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_子罕篇》课件

合集下载

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原文】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白话】孔子想要到九夷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很僻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在那里,还有什么僻陋呢?”【释词】欲:想要。

李炳南:“‘欲’是仅有此意而已。

”《正义》:“夫子不见用于中夏,乃欲行道于外域。

”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马融)。

朱子:“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说文》:“夷,从大,大人也。

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注疏》:“案《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又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

”按:或谓九夷此指朝鲜,存之。

或:有的人。

陋:僻陋,指文化闭塞,缺少礼乐文明。

《注疏》:“东夷僻陋无礼。

”君子居之:君子所居则化,使有礼义。

朱子:“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四书解义》:“君子居之,自能信其在我,忠信笃敬,无入而不自得。

且天地间人性皆善,道德仁义之气,礼乐教化之习,安在行于中国者,不可行于外国乎?何陋之有哉?”【先贤精义】《论语稽》曰:九夷者,东方国也。

泰伯如句吴,箕子之朝鲜,皆能化民成俗。

子欲居夷,盖伤中国不行其道,而欲行之殊俗之地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孔子疾中国无明君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人之化无分中外也。

当时孔子因道不行,偶发欲居九夷之叹,亦犹乘桴浮海之意云耳。

盖上下古今,东西南朔,此心此理莫不相同,圣人之化原无分于中外也。

孙绰曰:九夷所以为陋者,以无礼义也。

君子所居者化,则陋有泰也。

张栻曰:夫子之所以告之者,乃行乎夷狄之道,盖忠信笃敬无入而不自得也。

《论语正义》曰:《孟子·尽心》篇:“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故君子居之,则能变其旧俗,习以礼仪,若泰伯君吴,遂治周礼也。

李炳南曰:九夷,究竟是何处,不必详考。

09《论语》第九篇子罕

09《论语》第九篇子罕

《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三十一章)9.1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①罕:副词,少也,只表示动作频率。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而不以一项专长来树立名声。

”孔子听了,对学生们说:“我专长干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还是驾车吧。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①,俭②,吾从众。

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用黑色丝料制作,这样省俭些,我赞同大家的做法。

臣见君,先在堂下跪拜磕头,再到堂上磕头,这合乎礼的规定。

现在免除了堂下的磕头,要到堂上才跪拜磕头,这是傲慢的表现。

虽然违背了大家的做法,我仍然坚持在堂下跪拜磕头的主张。

”【注释】①纯:黑色的丝。

②俭:绩麻做礼帽,依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

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很费工。

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省俭些。

③拜下:指臣见君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再到堂上磕头。

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似乎废弃了。

④泰:骄纵。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绝无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②不得与(yù)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拘禁,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传下来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使这些文化丧失不传,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不想让这些文化丧失,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注释】①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

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阳货,于是囚禁了孔子。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课件将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章:《为政》《为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还强调了道德的示范作用,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第三章:《八佾舞》《八佾舞》主要讲述了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礼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审美价值,认为礼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第四章:《里仁》《里仁》主要讲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他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实践性,认为仁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更应该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第五章:《公冶长》《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六章:《雍也》《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修身理念。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强调了修身的方法,认为修身应该从自我反省开始,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七章:《述而》《述而》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术理念。

一起学《论语》9.12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一起学《论语》9.12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一起学《论语》9.12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一起学《论语》9.12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白话】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让门人充当夫子的家臣来预备丧事。

后来孔子的病情缓和了,说:“好长时间了,由用这种诈伪的方法啊!我没有家臣,却装作有家臣。

我这是欺骗谁呢?难道要欺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不是还不如死在你们的手里吗?况且我即便不能用大夫礼葬,难道我就死在道路上没人埋葬吗?”【释词】病:疾甚曰病。

使门人为臣:让门人为孔子做家臣负责治丧。

臣,指家臣。

门人,即孔子门人。

李炳南:“大夫有家臣,治丧时,行臣礼。

”朱子:“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

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

”郑康成:“大夫退,葬以士礼;致仕,以大夫礼葬。

”病间:病少差。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孔子病重时不知,病差了才知,于是责子路行诈。

诈,作伪以欺人。

孔安国:“少差曰间。

言子路久有是心,非今日也。

”无臣而为有臣:孔子已经不是大夫,不当有家臣。

朱子:“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

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

人而欺天,莫大之罪。

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无宁:宁可。

二三子:你们,指孔门弟子。

钱穆:“孔子谓我与其有家臣治丧,岂不更愿由门弟子治此丧事?”大葬:君臣礼葬,此处指大夫之礼。

《正义》:“大夫称君者,对臣言之。

”钱穆:“在大夫与庶人之间有士,礼之及于士,其事皆由孔门设教始。

今孔子若病而卒,在当时实亦无礼可循,无丧可治。

子路心尊孔子,谓不宜临丧无礼,乃欲以大夫礼治孔子之丧,而不知其不可。

”陈士元根据《周礼》认为:“盖自卿大夫以上,谓之大丧,则其葬亦谓之大葬。

”死于道路:指弃于道路而不葬。

按:孔子自信不会“死于道路”。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论语·子罕篇全文

论语·子罕篇全文

论语·⼦罕篇全⽂本篇共包括31章。

其中著名的⽂句有:“出则事公卿,⼊则事⽗兄”;“后⽣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篇涉及孔⼦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弟⼦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的某些活动。

【原⽂】9·1 ⼦罕(1)⾔利与(2)命与仁。

【注释】(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孔⼦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罕⾔利”,说明孔⼦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对此是⼗分重视的。

孔⼦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思想中的⼀个组成部分。

孔⼦还讲“仁”,这⾥其思想的核⼼。

对此,我们在前⾯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9·2 达巷党⼈(1)⽈:“⼤哉孔⼦!博学⽽⽆所成名(2)。

”⼦闻之,谓门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1)达巷党⼈:古代五百家为⼀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的⼈。

(2)博学⽽⽆所成名:学问渊博,因⽽不能以某⼀⽅⾯来称道他。

【译⽂】达巷党这个地⽅有⼈说:“孔⼦真伟⼤啊!他学问渊博,因⽽不能以某⼀⽅⾯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听说了,对他的学⽣说:“我要专长于哪个⽅⾯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对于本章⾥“博学⽽⽆所成名⼀句”的解释还有⼀种,即“学问⼴博,可惜没有⼀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认为,孔⼦表⾯上伟⼤,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9·3 ⼦⽈:“⿇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

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 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 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论语》子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罕篇第九:我叩其两端⽽竭焉。

9.8 ⼦⽈:“吾有知乎哉?⽆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竭焉。

”孔⼦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

有⼀个粗鄙的⼈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量来帮助他。

”(孔⼦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

有⼀个乡下⼈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说:“我有知吗?我实是⽆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空空,⼀⽆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注释】叩其两端⽽竭焉:指孔⼦就农夫所问的问题,从⾸尾两头开始反过来叩问他,⼀步步问到穷竭处,问题就不解⾃明了。

叩,叩问。

两端,指鄙夫所问问题的⾸尾。

竭,尽。

【解读】此章也是孔⼦的⾃谦之辞。

孔⼦本⼈是⼗分诚实和谦虚的。

事实上任何⼈都不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全知全能,因为⼈的精⼒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有⼀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法,就是“叩其两端⽽竭”。

只要抓住问题的两头,研究到底,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种⼗分有意义的思想⽅法。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竭焉。

”鄙夫,乡村的⼈,也指庸俗浅陋之⼈。

叩,叩问。

竭,竭尽。

意思是有⼀个乡下⼈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钱穆则从另⼀个⾓度解析,他说,“如叩门使门内⼈闻声开门,⼜如叩钟使⾃鸣。

孔⼦叩问此鄙夫,使其⼼⾃知开悟。

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可疑,使⾃开悟。

”圣⼈当然是⽆所不知,他通过从两端穷竭叩问,使这个乡下⼈对其所怀疑之事都有所开悟,都弄明⽩了。

这种解释也很好。

孔⼦“叩其两端⽽竭焉”的⽅法是参照了舜的智慧,《中庸》上讲,“⼦⽈:舜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形容舜的智慧,是好问、好察迩⾔。

一起学《论语》9.23子罕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一起学《论语》9.23子罕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一起学《论语》9.23子罕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一起学《论语》9.23子罕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白话】孔子说:“少年人是可敬畏的啊,怎么就知道将来的他不如我呢?如果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名望,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释词】后生:年少者。

钱穆:“因其来日方长,前途无量,故可畏。

”《注疏》:“年少之人,足以积学成德,诚可畏也,安知将来者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畏:敬畏、敬重,不可轻视也。

《正义》:“后生可畏,谓生质独美也。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来者,将来的他。

今,今日、现在,指孔子自称现在的自己。

钱穆:“就目前言,似后生不如成人;然他年后生长成,焉知其必不如今日之成人乎?后来居上,出类拔萃者,亦可有之。

”四十、五十而无闻:闻,令闻,指美好的声誉。

无闻,有的认为是“无闻于道”,今不取。

《正义》:“无闻,谓无善闻于人也。

”钱穆:“古人四十曰强仕,五十而爵。

四十五十,乃德立名彰之时,故孔子据以为说。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劝学也。

年少时不能积学成德,至于四十、五十而令名无闻,虽欲强学,终无成德,故不足畏也。

朱子曰: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

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

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盖述此意。

徐英曰:此劝人及可畏之时而努力耳。

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无闻,则亦已矣。

自少而进者,安知其不至于极乎?是可畏也。

张栻曰:后生可畏,以其进之不可量也。

然苟至于四十、五十犹于道无所闻,则其不能激昂自进可知。

因循至是,则亦无足畏者矣。

辞气抑扬之间,学者所宜深味也。

虽然,有至于四十、五十而知好学,如《中庸》所谓“困知勉行”者,圣人犹有望焉。

若后生虽有美质,而悠悠岁月,则夫所谓四十五十者将转盼而至,可不惧哉?《论语正义》曰:人少时有聪慧,为人所畏,至年壮老,学力复充,故人常畏服之。

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

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

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白话】孔子说:“用麻作的冕,是符合礼的;现在戴丝作的冕,节省了人力,我顺从大家。

臣拜君先在堂下而后升堂再拜,是符合礼的;现在升堂才拜,很骄慢。

虽然有违于众,我还是先在堂下拜。

”【释词】麻冕:缁布冠也。

古制绩麻为冕,其工细,制作极费工夫,不节省人力,故贵。

朱子:“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

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正义》:“麻者,枲麻,织其皮以为布,而冕用之,故曰‘麻冕’。

《白虎通》:‘此三代宗庙之冠也。

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工之始,视不忘本也。

’盖以木为幹,而用布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

”纯:丝也。

俭:节俭、省约。

用丝虽不合礼,以其俭易,故孔子从之也。

孔安国:“丝易成,故从俭。

”拜下:臣先在堂下稽首拜君,然后升堂再拜。

阎若璩:“古者,臣与君行礼,再拜稽首于堂下,君辞之,然后升堂,复再拜稽首,故曰‘升成拜’。

”泰:骄慢。

钱穆:“后渐骄泰,即在堂上拜,不先拜于堂下。

”李炳南:“当时为人臣者的骄泰作风,孔子决不同流。

”从下:从于堂下拜之礼。

《注疏》:“孔子以其骄泰则不孙,故违众而从下拜之礼也。

下拜,礼之恭故也。

”【先贤精义】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作孔子从恭俭。

蔡节曰:麻冕,固礼也,今用丝则俭矣;圣人所以从众者,取其俭也。

拜下,亦礼也,今拜上则泰矣;圣人所以违众者,恶其泰也。

众人之所为,圣人或从之或违之,亦曰酌夫礼之轻重而已矣。

张栻曰:圣人于斯世岂有意于从违哉?皆道之所在焉耳。

于其俭,则不嫌于从俗;于其泰,则不避于违众。

圣人之意,盖可见矣。

钱穆曰:本章见礼俗随世而变,有可从,有不可从。

孔子好古敏求,重在求其义,非一意遵古违今。

此虽举其一端,然教俭戒骄,其意深微矣。

论语子罕篇

论语子罕篇

论语·子罕·九
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 图了,我这一生行道的冀望看来也要完结了啊!”
赏析 孔子对宗教神采取的是两可论,无可无不可,似 有若无,存而不论。这一节与“久矣,吾不复梦见周 公”意思一样,感叹年老力衰,道之不行。透露出天 下无道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哀怨。
论语·子罕·十五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 《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后,才使音乐得以 订正,《雅》和《颂》各章才各得其所。”
赏析 本节文字说明两点:一、鲁国虽然保持周礼最多,在 那时也不完备了;二、乐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鲁哀 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首先修正了《诗经》 中的“雅”“颂”部分,将顺序错乱的作了调整。
篑”。励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语之而 不惰者。”“夺帅不夺志。”
四、谈孔子的哲学思想。如“凤鸟不至”,“逝者如斯
夫”,“苗而不秀”,“后生可畏”,“岁寒知松柏”。 “仁”,“智”,“勇”,均为孔子之哲学。 “未见好德 如好色”,共学、适、道、与立、与权之变化,归隐之想, 唐棣之思等等。
论语·子罕·一
论语·子罕·十
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 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见到穿丧服的,着官服的官员以及盲人,即 使对方很年青,也一定站起来;如果路经他们身边,必然 快步走过。
赏析 本节记载孔子对居丧者、居官者、乐官盲人的礼敬 方式。 孔子对隆装丧服、盛装礼服、乐官盲人三类人都表示极大 的礼敬,不论长幼,“见之,必作;过之,必趋。”以示尊 卑之礼,以表敬位之心。
赏析 本节表述了孔子用行舍藏的思想,亦说明了子贡深思 善问的特点。 孔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孔子的思想是经世济民的思 想,孔子自己亦是主张积极用世,他亦主张“学而优则 仕”,他希望社会能达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的境界。

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一起学《论语》9.19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白话】孔子说:“比如积土堆山,差着一筐土没堆成,就停下,是我自己停止了。

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山,即使才倒了一筐土,继续向上倒,是我自己往前了。

”【释词】譬如:比如。

为山:堆山。

《正义》:“为山,谓积土为山也。

”篑:土笼也,即盛土的筐。

《后录》:“《说文解字》:‘篑,草器。

’盖草作之所以盛土者也。

”按:或竹或草编成者。

吾止:自我停止。

包咸:“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

”张栻:“进止系乎己,而由人乎哉?”覆:倒、倾倒。

进:继续向上堆土。

马融:“将进加功。

” 《注疏》:“言人进德修业,功虽未多,而强学不息。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劝人进于道德也。

朱子曰:《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夫子之言,盖出于此。

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

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郑汝谐曰:特在吾一念尔!一念往,则九仞可成;一念废,则一篑不进。

张栻曰:虽覆一篑,然进则不可量;虽余一篑,然止则无所望。

学以成德为贵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为学进止之机皆由于己也。

人之为学,必求有成。

倘日积月累,已实用工夫,而一旦厌怠心生,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究归无成。

谁止之乎?只一己因循怠惰而止耳。

人之为学,勿可畏难。

虽为圣为贤,未曾全用工夫,而一旦发愤精进,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不可限量。

谁进之乎?只一己奋发精勤以往耳。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可见为学在锐志,尤在有恒,诚使工夫无有间断,则盛德大业岂难致哉?钱穆曰:本章言学者当自强不息,则积久而终成。

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周宗建曰:戒人之止心,励人之进心。

一起学《论语》9.4子罕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起学《论语》9.4子罕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起学《论语》9.4子罕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起学《论语》9.4子罕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孔子绝尽这四方面:无自任己意,无固执期想,无偏拘己行,无执着自我。

【释词】绝:尽、穷尽,无之尽也。

毋:即“无”也。

张栻:“‘毋’字与‘无’通。

”程子:“此‘毋’字,非禁止之辞。

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

”钱穆:“孔子绝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绝。

”意:私意。

《集解》:“常人师心徇惑,自任己意。

孔子以道为度,故不任意。

”按:意,或有看作“念头”“意念”者,见附录。

必:期必。

钱穆:“事之未来,必望其如此而无误。

”《注疏》:“常人行藏不能随时用舍,好自专必。

惟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专必也。

”固:顽固、执滞不化。

《集解》此处从行为上讲,今从之。

钱穆:“出处语默,惟义所在,无可无不可,即毋固。

”《集解》:“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

”刘宗周:“始焉无中生有,忽起一意,已而执意不化,必然如此,而辗转一意,如坚垒之莫破,则固矣。

”伊藤仁斋:“无固者,唯善是从,无所凝滞。

”我:私己、自我、我执。

钱穆:“我,如我私、我慢之我。

圣人心知有道,不存有我。

”《集解》:“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孔子绝去四事,与常人异也。

《论语集说》曰:毋意者,浑然天理,不任私意也;毋必者,随事顺理,不先期必也;毋固者,过而不留,无所执滞也;毋我者,大同于物,不私一身也。

一念之私意,动于内而系于事,故有必;必则守而不移,故有固;固则不能忘己,故有我。

必固我,皆出于意,故意为之先,而我复生意。

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

夫子于此四者,非待有所禁止,盖自无有耳。

朱子曰: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

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

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

庄存与曰:智毋意,先觉也;义毋必,义之于必也;礼毋固,时中也;仁毋我,与人为善也。

一起学《论语》9.8子罕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一起学《论语》9.8子罕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一起学《论语》9.8子罕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一起学《论语》9.8子罕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

有鄙夫诚恳地问我问题,我心空空如一无所知。

我从问题的两端来叩问他,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释词】知:知识。

无知:没有知识。

朱子:“孔子谦言己无知识。

”按:孔子不以有知而自居,此处当深思。

鄙夫:庸俗浅陋之人。

吾、我: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引自《四书纂笺》)。

空空如也:此处一指孔子空空如。

缪协:“唯其无也,故能无所不应。

虽鄙夫诚问,必为尽其本末也。

”焦竑:“孔子言己空空无所知,唯叩问者是非之两端,而尽言之。

孔子自得其本心,见闻识知,泯绝无寄,故谓之‘空空’,然非离鄙夫问答间也。

”《四书反身录》:“夫子惟其空空,是以大而能化,心同太虚。

”按: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鄙夫空空如也,今两说并存。

《注疏》:“空空,虚心也。

有鄙贱之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

”钱穆:“空空,即倥倥,诚悫貌。

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

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

”叩:叩问。

钱穆:“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

孔子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

”李光地:“叩者,推究以发其所疑之两端也。

”两端:两头。

事物有其两头,如始终、本末、上下、精粗、利弊、正反等,孔子根据此人所疑之事的两端进行叩问而告之。

竭:竭尽。

孔安国:“竭尽所知,不为有爱。

”钱穆:“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使自开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教人必尽其诚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心之虚,教人之诚也。

孔安国曰: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

朱子曰: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