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合集5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合集5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合集5篇)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他每个星期日和朋友一起都去吃韩国菜。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语法教学一直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

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学者还是认为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是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则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教案及反思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教案及反思
• 互动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 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术,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提
02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基于母语背景的对外汉语偏误 分析方法
• 了解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分析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预测可能 出现的偏误
• 语言结构差异:词汇、语法、语序等方面的差异 • 语言功能差异:表达方式、交际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 文化差异:习惯、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 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 果 • 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加强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偏误分析案例
案例:高级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的学习
• 偏误类型:语法偏误,如时态错误、语序错误等 • 教学策略:加强语法教学,通过讲解、练习、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习者掌握 语法
反思:
•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适合高级学习者的语法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 • 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语法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语法偏误是否得到有效纠正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针对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加强汉语与日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针对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加强汉语与韩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对外汉语 偏误分析教学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偏误 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 语料库建设:建立对外汉语偏误语料库,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 和学习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对外汉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

1. 词语搭配偏误。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词语搭配偏误的情况。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开车”误写成“开机”,将“吃饭”误写成“吃面”,这些都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导致了对汉语词语搭配的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的积累和实际运用。

2. 语法结构偏误。

另外,在学习汉语语法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偏误。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我去了商店买东西”误写成“我去了商店买了东西”,这是因为在一些语言中,动作的完成与否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副词或者语境来表示的。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3. 词汇用法偏误。

此外,词汇用法偏误也是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高兴”误写成“开心”,将“晴天”误写成“大太阳”,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出现了偏差。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分析:先比较两个句子: (1)我有两本书. (2)桌子上有两本书. 这两个句子都是“有”字句,但(1)是表示领属的,“书”归“我”所有;(2)是存在句,表示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东西——桌子上存在着两本书.两个句子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的主语是拥有者,(2)的主语是处所,而处所通常是地方(北京、中国、外面、旁边等)或者是“名词+方位词”(桌子上、屋子里、树下、房后等). 你句子中的“书包”不可能是书的拥有者,只能是处所,但你没用“里”.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1

2

3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受到越来越多非华裔学习者的关注和学习。

然而,由于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外汉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第一种偏误是词语搭配偏误。

例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开车”时会误用“做车”,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做”和“开”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开车”这一固定搭配的错误理解。

此时,需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逐渐纠正这一偏误。

第二种偏误是语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使用“了”这一语法标记时会出现偏误,例如错误地使用“我吃了饭了”来表达“我已经吃饭了”。

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语法结构,导致了对汉语语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第三种偏误是语音偏误。

由于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者在发音时很容易出现偏误。

比如,“sh”和“s”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区分,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无法准确区分“十”和“是”。

对于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模仿标准发音、反复练习来逐渐纠正。

第四种偏误是习惯用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我很高兴”时可能会误用“我很快乐”,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高兴”和“快乐”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逐渐纠正。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中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是可以逐渐纠正的。

希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in、zh、z等字母的发音,遇语法教学要多创造语境,不要让学生总是做干巴巴的词语替换练习。

用课文所给的语法点和相近的词语反复进行比较。

以上这些可以减少偏误的出现。

3.3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汉语素质,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参加培训和中国大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历教育。

普通话水平应该过关,所谓“过关”,是指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应该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对外汉语教学所教授的是普通话,而不是方言,也不是带方言味儿的普通话。

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受时间、条件、环境、母语、学习动机等的综合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寻找语言规律,而不是像孩子学母语那样靠耳濡目染。

所以汉语教师应该能够解释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

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还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以上探讨了偏差分析及应对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偏差分析存在着一些局限,比如正确和错误的偏差标准难以区分,学术界对偏误分析研究存在着重语音、语法、词汇的现象,偏差分析范围主要锁定在中介语上。

尽管如此,偏差还将继续存在,偏差这一理论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注释:①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21.②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5.③马赟.“是非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2期:40.④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2期:50.⑤刘颂.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外语教学[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30.⑥孙琳琳,郝燕妮.对外汉语教学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10.。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时候: 我等三个小时了 (此时“了”在句尾)
3、我的家乡很多下雪 我的家乡很少下雪
分类: 传统分类:词汇 :副词的用法 局部性偏误:反义词辨析不清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副词的不了解 隐性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分析:“很多”和“很少”表面上是个意义对立、用法相同的两个词语,只要能用“很 多”,就可以按相同的用法使用“很少”.但这是一种误解.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分析:先比较两个句子: (1)我有两本书. (2)桌子上有两本书. 这两个句子都是“有”字句,但(1)是表示领属的,“书”归“我”所
分类: 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分析:“了”有两个位置:(1)紧挨在动词后面;(2)句尾.因此,只能说: 我等了三个小时公交车 我等三个小时公交车了 只有一种情况“了”可以在“三个小时”后面,那就是宾语“公交车”被省略的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 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 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 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2.我等三个小时了公交车 我等公交车等了三个小时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1、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对外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根据偏误的来源分类
• 规则偏误:学习者对汉语语法规则掌握不牢
• 词汇偏误: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掌握不牢
• 语境偏误:学习者没有充分理解语境
对外汉语语法偏误产生的原因

学习者的母语影响
• 母语与汉语语法规则的差异
• 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的认知因素
• 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动机等
• 学习者的认知方式
⌛️
教学因素
可编辑 DOCS SMART CREATE
对外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CREATE TOGETHER
可编辑 DOCS
01
对外汉语语法偏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对外汉语语法偏误
语法偏误是指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出现的语法错误
• 句子结构错误
• 词序错误
• 词语搭配错误
语法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 初级学习者:常见的语法错误
提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效果的建议

改进教学方法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优化教材编写
• 教材内容要系统全面
• 教材要贴近学习者的需求
⌛️
提高教师素质
•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语法知识
• 教师要关注学习者的需求
•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那个女孩漂亮”→“那个女孩很漂亮”
• “这杯水热”→“这杯水很热”
03
形容词误代案例分析
• “这个苹果大红色”→“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 “那个女孩高漂亮”→“那个女孩很漂亮”
• “这杯水烫热”→“这杯水很热”
04
对外汉语语法偏误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自身存在着一个介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一语言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一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行偏误分析首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操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一位学习者的同一篇作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从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止播放那首歌。

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例如:(3)*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要)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4)*快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自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用法,所以在该使用的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行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而预测偏误的发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

例如:(5)*我每天吃晚饭在食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2、系统性偏误(systematic errors),出 现在学习者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则,只是它是一 个错误的规则的情况下;(知而不改)
3、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规 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
(知而且改)
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 两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 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 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 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 种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 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
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 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 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访问” 这一语义挂上了钩。
对比分析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 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汉语: 修饰语 + 中心语
对比分析法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 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 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 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 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对比分析法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 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 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 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 比如: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在语言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许多语言的语法错误并非来自母语的干扰,也不能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来加以解释,“对比分析”在预测语言错误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就把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来,注意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并对其加以分析,以期发现和了解语言学习的策略和过程。

一、偏误分析理论的提出最早提出偏误分析理论的是语言学家科德,他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中提出偏误的概念,并将“偏误”和“错误”加以分析。

他认为“错误”具有偶然性,属于语言行为范畴;“偏误”具有系统性,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偏误分析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偏误的来源,并以此说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偏误在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1972年L .Slinkier在论文Inter language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基础。

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理论中介语假说中发展起来。

1984年中国学者鲁健骥发表论文《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开始。

他以L .Slinkier的中介语理论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偏误”与“错误”的不同,总结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其产生的5个原因。

二、偏误分析研究自偏误分析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学着对偏误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国内偏误理论分析在近30年的不断探索中,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笔者在认真阅读中国知网上近30篇有关偏误分析的论文后,对现阶段的偏误分析研究成果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小结,大多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只是希望此篇文章能、让初学者对于偏误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偏误的来源即偏误产生的原因1.语际迁移即母语向目的语迁移。

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这样在学习其他的目的与的时候就发生了语际之间的转移,很多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不能在学习目语的时候抛弃母语的影响,就导致了这种偏误的产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18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张星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近年来,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状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许多学者纷纷开始研究汉语偏误。

这使得对汉语偏误的分析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从偏误的定义、类别、作用、来源和对汉语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偏误;意义;原因一、偏误分析的定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失误和偏误的概念,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错误,如本来想说A ,一时不小心口误或笔误脱口而出成了B ,这是一种没有规律不能预见的错误,即使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并且不能正确反映说话者的语言技能。

偏误则是偏离了正确的语言规律,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如我们学习英语时,受汉语影响,经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在一般现在时后边要加“S ”,这种错误无处不在,也是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偏误分析的类别和作用偏误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偏误的严重性,将偏误分为全部偏误和部分偏误。

根据偏误的形式特征,将偏误分为系统前形成的偏误、系统的偏误、系统后的偏误。

根据偏误的结构,将偏误分为添加、遗漏、替换、乱序。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偏误及偏误分析的作用是什么呢?科德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偏误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已有和未获得的知识领域,最后学习者自己可以用它来不断纠正他们对目标规则的不正确归纳和推理。

随着学习水平的不断加深,它逐渐过度到目的语。

”所以,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一步证实了中介语认知系统的整体结构是有序的,并且它具有普遍的获取顺序和发展的接续性。

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积极的反馈和依据,包括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

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阶段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常规错误,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找出难点、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便于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的掌握,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制……从而避免学生的僵化、石化错误,让学生扎实打好每一阶段的基础,一步步掌握规律、培养语感、理性地学好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自身存在着一个介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一语言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一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行偏误分析首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操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一位学习者的同一篇作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从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止播放那首歌。

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例如:(3)*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要)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4)*快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自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用法,所以在该使用的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行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而预测偏误的发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

例如:(5)*我每天吃晚饭在食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6偏误分析1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6偏误分析1




(三)离合词固有的特点
离合词的“骑墙性” :兼具词和短语的特征的“中间状态 语义上:离合词重叠式具有“时短量少”的时(动)量义,还兼具“委 婉”、“尝试”、等情貌义 句法上,离合词重叠式通常不作定语,绝大多数任谓语不能后接宾语 语用上,离合词重叠式语体较低




三、教学策略
1. .“双音节动词重叠---双音节动宾短语的动词重叠---动宾 式离合词重叠式”依次讲解,区分开来教, 教材一般是先 一般动词,几阶段后离合词. 2.重视讲解顺序 .先“形式”后“内容” 。“形式”指离 合词的重叠形式(“VVO”和“V了VO”)。“内容”指离合词 重叠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特点。
然.前提是不伤害学生积极性,有错必纠会造成学生回避策略
例:*I like taxi but my friends said no not that we should be late for school. *If I heard from him I will let you know.




第六讲 偏误分析
10844002
主要内容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 二、偏误分析的过程 三、偏误的分类 四、偏误分析与教学 五、偏误分析的发展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

偏误分析的提出 错误和偏误 国内偏误分析的情况
偏误分析的概念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学导论》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中所产生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 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赛林格(Selinker)1969
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 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 统.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现如今,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习汉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趋势。

然而,由于其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误。

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首先,谈到名词的数量表示,许多学习者往往容易混淆“一个”与“一些”的用法。

在汉语中,表示数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个”或“一些”,而学习者往往会将二者混淆,导致语法偏误。

通过大量练习和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语法点。

其次,介词的使用也是许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的偏误之一。

汉语中的介词用法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存在很大不同,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介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例如,“在”和“在…里”、“和”和“跟”等介词的使用,在实际语境中往往会造成学习者的困惑和错误使用。

通过大量的语境练习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这类语法偏误。

此外,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也是对外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许多学习者在运用动词时往往会忽略时态和语态的使用规范,导致语法偏误。

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用法的动词,如“给”、“被”等,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时态和语态的搭配规则。

通过大量的例句练习和语境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用法。

再次,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是许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的偏误之一。

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方式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存在差异,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和副词的位置和修饰对象。

例如,“很”和“非常”等副词的使用,在不同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

通过大量的句型模仿和语言实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技巧。

另外,量词的使用也是对外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难点。

汉语中的量词种类繁多,学习者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

例如,“个”、“本”、“条”等量词的用法,需要根据名词的特性和数量进行选择,否则容易产生语法偏误。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语法难点,学习者在掌握这些难点时容易出现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偏误分析

二、偏误释例1.语法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1)遗漏:该用的成分而未用。

如果回家,我朋友一起喝酒。

(如果回家,我跟.朋友一起喝酒。

)我的单位每次参加了这三个法人设立的过程。

(我们单位每次都.参与这三个法人单位成立的过程。

)温阳温泉附近很多观光地。

(温阳温泉附近有.很多观光地。

)吃晚饭以后我们照很多照片。

(吃晚饭以后我们照了.很多照片)你最喜欢酒是什么?(你最喜欢的.酒是什么?)(2)误加:不该用的成分而用。

我回答对.客户。

(我回答客户。

)这个成语没有在.中国。

(这个成语中国没有。

)只要很.多听、很.多说、很.多练就能学好。

(只要多听、多说、多练就能学好。

)我还没结婚了.。

(我)159个的.宿舍间。

(159房间。

)(3)误代:该用甲而用了乙。

台湾跟.韩国热得多。

(台热得多。

)上高中时不.去过学院。

(上高中时没.去过学院。

)驻在员都.20名。

(驻在员共.名。

)……真.好的安排。

(……很.好的安排。

)我家旁边在.一家易买得。

(我家旁边有.一家易买得。

) 商店前面有.我们学校。

(商店是.我们学校。

)一点儿...奇怪的菜。

...奇怪的菜。

/ 有点儿(4)错序:成分的位置放错了。

全家人跟.一起吃晚饭。

(跟.全家起吃晚饭。

)计划工作比较多比.访问。

(计划工作比访问...多。

) 现在也.我们努力研究。

(现在我们努力研究。

)她下课以后,在教室里一直..在..学习。

(她课以后,一直教室里学习。

)复杂定语的顺序如下:①领属性名词、代词→②处所词间词互为先后→③数量短语(后面为描写性的定语)→④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⑤数量短语面为限制性定语)→⑥形容词(短语)以及其他描写性词语→⑦不用“的”的形容词和描写性词。

例如:他那件刚买的新款丝绸衬衫。

状语的顺序是:①表示时间的状→②表示语气、关联句子的状语→③描写动作者状语→④表示目的、依据、关涉、协同的状语→⑤表示处所、空间、方向、路线的状语→⑥表示的状语→⑦描写动作的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自身存在着一个介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一语言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一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行偏误分析首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 )和“偏误” (error )。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操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一位学习者的同一篇作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 )*从4 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 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止播放那首歌。

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 ,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例如:(3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要)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4 )*快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自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用法,所以在该使用的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行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而预测偏误的发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

例如:(5 )*我每天吃晚饭在食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而英语是地点状语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时间状语在前或者在句尾。

所以学习者会受英语语序的影响,造出有偏误的句子。

因此在讲解动词谓语句的语序时,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在说明基本规则之外,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练习,比如列出以上带有偏误的句子,指导学习者改正,以便学习者早发现问题、早重视、早纠正。

、语法偏误的成因和特点一)偏误成因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常归纳为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睡不着”。

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指教师和 教材)等五个主要方面。

例如:(1) *什么你要买?例(1)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在用汉语表达疑问时,学习者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将要表达的内容按照英语的语序讲出来,于是产生偏误。

(2)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例(2)误加了量词“个”。

学习者因不了解“天”前不能加量词这一特殊规则,误将汉语中 名词前要加量词的规则泛化。

(3 ) *……。

那就是我想说的话。

例(3)误用了代词“那”。

汉语中代词“这”表示近指, “那”表示远指,用于总结,即回 指时,把刚刚提及的内容看作“近”的情况,用“这”指代。

而英语中表示近指和远指的是“this ”和“that ”,在相同情况下,把前面提过的内容看作过去的 “远”的情况,用“that指代。

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用汉语表达时,常常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误用“那” 替代“这”。

(4) *昨天晚上我喝了很多茶不能睡。

例(4)学习者回避使用动补短语,误用“不能睡”这一形式替代(5 ) *今天学校在进行运动会。

例(5)偏误在于混淆了“举行”和“进行”的用法。

“进行”是谓宾动词,后面不能接名词。

但是它的这一用法无论在教材, 还是词典中都没有说明。

教材中对“进行”的解释是“be inprogress ”,对 “举行”的解释是“ be in progress , to carry on , to con duct. ”。

而《现 代汉语词典》对“进行”的解释是“从事(某种活动)”,对“举行”的解释是“进行(集会、 比赛等)”。

所以,学生在使用中容易出现误用偏误。

在实际中,偏误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影响偏误的五个方面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时还同时起作用;另一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划分也还不甚科学,分类标 准不统一,概念有所交叉。

因此分析偏误的成因, 并不是要生搬硬套上述五个方面,而是要以这五个方面为参照, 研究偏误产生的具体的思维心理过程,并在差异中求共性, 探求第二 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二)偏误的阶段性特点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偏误也有不同的特点。

1 •对比性偏误和非对比性偏误。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负迁移 作用而产生的偏误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解释说明,我们称这类偏误为对比性偏误。

但是很多 情况下产生的偏误无法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证实, 这类偏误我们称之为非对比性偏误。

对 比性偏误多发生在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厉害的初级阶段,而非对比性偏误多发生在学习的中、 高级阶段,此时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减弱,受目的语的影响增强。

例如:(1 ) *昨天看的电影没有好看。

(不) (2 ) *他气得没有话说。

(说不出话来) 例(1)是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当说明人或事物过去的性质或状态时,日语中必须使用表示过去的助动词。

受母语的影响,学习者在该用否定词“不”的地方误用了 “没有”。

属于对比性偏误。

例(2)是由于用简单形式替代了复杂形式而引起的偏误,属于非对比性 偏误。

2.单句偏误和超单句偏误。

单句偏误是指发生在句子内部的偏误,主要表现为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以及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的偏误。

这类偏误主要发生在初级阶段。

例如:(1 )*我们已经八等了两个小时在火车站。

(2 )*院子(里)有几棵树。

超单句偏误是指发生在句子之间的偏误,如句子之间的连接形式和照应代词的偏误,以及受语境、语用的限定而出现的偏误。

这类偏误主要出现在中、高级阶段。

例如:(3 )*她穿的那件衣服很好看,[于是]大家都很喜欢。

(4)*第一轮,隹(田中)迎战韩国的学生,他(韩国学生)的技术好是好,但是不如田中的技术好。

偏误的产生具有阶段性,也具有反复性、顽固性。

所以各个阶段所犯的错误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学习者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并将正确形式巩固下来,就会堆积偏误,严重影响向目的语靠近的进程。

三、语法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进行偏误分析之前,首先要确立标准,口语具有多变性,因此应以普通话的标准书面语作为检验的标准,然后再依次进行选材、分类描述和分析解释。

(一)偏误用例的选取我们可以选取同一学习阶段的用例,反映学习者某一阶段的语言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怎么……呢?” 这一反问句形式之后,我们从同一班级的不同学习者的作业中收集到以下句子:(1 )*我借了钱,怎么(不)还给人家呢?(2 )*你中午吃得那么多,现在怎么[不]会饿呢?例(1)少用了否定词“不”,例(2)多用了否定词“不”。

可见,学生对“否定句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这一规则还没有熟练掌握,必须反复操练。

也可以选取不同学习阶段的用例,历史地动态地反映学习者学习的过程。

比如一个学习者在不同阶段造的两个句子:(3 )*上课快迟到了,我(要)快点儿走。

(4 )*又过了几天,我们班的一个韩国同学来我的房间,告诉我明天她也(要)回国了。

例(3)是她上初级班时写的,遗漏了助动词“要” ,例(4)是她上中级班时写的,仍然遗漏了助动词“要”,由此可知,这一偏误在她的学习中已经具有“化石化”倾向,必须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无论是纵向选材还是横向选材,在实际操作中,都要注意区分失误和偏误。

例如:(5)*闯红灯是一种违反交通规则而且具有危险性(的行为)。

例(5)是句式套用造成的宾语中心语的遗失,这是母语为汉语的人因疏忽也会出现的“成分残缺”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应选为偏误分析的材料。

(二)偏误用例的分类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是纷繁复杂的,对这些偏误进行整理归类是描述的重要环节。

根据分析的需要,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从分析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角度分为遗漏、误代、错序等。

例如:(1)*即使你们不同意,我(也)要买这本书。

(遗漏)(2)*尽管采用了最好的技术,我们仍然不能修(修不好)这台机器。

(误代)(3)*我好几次遇到过(遇到过好几次)令人吃惊的情况。

(错序)也可基于各级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将偏误分为不同的语法项。

例如:(4 )明天早上八点我们出发学校(从学校出发)。

(不带宾语的动词使用不当)(5 )我不太知道中国(了解中国)。

(带一个宾语的动词使用不当)(6 )他借给图书馆(借图书馆)一本书。

(双宾语动词使用不当)(7 )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进行研究人口问题(研究人口问题/进行人口问题的研究)(带动宾的动词使用不当)无论采取哪种标准,我们都应该注意分类的一致性,因为一方面,如果把不同类别的偏误放在一起,就不能清晰地反映偏误产生的本质原因;另一方面,如果不把同类的偏误放在一起,也不能看到问题的全貌。

(三)偏误用例的分析学习者的母语不同,或者学习阶段不同,或者使用语言的环境不同,将产生不同的偏误。

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偏误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在进行偏误分析时,特别是解释偏误的原因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解释必须合乎语言规律;第二、应尽量从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析应力求深入浅出,尽可能少绕弯子”。

(肖奚强,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1,(1) : 46-52 )语法偏误分析的目的是指出偏误,解释规律,因此分析必须符合语言规律。

比如汉语中“一下子”常常用在动补短语前作状语,但是有时可以加“就”,有时不能加“就”。

例子如下:(1 )*他的病很重,一下子就好不了。

(2 )里里外外都干净了,心情一下子就舒服起来。

(3 )房间很小,一下子就收拾好了。

从句法形式上看,例(1)和例(2)、例(3)的最大不同是:例(1)动词后是可能补语,例(2)动词后是趋向补语,例(3)动词后是结果补语。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用“在用‘一下子' 作状语的句子中,可能式动补短语前不能加副词‘就' ”这一规则来解释例(1)的偏误。

再比较:(4 )他骑得很快,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例(4)也是可能式动补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动词前同样可以加“就”。

可见前面选取的例子是不全面的,解释是不完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