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集聚的区域比较分析
工业园各功能区域的定位和功能描述分析
工业园各功能区域的定位和功能描述分析开放性原则是指在工业园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坚持开放合作、多元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
开放性原则体现了工业园不断发展的需求,通过与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代化的工业园区通常会更加注重环保建设,通过采用新型的环保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园区的建设还可以逐步促进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环境的美化,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园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竞相打造的经济增长极。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借助工业园的优势,推进区域产业升级、扶持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质量水平等。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工业园定义工业园是指为满足工业产业的需求,规划建设并集中安置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和相关设施的区域。
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
工业园的建设和运营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政策、投资资金、企业布局和科技配套等。
(一)定义要素1、区域限制工业园必须具备一定的区域限制,其边界应当明确划定,并且应当符合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区域限制可以是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可以是政策和法律的限制。
2、企业数量工业园内应当集中安置一定数量的企业。
这些企业可能属于同一行业或者不同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具备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3、设施配套工业园应当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物流和生活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当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和员工的生活需求。
4、政府支持工业园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
能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土地政策、人才引进等各种方面的支持,以促进工业园的发展和壮大。
(二)类型划分1、按照所有权分类根据所有权可以将工业园划分为政府型、企业型和混合型。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这种协调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现状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等,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和建筑业,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在这些产业中,农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服务业相对较薄弱。
农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额。
西部地区的环境较为适宜农业发展,且农产品的种类较多。
然而,西部地区的农业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发展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工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重工业和资源加工业。
西部地区富集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西部地区也面临着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占比较低。
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和物流等方面。
尽管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中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加强一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食品安全保障;同时,通过提升二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带动一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西部地区人口较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在一产业向二产业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水平。
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GMM实证分析
关键 词 :工 业 污 染 ;排 污强 度 ;区 域差 异 ;GMM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14 5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一 19 2 1 ) 50 1—5 6 1O 6 (0 0 0 —0 20
一
、
文 献 回 顾
投入 的视角解 释 E C的形成 ,认为 随着环境资 源存 K 量 的变化 ,对环 境质 量要 求较 高 的人 群 的 比例 会 逐 渐提高 ,带动人 力 资本 污染 弹性 下 降到负值 域 ,在 人力资本 投入越 过 一个 特定 “ 门槛 ”后 ,环境 曲线
Vo . O No 5 11 .
Se .2 0 p 01
中 国工 业 污染 的 区域 差 异及 其 影 响 因素
基 于省级 面板数 据 的 GMM 实证 分析
耿 强 ,杨 蔚
(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系 ,江 苏 南 京 2 0 9 ) 南 10 3
摘
要 :本 文 采 用 中 国省 级 面 板 数据 ,分 析 了工 业 污 染 排 放 强 度 的 影 响 因 素及 其 在 东 部 和 中西 部 的 差 异 。实 证 研究 表 明 ,工 业 污染 排 放 强 度 随 着 经 济 发 展 相 对 水 平 和 受 教 育 水 平 的 上 升 而 下 降 ,但 在 经 济 发 展 达 到
曲线 ,但 中国各地 区仍处 于曲线 的左 半 段 ( 。在 ] m E KC曲线的解释方 面 ,陆 呖等 (0 8 20 )在新 古 典增 长理论框架 内,分 析 了环 境支 出和环 境 污染 的最优 增长路径 ,得 到 了环境支 出 的 “ S曲线 ” 以及 E C K
曲线 ,认为 E C稳态是鞍点均衡 ,偏 离稳态 后 ,不 K
新兴工业区的类型与区位分析
.
c o r n
200 9
年第 3 期
道 路 也 就 是 要 选 择 资源 消耗 低 环 境 污 染 少 科 技
,
、
、
工
、
运 用
。
。
以及
教材知识 的迁移
工
。
材 料 中有
工
一
定的答Biblioteka 含 量 高的 工 业2
“
.
。
”
题提 示
,
意大利 的新 兴
轻
业是传统
,
业 赋 予 了它新
:
美国 硅 谷 迅 速 崛 起 的 因素
一
新兴
工
业 区 的发展模 式
。
,
结合我国
产生的
,
,
以 微
电子 技 术 的 发 展 及 其 普遍 应 用 为 主 要
,
实际谈 其对我 国的借 鉴 意 义
二
、
标 志 高新 技 术 产 品 的 产 值 高 具 有较 高 的 技 术 含 量 和 广 阔 的 市场 前 景
。
核 心 内容 )特 点 比 较
主 要 的 工 业 部 门 有 :电 子 工 业
龚 型与 区 位 分 析
口 鲁爱华
新 兴 工 业 区 是 在 传 统 工 业 区 走 向衰落 的 同 时 产
生 的 高 中学 习 范 围 内 主 要 有 两 种类 型 :
, ,
一
种 是 在传
2
.
高技 术 工 业 与 传 统 工 业 特 点 比 较
比较项 目
统 工 业 的 基 础 上 赋 予 新 的形 式 如 意 大 利 新 兴 工 业
“
形 式 它 不 同 于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具 有 如 下 特 点
产业集聚区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区情况汇报我所在的产业集聚区位于市中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产业集聚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将就我所在的产业集聚区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政府的引导下,我所在的产业集聚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其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产业集聚区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和加强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产业融合效应显著。
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强产业融合,促进不同产业间的互相配合和协同发展。
通过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互补性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产业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此外,产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加大了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目前,产业集聚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企业发展和员工居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最后,产业集聚区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在政府的支持下,产业集聚区加强了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升了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产业集聚区投资兴业,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氛围和发展态势。
总的来说,我所在的产业集聚区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业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弓 言 I 中 国经 济 自改 革 开放 以来 的快 速 发 展 , 一 直 是 依 赖 于 第 二 产 业 或 者 说 是 工 业 的增 长 , 中 国也 从 原 先 的农 业 大 国转 变 为 工 业 大 国 ,甚 至 在 全 球 的 贸 易 分 工 关 系 中 扮 演 着 “ 产 工 厂 ” 的 生 作 用 。在 三 次 产 业 划 分 中 , 相 比第 一 产 业 对 土 地 以 及 第 三 产 业 对 人 力 的绝 对 依 赖 ,第 二 产 业 的 组 织 具 有特 殊 性 , 在 生 产 的 时 间 性 和 空 间性 上 具 有 很 大 的 自 由度 , 因 此 在 区 域 间 的 产 业 分 布 并 不 像 农 业 和 服 务 业 那 样 比 较 平 均 ,而 是 具 有 很 大 的 集 聚 效 应 ,具 体 而 言 各 区 域 地 理 条 件 以及 生 产 条 件 的不 同 造 成 了各 地 区 工 业 集 中 与 分 散 程 度 的 差 异 ,而 这 种 差 异 只 要 是 在 合 理 的 限 度 内 , 都 能产 生 一 定 的社 会 经 济 效 果 , 这 是 因 为 随着 工 业 设 备 和 企 业 规 模 的 不 断 扩 大 , 必 然 引 起 同类 生 产 在 地 理 分 布 上 的 相 对 集 中 ,这 会 带 来 外 部 经 济 的 节 省 , 并 且 带 动 农 业 和 服 务 业 的 发展。 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 下 ,本文选 择工业集 聚效应 的论题 , 旨 在 研 究 工 业 变 迁 及 集 聚 的 内在 机 制 以及 影 响 此 过 程 的 各 类 因 素 , 通 过 对 机 制 的 剖 析 以及 对 各 因 素 的 影 响 程 度 及 方 向 的 实 证 检 验 , 希 望 能 够 为 我 国今 后 的 区 域 布 局 提 供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的建议 。
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率实证分析
式中 P为综合要素 生产率( 以下简称综 合生 产率 ) f = y £为劳动生产 率 . = Y K为资金生产率 、 ,J , P /
n’= — j 旦
,
十 p
口 ’:— 式( ) 卫 2表明 . 综台生产 率为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的几何加权平均数
. c 1+
及产业实施 的限制与鼓励的保障政策等成体 系的产业政策 . 发挥城镇政府的行政功能、 限制产业发展 中的短 期行为 . 激励产业发展中的长期有敢行为 、 从而促使农村工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朝激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的 不断涌现 , 吸引农 村非农产业向城镇 集聚、 加快城镇第 三产业的发展 . 扩太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 的空间 . 通过 产业政策影响彻底改变农业工业极 其分散的格局 , 不断促进产业 的升级 挠代 , 使农村工业 化与农村城镇 北 、 农村发展与农村城市化发展 同步1 、 办调 整体推进 。 3加强农业在小城镇建设 中的战略产业地位。战略产业是未来阶段的支桂产业 在不同的地 区和不 同 、 的发展阶段上由于资源禀赋不 同 生产 力发展水 平特别是科学技术 水平不同等影 响 . 产业也各不相同 战略 在我国由于农业 的特殊历史 , 小城镇建设必须加 强农业 的建设 , 增加 对农业 投八 . 促进农业 以生产粮食为 主 的传统农业经过“ 多种经营 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 , 过渡到机械化 、 专业化、 产业 化、 科学化的现代农 业发展
维普资讯
《 技术经济》
第1 ( 期 总第 19 ) 6期
20 0 2正
中国 工业 地区 生产率 实证分析
河北 经贸大学 武 义青 天津 大学 颍培亮
提高生产力 是经济发展的中心 , 而生产率测定是研究生产 力所必须 涉及 的问题 , 是研 究生 产力 的前提 。 本文测定了 19 95—19 年我国三大地带 、 98 六大 区域及 3 个省市区工业 的综台要素生产率 . 1 并进行了 比较分 析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5讲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讲义
第25讲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最新考纲】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结合典型工业区的生产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第1课时工业区位因素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三大主要因素(1)运输: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
(2)土地:土地状况和的区域差异,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影响较大。
(3)集聚: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相关产业集聚,可节约,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同时可以开展,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工业区位选择(1)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2)工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分析:①自然因素: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需要考虑是否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
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
③环境因素: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
2.工业的主导类型及布局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即主导因素。
根据主导因素把工业分为不同的导向类型,如下表所示:向型精密仪表等工业发达地区几种易混的工业导向型的判断(1)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2)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电子工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普通服装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4)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25 0 .
.
13
6
2X( 犯
1o
61. 8
24 7 .
13 . 5
资料 来源 : 根据《 中国统 计年鉴》 (各年度 )计算。
.
2
初 步形成 了若 干 制造 业 带 的 雏 形。
有持 续 的市场竞 争 力 , 这 是 产业 集 群 走 向成 熟 的重 要标 志 之一 。
二 、 我 国产业 集聚的 基本 特 点及存在 问题
近 年来 , 随着经 济 全球 化 的加 快 和 中国经济 的
快 速发展 , 我 国的产业 集聚 现象不 断推进 , 并且 出现
了一 些新 的特点 。 这具 体表 现在 以 下几 个方 面 :
.
1
加 工 制 造 业 进 一 步 向 沿 海 地 区 集 中。
近年
来 , 尽管 国家采 取多方 面措施 加快 中西 部地 区 发展 ,
但 由于发 展条件 的差 异 以及 外商 在华投 资进 一步 向
沿海 地 区集 中 , 我 国地 区 工业 增 长 继续 保 持 “ 东 高 、
中中 、 西低 ” 的格 局 。 2 X( 犯 年 , 我 国东部 地 区 工业 增
(见 表
。
1)
由于 产业 集群延 伸 的 地 域 范围 差 别较
大 , 目前 各 国在产业集 群 的研究 中 , 实 际上存在着三
种类 型 : 一是 微 观 导 向 的集 群 分 析 ( 而 c 、 一 ior e n ted
c lus te r 翻园 y s i s ) , 一 般把集 群定 义 为生 产 相 同产 品且 具有 重要 的非正 式 和 正式 互 补 联 系 的企 业群 , 其重
加值增 长率 为 巧 . 7 % , 中部 地 区 为 14 . 5 % , 西 部 地 区只 有 13 . 3 % 。 这 种 不 平 衡 的增 长 格 局 导 致 工 业
工业区位知识点整理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一〕工业主导区位分类:工业分类:(1)按产品的性质分类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化学等工业。
轻工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
如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钟表、家电等工业。
(2)按形成时间分类传统工业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时形成。
如钢铁、纺织、石油化工工业。
兴工业技术革命时形成。
产品轻、薄、短、小,如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核工业、航天工业。
(3)按生产对象分类采掘工业实行自然资源制造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加工工业〔制造业〕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展加工的生产部门。
(4)按投入的主要要素的分类资源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受资源分布的影响和制约。
其进展特点为:需进展肯定开发,要有长远的进展打算。
投入要素为原料。
〔例:采掘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于经济进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进展特点为:产品春雨成熟期和衰退期,需开发优质产品,并降低生产本钱;投入要素为劳动力。
〔例:纺织、一般服装制造、家用电器装配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分布于经济进展水平高的地区,资金雄厚,对原料依靠性强;进展特点:产品多处于成熟期,应承受工艺、技术;投入要素为资金〔例:钢铁、化工〕技术密集型工业多分布于高科技和高等教育兴旺的地区;特点为产品多处于增长期和开发期,更速度快,技术本钱高:投入要素为技术〔例:微电子、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5)按工业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总结〔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主导因素工业布局类型工业布局原则典型工业部门制糖工业〔原料运输本钱较高〕,水果罐头加工业,原料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产地水产品加工业〔原料不便长途运输〕接近市场〔往往是指啤酒、服装饮料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业等〔产市场市场导向型城市〕品不便长途运输;〕印刷厂〔产品运输本钱较高〕有色冶金如电解铝工业,重化工工业〔电能消耗动力〔电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力〕量大〕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一般服装工业、电子装配业、纺织工业、鞋帽加劳动力劳动力导向型〔廉价〕动力的地方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飞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周密仪表工业、高分技术技术导向型技术兴旺的地区子合成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等例题1:目前,兴旺国家和进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正确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消灭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构造。
中国的纺织工业的区域分布分析
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分析1020210138 林胜益10金融1纺织服装业指的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它是以生产为主,可能是代工。
纺织服装业是属于消费品工业里的纺织业(这是个广义纺织,包括从棉花、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采购,或者化纤的纺丝,经过棉纺、毛纺成为纱线,再经过织造变成布料,再经过染整对布料进行整理,最后加工成衣)。
纺织业一般再细分为纺织业(狭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
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在2012年我国的《产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在世界第二,是意大利的6倍、德国的7倍、美国的12倍。
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生产特点所决定,它属于比较原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从其萌芽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集聚在我国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东部的纺织服装业达到空前的发展。
当时每个街道的自办企业或者城市里都有着相当规模的纺织服装厂,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福建福建石狮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以石狮为中心,连接晋江、泉州等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福建服装板块,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多家,产值达600亿元,其休闲男装、运动装、童装等休闲系列约占全国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强。
然而到了90年代末,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东部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升高,导致在东部的纺织服装业生产成不断增长,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开始搬到中西部地区,以规避较高劳动力成本。
中国工业的分布情况如何
中国工业的分布情况如何
中国工业的分布情况如下:
中国的工业分布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是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
此外,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也有较多的工业基地和园区。
在行业分布上,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如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
此外,采矿业和建筑业也是中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国的工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最为集中,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值占据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大部分。
总体来说,中国的工业分布情况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工业分布情况也将会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工业是全球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制造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中国工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本文将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从产业结构、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原因。
一、产业结构差异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更大。
而相对欠发达地区,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转型落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存在较大的制约作用。
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为例,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高科技、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高附加值产业带动。
大量外商投资、国内多个省市迁移设厂都加速了这些地区产业的升级。
而河北、山西、黑龙江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则主要以基础产业、传统制造业为支柱。
虽然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对于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渐下降。
二、经济基础设施差异地区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交通运输、电力等供应更加稳定,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广东为例,该地区得益于珠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运输、电力等供应更加稳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内陆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运输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成本相应更高。
三、技术创新差异技术创新对于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投入和获得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因此拥有更快的技术更新速度。
而相对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相对落后,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且基础较好,能够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多,从而在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等领域产业链深度发展。
而河南、贵州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落后,国内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相对较少,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四、政策支持差异政策对工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工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分析
表 明中 国的 区域 经 济差距 最 重要 的 推 动力 之 一 就是
产业 集聚在 各 省之 间分 布 的动 态变 化 ,即产 业 分 布
向东 部省 区 的 集 中决 定 了区域 经 济 差距 。基 于 此 ,
( 资料来源 :根据 19 、20 9 0 00年 普查和 2 0 0 5年 1 %抽 样调查 数据计算 )
本 文 提 出的分析 思路 是研 究 工业 集 聚对 于劳 动力 流
动的影 响 。 3 方法 与数 据 3 1 模 型设定 .
正 是 由于观察 到 了改革 开 放 以来 中国工 业 集 聚
中心地 带 和 劳 动 力 流 动 聚集 中心 地 带 的高 度 耦 合 性 ,同时考 虑 到工作 机会 密集 程度 对 于 劳 动力 流 动
和迁 移 网络在 劳动力 流动 中 的作用 。
析 ,我们 认 为工业 集 聚是改 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劳 动 力
迁移 与流 动 流 向最 主 要 的决 定 因素 之 一 。在 这 里 ,
我们 以各 省 工业 G P 占全 国工 业 G P的 比重 来衡 D D
量各省区工业集聚的程度 ,我们预期工业集聚度对
或其他相应变量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予以分析 。其 次 ,很 多研究 还考 虑 了就业 率或 者 失业 率 的影 响作 用 ,杨 云彦 (0 3 [ 的研 究 认 为 就 业 机会 的 区域 2 0 )5 3
差 异是 2 O世纪 9 0年 代 中国 劳动 力 省 际流 动 的重 要 影 响 因素 之一 。 同时 ,很 多研 究 也考 虑 了地理 距 离
的密集程 度 ,工业集 聚 的 中心地 区就 是经 济 活 动 密
响作用 。
2 文献综 述
我国工业布局及其发展状况的分析
我国工业布局及其发展状况的分析作者:马慧娟李林王博来源:《消费导刊》2018年第16期摘要:我国工业布局经历了历史性变化,工业的发展状况基本上进入现代化工业的中期水平,显现了不够均衡的状况,区域经济发展也体现出一种新的趋势,所以,科学规划工业布局成为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工业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一是我国工业布局的发展历史(包括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1949年至1978年;1978年以后至今);二是我国工业产业经济布局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三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布局历史演进发展趋势一、我国工业布局的发展历史(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工业布局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厦门、大连、青海、天津等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量很少。
集中在北京、郑州、长沙、成都等地。
所以,工业布局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1)工业布局东多西少的不均衡性。
(2)工业布局拥有者主要是一些对国家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的官僚资本和新兴的民族资本。
(3)二元化的产业结构突出,主要是轻纺工业和军工业。
(二)1949-1978年的中国工业布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工业布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产业发展仍取得了很大成就:(1)建立了较系统、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工业产业化体系,工业产业的规模和其总量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我国西部的地区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打破了东西部工业产业的不均衡性。
(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布局趋向科学合理化。
(三)1978年以后至今的中国工业布局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工业布局及其产业发展再次进入新阶段。
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1)制度创新。
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国土和众多人口的大国,其区域发展差异一直存在。
一些地方经济腾飞,而一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
这种区域差距的现状一直是困扰中国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旨在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地理环境和资源差别中国的地形因素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这是造成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山区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恶劣,且自然资源较为匮乏,使得该地区经济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东北地区的资源丰富,故此地区曾经是中国的工业基地。
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差别意味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同的,这也导致着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
因此,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施地质环境治理等措施,才能打破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促进各地协调发展。
二、基础设施的差别基础设施交通能力、通讯能力和能源供应能力等都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
较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网络发达,能源供应充足,建立了比较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化基础设施体系。
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于包括物流、人力、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较为不足,这也使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发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新基建和老基建的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的差距。
三、产业的差别各地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区域化发展程度也不同。
一些地区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说提高了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
但一些地区放弃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或是一味发展出口加工业、低附加值产业。
这些问题影响到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限制了发展潜力和经济贡献度。
要做到产升级、工业转型,需要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经济合作联盟,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多样性。
让全国各地区形成产业互补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的差别人工成本和人力素质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
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工业结构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
因此,中国的工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工业结构转型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一、东部地区的工业优势中国的东部地区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发达的经济和工业,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工业成为了支柱产业。
东部地区的工业带拥有更多的经济与技术资源,成为避风港和“制造中心”,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到该地区寻求发展机会。
另外,东部地区的港口、铁路和公路交通也更加方便,更具有市场的覆盖深度和广度。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东部地区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很多的机遇。
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密度和交额密度大,东部地区发展更具规模效应。
二、西部地区的工业潜力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销售渠道和资源储备,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拥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
此外,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也相对充裕。
但是,西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交通不便,市场开发受限等。
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缺陷,西部地区的网络和处理能力也需要更强的支持和投入。
三、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瓶颈中部地区拥有比较均衡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人口基础,但在工业结构上沿用了传统的模式,对现代、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在区域竞争力方面,中部地区走的是低价策略,具有市场份额的有限领域竞争力较弱。
此外,中部地区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限制了该地区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
为了更好的发展,中部地区应该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借鉴其他区域先进的经验。
四、原因分析1、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地广人多,历史上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
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
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
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本文将就四川省的工
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结构调整对策。
首先,四川省工业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重工业比重过高。
四
川省的工业主要以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而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相对滞后。
这是由于过去发展中重工业比重大、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等因
素造成的。
二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
四川省的制造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这是由于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欠缺等
原因导致的。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四川省的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
集聚效应比较弱。
这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交通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
总之,四川省的工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
只有实施结构调整对策,才能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也应该注
意在调整过程中解决好相关的社会、经济等问题,确保结构调整对经济社
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工业企业R&D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
Ab ta t Ou hn ’ n u t a n ep i e s r c : r C i a s i d sr le t r r s R&D cii e e e o mb l n e b e in,whc a mp d d a d a- i s a t t s d v lp i a a c y r go vi ih h s i e e f n
发展质 量的提升 。本 文运 用 多元 统计 分析 的 因子 分析 、 类分 析 方法对 我 国各 省、 聚 直辖 市、自治 区工业 企业 R D活动状况进行 了综合评价 , & 探讨 了不 同区域工业企业 R D活动存在差异 的原 因 , 出了相应的对策。 & 提 关键词 : 工业企业 ; & 因子分析 ; R D; 区域 比较 ; 对策 中圈分类号 :2 4 F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3 20 ) 1 0 8 0 10 9 5 (0 8 0 — 0 8— 8
fc e e i r v me to e td t h mp o e n f R&D ci t sa d e o o cg o t y r go .T e p p ri t d c sfc o n l ssa d cu — a t i c n mi r w h b e in i v e n h a e r u e a tra ay i n la n o
A mpa a i e An l ss o o i i lI usr a Co r tv a y i fPr v nca nd t ilEnt r rs s R&D n i e p ie i Ch na
C HEN Ha —b , I i i o L U Je
(co lfHnneadEoo i ,ins nv syZ e in 10 3 C i ) Sho o ac n cn mc J guU i rt ,hnag2 2 1 ,hn s a ei j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文通过对 1 9 9 0 、 2 0 0 0和 2 0 1 0年 中国 2 7个工业 行业东 中西
地 区产 业区位商 的测度 , 分析中国产业集聚现状 , 比较各地 区相对 优 势产业 , 寻求 差别 化产业振兴规划启示 , 促进我 国工业合 理布局
结 果 见 表 2—1 。
断提 高。利用 E—G指 数 , 路 江 涌和 陶 志刚 ( 2 0 0 6 ) 发现 1 9 9 8—
表 2—1 东 中 西 部 地 区各 产 业 区位 商 行 业
1 9 9 0
东 部
2 0 00 2 01 0 1 99 0
中 部
20 0 表达式为: Q = A / / 。 Y i 表示A 地区i 产业产值, I
中国产业 结构在调整和转移 过程 中是否能够合理集 聚并使 资源达 到最有 效的配置 。白重恩等 ( 2 0 o 4 ) 利用 H o o v e r 地方化 系数 , 发现 中国的行 业 区域 集 聚程 度 在 1 9 8 5—1 9 9 7年 呈 上 升趋 势。文 玫 ( 2 0 0 4 ) 发现 , 中国的许多制造业 都高度 集 中在 几个 沿海省 份。王
与 发展 。 二、 产 业集 聚 水 平 测 度
【 关键词】 中国工业集聚; 区域比较 ; 相对优势
前 言
一
、
产业集 聚的测度方法有区位商 Q、 赫芬达尔指数 H、 空 间基 尼
产业 集 聚 是 产 业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出 现 的一 种 空 间 地 缘 现 象 , 即
系数 G i N i 、 E— G指数 、 行业集 中度 C R n等 。为 了考察 东 中西部 地 区各 细分行 业区域的相对 优势 , 本文 采用 区位 商 。产业 区位商 也 称地 方专业 化指数 , 是衡量 地区产业集 中程度和相对 优势产业 的
西 部
2O 0 0 201 0
煤炭开采洗选业 石油天然气 开采 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 色 金 属 矿 采 选 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农 副 食 品加 工 业
0 . 4 9 7 0 . 4 9 7 0 . 3 8 6 2 . 1 9 9 2 . 5 8 3 2 . 0 9 3 1 . 2 5 2 1 . 4 5 9 2 . 4 l 1 0 . 5 6 0 0 . 5 8 1 0 . 5 9 0 2 . 1 2 4 1 . 9 6 7 1 . 2 6 5 1 . 1 1 6 1 . 9 6 1 2 . 6 7 9 0 . 9 3 4 0 . 8 6 9 0 . 9 6 5 0 . 8 2 4 1 . 3 8 9 0 . 9 0 5 1 . 7 2 2 1 . 1 5 7 1 . 3 3 0
水 平。
位 商的 比较 分析表 明 : 中国工业 在地 域 上 的 集聚 表 现 为 东部 地 区装 备 制造 业 、 纺织 业竞 争 力大 于全 国平 均 水平 , 中西部 地 区则 以 采矿 业 、 原 材料加 工业 等资 源依赖 型产 业更 为 集 中, 技 术 创 新 型产 业 处 于相 对 弱
0 . 4 5 9 0 . 4 8 9 0 . 4 2 3 1 . 4 4 3 1 . 7 2 0 2 . 0 2 1 2 . 3 9 4 2 . 9 2 8 2 . 3 3 5 0 . 8 5 2 0 . 7 3 6 0 . 6 6 7 0 . 9 4 1 1 . 7 0 9 1 . 6 1 2 1 . 3 0 1 1 . 4 8 2 1 . 7 3 7 0 . 7 9 5 0 . 8 9 0 0 . 8 0 6 1 . O 6 6 1 . 2 9 4 1 . 4 9 2 1 . 3 7 2 1 . 1 8 7 1 . 2 1 3
子龙 等( 2 o o 6 ) 对 中国部分制 造业 1 9 9 4— 2 0 0 3年 的产业 空间 集聚 指数 和行业 集 中度 进行 了测度 , 发 现 中国制造业总 体集 聚程 度不
YA 表示 A地区工业产值 , Y 。 表示 全 国 i 产业产 值 , Y表示 全 国工 业产值 。如果 区位 商 Q>1 , 说明 i 产业 在 A地 区相对 集 中 , 其 生 产优势大 于全 国平 均水平 。利用各 年 《 中国工业 经济统 计年 鉴》 的数据 , 通过对 3 1 个 省市 、 2 7个 产业 的产 值数 据加 以计 算整 理 ,
中 国工 业集聚的 区域 比较 分析
王 丽 颖
( 重庆大 学公共 管理 学院 4 0 0 0 4 4 )
【 摘 要】 本文 通过 对 中国 1 9 9 0 、 2 0 0 0和 2 0 1 0年 2 7个 工业 细分 行 业 区
2 0 0 3年 中国区域集聚处 于上 升 阶段但是 低 于西方 国家 近期集 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 品业
纺 织 业
0 . 8 9 5 0 . 9 9 9 0 . 8 3 2 1 . 1 3 8 1 . 1 0 1
1 . 3 7 5 1 . 3 5 9 0 . 8 3 8 1 . 2 6 6
0 . 8 9 7 0 . 8 4 5 0 . 6 6 5 1 . 1 7 6 1 . 1 7 2 1 . 3 6 0 1 . 2 8 6 1 . 6 6 2 2 . 1 4 6 0 . 5 l 6 0 . 4 0 9 0 . 5 7 9 1 . 3 1 5 1 . 5 1 0 1 . 4 0 2 2 . 6 5 2 3 . 7 5 5 2 . 5 1 6
v
一
同一类 型或不 同类 型 的相 关产业在 一定地域 范 围内的集 中, 也是
随着 经济发展所产生 的一种 产业 向目标地转移 的集结 。 自马歇尔 ( 1 9 2 0 ) 在2 0世纪 9 0年代提 出外部 经济开始 , 国 内外 学者就 对产 业集 聚不 断进行深入探 索 。学者 们通过 对产 业集 聚的测 度 ,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