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热门旅游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热门旅游导游词

本文是关于香港热门旅游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香港热门旅游导游词篇1

想亲睹香港难得一见的水上棚屋,便要前往位于大屿山西北端的大澳渔村。平实的土地无法给蜑民带来安全感,遂使他们在潮汐涨退的海床上以木材搭屋,水上棚屋由此而来。此后,蜑民世代在水上棚屋聚居,延续至今。

从梅窝或东涌搭乘公交车,约一小时到达大澳渔村。大澳村落被一条河道分隔,河堤两旁是百多年前由渔民盖搭的棚屋。棚屋建筑在竖立于水面的木柱之上,户户相连,栉比鳞次。

渔民多以舢舨出入,渔村的淳朴风貌历历可见,使大澳享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大澳居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以捕鱼为生,过着宁谧质朴的水乡生活。

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渔港和驻军乡镇,也是百年来渔盐业的重地。如今的大澳已没有驻军,只保留着一条恬静闲适的小渔村,而当地腌制的咸鱼和虾酱,风味极佳。

从前,村民以绳缆运作的“横水渡”(又称“绳桥”)渡河。这条拥有超过86年历史的横水渡,现已被横跨在小河道上的新吊桥取代。然而,大澳渔村的水乡风情依旧洋溢,使之成为业余摄影家的天堂。

香港热门旅游导游词篇2

龙鼓滩(英文:Lung Kwu Tan,旧作Lung-ku-tan)位于香港新界屯门的西面,区内有不少特殊建筑,其中香港两家大型发电厂便位于此,附近亦有不少烧烤场设施。一说龙鼓滩亦是南宋名将文天祥笔下《过伶仃洋》中“皇恐滩”(或“惶恐滩”)之地(另一说皇恐滩位于江西省万安县境内,为赣水十八滩之一)。

龙鼓滩初期指当地的一海滩,得名起源自对开的龙鼓洲,因正好位置上对望,及后被延伸指邻近一带地区。龙鼓滩主要分为龙鼓滩及龙鼓上滩两部份,地理上位处青山大冷水西侧,西面临海为龙鼓水道,南面为踏石角,行政上被划归屯门区的乐翠选区。清政府早年将新界割据给英国时,龙鼓滩与及屯门被划归入元朗约,至1969年新界民政署下设7个理民府以管治地方,当中包括屯门理民府,自

此龙鼓滩一直归入屯门区发展。

生态及旅游

龙鼓滩是新界西北部海岸线最边陲的地方,其海滩狭长,视野甚广,与白泥成为香港观看日落的著名景点。龙鼓滩对出的龙鼓水道为香港境内几个中华白海豚常见的出没地点之一,海滩北边的小山岗上建有的“中华白海豚观景台”,正是欣赏日落和中华白海豚的良好位置。

龙鼓滩东面为青山,交通所隔,因此较少受人为破坏,具一定生态价值,在村落后的风水林和毗邻的灌丛就有不少蝴蝶凄息在该带,是香港较罕见的红锯蛱蝶的其中一个主要繁殖地,其他不常见的蝴蝶品种还包括异型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金斑蛱蝶(Hypolimnas misippus)和纬带趾弄蝶(Hasora vitta),渔农自然护理署曾在20xx年-20xx年的调查中录有90个蝴蝶品种,曾有团体倡议将该处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龙鼓滩村后的青山龙门径有不少奇石景观,如面包石等,其中皇帝巌(又称宋王洞)有一传说可追塑至1277年,当时正值南宋之末,蒙古兵南下中原,宋帝昰避走南方,路经香港,而在龙鼓滩留下足迹,据说当时宋帝曾藏匿于该山洞中。

香港热门旅游导游词篇3

长洲花地玛圣母堂(英语:Our Lady of Fatima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位于长洲东湾教堂路2号,建立于1952年10月13日。

花地玛圣母堂区是一个海岛堂区,服务的范围有长洲的长贵邨、雅宁苑、大石口、天福花园、桂涛花园、大菜园区,南丫岛的沙埔村、大湾村。而南丫岛上的露德圣母小堂(英语:Our Lady of Lourdes Chapel)也属于花地玛圣母堂区的管理范围。圣堂位于南丫岛北榕树湾(露德圣母幼稚园内),于1966年建立,1970年至1976年定名为南丫岛小堂,属薄扶林露德圣母堂区。1976年划分为一独立区,1977年至1979年易名为露德圣母小堂,1979年7月1日升格为堂区。1980年至1983年再度易名为露德圣母弥撒中心。1984年至1986年三度易名为南丫岛弥撒中心。但1989年改属坑口圣云先堂区,1990年转属青衣圣多默宗徒准堂区。1991年四度易名为露德圣母小堂。

堂区历史

1946年至1952年,廖锡光神父负责赤柱、长洲及大澳牧民工作,陆之乐神父任职副本堂。1952年,建立初期名为法地玛圣母堂。10月13日,戴副主教主持本堂第一所圣堂启用仪式,陆之乐神父为首位主任司铎。1954年,易名为圣母法地玛小堂,附属长洲堂区。1955年至1959年,再度易名为法地玛圣母堂。1959年4月,教廷驻华公使高理耀主教访。1961年11月13日,白英奇主教主持启用新圣堂。1965年,成为独立堂区。1971年5月,成立教友传教会 (堂区议会的前身)。1960年至1979年,三度易名为花地玛圣母堂。1979年7月,花地玛圣母堂升格成为堂区。

1995年12月,刘志刚神父接任为主任司铎,刘神父看到每逢主日有很多菲律宾籍人士参加弥撒,他到任不久,便在主日早上七时卅分加开一台英语弥撒;此外,刘神父与本堂教友合办宗教及联谊活动及中英双语弥撒。刘神父每星期拨出数天探访教友,在教友家中主持弥撒或祈祷聚会。1997年2月,慈幼会因有人士调动,刘神父调离长洲,香港教区邀请美国天主教传教会贺道明神父出任本堂主任司铎。

建筑风格

1930年代,恩理觉主教派遣神父往长洲及大澳推行传教工作,当时的圣堂只是一间用砖石建成的简陋小屋,位于现在的大新后街245号。由于战后教友人数增多,1952年初,长洲第一座圣堂动工兴建,圣堂建设简约,为一幢两层的白色平房,门口种植了四棵椰子树,见证著圣堂的发展。

新圣堂于1952年10月13日祝圣启用,圣堂之圣母像特地购自葡萄牙花地玛,白英奇主教接纳宗座外方传教会陆之乐神父的建议,将本堂命名为花地玛圣母堂,该圣母像沿用至今,成为本堂的标志。1953年10月13日,白英奇主教带领教区千余信友到长洲参与首次朝圣,自此,每年10月份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堂主保瞻礼。

1959年圣堂展开扩建工程,1961年11月13日落成,由白英奇主教主持祝圣礼。扩建后圣堂的面积为2,730平方呎,其建筑是配合当时长洲的建筑风格,采用金字形的瓦片屋顶,两边均有彩色玻璃窗,楼高30呎,可容纳200名教友参与弥撒。圣母岩洞在祭台后的中央,放置了花地玛圣母像。圣堂采用的手绘地砖,是香港教区同期落成的圣堂所采用的相同地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