,排除。
4.A
解析材料“分别是:山海关、前所、前卫、沙后所、宁远(兴城)、锦州,形成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一段链条……”体现的是明朝在东北设卫、所,对边疆实行有效管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自主权的扩大,B项排除;“改土归流”主要是在西南地区实行,C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四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四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谈及古代某政治制度,费孝通先生曾说:“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字塔……他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此处他描述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三省六部制
2.公元前405年,战败的雅典向斯巴达国王求和,国王称无权决定;之后,在获得斯巴达监察官的允许后,雅典代表到达斯巴达;最终,斯巴达公民大会决定与雅典签订条约。这表明斯巴达
A.国王不掌握实权
B.民主政治程序烦琐
C.监察官独断专行
D.寡头政治受到限制
3.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
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D.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4.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适当地放松人身控制
5.如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如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高(含答案)
第1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
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2.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粵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这反映了汉代
A.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显现B.推恩令政策的影响深远
C.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扩大D.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解决
3.2016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B.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C.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D.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D.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5.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西汉军队建制
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以正卒两支守卫京师。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归卫尉率领;另一支为北军,保卫京师,归中尉率领。两支各有两万人。武帝时,各减至一万人。正卒一年一轮换,不利于保卫京师。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
期门军和羽林骑
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林孤儿。
期门军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①能骑射者组成,共约有一千人,归光禄勋掌管。因常为侍从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
羽林骑是于太初元年(前116年)选六郡良家子组成,约七百人,亦属光禄勋。羽林骑原叫做建章营骑,因守卫建章宫而得名。
后更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②之意。
羽林孤儿是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的,因养在羽林官署,教习战射,而有此称
号。
八校尉
禁卫军是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
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