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分析
两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煤的吸附性能研究'
两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煤的吸附性能研究摘要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较强的吸附甲烷气体的能力,而等温吸附曲线是描述在一定条件下煤对气体的吸附(解吸)的能力、进行煤层地质评价、试采措施及储量评估的重要资料。
文章结合目前国内各位学者对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各种资料,从实验角度,研究两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煤的吸附性能,并对煤岩等温吸附测试的实际操作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煤层气平衡水空干基等温吸附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它不同于常规天然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煤既是煤层气生成的源岩,也是煤层气储存的场所。
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较强的吸附气体的能力,煤岩在演变过程中生成的甲烷气体除一部分逸散到其它地方外,在压力作用下也会有一部分被煤岩本身所吸附[1]。
这种吸附是通过范德华力实现并遵守Langmuir定律,是可逆的。
即在一定条件下,被吸附的气体可以从煤表面解吸进入游离状态,煤对气体吸附的可逆性使得煤层气的开发成为可能。
利用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确定吸附气的临界解吸压力、估计煤岩最大吸附量、预测气体采收率等,是煤储层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参数曲线[2]。
一、实验理论依据根据Langmuir方程,气体在每克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取决于气体的性质、固体表面的性质、吸附平衡的温度以及吸附质的平衡压力,当给定了吸附剂、吸附质和平衡温度后,吸附量就只是吸附质的平衡压力的函数,由吸附量对压力作图得到的曲线称为等温吸附线。
煤的等温吸附曲线反映了不同煤岩对甲烷气体的吸附(解吸)特征和能力。
V L——为兰氏体积,代表最大吸附能力,其物理意义是:在给定的温度下,煤吸附甲烷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P L——为兰氏压力,为解吸速度常数与吸附速度常数的比值,反映煤的内表面对气体的吸附能力。
Langmuir方程形式简单,使用方便,易于应用,而且两个常数V L和P L物理意义比较明确,是计算吸附量的基础。
煤岩在演变过程中生成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和自由态存在于煤层基质孔隙中,对于欠饱和煤层,基质孔隙中只有吸附气;而对于饱和煤层,基质孔隙中不仅有吸附气,还有自由气。
CH4,CO2和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中吸附热力学特性的分子模拟
CH4,CO2和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中吸附热力学特性的分子模拟李树刚;白杨;林海飞;严敏;龙航【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煤分子吸附多组分气体的热力学机制,应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模拟方法,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等比例CH4,CO2,N2多组分气体在煤分子模型中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在晶胞内CH4呈点状分布,CO2呈簇状分布,N2呈带状分布;3种气体的吸附量、吸附热、吸附熵关系均为CO2 >CH4 >N2,吸附势能CO2<CH4<N2;吸附量与吸附热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吸附热与温度无明显关系;煤分子吸附CH4,N2,CO2的吸附势能与其吸附量成反比,吸附势能不仅受煤分子表面自由粒子色散力影响,也受吸附焓和吸附熵的影响;相同条件下,3种气体的吸附熵与吸附量和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吸附热力学参数能用来表征煤分子的吸附特性,从热力学角度证实煤分子吸附CO2优于CH4和N2.【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8(043)009【总页数】8页(P2476-2483)【关键词】分子模拟;吸附热;多组分气体;吸附势能;吸附熵【作者】李树刚;白杨;林海飞;严敏;龙航【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TQ533煤层瓦斯包括CH4,CO2,N2等气体,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赋存,两者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注CO2煤层气采收率技术
注CO2煤层气采收率技术[摘要]:中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约为36.8x10 12m3,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
研究表明,向煤层中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具有巨大潜力,能够实现中国2 000 m以浅煤层气产量增产3.751×1012 m3。
[关键词]:煤层气竞争吸附吸附膨胀渗透率压裂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o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337-01一、前言煤层气是煤层中所生成的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一般为90%-99%)的天然气,也是人们常叫的瓦斯气。
煤层气抽排最初是以防害为目的进行的,而将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则始于美国。
我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约为36.8x10 12m3。
由于我国的天然气缺口将长期存在,据预测,到2015年天然气产量加上天然气的进口量,与需求相比缺口达500x108m3,左右。
煤层气是补充这个缺口的重要非常规气源。
中国2008年煤层气产量50x108m3,纯煤层气产量5x108m3。
目前,纯煤层气开发生产能力约20x108m3,按“十一五”计划,2010年煤层气产量达到100x108m3,煤层气利用量80x108m3,2020年产量达到400x108m3。
2009年4月,中国政府又确定新的目标,大力发展安全、环保的煤层气作为煤的替代品。
研究证明,向煤层中注入co2可以提高煤层甲烷气的采收率,甲烷气产出的同时co2被永久埋存在煤层中,这一技术叫做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
作为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一个手段,该技术已经成为煤层气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据估算,若采用这一技术,我国2 000 米以浅煤层强化注人co2所提高的煤层气产量为3.751×108 m3。
由此可见,煤层埋存co2的同时提高煤层气产量的潜力巨大。
二、煤层气co2增产技术尽管应用水力压裂工艺技术对煤层进行强化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煤层的特殊物理性质,部分实施的常规的水力压裂技术增产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煤层强化增产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煤层CO2封存与煤层气强化开采基础研究现状
响因素,对于评价CO 2的储存能力和CH 4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显示,CO 2优先于CH 4在煤上吸附,煤种和吸附条件的差别对CO 2和CH 4在煤上吸附行为的影响很大,研究表明CO 2和CH 4在煤上吸附量比值从2∶1到10∶1均有。
1.1 气体在煤上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气体在煤上吸附行为的因素包括气体种类、温度和压力等外在因素和煤的结构、性质等内在因素。
煤对不同气体的吸附性能不同。
对于大多数煤,气体的吸附量顺序为:CO 2 >CH 4 >N 2[1-3]。
对于不同气体在煤上吸附性的差异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吸附作用是由范德华力引起的,因为以范德华力为作用力的物理吸附和液体中的吸引力相近,所以煤和不同气体间的吸附作用力的强弱可以通过气体在常压下的沸点来判断。
常见气体的沸点:H 2 < N 2 < CH 4 < C 2H 6 < CO 2,与气体在煤上吸附量顺序一致。
另一种观点[4]则认为气体分子极性越强,吸附作用力越大。
CH 4和CO 2在煤上的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有增加趋势,但是呈非线性关系。
同等压力条件下,温度的增加会降低吸附量[3,5-6]。
煤自身性质对气体吸附特性也有影响,如:煤级、煤岩显微组分、灰分、水分含量和孔隙结构等。
目前的研究表明煤级是影响CH 4和CO 2吸附的最主要因素。
CH 4在很多煤上的吸附量随着煤级呈U 型曲线。
图1显示,CH 4在高挥发烟煤上的吸附量(碳含量为85%)达到最低值[7-8];在碳含量大于90%后的吸附量快速升高。
CO 2吸附量随着煤级的升高也呈U 型曲线状,在高挥发烟煤时(碳含量为85%)达到最低值(图2)[9]。
影响气体在煤中吸附量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水分含量[2, 10-12]。
水分含量存在临界值,未达到临界含水量之前,水分的存在会降0 引言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CO 2浓度不断上升,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煤吸附CO2、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
第11卷㊀第7期环境工程学报Vol.11,No.72017年7月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uly 2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4108);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L2014138)收稿日期:2016-05-05;录用日期:2016-06-28第一作者:武司苑(1991 ),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井火灾防治㊂E-mail:wusiyuanluanx@ ∗通信作者,E-mail:dengcunbao323@煤吸附CO 2、O 2和N 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武司苑1,邓存宝2,∗,戴凤威2,高飞1,王雪峰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阜新1230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技术研究院,阜新123000摘㊀要㊀应用Materials Studio 软件,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方法,依据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防火与封存实际,对煤吸附CO 2㊁O 2和N 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进行分析㊂由计算结果可知,相比于吸附O 2㊁N 2,煤吸附单组分CO 2除了范德华能起主要作用,还有很强的静电作用能㊂由相互作用能和等量吸附热计算结果可知,煤容易吸附CO 2,而不容易吸附O 2和N 2㊂298.15K 时,CO 2对N 2和O 2吸附选择性及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分别为42.396㊁32.357和1.310,揭示了竞争能力大小为CO 2>O 2>N 2㊂分压分别为CO 216.5kPa +N 279kPa +O 24.5kPa 内系统竞争吸附时,受吸附能力㊁竞争性和分压影响,CO 2被大量吸附,而O 2吸附抑制㊂关键词㊀电厂烟气;煤;静电能;吸附选择性;竞争吸附中图分类号㊀X773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673-9108(2017)07-4229-07㊀㊀DOI :10.12030/j.cjee.201605044Differences of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n coal adsorbing CO 2,O 2and N 2WU Siyuan 1,DENG Cunbao 2,∗,DAI Fengwei 2,GAO Fei 1,WANG Xuefeng 11.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Engineeri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China2.Securi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 ㊀Using Materials Studio software and the 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method,differences in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coal adsorbing CO 2,O 2and N 2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injecting power plant flue gas to gob to fire protection and CO 2capture and storage.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ergy involved in coal adsorbing single CO 2,O 2and N 2molecules was Van Der Waals energy,but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energy was also strong for CO 2adsorption.Coal adsorbed CO 2rather than O 2and N 2,as indicated by interac-tion energy and isosteric heat calculations.At 298.15K,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CO 2to N 2,CO 2to O 2,and O 2to N 2were 42.396,32.357and 1.310,respectively,which revealed that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relation was CO 2>O 2>N 2.When the mixture system (CO 216.5kPa +N 279kPa +O 24.5kPa)was adsorbed competitively,CO 2was largely adsorbed,whereas O 2was adsorbed only slightly,affected by the adsorption ability,competitive-ness and pressure.Key words ㊀power plant flue gas;coal;electrostatic energy;adsorption selectivity;adsorbing competitively ㊀㊀我国煤炭自燃火灾频繁,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生命财产损失㊂我国也是CO 2排放大国[1],发电厂的烟道气中CO 2气体占总的碳排放量的37.5%,已形成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CO 2的捕集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2-3]㊂因此,研究既能防治煤炭自燃又能降低CO 2气体排放的方法任务艰巨又意义重大㊂电厂烟道气经过脱硫脱硝净化处理后的主要组成和体积含量约为N 279%㊁CO 216.5%及O 24.5%,代替注N 2或CO 2注入煤矿采空区能够实现害灾治理与节能减排的统一㊂对于煤与气体分子的吸附,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㊂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煤对于甲烷的吸附[4-7],并且是通过吸附等温线研究不同的吸附模型,来概括吸附规律㊂每种吸附模型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及假设前提,根据大范围温度压力下的吸附等温线能够推测规律,但是具体描述某一情形的吸附行为是不准确环境工程学报第11卷的㊂对于多组分气体的竞争吸附,主要应用在高压下煤层气抽采方面,多是为了置换驱替CH 4而研究的CH 4和CO 2㊁CH 4和N 2间的竞争吸附[8-12],而关于煤对N 2㊁CO 2和O 2这3种气体的竞争吸附还少有研究㊂近年来已有学者将分子力学㊁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洛方法用于煤吸附气体的计算[13-14]㊂随着吸附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专门针对工程实际具体情况的吸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㊂本文采用Materials Studio 软件模拟采空区的温度压力环境,按照电厂烟道气组分与浓度(16.5%CO 2㊁4.5%O 2和79%N 2),研究煤对烟气的吸附机理及吸附行为,包括吸附的范德华能㊁静电能㊁分子内能㊁等量吸附热㊁吸附量以及吸附选择性系数等,计算数据为燃煤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防火与封存新技术提供支撑㊂1㊀吸附模型和计算方法1.1煤与吸附质模型建立煤结构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型㊂本文采用邓存宝[15]用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简化煤基本结构单元,其中含有芳香环㊁碳氧环和碳氮环, CH 2 ㊁ CH 2 CH 3等烷基侧链,酚羟基㊁羧基㊁甲氧基㊁含硫含氮等官能团以及醚键等联结桥键,分子式为C 58H 59N 3O 6S㊂图1㊀优化后煤的三维结构模型Fig.1㊀3D structure model of coal after optimizing㊀首先将煤基本结构单元用Forcite 和Discover 模块进行优化,采用Amorphous Cell 模块根据基本结构单元固定密度构建周期性结构,为避免重复计算作用力并且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构建3ˑ3ˑ3的超胞㊂优化后获得的煤结构模型超胞参数为A =3.3887nm,B =3.4056nm,C =3.9531nm,α=114.908ʎ,β=102.721ʎ,γ=79.739ʎ(见图1)㊂CO 2㊁N 2和O 2模型同样采用Materials Visualizer 模块画出,用Forcite 模块进行几何优化㊂优化后CO 2分子中的原子点电荷分别为q C =0.892e,q O =-0.446e,C O 键长0.116nm㊂N 2和O 2为非极性分子,原子电荷为零,N N 键长为0.1098nm,O O 键长为0.1208nm㊂1.2计算方法本文利用Materials Studio 中的Sorption 模块,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GCMC)方法,把吸附质分子看作刚性小分子,因此,选择Metropolis 算法,接受吸附质分子交换㊁构象异构化㊁转动㊁平动和再生的比例分别为2㊁1㊁1㊁1和0.1,其中转动的最大角度为5ʎ,平动最大距离为0.1nm㊂平衡步数5ˑ106,生产步数107,计算煤与CO 2㊁N 2和O 2的吸附㊂选择Dreiding 力场,静电作用采用Ewald 加和法,精度为4.184ˑ10-4kJ㊃mol -1,范德华作用和氢键作用采用Atom based 法,截断半径分别设为1.55nm 和0.45nm㊂用Fixed pressure 任务,分别计算了采空区298.15㊁303.15㊁308.15和313.15K 温度下,符合电厂烟气组分浓度和对比浓度的分压为16.5kPa 和100kPa 的CO 2,分压为79kPa㊁100kPa 的N 2和分压为4.5kPa㊁20.9kPa㊁100kPa 的O 2的单组分气体吸附,分压分别为CO 216.5kPa +N 279kPa 的双组分气体吸附,以及分压分别为CO 216.5kPa +N 279kPa +O 24.5kPa 3组分气体吸附㊂2㊀结果与讨论2.1能量分析固体表面能够吸附气体,是由于任何表面都有自发降低能量的趋向,吸附作用才得以发生㊂表1列出了不同温度下,不同分压和组分的系统,吸附前后范德华能(Van der Waals energy)㊁静电能(electrostaticenergy)㊁分子内能(intramolecular energy)的变化值㊂随着温度的升高,范德华能㊁静电能和分子内能的绝对值均降低,且范德华能和静电能均为负值,说明此物理吸附过程主要依靠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绝对值越03241324第7期武司苑等:煤吸附CO2㊁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大作用力越强㊂对于范德华能,在模拟范围内,单组分吸附时,系统的压力越大,释放的范德华能越多,范德华力作用越强㊂单独吸附CO2时,范德华力主要来源于固有偶极反向而引起的定向力,单独吸附N2和O2时,则诱导力和色散力起主要作用㊂在298.15K㊁100kPa时,单组分吸附的范德华能作用大小为CO2>O2>N2,并且吸附CO2所释放的范德华能是吸附N2和O2的十倍以上,其余温度和分压情况与之一致㊂在温度298.15K,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内竞争吸附时,系统的范德华能为-498.360kJ㊃mol-1,分压为16.5kPa的CO2单独吸附释放的范德华能为-501.938kJ㊃mol-1,即在16.5kPa的CO2中加入79kPa的N2和4.5kPa的O2与其竞争吸附后,范德华能变化甚微㊂这是由于O2和N2的范德华作用弱于CO2,所以对CO2吸附竞争影响不大㊂对于静电能,吸附CO2后系统释放很强的静电能,单组分吸附N2和O2后,系统的静电能变化为0㊂这是由于模拟时CO2为3点的非极性分子结构,C和O原子上均带有电荷,因此CO2与吸附剂之间有很强的静电能作用,而N2和O2采用双原子非极性分子形式,N和O原子上的电荷都为零,不会与吸附剂之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㊂298.15K时,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吸附的静电能为-124.846 kJ㊃mol-1,16.5kPa CO2的吸附静电能为-128.943kJ㊃mol-1,可见系统的静电能变化很小,O2和N2对CO2吸附的静电力作用影响很小㊂对于分子内能,单组分吸附后所增加的分子内能也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㊂分子内能的增加量反应了吸附量的多少㊂298.15K时,16.5kPa CO2吸附的分子内能为7.146kJ㊃mol-1, 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竞争吸附的分子内能为8.929kJ㊃mol-1㊂3组分竞争吸附的分子内能比单独吸附16.5kPa CO2的分子内能大,说明总吸附量也大㊂表1㊀各吸附系统在不同分压不同温度下的范德华能㊁静电能和分子内能Table1㊀Van der Waals energy,electrostatic energy and intramolecular energy of every systemin differ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范德华能ΔE van/(kJ㊃mol-1)静电能ΔE elec/(kJ㊃mol-1)分子内能ΔE intra/(kJ㊃mol-1)系统组成和分压298.15K303.15K308.15K313.15K298.15K303.15K308.15K313.15K298.15K303.15K308.15K313.15K 79kPa N2-62.434-52.564-53.283-37.57200000.2850.2430.2490.172 100kPa N2-74.458-71.07-55.166-50.21600000.3390.3260.2590.23 4.5kPa O2-5.468-5.54-3.565-3.460000 4.874 4.724 3.201 3.046 20.9kPa O2-24.259-18.192-13.012-14.744000021.94115.84511.12113.104 100kPa O2-95.299-85.274-79.216-63.693000083.94874.96169.47556.827 100kPa CO2-1137.199-993.909-906.551-807.265-332.628-280.01-246.806-208.98715.98714.07112.84511.468 16.5kPa CO2-501.938-419.76-370.33-307.758-128.943-98.265-89.094-71.0497.146 5.971 5.318 4.41 16.5kPa CO2+79kPa N2-501.938-439.671-374.677-328.26-128.943-105.14-84.157-68.4297.146 5.971 5.042 4.347 16.5kPa CO2+79kPa N2-498.36-405.785-369.51-320.457-124.846-90.893-79.475-68.3758.9297.443 6.694 5.962 +4.5kPa O2定义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范德华能与静电能的和,即ΔE inter=ΔE van+ΔE elec㊂相互作用能从能量上反映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㊂整个吸附过程的总能量为相互作用能与分子内能的和,即ΔE tot =ΔE inter+ΔE intra㊂各吸附系统在不同分压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能和总能量见表2㊂在模拟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相互作用能的绝对值降低,吸附作用减弱,高温会抑制物理吸附㊂相互作用能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吸附作用增强㊂如表2所示,在298.15K㊁100kPa下,煤吸附单组分CO2㊁O2及N2的相互作用能分别为-1469.822㊁环境工程学报第11卷-95.299和-74.458kJ㊃mol-1,说明煤对3种气体的吸附能力大小为CO2>O2>N2,并且CO2与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占绝对优势,吸附能力强于N2和O2㊂在298.15K下,16.5kPa CO2+79kPa N2+4.5 kPa O2系统内竞争吸附时,相互作用能为-623.207kJ㊃mol-1,比单独吸附16.5kPa CO2的-630.880 kJ㊃mol-1相互作用能稍有降低,说明在16.5kPa CO2中加入79kPa N2和4.5kPa O2与其竞争吸附后,O2和N2对CO2的相互作用能竞争作用影响很小㊂其余温度与上述一致㊂表2㊀各吸附系统在不同分压不同温度下的相互作用能和总能量Table2㊀Interaction energy and total energy of every system in differ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系统组成及分压相互作用能ΔE inte/(kJ㊃mol-1)298.15K303.15K308.15K313.15K总能量ΔE tot/(kJ㊃mol-1)298.15K303.15K308.15K313.15K79kPa N2-62.434-52.564-53.283-37.572-62.149-52.321-53.036-37.401 100kPa N2-74.458-71.069-55.166-50.216-74.120-70.743-54.907-49.9864.5kPa O2-5.468-5.540-3.565-3.460-0.590-0.816-0.364-0.41020.9kPa O2-24.259-18.192-13.012-14.744-2.322-2.347-1.891-1.640100kPa O2-95.299-85.274-79.216-63.693-11.351-10.318-9.740-6.86616.5kPa CO2-630.880-518.025-459.428-378.807-623.734-512.059-454.110-374.397100kPa CO2-1469.822-1273.919-1153.361-1016.251-1453.835-1259.850-1140.512-1004.783 16.5kPa CO2+79kPaN2-630.880-544.815-458.834-396.689-623.734-538.841-453.793-392.342 16.5kPa CO2+79kPaN2+4.5kPa O2-623.207-496.678-448.985-388.827-614.278-489.235-442.291-382.865总能量的大小,能够反映系统平衡态的稳定程度,任何系统都有向能量降低方向的趋势,总能量的绝对值越大,降低的能量越多,说明系统越稳定,吸附越容易发生㊂在298.15K㊁100kPa时,煤吸附单组分CO2㊁O2及N2的总能量分别为-1453.835kJ㊃mol-1㊁-11.351kJ㊃mol-1和-74.120kJ㊃mol-1㊂可见吸附CO2的系统最稳定,而由于O2比N2活泼,分子内能大,吸附N2的系统比O2稳定,吸附O2更不容易发生㊂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竞争吸附的系统比单独吸附16.5kPa CO2的系统总能量稍有降低,说明N2和O2的竞争性影响很小,CO2的吸附占主要作用㊂2.2等量吸附热分析CO2㊁N2㊁O23种气体在不同组分及分压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等量吸附热如表3所示㊂对于同一种气体来说,在模拟温度及压力范围内,温度的变化㊁分压的大小对于等量吸附热的影响非常小,几乎不变㊂表3㊀不同组成㊁分压和温度条件下CO2㊁N2㊁O2的等量吸附热Table3㊀Isosteric heat of CO2,N2,O2in different composition,pressure and temperature气体种类系统组成及分压等量吸附热(kJ㊃mol-1)298.15K303.15K308.15K313.15KCO216.5kPa CO2100kPa CO216.5kPa CO2+79kPa N2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35.76937.86535.75235.82835.19237.19635.64335.19635.10436.92435.17534.94934.82336.31734.99534.911O24.5kPa O220.9kPa O2100kPa O2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19.69819.67719.73220.12119.66919.67719.68219.96219.69419.66119.71919.97019.66119.70719.72819.953N279kPa N2100kPa N216.5kPa CO2+79kPa N2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19.66919.64819.98720.04619.65619.66119.92419.83219.64419.66119.92019.82019.66519.64819.84119.8242324第7期武司苑等:煤吸附CO 2㊁O 2和N 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图2㊀电厂烟气3组分气体的等量吸附热Fig.2㊀Isosteric heat of three-component inpower plant flue gas ㊀在298.15K㊁100kPa 时,煤吸附单组分CO 2㊁O 2及N 2的等量吸附热分别为37.865㊁19.732和19.648kJ㊃mol -1,可见煤对3种气体的吸附能力为CO 2>O 2>N 2,其余温度情况也如此㊂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竞争吸附的等量吸附热如图2所示㊂3种气体的等量吸附热与其相应分压下单独吸附时几乎没有变化,可见多种气体的竞争性对于等量吸附热没有影响,且CO 2的等量吸附热约为O 2和N 2的二倍,即竞争吸附时煤对CO 2的吸附能力强于N 2和O 2㊂其中最高的等量吸附热为35.828kJ㊃mol -1,小于42kJ㊃mol -1,也可判定此时CO 2㊁N 2和O 2在煤中均为物理吸附㊂2.3吸附选择性分析吸附选择性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混合气体不同组分吸附的竞争性强弱,CO 2对于N 2的吸附选择性可用下式(1)计算:S =x CO 2/y CO 2x N 2/y N 2(1)式中:x CO 2和x N 2是CO 2和N 2在吸附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y CO 2和y N 2是CO 2和N 2在气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㊂同理可得,CO 2对O 2㊁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㊂表4所示为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在不同温度下CO 2对N 2和O 2的吸附选择性以及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㊂表4㊀电厂烟气的吸附选择性Table 4㊀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power plant flue gas温度298.15K 303.15K 308.15K 313.15K CO 2对N 242.39634.94033.94431.374CO 2对O 232.35726.699724.11023.423O 2对N 21.3101.3091.4081.339图3㊀CO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Fig.3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CO 2in 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㊀由表4可见,随着温度的升高,CO 2对N 2和O 2的吸附选择性均降低㊂由于此时煤对3种气体都是物理吸附,温度升高使吸附质气体的动能提高,从而与煤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差别减小,选择性降低㊂CO 2对O 2和N 2的吸附选择性很大,说明这3种组分竞争吸附时,CO 2对O 2和N 2的竞争作用很强,煤更容易吸附CO 2㊂而CO 2对O 2的吸附选择性小于N 2,O 2对N 2的吸附选择性大于1,说明O 2的竞争吸附能力强于N 2㊂因此,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竞争吸附时,3种气体的竞争性为CO 2>O 2>N 2㊂2.4吸附量分析CO 2㊁N 2和O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如图3~5所示㊂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呈下降趋势,可见不同分压不同气体单组分或多组分竞争吸附情况下,均为物理吸附,吸附过程放热,高温不利于吸附㊂对于CO 2的吸附量(如图3所示),单组分吸附时,压力越小吸附量越小㊂298.15K 时,在16.5kPa CO 2中,加入79kPa N 2与其竞争吸附,CO 2的吸附量3324环境工程学报第11卷由单独吸附时的17.058mL㊃g -1减少为15.977mL㊃g -1㊂再加入4.5kPa O 2以烟气的组分及分压3种气体竞争吸附,CO 2的吸附量再次减少,变为15.749mL㊃g -1,其余温度情况相同㊂说明O 2和N 2的竞争作用会使CO 2的吸附量减少㊂但由上述所知,O 2和N 2的竞争作用都弱于CO 2,即使N 2的分压比CO 2大很多,CO 2的吸附量仍降低很少㊂因此,电厂烟气竞争吸附能大量吸附封存CO 2㊂对于N 2的吸附量(如图4所示),单组分吸附时压力越小吸附量越小㊂在79kPa N 2中加入分压比其小的16.5kPa CO 2与其竞争吸附,N 2吸附量几乎减小一半㊂再加入4.5kPa O 2,N 2的吸附量几乎不变㊂这种现象是由于本身N 2的吸附能力不强,CO 2对N 2的竞争作用很大,O 2对N 2的竞争吸附作用很小,所以CO 2的竞争作用会使N 2的吸附量很低㊂对于O 2的吸附量(如图5所示),单组份吸附时,分压越小吸附量越少㊂温度为298.15K 时,O 2分压与空气相同为20.9kPa 时,吸附量为1.156mL㊃g -1㊂O 2分压为电厂烟气中的4.5kPa 单组分吸附时,吸附量仅为0.262mL㊃g -1,再加入CO 2和N 2与其竞争吸附,O 2的吸附量再次降低变为0.133mL㊃g -1㊂可见烟气环境下对O 2的吸附量仅为空气环境下的11.48%㊂因此,注入电厂烟气能够极大的降低O 2的吸附,从而降低煤自燃的可能㊂图4㊀N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Fig.4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N 2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㊀图5㊀O 2在不同温度和分压下的吸附量Fig.5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O 2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㊀图6㊀总压100kPa 下电厂烟气竞争吸附量Fig.6㊀Adsorption quantity of CO 2in different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㊀16.5kPa 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竞争吸附时,受各气体组分吸附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分压的影响,吸附量的大小关系为CO 2>N 2>O 2(如图6所示)㊂CO 2的浓度与分压即使低于N 2,但是CO 2的吸附能力和竞争性很强,其吸附量仍很大并远大于N 2的吸附量㊂O 2的竞争吸附能力强于N 2,但是由于O 2的分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吸附量也非常小并且小于N 2㊂298.15K 时,100kPa N 2的吸附量为3.936mL ㊃g -1㊂相同温度下,16.5kPaCO 2+79kPa N 2+4.5kPa O 2系统3种气体总的吸附量为17.661mL㊃g -1,为纯N 2吸附的4倍多㊂因此,把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可以吸附更多的气体,能大量贮存CO 2并抑制O 2的吸附㊂3 结论1)煤吸附原子带电荷的CO 2有很强的范德华能并伴随有很强的静电作用㊂煤吸附原子不带电荷的N 2和O 2的范德华能很小并且没有静电作用㊂43245324第7期武司苑等:煤吸附CO2㊁O2和N2的能力与竞争性差异2)由相互作用能㊁等量吸附热和吸附选择性可知,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竞争吸附时,3种气体的竞争能力为CO2>O2>N2㊂3)在298.15K下,16.5kPa CO2+79kPa N2+4.5kPa O2系统竞争吸附时,CO2吸附量为15.749 mL㊃g-1,O2吸附量为0.133mL㊃g-1,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降低㊂4)受气体吸附能力㊁竞争性和分压影响,将电厂烟气注入采空区能够贮存大量CO2,同时抑制煤氧化自燃第一步 物理吸附O2㊂参考文献[1]李进,于海琴,陈蕊.燃煤发电厂CO2排放强度计算方法解析与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5,9(7):3419-3425[2]胡辉,邹妍晖,张海旭,等.钙基吸附剂捕集生物质燃气中的二氧化碳[J].环境工程学报,2013,7(2):663-667[3]孙轶敏,王涛,刘军,等.湿法再生吸附剂制备及用于大气CO2的直接捕集[J].环境工程学报,2014,8(4): 1567-1572[4]降文萍,崔永君,张群,等.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与甲烷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7,32(3): 292-295[5]SUN Peide.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for coal and methane gas[J].Journal of Coal Science&Engineering(Chi-na),2001,7(1):58-63[6]林海飞,蔚文斌,李树刚,等.多因素对煤样吸附瓦斯影响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9):121-126[7]HAN F,BUSCH A,KROOSS B M,et al.CH4and CO2sorption isotherms and kinetics for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of two coals [J].Fuel,2013,108(11):137-142[8]马砺,李珍宝,邓军,等.常压下煤对N2/CO2/CH4单组分气体吸附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2):64-67[9]崔永君,张群,张泓,等.不同煤级煤对CH4㊁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J].天然气工业,2005,25(1):61-65[10]周来,冯启言,秦勇.CO2和CH4在煤基质表面竞争吸附的热力学分析[J].煤炭学报,2011,36(8):1307-1311[11]TAMBACH T J,MATHEWS J P,BERGEN F V.Molecular exchange of CH4and CO2in coal: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ona nanoscale?[J].Energy&Fuels,2009,23(10):4845-4847[12]ARRI L E,DAN Y,MORGAN W D.Modeling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with binary gas sorption[M].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1992:459-472[13]张世杰,李成武,丁翠,等.煤表面分子片段模型与瓦斯吸附分子力学模拟[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1):88-91[14]相建华,曾凡桂,梁虎珍,等.CH4/CO2/H2O在煤分子结构中吸附的分子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学,2014,44(7):1418-1428[15]邓存宝.煤的自燃机理及自燃危险性指数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汉语拼音zh、ch、sh、r的详案
汉语拼音zh、ch、sh、r的详案一、教学要求:1、学会zh、ch、sh、r四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拼读zh、ch、sh、r作声母的音节。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正确发出zh、ch、sh、r四个声母的音。
三、教学准备:zh、ch、sh、r的字母卡片和有关的字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了6个单韵母和14个声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汉语拼音。
看,这里来了几个新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二)看图学习字母1、学习zh(1)问:图上画的是谁?(爸爸在织毛衣)爸爸在织毛衣时的织的发音和字母z发音相近,zh—z。
记住了吗?读读看。
(2)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读,齐读。
(5)仔细看看,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把椅子)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6)指名读,齐读。
2、学习ch(1)问:你们知道小弟弟在干什么吗?(用手指拼插玩具)指什么发的音和字母c发音相近,记住它了吗?读读看。
(2)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读,齐读。
(5)仔细看看,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只刺猬)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6)指名读,齐读。
3、学习sh和r(1)问:图上画的是谁?(两个小朋友在喝水。
)喝水的喝和字母sh发音相近。
记住它了吗?读读看。
(2)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读,齐读。
仔细观察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把小伞)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5)指名读,齐读。
问:小男孩在干什么?(他在捉虫。
)捉虫的发和字母r发音相近。
记住它了吗?读读看。
(6)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仔细观察这个字母的形状像什么?(一个树枝。
)我们记住它了没有?读读看。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拼写汉语拼音12an、en、in、un、n。
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拼音的音节组成和拼读规则。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2an、en、in、un、n的发音方法和发音规则。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品,正日益受到全球能源行业的关注。
然而,对于这两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吸附解吸过程,目前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吸附解吸过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吸附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等。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吸附解吸过程的关键因素,如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岩石性质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吸附解吸过程,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对不同条件下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和分析。
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还为优化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理论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吸附解吸过程研究对于资源开采、产能预测和工程优化具有关键意义。
本节将深入探讨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旨在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吸附解吸机制。
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集中,形成吸附层的现象。
煤层和页岩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表面为气体分子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
吸附过程主要受到两个力的影响: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力,而化学键力则是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
在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中,范德华力占据主导地位。
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即气体分子从固体表面脱离并返回到气相中的过程。
解吸过程的发生需要克服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CH4与CO2二元混合气等温吸附实验研究
2.52
8.77
11.29
1
5.43
11.22
16.65
2
7.64
13.25
20.79
3∶7
0.5 1
4.63 7.84
8.51 12.47
13.14 20.21
2
8.45
13.21
21.66
4∶6
0.5 1
6.44 9.42
2 吸附量影响因素分析
和液体一样,固体表面上的原子和分子所受的 力 是 不 对 称 的 ,因 此 固 体 表 面 也 存 在 界 面 能 ,煤 对
表 1 煤样不同 CH4/CO4 体积百分比
2∶8
压力 /MPa 0.5
组分吸附量 /(cm3·g-1)
CO2吸附量 CH4吸附量 总吸附量
1 CO2/CH4混合气体竞争吸附
采用纯 CH4 和二氧化碳进行煤体吸附等温实 验,可以获得煤体吸附—解吸特性曲线,但并不能代 表 CH4和 CO2混合气体在煤层中吸附的真实情况, 因此要研究 CO2置换 CH4的机理,必须要研究煤层 对混合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这对于正确评价煤 层气的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 [6-9] 1.1 实验方案
摘 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 CO2任意排放到大气层中,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因 此研究煤体在不同配比下,CH4/CO2 混合气竞争吸附随压力 和温 度的变 化规律 是十 分必要 的。通 过混合气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煤层不同压力和气体浓度配比下对气体的吸附量,研究表明:在相 同温度下,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加,煤层对 CO2 的吸附量增加,CH4 的吸附量逐渐降低,混合气体总 吸附量也随之增大,但增加趋势逐渐平缓;随着混合气中 CO2的浓度增加,CO2气体在煤表面吸附 位的激励竞争上优于 CH4,使得 CO2的吸附量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混合气体中 CO2的比例越大, 曲线越靠近 CO2的吸附曲线。通过此研究,为 CO2高效置换煤层气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温室效应;等温吸附;煤层气;注入压力;吸附量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综述
吸附技术原理与应用结课报告吸附理论的提岀与发展吸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摘要吸附作用是一种界面现象,吸附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
本文从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论述了研究吸附理论而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重要的吸附模型的提出,适用条件及其适用范例,并描述了吸附理论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吸附作用发展历程重要结论吸附模型引言吸附作用是体相中某种或几种成分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的一种最为基础的界面现象。
吸附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直接应用。
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气体工业和环境保护中,吸附是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除去杂质、污染物,使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
研究吸附作用有助于了解在界面上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
这些过程包括物质的精制、脱色与染色、防湿与除臭、缓蚀与阻垢、润滑与摩擦、絮凝与聚集、除垢与洗涤等。
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助剂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此类两亲性物质在各种界面上得吸附;应用吸附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色谱技术是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多相催化中反应物的吸附与产物的脱附是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基于胶体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纳米粒子大小、形状的控制和自组装与表面活性剂特性吸附有关;固体支持体上生物膜半膜和固定化酶的模拟等吸附作用的广泛应用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吸附作用是胶体与界面科学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胶体与表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傅鹰在他的胶体科学绪论中说[1]: “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的最宝贵的一部分。
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
”因而,了解吸附研究的发展概况既可以使我们对前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继承,又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少走弯路。
吸附作用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应用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
例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可能已经知道草木灰、木炭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和湿气,这种应用延续至今。
公元前 5 世纪古医学创始人Hippocrates 就知道用炭可除去腐败伤口的污秽气味。
H2O和CH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机理
第 6 期
林柏泉等:H2O和 CH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机理
现有资料表明,成煤过程中,煤本身就含有约 5% ~16%的水分,水分的存在会对瓦斯的赋存和 运移产生较大的影响[7]。冯增朝等认为水分和甲 烷同时存在时,水分先于甲烷吸附于煤表面,煤表 面吸附位 减 小,引 起 甲 烷 吸 附 量 减 少[8]。 李 晓 华 等分析了含水量为 0% ~15%的新景矿 3号煤瓦 斯解吸速 率,认 为 煤 样 水 分 含 量 与 瓦 斯 解 吸 速 率 成负相关,但有临界值[9]。Stuart等选用澳大利亚 和中国的煤样通过实验发现水分对高阶煤的影响 程度低于低 阶 煤,含 水 量 增 加,吸 附 热 降 低,水 的 存在影响煤对甲烷的吸附量[10]。随着量子化学理 论和相关 分 子 模 拟 软 件 的 成 熟,利 用 密 度 泛 函 理 论(DFT)研究小分子在煤表面上的作用机理越来 越多。相建华等 利 用 蒙 特 卡 洛 (GCMC)和 分 子 动 力学(MD)模拟研究了兖州煤模型与 CH4,CO2,H2 O之间的 相 互 作 用,并 利 用 等 量 吸 附 热 及 能 量 变 化数据揭示了 3种气体的不同吸附机理[11]。夏阳 超等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褐煤表面含氧官能 团对水分 子 的 吸 附 机 理,得 出 在 不 同 含 氧 官 能 团 吸附位点有不同的吸附能[12]。张俊芳等通过分子 模拟研究了干燥煤与湿煤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 温线与等量吸附热[13]。王宝俊等选用不同成熟度 的 5种煤表面结构模型,从分子水平描述了 CO, O2,H2O(g),CO2,CH4和 H2等 6种气体在煤表面 的吸附作用,得到了气体吸附作用强弱次序为:CO 和 O2最 强,H2O和 CO2次 之,CH4和 H2最 弱[14]。
甲烷二氧化碳竞争吸附研究
甲烷二氧化碳竞争吸附研究
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减少这两种气体的排放
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吸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
体分离和捕获领域,其中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竞争吸附研究。
竞争吸附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气体共存时,它们会竞争吸附到固
体吸附剂上的过程。
在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竞争吸附研究中,研究人
员通常关注于寻找能够选择性吸附其中一种气体的吸附剂,以实现
二者的有效分离和捕获。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开发新型的吸附剂材料,包括金属
有机骨架材料(MOFs)、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纳米孔材料等。
这些新型吸附剂材料通常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径结构,能
够提供更大的吸附容量和更好的选择性,从而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
竞争吸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计算模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甲烷和二氧
化碳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行为和竞争机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二者
在吸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这些研究为设计和优化具有
高效率和选择性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
实验依据。
总的来说,甲烷和二氧化碳竞争吸附研究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
现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高效、环保的吸附剂材料问世,为甲烷和二氧
化碳的分离和捕获提供更加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元气体竞争吸附实验研究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元气体竞争吸附实验研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本实验旨在研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两种对环境有害的气体在竞争吸附条件下的吸附行为,并探讨对环境净化技术的指导意义。
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二氧化碳及甲烷吸附性能作用规律的研究进展
2017年第36卷第6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1977·化 工 进展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二氧化碳及甲烷吸附性能作用规律的研究进展张锦1,张登峰1,霍培丽1,降文萍2,杨振1,杨荣1,李伟3,贾帅秋1(1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3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摘要:强化煤层气CH 4开采的深部煤层封存CO 2技术能够有效减少CO 2的排放。
由于煤基质具有的吸附性能是煤体吸附CH 4及封存CO 2的主要机理,且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于煤体CO 2和CH 4吸附能力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本文阐述了表面官能团对煤体CO 2和CH 4吸附性能的作用及机理,归纳了煤基质表面官能团的修饰及表征方法,指出了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CO 2和CH 4吸附作用规律的研究趋势。
分析表明:影响煤体CO 2和CH 4吸附性能的官能团主要包括含氧和含氮官能团;整体上,含氧官能团有利于CO 2吸附,含氧官能团对CH 4的吸附作用仍存在一定争议,含氮官能团均有利于提升煤体CO 2和CH 4吸附能力;官能团表征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程序升温脱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
为了深入研究煤基质表面官能团对其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后续需开展以下工作:建立更为真实的煤体结构模型,提高理论模拟研究工作的预测精度;强化实验科学研究,弥补目前主要以理论模拟为研究手段的不足;优化煤体预处理方法,提高现有官能团表征方法用于煤基质官能团分析的精确度。
关键词:煤基质;官能团;甲烷;二氧化碳;吸附中图分类号:TE3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6–1977–12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6.003Functional groups on coal matrix surface dependences of carbon dioxideand methane adsorption :a perspectiveZHANG Jin 1,ZHANG Dengfeng 1,HUO Peili 1,JIANG Wenping 2,YANG Zhen 1,YANG Rong 1,LI Wei 3,JIA Shuaiqiu 1(1Facult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2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Corporation ,Xi’an 710054,Shaanxi ,China ;3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Shanxi ,China )Abstract :CO 2 sequestration in deep coal seams with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CH 4)recovery (CO 2-ECBM )is acknowledged as a potential way. Hithert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al matrix is the main mechanism for CH 4 accumulation and CO 2 sequestr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coal matrix surface have potential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 2 and CH 4. Therefor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functional groups on coal matrix surface dependences of CO 2 and CH 4 adsorption were elucidated in this work. The modified and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coal matrix surface we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trends of functional groups第一作者:张锦(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
煤表面官能团对CH_(4)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ent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ized structures is COOH-Layer structure( - 36.33 kJ / mol) > OH-Layer structure( - 34.06 kJ / mol) >
化碳 -Layer 结构中 CH 4 的吸附能。 CO 2 在吡啶氮官能团化结构与吡咯氮官能团化结构中的吸附能分
别为 - 50.56 kJ / mol 与 - 14.71 kJ / mol。 含氮官能团对煤体结构吸附 CH 4 和 CO 2 的阻碍与促进作用具
有相同的规律,即吡啶促进吸附而吡咯阻碍吸附。
ence is related to the polarity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CH4 in the functionalized pyridine nitrogen structure is -
31.00 kJ / mol,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functionalized C-layer structure.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CH4 in the functionalized
碳 -Layer结构中的吸附能( - 32.54 kJ / mol) ) ;含氧官能团的存在提高了煤体的 CO 2 吸附性能,且影响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
甲烷、CO2、氮气及乙烷等对煤的吸附作用的关系Richard Sakurovs , Stuart Day, Steve Weir(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300号330号邮箱CSIRO能源技术)摘要:将CO2封存在煤层中能够减少其大气中的排放量。
如果封存CO2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那么部分封存成本就可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
这需要了解CO2和甲烷在高压条件下的吸附作用。
为了阐明CO2、甲烷、乙烷及氮气之间的关系,对其在55°C、20MPa下的吸附作用对多组煤样进行了研究。
运用修正后的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对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拟合。
煤体对不同气体的最大吸附量高度相关。
气体对煤体的最大吸附量与其临界温度成正比关系。
乙烷和氮气的最大吸附量尤为接近:从体积来看,所以煤样对乙烷的最大吸附量是氮气的两倍。
随着碳含量增加,CO2和乙烷的最大吸附率呈线性减少的关系。
尽管碳含量增加较少,甲烷/乙烷的吸附率也呈现减小的趋势,这表明低阶煤的较大吸附率并不是CO2特有的。
吸收的热量随着镜质体反色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反映了高阶煤更高的极化度(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反射率)。
关键词:煤;CO2吸附;甲烷吸附;煤层气产量增加1.引言因为煤层能够存储其重量为6-12%的CO2,所以可选择不可开采煤层封存CO2 [1]。
通常,煤层中含有甲烷。
如果将CO2封存在这样的煤层中,同时能提高煤层气产量,部分封存成本能通过生产的煤层气得到补偿[2]。
众所周知,尽管已知的摩尔吸附比例从2:1到10:1,但相比乙烷,煤能吸附更多的CO2。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比例值并不是在饱和压力状态下测定的,CO2的吸附能力比甲烷更强,这一比例特别是在低压状态下会提高。
然而,更为根本的是这两种气体的最大吸附量,并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
从基本的单层模型来看,因为煤的表面积和孔隙容积是不变的,所以气体的最大吸附体积大致相同。
简单的储层也能到出相应的结论。
三种多组气体吸附预测模型的分析
【作者简介】李梁君(1984- ),男,广东江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控制。
20
际组成和热力学性质虽然和气相主体的温度(T)、压力(P)及组
成(yi)有关,但由于受吸附剂结构、吸附质、吸附剂性质及其相
互作用的影响,非常复杂,无法直接用气相主体的性质来表征。
(3.2)
式中,p 为气体的平衡压力;p0 为实验温度的饱和蒸气压;
V 为气体的摩尔体积;ε 为吸附势。
由距表面 x 处的等势面与固体表面所夹的吸附体积 V吸附量;M 为吸附质分子量;ρ 为实
验温度下液态吸附质的密度;V 为液态吸附的摩尔体积。
将式(3.2)和(3.3)代入式(3.1),可得
(2.4)
同样地在一个三组分体系中有 x1+x2+x3=1 联立式(2.2)得到的三个方程,式(2.3)得到的两个方程和
式(2.4)得到的一个方程共六个方程便可以求出六个未知量
总吸附量 n 取决于 i 组分的吸附量。如果吸附行为如假设地进 行,则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2.5) 并且组分 i 的吸附量为:ni =nxi
以上模型(方程)都是基于纯组份吸附研究得出,而在实际 应用中经常会遇到混合气体的情况,所以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的 研究也逐渐加深,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对多组分吸附 进行研究,他们提出了多种多组分吸附的模型[3- 6]。根据具体吸 附质—吸附剂体系、吸附条件等可以衍生出数十种不同种类的 吸附预测模型 [7- 9],例如有三参数 Extended- Langmuir 方程, HEL 模 型 [10(] Heterogeneous Extended Langmuir),HIAST[11] (Heterogenous Ideal Absorbed Solution Theory)等。但是在如 此多的模型中最基本的只有三种,分别是纯组分等温线的扩展 的代表—Extended- Langmuir 方程,经典热力学模型的代表— IAS 理论和吸附势理论的代表 —Dubinin- Radushkevich 方 程。本文就这三种模型进行分析。
多组分气体吸附预测及模型对比研究
多组分气体吸附预测及模型对比研究张艳玉;李凯;孙晓飞;李延杰;孙仁远;史晓颖【摘要】为了更精确描述煤层气注气开发或二氧化碳煤层封存涉及到的多组分吸附过程,采用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预测不同煤对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吸附,并将三种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预测精度最高,并且能较好适用于高压系统的吸附预测.除此之外,从三种模型分离因子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吸附时都考虑了气体相对吸附性随平衡气相组分和压力的变化,而扩展Langmuir没有考虑该因素.因此,也表明理想吸附溶剂和二维状态方程模型在预测多组分气体相对吸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5(043)005【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二维状态方程;分离因子;煤层气【作者】张艳玉;李凯;孙晓飞;李延杰;孙仁远;史晓颖【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研究煤层气注气开发或二氧化碳煤层封存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精确预测混合气体在煤层中吸附。
国外学者针对该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多组分吸附模型,包括扩展Langmuir、理想吸附溶剂(IAS)[1]、二维状态方程(2D EOS)[2]、空穴溶剂模型(VSM)[3]、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4]等。
扩展Langmuir 由于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因此国内外大部分煤层气模拟器中都采用该方法来描述多组分吸附过程,但一些学者认为该模型推导时的一些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预测精度受到质疑[5-6]。
煤层气的解吸_吸附机理研究综述_刘曰武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支持,课题编号2009ZX05038001。
[作者简介] 刘曰武,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渗流力学及油气藏工程方面的研究。
煤层气的解吸 吸附机理研究综述刘曰武1 苏中良1 方虹斌2 张钧峰1(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190; 2.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上海002650)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制约煤层气开发的因素和能源需求的分析,指出了研究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的意义。
通过分析国内外解吸吸附机理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将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归纳综合为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两大类;将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模型归纳为五类,即Lang -muir 等温吸附及其扩展模型、BE T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势理论模型、吸附溶液模型和实验数据拟合分析模型等。
对影响煤层气解吸吸附的因素,如煤层的性质、孔隙性结构、煤层气的组分、压力条件和温度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指出,解吸吸附机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在考虑目前已认识的复杂因素条件下,以研究煤层气吸附状态和煤层气的解吸动态过程为主,尤其是甲烷与水和煤层中碳分子的结合与分离的方式。
关键词 煤层气 解吸 吸附 机理 模型0 引 言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资源也极为丰富[1-2]。
但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煤层气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的状况看,制约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我国煤层气资源条件比较复杂。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差,虽然煤层含气量较高,但储层特征表现为低压、低渗、低饱和度,解吸速度慢,从而导致煤层气的解吸及运移困难。
(2)适合我国复杂地质特征的钻井、完井、压裂和排采等核心技术还不够完善。
如何扩大解吸体积、提高解吸速度,是未来一段时间要克服的关键问题之一。
(3)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煤层气开采理论。
美国开采煤层气的成功经验多适合透气性好、含气量高的饱和煤层气藏,而不适合我国煤层气赋存的特点。
气体吸附理论的研究
j K ( T ) exp( 0 / kT ) ≈ [ 1 - ex p( - h K / kT ) ] 3
K
kT h K
3
j K ( T ) ex p(
K 0
/ kT )
( 33)
式中 0 为晶体零点能, 当温度 T 值足够大时 , 上式近似号成立. 把式 ( 32) 和 ( 33) 代入式 ( 27) , 并假定吸附质分子内部自由度间没有不连续性, 即 j K ( T ) = j L ( T ) , 则有 C= q1 1 = qL e
n
F = - kT ln f ( T ) = - kT ∑ln
A A i= 1
N i - 1! N ( qA i ) i ( N i- 1 - N i ) ! N i!
( 5)
利用 st irling 公式, 可把式 ( 5) 化为
n
F = - k T N ln N - N ln N +
0 0 n n
G M
1 (T) M!
… exp ∫ ∫
W - kT
( dv)
M
( 8)
ij
设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表达为对势术和 , 即 W = 子 j 之间的相互作用 , 则式 ( 8) 可写成 1 f G( T ) = M ( T ) … M! 式中
ij
∑
j> i
ij
, 其中
为分子 i 同分
∏( 1 + ∫ ∫
( 23)
( 24)
( 25)
其中 m = 4B P ° / kT . 1. 4 吸附等温式 利用 ( 21) 和 ( 24) 两式, 将式 ( 18) 改写成 N i - N i+ 1 = ( N 0 - N 1 ) ( x ) i C i = 1, 2, … , n - 1 式中 C 定义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层吸附 ,L a n g m u i r  ̄程是吸附理论 中描述吸附等温线最经典的模型 之一 , 适用 于描述I 型等温线。基本假设为固体表面均一 ,每个吸附位 只能吸附~个分子 ,被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其表达式 :
=
器
㈩
式 中 :P 一压力 , MP a ;V 一 吸附体积i n ;V 一单分子 层体积 , m , ;b 一纯组分气体的压力常数 ,I / M P a 。I 矗 n 肿u i r 婵论适合物理吸附和 化学吸附,是 目 前广泛用于煤层气吸附的状态方程 。
1煤对气体 的吸附机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 于混合气体吸附理论的研究兴趣在增 长 , 其动机在于利 用平衡理论和数学模 型 , 基 于单组分气体的等温吸附线获得 的信息来 预测给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 中每一组分 的吸附量。 目 前 国内对这方 面的研究较 少 ,而且主要 集中在液相 吸附平衡 。国外研究人 员对于 临界温度 以下的多组分气 体吸附平衡 理论 已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在假 设 吸附相为饱 和液体 的基 础上 ,从不 同的角度 出发 ,提 出了许多预 测 多组分吸附平衡的模 型和方法 。M o f a t [ 3 1 、R u t h v e n [ 4 ] 和Y a n g [ 5 ] 在各 自的专著 中均对多组分吸附平衡理论作 了简要 的介绍 。S t e v e n s o n [ 6 ] 等 使用干煤样进行 TC H 一 N 2 - C O , 的二 元和三元混合气 体的吸附测试 。 G r e a v e s [ 7 ] 等在 研究了混合气 的吸附解吸后 ,发现 吸附和解吸过程 中 压力 与吸附量 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 并将这种行为描述为滞后效应 。 唐 书恒等[ 8 ] 研究 认为煤 中多元 气体吸附 时 ,各组分 间相互 影响为竞 争吸附关 系而且吸附一解 吸应是一种动 态平衡 。王继 和邓存宝 [ 9 ] 【 1 0 ] [ 1 1 】 等人应用量 子化 学密度泛 函理论 对矿井采空 区各种混合气体 进行研究 ,,研究得 m煤表面 与各 种气体发 生吸附 的亲 和顺序为 :
吸附势理论I  ̄ t P o l a n y i 在1 9 1 4 提出与前面提到的两个理论不 同吸附 势理论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理论P o l a n y i 认为固体的周围存 在吸附 势 场气体分子在势场 中受到吸引力的作用而被吸附。将1 m e ] 气体从主 体相进入吸 附空间吸附相所作的功定义 为吸 附势如果吸附温度远低于 气体 的临界温度设气体为理想气体吸附相为不可压缩 的饱和液体则吸 附势可表示为 :
完善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 1 - x ) [ 1 + — ( c - 1 ) x ] ( 2 )
式中:V 一吸附量 , m 3 / g ;V m 一单分子达到饱和 的吸附量,m 3 / g ; x = P / P P ,为气体 压力 ,M P a ;P 0 为饱和气体压力 , M P a ;e 为与气体吸
2 . 2多 分子层 吸附模 型
B r u n n u e r 、 E m m e n t 、T e l l e r 三人于1 9 3 8 年在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的基 础上提出了多分子层 吸附理论模型 , 是L a n g m u i r t -  ̄ 分子层吸附理论的扩 展 ,用于描述多分子层 吸附。该模型假设L a n g r n u i r  ̄ T 程可应用 于第一 层 吸附,而第二层 以上是靠气体分子 间的范德华力吸附。吸附是多层 的,层是不连续 的 , 称为B . E . T 吸附 , 适用 于描述I I 型等温线 ,B . E . T 方
附热和凝结有关的常数。
2 . 3 吸附势 理论
2 爆表面对多种气体吸附横型 目前 ,吸附领域针对不 同的吸附 系统和基于不同的假设 , 研究者 提出了许多等温吸附理论 模型。如L a n g m u i r 单分 子层定位 吸附模 型 、 B E T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各类 等温吸附模 型以及 毛 细管填充理论等在煤的吸附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应用曲线 ,是对吸附现象 以及 吸附剂表面结构进 行研究 的基础数 。I U P A C 将吸附等温线分为六种类型[ 1 3 ] :
科学技术
多元混合气体在 煤表面 的竞争 吸附分析
李 明 ,刘 贵生 ,何 团
( 1 . 辽 宁工程 技术 大 学 辽 宁 阜 新 1 2 3 0 0 0 ;2 . 阜 新矿 业 ( 集 团 )有 限责任 公 司 辽 宁 阜 新 1 2 3 0 0 0) 摘 要 :煤 的 吸 附与煤 的氧 化 风化 、燃 烧 与 自燃 、矿 井 瓦斯含 量等 有 直接 关 系 ,而在 工业 实践 中气体 分 离和 净化 所 处理 的对 象又都 是混 合物 , 多 组分 气体 吸 附平衡 理论 成 为吸 附领 域 内的 一 个重 点研 究课 题 。针 对我 国煤 矿 自燃 发严 重 以及 与煤 吸 附 多元混合 气体 相关 实验 缺 乏的 问题 ,本 文从 吸 附 数 学模 型 、吸 附影 响 因素 对 多元 气体在 煤表 面的竞 争 吸 附进 行 总 结分 析 ,找 出 当前我 国煤 吸 附理 论研 究和 技 术应 用 中存在 的 问题 和 不足 ,对 煤吸 附研 究的发 展 趋势 和 需要 解决 的 问题 作 进 一步 的探 讨 。 关 键词 :煤 ;混合 气体 ;吸 附机 理 ;吸 附模 型
程:
V
—
c x
0 2 > H 2 O > C 0 2 > N 2 > C O > C H 4 。
现在普遍认为多元气体 吸附时 ,每种气体不是独立吸附的 ,之间 存在着吸附位的竞争 。而煤 的吸附研究现集 中在对气体分子 ̄ 1 1 C H 4 、 C O … N 、O , 和重金 属离子上 , 对单组分和多组分气体的吸附建立 了 不 同的模 型 , 这些模型 尚不能完全模 拟煤对气体 的吸附过程 ,对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