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营养素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失衡不仅造成身体功能的改变,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如营养素缺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或者其他不良病症。
一、营养缺乏病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并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称为营养缺乏病。
生长发育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缺碘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缺维生素D和钙;异食症或生长发育不良,缺锌;贫血,缺铁或铜;夜盲症,缺维生素A;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腔阴囊炎症,缺维生素B2;癞皮病,缺烟酸或维生素PP;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缺维生素C。
二、营养与肥胖我国肥胖的标准:体质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WHO则为(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m)21、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来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形成作用仅占20%~40%。
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父母都是肥胖者,其中遗传子女有70~80%发生肥胖。
膳食因素: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富裕型”膳食结构和暴饮暴食、偏食、喜食油腻和甜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3)体力活动过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就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4)社会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化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在家就餐日益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增多。
2、肥胖防治的营养知道原则(1)严格限制总能量的摄入:建议糖类占总能量的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提倡高蛋白质、低糖类和低脂肪的膳食结构。
(2)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优质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
(3)控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每日烹调用油应低于15g。
(4)多吃蔬菜和水果:每日膳食中蔬菜摄入应不少于500g。
临床营养学常见疾病的营养参考PPT
•4
3、控制能量、避免高碳水化合物、 高脂肪膳食过量摄入。
•5
(三)营养护理
1、主动开展营养健康教育; 2、全面介绍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 3、加强健康教育中的饮食心理护理; 4、食物的选择:
•42
2、限制钠盐和水分: 每日食盐量控制在2g内(酱油10~15)。 如病情严重,则应采取少盐或无钠盐饮食。 无钠盐饮食除全日不加食盐及酱油外,并 应避免食用含钠高的食品,如加碱或苏打 粉的馒头、糕点、挂面、饼干等。蔬菜中 凡含钠量在200mg/100g以上者均应忌食, 全日含钠量不超过500mg为宜。
2、维生素:由于蔬菜、水果进食少, 且存在消化吸收不良,易发生水溶 性维生素缺乏。
3、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呈负平衡状 态,直接影响体力和营养状态。
•19
(三)营养护理
1、消除病因,对症治疗,卧床休息。 2、大量饮水,补充呕吐和腹泻丢失
的水分,并加速毒素的排泄。 3、饮食以流质为主,使胃部得到休
现蛋白尿。 同时组织蛋白分解代谢增加,人体处
于负蛋平衡。 2、水与电解质:肾小管对钠、水的重
吸收增加,钠、水潴留,出现水肿、 高血压、少尿、高血钾。
•13
4、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含水溶 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荚豆类、蔬 菜等,可使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58%。
5、限制钠盐摄入:一般应控制每日 钠盐摄入5g以下,中度以上心功能 不全病人每天钠盐应控制在3g以下。 增加钾摄入量有利于钠和水的排出, 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
•14
6、补充维生素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营养素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失衡不仅造成身体功能的改变,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如营养素缺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或者其他不良病症。
一、营养缺乏病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并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称为营养缺乏病。
生长发育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缺碘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缺维生素D和钙;异食症或生长发育不良,缺锌;贫血,缺铁或铜;夜盲症,缺维生素A;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腔阴囊炎症,缺维生素B2;癞皮病,缺烟酸或维生素PP;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缺维生素C。
二、营养与肥胖我国肥胖的标准:体质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WHO则为(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m)2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来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形成作用仅占20%~40%.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都是肥胖者,其中遗传子女有70~80%发生肥胖。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膳食因素: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富裕型”膳食结构和暴饮暴食、偏食、喜食油腻和甜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体力活动过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就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4)社会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化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在家就餐日益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增多。
2、肥胖防治的营养知道原则(1)严格限制总能量的摄入:建议糖类占总能量的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提倡高蛋白质、低糖类和低脂肪的膳食结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优质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3)控制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每日烹调用油应低于15g。
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PPT课件
遗传 性别 营养 生活环境 疾病
三、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一)体重
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最易获得的灵敏指标,
也是用药及液体疗法的客观依据。
正常小儿
平均为3.3~3.2Kg
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6(Kg)+月龄*0.25(Kg)
白高,婴幼儿膳食动物蛋白应>1/2。
2、脂肪
需要量 婴幼儿5g/Kg.d,>6岁3g/Kg.d, 随年龄增长所占比例下降。
3、碳水化合物
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足量能 节约蛋白。
4、水
正常婴儿 100-150ml/Kg.d, 1-3岁110ml/Kg.d, 以后每3岁减少25ml/Kg.d, 成人40-50ml/Kg.d。
新生儿:34CM 6个月:44CM
1岁:46CM
2岁:48CM
过大:脑积水
过小:脑发育不全
四)胸围
出生:32CM 出生
头围>胸围
1-1.5岁 头围=胸围
>1.5岁 头围<胸围
五)上臂围
良好:>13.5CM 中等:12.5~13.5CM 不良:<12.5CM
六)指距
正常指距略小于身长
七)具体指标测量方法
•幼儿期:满1岁到未满3岁 •学龄前期:3岁后(第4年)到入学前
(67岁)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 期之前(1112岁)
•青春期:女孩 11-12岁至17-18岁 男孩 13-14岁至18-20岁
各期特点:
分期
易发生情况
措施
胎儿期
孕母健康、营养疾病、 孕期保健、胎儿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
3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病: 是由于摄入营养素不足而在临床上引 起各种表现的疾病,故是营养不良的一 种,但并不完全等同。
-
4
(一)营养缺乏病的病因
1、营养素的摄入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 病。 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 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
-
5
2、营养素的吸收不良: 3、营养素的利用减少; 4、营养素的损耗增加; 5、营养素的需要增加
严重病例呆板无表情,无食欲,肝肿大,常有腹
泻或大量水样便,有腹水,常伴有维生素A和B复合体
的缺乏症状。
-
19
-
20
营养治疗
①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应高于正常需要量;
②矿物质的补充应为低钠、足量的钾和镁及
适量的铁;
③维生素应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应注意A和C 及叶酸;
-
21
预防
1 、供应合理的营养; 2、 注意卫生; 3 、早期治疗;
-Leabharlann 33二、外因——社会因素 饮食因素 行为心理因素
-
34
我国肥胖的发病现状
成人 超重 肥胖 率 22.8% 7.1%
大城市成人 儿童 超重 肥胖 肥胖 30.0% 12.3% 8.1%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2)
-
35
预防和治疗
一、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1000~800kcal/d) 合理分配三种产热营养素
育等。
-
12
多与其它疾病并发 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的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 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肝 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寄生 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3.5 关节病及其它:肥胖使腰和下肢负
担过重,引起腰椎、腰部肌肉和下肢关节损伤。 肥胖还影响人的寿命,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对 小儿的健康和智力也有不良影响。
10/101
10/152
11.1.5 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为什么会肥胖?
能量摄入
11/101
能量消耗
11/152
危害最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高血 压和脑卒中
18/101
18/152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 复合性病变,导致受损的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官腔缩小。
19/101
19/152
11.2.1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3/101
11.1.5.3 减肥方、薯类、糖果、 甜点心、肥肉、含油脂较多的干果及含糖饮料 等高热能食物。
(2)调整膳食结构。 (3)改变饮食习惯:①少吃多餐②细嚼慢咽,
减慢进食速度③不要餐后立即睡觉或静坐不动 ④限盐⑤少吃刺激食欲的食物如辣椒等⑥戒酒
11.2.1.1 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脂蛋白分为乳糜颗粒、极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 白血中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在血中含量降 低,可增加风险。近年认为载脂蛋白A的降低 和B的增高也是致病因素。
5/101
5/152
11.1.2 肥胖的原因
1.先天因素:与遗传有关,缺乏分解脂肪的酶,
小肠过长,骨骼肌的成分(骨骼肌分为红肌纤 维和白肌纤维,红肌纤维耗能多,白肌纤维耗 能少),体内褐色脂肪细胞的功能(功能偏高 耗能多,反之者少)等。
6/101
6/152
2.饮食过多和活动过少: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热能的主要来源,它 易消化,吸收迅速,主要是氧化供能,若进食 过多,过剩的糖一部分转变为肝糖原,大部分 转变为脂肪。
注:药物减肥都有副作用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 用,并定期做体检和化验。
16/101
16/152
11.2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17/101
17/152
心血管疾病(CVD),又称为循环系统疾 病,是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 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 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
包括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 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脑 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等
活动过少者因热能消耗少而发胖,当摄入 的热能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大部分转变为脂 肪。
7/101
7/152
3.内分泌因素: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
素。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分解的激素主要有胰岛 素和前列腺素等,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合成的激 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甲状 腺素和生长激素等。
4.情绪:人的精神和情绪对食欲与消化功能都
量及心输出量增加,久之会发生高血压。心脏本身脂 肪过多,易导致心肌劳损。肥胖还易导致动脉硬化、 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
9/101
9/152
11.1.3.3 糖尿病:肥胖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
下降,为了平衡血糖浓度,胰岛就必须分泌更 多的胰岛素,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糖尿病。
11.1.3.4 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可引起肝脂肪
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
现有体重—标准体重 —————————— X 100%
标准体重
3/101
3/152
11.1.1.2 肥胖的诊断方法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kg/m2) 我国的标准≥24为超重;≥28为肥胖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4/101
4/152
11.1.1.3 肥胖的分类
11 食物与营养相关疾病
1
11.1 营养与肥 胖
2
11.1.1 肥胖的定义、诊断及分类
11.1.1.1肥胖的定义
肥胖(obesity)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脂 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 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见 为成年女性,其体内脂肪组织超过30%为肥胖,成年 男性体内脂肪组织超过20%-25%为肥胖。
单纯性肥胖
1.单纯性肥胖,主要与营养过度和遗传有关。 ①体质性肥胖:又称幼年起病型肥胖,主要是遗
传和营养过剩引起。
②获得性肥胖:成年后因营养过剩引起的。
2.继发性肥胖,有明显病因引起的肥胖。常见病因有 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脑垂体-肾上腺发 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外伤引起的内分泌 障碍。
11.1.5.1 肥胖的预防
在人的一生中,婴儿期、青春期和更年期 最容易发胖,因此在这三个时间段要特别注意 预防。 (1)正确认识肥胖,纠正肥胖即健康的错误观 念,特别是婴儿。 (2)合理安排饮食。 (3)多从事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
12/101
12/152
11.1.5.2 肥胖者的合理膳食
合理控制总能量:量出为入; 合理的饮食结构:平衡的营养膳食的摄入; 合理的进餐制度:少食多餐。
15/101
15/152
3.药物减肥法
(1)能量消耗增强药,如生长激素、脂解素等。 (2)食欲抑制药,如苯丙胺类、甲基纤维素等。 (3)阻止消化吸收的药物,新霉素、消胆胺可使脂肪吸
收不良,α-淀粉酶抑制剂、蔗糖酶可减少血糖转化为 脂肪。
(4)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羟基柠檬酸盐可妨碍脂质代 谢,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14/101
14/152
2.运动减肥法
(1)中等负荷强度:控制心率在每分钟110—130次左 右。
(2)持续较长时间:脂肪转变为糖并运到肌肉需要一定 时间,一般至少20分钟以上,因此持续运动需坚持30 分钟以上。
(3)经常运动:经常运动可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肌纤维 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有利于消耗脂肪,运动方式 不限,如散步、自行车、慢跑、球类、舞蹈等中强度 项目。
有影响,肥胖还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而 增长。
8/101
8/152
11.1.3 肥胖的危害
11.1.3.1 呼吸功能差:肥胖使活动时需要的热能及
氧量增加,而由于胸壁肥厚,腹内压力增大,隔肌升 高,使肺扩张受限,换气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和二氧 化碳滞留引起活动后呼吸困难、气喘、心悸等。
11.1.3.2 心血管疾病:肥胖增加了血管床,使心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