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

一、孔子的教育观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品质和道德的关键。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的、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行事,而不是以比较为标准。

二、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将其作为道德的核心。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基础。

孔子强调了仁的实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他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强调了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要保持和谐和平衡,而不是争论和争斗。

三、孔子的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强调了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利益至上,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他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论语,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14秋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答案

14秋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答案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选择:A2.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选择:D3. 社会基本矛盾是()。

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B. 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矛盾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选择:D4.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 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选择:B5.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伟大变革,表现在()。

A. 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B. 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D. 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选择:B6.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劳动技能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选择:D。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指通过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法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伦理、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为核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内涵提升。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道德伦理,如“仁爱、孝行、忠诚、正直”等价值观念,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意识。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丰富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古诗词、民族舞蹈、传统音乐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青少年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着经典故事、典范人物等,这些故事和人物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教育青少年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育青少年的良好品德、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修养、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孔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关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此篇文章对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人生哲学1. 人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的道路,即为了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强调凡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劳苦”,用实际行为去践行道德原则。

他强调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是处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这个信念。

2. 个人修养孔子提倡个人修养,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有礼、正直的状态,保持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认为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应该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去完成更好的人生价值。

3. 学习和思考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认识世界和练习个人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和见识。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二、孔子的人生哲学评价孔子的人生哲学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一位宣传仁爱、崇尚谦卑、尊重生命的思想家以及他的道德观。

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形成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孔子的人生哲学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

1. 价值观的深层次影响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忍让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

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也是重点教育内容。

2. 对人生价值的启示孔子强调了人生价值的意义和目标。

他鼓励人们去追求更高的自我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对社会的影响孔子的道德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强调中看到,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综上,孔子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仁爱、协调、刚毅、勇敢以及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等文化内涵。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道德选择的能力,而这个选择的能力也需要由学习和思考来培养,以达到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目标。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第一章: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1 理解哲学的含义与作用1.2 探索人生哲学的意义和价值1.3 分析哲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2.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2.2 探讨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与人生观2.3 学习佛家思想对人生痛苦的解答2.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章:西方哲学的演变3.1 掌握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思想3.2 了解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3.3 分析西方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全球视野。

第四章: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4.1 探索人生意义的多种可能性4.2 分析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因素4.3 讨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与途径4.4 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5.2 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5.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5.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章:道德哲学与人生伦理6.1 探讨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6.2 学习人生伦理的原则与标准6.3 分析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6.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素养,提升道德判断力。

第七章:美学与人生境界7.1 理解美学的内涵与作用7.2 探索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美学的关系7.3 分析艺术作品对人生的影响7.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第八章:信仰与人生意义8.1 探讨信仰的含义与类型8.2 学习信仰对个人人生的影响8.3 分析无神论与有神论对人生的影响8.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信仰问题的理解和尊重,增强思想道德修养。

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

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中华传统道德是以人为本的道德。

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甚的,就是丧失人格。

坚持人格尊严,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受别人的侮辱:另一方面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对于别人要加以尊敬,这是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观点。

另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就叫做“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次序。

孟子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和重视父母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

“父子有亲”就是“父慈子孝”,把“孝”看作一切道德的根本。

“父子有亲”在今天看起来应该是肯定的,长幼有序,在今天也是应该承认的。

朋友有信,就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说假话,不应该欺骗,这在今天也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体会和把握。

(一)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

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忠保国”、“先公后私”、“一心为公”已成为人们所尊奉的崇高的道德要求。

中华民族的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

(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和而不同”、“人和”、“和谐”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

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的传统道德又特别强调“待人以宽,责已以严”、“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道德要求,以调节人和人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人生的意义、目标和行为方式有着独特的看法。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个重要的人生观: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2.仁爱之道: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公益。

追求仁爱之道是实践道德、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

3.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追求和谐不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也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4.忍辱负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辱负重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

它强调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有坚韧的意志力和承受力,以忍耐和毅力去面对困境,不轻言放弃,追求内心的坚强和成长。

5.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德和道德修养,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和学问。

尊师重道反映了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知识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这些人生观对于塑造个体的品德、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并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承和应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生观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1/ 1。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人生观
21
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人生奋斗的目标符合道德的标准,那么他的航程才是 坦途大道,如果不符合道的准则,那就处处是险滩暗 礁,随时有翻船覆没的危险。
▪ 3、道德的树立是身心健康的保证
➢ 养身之道在于养心,养心之道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和价值观。
▪ 4、道德的完善是完美人生的客观需要
➢ 为别人服务的人,实际上是成就了自己;终日为自己 的私利奔波的人最终却害了自己;
20
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1、道德是宇宙间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体现 –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人立于天地之间,当应效法自然, 建立公正无私的道德品格,才能被大自然所庇佑。
• 2、道德的树立是人生奋斗最光明的大道 – 道德,包含了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同时具有最符合自然 规律的品德。 – 虽然道德的失落也是一个自然规律,但“得道者多助”。世间越缺乏道 德,有道德的人就越容易受到人们的崇敬。
3
• 风能一度电成本0.65元(煤电成本不到0.1元), 风力发电 设计寿命20年, 但至少10年以后才能收回成本
• 太阳能发电成本1.5元/度, 太阳能企业卖给国家的收购价 2.4元/度, 设计寿命同样是20年, 而收回成本要30年(来自 网上信息)
• 目前每平米太阳能电池板6000元(由廉价电能生产),而 1平米电池板的发电功率为175峰瓦,一年在光照好的情况 下,发电总量为175度,每度电按市场价卖0.5元,不到80 元。自身繁殖需要多少年?
19
– 觉悟就是对自然大道理的体察,要能掌握自然规律,就必须有道、有德,必须 抛弃自私、控制欲望。因此:觉悟,也是道德的觉悟;
– 人类整体的觉悟,非常渺茫,但这也是解决人类危机的唯一道路。当人类面临 生死存亡的抉择时,这种觉悟又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时候!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

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

(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

“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

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

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

(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A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A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智商
B:年龄
C:才能
D:品德
答案:D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C
()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A:苏轼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颜元
答案:B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C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知行相资以为用
B:知难行易
C:知易行难
D:知行合一
答案:B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仁
B:义
C:礼
D:智
答案:C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提出了性三品说
C:否定了性三品说
D: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答案:A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道教的道德观与人生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教的道德观与人生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教的道德观与人生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凭借着独特的观念和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来讨论道教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修身是道教重要的修行内容。

道教倡导的是顺应自然,追求道的境界。

在道教的道德观中,崇尚自然是其核心。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修身即是个人在精神和道德上的修养,要达到与天地自然相合的境地。

修身要求人们摒弃浮华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只有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齐家是指家庭和睦、和谐相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道教强调个人修行离不开家庭和谐。

在道教的价值观中,家庭被视为一个小型社会,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观念。

道家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的养成,强调孝道、爱慕之心。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道教将孝道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认为孝顺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治国是指国家治理、社会秩序的建立。

道教对治国有着独特的见解,注重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道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以道统御。

只有道德高尚的统治者,才能够带领国家繁荣稳定。

道教的道德观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社会秩序的自然达成,主张政府干预的最低限度。

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对中国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平天下是指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道教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社会关系中也倡导和谐。

平天下需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

只有实现和谐与公正,社会才能够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

总之,道教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倡导的自然与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从道教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14秋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答案

14秋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
1.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
正确答案:C
2. 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 《论语》
B. 《礼记》
C. 《大学》
D. 《孟子》
?
正确答案:B
3. ()是最早提出天命气质人性论的理学家。

A. 张载
B. 王安石
C. 老子
D. 荀子
?
正确答案:A
4. 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
正确答案:C
5.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 管仲
B. 韩非子
C. 孔子
D. 王安石
?
正确答案:A。

浅析中职生课程《哲学与人生》

浅析中职生课程《哲学与人生》

浅析中职生课程《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哲学思想的介绍和哲学思考的方法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清自身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为主线,结合中西方历史和文化,分析讨论人生中的诸多问题,例如自我认知、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幸福感等。

通过阅读名著选段、诗歌、影视作品以及实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哲学思想融入到自身的生活中。

在中职生的教育中,这门课程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职主要学生来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自信心。

其次,哲学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学生通过学习哲学,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更能够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哲学思考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

教师应该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为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自我质疑和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

总之,中职生课程《哲学与人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与哲学素养,发扬传统文化,拓展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代表,这些思想体系贯穿了中国人民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的主要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与人生观儒家学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礼节和忠诚等价值观,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社会责任,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学习和成就。

儒家的人生观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不断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品德的人。

儒家人生观注重家庭和谐,注重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提倡公平、仁爱和忍让精神,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道家思想与人生观道家学说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重要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不追逐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道家的人生观主张追求无我无欲的境界,认为个人应该通过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在道家的人生观中,个人的成功与成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寻求内心真谛和平衡。

三、墨家思想与人生观墨家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强调以利益和实用为目标。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主张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和谐。

墨家的人生观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公平和公正的待人之道。

墨家的人生观主张社会的包容与公平,强调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体社会的利益。

四、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对中国人民的习惯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思想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哲学思想与人生观所强调的家庭价值观、道德伦理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朝花夕拾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人生哲学思考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引人深思的随笔集,其中蕴含了许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并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就《朝花夕拾》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世间充满变数的现实。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使我们意识到珍惜和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斗和琐事上,而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清醒地活着!”我们要对生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年华。

其次,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伪善社会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常常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使人们成为一个被束缚的奴隶。

鲁迅先生的思考,启示我们要审视和质疑社会的价值观念,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最后,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强调了个体意识和自我拯救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以改变自己和社会的现状。

他通过描写自己早年的成长经历,体现了个人力量的重要性。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我们要摆脱依赖他人、依赖外界的心态,要有自我解放和自我拯救的意识,不停地去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通过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生哲学思考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生短暂而无常,我们要珍惜当下;传统道德观念的局限性,我们要质疑和审视;个体意识和自我拯救的重要性,我们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思考都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

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

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物理学、哲学和文学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贡献。

他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就他的人生哲学进行探讨。

一、“无我”的思想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深受佛教“无我”的影响。

他认为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隐藏的联系。

在他看来,人类的行动和思想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形成一个综合整体,这种整体并不是由一个独立的“我”所组成的,而是由普遍的物质力场所构成的。

爱因斯坦的“无我”的思想使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哲学、宗教和人文科学等领域。

这种思想也让他持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在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中,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密不可分。

他认为科学家必须抱持一种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追求真理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也强调科学家必须尊重人类尊严和生命的平等。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为人类谋福利,同时也要警惕科学可能带来的危险。

在全球危机和环境问题等方面,他主张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紧迫问题,但也要以人类的利益为本,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三、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与宇宙的联系。

他认为人类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是我们的“家园”,而不是我们可以随意处置的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宇宙观念也深受生态学的思想影响。

爱因斯坦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同时也强调每个人类个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不受任何机械或外部力场的支配。

这种哲学观点与新自由主义时代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的思潮相对立,强调了人类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四、哲学与间隔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中,间隔是一种深刻的概念。

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中,他追求一种能够挖掘“空隙”特性的哲学思想,希望通过这种思想揭示自然的各种奥秘。

爱因斯坦在国际上有重要机会交流思想。

他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学家,还有比较模糊或模棱两可的哲学问题。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生哲学融合了道教观念、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生追求应当在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升华与超脱。

葛洪主张修身行道、修养性情,倡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他强调个体应当明智接受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守内心的善念和道德原则,不为外在浮华所扰乱,以达到超脱尘俗之境。

葛洪的人生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启迪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修道道德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道教观念、内丹修炼、人生追求、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哲学意义、影响。

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4-364)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被誉为道教的“真人”之一。

他提倡内丹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开创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的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推崇的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上。

他认为通过锻炼内丹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实现永恒的生命。

他强调修身养性,主张道德行为和修道修身相辅相成。

他对人生追求的看法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修养和心灵升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葛洪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提升自我。

他强调修行和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修炼的深化。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道义,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实践道义之行为。

葛洪的人生哲学是以道德修养和内在修炼为核心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道教精神的传承。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影响了中国的医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发展。

1.2 葛洪的背景和影响葛洪(284-364年),字子长,一字莹,晋朝末期人。

他出生在河南开封,是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医学家。

葛洪的父亲葛诩是晋朝的重要官员,因此葛洪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易学、兵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尤其在道教和内丹修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红楼梦》中的儒家思想:教导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

《红楼梦》中的儒家思想:教导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

红楼梦中的儒家思想:教导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以其精湛而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情节,更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其中,儒家思想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个角色和情节展现了儒家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1. 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1.1 家族观念与孝道在红楼梦中,家族观念被强烈地彰显出来。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家”和“孝”的重视。

许多角色都秉持着孝道,并将家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例如贾母、贾代善等人都关心着整个贾府的利益,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1.2 礼仪与道德修养红楼梦中刻画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这一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

例如贾母在教育孙辈时强调礼仪之重要性,薛宝钗则以其深厚的修养及高尚的品行赢得众人敬爱。

1.3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在红楼梦中,多个角色对后辈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注重人才培养的表现。

探春、湘云等小姐作为学识渊博者,在书斋里教育宝玉等青年后辈;而王熙凤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贾府贤良淑德的新一代。

2. 红楼梦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教导2.1 正面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红楼梦以一种细致入微、真实自然的方式描写了它所存在时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各个角色和情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正面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尤其是对于女性道德修养、淑女风范、家族观念和孝道的强调,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想上的滋润。

2.2 儿女情长与婚姻伦理红楼梦中描绘了复杂而丰富的婚姻关系,其中包含了对儿女情长、宁缺毋滥等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探讨。

通过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婚姻与爱情的看法。

3.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3.1 苦难与命运红楼梦以细腻入微的笔墨描写了主要角色们在社会风云变幻下所受到的各种苦难与命运挑战。

这正是作者对人生哲学进行深刻思考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

小说中通过描述人物遭遇不同苦难和变故时如何应对和面对,引导读者反思命运和人生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对个人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这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个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人应该与社会和谐相处,这能够使个人得到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最后,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生活,强调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情感满足都非常重要。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能够帮助个人实现更好的人生和价值。

- 1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
引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探讨了超越传统道德的理念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该书的分析,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哲学思想。

第一部分:传统道德的局限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批判了传统道德体系的局限性。

这一部分将着重介绍以下观点: 1. 传统道德对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 2. 伦理规范在社会中滥用和歪曲; 3. 传统价值体系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剥夺。

第二部分:超越传统道德的路径
为了超越传统道德体系,尼采提出了新的哲学路径。

这一部分将阐述以下关键概念: 1. 超人(Ubermensch):一个追求更高价值并突破人类常规限制的理想形象; 2. 永恒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意味着接纳生活中所有经历,并将其视为无尽循环的哲学概念; 3. 焦油湖之吻:通过接纳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来拥抱人生的无常。

第三部分:超越道德的后果
尼采相信,超越传统道德体系将带来一系列显著影响。

这一部分将讨论以下内容: 1. 个体自由与责任感的平衡; 2. 艺术创造力和审美体验的提升; 3. 创新思维与社会变革带来的改变。

结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重要且充满争议性的哲学作品,其超越传统道德观念以及提出新的思考方式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尼采对传统道德局限性的批判以及他所提出的超越之路,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并实践个体自由发展、文化创造力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传统道德的哲学思考主题下所涉及内容的简要概述。

阅读该书并深入理解其中思想,可以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全新的成长和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命关系,是指人生追求与命运、机遇的关系,
或者说是必须如此去做的与可能做到的之间的关系。 对于义命关系,儒家的基本态度是尽性知命,或者说 尽人力知天命。这有两层含义:其一,一方面克尽人 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 安之若命。其二,区别求有益于得与求无益于得,对 仁义礼智、道德修养,强调其“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强调 其“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 之若命。
第一讲
一、人生哲学的研究对象
绪论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哲学理论,是理论化 和系统化的人生观。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 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 方向和趋势;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 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 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
二、人生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联系
儒家的这种一心从道的精神,不仅表现
在政治领域,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儒家 认为,读书人,有知识、有道德、有志气、 有理想的人,要志在追求真理,不在追求美 食美服。应当看到,先贤们这种安贫乐道, 乐以忘忧的情操,是来自充实的“道”的力 量。由于有“道”这种巨大的精神支柱,他 们才能在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贫穷困顿中, 体味到人生深处的无穷乐趣。
2、孟子人性善的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性为“天之降才”。表现在两 方面:一是人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人天生的良知 良能,即人有别于禽兽所特有的道德良心。其次,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再次,孟子强调要尽心 知性知天。人的“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 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还有待于自己尽 心去“扩而充之”。最后,孟子强调培养善端需从 两方面努力。一是认识人性善的道理,二是自觉保 存善心,培养善性。
五、老子的义利观 《老子》开篇说:“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这是 老子针对社会伦理现实的尖锐批判,体现了他的义 利观。他认为,现实的所谓道德圣人,是真正愚民 的象征,因为他们自己欲望无穷,才导致社会的不 道德,甚至于争斗、偷盗等。否弃那些仁义礼智的 设定,民利将倍增。也就是说,只要统治者不贪、 寡欲,则人民自然纯朴不争。
谢谢!
在对待毁和誉这两种道德评价形式的看法上,
古代思想家关于善用毁誉、善待毁誉的认识充满了 辩证法。认为既有预想不到的赞誉,也有因过分追 求完美而受到的非难。基于此,要正确地对待毁誉 ,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毁誉。首先,要多称赞别人, 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 人。其次,善于正确对待毁誉,要求我们在毁誉来 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 之不怒” ,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第八讲 君子弘道 内圣外王 ——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
三、一心从道 矢志不移
中国传统道德的志于求道精神,表现在择道固 执、矢志不移的独立人格思想。为了求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威逼利 诱也动摇不了志士仁人求道的决心和对道的忠诚。 儒家重忠君,但又坚持忠君是要忠于有道义的君主, 道义比君主更为根本,更有长远的价值。
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
总之,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就是要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 产,应当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一 些准则和规范,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 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主讲 谢宏忠
一、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为第一讲 绪论,第四讲 道 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第七讲 道德的若干范 畴。难点为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本质。
二、考试题型说明
1、单项选择题10% (每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10% (每小题2分) 3、词语解释题15% (每小题3分) 4、分析题15% (每小题5分) 5、简答题20% (每小题5分) 6、论述题30% (每小题15分)
三、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根植于本民族 的传统道德,对其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是精糟并存, 瑕瑜互见的。其中,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 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的一面, 又有封建性的一面。既有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一 面;又有受时代、阶级局限的一面。
三不朽。出自《左传》叔孙豹语:太上有 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意指在德行、事业和言 论著作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后世 以深深的教益和影响。
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也不起一点坏念头, 不做坏事。
内圣外王。是最早由道家提出的理性人格, 被儒家发扬光大。所谓内圣,即通过自我 修身以塑造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所 谓外王,即在人生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示自 己的善良本性,以达到至善的终极目的。
三、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朱熹把物质利益、人情欲望当作洪水猛兽,确 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见解,把先秦儒家 的重义轻利思想推到登峰造极的境地,造成后人耻 于言利,走向了禁欲主义。
四、韩非重利轻义,重罚严惩的思想 韩非子不相信道德教化,认为只有以威刑作工
具,通过重罚恶行使百姓不因欲利而无所顾忌。他 的“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在某些情况下 确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人间真况。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道德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 情况:一种是完全属于糟粕的部分;另一种是基本 上属于精华的部分;还有一种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在 一起。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只能批判, 不能继承。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 接受,而应当进行分析,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 度赋予这些精华以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第三 种情况即精糟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
二、人性本恶
1、荀子性为本始材朴的思想 首先,他认为性乃本 始材朴。人性包括利欲之心和有辨有知之能。其次,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再次,荀子主张人性可化。 2、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性为天性的思想 韩非子把荀 子的性恶论推向极端。首先,他认为性是人的天性, 是本能,包括利欲之心和聪明睿智。其次,韩非强 调,在人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欲利之心。
第四讲 以义为上 利济苍生 ——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我国古代道德理论中,义利关系问题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利泛指利益或功利。义泛 指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义。义利关系包含 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指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二是指公利与私利 的关系。
一、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
首先,它与哲学关系密切。人生哲学是哲学的 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 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 的具体化。其次,它与伦理学关系密切。二者都是 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研究的角度不 同,二者是姐妹学科。再次,它与社会学关系密切。 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 相关,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某一个体乃至社会的人 生哲学思想,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从西方与印度这两大文化体系来看,主要是从
宗教神学的意义上来说灵魂的不朽,而中国传统文 化主要是从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上来说生命的影 响与不朽。典型的是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 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 之谓不朽。这里的“德”指德行,“功”指事业, “言”是语言及著作。所谓不朽,就是在德、功、 言诸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 影响。
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本质
一、人性本善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 人性本善
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先秦儒家中,孔子最早 论及人性问题。《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孔子的哲学思维触及了两个问题: 一是人类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二是从人性出发的 心性修养问题。
孔子是最早提出义利命题的思想家。他强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并不一概贬斥 求富求利,他既重义轻利,对利又表现得较为明达。 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从吾所好。”可求与不可求的标准,在于 是否符合仁义礼信的要求。
二、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明确提出义和利对于人生具有不同的功 能。义是人的精神追求,利是人的物质追求,而心 与身相比,董仲舒认为心更重要。因此,养心之义 也就比养体之利更为重要。董仲舒虽贱轻私利,但 颇重公利,希望“为天下兴利”。所以,他力主君 王的治政之策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这句话简括地将孔孟关于义利的思想完 全表达出出重要伦理规范, 指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 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 叫做“和”;“中”是未发时的客观存在,“和” 是发生后的处理得当,符合节度。廉洁。廉洁是中 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 又视为“仕者之德”、“人生大纲”。廉,不贪; 洁,清白无瑕。所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 清白。其基本精神就是见利思义、循礼行法、廉洁 自律。
第七讲 生死苦乐 唯义所在 ——道德若干范畴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其主流不是宗教信仰主义的 生死观,而是比较注重现实的儒、道生死观。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死的现实态度,道家把人的生 死看作是气的聚散,是自然之道;儒家的孔子则重 视现实人生问题而对死取淡然态度。二是对生命的 意义和不朽的思考。从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三不 朽”的思想以来,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是 儒家思想。他们主张以对社会、历史作贡献为人生 价值之所在,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 废”为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