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高中数学解读教案
圆锥曲线高中数学解读教案教学内容:圆锥曲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以及各种形式的表达;
2. 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和特点;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特点与区别;
3. 圆锥曲线的图像及方程。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 引入学习,了解学生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认识;
2. 讲述圆锥曲线的定义及一般方程;
3. 分别介绍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和特点;
4. 指导学生做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1. 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讲解圆锥曲线的图像和方程的变化规律;
3. 继续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
4.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
2. 多媒体教学辅助,展示圆锥曲线的图像和方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评价:
1.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及时进行批改和评价;
2.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3.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查,全面评估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掌握情况。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解读教案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解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圆锥曲线的方程及其图像的特点;
3. 能够通过方程求解圆锥曲线的各项参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圆锥曲线的概念,介绍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四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各项参数的含义。
3. 分别展示各种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几个圆锥曲线的方程,让他们分别绘制出对应的图像。
2. 让学生通过方程求解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长轴、短轴等参数。
四、展示(1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圆锥曲线图像,并解读图像的特点。
2. 请学生通过求解方程,解读各种参数的意义。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圆锥曲线的性质和方程求解方法。
2. 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常见的错误和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题技巧。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教案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圆锥曲线的概念及其标准方程;(2)掌握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3)能够运用参数方程解决与圆锥曲线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从参数方程中揭示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3)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3)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的概念及其标准方程(1)介绍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2)讲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特点。
2. 参数方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引入参数方程的概念;(2)举例说明参数方程的表示方法;(3)讲解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锥曲线的概念及其标准方程;(2)参数方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3)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方法。
2. 教学难点:(1)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揭示;(2)参数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2)提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圆锥曲线的形状和位置?2. 讲解新课:(1)讲解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特点;(2)引入参数方程的概念,举例说明参数方程的表示方法;(3)讲解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方法。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2)引导学生运用参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特点;2. 熟练掌握参数方程的表示方法;3. 练习互化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4. 探索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需求;2.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软件或实物展示,直观地展示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3. 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圆锥曲线的教案
圆锥曲线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圆锥曲线教案目标:1. 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2. 掌握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3. 理解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一张图片或实物展示圆锥曲线的形状,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圆锥曲线,以及他们对圆锥曲线的认识。
知识讲解:3. 介绍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焦点、准线、离心率等概念。
4. 分别讲解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通过示例图像展示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5. 引导学生思考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卫星轨道、天文学、建筑设计等。
实践活动:6.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利用所学的圆锥曲线知识进行解答和分析。
7.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巩固练习:8.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9. 审查并讲解练习题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课堂总结:10.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圆锥曲线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1.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圆锥曲线,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
教学评估:12.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13. 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情况,以及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活动:14.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究,如通过软件绘制圆锥曲线图像,或进行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等。
教案特点:1. 充分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评估与拓展: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拓展活动。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框架,你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求和学生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圆锥曲线》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圆锥曲线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教学难点: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六、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思路】(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例题1:(1) 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高中数学旧版圆锥曲线教案
高中数学旧版圆锥曲线教案课题:圆锥曲线教学目标:1.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圆锥曲线的方程,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3.能够应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圆锥曲线的方程。
3.应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如何应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数学》第一学期教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圆锥曲线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圆锥曲线的定义:直角圆锥内所有的点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与到一条固定线的距离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这个数称为离心率。
2. 圆锥曲线的性质: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每种都有特定的方程和性质。
三、讲解圆锥曲线的方程及求解(20分钟)1. 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
2. 解方程得到圆锥曲线的方程。
四、应用题训练(1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几道应用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案结束】。
圆锥曲线高中数学讲解教案
圆锥曲线高中数学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3.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4. 能够利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圆锥曲线的定义;
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
3. 圆锥曲线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1. 圆锥曲线的方程求解;
2. 圆锥曲线的性质证明。
四、教学过程:
1.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
- 圆锥曲线的定义;
- 圆锥曲线的类别;
-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20分钟)
- 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 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3. 圆锥曲线的方程求解(30分钟)
- 根据给定的条件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 利用圆锥曲线求解实际问题。
4. 圆锥曲线的性质证明(15分钟)
- 圆锥曲线的对称性证明;
- 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和直径关系证明。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圆锥曲线的求解方法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做好练习,提高对圆锥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圆锥曲线的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高中数学选修《圆锥曲线》教案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在椭圆上, 则22222591104464a a b b a b ⎧⎧+==⎪⎪⇒⎨⎨=⎪⎪⎩-=⎩. 例2如图,在圆22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什么?分析:点P 在圆224x y +=上运动,由点P 移动引起点M 的运动,则称点M 是点P 的伴随点,因点M 为线段PD 的中点,则点M 的坐标可由点P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 的轨迹方程.引申:设定点()6,2A ,P 是椭圆221259x y +=上动点,求线段AP 中点M 的轨迹方程.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 x y ,()11,P x y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M 为线段AP 的中点,∴112622x x y y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22111259x y +=,∴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3112594x y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例3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9-,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解法剖析:设点(),M x y ,则()55AM y k x x =≠-+,()55BM y k x x =≠-; 代入点M 的集合有4559y y x x ⨯=-+-,化简即可得点M 的轨迹方程.引申:如图,设△ABC 的两个顶点(),0A a -,(),0B a ,顶点①范围: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得,222210y x b a=-≥,进一步得:a x a -≤≤,同理可得:b y b -≤≤,即椭圆位于直线x a =±和y b =±所围成的矩形框图里;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④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ac e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10<<e ),⎩⎨⎧→→→椭圆图形越扁时当01a ,,b ,c e ;⎩⎨⎧→→→椭圆越接近于圆时当a ,b ,c e 00.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例4求椭圆221625400x y +=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 分析:由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椭圆的长轴、短轴、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定义即可求相关量.扩展:已知椭圆()22550mx y m m +=>的离心率为105e =,求m 的值. 解法剖析:依题意,0,5m m >≠,但椭圆的焦点位置没有确定,应分类讨论:①当焦点在x 轴上,即05m <<时,有5,,5a b m c m ===-,∴5255m-=,得3m =;②当焦点在y 轴上,即5m >时,有,5,5a m b c m ===-,∴5102553m m m -=⇒=. 例5如图,一种电影放映灯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的一部分.过对对称的截口BAC 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1F 上,片门位于另一个焦点2F 上,由椭圆一个焦点1F 发出的光线,经过旋转椭圆面反射后集中到另一个焦点2F .已知12BC F F ⊥,1 2.8F B cm =,12 4.5F F cm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截口BAC 所在椭圆的方程.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算出,,a b c 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引申:如图所示,“神舟”截人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巡天飞行,其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2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A 距地面200km ,远地点B距地面350km ,已知地球的半径6371R km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椭圆的轨迹方程.例6如图,设(),M x y 与定点()4,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254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45,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224MF x y =-+,到直线l :254x =的距离254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若点(),M x y 与定点(),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a x c =的距离比是常数c e a=()0a c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椭圆.其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2a x c=相应于F 的准线;由椭圆的对称性,另一焦点(),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2a x c=-. 练习:第52页1、2、3、4、5、6、7作业:第53页4、5教学反思:双曲线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双曲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借助信息技术探究动程是()221245x y x -=≥. 例2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m ,在A 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 地晚2s ,且声速为340/m s ,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分析:首先要判断轨迹的形状,由声学原理:由声速及A ,B 两地听到爆炸声的时间差,即可知A ,B 两地与爆炸点的距离差为定值.由双曲线的定义可求出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扩展:某中心接到其正东、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察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察点同时听到了一声巨响,正东观察点听到该巨响的时间比其他两个观察点晚4s .已知各观察点到该中心的距离都是1020m .试确定该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当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 s ;相关点均在同一平面内).解法剖析:因正西、正北同时听到巨响,则巨响应发生在西北方向或东南方向,以因正东比正西晚4s ,则巨响应在以这两个观察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如图,以接报中心为原点O ,正东、正北方向分别为x 轴、y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B 、C 分别是西、东、北观察点,则()1020,0A -,()1020,0B ,()0,1020C .设(),P x y 为巨响发生点,∵A 、C 同时听到巨响,∴OP 所在直线为y x =-……①,又因B 点比A 点晚4s 听到巨响声,∴()43401360PB PA m -=⨯=.由双曲线定义知,680a =,1020c =,∴3405b =,∴P 点在双曲线方程为222216805340x y -=⨯()680x ≤-……②.联立①、②求出P 点坐标为()6805,6805P -.即巨响在正西北方向68010m 处.探究: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与§2.1.例3比较,有什么发现?探究方法: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9,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练习:第60页1、2、3、作业:第66页1、2、2.3.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y 轴上的渐近线是a y x b=±. 扩展:求与双曲线221169x y -=共渐近线,且经过()23,3A -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及离心率.解法剖析:双曲线221169x y -=的渐近线方程为34y x =±.①焦点在x 轴上时,设所求的双曲线为22221169x y k k -=,∵()23,3A -点在双曲线上,∴214k =-,无解;②焦点在y 轴上时,设所求的双曲线为22221169x y k k -+=,∵()23,3A -点在双曲线上,∴214k =,因此,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1944y x -=,离心率53e =.这个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只有一种情形有解,事实上,可直接设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22,0169x y m m R m -=∈≠. 例4双曲线型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如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m ,上口半径为13m ,下口半径为25m ,高为55m .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双曲线的方程(各长度量精确到1m ).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算出,,a b c 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引申:如图所示,在P 处堆放着刚购买的草皮,现要把这些草皮沿着道路PA 或PB 送到呈矩形的足球场ABCD 中去铺垫,已知150AP m =,100BP m =,60BC m =,60APB ∠=o .能否在足球场上画一条“等距离”线,在“等距离”线的两侧的区域应该选择怎样的线路?说明理由.解题剖析:设M 为“等距离”线上任意一点,则PA AM PB BM +=+,即50BM AM AP BP -=-=(定值),∴“等距离”线是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上的一部分,容易“等距离”线方程为()2213525,0606253750x y x y -=-≤≤-≤≤.理由略. 例5如图,设(),M x y 与定点()5,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165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54,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225MF x y =-+,到直线l :165x =的距离165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双曲线若点(),M x y 与定点(),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a x c=的距离比是常数c e a=()0c a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双曲线.其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2a x c =相应于F 的准线;另一焦点(),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2a x c=-.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励学生创新.必须让学生认同和掌握: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能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直接得到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和离心率;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①充分利用图形对称性,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熟悉:取近似值的两个原则:①实际问题可以近似计算,也可以不近似计算,②要求近似计算的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按精确度要求进行,没有作说明的按给定的有关量的有效数字处理;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技能.◆能力目标(1)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4) 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练习:第66页1、2、3、4、5作业:第3、4、6补充:3.课题:双曲线第二定义[提出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将上题改为:点M(x,y)与定点F(c,0)距离和它到定直线2:a l x c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1c e a=>,求点M 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能够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3.能够解决与圆锥曲线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难点: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
三、教学内容
1.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3.圆锥曲线的相关问题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或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3.介绍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4.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熟悉解决与圆锥曲线相关的问题的方法。
5.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题。
2.思考如何将圆锥曲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进行了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圆锥曲线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深刻的认识。
新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新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能够理解常见圆锥曲线方程的几何意义;3. 能够运用圆锥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分类;2. 圆锥曲线的方程及性质;3. 圆锥曲线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椭圆、双曲线、抛物线;2. 圆锥曲线的方程:椭圆方程、双曲线方程、抛物线方程;3. 圆锥曲线的性质:焦点、准线、离心率等;4. 圆锥曲线的应用:求解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锥曲线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介绍圆锥曲线的定义、分类、方程和性质;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4. 应用:通过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五、教学工具:1. 讲义、教材:提供相关知识点及例题;2. 幻灯片:辅助讲解,呈现图形与方程对应关系;3. 黑板、彩色粉笔:展示解题过程;4. 习题册、练习册: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2. 作业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正确率;3. 考试成绩: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整理学生反馈意见,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式;2. 总结本节课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改进教学方法做准备。
八、教学延伸:1. 给学生留下更多实例让学生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拓展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高中数学新课圆锥曲线方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数学新课圆锥曲线方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数学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圆锥曲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方程。
3. 能够运用圆锥曲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圆锥曲线的图形。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圆锥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
4. 运用例题讲解法,帮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方程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的概念及特点2. 圆锥曲线的基本方程3. 圆锥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4. 圆锥曲线方程的应用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锥曲线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 新课讲解:1. 讲解圆锥曲线的概念及特点。
2. 引导学生探究圆锥曲线的基本方程。
3. 讲解圆锥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
3. 例题讲解:运用例题,讲解圆锥曲线方程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内容,提问学生圆锥曲线方程的应用。
2. 课堂讲解:讲解圆锥曲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运用例题,讲解圆锥曲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圆锥曲线方程的应用。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强调圆锥曲线方程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圆锥曲线方程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及作业批改,评估学生运用圆锥曲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参与度。
四、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结合学生反馈,优化教学内容,使课堂更贴近学生需求。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圆锥曲线的图形,生动直观。
数学圆锥曲线高中教案
数学圆锥曲线高中教案教学内容: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方程和性质,能够画出圆锥曲线的图形,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方程、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几何工具箱、PPT演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与复习(5分钟)1. 复习前几节课的知识,回顾直线及其方程的相关内容。
2. 引入圆锥曲线的定义,让学生对圆锥曲线有初步了解。
二、椭圆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讲解椭圆的定义和方程。
2. 讲解椭圆的性质,如焦点、长轴、短轴等。
3.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画出椭圆的图形。
三、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讲解双曲线的定义和方程。
2. 讲解双曲线的性质,如渐近线、焦点等。
3.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画出双曲线的图形。
四、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讲解抛物线的定义和方程。
2. 讲解抛物线的性质,如焦点、准线等。
3.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画出抛物线的图形。
五、综合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圆锥曲线的掌握程度。
2. 给出拓展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圆锥曲线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个性化指导。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结合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圆锥曲线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圆锥曲线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圆锥曲线教案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这些曲线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有效地教授圆锥曲线,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资源。
一、引入在开始教授圆锥曲线之前,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火箭发射的故事,说明椭圆轨道的特点和应用。
或者可以讨论双曲线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如描述彗星的轨迹等。
通过这些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圆锥曲线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二、椭圆的性质和特点1. 定义和方程:首先,介绍椭圆的定义和一般方程。
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引出椭圆的一般方程,并解释方程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2. 焦点和准线:接下来,讲解椭圆的焦点和准线的概念。
焦点是椭圆的两个定点,而准线是过焦点的直线。
解释焦点和准线在椭圆中的作用和性质,例如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3. 长轴和短轴:介绍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与焦点和准线的关系。
通过绘制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长轴和短轴的含义和作用。
4. 离心率和扁率:讲解椭圆的离心率和扁率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与椭圆形状的关系。
通过计算实例和图形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离心率和扁率的意义和计算方三、双曲线的性质和特点1. 定义和方程:介绍双曲线的定义和一般方程。
双曲线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引出双曲线的一般方程,并解释方程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2. 焦点和准线:讲解双曲线的焦点和准线的概念。
与椭圆不同,双曲线有两个焦点和两条准线。
解释焦点和准线在双曲线中的作用和性质,例如焦点到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
3. 渐近线:介绍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并解释它与双曲线形状的关系。
通过绘制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渐近线的含义和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圆锥曲线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新课圆锥曲线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学习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能够运用圆锥曲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1.1 圆锥曲线的定义1.2 圆锥曲线的性质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及标准方程的求法。
2. 难点: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
2. 利用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的特点。
3. 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规律。
4.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圆锥曲线方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圆锥曲线的相关图片、图形演示等。
2. 教学素材:圆锥曲线的实例问题。
3. 学生用书:《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相关章节。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七、八、九、十)将陆续提供。
请随时查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锥曲线实例,如旋转的伞、地球卫星轨道等,引导学生关注圆锥曲线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圆锥曲线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
3. 性质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圆锥曲线的性质,如对称性、渐近线等。
4. 标准方程求法:讲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法。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圆锥曲线的性质,分享各自的发现。
2.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关于圆锥曲线方程的疑问。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圆锥曲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课后练习题。
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圆锥曲线方程进行解答。
九、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对圆锥曲线方程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满分教案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满分教案
主题:圆锥曲线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5分钟)
教师引入圆锥曲线的概念,告诉学生圆锥曲线是由平面与圆锥相交而产生的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第二步:椭圆(15分钟)
1. 讲解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离心率、焦点、直径等概念。
2. 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图像。
3. 给学生几道椭圆的练习题,让他们熟练掌握椭圆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第三步:双曲线(15分钟)
1. 讲解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离心率、焦点、渐近线等概念。
2. 讲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图像。
3. 给学生几道双曲线的练习题,让他们熟练掌握双曲线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第四步:抛物线(15分钟)
1. 讲解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焦点、准线、焦距等概念。
2. 讲解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图像。
3. 给学生几道抛物线的练习题,让他们熟练掌握抛物线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第五步:综合练习(15分钟)
给学生几道综合性的圆锥曲线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扩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圆锥曲线的应用问题,并进
行解答和讨论。
备注: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陵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高中苏教数学圆锥曲线教案
高中苏教数学圆锥曲线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性质。
2. 能够绘制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本形态。
3. 能够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
2. 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圆锥曲线的几何解释。
2. 圆锥曲线的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苏教版)。
2.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绘制工具。
3. 圆锥曲线的示意图。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什么是圆锥曲线?为什么称之为圆锥曲线?有哪些类型的圆锥曲线?二、讲解1. 圆锥曲线的定义:平面上点P(x,y)到两个固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离心率)的轨迹称为椭圆;平面上点P(x,y)到两个固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ε的轨迹称为双曲线;平面上点P(x,y)到一个固定点F和一条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的轨迹称为抛物线。
2. 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特征:椭圆是一个闭合曲线,双曲线有两个分支,抛物线只有一个分支。
3. 圆锥曲线的示意图:通过绘制特定的圆锥曲线示意图,展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形态。
三、练习与讨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本形态,并让学生讨论各类型圆锥曲线的性质和特点。
四、拓展应用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方程为x²/16+y²/9=1,求离心率e和焦距。
五、总结与评价总结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评价学生在绘制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强调圆锥曲线在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和拓展应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选修一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高中数学选修一:圆锥曲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圆锥曲线的概念,掌握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能够运用圆锥曲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圆锥曲线的概念及标准方程。
2. 圆锥曲线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与代数性质之间的联系。
2. 圆锥曲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板书。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一个曲线的形状和位置?3. 引入圆锥曲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圆锥曲线的概念:以一个固定点(焦点)和一条固定直线(准线)为依据,动点在平面内所形成的轨迹。
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分析圆锥曲线的性质,推导出其标准方程。
3. 圆锥曲线的性质:a. 椭圆的性质:长轴、短轴、焦距、离心率等。
b. 双曲线的性质:实轴、虚轴、焦距、离心率等。
c. 抛物线的性质:焦点、准线、顶点、开口方向等。
4. 圆锥曲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天体运动、光学成像、建筑设计等。
三、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圆锥曲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锥曲线的概念、标准方程及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圆锥曲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圆锥曲线知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圆锥曲线的性质。
选修2-1:圆锥曲线教案(经典实用)
2.1.1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商讨:能否放在2.4.2后讲解)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材分析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三、活动设计提问、讲解方法、演板、小测验.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1.直接法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对(1)分析: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即x2+y2=4R2或x2+y2=0.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对(2)分析: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则OM⊥AM.∵kOM·kAM=-1,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2.定义法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PQ|=|PA|.又P在半径OQ上.∴|PO|+|PQ|=R,即|PO|+|PA|=R.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解:连接PA ∵l⊥PQ,∴|PA|=|PQ|.又P在半径OQ上.∴|PO|+|PQ|=2.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3.相关点法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例3已知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4.待定系数法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例4已知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曲线方程.分析: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ax2-4b2x+a2b2=0∵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1664-4Q4b2=0,即a2=2b.(以下由学生完成)由弦长公式得:即a2b2=4b2-a2.(三)巩固练习用十多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验,检查一下教学效果.练习题用一小黑板给出.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2.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3.求抛物线y2=2px(p>0)上各点与焦点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答案:义法)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四)小结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般地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待定系数法,还有参数法、复数法也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这等到讲了参数方程、复数以后再作介绍.五、布置作业1.两定点的距离为6,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的轨迹方程.2.动点P到点F1(1,0)的距离比它到F2(3,0)的距离少2,求P点的轨迹.3.已知圆x2+y2=4上有定点A(2,0),过定点A作弦AB,并延长到点P,使3|AB|=2|AB|,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1.以两定点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点M的轨迹方程x2+y2=42.∵|PF2|-|PF|=2,且|F1F2|∴P点只能在x轴上且x<1,轨迹是一条射线六、板书设计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三、活动设计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标准方程的推导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1)建系设点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2)点的集合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P={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a>b>0).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0)、F2(c,0),这里c2=a2-b2;-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三)例题与练习例题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2a=10,2c=8.∴a=5,c=4,b2=a2-c2=52-45=9.∴b=3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练习1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练习2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3.图形如图2-15、2-16.4.焦点:F1(-c,0),F2(c,0).F1(0,-c),F2(0,c).五、布置作业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作业答案: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六、板书设计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弦、最值问题等.二、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2.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解决办法:先介绍椭圆离心率的定义,再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最后通过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3.疑点: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椭圆自身所具有的性质,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解决办法:利用方程分析椭圆性质之前就先给学生说明.)三、活动设计提问、讲解、阅读后重点讲解、再讲解、演板、讲解后归纳、小结.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二)几何性质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地画出它的图形,是b>0)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说明:椭圆自身固有几何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1.范围即|x|≤a,|y|≤b,这说明椭圆在直线x=±a和直线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2-18).注意结合图形讲解,并指出描点画图时,就不能取范围以外的点.2.对称性先请大家阅读课本椭圆的几何性质2.设问:为什么“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成-x、-y时,方程都不变,所以图形关于y轴、x轴或原点对称的”呢?事实上,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把x换成-x而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类似可以证明其他两个命题.同时向学生指出:如果曲线具有关于y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具有另一种对称.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事实上,设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又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最后指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即椭圆中心.3.顶点只须令x=0,得y=±b,点B1(0,-b)、B2(0,b)是椭圆和y轴的两个交点;令y=0,得x=±a,点A1(-a,0)、A2(a,0)是椭圆和x轴的两个交点.强调指出:椭圆有四个顶点A1(-a,0)、A2(a,0)、B1(0,-b)、B2(0,b).教师还需指出:(1)线段A1A2、线段B1B2分别叫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和2b;(2)a、b的几何意义:a是长半轴的长,b是短半轴的长;这时,教师可以小结以下:由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和顶点,再进行描点画图,只须描出较少的点,就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图形.4.离心率教师直接给出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等到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时,再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先分析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a>c>0,∴0<e<1.再结合图形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2)当e接近0时,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a,因此椭圆接近圆;(3)当e=0时,c=0,a=b两焦点重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成为x2+y2=a2,图形就是圆了.(三)应用为了加深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例1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本例前一部分请一个同学板演,教师予以订正,估计不难完成.后一部分由教师讲解,以引起学生重视,步骤是:(2)描点作图.先描点画出椭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整个椭圆(图2-19).要强调:利用对称性可以使计算量大大减少.本例实质上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是为以后讲解抛物线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做准备的,同时再一次使学生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要详细讲解: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将上式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由此例不难归纳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四)椭圆的第二定义1.定义平面内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2.说明这时还要讲清e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五)小结解法研究图形的性质是通过对方程的讨论进行的,同一曲线由于坐标系选取不同,方程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后得出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类似可以理解第二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布置学生最后小结下列表格:五、布置作业1.求下列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焦距、离心率、各个顶点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1)25x2+4y2-100=0,(2)x2+4y2-1=0.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266Km,远地点距地面1826Km,求这颗卫星的轨道方程.3.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的方程.作业答案:4.顶点(0,2)可能是长轴的端点,也可能是短轴的一个端点,故分两种情况求方程:六、板书设计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二)能力训练点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三、活动设计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二)双曲线的概念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2.设问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问题3:点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正确表示为||MF2|-|MF1||.问题4:这个常数是否会大于等于|F1F2|?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且大于零.当常数=|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3.定义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建立直角坐标系.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点的集合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化简得:两边再平方,整理得:(c2-a2)x2-a2y2=a2(c2-a2).(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即c>a,所以c2-a2>0.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b2x2-a2y2=a2b2.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指出:(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焦点F1(-3,0)、F2(3,0),且2a=4;3.已知两点F1(-5,0)、F2(5,0),求与它们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6的点的轨迹方程.如果把这里的数字6改为12,其他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教师讲解:按定义,所求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因为c=5,a=3,所以b2=c2-a2=52-32=42.因为2a=12,2c=10,且2a>2c.所以动点无轨迹.(五)小结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3.图形(见图2-25):4.焦点:F1(-c,0)、F2(c,0);F1(0,-c)、F2(0,c).5.a、b、c的关系:c2=a2+b2;c=a2+b2.五、布置作业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3.已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mx2+ny2=m+n(m<0<m+n),求其焦点坐标.作业答案:2.由(1+k)(1-k)<0解得:k<-1或k>1六、板书设计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二)能力训练点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双曲线中的弦、最值等问题.二、教材分析1.重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得出,至于渐近线引导学生证明.)2.难点: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解决办法:先引导学生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3.疑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证明.(解决办法:通过详细讲解.)三、活动设计提问、类比、重点讲解、演板、讲解并归纳、小结.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椭圆有哪些几何性质,是如何探讨的?请一同学回答.应为: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是从标准方程探讨的.2.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是什么?再请一同学回答.应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下面我们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二)类比联想得出性质(性质1~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关于椭圆与双曲线性质的表格(让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启发、订正并板书).<见下页>(三)问题之中导出渐近线(性质4)在学习椭圆时,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的矩形,对于估计仍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作一矩形(板书图形),那么双曲线和这个矩形有什么关系?这个矩形对于估计和画出双曲线简图(图2-26)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些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只引起学生类比联想.接着再提出问题:当a、b为已知时,这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方程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证明它:。
(高二数学教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及教学点评-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及教学点评-教学教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网络教学设计----张海峰一、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学问目标(A)理解和把握圆锥曲线的第肯定义和其次定义,并能应用第肯定义和其次定义来解题。
(B)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学问进行学问延长和学问创新。
力量目标(A)通过同学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B)通过学问的再现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和创新意识。
(C)专题网站中供应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育同学应用学问的力量。
德育目标让同学体会学问产生的全过程,培育同学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第肯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肯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肯定义和统肯定义。
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肯定义和统肯定义的应用。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圆锥曲线定义和定义应用为中心,主动操作试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实行的基于学科专题网站下的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充分利用?圆锥曲线?专题网站内的内容,在着重学习内容的根底上,内延外拓,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念。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同学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l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下学期同学,他们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肯定的学习根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根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娴熟。
高二年下学期同学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保持着传统教学的学习习惯,在l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表达不是太充分,但是假如他们还是乐于尝试、勇于探究的。
高二年的同学在学习交往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争辩学习〞并存,也就是说同学是具有肯定的群体性小组沟通力量与协同争辩学习力量的,还是能完成上课时老师布置的协作学习任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12|2M MF MF a +=.(ii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10y x a b a b+=>>.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2⎛⎫- ⎪⎝⎭,求它的标准方程.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在椭圆上, 则22222591104464a a b b a b ⎧⎧+==⎪⎪⇒⎨⎨=⎪⎪⎩-=⎩. 例2 如图,在圆224x y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PD ,D 为垂足.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 的中点M 的轨迹是什么分析:点P 在圆224x y +=上运动,由点P 移动引起点M 的运动,则称点M 是点P 的伴随点,因点M 为线段PD 的中点,则点M 的坐标可由点P 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 的轨迹方程.引申:设定点()6,2A ,P 是椭圆221259x y +=上动点,求线段AP 中点M 的轨迹方程.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 x y ,()11,P x y ;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M 为线段AP 的中点,∴112622x x y y =-⎧⎨=-⎩;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22111259x y +=,∴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3112594x y --+=;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例3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9-,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M x y ,则()55AM y k x x =≠-+,()55BM y k x x =≠-; 代入点M 的集合有4559y y x x ⨯=-+-,化简即可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ABC 的两个顶点(),0A a -,(),0B a ,顶点C 在移动,且AC BC k k k ⨯=,且0k <,试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 值在变化时,线段AB 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练习:第45页1、2、3、4、a x a -≤≤,同理可得:b y b -≤≤,即椭圆位于直线x a =±和y b =±所围成的矩形框图里;②对称性:由以x -代x ,以y -代y 和x -代x ,且以y -代y 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椭圆是以x 轴和y 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③顶点:先给出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椭圆有四个顶点,由于椭圆的对称轴有长短之分,较长的对称轴叫做长轴,较短的叫做短轴;④离心率: 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ac e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10<<e ),⎩⎨⎧→→→椭圆图形越扁时当01a ,,b ,c e ;⎩⎨⎧→→→椭圆越接近于圆时当a,b ,c e 00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例4 求椭圆221625400x y +=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分析:由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椭圆的长轴、短轴、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定义即可求相关量.扩展:已知椭圆()22550mx y m m +=>的离心率为105e =,求m 的值. 解法剖析:依题意,0,5m m >≠,但椭圆的焦点位置没有确定,应分类讨论:①当焦点在x 轴上,即05m <<时,有5,,5a b m c m ===-,∴5255m-=,得3m =;②当焦点在y 轴上,即5m >时,有,5,5a m b c m ===-,∴5102553m m m -=⇒=. 例5 如图,一种电影放映灯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的一部分.过对对称的截口BAC 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1F 上,片门位于另一个焦点2F 上,由椭圆一个焦点1F 发出的光线,经过旋转椭圆面反射后集中到另一个焦点2F .已知12BC F F ⊥,1 2.8F B cm =,12 4.5F F cm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截口BAC 所在椭圆的方程.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算出,,a b c 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引申:如图所示, “神舟”截人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巡天飞行,其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2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A 距地面200km ,远地点B 距地面350km ,已知地球的半径6371R km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椭圆的轨迹方程.例6如图,设(),M x y 与定点()4,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254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45,求点M 的轨迹方程.分析:若设点(),M x y ,则()224MF x y =-+,到直线l :254x =的距离254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 定点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若点(),M x y 与(),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a x c =的距离比是常数c e a=()0a c >>,则点M24MC =,∴点M 的轨迹是以1C 、C 轨迹方程是(22145x y x -=≥.察点晚4s .已知各观察点到该中心的距离都是1020m .试确定该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当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 s ;相关点均在同一平面内).解法剖析:因正西、正北同时听到巨响,则巨响应发生在西北方向或东南方向,以因正东比正西晚4s ,则巨响应在以这两个观察点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如图,以接报中心为原点O ,正东、正北方向分别为x轴、y 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B 、C 分别是西、东、北观察点,则()1020,0A -,()1020,0B ,()0,1020C .设(),P x y 为巨响发生点,∵A 、C 同时听到巨响,∴OP 所在直线为y x =-……①,又因B 点比A 点晚4s 听到巨响声,∴()43401360PB PA m -=⨯=.由双曲线定义知,680a =,1020c =,∴3405b =,∴P 点在双曲线方程为222216805340x y -=⨯()680x ≤-……②.联立①、②求出P 点坐标为()6805,6805P -.即巨响在正西北方向68010m 处.探究:如图,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49,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与§2.1.例3比较,有什么发现探究方法:若设点(),M x y ,则直线AM ,BM 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 ,BM 的斜率之积是49,因此,可以求出,x y 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练习:第60页1、2、3、作业:第66页1、2、2.3.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解;②焦点在y 轴上时,设所求的双曲线为22221169x y k k-+=,∵()23,3A -点在双曲线上,∴214k =,因此,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1944y x -=,离心率53e =.这个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只有一种情形有解,事实上,可直接设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22,0169x y m m R m -=∈≠. 例4 双曲线型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如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m ,上口半径为13m ,下口半径为25m ,高为55m .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双曲线的方程(各长度量精确到1m ).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221x y a b -=,算出,,a b c 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上在没有注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 b c 的近似值,原则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引申:如图所示,在P 处堆放着刚购买的草皮,现要把这些草皮沿着道路PA 或PB 送到呈矩形的足球场ABCD 中去铺垫,已知150AP m =,100BP m =,60BC m =,60APB ∠=.能否在足球场上画一条“等距离”线,在“等距离”线的两侧的区域应该选择怎样的线路说明理由.解题剖析:设M 为“等距离”线上任意一点,则PA AM PB BM +=+,即50BM AM AP BP -=-=(定值),∴“等距离”线是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上的一部分,容易“等距离”线方程为()2213525,0606253750x y x y -=-≤≤-≤≤.理由略. 例5 如图,设(),M x y 与定点()5,0F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 :165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54,求点M 的轨迹方程.分析:若设点(),M x y ,则()225MF x y =-+,到直线l :165x =的距离165d x =-,则容易得点M 的轨迹方程.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双曲线若点(),M x y 与定点(),0F c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2a x c=的距离比是常数ce a=()0c a >>,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双曲线.其中定点(),0F c 是焦点,定直线l :2a x c =相应于F 的准线;另一焦点(),0F c '-,相应于F '的准线l ':2a x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励学生创新.必须让学生认同和掌握: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能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直接得到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和离心率;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①充分利用图形对称性,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熟悉:取近似值的两个原则:①实际问题可以近似计算,也可以不近似计算,②要求近似计算的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按精确度要求进行,没有作说明的按给定的有关量的有效数字处理;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P={M|||54MF d =}, 即 222()x c y c a ax c -+=-化简得22222222()()c a x a y a c a --=-两边同时除以222()a c a -得22221x y a b-=(0,0)a b >>其中2、小结:双曲线第二定义:当动点M(x,y) 到一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2:a l x c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1ce a =>时,这个动点M(x,y)的轨迹是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