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

合集下载

道德推动法律案例(3篇)

道德推动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以一起道德推动法律的案例为切入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道德推动法律完善的过程。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道德困境事件。

一名年迈的老人在街头晕倒,周围行人围观却无人伸出援手。

事后,网友纷纷谴责这种道德冷漠现象。

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关注,同时也促使相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三、道德困境在这起案例中,道德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 社会道德滑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道德观念逐渐淡薄。

在老人晕倒事件中,围观者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反映出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2. 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于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行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导致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从而助长了道德冷漠现象。

四、道德推动法律完善面对道德困境,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法律完善:1. 加强道德教育。

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2.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道德冷漠现象,我国有关部门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明确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保护。

3.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道德冷漠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见义勇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建立道德评价体系。

通过道德评价体系,对公民的道德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激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五、案例启示1. 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道德与法律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2. 道德推动法律完善。

道德困境是法律完善的重要推动力。

在道德困境面前,我们要勇于揭示问题,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

3. 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是解决道德困境的关键。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它们既互为补充又有所区别。

道德是人类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是良好品质的表现,而法律是社会强制的行为规范,通过立法和制度具体规定。

道德和法律在互相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首先,道德与法律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道德是个人内心对善恶、对错的一种评判和约束力量,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权益,注重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

法律则是通过立法机关的合法程序,借助立法文书规定必须遵守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行为加以约束,维护公正和秩序。

其次,道德和法律在指导行为上互为基础。

道德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规范,它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等方式灌输给我们。

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我们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不伤害他人,保持诚实和守信。

然而,道德的规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良心和自觉,无法约束所有人。

法律的出现填补了道德的不足,它以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中,道德起到了一种补充作用。

法律无法穷尽社会发展中的一切可能情况和问题,它能规定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准则和法律条文,而道德则能在法律之外,更精准地进行行为评判。

当法律无法回答某个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时,道德的准则就会发挥作用。

比如,在道德上,我们认为主动帮助他人是一种善良的行为,但法律并没有规定必须每次都帮助他人。

道德约束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之外提供更多行为选择。

此外,道德和法律在实施和执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评判来执行的,而法律则是通过法院和执法机关的力量强制执行的。

当违反道德准则时,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责备和指责,或产生内心的愧疚感。

而违反法律则会面临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削弱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因为个体可能会考虑到法律对其行为的具体后果,而不是道德的内在价值。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案例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案例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案例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而道德则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下面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在某个国家,法律规定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交通规则,不得酒后驾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因为酒后驾车而导致交通事故。

这时,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就凸显出来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酒后驾车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酒后驾车不仅危害自己,更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因此,法律和道德在这个案例中是一致的,都明确规定酒后驾车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的行为。

案例二:在某个社会群体中,有一位医生在治疗病人时,明知病人需要急救,但他却因私人原因而拒绝进行急救,导致病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身亡。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医生的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医生明知病人需要救治却拒绝施救,是一种严重的道德败坏行为,严重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在这个案例中,法律和道德也是一致的,都认为医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案例三:在某个公司中,有员工因为个人原因而泄露了公司的商业机密,导致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泄露商业机密构成了侵犯商业秘密罪,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员工泄露商业机密是违背了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法律和道德同样是一致的,都认为员工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与道德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和道德都是一致的,都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边界

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边界

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边界在探讨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边界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法律和道德的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政府或其他法定机构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行为准则,违反法律会导致法律责任的承担。

而道德是指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对于善恶、对错的理念和规范,道德准则通常与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有关,缺乏法律上的约束力。

在许多情况下,法律和道德有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法律往往是基于社会共识和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的,即法律反映了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

例如,杀人、盗窃等违反法律的行为也在道德上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法律的边界和道德的边界在某些方面是相互重合的。

然而,法律和道德并不完全等同。

法律是社会为了维护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而设立的,它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而道德则更多地强调自觉性和个人良知的发挥,它受到文化、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和群体可能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道德评判。

因此,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边界存在差异。

法律是通过法律文书和规范来明确、具体地定义的,它具有明确的条文和法律程序。

而道德的边界则更为抽象和模糊,它常常由社会认可的道德准则、个人良知和道德观念来决定。

另外,法律和道德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能产生冲突。

法律有时候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道德期望,或者法律对某些道德问题的规定与个人的道德判断不一致。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可能允许进行堕胎手术,但在一些人的道德观念中,堕胎被视为违背道德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边界也受到具体情境和背景的影响。

人们对同一行为的法律和道德评判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当法律无法明确规定某些道德问题时,个人往往会参考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来做出决策。

总之,法律的边界和道德的边界在很多方面是相互重合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

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方面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而道德则更多地强调自觉性和个人良知的发挥。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

然而,道德和法律的优先级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比较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并就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辩证关系进行讨论。

首先,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石,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善恶、正误的判断和选择。

道德是指制定人类为了和谐、公正、善良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所遵循的伦理原则。

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源泉,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行为引导。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依循道德准则去行事,因为这代表着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良知和意识。

其次,法律是国家和社会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体现,通过立法、执行和司法程序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律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为每个人提供一种公平的保护机制。

法律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明确的界限和约束,防止人们从自我利益出发对他人造成伤害或侵犯。

法律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公正的手段来解决冲突和争议,并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然而,道德和法律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可以超越法律的界限,引导人们做出更高尚的行为。

例如,在追求真理和公正的过程中,律师有时可能被法律约束,但其道德责任可能要求他们寻求真相和公正,甚至可能为了公义而违反某些法律规定。

此外,道德还可以通过提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塑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另一方面,法律的存在可以填补道德准则的不足。

道德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其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争议和冲突。

法律通过提供普遍适用的规则和程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和可靠的机制来解决争端。

法律还可以确保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得到维护,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此外,法律的强制力量可以约束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促进社会公德的普遍遵守。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律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往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道德为法律提供了价值引导和伦理准则,而法律则对道德进行界定、强制执行和维护。

探究道德与法治对人生成长的影响——教案二指引

探究道德与法治对人生成长的影响——教案二指引

本文旨在探究道德与法治对人生成长的影响。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及二者的关系。

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人的道德品德和修养的基础。

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道德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其中,家庭是最早教育孩子的地方。

家庭中的父母要多关心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和亲情。

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

学校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把品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课堂讲述、活动参与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观念。

社会环境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社会上的道德风尚、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取向。

社会各界要共同构建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指在学校和社会等各种场合中,通过教育、活动、法制宣传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能力、法律信仰和法治情感,促进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的确立和提高,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自觉。

在法治教育中,学校和社会都有其重要性。

在学校中,法律教育要贯穿于各个学科中,在学科的教学中不断地讲授法律知识、法制精神以及法律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社会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传达法律精神和法律知识,如开展法律公益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

同时,在各领域推出不同主题的法律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法律。

三、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道德教育在强调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的同时,也涉及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法治教育则在讲解法律的同时强调了法律精神和法治思想。

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古语有云:“无德而不成立,无法而不治。

”大道之行也在于德,法治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道德信仰,确立既有的道德观念,达成社会和谐、稳定的状态。

法律和道德冲突的案例

法律和道德冲突的案例

法律和道德冲突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法律和道德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

有时候,法律规定的行为可能与我们的道德观念相悖,这时我们就需要面对这种冲突并做出抉择。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法律和道德冲突的情况。

案例一,医疗纠纷。

在医疗纠纷中,医生可能面临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考量。

例如,一位医生在手术中发现患者的病情比预期更为严重,此时医生需要在遵守法律规定的手术程序和保护患者生命的道德义务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医生选择继续手术,可能会违反法律规定;而如果医生选择停止手术,可能会违反对患者的道德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权衡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做出符合医学伦理的决定。

案例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在一些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冲突。

例如,某地区的一家工厂可能会排放大量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工厂减少排放,但这可能会对工厂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工厂需要权衡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和经济利益,做出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责任的决定。

案例三,知识产权与信息共享。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与信息共享之间也经常发生法律和道德的冲突。

例如,一位作家创作了一部作品,拥有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希望作品能够被更多人分享和传播。

然而,一些人可能会侵犯作家的知识产权,未经授权转载或传播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需要权衡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鼓励信息共享的道德责任,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法律和道德冲突的案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面对这种冲突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权衡利弊,尊重法律的约束同时也要尊重道德的底线。

只有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类尊严。

道德与法律案例

道德与法律案例

道德与法律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法律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虽然它们有时候会相互交织在一起,但它们依然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会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道德和法律的案例。

在某个城市的街头,一个人看到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他并没有停下来帮助老人,而是径直走了过去。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为显然是不道德的,因为我们应该尊重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个人并没有违法,因为法律并没有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帮助摔倒的老人。

这个案例很好地展示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知识产权的。

假设有一个公司A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

然而,公司B在没有得到公司A的许可的情况下,开始生产和销售同样的产品。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司B的行为是侵犯了公司A的知识产权,违反了法律。

而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公司B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没有尊重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个案例再次表明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有一个案例是关于环境保护的。

假设有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导致了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个工厂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工厂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没有尊重和保护周围的环境,影响了他人的生活质量。

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道德和法律虽然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的约束,尊重他人的权利,保护环境,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一、引言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则在培养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个人层面上的现实意义1. 培养正确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强调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只有建立在尊重他人权利、坚持公正平等原则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才能为个体提供清晰明确且可行之路。

2. 彰显良好品格:通过培养自律、正直和诚信等美德,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让每个个体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这些优秀品质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成功迈入职业生涯。

3.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教导法律的意义和规范,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和保护环境等行为将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三、社会层面上的现实意义1. 增强社会公正: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了对公平正义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一个讲究道德和遵纪守法的社会能够提供公平机会,在经济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更加均衡合理。

2. 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普及道德与法治知识,我们能够防止犯罪活动和违反伦理准则的行为。

一旦人们明白了违反规则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就倾向于选择遵守道德与法律,从而维护了整个社会秩序。

3. 促进文明进步:在一个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环境中,高尚品质和政府对人民权益的保障赋予了每个公民更多的机会去追求真理和个人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育为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帮助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构建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1. 教育制度改革:政府应加强对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其内容准确、科学。

此外,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鼓励各级教育部门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课堂核心素养培养中。

2. 媒体宣传引导:媒体是影响公众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和法律素质对现实人生价值的意义.

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和法律素质对现实人生价值的意义.

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和法律素质对现实人生价值的意义.
当今社会,一个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以及法律素质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至
关重要的。

首先,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对于人们具有重要意义,改变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
认知。

正确的思想道德会赋予人们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以影响人们对于如何追求
现实生活和发展的看法。

其次,法治素养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它不仅涉及
宪法的实施和公民如何表现的遵守,而且还强调公民的权利。

它能够有效的保护公民的合
法权利,使其可以在社会中受到应有尊重和保护,有效地实现其个人价值。

最后,法律素
质是现实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这提醒我们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自觉接受法律的教育,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坚持正义,秉承公正的原则,在社会安全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总的来说,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以及法律素质,对于现实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它不仅仅涉及个体的自我规范和社会的价值观,更超越这一层面,能够让个人与社会相互
保护,确立社会正义感,促进社会进步,构筑一个正确对待人生和追求理想的有序社会。

只有当社会充满普遍合法意识时,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
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道德_法律意识案例(3篇)

道德_法律意识案例(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网络谣言的困扰。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道德和法律意识在防范网络谣言中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背景2020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在这个特殊时期,网络上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某地发生了一例疑似病例,很快,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该病例已治愈,并且康复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这条谣言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恐慌,纷纷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二、案例经过1. 谣言传播起初,这条谣言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

许多人信以为真,纷纷转发,导致谣言进一步扩大。

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借此机会散布其他虚假信息,如虚假口罩、疫苗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2. 官方辟谣面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经过核实,发现该病例并未治愈,且康复者不具有传染性。

随后,官方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辟谣信息,提醒广大网民切勿轻信谣言。

3. 谣言后果虽然官方及时辟谣,但谣言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首先,导致当地居民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其次,一些不法分子借此机会牟利,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后,谣言传播过程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加剧了社会恐慌情绪。

三、道德与法律意识分析1. 道德意识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缺乏道德意识,盲目转发、评论,甚至恶意造谣。

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从道德层面来看,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谣言,传播正能量。

2. 法律意识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在案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谣言进行牟利,涉嫌违法犯罪。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们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四、启示1. 提高道德素养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谣言,传播正能量。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课本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课本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课本引言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起到了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又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法律与道德的定义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法律和道德。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公布、实施并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它是由法律主体制定的,并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和执行。

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道德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认可的规范,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道德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行为的善恶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它是一种基于伦理和人类价值观念的行为规范。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

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的运行机制。

相似之处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利、确保公共利益而存在的。

区别尽管法律和道德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区别。

1.来源不同: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

而道德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没有强制性,但往往受到社会道德约束。

2.制定方式不同:法律采取立法程序进行制定和修订,有明确的法律程序和机构。

而道德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没有特定的制定过程和机构。

3.执行方式不同:法律通过强制手段进行执行和制裁,如罚款、判刑等。

而道德的执行则主要依靠人们自觉遵循。

相互影响和作用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

一方面,法律往往受到道德的引导和约束,法律的制定往往是为了维护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道德也受到法律的促进和规范,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法律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笔记

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笔记

第一课:法律与道德在七年级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法律和道德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好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我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好铺垫。

一、认识法律与道德1.法律和道德的定义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相处和发展的基础。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和规则,是强制性的;而道德则是人们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内心的自觉。

2.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法律可以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而道德则可以是对法律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二、学习内容回顾我们在第一课中首先学习了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定义和关系,对于我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深入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具体运用和应用。

老师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法律和道德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我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总结: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对法律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明白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会努力遵守法律,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公民。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法律与道德。

通过剖析法律和道德的定义、关系,学习内容的回顾和个人观点的共享,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期待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更多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内容,深入了解了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一、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学习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

它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案例分析法律道德(3篇)

案例分析法律道德(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

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道德冲突与权衡。

二、案例简介某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型轿车与一辆电动车相撞,导致电动车驾驶员受伤。

事故发生后,轿车驾驶员与电动车驾驶员就赔偿问题产生纠纷。

轿车驾驶员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电动车驾驶员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因此拒绝赔偿。

而电动车驾驶员则认为,轿车驾驶员超速行驶,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应当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双方在赔偿问题上争执不下,最终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道德冲突在这起案例中,法律道德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法律与道德在责任认定上的冲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电动车驾驶员在此次事故中应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从道德层面来看,轿车驾驶员超速行驶,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存在明显的过错。

因此,在责任认定上,法律与道德存在冲突。

(2)法律与道德在赔偿问题上的冲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轿车驾驶员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赔偿电动车驾驶员的损失。

然而,从道德层面来看,轿车驾驶员的行为给电动车驾驶员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因此,在赔偿问题上,法律与道德存在冲突。

2. 权衡法律道德面对法律道德冲突,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1)强化法律意识,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是社会公认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在面对法律道德冲突时,应当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律为准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2)弘扬道德精神,倡导社会公德。

道德是社会共识,具有约束力和感召力。

在面对法律道德冲突时,应当弘扬道德精神,倡导社会公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灵活运用法律,兼顾道德原则。

道德与法律的案例

道德与法律的案例

道德与法律的案例在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而法律则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道德与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冲突。

下面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案例。

在某个城市的一个小区里,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患有严重的疾病,需要进行昂贵的治疗。

这户人家原本生活并不富裕,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于是,他们向社会求助,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捐款来帮助孩子治病。

然而,当地政府却以“无法核实病情真实性”为由,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案例。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大家都应该伸出援手,帮助这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政府有权利对捐款进行管理,以防止不法分子的欺诈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道德与法律发生了冲突,社会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又要关爱弱势群体。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道德与法律一致的案例。

在某个城市的街头,有一个老人摔倒在地,受伤严重,需要紧急救助。

一名路人看到后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帮助老人进行了简单的急救处理。

在这个案例中,这名路人的行为既符合道德准则,也符合法律规定。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帮助他人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救助行为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这个案例表明,有些情况下,道德与法律是一致的,它们都在呼吁人们秉持善良的道德观念,热心助人。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关于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的案例。

在某个公司的上班时间,有员工私自打游戏、刷微博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公司领导决定对这些员工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员工们应该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真对待工作。

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司有权利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管理和制裁。

这个案例表明,道德与法律在某些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然而,这两者在定义、功能以及实现方式上又有着显著的差异。

道德主要基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通过个体的自我约束和内心的善恶判断来引导行为;而法律则是一种社会规范,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保其实施。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和补充。

我们将从道德与法律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入手,全面解读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二、道德和法律的定义与特点道德和法律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道德主要基于个体内心的良知和社会舆论,它关注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对他人的影响。

道德主要依赖于个体的自觉性和内在的道德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心的善恶判断和道德责任。

道德的特点是灵活性和主观性,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信仰进行变化。

相比之下,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规范体系。

它以明文规定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违法行为的后果。

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并且违反法律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制裁。

法律的特点是稳定性和客观性,它不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而是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需求来制定。

尽管道德和法律在定义和特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它为法律提供了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

而法律则是道德的保障,它通过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因此,理解和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社会规范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保障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道德和法律在性质、来源、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道德和法律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摘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面临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边界,这种边缘状态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探讨了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的意义、原因和背景。

在分析了伦理与法律之间的关系、道德困境与法律边缘、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伦理审议与法律规范的不同路径以及道德经过法律的再造。

结论部分讨论了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对社会的影响、如何解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以及展望未来。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为今后面临类似情况提供思考和决策的参考。

【关键词】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伦理与法律,道德困境,个人选择,社会规范,伦理审议,法律规范,道德再造,影响,解决矛盾,未来展望1. 引言1.1 探讨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的意义探讨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的意义,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思维和选择。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类社会规范和控制行为的工具,但二者之间并非总是完全契合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需要做出艰难的决策。

探讨这种边缘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意味着我们可能会面临伦理困境和法律约束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权衡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做出符合良知和法律的抉择。

这种挑战对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遵从意识都提出了考验,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1.2 研究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的原因研究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两大基石,在某些情况下往往存在冲突和对立。

个体有时会面临道德与法律的选择困境,可能会出现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

个体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不尽相同,导致了一些人选择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游走。

社会变革与进步也会带来对道德与法律的重新思考,在一些传统规范无法涵盖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思想道德和法律如同两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它们虽然在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对我们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思想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源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家庭教养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

思想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依靠的是我们的自觉和良心。

当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思想道德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比如,诚实守信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

当我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应该尽力去做到,而不是随意违背承诺。

再比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体现。

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插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思想道德的表现。

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它具有明确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法律为我们的社会活动划定了界限,明确了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

一旦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以保护受害者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又如,合同法保障了商业交易中的双方权益,使经济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思想道德和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是自觉遵守法律的重要基础。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往往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因为他们内心的价值观与法律的要求是相契合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就可能更容易去触碰法律的红线。

另一方面,法律也为思想道德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可以惩治那些违背基本道德的行为,从而引导社会风尚,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

然而,思想道德和法律也存在着一些区别。

首先,它们的产生方式不同。

思想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自发的、约定俗成的规范。

而法律则是由国家通过特定的程序制定出来的。

其次,它们的调整范围有所不同。

法律与道德作文(精选3篇)

法律与道德作文(精选3篇)

法律与道德作文法律与道德作文(精选3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法律与道德作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与道德作文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相应道德和法律也会随之产生。

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共同目的就是规范人的某种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冲突问题,来达到最终目标。

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是提倡或者谴责;法律却是强制的、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为道德的没有法律的强制性,有很多人以为只要不触法干什么都可以,只要法律不要道德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它和道德没有严格的划清界限,是冰与水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中不注意提高学识修养,就有可能触犯法律,滑向深渊。

错与对只是一念之差,守法与犯罪也只是一步相隔。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意念可能导致你犯罪,一个想法可能会让你一生流泪。

有多少人平日不注重修养,事到临头常因一时冲动,一句话可能导致大打出手,一个动作导致车毁人亡。

网络上有段视频,在高速路上的斗车,一辆越野车一直在前面别着一辆轿车,不让它超越自己,后来轿车找了个空挡冲到了越野车前面,两车相撞直接滚到右侧的大卡车下面,人车具毁。

看后深刻反思,其实开始时才多大点事,就是因为两个司机赌气,谁都没有在道德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结果冲动起来,结果酿成大祸。

既然冲动是魔鬼,那就应当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当冲动来袭时,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我们中学生是当代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未来的栋梁。

我们的道德法律意识如何将对实施依法治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遵纪守法,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保证每一节课的纪律开始,做到严格自律,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思想道德和法律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

它们相互关联,又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规范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

思想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念。

它是通过教育、文化传承以及个人的自我修养逐渐形成的。

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人,会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这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尊老爱幼;老师的教诲,使我们明白正直善良的重要性;社会中的榜样力量,激励着我们追求更高尚的品德。

良好的思想道德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内心的善良会驱使我们伸出援手,而不是冷漠旁观。

在与人交往中,诚实守信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思想道德的力量还体现在它能够引导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然而,仅仅依靠思想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规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它具有明确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制裁。

法律的存在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秩序框架。

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在商业活动中,法律规范了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保障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公共领域,法律约束着政府的权力,确保其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也是解决纠纷和冲突的重要手段,当人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救济。

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性质和作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思想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思想道德的保障。

良好的思想道德能够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一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

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

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

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

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

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

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

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

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

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

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

[2]”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

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

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

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场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

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规则)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规则;更重要的电子商务资料库-62*7’7*%*2*$6+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控制的具体化。

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一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权威,而非人格权威、特权威严及亲情,在调整社会向高层次发展中,能自动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一种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其次,法律规则对人们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个人之间、个人与政府及组织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默契’和‘调节机制’经法律的确定性配置后,能促成人类生活的高度和谐,予以人的自由与尊严最大化保障,让人有绝对的权力,不依赖于阶级或国家,设计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生活模型。

”[3]因此,要提升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的法律素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传授给公民法律知识和培育其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二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

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

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2003年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

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时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

原来,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

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

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

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

[4]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能够予之以较为恰当的解释是: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

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5]从这段心语中,也许会让我们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检讨意义的启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也正是基于诸类现实而重大问题的近忧和远虑,笔者将进一步谈谈几点近期形成的关于“法制教育”合理性改革的思想积淀。

第一、法制教育的认识定位要变革。

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

“法制教育”次第于“道德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

正是受这种不合理认识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大小小的高等学府里,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系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联系上讲,两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宜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

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

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第二、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

现行的所谓“法律教师”,不少为“半路出家”,甚至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政工干部,此番情景下“出炉”的“弟子”会有多少法律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

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通过法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使学生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

目前,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

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

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

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电子商务资料库:57:;4%2!!;*;)”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要要改进。

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适当沿用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也无不可。

比如: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出各种可能性,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更加深入;又比如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待人的态度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