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

其实,与其说是我们的感官有时不可靠,不如说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的。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三项观察活动,即判断是否是直线、手掂比较轻重、比较不同形状容器里液体的多少,使学生体会到感官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用标准单位测量我们自己及其运动。

学生喜欢相互比较,可以相互比较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比快,比高,比重,比跳,比响……但是,具体的比较结果是什么,需要测量单位来做说明。

教材介绍了三项测量,即用秒表测跑步速度、用尺子测身高、用拉力器测拉力。

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测量所用的单位。

第三部分,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了解各种测量工具及其适合测量的对象,并用量筒实测杯子的容积。

第四部分,学习模糊测量,即估算的方法。

估算是学生看来“不太可能”或“没有试过”的测量。

教材分别介绍了分割统计和样本统计这两种方法,并要求估算树叶的面积和玉米的颗粒与产量,以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模糊测量这一方法。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用工具测量的精确性、必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中需要精确测量的意义。

2.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3.通过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

2.了解估算及方法。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水槽、水、牛奶、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个更长?
2.再来看看装在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哪一个多一点?
3.学生汇报自己判断的结果。

4.究竟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呢?我们用尺来量长度,把水倒入量杯测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真实状况呢?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测量,为引出本课课题铺平了道路。

5.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用到的测量长度的尺、测量体积的量杯,都是测量工具。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二、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
1.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尺、量杯,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设计意图:这一步骤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进入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测量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说一说再追问:这个测量工具是测什么的?
3.老师适当补充还有气压计、血压计、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还有很多,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功能。

4.想要知道你跑100米用了多长时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想要知道两个同学哪个高?高多少?要用到什么工具?
(跑步——秒表,身高——尺)
三、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1.我这里有一杯水,我想知道这杯水的体积到底有多少?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在众多的测量工具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

让学生说一说可以了解学生在现有水平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使用量筒
怎样使用量筒呢?看书本60页。

(1)看清量筒的单位,了解它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最小刻度是多少?最大刻度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毫升?一大格是多少毫升?)
(2)测量时把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

(3)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

(板书演示)
(学习使用量筒是本课的重点,应在这里用足工夫,每一个小点都不能放过,刻度、放的位置、读数要求等。


3.学生自己测量水的体积。

4.汇报测量结果。

(用学到的方法亲自测量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如果还有没学会的需要重新巩固,力求每一位同学都掌握测量的方法。


5.为什么我们往往都需要精确的测量呢?
6.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它标明是190毫升,事实上有没有呢?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检测一下。

(请同学上前演示并说出测量结果)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测量的功能,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7.小结:很多时候,精确测量可以让我们更加公平,可以避免很多重大的损失,提高我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8.有些时候,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还是不能精确地测量一些物体。

比如:老师要知道这张树叶到底有多重?你们会选用什么工具?
9.学生回答──用秤。

10.出示电子秤,不能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

难道这张树叶就没重量吗?
(学生会说出很多种方法,有些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行不通。

如:把树叶和一本书一起称,然后减去书本的重量;把许多张树叶一起称,然后除以数量等等。

在以上方法行不通时适时出示更加精密的仪器,在学生无助的时候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精神可来劲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适时帮助,以加深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

这个精密仪器可以说是这堂课的秘密武器了。

)这时,我们就需要更加精密的仪器了。

出示:能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的称,并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

所以,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的数据会越来越准确。

如:珠峰的高度在30年前测量为8848.13米。

而2005年5月22日更精确地测量为8844.43米。

四、测量树叶的面积,了解估算的方法及意义
1.刚刚我们测量了树叶的重量,现在我要知道这张树叶的面积有多少,你们会选择什么测量工具?
2.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测出这张树叶大致的面积呢?学生讨论并汇报。

3.我们一起看书本61页,找到测量树叶的方法,并测量出你手中树叶的面积。

(在学了精密测量之后再来学习一下模糊测量,在学生的概念中又一次产生了冲突,从而使学生对于测量有更全面的了解。


4、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有时候,像我们现在这样无法精确对事物作出精确的测量,或者没有必要对事物作出精确的测量,就要采用估算的方法,但是估算也是有依据、有方法的。

五、随堂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总析:整个教学设计从导入到结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学生体会深刻,在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测量概念的重新建构。

对教材做了灵活的处理,没有面面俱到但又重难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特殊工具的运用无疑为本课增色不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