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兴奋效应
毒效应名词解释
毒效应名词解释
毒效应是指某种物质对生物体有毒害作用的现象。这种物质被称为有毒物质,如汞、铅、镉、砷、农药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生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全身造成伤害,这种伤害被称为毒效应。毒效应可造成生物体的功能紊乱或结构破坏,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毒效应的类型和程度根据毒物本身的性质和生物体自身的抵抗力而不同,有的有毒物质产生的毒效应可能为暂时性,有的则是长期性。
毒效应的分类较多,主要包括累积效应、生物放大效应、毒性相互作用效应、毒性协同效应等。例如,一些粗麻毒素、生物酮等具有累积效应,即生物体在长时间、低剂量的持续暴露下,某些地点将聚集大量的毒素,当其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产生毒效应。而生物放大效应指的是在食物链中毒素浓度的逐级增加,例如农药可能在食物链的顶端产生极高的浓度。毒性相互作用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混合后,其毒性在生物体内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毒效应。最后,毒性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混合后,其毒性比单独使用时都要大,这是由于它们在生物体内共同作用,使得生物体的抵抗能力下降,从而增强了毒效应。
毒效应的研究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有毒物质的毒性机制,还涵盖了毒物的代谢、分布、排泄等方面的研究。理解毒效应的原理和机制有助于我们防治有毒物质引起的毒害,保护生物体的健康。
毒物兴奋效应名词解释
毒物兴奋效应名词解释
毒物兴奋效应指的是某种毒物(如药物、毒品等)在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效应,使人感到兴奋或兴奋状态增强。这种效应可能包括增加心率、提高警觉性、改变感知和情绪状态等。毒物兴奋效应通常是由于毒物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或受体的激活,从而产生兴奋的生理反应。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人产生欣快感或兴奋感,但同时也可能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毒物兴奋效应在药物滥用和毒品成瘾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与毒物兴奋效应
6 参考文献
1 Baker J,Meisner BA,Logan AJ,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ccessful aging in Canadian older adults〔J〕. J Aging Phys Act,2009; 17( 2) : 223-35.
4 运动与衰老 关于运动与衰老的关系,同样也符合毒理学效应曲线。随
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伴随有机体功能和结构方面的变化。机体 的老化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组成机体的分子( DNA、蛋 白质、脂类) 、细胞乃至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生衰老性改变,同时 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也在不断地下降。衰老伴随着的 机体体力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促进衰老的发
2 运动与疲劳 如果将规 律 运 动 看 做 是 一 个 间 歇 性 的 应 激 刺 激,运 动 期
间,机体的能量代谢、物理和心理负荷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均发 生很大程度的变化。休息期间,机体可对运动应激进行恢复、 代偿或( 和) 超代偿工作。不同的个体运动必须达到一定的应 激刺激水平,机体才会产生个体的适应。也就是说,当运动诱 导的应激没有达到个体的某一临界值时,机体是不会产生适应 的。即低水平的运动负荷对低水平的机体适应是有效的,但对 训练水平高的人来讲,就必须有大负荷的运动应激,这时没有 疲劳就不会有机体特殊适应的产生。因而,对这类人群疲劳程 度的掌控就至关重要。因为过度的疲劳又会导致显著的细胞 改变,甚至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同时,过度疲劳后使恢复 期延长,进而训练规律难以建立。另一方面,假如疲劳后没有 足够的恢复时间,那就会出现过度训练,这同样会影响机体的 生理功能,扰乱体内激素平衡状态,降低免疫功能,增加细菌的 易感性和机体发病率〔7〕。同样,炎症反应也是机体的一个保护 过程,过度训练综合征会使机体炎症反应下调,同时诱发炎症 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因而过度训练是不良反应, 严重损害健康,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故过度训练是运动 毒理学曲线的末端。
毒物兴奋效应与抗衰老研究
HE
substances playing
vaccine一1ike
fhnction in homeostasis of various lives pedbrm important role in
defbnse capacity and reducing load of damaged biologjcal
to recent
dose toxin—stimulated biological modification, namely hormetic efkcts(HE), mild stresses,such effects that
are as
years.
Some
heat,
hype。gravity,
exercise,
doi:10.3969/i.issll.1674—7593.20lI.05 003
H0rmetic Ef&cts and Antiaging Research
Wang Jun,Yin Dazhong—
Key I。a1)oratory of Pmtein Chemistry and Developmental Bi0109y“Ministry of Educalion, Hunan
Anti—aging;
Homeostasi8;
Longevity;
Stress
毒理学中心法则的重新审视——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及其对毒理学发展的影响
毒理学中心法则的重新审视——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
及其对毒理学发展的影响
戴宇飞;郑玉新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年(卷),期】2003(030)004
【摘要】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一直用于对化学品、药物、物理等有害因素进行毒性预测和外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最近毒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即毒物兴奋效应模型,对过去公认的闻值模型和线性非阈值模型提出了挑战。本文对毒物兴奋效应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环境、医学、公共卫生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引起的讨论作一介绍。
【总页数】4页(P246-249)
【作者】戴宇飞;郑玉新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91
【相关文献】
1.系统毒理学——法医毒物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J], 沈敏;严慧;施妍;向平
2.用环境毒物对草鱼组织ATPase的影响作为生态毒理学指标的初步研究 [J], 徐立红;张甬元;王德铭
3.推动饲料毒理学发展保障饲料畜产品安全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 [J], 志强
4.毒理学默认量效关系模型的重新审视 [J], 刘秀英(编译);胡怡秀(审校)
5.毒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和对毒理学今后发展的影响 [J], 张天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蚯蚓毒物兴奋效应研究进展
蚯蚓毒物兴奋效应研究进展作者:顾浩天张天澍滕海媛常晓丽王冬生袁永达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5期
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以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为表征的双相剂量效应关系(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广泛存在。根据测试终点的不同,hormesis可被绘制成倒“U”型或“J”型曲线,主要表现为生物体因内稳态受到干扰而引起过度补偿的生物学效应。蚯蚓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对改良土壤结构功能、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均有积极有益影响。同时,蚯蚓作为毒理学研究中的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针对蚯蚓horme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毒物兴奋效应;污染物;蚯蚓;剂量-反应关系;测试终点
中图分类号 X 1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018-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biphasic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hormesis) characterized by lowdose stimulation and highdose inhibition is widespread in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est endpoints,hormesis can be drawn as an inverted "U" or "J" curve,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overcompensation caused by the disturbance of the homeostasis of the organism.As the "engineer of the ecosystem", earthworms have a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effect on improving soi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mproving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 At the same time, earthworms, as indicator organisms and model organisms in toxicology research, are widely us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of pollutants.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thworm horme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毒物兴奋效应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_顾晓军
中图分类号:R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5-0425-04
·综述·
毒物兴奋效应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顾晓军1,2
综述,田素芬1,2
审校
(1.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2;2.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农药生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毒物兴奋效应;生物学意义;健康风险评估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基金(B040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B0410015);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04J 010)资助
作者简介:田素芬,硕士,研究方向:农药生态毒理。
近年来,毒物兴奋效应(Hor mesis )现象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国内也已有一些介绍
[1-2]
。但是总体而言,与国际相比,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尚不够充分。现对Hor mesis 作一介绍。1 Hormesis 的定义与特点
早在19世纪80年代便有了Hor mesis 现象的记载,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由Southam 、Ehrlich 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而定名。现在都认为Hormesis 是生物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在致毒因素(包括毒物、辐射等)不同的剂量或强度范围,生物具有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
[3]
。一般将Hor mesis 定义为化学物对生物体在
高剂量时表现负面影响(如生长、发育受抑),但在低剂
量时却表现为有益作用(如刺激生长发育)的现象[4]
。与对照相比,Hormesis 的效应范围一般在30%~60%之间,少数达到2倍。Hormesis 效应剂量通常比未观察到作用浓度(NOEC )低10倍左右。另外Hormesis 也包括高剂量下具刺激作用而低剂量下却具抑制效应的现象
毒理学基础第七版思考题答案
毒理学基础第七版思考题答案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及相互关系。
3.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及各自优缺点。
1.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作用;各种毒性参数;生物学标志;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毒物兴奋效应。
2.简述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
3.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的前提和意义。4.选择毒性的原因和意义
1生物膜的基本构造?
2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特点?
3吸收、分布、排泄的概念,途径,影响因素?4首过效应、肠肝循环、贮存库及毒理学意义?
1什么是终毒物,包括哪些类型;终毒物与靶分子结合形式有哪些?2什么原因可致解毒失效,解毒失效对靶分子有哪些影响?
3参与o2”·解毒的酶和小分子物质有哪些?
4修复失效可引发哪些毒性?
1.谈谈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现在QSAR研究有哪些方法?
2.影响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3.化合物联合作用有哪些类型?
1急性毒性试验定义及实验设计要素。2LD50的毒理学意义,以及局限性。
3局部刺激试验包括哪些及选用动物情况。4局部刺激试验方法及评价。
蓄积毒性、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的定义、研究方法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设计要点及评价1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类型有哪些?
2常见的免疫毒物有哪些?
3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作用的特点?
第一章毒理学基础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毒理学Toxicology: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living organisms)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的学科。[Toxicology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s (or xenobiotics) on living organisms.]
完整word版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成都医学院毒理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绪论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A 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作用的物质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2、以获得用于评
A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触的量。的工作范畴。
B毒性较高的物质,机制毒理学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BA描述毒理学
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药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3、化学揭
破学家、的物理性质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Ramazzini B A Grevin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
Fontana C Paracelsus D 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4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A 2 B 4 C5 D8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4、”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B替代法又称“3R不包括(C 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A)。
D 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2.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4.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5. 正电子衰变:由于核内缺乏中子致使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 + 衰变)的衰变方式。
6.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7.r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r光子形式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8.半衰期(T1/2) :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9.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速度和方向突然发生变化,能量的部分或全部以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致辐射。10.吸收:射线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消耗,射线不复存在,称为射线的吸收。
11. 光电效应:γ光子与介质原子的轨道电子(主要是内层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传递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发射出来成为自由电子,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称为光电效应。
12.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r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r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
13.荧光现象:是由于电子在某些吸收材料中从高能态电子轨道移动到低能态电子轨道时产生光信号。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
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毒品上瘾的原理及常见毒品
4.大麻
• 大麻 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为有 毒大麻和无毒大麻。无毒大麻的茎、 杆可制成纤维,籽可榨油。有毒大麻 主要指矮小、多分枝的印度大麻。大 麻类毒品主要包括大麻烟、大麻脂和 大麻油,主要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 大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麻醉作 用,吸食后产生欣快感,有时会出现 幻觉和妄想,长期吸食会引起精神障
• 海洛因是半合成
的阿片类毒品,距 今已有一百年余历 史。极纯的海洛因 (俗称白粉)主要 来自“金三角” (缅甸、泰国、柬 埔寨三国接壤地
二号海洛因
• “2号海洛因”又
叫次海洛因,化
学名称为二乙酰
吗啡,状如砖块,
呈淡灰褐色,只
出现在亚洲。毒 贩制作时只需加
•
“3号海洛因”是一种棕 色或灰色颗粒状物质, 又名棕色糖块。提取过 程中加有士的宁、奎宁、 莨菪胺、阿斯匹林、咖 啡碱等原料(取其中的 某几种)。这种棕色糖 块含海洛因30%~50%, 历来用于吸食。使用时 将海洛因粉撒于锡箔上
生物碱
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 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 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 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素多包 含在环内,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 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光学活性。
4、咖啡因
是化学合成或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 出来的一种生物碱。 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 惊厥、心律失常,并可加重或诱发消化性肠 道溃疡,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 肢体畸形,同时具有成瘾性,停用会出现戒 断症状。
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定义、研究领域、研究核心和应用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研究核心:危险度评价/风险评估
应用:①安全性评价②危险度评定③危险性管理和交流
2.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各自的研究内容及三者关联
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⑴为机制毒理学的外源性物质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⑵为管理毒理学提供危险度评定的基本内容
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识别和了解外源和
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
生损害作用的细胞、分子和生化机制
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的用途:
⑴验证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有机磷)
⑵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的有害效应(糖精)
⑶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
环境毒理学汇总解析
环境毒理学
☆1.环境毒理学: 是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中已经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4.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毒物兴奋效应:是指生物体在最初接受低剂量毒物时,表现为适当的兴奋作用。
6.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毒物兴奋效应
毒物兴奋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毒物兴奋效应英文名称:hormesis 定义:毒物低于抑制浓度时对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
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毒理与药理(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毒物兴奋效应是毒理学用来描述毒性因子(刺激)的双相剂量效应的一个术语。即高剂量致毒因素(包括毒物、辐射、热、机械刺激等)对生物体有害,而低剂量致毒因素对生物体有益。这种双相剂量效应在上世纪40 年代被定义为毒
物兴奋效应。通过低剂量毒物对机体内稳态的微干扰,启动一系列修复和维持机制,比如通过对转录因子和激酶的激活,增加细胞保护和修复性蛋白的表达(如抗氧化酶、伴侣蛋白、生长因子、免疫因子等)。目录历史背景定义及特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学意义存在的争论中医理论编辑本段历史背景毒物兴奋效应( hormesis)起源于16 世纪Paracelsus 的名言“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有剂量才能区别毒物,可以说这是毒物兴奋效应的雏形。19 世纪微生物学家Schulz 观察到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酵母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于各种化学物和生命体,进而提
出了Arndt- Schulz 定律, 即:弱刺激加速生命力,中等强度刺激促进生命力,强刺激抑制生命活力,但很强刺激却能致死。1943
年,Southam和Ehrlich在研究红雪松提取物对真菌的作用时,将观察到的双相剂量- 效应关系曲线正式命名为“ hormesis”,首次使用“ hormesis” 一词描述低浓度的有利效应,发表在《Phytopathology 》杂志上,这是hormesis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美国EPA 在评价化学物的致癌性时,将Hormesis 列入考虑范围,以此来回答对于致癌物质“How clean is clean?”,Hormesis 的热潮开始复苏,尤其是其对危险度评价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探讨。。Calabrese和Baldwin对Hormesi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Toxicologyrethinks its central belief ”的文章,至此,有关Hormesis 的研究进一步成为毒理学中的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物兴奋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毒物兴奋效应
英文名称:hormesis定义:毒物低于抑制浓度时对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毒理与药理(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
片毒物兴奋效应是毒理学用来描述毒性因子(刺激)的双相剂量效应的一个术语。即高剂量致毒因素(包括毒物、辐射、热、机械刺激等)对生物体有害,而低剂量致毒因素对生物体有益。这种双相剂量效应在上世纪40年代被定义为毒物兴奋效应。通过低剂量毒物对机体内稳态的微干扰,启动一系列修复和维持机制,比如通过对转录因子和激酶的激活,增加细胞保护和修复性蛋白的表达(如抗氧化酶、伴侣蛋白、生长因子、免疫因子等)。目录历史背景
定义及特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学意义
存在的争论中医理论编辑本段历史背景毒物
兴奋效应( hormesis)起源于16 世纪Paracelsus 的名言“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有剂量才能区别毒物,可以说这是毒物兴奋效应的雏形。19 世纪微生物学家Schulz 观察到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酵母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于各种化学物和生命体,进而提
出了Arndt- Schulz 定律, 即:弱刺激加速生命力,中等强度刺激促进生命力,强刺激抑制生命活力,但很强刺激却能致死。1943 年,Southam 和Ehrlich 在研究红雪松提取物对真菌的作用时,将观察到的双相剂量- 效应关系曲线正式命名为“hormesis”,首次使用“hormesis”一词描述低浓度的有利效应,发表在《Phytopathology》杂志上,这是hormesis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美国EPA 在评价化学物的致癌性时,将Hormesis 列入考虑范围,以此来回答对于致癌物质“How clean is clean?”,Hormesis 的热潮开始复苏,尤其是其对危险度评价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探讨。。Calabrese和Baldwin对Hormesis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3 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Toxicologyrethinks its central belief”的文章,至此,有关Hormesis 的研究进一步成为毒理学中的热点。Hormesis 一词源于希腊语“hormaein”,本意是“to excite(激活)”,过去也曾用“hormoligosis”一词,oligo 表明在低剂量水平下。其剂量-效应关系以“low-dosestimulation and highdoseinhibition”为特征的双相曲线。目前在中国近年出版的毒理学参考书和专业杂志中多将“hormesis”译成“毒物兴奋效应”,也有的译为“化学兴奋效应”、“低剂量促进效应”等。编辑本段定义及特征简单地说,一般将Hormesis 定义为化学物对生物体在高剂量时表现负面影响(如生长、发育受抑) ,
但在低剂量时却表现为有益作用(如刺激生长发育) 的现象。精确地说,Hormesis被认为是一种以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为特征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剂量反应曲线关于刺激反应的幅度、刺激域的范围具有相似的定量特征,它是生物过程直接诱发或是对生物过程的代偿,最终能引起内环境稳态的紊乱。另外Hormesis 也包括高剂量下具刺激作用而低剂量下却具抑制效应的现象。最初hormesis在植物生物学、昆虫反应、免疫刺激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有发现,但其后由于受到多方面质疑,渐渐被冷落。直至20 世纪90 年代,才又受到重视。现在美国环境保护局( EPA) 在评价物质致癌性时,已开始考虑低剂量物质的兴奋效应。到目前为止,在各类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各类毒物(包括致癌物、非致癌物,致癌物又包括遗传毒性致癌物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及各类生命现象(包括肿瘤形成、生殖、生长、寿命及代谢等) 中都发现了Hormesis 现象。其范围几乎涵盖了包括重金属化合物、氰化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砷化物以及农药和一些抗生素在内的所有有毒物质。总的来说,Hormesis以双相剂量反应关系为主要特征,即低剂量表现为刺激效应,而高剂量则表现为抑制效应。事实上,一种物质能引起一个模型一个部位的兴奋效应并不一定在该模型的
其他部位也能引起同样的效应。例如一些杀草剂在低剂量下能促进植物根的生长,但它在任何剂量下都不会促进植物芽
的生。毒物兴奋效应在对毒物有不同敏感性的个体和种族之间却有着相似的定量特征。Calabrese and Baldwin将其概括为很小的刺激反应幅度,很窄的刺激反应剂量范围。最大的刺激反应幅度一般不会超过对照的2倍,通常情况下,这种反应只比对照高30% - 60% ,Hormesis 效应剂量通常比未观察到作用浓度(NOEC) 低10 倍左右。编辑本段作用机制针对Hormesis的机理,已经有几种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尚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支持。对绝大部分有毒物质低剂量的刺激作用的机理至今并不清楚。一系列的证据表明,没有哪一个机制能完全解释毒物兴奋效应现象的发生, 因为根据的组织、细胞和终点的选择的不同,它通过不同的激动剂和受体来起作用的。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理论就是受体机制。受体机制认为机体应具有两种不同激动剂亲和力的受体亚型,通过这两种受体亚型要么引起兴奋效应,要么引起抑制效应。低浓度时具有高亲和力的受体亚型起作用,对于激动剂,低亲和力的受体有很高的容量,也就是有很多的受体。高浓度时低亲和力的受体发挥作用,并且它的高容量这时将变得相当重要。正是有两种不同亲和力受体亚型的出现,才解释了毒物兴奋效应的发生。另一个代表性理论是Stebbing的矫正过度(overcorrection)控制理论,指出由于所有的有毒试剂在高浓度时都抑制生物的生长,那么Hormesis可能是生物体对于低剂量抑制的一种反应,也就是
说由抑制生长所造成的生长刺激作用,是生物体对抑制的中和或反抗(neutralises oropposes),或者说是生物体的一种自我矫正。任何通过这样的控制机制对抑制的矫正过度都会导致Hormesis现象,而且,该理论还指出在哺乳动物或单细胞生物体中出现的Hormesis,其机理应是亚细胞水平的。调节控制机制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对生物合成速率进行调整,不仅表现在生物化学水平改变上,而且还表现在生物体发生Hormesis现象的整个过程中,Hormesis是调节生物体控制的副产品。Calabrese认为Hormesis显示了一种过度补偿效应,此效应是对体内平衡达到瓦解地步的响应。按照这一观点,生物体受到刺激,最初的抑制反应之后会出现一个补偿过程,这个补偿行为会逐渐超过控制行为,从而导致一个净刺激效应,也就是通常所提及的Hormesis效应。大量的例子表明类似毒物兴奋效应的剂量- 反应在动态平衡的破坏中能表现出一种过度补偿作用。过度补偿作用可以表现为生理上试图逃避化学刺激,或者对这种刺激表现出一种补偿作用。在植物中,Weidman 和Appleby观察到,它可产生更多的树子,使一代有更多的机会成活。有毒物兴奋效应表现为,在低剂量下,它刺激植物激素的产生,而高剂量下则抑制。当动物暴露一低剂量的化学物时,它们会产生更多的后代来抵抗不利环境条件下的低成活率。编辑本段研究进展
剂量/效应曲线是毒理学的基本问题。通常,化学品与生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