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敷肚脐疗法
敷肚脐疗法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种,简称脐疗。
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换言之,脐疗是以脐(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 敷脐疗法的历史沿革1. 1 萌芽时期药物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从古代药熨、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脐疗法历史悠久,其渊源虽无文字可考,但据彭祖蒸脐和太乙真人熏脐法防病治病的传说和后世典籍记载的推测,至少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开始应用。
若见诸于文字,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脐疗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彭祖小续命蒸脐法》中云:“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
”《灵枢·营卫篇》曰:“足厥阴肝……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
这说了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实的理论基础。
《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气之汇海,五脏六腑之本。
这些论述无疑为脐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晋·皇甫谧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中,明确指出脐中禁刺,并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开始运用常见的药物(如食盐、人尿等)填入脐部以治疗疾病,如用“令人骑其腹,溺脐中”的方法治疗“卒腹痛”。
“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以治疗霍乱“苦烦闷凑满者”,这是最早的隔药灸脐治病的记载。
1. 2 发展时期《千金要方》:“泻泄暴利,大蒜捣贴两足心,可贴脐中”。
《千金翼方》记载:“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急救暖脐散填脐”。
脐疗的培训资料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Hilum therapy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脐疗的方法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脐疗的发展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
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
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
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
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脐(即神阙穴)在腹部中央,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经穴,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神阙穴居脐中央,是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为经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又因脐部的皮肤比较薄,神经及血管比较丰富,它所支持的脏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因此脐部透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有比较强的吸收和传导能力。
临床上灸脐可治晕厥、昏迷、休克,故有兴奋大脑、强心、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药物敷脐可治虚汗,神经性呕吐,故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作用;灸神阙可治阳萎、不孕,故有调节内分泌紊乱的功能;在神阙穴上拔火罐,可治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过敏反应。
肚脐疗法
敷脐疗法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
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属人身至要之处。
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
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
《经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
民间疗法—敷脐
民间疗法—敷脐2.敷脐疗法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
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
“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2.3.常用药物和剂型: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驱虫积:乌梅、槟榔等;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理气:陈皮、木香等;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补虚:人参、黄芪等;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泻实:大黄、巴豆等;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剂型:脐疗法临床和民间流行的药物剂型有以下5种:1.散剂: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直接填入脐内,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膏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加丹制成油膏,或将中药碾成极细末,配合香油、蜂蜡等炼制成膏,敷贴时加热烊化。
敷脐疗法(差点失传的绝技)脚底养生百病消。。。
敷脐疗法(差点失传的绝技)脚底养生百病消。
本文转载自红杏《敷脐疗法(失传绝技)》敷脐疗法中医脐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为广大劳动人民喜施乐用。
敷脐疗法又称“脐疗”,是将药物放在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或者用药液涂抹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脐为任脉要穴神阙穴所在,又为冲脉循环之处,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江海。
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
药物敷脐后,一方面药物的气味被吸收,通过气血运行而达到病所。
另一方面,通过局部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特殊作用。
药物经脐部皮肤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体循环,分布到全身组织。
具有以下特点:(1)进入体循环之前不经胃肠道、肝脏,可免除肝脏首过消除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提高了生物利用度;(2)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维持恒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3)持续缓释,延长了作用时间;(4)药物途径脏器少,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5)数日换药1次,改善了病人的适应性,不必频繁给药,容易为患者接受和长期坚持;(6)对精神病人、儿童等一些不能配合用药的病人也适用。
脐疗局部用药,药气离子直达病所,疗效迅速、安全简便、经济,所以脐疗具有无痛苦、低风险、少毒害、易操作等优点,在临床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功效显著。
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进入细胞间质,再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将药物分子弥散而进入血液循环。
而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屏障功能最弱,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
另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部穿透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而发挥作用。
敷脐疗法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很广,内、妇、儿、男科中多种疾病均可使用。
中药敷脐治疗法
中药敷脐治疗法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
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
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
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痛经肉桂、炮姜、吴茱萸、茴香各15克,共研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消毒纱布一块,用胶布固定即可。
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适用于寒凝痛经。
月经不调当归30克,红花、川芎、月季花各15克,共研末,用茶水调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
每次在月经来之前一天敷脐,连敷5~7天,至月经干净为止。
带下椿根皮、白果、黄柏各20克,共研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消毒纱布一块,再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恶阻公丁香15克,陈皮10克,半夏20克,共研细末,取新鲜生姜30克煎浓汁与上药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纱布,再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连敷2—3日,适用于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早孕反应呕吐。
胎动杜仲30克,苎麻根、补骨脂各20克,共研细末,用水调敷脐部。
每日换药1次,连用3天。
适用于肾亏气虚、冲任不固而致的先兆流产。
产后恶露不尽益母草30克,红花15克,桃仁20克,共研末,用黄酒调敷于脐部。
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崩漏取益智仁、沙苑子各20克,艾叶30克,前两味药研为细末,再用艾叶煎汁后调适量药粉敷于脐中,每6小时换药1次,5天为1疗程。
闭经取威灵仙20克,蜣螂10克。
焙干后研为细末,敷贴时取药粉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约1小时去药,每天2次,连用至愈,适用于血瘀型闭经。
产后盗汗取何首乌适量,研为细末,加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次,连用至愈。
乳癖取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各30克,紫花地丁、瓜蒌、黄芪、郁金各18克,麝香4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敷贴时取上药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敷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8次为1疗程。
脐疗
第二步:施灸
• 9、观察皮肤,询问患 者的感觉,及时更换艾
柱至6柱完全燃尽。 每一柱燃至还剩1/5时更 换下一柱,每柱约15分 钟,整个治疗约90分钟。 燃尽的艾灰不用清理出
来,下一柱直接堆放上
即可,若艾灰过多时可往
面碗内的四周拨一拨。
第三步:撤柱
• 10、撤面碗,将填埋在脐孔的药 粉用敷贴封于神阙穴内12-24小 时后,以温水清洗出。
• (3)放泡时,研究者多与患者交谈,操作轻巧即可避免晕泡。 • (4)针对药物过敏,应及时清除药物,轻者不需处理,较重者可涂
搽皮炎平等药物,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十字”灸
腹部十字灸
简介
• 在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各旁开4寸,即上至中脘、下至中极、 左右各至大横。用隔姜灸调理三焦疾病的一种方法。
。
第二步:施灸
• 1、将脐灸粉填满脐孔
• 2、放面碗 • 3、通过面碗的孔再次将药粉填
满,平孔与肚脐的药粉相接
第二步:施灸
• 4、面碗内放艾柱 • 5、点燃艾柱
第二步:施灸
• 6、局部保暖,腹部两侧可搭盖浴 巾
• 7、红外线灯照射局部,灯距离皮 肤20cm,随时询问患者感觉,适 当调整灯与皮肤的距离
脐疗概述
• 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 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 热熨、拔罐等)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
• 应用于170多种疾病 • 具有简、便、验、廉、捷等特点
02 脐疗的作用机理
脐疗的作用机理
06 脐疗的注意事项
脐疗的注意事项
肾科中药敷脐疗法
肾科中药敷脐疗法
【概念】
中药脐透是外治法之一,是根据患者病情调制中药,贴敷于神阙穴,以达到行气利水,消鼓的疗法。
【适应症】
胃肠道疾病
【操作程序】
一、评估
1.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号、姓名、诊断、局部皮肤情况;
2.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以及对治疗疾病的信心,解释治疗目的。
二、准备
1.用物准备:治疗碗、中药(龙血竭、白芥子、冰片或麝香)、鸡蛋清、纱布、
无菌敷贴、刮板、注射器、棉签。
2.护士自身准备:衣、帽、鞋、口罩穿戴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3.患者准备:缓解紧张情绪,了解中药敷脐治疗的目的,并积极配合。
三、实施
1.在中医治疗室将药物碾碎呈粉末状,用鸡蛋清调和,平铺在无菌纱布上备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床头卡、床号、姓名、治疗卡、手腕带,
与患者交流。
3.患者平卧于病床,显露出肚脐。
将准备好的中药用无菌敷贴固定于肚脐。
4.嘱患者敷药时间6-8小时为宜,一般为晚8时到早6时,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整理床单位。
5.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6.次日清晨常规去掉带药敷贴,清洗肚脐及周边皮肤。
【注意事项】
1.敷药次数根据病情而定,敷药时间6-8小时为宜。
2.特殊药物如:麝香,应查看病历,询问患者是否在月经期及妊娠期。
3.敷药后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皮肤水泡、丘疹或局部肿胀的过敏现
象,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医生处理。
中医精选50种贴脐疗法
中医精选50种贴脐疗法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放入脐部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肚脐治疗五十法,是笔者在三十年临床中从多方面收集起来的实效经验,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显著,且不受地域及习俗的影响,特介绍于下,供同好参考。
一、内科1、气血凝滞,寒结不通,心胃气痛:用鲜吴萸叶、鲜桔叶、石菖蒲、小茴香根各等分,共捣如泥加白酒适量烧热熨脐上,冷则重炒,反复敷熨,效果良好。
2、高烧不省人事:活蟾蜍一只(癞蛤蟆)先在清水内淘净,后用白酒二两将蟾蜍洗净,再用快刀将腹剖开,对准脐眼速敷之,高烧即退,神自清醒。
3、胃脘痛:桔子叶、吴萸叶、香薷叶若干,葱白三十根,共捣如泥敷脐中。
得腹鸣、矢气即愈。
4、谷丙转氨酶升高:用瓜蒂、秦艽各10克,青黛、紫草、黄柏、丹参、黄芩各30克,铜绿15克,冰片6克,麝香1克,共研细粉。
每用2克放脐中,用胶布固定,二日换一次,三次后转氨酶即可下降。
5、癃闭、前列腺肥大:用独头蒜一个去皮,大栀子三个,食盐少许,共捣烂贴脐,胶布固定。
效佳。
6、前列腺肥大:艾叶60克,石菖蒲30克,共捣绒,炒热布包熨脐上。
数次症解。
7、胃下垂: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如泥,敷脐外以膏药固定,每天早、中、晚加热熨一次,第四天换药一次。
一般敷六次即愈。
孕妇、吐血者忌用。
8、遗尿证: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二次去渣,然后熬成膏状。
另用硫磺50克,白矾10克,研细合膏成饼,烘干研细装瓶备用。
用时取粉0.2克敷脐上,再盖一块薄纸片,胶布固定,3~7天换药,二次即愈。
9、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白矾、食盐各10克,共研细,用纸圈围脐周,填药在内,滴水于药上,小便即通。
10、热结膀胱,小便不通:鲜青蒿200~300克捣烂敷脐,纱布或塑料覆盖胶布固定,待排尿后即可去药。
中医脐疗辅导讲义
中医脐疗辅导讲义绪论脐疗法是在病人脐部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外治法范围。
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应用于内、儿、妇、外各科的临床常见病症。
疗效可靠,作用迅速,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医疗方法。
不但取材方便、价廉、安全,而且操作简便,方法灵活,并无痛苦,尤适宜于小儿、妇女、老人等怕打针、吃药者。
本法是基本上药物不用的,方式方法多样化,符合“简、便、灵、廉、广、快”的要求,极宜推广应用。
一、脐的生理物点《普济方》云:“脐者,齐也。
根源本始生成之处,有生生不穷之义。
”脐带在胎儿时,能将母体血液供给胎儿,使胎儿从中得到氧气等物质以维持生长。
正如《黄庭经》云:“生门者,脐也。
婴儿在母腹中,取气于脐管,母呼亦呼,母吸亦吸。
”胎儿出生以后,断脐脱离了母体,大循环动脉阻力增高,由于呼吸开始,肺动脉阻力降低,故左右心血压发生变化,这种改变是逐渐形成的。
因脐部有丰富的脉动脉、脐静脉,通过它们联系其他动、静脉,如门静脉通过静脉丛及附脐静脉,与腔静脉吻合,这样,脐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脐部有“神厥”、“气会”穴之称谓。
二、脐部与经脉的关系脐部之上下左右,乃肠胃盘曲会聚之处,济以经言:“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
足阳明、冲脉皆挟脐,而督脉贯脐中央。
任脉通肺以系脐带,故儿在胎中随母脐为呼吸也。
冲、督、任皆始于气冲,气冲起于胃脉,一源而分三歧。
督行背。
任行腹。
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衔,挟脐上行之胸中,上项额、渗诸阳、灌诸精,下行人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之海,主血。
带脉横围子腰如束带,总约诺脉。
”以上说明脐部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肚脐与经穴及五脏的关系。
《道藏》曰:神阙“为心肾交通之门户”。
肾脉挟脐上行。
肾为先天之本,脐也为先天之本。
说明肚脐与肾相通。
《索问·骨空论》谓: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会元针灸学》说“脐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
”说明肚脐之为用与心相通。
敷脐疗法大全
出处:《理沦骈文》。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
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出处:《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脐疗法基础操作技术
脐疗法脐疗法,是以肚脐(即神阙穴)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
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对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病症、小儿科病症等疗效显著。
2、基本技术(一)特色隔药熏脐技术1.灸脐粉的制备根据病情配制中药处方,其用药特点主要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添加生、香、猛、温药物。
将药物用超微粉碎机粉碎(部分中药可经烘烤后粉碎),装瓶密封备用。
2.面圈的制作以自来水或井水调小麦面粉(重量比例为1:1),面质软硬及面圈大小适中,制成圆钵状(直径约8cm,高约3cm,底厚约2cm),面圈的底部中间孔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1.5cm)。
(见图1)图1 面圈示意图3.艾炷的制备取纯净的艾绒制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炷高约2cm,炷底直径约2cm,要求紧实。
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
4.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暴露脐部,用75%乙醇在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面圈置于脐周,取如小米粒大的人工麝香(也可用冰片代替)置于脐内,然后取配制好的药末约8~10g,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约10壮,约2小时。
在脐灸操作过程中,需把握火候,患者宜感到温热深透,且不烫为宜。
若患者在脐灸过程中感觉过热,可以在面圈内周、灸火外围加水,但不要把灸火熄灭。
如果患者还感觉过热,可采取在面圈下垫棉花等措施。
(见图2)图2 隔药熏脐示意图5.脐灸后的处理脐灸后,将艾柱完全熄灭,擦净残留面粉及艾灰,保留药粉于脐内,用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
24小时后去除,进行清洗。
(二)部分脐疗技术1.脐部药物贴敷技术(1)填脐法将药物填于脐内。
多用散剂或丸丹剂,用药部位一般局限于脐孔(神阙穴)内,以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
(2)敷脐法将鲜药(一般用植物药或虫类药)捣烂敷于脐部;或用干的药末用水(或用蜜、酒、唾液等)调和成膏状敷于脐部。
中药敷脐疗法
中药敷脐疗法中药敷脐疗法是把药物置于脐部上覆以胶布或纱布等固定,借助药效及穴位发挥长久疗效的脐部疗法。
敷脐法根据具体病情及药物性质,将药物或其他材质打碎成散剂或做成膏剂或直接将鲜药材捣碎如泥敷在脐部,又称贴脐疗法,是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之一。
现代医学在治疗胃肠功能恢复方面仍以补液、吸氧、肠内营养、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解痉止痛、胃肠减压、促进胃动力药等治疗为主,以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症状,但由于缺乏针对胃肠功能恢复的主动干预措施及个体化治疗,患者恢复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许多医者运用中医外治法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尤其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中医学理论对中药敷脐疗法的认识中药敷脐疗法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称之为治脐。
脐谓之“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为督任冲三脉交汇所在,又与脾、胃和肾等经脉相通,从而与全身经脉相连,通过经脉之气,交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皮肉筋膜等。
脐亦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神阙穴不仅为脾胃重要穴位,而且也是胃肠道体表位置对应位置,故局部脐部外敷,药物可直接到达病所,疗效更迅速快捷。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敷脐疗法具有调和周身气血、调理阴阳、维系脏腑功能的作用。
“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膏,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此为“外治之宗”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
近代为满足人们的治疗需求,敷脐疗法也变得多样化,由原来单一食盐敷脐,到现在多种中药敷脐联合现代医学仪器的治疗,更是显示出了人们对敷脐疗法的认可和支持。
《理淪骈文》中亦云:“外治法治而不效,亦不致造成坏证,犹可另易他药以收敛,若内服不当则有贻误病机之弊。
”2 现代医学对中药敷脐疗法的认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部是腹壁最后的闭合处,其表面皮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比较薄弱,无皮下脂肪,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脐部下腹膜静脉网丰富,神经系统比较丰富,深部为网膜及小肠。
最全脐疗配方
最全脐疗配方中医院治未病科学习资料脐疗配方大全细菌性痢疾1方[药物]苦参8克[制法]烘干,研为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或制成饼。
[用法]敷脐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出处]《新医药通讯》2方[药物]大蒜适量[制法]捣烂成泥状。
[用法]治泄泻暴痢或小儿下痢,贴脐上,或贴两足心。
[出处]《千金方》3方[药物]艾绒适量[制法]制成艾柱。
[用法]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治一切痢。
[出处]《千金方》、《针灸易学》、《针灸逢源》等,壮数从7壮至数百壮不等4方[药物]吴茱萸适量[制法]研末。
[用法]敷脐,治寒痢。
[出处]《鮲溪外治方选》急性肠炎1方[药物]伤湿止痛膏[制法]剪成1.5×1.5(厘米)大。
[用法]将选穴处皮肤以酒精洗净擦干后贴上药膏。
贴穴:神阙、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合并急性胃炎可加贴中脘,药膏保留两天以后取掉。
皮肤对药膏过敏者不宜用。
[出处]《新疆中医药》2方[药物]葱白、生姜、食盐各适量[制法]切碎或捣烂,炒热。
[用法]敷脐。
用于急性胃肠炎。
[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内科病症感冒1方[药物]葱白30克,生姜30克,食盐6克,白酒适量。
[制法]共捣烂如泥[用法]纱布包敷脐上,热水袋熨之至汗出。
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用于风寒感冒。
再盖被子,喝热水,取微汗。
[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2方[药物]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适量[制法]研细末,水调或姜汁调膏。
[用法]敷脐,胶布固定。
用于风热感冒。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1):38,19803方[药物]葱白30克,连翘15克[制法]共捣烂。
[用法]用纱布包好敷脐上,等到将要出汗时,急喝白开水一杯,以加速出汗。
用于风热感冒。
[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中暑1方[药物]仁丹15克[制法]研粉,温水调糊。
[用法]填脐内,外用胶布固定。
用于中暑。
[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2方[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制法]食盐研细末,艾绒做成艾柱。
[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柱灸之。
奇效的敷脐疗法
3.常见病的敷脐的疗法
• 1、头疼、偏头痛:
• 取生石膏5克,白芷、川芎、藁本各3克。上药研末,置于 神阙穴(肚脐),再以伤湿止痛膏封闭。针对头疼、偏头痛 有独特疗效,可改善脑供血。
第4页/共18页
• 2、失眠 • 用人参归脾丸 ,贴在肚脐上 。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用纱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 治疗月经不调:取当归30克、红花15克、月季花15克,用茶叶水调,敷 脐部。每次在月经之前1天敷脐,连敷5~7天,至月经干净为止。此方对 少女月经不调疗效最好。
• 治疗痛经:取肉桂、炮姜、小茴香各15克,研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 敷于脐部,用胶布固定,连用5~7天,痛经可愈。
•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 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 或者取白萝卜皮捣碎,用胶布固定,贴肚脐12小时,治疗 腹胀效果佳。
• 或者去生姜捣碎,用胶布固定,贴肚脐6小时,针对顽固性 呃逆效果佳。
第8页/共18页
• 6、胃溃疡 • 炒白术6克、海螵硝4克,三七4克、带须根大葱,用法:
第16页/共18页
祝您早日康复!
第17页/共18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18页/共18页
碎粉用黄酒调匀, 温热后贴于肚脐 ,用胶布固定,贴 3-4 小时,每日2次。
第9页汗,遗尿以肾阳虚为主,用五倍子6克、肉桂3克打成粉 贴在肚脐上 。
• 手足心热及盗汗以肾阴虚为主:女贞子9克、益智仁3克打 成粉,贴于肚脐。
第10页/共18页
• 8、男科常见病:
• 前列肥大:白胡椒15克, 细辛15克,研末,取药3克,放脐窝中, 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后停2天继续 下疗程,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神阙--脐疗法小全
神阙--脐疗法小全民间医学网笔录国学文化太美今天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01—脐疗法大全肚脐治疗大全,是笔者在三十年临床中从多方面收集起来的实效经验,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显著,且不受地域及习俗的影响,特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脐疗法——内科1、气血凝滞,寒结不通,心胃气痛:用鲜吴萸叶、鲜桔叶、石菖蒲、小茴香根各等分,共捣如泥加白酒适量烧热熨脐上,冷则重炒,反复敷熨,效果良好。
2、高烧不省人事:活蟾蜍一只(癞蛤蟆)先在清水内淘净,后用白酒二两将蟾蜍洗净,再用快刀将腹剖开,对准脐眼速敷之,高烧即退,神自清醒。
3、胃脘痛:桔子叶、吴萸叶、香薷叶若干,葱白三十根,共捣如泥敷脐中。
得腹鸣、矢气即愈。
4、谷丙转氨酶升高:用瓜蒂、秦艽各10克,青黛、紫草、黄柏、丹参、黄芩各30克,铜绿15克,冰片6克,麝香1克,共研细粉。
每用2克放脐中,用胶布固定,二日换一次,三次后转氨酶即可下降。
5、癃闭、前列腺肥大:用独头蒜一个去皮,大栀子三个,食盐少许,共捣烂贴脐,胶布固定。
效佳。
6、前列腺肥大:艾叶60克,石菖蒲30克,共捣绒,炒热布包熨脐上。
数次症解。
7、胃下垂: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如泥,敷脐外以膏药固定,每天早、中、晚加热熨一次,第四天换药一次。
一般敷六次即愈。
孕妇、吐血者忌用。
8、遗尿证: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二次去渣,然后熬成膏状。
另用硫磺50克,白矾10克,研细合膏成饼,烘干研细装瓶备用。
用时取粉0.2克敷脐上,再盖一块薄纸片,胶布固定,3—7天换药,二次即愈。
9、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白矾、食盐各10克,共研细,用纸圈围脐周,填药在内,滴水于药上,小便即通。
10、热结膀胱,小便不通:鲜青蒿200~300克捣烂敷脐,纱布或塑料覆盖胶布固定,待排尿后即可去药。
一般30—60分钟排尿。
11、小便不通:葱三根连须叶洗净,白胡椒七粒,共捣如泥填脐中。
30分钟小便自通。
12、自汗、盗汗:五倍子5克,辰砂1克,共研细水调敷脐,一次见效,三次即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敷脐疗法是把药物敷贴在脐部的一种特定的敷贴疗法。
中医
敷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敷药、涂药的记载,开脐疗之先河。
到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都有关于脐疗方法的丰富记载。
1.敷脐疗法的原理
脐是神气通行出人门户,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吸收营养,而脐中之穴是神厥。
神阙在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是经气汇海,五脏六腑之本,该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主-一身之阴,足阳明胃经、冲脉挟脐而行,督脉贯脐中央,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故脐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经八脉有着天然的联系,“脐通百脉"之说是有着充足的依据的,故敷脐有治百病作用;胎儿之脐在.腹部又是最后闭合,出生后此处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而且脐下腹膜之中还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静脉相吻合,并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
因而敷脐之药,其有效成份很容易通过动静脉的血液循环、经气运行而达全身。
脐中形成凹窝,便于药物存放,也易被吸收渗透。
2.脐疗的适应范围
将药物敷置于脐部,常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气喘、胃痛、腹痛、眩晕盗汗厌食、呕吐、便秘、泄泻、尿闭、水肿、淋证、遗精、遗尿、阳痿阴挺、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头而五官疾患如口腔溃疡等各科病
症。
3.脐疗给药方法
脐部给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剂型有丸、散、青、丹、饼、糊等,如丁桂散、暖脐膏等。
脐疗-般用选定的药物研成细末,或作散剂填脐用,或用各种水、酒、醋、蜜等液态调和剂,调做膏剂敷贴脐部,或用新鲜湿润药物直接捣如泥状,置于脐中,然后用胶布或纱布、塑料纸等覆盖固定,以免药物脱落。
如对胶布过敏,则可用绷带绕腰腹固定。
根据
病情或数小时撤去,或每1~2天,或3~5天换药--次。
4.脐疗的注意事项
(1)严格脐部消毒,预防感染。
-般可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涂擦脐部,进行常规消毒。
(2)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寒。
(3)施药之前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询问有无过敏史和孕育胎产史,避免过敏反应或引起堕胎、流产等副作用。
孕妇一般应慎用。
(4)如脐疗用于小儿,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用手抓挠.避免敷药脱落。
同时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2小时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