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词语专项复习(附答案)有语段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一)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一)(附参考答案)一、之用法及意义归纳:①结构助词,的例句: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解析:“草木”和“花”都是名词,“草木”做定语,“花”是中心语。
“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句意为: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正常语序为“有何陋”“有”是谓语,“陋”是宾语,“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解析:正常语序“千里之马者”。
“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后置定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解析:“莲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在主语“莲”之后加入助词“之”,取消了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作为“爱”的宾语。
⑤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解析:用在动词“鼓”后,无实义。
⑥结构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不译例句: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正常语序为“胶鬲于鱼盐之中举”,“鱼盐”为限定词,指鱼盐贩等行业,“之”用在“中”前表限制,可不译。
⑦指示代词,译为“这”“那”“这样”“那样”“这件事”“此”等例句: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解析:“之”这里指代上文写到的桃花源的美景。
⑧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例句: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解析:“之”为代词,用在动词“与”后,作宾语,可译为“他”。
⑨动词到,往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解析:“之”为动词,“往、到”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巩固训练:1写出下面各句中“之”的用法。
(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2)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此之谓失其本心(4)行道之人弗受/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5)得之则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6)蹴尔而与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陋之有A.往送之门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小大之狱D.其此之谓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受任于败兵之.际乃记之.而去B.可计日而.待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D.徐公何.能及君也其如土石何.二、诣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动词,拜访例句: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解析:“诣”作动词时,如果后面跟的是一个表示人物的名词或代词,可解释为“拜访”,此句意思为:(渔人)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附详细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附详细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
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
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
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垫子,被褥。
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
③揉熟:揉坏。
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或.欲行看或:②汝.当谨志之汝: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3.司马光“尊敬其书”,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答案】1.①有时②你,你们2.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3.开启书卷前,保证桌几洁净,端坐着看;不直接用手捧着读,怕碰坏书脑(书脑:线装书打眼穿线部分;精装书串线订口处。
);小心翻页,不敢随意搓捻书页。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或”是一词多义,这里是“有时”;“汝”是第二人称“你”的意思。
12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惟(只)、渍(浸)、脑(书脑,线装书书脊上打眼的地方)”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作答。
可结合“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这几句话概括即可。
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13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及答案
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1-3册文言文重点
语段阅读及答案(8)
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1-3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及答
案(8)文章来自:初三中考文言文总复习1-3册文言文重点语段阅读及答案一《童趣》
请你阅读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
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
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
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项为之强。
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文言文模块及详细答案解析(6)
中考专项复习知识点——文言文模块及详细答案解析(6)一.文言文阅读(共50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
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黄武:年号。
④皖:地名。
下文“建业”也是地名。
⑤进达:举荐人才。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C.权遂.舍之遂:于是D.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2)断句两处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3)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4)请把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②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
中考语文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考点复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考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写出其句中含义: 1.蝉则千转不穷([答案] “转”通“啭”,叫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答案] “反”通“返”,返回3.才美不外见([答案] “见”通“现”,表现出来4.四支僵劲不能动([答案] “支”通“肢”,肢体5.同舍生皆被绮绣([答案] “被”通“披”,穿着6.恶能无纪([答案] “纪”通“记”,记载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答案] “食”通“饲”,喂养8.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 “属”通“嘱”,嘱托(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差别较大,请加以区别,并写出其句中含义。
1.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 写文章2.局促..一室之内([答案] 拘束3.柔梢披风..([答案] 在风中散开4.前人之述备.矣([答案] 详尽5.尝趋.百里外([答案] 奔向,快步走6.主人日再.食([答案] 两次7.野芳发.而幽香([答案] 开放8.佳木秀.而繁阴([答案] 繁荣滋长9.造.饮辄尽([答案] 一来,往,到10.每有会意..([答案] 领会书中的旨意11.潭中鱼可.百许头( [答案] 大约12.薄.暮冥冥([答案] 迫近13.去国.怀乡([答案] 京城14.春和景.明([答案] 日光15.沙鸥翔集.([答案] 栖止16.吾谁与归.([答案] 归依17.媵人持汤.沃灌([答案] 热水(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请加以区别,并写出其句中含义。
1.互相轩邈..([答案] 向高处伸展2.亲旧.知其如此([答案] 旧交,旧友3.以乐.其志([答案] 感到快乐4.腰.白玉之环([答案] 腰佩5.斗.折蛇行([答案] 像北斗星一样6.皆若空.游无所依([答案] 在空中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案] 飞奔的马8.策.之不以其道.([答案] 驾驭方法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答案] 向西10.其岸势犬牙..差互([答案] 像狗的牙齿那样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案] 使……凄凉12.名.之者谁([答案] 给……命名13.翼然..临于泉上者([答案]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14.泉.而茗.者([答案] 用泉水煮煮茶15.罍.而歌者([答案] 端着酒杯16.红装而蹇.者([答案] 骑驴17.忧谗.畏讥,满目萧然([答案] 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18.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答案] 名词作动词,做太守1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答案] 动词作名词,表现,心理活动2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答案] 形容词作名词,废弃的事业21.先.天下之忧而忧([答案] 方位名词作动词,在……先22.负者歌.于途([答案] 唱歌23.影布.石上([答案] 映24.望峰息.心([答案] 使…停止,平息25.手自笔.录([答案] 用笔(四一词多义1.归:(1云归而岩穴暝([答案] 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答案] 回家(3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归依2.道:(1策之不以其道([答案] 正确的方法(2益慕圣贤之道([答案] 学说(3会天大雨,道不通([答案] 道路3.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 动词,观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 名词,景象4.极:(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答案] 动词,到达(2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答案] 极点5.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答案] 形容词,清澈(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答案] 形容词,清静,冷清6.临:(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答案] 动词,靠近(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答案] 动词,居高临下7.至:(1色愈恭,礼愈至([答案] 周到(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答案] 到达8.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案] 名词,乐趣(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3心乐之([答案] 喜欢(4似与游者相乐([答案] 逗乐,嬉戏(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答案] 形容词,欢乐,快乐(五重点实词系列练。
备战中考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字词基础过关练习及答案
备战中考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字词基础过关练习及答案13.三峡(一)字词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见曦月曦: (2)至于夏水襄陵襄:(3)沿溯阻绝沿:(4)或王命急宣宣:(5)素湍绿潭湍:(6)飞漱其间漱:(7)清荣峻茂荣:(8)属引凄异引:2.通假字略无阙处阙:3.一词多义(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2)绝沿溯阻绝自非亭午夜分绝山献多生怪柏哀转久绝(3)清回清倒影清荣峻茂4.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今义:或许(2)虽乘奔御风虽: 古义今义:虽然(3)不以疾也疾: 古义今义:疾病(4)良多趣味良: 古义今义:好(5)属引凄异属: 古义今义:属于5.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奔(2)每至晴初霜旦霜(3)林寒涧肃肃(4)空谷传响响(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14.答谢中书(一)字词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古来共谈共: (2)高峰人云入: (2)五色交辉交辉: (4)猿鸟乱鸣乱:(5)沉鳞竞跃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2.古今异义今义∶(1)四时俱备时: 古义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歇: 古义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颓: 古义今义:萎靡3.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辉: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15. 记承天寺夜游(一)字词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户:(2)欣然起行欣然: (3)念无与为乐者念: (4)遂至承天寺遂: (5)相与步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盖竹柏影也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九)(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九)(附参考答案)一、为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对,向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替,给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③表示被动,“被”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④为了,为着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⑤心情,表现,行为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⑥以为,认为例句:以为顺流下矣/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⑦当作,作为;成为,变成例句: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⑧表示动作或行为,“做,当,干”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巩固训练:写出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6、乡为.身死而不受7、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二、虽用法及意义归纳:①表示让步,虽然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解析:“愚”与后文“有所闻”是转折关系,“虽”此处可译为“虽然”。
②表示假设,即使、纵使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解析:“乘奔御风”是假设的内容,此处“虽”可译为“即使”。
巩固训练:写出下列各句中“虽”的用法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三、闻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听说;②听到,听见:③收获;④有名望;⑤使…听到;⑥闻名,著称。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各句中“闻”字(1)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2)村中闻.有此人(《桃花源记》)(3)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4)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5)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6)燕、赵、韩、魏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7)充耳不闻.(8)闻.名中外四、故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原因,缘故;②所以,因此;③旧,原来的;④故意;⑤故交。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166个文言文一词多义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166个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项练习题汇编【用时:计错:个】1.【安】①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②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衣食所安.(《曹刿论战》)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备】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②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③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④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⑤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②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比】①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②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5.【鄙】①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③卑鄙.无耻6.【并】①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③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④并.驾齐驱7.【策】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②执策.而临之(《马说》)③策.勋十二转(《木兰诗》)④束手无策.8.【尝】①卧薪尝.胆②浅尝.辄止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9.【称】①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②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③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④不以千里称.也(《马说》)10.【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③帝感其诚.(《愚公移山》)11.【乘】①虽乘.奔御风(《三峡》)②公与之乘.(《曹刿论战》)12.【出】①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②既出.军门(《周亚夫军细柳》)③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④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⑦皆出.酒食(《桃花源记》)⑧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⑨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⑩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出师表》)13.【辞】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②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③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④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14.【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5.【刺】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16.【从】①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③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④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⑤战则请从.(《曹刿论战》)⑥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⑦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17.【达】①达.于汉阴(《愚公移山》)②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③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18.【旦】①每至晴初霜旦.(《三峡》)②毁于一旦.19.【殆】①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0.【当】①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杞人忧天》)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③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⑦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⑧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21.【道】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虽有至道.(《虽有嘉肴》)③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④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⑤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⑥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22.【得】①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②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③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④便得.一山(《桃花源记》)⑤不复得.路(《桃花源记》)⑥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⑧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⑨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⑩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周亚夫军细柳》)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23.【等】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出师表》)③公等.遇雨(《陈涉世家》)④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24.【动】①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③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25.【度】①关山度.若飞(《木兰诗》)②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26.【发】①有时朝发.白帝(《三峡》)②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④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⑥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⑦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27.【反】①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③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28.【方】①方.欲行(《狼》)②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④今南方.已定(《出师表》)⑤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9.【芳】①流芳.百世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30.【奉】①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③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31.【服】①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②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寤寐思服.(《关雎》)32.【复】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④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⑤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⑦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⑧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33.【负】①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34.【盖】①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③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35.【更】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③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④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36.【孤】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37.【故】①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③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38.【固】①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②汝心之固.(《愚公移山》)③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39.【顾】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②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40.【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41.【广】①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②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③兵多将广.42.【国】①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43.【果】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②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③天果.积气(《杞人忧天》)44.【躬】①事必躬.亲②背曲腰躬.③鞠躬.尽瘁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45.【苟】①苟.不教,性乃迁②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46.【规】①其曲中规.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③欣然规.往(《桃花源记》)④劝善规.过⑤陈规.陋习47.【归】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④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48.【过】①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⑤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⑥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49.【好】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②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朱元思书》)50.【号】①阴风怒号.(《岳阳楼记》)②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1.【和】①政通人和.(《岳阳楼记》)②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④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⑤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⑥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52.【恨】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②不应有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66个一词多义(2)【用时:计错:个】53.【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③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54.【会】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②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密州出猎》)③会.天大雨(《陈涉世家》)55.【惠】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小惠.未遍(《曹刿论战》)56.【或】①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②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57.【及】①将复何及.(《诫子书》)②及.下船(《湖心亭看雪》)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④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⑤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8.【极】①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③南极.潇湘(《岳阳楼记》)④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59.【疾】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60.【集】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②沙鸥翔集.(《岳阳楼记》)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61.【计】①通计.一舟(《核舟记》)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62.【加】①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③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④弗敢加.也(《曹刿论战》)⑤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63.【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②乃悟前狼假.寐(《狼》)64.【间】①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③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④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65.【简】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②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66.【见】①见.往事耳(《孙权劝学》)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③不见.曦月(《三峡》)④曹刿请见.(《曹刿论战》)⑤才美不外见.(《马说》)67.【将】①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②将.复何及(《诫子书》)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8.【津】①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②生津.止渴69.【尽】①担中肉尽.(《狼》)②林尽.水源(《桃花源记》)③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④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⑤进尽.忠言(《出师表》)70.【景】①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②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71.【竟】①未竟.之业②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河中石兽》)③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72.【就】①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②避重就.轻③一蹴而就.73.【居】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③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④不可久居.(《小石潭记》)74.【举】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②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5.【具】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各具.情态(《核舟记》)③百废具.兴(《岳阳楼记》)76.【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②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④绝.多生怪柏(《三峡》)⑤沿溯阻绝.(《三峡》)⑥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77.【可】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78.【空】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③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④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79.【劳】①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②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③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④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80.【怜】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81.【类】①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②触类.旁通82.【临】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②执策而临.之(《马说》)③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83.【乱】①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②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⑤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⑦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⑧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84.【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④名.之者谁(《醉翁亭记》)85.【期】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86.【穷】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②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④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⑤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87.【屈】①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②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③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④猥自枉屈.(《出师表》)88.【趋】①大势所趋.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89.【去】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诫子书》)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③去.国怀乡(《岳阳楼记》)90.【然】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②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屋舍俨然.(《桃花源记》)④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91.【入】①高峰入.云(《答谢中书书》)②匈奴大入.边(《周亚夫军细柳》)③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2.【善】①咨诹善.道(《出师表》)②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93.【稍】①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②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94.【少】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②饮少.辄醉(《醉翁亭记》)③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95.【舍】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②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③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④屋舍.俨然(《桃花源记》)96.【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②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③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97.【市】①愿为市.鞍马(《木兰诗》)②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8.【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③饭疏食.(《<论语>十二章》)④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99.【使】①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④使.老有所终(《大道之行也》)⑤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100.【始】①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②始.一反焉(《愚公移山》)101.【是】①斯是.陋室(《陋室铭》)②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④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102.【士】①壮士.十年归(《木兰诗》)②士.别三日(《孙权劝学》)③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103.【书】①诫子书.(《诫子书》)②军书.十二卷(《木兰诗》)③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04.【孰】①孰若..孤(《孙权劝学》)②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105.【属】①属.引凄异(《三峡》)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周亚夫军细柳》)③忠之属.也(《曹刿论战》)④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⑤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06.【损】①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107.【说】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②爱莲说.(《爱莲说》)③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108.【斯】①微斯.人(《岳阳楼记》)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9.【素】①可以调素.琴(《陋室铭》)②素.湍绿潭(《三峡》)③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110.【溯】①追本溯.源②沿溯.阻绝(《三峡》)③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166个一词多义(3)111.【汤】①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②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112.【涕】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②涕.泪交流③感激涕零..113.【通】①中通.外直(《爱莲说》)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③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⑤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⑥通.计一舟,为人五(《核舟记》)⑦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⑧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114.【徒】①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115.【颓】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116.【亡】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②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③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117.【微】①但微.颔之(《卖油翁》)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118.【委】①委.以重任②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③委曲..求全④虚与委蛇..119.【谓】①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③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④《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⑤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⑦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120.【文】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121.【鲜】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122.【向】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123.【晓】①阴阳割昏晓.(《望岳》)②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③因往晓.之(《杞人忧天》)④晓.畅军事(《出师表》)124.【效】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125.【邪】①歪风邪.气②其真无马邪.(《马说》)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126.【谢】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中考-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字词过关练习及答案(全六册)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字词过关练习及答案(全六册)2020年备战中考文言文字词过关练习及答案(全六册)2020年备战中考文言文七年级上册字词过关练习及答案1.《咏雪》(一)字词梳理(小测)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 .(3)俄而雪骤俄而: .骤: .(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 . 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 .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今义:指子女(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古义: 今义:因为(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测)(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2.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字词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太丘舍去舍:(2)去后乃至乃:(3)尊君在不不:(4)相委而去相:委: 2.古今异义(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古义:(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古义:(3)下车引之引古义:(4)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今义:照顾(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今义:前去,前往今义:日期今义:引用译文:3.《论语十二章》(一)字词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时: (2)不亦说乎说∶(3)人不知而不愠愠: (4)吾日三省吾身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6)三十而立立: (7)四十而不惑惑: (8)五十而知天命天命: (9)六十而耳顺耳顺: (10)不逾矩逾: (11)温故而知新故: (12)学而不思则罔罔: (13)思而不学则殆殆: (14)人不堪其忧堪: (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 (16)饭疏食饮水水:(17)逝者如斯夫逝: (18)三军可夺帅也夺:(19)博学而笃志笃: (20)切问而近思切:(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四)(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四)(附参考答案)一、于用法及意义归纳: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
例句: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解析:“途”是背着东西的人“歌”的处所,“树”是行路的人“休”的处所。
“于”解释为“在”。
句意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可译作“从”例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解析:“先王”是“受地”这个动作的所从,“于”解释为“从”句意: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解析:“汉阴”是“达”所到的处所,“于”解释为“到”。
句意: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
④表示对象,译作“对、对于”等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解析:“于我”意思是“对于我”,句意: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⑤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解析:“甚”在句中为形容词,符合“形容词+于”的结构。
⑥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可译为“被”例句: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解析:“于”引出“见笑”行为的施动者“大方之家”,可译为“被”,句意: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⑦组成词语“于是”“至于”,表示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例句: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由邹忌“暮寝而思之…”这件事过度到“入朝见威王”这件事,“于是”表承接。
巩固训练:写出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1.傅说举于板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3.所恶有甚于死者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今诸生学于太学6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者休于.树A.相与步于.中庭B.皆以美于.徐公C.鹏之徙于南冥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B.当余之.从师也长跪而谢之.曰C.受地于.先王今诸生学于.太学D.徒以.有先生也无从致书以.观二、行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前往;②走,行走;③离去;④行动,作为;⑤做,实施;⑥德行,品行。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十)(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十)(附参考答案)一、何用法及意义归纳:①问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句:(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解析:“人”是名词,位于名词前,组成名词短语,“何人”可译为“什么人”(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解析:作“时”的定语,理解为“什么时候。
”②多么例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解析:用在“澹澹”前,充当状语,可解释为“多么”,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何”字(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2)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焉用法及意义归纳:①表示疑问,“哪里”“怎么”例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那(这)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③不译,或译为“啊”“呀”例句: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表反问,相当于“呢”例句: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焉”字(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三、异用法及意义归纳:①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②奇异;③不同。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异”字(1)奇山异.水(《与朱元思书》) (2)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异.想天开(5)异.口同声四、名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名字;②取名,命名;③出名,有名;④名贵的。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名”字(1)有仙则名.(《陋室铭》) (2)故虽有名.马(《马说》)(3)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4)卷卷有爷名.(《木兰诗》)(5)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6)大名.鼎鼎(7)名.列前茅五、就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完成;②靠近;③到…去;④从事⑤即,便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就”字(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2)功成名就.(3)避难就.易(4)行将就.木(5)持就.火炀之(《活板》) (6)瞬息可就.(《活板》)六、日用法及意义归纳:①每天;②太阳;③岁月;④日子,某一时间。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三)(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三)(附参考答案)一、而用法及意义归纳: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例句: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解析:“而”连接“溪深”“鱼肥”,“溪深”“鱼肥”两部分内容不分主次,语义同等重要,因此,“而”在这里表示并列关系。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解析:“而”连接的动词短语“得之心”“寓之酒”有先后关系,由内而外,故“而”表示顺承关系。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解析:“而”后面的内容表示“游人不知太守以他们的乐为乐”,与前面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的意思相反,因此,“而”在这里表示转折关系。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例句: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解析:“而”连接“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的意思分别是“四季的景色不同”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原因,后者是前者达成的结果,因此“而”在这里表示因果。
⑤表示修饰(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句: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解析:“暮”伴随了“归”的整个过程,前后是修饰关系。
⑥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解析:根据语意可知,喝得少也醉是因为太守的年龄也大了,“而”连接的“年又最高”是对前面一件事的深人解释,因此“而”在这里表示递进⑦词缀,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例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解析:与“已”连用,表示时间的副词,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类似的还有“既而”“俄而”。
巩固训练:写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5.往来而不绝者/临溪而渔6.泉香而酒洌7.杂然而前陈者8.起坐而喧哗者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0.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1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12.下列加点的“而”与“可计日而待也”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潭西南而.望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泉香而.酒洌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知鱼之.乐渔人甚异之.B.而.年又最高感极而.悲者矣C.公问其.故乐亦在其.中矣D.乃.人见乃.记之而去二、少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年幼,幼小(少年);②数量小,不多;③缺少;④不多时,一会儿。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六)(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六)(附参考答案)一、者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判断句的标志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解析:表示主语“琅琊山”,望其形态“蔚然”“深秀”,对其进行判断。
②在句中或时间词后,表停顿,无实义例句: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解析:“者”在时间词“今”后面,无实义,调节音节。
③放主语后,引出判断或原因例句: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解析:此句中的“者”衍生出“轻寡人”这一行为。
④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解析:正常语序“千里之马者”。
中心词是“马”,定语是“千里”,定语后有“者”。
⑤表示停顿表示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不译。
例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句意完整,表示假设关系,不译。
⑥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事”“……的方面”“……的手段”例句:作亭者谁(《醉翁亭记》)解析:“作亭者”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建造亭子的人”。
⑦用于数词后面,表示一定的范围和种类。
翻译为“个”“种”“样”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解析:“者”用在数字“二”后面,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巩固训练:写出1—3各句中“者”的用法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弈者胜/起坐而喧哗者/醒能述以文者3.晦明变化者/水落而石出者/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4下列加点的“者”与“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中的“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C.贤者.能勿丧耳D.择其善者.而从之5.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乃.不知有汉B.吾于何.逃声哉同予者何.人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尝射于.家圃D.虽欲言,无可进者.未复有能与其者.二、善用法及意义归纳:①擅长,善于:②好的,优点;③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八)(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八)(附参考答案)一、则用法及意义归纳:①表示加强判断,“就是”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解析:“此”在句中作主语,“则”在句中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表示顺承或因果、情理上的联系,相当于“就是”“那么”“就”例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解析:“有心旷神怡”紧承“登斯楼也”,表达登上岳阳楼的感受,“则”可译为“就”。
句意为: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
③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解析:“我”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优越条件明显不同,“则”表转折,可译为“却”。
句意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
④表示假设,“如果”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原文在前文阐述了“生于忧患”的道理,此处“则”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句意为: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⑤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如此…那么”的意思例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解析:原文在前面概述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然则”在句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巩固训练解释1—3句中的“则”字1.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然则何时而乐耶4下列句子中,加点“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A.则.汉室之隆B.蝉则.千转不穷C.则.素湍绿潭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已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停止;②已经;③与“而”连用,不久:④罢了,⑤完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已”字(1)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3)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4)今南方已.定(《出师表》)(5)白露未已.(《蒹葭》) (6)年事已.高(7)称赞不已.三、薄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厚度小,单薄;②迫近,接近;③减轻,减少;④轻视,看不起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薄”字(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厚此薄.彼(5)日薄.西山四、去用法及意义归纳:①离去,离开(带走);②距,距离;③丧失。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二)(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二)(附参考答案)一、以用法及意义归纳: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解析:“其境过清”是“记之而去”的原因,“以”放在表原因的分句前面。
此句意为: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于是就记下这里的情景离开了。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解析:倒装句还原后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动作“临崩”为次,动作“寄”为主,因此“以”表方式,可译为“把”。
句意为:所以先帝临终前把收复中原的大事托付给我。
③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例句: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解析: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可以(之)为师矣”,“之”即“温故而知新”,它是“为师”的条件,“以”在这里译为“凭借”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从”“在”例句:受命以来(《出师表》)解释:“以+来”连接动作、行为“受命”,表示时间。
此句意为:从接受遗命以来。
⑤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解析:“光先帝遗德”是“开张圣听”的目的,因此“以”译为“来”。
句意为:确实应当广开言路,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⑥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解析:“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以”在这里译为“以致”⑦动词,可译为“认为”;组成词语“以为”,翻译成“认为”例句: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解析:“以为”在句中翻译为“认为”。
句意:我认为皇宫内的事情。
巩固训练:写出下面各句中“以”的用法。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以.伤先帝之明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愚以.为营中之事5.悉以.咨之6.是以.众议举宠为督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8.先帝不以.臣卑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9.咨臣以.当世之事10.以.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以.咨诹善道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13下列加点的“以”与“自以为不如”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中有足乐者B.必以.分人C.皆以.美于徐公D.去.以六月息者也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无丝竹之.乱耳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轻寡人与.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D.天子为.动武陵人捕鱼为.业二、数用法及意义归纳:①计算,查点;②多次,屡次;③数目,数量;④几,几个。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七)(附参考答案)一、乃①表示承接关系或动作行为,可译为“于是”“就”例句: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解析:被省略的主语“桃花源人”,乃+动词“惊”,“乃”可解释为“于是,就”,句意为:(桃花源中人)见到鱼人,就感到非常惊讶。
②表示两事相承,且间隔的时间长,可译为“才,终于”例句: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解析:“太丘舍去”表示间隔时间之长。
“乃”可译为“才”。
句意为: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③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竟然”“居然”“反而”例句: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解析:“乃”是“竟然”,表示事出意外。
句意: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④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兽。
(《陈涉世家》)解析:“乃”是“是,就是”,表示判断。
句意为:应当立为国君的人是公子扶苏。
巩固训练:1下列加点的“乃”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乃”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蒙乃.始就学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去后乃.至D.乃.记之而去二、遂用法及意义归纳:①于是,就;②最终;③竟然。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遂”字(1)遂.成枯落(《诫子书》) (2)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3)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三、.既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已经;②既然;③不久;④穷尽,终了;⑤尽,完全。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既”字(1)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3)既.出军门,群臣皆惊(《周亚夫军细柳》)(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5)既.往不咎四、将用法及意义归纳:①将,将要;②将军;③扶持,扶助;④将领。
巩固训练:解释下列句中的“将”字(1)将.以下骑送迎(《周亚夫军细柳》) (2)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4)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5)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行将.就木五、谢用法及意义归纳:①道歉;②感谢;③拒绝,推辞;④姓;⑤告知,询问。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五)(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词语考点归纳训练(五)(附参考答案)一、其用法及意义归纳:①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的”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解析:“其民”表示“自己的人民”,“其”为表示“民”所属性的定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时,可译作“这”“这个”“这些”“这里”;表远指时,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解析:根据句意“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可知此句中的“其”为近指,故译为“这”,即桃花源。
③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解析:“一”为数词,表明“一个”,它前面的“其”就可译为“其中的”。
④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例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也”配合使用,可译为“恐怕……吧!”。
⑤表示反诘,可译为“岂”“难道”例句:其真无马邪(《马说》)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邪”配合使用,可译为“真的……吗?”。
⑥表示祈使,可译为“可要”“当”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解析:“许是“答应”的意思,“其”用在“许”之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务必”等。
⑦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者”配合使用,可译为“如果⑧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例句: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邪配合使用,可译为“是……还是……呢?”。
巩固训练:写出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钱覆其口自以.为大有所益B.仁在其.中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睨之.久而不去夫君子之.行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西南诸峰不可知其.源B.思而不学则.殆淫慢则.不能励精C.有闻而.传之者有卖油翁释担而.立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白雪纷纷何.所似二、许用法及意义归纳:①答应,允许;②表示约数;③赞同;④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语专项复习一、一词多义1.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2、(衣食所安)2. 备: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3. 毕:1、(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群响毕绝《口技》)4. 薄: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5. 策:1、(执策而临之《马说》)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成语“束手无策”)6. 长:cháng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死者长已矣《石壕吏》)4、zhǎng,(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7. 称:1、(不能称前时之闻)2、(先帝称之曰能)8. 诚:1、(帝感其诚)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9. 驰:1、(愿驰千里足)2、(公将驰之)10. 出:1、(方其出海门)2、(计将安出)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11.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2、(未尝稍降辞色)12. 次:1、(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3. 当:1、(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2、(今当远离)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4、(木兰当户织《木兰诗》)14.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伐无道《陈涉世家》)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5. 得: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6. 等:1、(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公等遇雨)17. 敌:1、(恐前后受其敌《狼》)2、(盖以诱敌《狼》)18. 发:1、(野芳发而幽香)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3、(舜发于畎亩之间)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9. 分:fēn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fân,(男有分《大道之行也》)20. 奉:1、(为妻妾之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1. 否:1、(尊君在否)2、(陟罚臧否)22. 扶:1、(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出郭向扶将《木兰词》)23. 拂1、(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24. 苟:1、(苟富贵)2、(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25. 固:1、(固众人《伤仲永》)2、(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君子固穷……)26. 故:1、(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故余虽愚)3、(公问其故)27. 过:1、(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2、(人恒过)28. 或: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异二者之为)29. 间:1、(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遂与外人间隔)3、(又何间焉)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奉命于危难之间)6、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30. 见:1、(路转溪头忽见)2、(胡不见我于王)3、(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见往事耳)31. 穷:1、(欲穷其林)2、(而不知其所穷)3、(乐亦无穷)4、(穷冬烈风)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2. 为:1、(孰为汝多知乎)2、(此不为远者小)3、(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4、(为人五)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7、(不足为外人道也)8、(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3. 行:1、(性行淑均)2、(行收兵,比至陈)3、(皆次当行/行阵和睦)4、(行深山巨谷中)5、(大道之行)34. 许:1、(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3、(高可二黍许)4、(曳屋许许声)35. 数:1、(又数刀毙之《狼》)2、(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3、(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二、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强”通“”《童趣》2、诲女知之乎“女”同“”《〈论语〉十则》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论语〉十则》4、路转溪头忽见“见”通“”《西江月》5、一切乌有“乌”同“”《山市》6、裁如星点“裁”同“”《山市》7、尊君在不“不”通“”《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下册)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伤仲永》9、贤于材人远矣“材”通“”《伤仲永》10、对镜帖花黄“帖”通“”《木兰诗》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孙权劝学》12、孰为汝多知乎“知”通“”《两小儿辩日》13、满坐寂然“坐”通“”《口技》14、止有剩骨“止”通“”《狼》八年级(上册)15、便要还家“要”通“”《桃花源记》16、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核舟记》17、诎右臂支船“诎”通“”《核舟记》18、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通“”《核舟记》1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核舟记》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核舟记》21、选贤与能“与”通“”《大道之行也》22、矜、寡、孤、独“矜”通“”《大道之行也》23、荡胸生曾云“曾”通“”《望岳》24、略无阙处“阙”通“”《三峡》八年级(下册)25、蝉则千转不穷“转”通“”《与朱元思书》26、窥谷忘反“反”通“”《与朱元思书》2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马说》28、才美不外见“见”通“”《马说》2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马说》30、其真无马邪“邪”通“”《马说》3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送东阳马生序》3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送东阳马生序》33、百废具兴“具”通“”《岳阳楼记》3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岳阳楼记》35、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直”同“”《行路难》九年级(上册)36、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陈涉世家》37、为天下唱“唱”通“”《陈涉世家》38、固以怪之矣“以”通“”《陈涉世家》39、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陈涉世家》40、故不错意也“错”通“”《唐睢不辱使命》41、仓鹰击于地上“仓”通“”《唐睢不辱使命》4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隆中对》43、自董卓已来“已”通“”《隆中对》44、是以先帝简拔“简”通“”《出师表》45、必能裨补阙漏“阙”通“”《出师表》九年级(下册)4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公输》4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公输》48、公输盘诎“诎”通“”《公输》49、亲戚畔之“畔”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0、曾益其所不能“曾”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1、困于心,衡于虑“衡”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鱼我所欲也》5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鱼我所欲也》5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鱼我所欲也》5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鱼我所欲也》57、小惠未徧“徧”通“”《曹刿论战》58、始一反焉“反”通“”《愚公移山》59、汝之不惠“惠”通“”《愚公移山》60、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愚公移山》61、一厝朔东“厝”通“”《愚公移山》三、虚词在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二)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三)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2、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四)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2、表示目的,译为:到。
例:出于秦川。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4、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物,译为:他/它,他们/它们,他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货恶其弃于地也(《大道之行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2、作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例:蹲其身。
(《童趣》)3、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4、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5、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难道,恐怕,大概。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吗马也。
(《马说》)练一练:1、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水陆草木之花B 劳其筋骨不独亲其亲C 委而去之面山而居D 皆朝于齐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以”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A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B 不以物喜C 能以径寸之木D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