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实验

合集下载

python实验总结与体会

python实验总结与体会

Python实验总结与体会引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P yth o n编程语言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并加深对P yt hon的理解,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熟悉了P yt ho n的语法和特性,还学会了如何运用P y th on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对我进行的P yt ho n实验进行总结,并分享我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实验一:Pyth on基础语法实验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Py th on的基础语法。

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

1.1变量在P yt ho n中,可以用变量来存储数据。

变量的命名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变量名不能以数字开头,不能包含空格等。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声明变量,并对变量赋值。

1.2数据类型P y th on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包括整型、浮点型、字符串、列表、元组、字典等。

在实验中,我学习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类型,并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1.3运算符P y th on提供了丰富的运算符,包括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等。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运算符来进行各种运算操作。

1.4条件语句条件语句是编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可以根据某个条件的成立与否来执行不同的代码块。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使用if-e ls e语句和i f-e l if-e ls e语句来实现条件判断。

1.5循环语句循环语句可以重复执行某段代码,直到满足特定条件为止。

Py t ho n提供了两种循环结构,即f or循环和w hi le循环。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种循环结构,并能够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场景。

实验二:Pyth on函数实验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Py th on的函数。

函数是一段可重用的代码块,可以接受参数并返回结果。

2.1函数的定义与调用在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定义函数,并通过调用函数来执行其中的代码。

函数的定义需要指定函数名、参数列表和函数体。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螳螂是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它们有着独特的外形和独特的捕食方式,因此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弗朗茨·卡夫卡通过描写螳螂的实验过程和发现,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理解。

第一次实验在第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螳螂的捕食行为。

他们将一只螳螂放在一个大玻璃罩里,然后在罩中放入一只苍蝇。

螳螂静静地等待着,当苍蝇靠近时,它突然一跃而起,用锋利的前爪抓住了苍蝇。

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迅速,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它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并在适当的时机出击。

这种捕食方式使得螳螂成为了自然界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

第二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对螳螂的视觉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有一对复眼和三个简单眼,这使得它们能够同时看到前方和周围的环境。

此外,螳螂的复眼还具有很强的分辨能力,能够看到细微的变化和快速移动的物体。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的视觉系统非常灵敏且高效。

它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对猎物的位置和运动进行判断。

这种优秀的视觉能力是螳螂能够成功捕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实验在第三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对螳螂的身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的前爪非常强壮,具有锋利的爪子和强大的抓握力。

这使得螳螂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并将其牢牢地固定在爪子中。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的前爪是其捕食行为的关键工具。

它们的强壮和灵活性让螳螂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并将其控制住。

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是螳螂能够成功捕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通过以上三次实验,科学家们对螳螂的捕食行为、视觉系统和身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这得益于其优秀的视觉系统和特殊的身体结构。

这些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螳螂的了解,也为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简单的杠杆》实验记录单

《不简单的杠杆》实验记录单
《不简单的杠杆》实验记录单
班级姓名小组日期
我是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
模拟测试:利用杠杆撬起和移动重物
任务: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A点撬到B点
实验材料:小石块、大石块、木板、支撑物、格子纸带
支点位置
杠杆装置示意图
大石块移动的距离(用格子数表示)
最终结果
靠近小石块
第一次实验
()个格子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位于中间
第一次实验
()个格子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靠近小石块
发现:
1、大石块移动的距离与支点的位置(有关/无关):支点越靠近大石块,大石块移动的距离越(远/近)。
2、我还发现:。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第一次实验,我选择了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将一些大肠杆菌放置在一个培养皿中,并加入适量的营养液。

然后,我观察了它们的生长情况。

在三天后,我发现大肠杆菌已经开始繁殖了,它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大肠杆菌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第二次实验,我选择了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与大肠杆菌不同的是,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因此,我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更加仔细的观察。

在五天后,我发现葡萄球菌的数量开始减少了,而且它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三次实验,我选择了酵母菌作为研究对象。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们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些葡萄糖和水,然后将酵母菌放入其中进行发酵。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酵母菌已经将葡萄糖分解成了乙醇和二氧化碳。

这说明酵母菌具有一定的代谢能力,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通过这次微生物实验的重复三次,我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微生物不仅存在
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和管理,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第三次试验——ER图

第三次试验——ER图
1:在S-Designor(SDDA50.EXE)中,依照表A1-A3建立3 张实体表(Students,Teachers, Courses),注意主键 的设置; 2:建立Students与Courses,Teachers与Courses的多对 多关联; 3:选择Edit——Add Title,为ER图添加版本信息; 4:选择File——Create Report——Full CDM Report—— Save RTF为ER图生成报告文档report1.rtf
完成之后的CDM模型(参考)
完成之后的PDM模型(参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终文件清单:
1:一个后缀名为CDM的文件 2:一个后缀名为PDM的文件 3:一个后缀名为CDB的文件(它是CDM的备份 文件,有的同学可能没有) 4:一个后缀名为PDB的文件(它是PDM的备份 文件,有的同学可能没有) 5:CDM的报告文件report1.rtf,PDM的报告文件 report2.rtf 6:crebas.sql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
第三次实验课——ER图
实验背景: school数据库由如下表格组成,如表A1~ A3(见下页)所示,描述一个学校的学生、 教师、课程关系。
实验要求: a) 用s-designer软件画出该数据库ER图; b) 生成Word文档报告;
实验步骤——建立概念数据模型CDM(Concept Data Model):
实验步骤——生成物理数据模型PDM(Physical Data Model):
5:选择Dictionary——Generate Physical Model——在 DataBase Name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数据库——点击OK, PDM就建立好了; 6:【选做】为Students表与Courses表之间的Relation表 添加Score属性(表示成绩),为Teachers与Courses表 之间的Relation表添加Time属性(表示上课时间); 7:选择Edit——Add Title为PDM添加版本信息; 8:选择File——Create Report——Full PDM Report—— Save RTF为ER图生成报告文档report1.rtf 9:选择Database——Generate Database——在 Directory栏选择文件保存路径——点击Generate Script

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报告

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报告

第三次实验报告——直流并励电动机1、 实验内容1 1. 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保持U=UN 和If =IfN 不变,测取n 、T2 、n=f(Ia)及n=f(T2)。

1.1实验拍照、数据、图表表1-8 U=U N =220V I f =I fN =1.1 A K a =20Ω 1.2 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解实 验 数 据 I a (A )1.101.00 0.85 0.75 0.63 0.57 0.40 0.25 n (r/min ) 1261 1289 1317 1340 1363 1387 1402 1428 T 2(N.m )2.73 2.512.211.801.571.421.160.84计 算 数 据P 2(w ) 361.5 339.7 305.6 253.3 224.7 206.8 170.8 125.9 P 1(w ) 484.0 462.0 429.0 407.0 380.6 367.4 330.0 297.0 η(%)74.773.5 71.2 62.2 59.0 56.3 51.7 42.4 △n (%)电磁转矩T越大,转速n越低,其特性是一条下斜直线。

原因是T增大,电枢电流Ia与T成正比关系,Ia也增大;电枢电动势Ea则减小,转速n降低。

2、实验内容2调速特性(1)改变电枢端电压的调速2.1实验拍照、数据、图表U a(V)153 123 78 72 66 60 56 0.42n(r/min)858 638 295 276 185 158 138 83I a(A)0.55 0.65 0.93 0.90 0.88 0.86 0.82 0.612.2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解电枢电压减小时,Ce与电动机本身决定,Φ由励磁电流决定,负载转矩T 不变,只有转速n会随着电枢电压减小而降低,从而实现调速。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电枢电流几乎不变。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可以实现连续平滑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大,效率高,机械特性硬,但只能从额定转速向下调节。

第三次试验-实验十六-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

第三次试验-实验十六-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

实验十六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标准实验报告一、实验室名称科A402二、实验项目名称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三、实验原理图16-1 中波调幅发射机该调幅发射机组成原理框图如图16-1所示,发射机由音频信号发生器,音频放大,AM调制,高频功放四部分组成。

实验箱上由模块4,8,10构成。

四、实验目的1.在模块实验的基础上掌握调幅发射机整机组成原理,建立调幅系统概念。

2.掌握发射机系统联调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内容完成调幅发射机整机联调六、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1.高频实验箱 1台2.双踪示波器 1台七、实验步骤在做本实验前请调试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各单元模块1.将模块10的S1的2拨上,即选通音乐信号,经U4放大从J6输出,调节W2使J6处信号峰-峰值为200mV左右,连接J6和模块4的J5将音频放大信号送入模拟乘法器的调制信号输入端。

同时将1MHz (峰-峰值500mV左右)的载波从模块4的J1端输入。

2.调节W1使得有载波出现,调节W2 从J3处观察输出波形,使调幅度适中。

3.将AM调制的输出端(J3)连到集成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J7,从TH9处可以观察到放大的波形。

4.将已经放大的高频调制信号连到模块10的天线发射端TX1,并按下开关J2,这样就将高频调制信号从天线发射出去了,观察TH3处波形。

八、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1.画出调幅发射机组成框图和对应点的实测波形并标出测量值大小。

图1.蓝色为音频信号放大后波形,黄色为AM调制后波形图2.高频功率放大后的波形图3.发射前天线信号波形图4. 发射时天线信号波形九、实验结论实验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AM调制处理,将语音信号调制到载波信号中发射出去。

让接收机能够接收到语音信号并进行解调,但在实验过程中,仪器工作正常,但是接收机无法接收到信号。

原因:实验室内电磁环境复杂,天线拉的太长,接收到了过多的噪声。

解决方法:用导线连接两者的天线,或者讲天线收短。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第三次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第三次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实验名称:用PowerDesigner建模工具绘制数据流图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评定:签名:一、实验环境Windows 2000、Rational Software公司的Rational Rose应用软件二、实验目的1)了解Rational Rose工具软件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用Rational Rose画用例图的具体的使用方法三、实验内容1)设计用例图(Use Case框图)2)用Rational Rose在Use Case视图中创建Use Case框图。

四、实验要求建立一个Use Case框图,并给出“预订教室”的用例描述。

1) 背景某大学需要一个教室预订系统,将空闲的教室提供给师生做学术报告或班级活动。

师生可使用该系统预订所需的教室,以便让管理员在恰当的时间开放教室、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2) 功能要求管理员可使用该系统增加用户、删除用户。

管理员可向系统中增加或删除供预订的教室,设置任一教室可使用的时间段。

师生可登录系统、修改密码。

师生在登录后,可浏览给定时间段的空闲(供预订的且未被预订的)教室;选择教室和使用时间段,预订教室。

管理员可浏览任意时间段内的教室预订情况。

3) 性能要求教室占用的时间段精确到“课时”。

支持最多10000人同时在线使用系统,确保系统稳定流畅。

五、实验步骤Use Case框图表示整个机构提供的功能,可以用来回答下列一些问题:公司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系统还有那些人使用这些系统。

Use Case框图在业务建模活动期间大量用于设置系统情景和形成创建使用案例的基础。

1)如何使用Rational Rose画Use Case框图S1:点击“开始”在“程序”中找到“Rational rose”点击“Rational Rose Enterprise Edition”进入该软件。

S2:在该软件出现的界面左边你将会看到一个“Use Case View”双击之后会出现一个“main”,在双击“main”会弹出一个界面,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弹出的界面上开始我们的用例图绘制。

苹果汁相对密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苹果汁相对密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苹果汁相对密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比重计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2.确定苹果汁的相对密度。

实验原理:比重是指液体或固体相对于水的密度比值。

测定液体的相对密度可以使用比重计,其原理是利用浮力平衡来测量液体的密度。

当试样放置在浮力盒中时,浮子会浮起来,记录下示数,然后再将浮子放入纯水中,记录下示数。

通过两次示数的对比,计算出试样的相对密度。

实验器材:1.比重计;2.苹果汁;3.纯水。

实验步骤:1.将比重计清洗干净,确保内部没有杂质。

2.用纯水将比重计水槽充满,调节水槽中的水量至合适的位置。

3.将比重计测定装置放置到水槽中,使其浸没在水中。

4.调节仪器,使浮子能够自由浮动,调节示数至零点。

5.用干燥的纸巾吸干外部水滴,取一定量的苹果汁。

6.将苹果汁倒入浮力盒中,注意不要溅到仪器外壳上。

7.等待浮子平稳浮起后,记录下示数。

8.取出浮子,将其清洗干净,再放入纯水中,等待浮子平稳上浮后,记录下示数。

9.将苹果汁从浮力盒中倒出,并清洗干净。

10.重复步骤5-9,进行多次实验测定,并取平均值计算相对密度。

实验数据记录:第一次实验:苹果汁示数:15.6纯水示数:9.2第二次实验:苹果汁示数:15.7纯水示数:9.3第三次实验:苹果汁示数:15.8纯水示数:9.4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苹果汁的相对密度如下:第一次实验:相对密度=15.6/9.2=1.70第二次实验:相对密度=15.7/9.3=1.69第三次实验:相对密度=15.8/9.4=1.68平均相对密度=(1.70+1.69+1.68)/3=1.69实验结果表明,苹果汁的相对密度为1.69实验误差分析:1.仪器使用不当,如示数读取不准确、水槽水位调节不恰当等。

2.实验操作不规范,如苹果汁倒入过程中溅到仪器外壳上等。

3.实验条件的变化,如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等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为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实验前校准比重计,确保测定装置的准确性。

吉林大学数据结构第三次上机实验题目

吉林大学数据结构第三次上机实验题目

第三次上机
验证试验(必作题):
题目:二叉树相关算法的实验验证
[实验目的]
验证二叉树的链接存储结构及其上的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及要求]
1、定义链接存储的二叉树类。

2、实验验证如下算法的正确性、各种功能及指标:
1)创建一棵二叉树,并对其初始化;
2)先根、中根、后根遍历二叉树;
3)在二叉树中搜索给定结点的父结点;
4)搜索二叉树中符合数据域条件的结点;
3、由教师随机指定树结构,测试上述功能;
设计实验(选作题):
题目:判别给定二叉树是否为完全二叉树。

[实验目的]
在掌握二叉树的链接存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

[实验内容及要求]
设计算法判别给定二叉树t是否为完全二叉树;实现链接存储的二叉树类。

砂石材料实验报告doc

砂石材料实验报告doc

砂石材料实验报告篇一: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实验报告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实验报告学号: XX010131班号:结 02实验日期: XX.11.16 实验者:陈伟同组人:吴一然建筑材料第三次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砂筛分析和石子捣实密度的试验方法;2、通过砂的筛分析实验,判断砂的粗、细和砂的级配是否合格;3、了解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松堆密度等试验方法;4、了解轻骨料的筒压强度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砂表观密度测定;2、砂筛分析试验;3、石子捣实密度试验;4、石子针状、片状颗粒含量测定(演示);5、石子压碎指标测定(演示);6、轻骨料筒压强度试验(演示)。

三、实验原理1、表观密度的定义:包含闭孔体积在内的单位体积的质量,称材料的表观密度。

(单位:g/cm),如果两3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02g/cm,应重新进行实验。

2、细度模数:砂的粗细程度用通过累计筛余百分比计算的细度模数(Mx)表示,其计算公式为(A?A3?A4?A5?A6)?5A1Mx?2100?A1(1)式中,A1、A2……A6分别为5.00、2.50……0.160 mm孔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2)砂按细度模数(Mx)分粗、中、细和特细四种规格,由所测细度模数按规定评定该砂样的粗细程度;(3)用Mx=3.7~3.1为粗砂,3.0~2.3为中砂,2.2~1.6为细砂,1.5~0.7为特细砂来评定该砂的粗细程度。

并根据0.630mm筛所在的区间判断砂子属于哪个区累计筛余百分比在85%~71%的属于Ⅰ区,在70%~41%的属于Ⅱ区,在40%~16%的属于Ⅲ区。

33、石子捣实密度实验要求及说明:1)通过对两种单粒级石子不同比例的搭配,观察其捣实密度的变化,画出石子比例和捣实密度的曲线 ,并进行分析;2)实验使用的石子是石灰岩碎石,粒径分别为5—10mm,10-20mm单粒级; 3)所用容积升体积为10L; 4)石子的称量总质量为20Kg。

《光电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

《光电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

《光电技术》课程实验说明课程实验计划进行四次第一次:实验一第二次:实验二第三次:实验三、四第四次:实验五、六其中第一次、第二次实验需要同学自己进行实际测量;第三次、第四次实验属于演示实验。

实验一光电探测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照度基本知识、光照度测量基本原理,学会光照度的测量方法。

2、了解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掌握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池的光照特性及其测试方法4、理解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池的的伏安特性并掌握其测试方法二、实验仪器1、光电探测原理实验箱2、光照度计3、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池4、光源三、实验原理1、光照度基本知识(1)光照度是光度计量的主要参数之一,而光度计量是光学计量最基本的部分。

光度量是限于人眼能够见到的一部分辐射量,是通过人眼的视觉效果去衡量的,人眼的视觉效果对各种波长是不同的,通常用V(λ)表示,定义为人眼视觉函数或光谱光视效率。

因此,光照度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量,而是一个与人眼视觉有关的生理、心理物理量。

光照度是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因而可以导出:由一个发光强度I的点光源,在相距L处的平面上产生的光照度与这个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2EI/L式中:E——光照度,单位为Lx;I——光源发光强度,单位为cd;L——距离,单位为m。

(2)光照度计的结构光照度计是用来测量照度的仪器,它的结构原理如图1.1。

图1光照度计结构图图中D为光探测器,图1.2为典型的硅光探测器的相对光谱响应曲线;C为余弦校正器,在光照度测量中,被测面上的光不可能都来自垂直方向,因此照度计必须进行余弦修正,使光探测器不同角度上的光度响应满足余弦关系。

余弦校正器使用的是一种漫透射材料,当入射光不论以什么角度射在漫透射材料上时,光探测器接收到的始终是漫射光。

余弦校正器的透光性要好;F为V(λ)校正器,在光照度测量中,除了希望光探测器有较高的灵敏度、较低的噪声、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快的响应时间等外,还要求相对光谱响应符合视觉函数V (λ),而通常光探测器的光谱响应度与之相差甚远,因此需要进行V(λ)匹配。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复习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复习

第一次实验:1. 在进行蒸馏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蒸馏的装置要正确,整齐,防止由于装置不稳定产生的问题;蒸馏时加热不宜过猛,且必须引入汽化中心,如加入磁子或沸石防止暴沸;常压蒸馏时,确保体系不是封闭体系。

从效果上来讲,加热不应过快或过慢,应保持稳定的加热速度。

冷凝水的流速要根据液体的沸点来确定。

2. 蒸馏时,如何防止暴沸?在体系中引入汽化中心,如加入沸石或分子筛,我们的实验中采用加入磁子的方法引入汽化中心。

3. 温度计的位置应怎样确定?偏高或偏低对沸点有什么影响?温度计的位置在蒸馏头的支管处,球泡上沿与蒸馏头支管下沿在同一水平面上。

偏低沸点测量偏高,偏高沸点测量偏低。

4. 什么是沸点?什么是恒沸点?当液体的蒸汽压等于外压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当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组成的溶液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如果它的气相和液相的组成恒定不变,该温度叫恒沸点,而该溶液就叫做恒沸溶液。

5. 折射率测定时注意什么?测量时,应调节明暗线与叉丝交点重合。

测量前后,都应对镜面进行清洗。

6. 薄层板的涂布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薄层板要求涂布均匀,这是为了保证在一块板子上以及不同的板子上的分离效率是一样的,尤其是同一块板上,一定保证涂布均匀。

思考题:(常压蒸馏,p52)1. 25度时,甲醇的蒸汽压较高,65度时,也是甲醇的蒸汽压较高,100度时,由于甲醇和水都到达了沸腾温度,因此二者的蒸汽压一样高,都等于外压。

2. 在甲苯蒸馏中,通常最初几滴蒸出液混浊,主要是体系中的水没有除干净,导致甲苯与水共沸的结果。

3. A,温度控制不好,蒸出速度太快,则测量沸点偏高B,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在蒸馏头侧管下线的水平线以上,则测量结果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次实验:讲义部分1. 重结晶法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如何?答:重结晶提纯的一般步骤为:1)选择溶剂;2)溶解固体(必要时加活性炭脱色);3)热过滤;4)析出晶体;5)过滤和洗涤晶体;6)干燥晶体。

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记录三年级

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记录三年级

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记录三年级
实验目的:观察影子形成的条件
实验材料:
1. 一张白纸
2. 一个小玩具或物体
3. 一盏明亮的灯
实验步骤:
1. 将白纸铺在平坦的桌面上。

2. 将灯放在离纸面较远的位置上,使其与桌面呈一定角度。

3. 将小玩具或物体放在离灯光较近的位置上,使其在灯光照射下产生阴影。

4. 观察并记录阴影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实验记录:
第一次实验:
- 阴影形状:小玩具的形状
- 阴影大小:与小玩具大小相同
- 阴影位置:出现在白纸上
第二次实验:
- 阴影形状:小玩具的形状
- 阴影大小:与小玩具大小相同
- 阴影位置:出现在白纸上,但位置有所改变
第三次实验:
- 阴影形状:小玩具的形状
- 阴影大小:与小玩具大小相同
- 阴影位置:出现在白纸上,位置与第一次实验相同
实验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形成阴影的条件是有光源的存在,如实验中的灯光。

2. 阴影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

3. 阴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4. 阴影的位置取决于光源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

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使用灯光,避免观察时眼睛直接对着灯光。

2. 实验材料和步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最近,我们正在学习一门叫做“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课程。

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完成6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要有一份实验报告。

这就是本次课题:请从这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它不仅涉及研究方法学,还关注研究的内容和利用研究结果的问题。

实验设计可以利用多种实证方法来获得研究者所想要的结果,它能帮助我们尝试解决制约社会进步的难题。

在这6次实验中,我们都将接触到不同的方法和内容,了解如何有效地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次实验是对不同文化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把实验设计理论应用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由于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理解和应用实验设计理论,所以研究国家文化对实验设计有重大意义。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分析多个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实验设计,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对实验设计意义的影响。

第二次实验是对干预措施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应用实验设计理论和实践去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

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来选择实验设计的实验技术,研究干预措施是否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这是一项有趣的实验,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干预措施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实验设计去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

第三次实验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把实验设计理论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去。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分析多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了解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要了解实验设计如何揭示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以及利用实验设计能如何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

第四次实验是统计分析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统计数据,以探索实验设计如何有效地帮助我们研究社会现象。

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实验设计的概念,并在研究实践中更有效地利用它。

第五次实验是实验数据分析,关注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数据来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成果总结期末评语

实验成果总结期末评语

实验成果总结期末评语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这篇期末评语中,我将对每个实验的设立、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进行综合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和研究的方向。

第一次实验:探究物体的密度对浮力的影响设立目的:研究物体的密度对浮力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液体中物体浮沉的原理。

方法:我们选取了不同材质和不同密度的物体,将它们分别浸入水中,并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重力。

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密度决定了它在液体中的浮力。

密度大于液体的物体将下沉,密度小于液体的物体将浮起。

这一结论符合阿基米德定律,即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此外,我们还发现浮力与物体的体积相关,当物体的体积增大时,浮力也随之增加。

进一步研究方向: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探究其他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如形状和压强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液体中其他物体的浮力情况,以及浮力对液体中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影响。

第二次实验:研究光线的传播和折射规律设立目的:研究光线传播和折射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折射现象。

方法:我们利用一束光线照射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并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光线在不同材料中传播和折射时会发生改变。

光线由空气透射到介质中时,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值比例是一个常数,该常数被称为折射率。

由此可知,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不同,进而影响光线的传播和折射。

进一步研究方向: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例如在透镜和光纤中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第三次实验:研究电流在电路中的传导和电阻的影响设立目的:研究电流在电路中的传导规律,理解电阻对电流传导的影响。

方法: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强度和电阻的大小,并改变电路中的电阻,观察电流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在电路中的传导遵循欧姆定律,即电流的强度与电阻成正比。

小球砸坑实验数据三次

小球砸坑实验数据三次

小球砸坑实验数据三次引言小球砸坑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用于研究小球自由落体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以及形成的坑的特征。

通过进行多次实验并收集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球砸坑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三次小球砸坑实验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实验设计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1.实验装置:使用一个固定的平面地面作为实验台,上面放置一个固定高度的支架。

2.小球选择:选择相同质量和形状的小球进行实验,以消除因小球差异引起的误差。

3.测量工具:使用高精度的计时器和测量尺来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参数:固定小球的初始高度,并在每次实验中保持一致。

5.重复实验:进行三次独立的实验,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并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数据与分析实验一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1kg的小球,并将其从1米的高度自由落体,记录下小球砸在地面上形成的坑的直径和深度。

实验次数坑直径(cm)坑深度(cm)1 10 52 9 43 11 6通过对实验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与小球的初始高度有关,高度越高,砸坑越深。

2.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同样高度下的砸坑数据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实验二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保持小球的质量和形状不变,并将初始高度设置为2米,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次数坑直径(cm)坑深度(cm)1 12 72 11 63 13 8根据实验二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二的结果与实验一的结果相似,即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与小球的初始高度有关。

2.实验二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实验一的可靠性,不同实验下的砸坑数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实验三为了进一步确认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实验,保持小球的质量和形状不变,并将初始高度设置为3米。

实验次数坑直径(cm)坑深度(cm)1 14 92 13 83 15 10通过实验三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三的结果与实验一、实验二的结果一致,即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与小球的初始高度有关。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第一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一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内容:我们都是科学家实验序号: 1实验名称:让纸鹦鹉“站起来”所需仪器:一张彩色卡纸、铅笔、水彩笔、剪刀、回形针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二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二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内容: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实验序号: 2实验名称: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所需仪器:蜗牛、蚂蚁放大镜、菜叶子、玻璃瓶、玉米粒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 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三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3实验名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所需仪器: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弹簧秤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 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四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4实验名称: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所需仪器: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五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5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毛细现象所需仪器:烧杯、纸巾(或棉布条)、红墨水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水的毛细现象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六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6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所需仪器:胶头滴管、硬币、热水、冷水、糖水、盐水、烧杯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采收率低并且不稳定,一般在
60%~80%之间波动。现在希望通
过实验设计,找出好的生产方案,
提高采收率。
因素
水 平
1
A 反应温度 ℃ A1=80
B 加碱量㎏ B1=35
C 催化剂种类 C1=甲种
2
3
A2=85
A3=90
B2=48
B3=55
C2=乙种
C3=丙种
问题2:
为提高某种抗菌素的产量,对发酵培养剂的 组成配比进行试验,考察如下五个三水平因 子:
实验3: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excel和minitab进行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2)掌握利用excel和minitab进行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3)理解运行结果的含义。 二、实验类型 验证型
问题1:某化工厂生产一种化工产
因子
一水平
二水平 1+1 6.5 0.01 1.5
三水平 1.5+1.5 8.5 0.03 2.5
A:黄豆饼粉+ 0.5+0.5 蛋白胨 4.5 B:葡萄糖 C:kH2PO4 D:碳源1号 0 0.5
E:装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0
60
90
此外还要考察交互作用:A*B,A*C,A*E,现在用 正交表L27(313)安排试验,五个因子分别置于1,2,5, 11,8列上,27次试验的结果分别为:68.9,54.0, 37.0,65.5,75,47.6,80.5,68.4,38.6,92.5,115.0, 90.0,86.3,97.1,117.0,98.5,113.0,79.5,69.0, 110.0,91.2,85.8,115.5,129.5,65.5,137.5,73.3。 试进行试验设计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