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 陈鹤琴(1892年-1982年),现代 著名儿童教育家。7岁接受启蒙。 1914年公费赴美留学,先后获学士、 硕士学位,攻读心理学博士期间应聘 回国任教。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 稚园———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 并兼任园长。1929年发起成立中华 儿童教育社,当选为主席,以后又在 江西、上海创办过幼儿教育学校和机 构。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 务长等职,1949年任中央大学师范 学院院长。他从研究儿童心理入手, 并以自己的子女为对象进行过三年的 观察实验,记录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归纳出101条教育总结 。他建立起我 国第一个由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 幼稚部、婴儿园五部分组成的比较完 整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开创了我国 儿童教育事业 。
教育经费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 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 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 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 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 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 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 应予保障 。
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 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 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 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 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 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 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 教育家的胸襟。
• 5、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 立。 民国时期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 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 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 育团体
教育完全免费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 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 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 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 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你能说出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吗?
教学内容不同: 西学、自然科学
人才培养方向不同: 由重做官到重实践 教学方法不同
三、新式教育体系的典范
——北京大学
• 诞生 1898年 光绪帝 • 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 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 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蔡元培的教育改革
4.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B B
C.北京大学
D.北洋水师学堂
5.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是在 A.1903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1、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 剪发辫、易服饰 (2) 改称谓、废跪拜 (3) 禁缠足、倡女权 2、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 西服、中山装、长衫 女装是:旗袍 男装是: 3、“改称谓”具体怎么改?有什么意义? 4、民国成立后制订在怎样的“礼制”?有 什么意义? 5、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是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以 后?女权运动的新时代的具体表现是?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1、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何时废除的? 2、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3、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得 以基本形成的? 4、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历史地位、 改称北京大学的时间? 5、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有哪些?有什么 影响呢?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原因: 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时间: 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
停止科举考试
3.意义: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
结。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 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 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科举制的废除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解读
朝代 科举制度的沿革
隋朝 创立科举制:设进士科
唐朝 发展科举制:设制举、常举(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等)
北宋 改革科举制
明朝 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强了封建君主统治)
清朝 进一步改革与废除科举制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 都是历史的进步?
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 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 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 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各级新式学堂开办
《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儿童七岁入学,对普通 中学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 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 之间的衔接,但丛课程设置来看, 经学课时最多,还是立足于做官 和升学。
【近代教育发展】
新学制的实行
癸卯学制
新式教育体系形成过程
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
3、影响——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912年改成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 立,1900年八国北京联大学军的侵发展占史 北京后,停办。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1937年抗战爆 发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迁回北京。北平解放后,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 助其为恶,无益也。” “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 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
素质教育
1、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在约( ) a、8000年 b、1300多年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 ⑴诞生: 1898年 ⑵地位: 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光绪帝
京师大学堂 成立时的门匾 (1898)
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
1912年京师大学堂 改名北京大学
早期北京大学的先生
京师大学堂牌匾
大学堂原址
蔡元培整顿北大的措施:
1.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特点: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内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第一阶段:仿西欧学制
普通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中学5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 3-4年,通儒院5年)
师范教育 初级师范(=中等教育) 优级师范(=高等教育) 实业教育 艺徒学堂(=初等小学) 初等实业(=高等小学) 中等实业(=中等教育)
2.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
氛围。
3.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4.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影响
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大名人:
陈独秀: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1917年任北京馆主任
茅盾: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继 续读。 马寅初: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高度实业 (=高等教育)
第二阶段:改革了旧学制
时间:1912-1922年(民国时期)
特点: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调自然科学,
加强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第三阶段:仿美国学制
时间;1922年
内容:小学6年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4-6年
影响:标志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3、影响——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912年改成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设 北京大学的发展史 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停办。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成为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1937年抗战爆 发后,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迁回北京。北平解放后, 北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蔡元培的言论(摘录)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 助其为恶,无益也。” “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 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
素质教育
1、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在约( ) a、8000年 b、1300多年
c、2000多年 d、2500多年 2、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实施于( ) a、1904年 b、1905年
新式教育体系形成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 系确立的前提。
新学制的制定——1904年清政府颁布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 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 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1862年 京师同文馆) 2、戊戌变法时,作为“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 3、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 制仍然存在。维新变法失败后,科举考试又恢复 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 得做官资格。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 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 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 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 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_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五四运动使中 华文化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涌现出大 批文学家、艺术家 和优秀的文学、艺 术作品。
代表作:《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历史分期及其依据
近代史
新航路的开辟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
世界 (1500年前后) (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首次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1640)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中国
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开始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国首次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概念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 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 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 (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 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 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 ,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 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京师大学堂教职员
京师大学 堂是中国近代 第一所国家建 立的最高学府, 它的建立使近 代中国教育改 革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
改
名 为 北 京 大 学 。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教案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导学案-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904年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2.内容: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3.“新” 的特点体现在: 识记
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导学案-
三.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创立: 1898年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小结测评:
-导学案-
科举 制度 的废
除
时间、意义
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式教育体系
特点
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
-导学案-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历史: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朝末期 2.根本目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3.时间: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4.意义: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
②办学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③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3.作用: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4.在教育改革中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做全面发展的学生
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原因:1904年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 2.内容: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3.“新” 的特点体现在: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三.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创立:1898年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蔡元培教育改革内容: ①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思想
-导学案-
22.新式教育的发端
学习目标:
1.知道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原因及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式教育的发端课件2
思想才智;
▪ 录取(lùqǔ)程序不利于选拔才俊。
第四页,共二十二页。
科举制废除(fèichú)的意义
▪ 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gōngmíng)的追求; ▪ 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五页,共二十二页。
参照课文138页小字(xiǎo zì),说说新 学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二页,共二十二页。
合作(hézuò) 探究
科举制是哪朝建立(jiànlì)的?建立(jiànlì)之初,它 有哪些进步性?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科举制度的创建适应 了南北朝以来士族衰弱和庶族兴起的趋势, 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kāipì)了途径。
第三页,共二十二页。
科举制度废除(fèichú)的原因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第九页,共二十二页。
新式教育(jiàoyù)体系的形成
原因(yuányīn)
内容(nèiróng)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政府颁布的第
一个中国近代学 制;大批留学生 回国从事教育。
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实业教育。
特点
课程以西学 为主,强调
自然科学。
第十页,共二十二页。
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影响:北大很快就成为(chéngwéi)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的 办学目的、办学宗旨、办学氛围、办学 方式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北 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zhōnɡ ɡuó)传播的最初基地。
京师大学堂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式教育的发端课件1
1.创办时间: 1898年(戊戌变法(Wùxū 期间) Biànfǎ) 2.地位(dìwèi): 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兼具最高教
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3.改名:
4.校长:
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蔡元培
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京师大学堂牌匾
(páibiǎn)
早期北京大学(běi jīnɡ dà xué) 的先生
时间:1898年7月,开办京师大学堂 性质: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教
育行政机关
改名: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随堂训练
(xùnliàn)
1.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yǐngxiǎng),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马寅初: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茅盾
陈 独 秀
胡适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李大钊
马 寅 初
唇 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建立(jiànlì)和废除? 枪
舌
剑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辩
科
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jìnbù),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 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 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 史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废除成为中国近代新 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No 砥砺道德。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茅 盾: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性质:是
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教。B
Image
12/11/2021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田横五百士
郭沫若(1892-1978)
赵树理(1906-1970)
小 二 黑 结 婚
《中 太国 阳女 照作 在家 桑, 干代 河表 上作 》
丁 玲 ( 19 04 19 86 ) -
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的小提琴和弓
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 人,中国近代反封 建斗争中最彻底、 影响最广泛的思想 家。1902年赴日留 学,原学医后弃医 从文,代表作有 《狂人日记》、 《孔乙己》。
孔乙己
徐悲鸿(1895-1953)
中国画家、美术 家。江苏宜兴人。 少时即刻苦学画, 后留学法国。善 油画、国画,尤 精素描,以画马 驰名中外。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 徐悲鸿----《愚公移山》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郭沫若-------《屈原》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新式教育的开端
戊戌变法时期 创办。中国近 代第一所国家 建立的最高学 府,表明中国 教育改革迈出 了重要一步。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背景:
2、概况: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
(代第一所高等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 (3)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4)清政府拟定《奏请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 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内容标准】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建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要点】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课探究】一、科举制的废除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
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
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提问学生: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指出: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对国家的教育系统、教育对象、课程设置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参照课文小字,向学生介绍新学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学制构筑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其特点是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3、学制改革①民国成立后,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了自然科学。
②1922年再次改革,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
至此,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4、在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气,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促进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1、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戊戌变法期间(1898年7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创办京师大学堂。
2、京师大学堂的地位: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3、京师大学堂的改名: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4、蔡元培的教育改革(1917年)措施:①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②办学宗旨——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
③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影响: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介绍蔡元培的生平:蔡元培,清朝进士,著名教育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
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大校长。
北大之所以有优良的学风,与蔡元培有密切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在办学宗旨,办学氛围,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尤其在办学宗旨上,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提问:何谓“兼容并包”的精神。
蔡元培反对把学术与政治混为一谈,只要是学术上的权威,不论其持何种观点,都可以作为教授在北大授课。
这种“兼容并包”的民主办学方针,使许多“道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势若水火”的学者、大师都云集北大,北大真正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北大学生既可聆听梁漱溟的《佛教哲学》,又可拜读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既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也能熟悉杜威实用主义的信徒胡适。
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
五四运动发生后,蔡元培为抗议军阀当局逮捕学生,愤而辞职。
北大的这种既代表学术和科学,又代表正义、勇敢和道德的伟大精神,是蔡元培的领导下形成的介绍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创立:1898年。
前身:京师大学堂。
改名:民国初年(1912)。
发展: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任校长时期)。
搬迁:抗日战争期间。
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灾难:“文革”期间。
再次发展:改革开放后。
【总结巩固】科举制上学期刚学过,学生比较了解,同时复习,加强学生的印象。
北大是学生向往的最高学府,比较感兴趣,因而增加篇幅介绍北大,特别是蔡元培思想的影响。
【真题训练】1、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B、推动了社会的进步C、培养了实用人才D、顺应了时代潮流2、下列有关京师大学堂的叙述,正确的有( B )①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中开办的②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光绪皇帝无关③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④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⑤京师大学堂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⑥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⑥⑦C、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3、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 B )A、1000年B、1300多年C、1500多年D、2000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容标准】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李四光与地质力学、华罗庚与中国数论研究等知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讲述近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近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并懂得科学态度与方法是指导工作的准则。
【教学要点】要点: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及其成就。
重点: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对科学家从海外归国、报效祖国的理解。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中国的科学技术是怎么落后的》视频或文字资料引入:然而,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京张铁路的修筑、“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中国数论学派的开创,科学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以此导入。
【新课探究】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将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穿插成4个小故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中贯彻爱国思想教育。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让学生介绍詹天佑的故事2、出示图片:青龙桥站西“人”(教材上为“之”)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人”字形轨道的工作原理。
(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要经过地势陡峭的八达岭,为了克服陡坡的难度,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
列车在这里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这是詹天佑在铁路史上的一大创举。
)3、教师强调:京张铁路的地位与意义。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竣工通车。
京张铁路的建成,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了中国人志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
提醒注意区别: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侯德榜制碱纯碱就是苏打。
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突出侯德榜的高风亮节(把制碱技术贡献给世界)。
教师强调侯德榜的贡献:1、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2、抗战爆发后,通过艰苦卓越的探索,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
三、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突出科学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教师强调1、李四光的成就:①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②,科学预测了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2、地质力学理论创立的意义: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四、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突出华罗庚的爱国事迹,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补充他的学生陈景润的事迹,指出当今中国数学的发展状况(P151小字部分)。
教师强调:华罗庚的成就:华罗庚使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成就:①在数论、代数与几何、复分析等方面都卓然成家、。
②领导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总结巩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下面表格内的内容。
姓名内容意义詹天佑京张铁路(“之字形路轨”)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侯德榜“红三角”牌纯碱、“侯氏制碱法”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华罗庚“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领导学生进行数论研究为世界数学发展作出贡献,形成中国数论研究学派【真题训练】1、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 C )A、唐胥铁路B、淞沪铁路C、京张铁路D、青藏铁路2、下列各项,属于詹天佑成就的是( C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商务印书馆C、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D、发明了联合制碱法3、下列人物,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的是( A )A、李四光B、詹天佑C、侯德榜D、华罗庚4、上述四位人物中,领导了他的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的数学家是( D )5、上述四位人物中,有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终于揭开了制碱的奥秘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制碱工业权威,他是( C )【教学实践与反思】第24课思想文化的演进【内容标准】(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画家徐悲鸿、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等知识。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介绍近代中国思想家及艺术家的生平,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史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其时代性的思考,激发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