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基本特征
石家庄传统文化
27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伏羲台上的伏羲庙和伏羲文化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 和文献资料,展示了伏羲文化
和石家庄地区的历史渊源
7
无极剪纸
无极剪纸
无极剪纸是石家庄市无极县的特有剪纸艺术形 式,以其粗犷、豪放、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而著
称
无极剪纸的图案多采用寓意吉祥的龙、凤、虎 等动物形象和花卉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x
灵寿剪纸的图案多采用寓意深刻的主题,如福、寿、 喜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11
赞皇刺绣
赞皇刺绣
12
正定高跷
正定高跷
1 正定高跷是石家庄市正定县的传统舞蹈形式, 以其高难度的表演技巧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节奏而著名。高跷舞的表演者站在木跷上, 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配以音乐和歌唱,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石家庄刺绣
石家庄刺绣
•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石家庄刺绣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 手工艺,其绣品精美细致,色彩鲜艳
刺绣的图案多采用花卉、动物、人物等, 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9
4
赵州桥传统制作技 艺
赵州桥传统制作技艺
5
石家庄鼓乐
石家庄鼓乐
1
石家庄鼓乐是一种具有地 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演奏形
丝弦戏的表演形式独特, 唱腔优美,具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
丝弦戏的剧目大多反映当 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深
西调秧歌戏、丝弦及河北梆子的艺术特色
西调秧歌戏、丝弦及河北梆子的艺术特色一、西调秧歌戏西调秧歌,又称河北大秧歌,普遍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地区的广大农村。
艺人为了区分流派,将其分为"西调"、"河北调"等,据明隆庆年间修撰的《赵州志》记载:就有"正有十五日放纸鸢唱秧歌"之语。
彼时"秧歌"已经普遍流行于民间。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已出现了最早的西调秧歌班:灵寿县万寿村的"秧歌子弟班".秧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现在还有不少冠以本县名称的秧歌,如"平山秧歌、新乐秧歌、正定秧歌、获鹿秧歌"等仍活跃于佳节或农闲时节。
西调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它以"七打、八唱、九松闲"、"大跃套大衫,外套一坎肩,一唱面对门,二唱打地摊"等演唱特点和特殊演出的形式着称于世,过去曾有过"大罗腔","调屁股身歌"等称谓。
它的剧目内容表现的全部是广大农民的生活琐事、民间故事等,演员们以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模仿土语方言进行表演,使观众忍俊不禁,百看不厌。
西调秧歌唱腔委婉动听,旋律优美流畅。
它的唱词通俗、长短不一,是多变的、上下句词格;基本演唱形式为规律性极强的长短点打击乐伴奏;它独特的唱词和极其浓郁的地方土语,再加上没有文场乐器与唱腔的音响争鸣和干扰,造成了秧歌幽默而诙谐的艺术特色:"独一无二的清白、通俗、简炼、易唱、易记".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秧歌艺人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演唱艺术水平和加强文化素质的修养。
他们一方面继续演出群众喜听爱看的传统剧目:"《田二洪开店》、《双锁柜》、《借闺女吊孝》、《三劝》、《四劝》、《打经堂》"等,另一方面改编、移值了不少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如"《杀楼》、《金成扫雪》".此外,现代剧目《郭小风》等的创作,为秧歌剧表现现实生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石家庄丝弦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分析
石家庄丝弦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分析作者:王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本论文通过了解石家庄丝弦戏的历史分析石家庄丝弦戏的音乐特征、语言特征和演唱风格。
研究石家庄丝弦戏对研究中国音乐史具有很大的历史性意义,对于石家庄丝弦音乐的研究还对我国戏曲文化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家庄丝弦;演唱风格;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59-01一、追溯石家庄丝弦戏的历史起源丝弦戏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曾以一种名叫弦索①的弹拨乐器和三弦为伴奏,故名叫“弦索腔”;民间俗称“弦子腔”,简称“弦腔”或“丝弦腔”。
据清康熙年代《束鹿县志》记载说明清初丝弦已在河北省中南部盛行。
至乾隆年间(1736——1795)丝弦逐步扩大,曾经到过北京。
嘉庆三年(1798)后,曾由朝廷颁发诏谕命令禁止,在其后二十余年都处于低潮阶段。
但是清音桌②和木偶这两种表演形式不在当时的禁令范围,所以丝弦又以这两种形式重新登台。
又由于以后的清统治者内忧外患自顾不暇,从而禁令的执行开始松懈。
所以丝弦才有所保留。
同治七年(1868),清政府镇压捻军③,使丝弦剧种进一步发达兴旺。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丝弦剧种再度处于低潮。
解放后,丝弦剧种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
二、石家庄丝弦戏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一)石家庄丝弦戏的音乐特点和表演特点石家庄丝弦属弦索腔系,音乐分为官调和越调两部分。
官、越两调又含有各自的板式唱腔和曲牌唱腔。
官调(保定一带的丝弦称[河西调])的曲牌多为长短句式。
越调的曲牌为对偶句式。
早期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弦索、月琴、三弦等;现在主要为板胡、曲笛、笙等。
丝弦戏的行当都有生、旦、净、丑各行当。
石家庄丝弦戏的表演特征热烈、火炽、豪放、粗狂,表演动作夸张、幅度极大,表演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除甩发、水袖、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手帕、耍牙、耍鞭等。
石家庄地方戏曲文化解读——以丝弦《小二姐做梦》为例
以丝弦《 小二姐做梦》 为例
杨红莉
( 石家庄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石家庄 00 3 ) 50 5
摘 要: 地方戏曲一方面是民族古典文化的一部分 , 和其他文化、 艺术形式共同体现着相通的 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和审关特征 ,反射 着古典艺术的光辉 ;另一方面,又必然和其所 自产生的母
神情 、 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 因此 , 从艺术表演的角
度看是异常独特和富有价值的。但本文并不打算从 表演艺术的角度探讨其作用 ,而主要侧重于从审美
以及文化方面探询其意义。
我们的问题是 : 地方戏曲和石家庄 区域 民众 的生 活 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内在联系?或者说 。 地方戏
曲究竟隐含着石家庄地 区怎样 的文化或者审美 特 征?
从文学的角度看 ,小二姐做梦》在选材上很具 《
特点 , 主要以“ 盼嫁” 梦中出嫁” 和“ 两种情境来表现
z -姐爽直、 J"  ̄ 率真、 淳朴的性格 , 塑造一个活泼的、 对 婚姻生活充满渴望的、 欢乐的普通农家少女形象 “ 盼嫁” 场景中 。 主要展示 的是人物 因盼嫁而生
“ ” 内心情感 ( 石家庄方 言 中, 怨” 非“ 怨 的 在 “ 并 怨 恨” 而是“ , 埋怨” “ 、抱怨” 之意) 并在“ 中逐步显 , 怨”
“ 眼气煞我” 。看看人家 , 再看看 自己, 焦急的小二姐
愿意从这样的地方小戏 中寻觅石家庄地方文化的
表征。
《 小二姐做梦》 土生土长的石家庄地方戏曲 怨不住“ q 连把爹娘怨”“ :为什么不给我找婆婆?将责 ” 形式——丝弦的传统剧 目。这 出小戏虽然并不宏 任直接推向和 自己距离最近的亲人 .这正是人还处
最能反映地方 文化特征 的并不一定是表现历
丝弦魂
丝弦的传历程历史与其特点丝弦又名弦子腔,是我省的古老剧种之一。
由于它是一个由官调与越调两种声腔结合起来的剧种,而这两种声腔的产生年代又各不相同,所以只能把二者的合流年代——清康熙、雍正(1662—1735年)年间,认定为丝弦戏的形成时期。
丝弦流行于我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以正定、石家庄一带为中心,东至武强、献县,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井陉。
清代曾波及山西省的阳泉、平定,以至晋北的五台、灵邱、浑源一带。
由于音随地改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以中路为主流的四路;流行于正定、石家庄一带的为中路;流行于保定至武强一带的为北路;在邢台一带的叫南路;在井陉、山西一带的称西路。
现在山西晋北的罗罗腔,即西路丝弦腔河北省人称它为“夸丝弦”,山西人称河北丝弦为“夸罗腔”。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丝弦与老调开始同台演出,因而丝弦老人也多兼唱老调。
建国后,才分台演出。
由于历史悠久,剧目丰富,传统剧目约在五百余出。
《空印盒》、《赶女婿》、《金铃记》、《白罗衫》、《小二姐做梦》、《扯伞》、《卖风簪》等是其代表性的剧目。
就现状来看,丝弦戏在音乐方面,属于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
官调与越调各成体系,官调除有自己特定剧目外,唱腕上是以[耍孩儿](俗谓八句娃娃腔)为其主体曲牌。
但它与元明杂剧的[耍孩儿]词格不同,唱词相当口语化。
完整的[耍孩儿]是八句,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即可整段重复演唱,也可节句摘唱。
官调除外[耍孩儿]为主体唱腔外,也兼唱[桂枝香]、[黄莺儿]、[歌南子]、[倒推车]、[锁南枝]诸曲,但均不以套曲形式出现。
越调,源于明代末年即已流行的曲艺“鼓子词”。
唱词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旬式,因此,它的唱腔属于板腔体。
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赶板、拨子、垛子等。
在越调剧目中,有时也唱一点牌曲,经常使用的有:[歌南子]、[山坡羊]、[三道腔]、[葫芦蔓]、[黑莺儿]、[打枣杆]等。
由于板腔体唱腔较为灵活,易变,因丝弦戏的剧目主要还是以越调为主。
参考文本 -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附件3:河北省重点非遗项目价值点、价值量及保护要点研究参考文本(一)丝弦类别:传统戏剧属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丝弦又名弦索腔,是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也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地方剧种之一。
石家庄是丝弦艺术发展的中心。
代表剧目有《空印盒》《赶女婿》《白罗衫》等。
一、价值点1、A级丝弦音乐与唱腔丝弦音乐属曲牌体和板腔体混合声腔,有官调、越调两个宫调。
官调为C调,越调为G调。
分别有板式变化和曲牌两部分。
官调以“耍孩儿”(即八句娃娃)为主做各种板式变化。
另有“黄莺儿”、“跌落金钱”、“桂枝香”、“锁南枝”等十余支官调弦索曲牌。
官调唱腔清新明快,越调的板式变化均由“罗罗腔”、“三倒腔”发展而来。
越调曲牌有“黑莺儿”、“山坡羊”、“打枣杆”、“大红棉袍”等十余种。
官、越两宫调皆有头板(4/4)、二板(2/4)、甩板(2/4)、三板(1/4)、赶板(1/4)、起板(散唱)、跺子(散唱)、哭板(散唱)、拨子(紧拉宽唱)等九种。
丝弦器乐曲有弦笛演奏的弦乐曲牌与唢呐演奏的唢呐曲牌两类。
弦笛伴奏的有[画眉序]、[清江引]、[园林好]等十三曲;唢呐伴奏的有[大朝歌]、[江儿水]、[一国争先]等十五曲。
其中弦笛曲有[万年欢]、[凤仙花]等四十一曲;唢呐曲有[朝天子]、[大开门]、[大开道]、[四来曲破]等三十四曲。
丝弦的主奏乐器原来是弦索(土琵琶),后来在与老调合演的过程中,采用老调的中音板胡,后又吸收了昆曲的曲笛。
1947年后又加上了笙。
丝弦的主奏乐器逐渐形成为板胡、曲笛和笙三大件。
丝弦唱念以本地乡音为基础,唱腔全部音域为两个八度,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真假声变化自如。
尾音翻高的拖腔是其鲜明的特色。
音乐是剧种之种,丝弦剧种的音乐特色尤其是以乡音为基础的唱念特色和真声唱字,假声拖腔的演唱特色应该重点保护。
2、B级(1)表演程式与特技丝弦与其他剧种一样,表演行当分生、旦、净、丑诸行。
表演富有泥土气息,热烈火炽,刻画人物细腻,并崇尚特技。
石家庄丝弦戏大全
石家庄丝弦戏大全
石家庄丝弦戏,又称石家庄秧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种地方传统戏曲剧种。
它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石家庄丝弦戏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精彩纷呈的表演和丰富多彩的剧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家庄丝弦戏的音乐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它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二胡、琵琶、
笛子、锣鼓等,这些乐器在演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演员们通过对音乐的把握和运用,使得整个戏曲更加生动、感人。
此外,石家庄丝弦戏的唱腔也是其独特之处,它的唱腔婉转动听,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在表演方面,石家庄丝弦戏注重角色扮演和舞蹈的结合。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
演技巧,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产生共鸣。
此外,石家庄丝弦戏还融入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元素,舞蹈动作优美、大气,能够为整个演出增添不少亮点。
石家庄丝弦戏的剧情丰富多彩,主题涉及历史、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等经典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备受观众喜爱。
这些剧目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共鸣。
总的来说,石家庄丝弦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特点,成为了中国戏曲文
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家庄丝弦戏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河北省会后花园《丝弦》颂鹿泉【更...
河北省会后花园《丝弦》颂鹿泉【更...第一百五十五期丝弦《颂鹿泉》作词:史生林演唱:唐永刚音频录制:杨波音频版《丝弦剧种简介》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
丝弦被称为现存戏剧里的“活化石”,是我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家庄地区曾涌现出许多有名的丝弦戏班,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造就了驰名太行山麓的丝弦戏名角“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以及须生张永甲、王永春等一批著名演员。
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这一古老剧种得到了系统的传承与保护。
今天就由河北鹿泉著名丝弦演员唐永刚,为大家演唱一段赞美家乡的现代剧,丝弦《颂鹿泉》,敬请大家聆听!丝弦《颂鹿泉》作词:史生林演唱:唐永刚遥望鹿泉大地放光芒巍巍太行换新装河北省会后花园卧佛山佑我鹿泉繁荣富强八大景是古老鹿泉大美风光现如今那新景区令世人神往绿水青山花烂漫多彩鹿泉抱犊寨西山森林游乐圣农庄封龙山龙泉湖湿地美名扬龙泉寺的夜雨泉水叮当太平河景观带精彩十里花廊望佛路十方院威远门夺目的智慧广场咱鹿泉故土风情景色美海山公园景色棒航拍机鸟瞰路如网勤劳的人民把故乡沃土来描画鹿泉人惠风和畅谱新章土门关石窑镇新景观美琳琅西部长青游人鼎旺一路那走来好风光家乡的好河山名扬四方山前大道画卷百里富民生招来金凤凰赞鹿泉的美景道不尽大手笔绘出大梦想唱不完的故事颂家乡鹿泉人快马加鞭永创辉煌!。
弦音不绝--石家庄丝弦
剧 目。
要: 丝弦是北方弦索调的一个分支 。清初 时, 丝弦戏 已经盛行于石家庄地 区。到乾隆年 间, 石家庄丝弦伴 随着
・
众花部地 方戏 日 渐壮大。石家庄 丝弦有/- i :  ̄多出 统剧 目,空印盒》《 传 《 、 白罗衫》《 、小二姐做 梦》 赶女婿》 和《 是其代表性
关键词 : 弦索腔 ; 弦; 丝 石家庄地 区
【 孩 儿 】 北 方 鼓 词 。,x 就 现 状 来 看 , 丝 弦 戏 在 耍 和 , m f 2 “
关 于 丝 弦 团体 的 记 载 , 了 县 志 以 外 , 查 , 乾 除 经 “ 隆 五 十 二 年 ( 7 7年 ) 藁 城 已 有 黄 家 庄 丝 弦 同 乐 会 18 ,
问世 。同年 , 山县 下石滩 村 丝弦班 成 立 , 丰 十年 平 咸 ( 8 o年 ) 元 氏 县 赵 堡 村 首 创 了 丝 弦 科 班 , 后 , 16 , 之 束
用 弦 索 类 乐 器 ( 琶 、 弦 、 琴 等 ) 奏 , 称 ‘ 索 琵 三 胡 伴 多 弦
调 ’ ‘ 索 ’ … 这 类 曲乐 既 可 清 唱 , 可 用 于 唱 或 弦 … 也
戏 , 也 是 戏 曲 声 腔 的 一 个 类 型 。 ,tn 故 ,x 嘟丝 弦 即 “属 【
于 北 方 弦 索 调 的一 支 ” [m 。 2 x 由此 可 见 , 弦 的 音 乐 曲调 、 式 与 南 北 曲有 着 丝 体
延 续 到 清 代 的 声 腔 类 型 '1P “ 要 是 在 各 地 俗 曲 ,x l [ 田, 主 小 令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 。 啪 明 中期 以后 , 流 行 于 江 “ 南 、 中 原 及 北 方 部 分 地 区 的 南 北 曲与 民 间俚 歌 俗 调 相 融 汇 ,演 变 出一 种 特 殊 的 曲乐 类 型 — — 因 为 主 要
独具特色的石家庄丝弦戏
独具特色的石家庄丝弦戏
张新立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诞生于河北农村,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曾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及山西省的部分地区.丝弦被收入第一批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页数】1页(P33)
【作者】张新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石家庄丝弦的“沧桑五百年”——浅谈石家庄丝弦的历史发展 [J], 王会英
2.谈石家庄市"戏丝弦" [J], 孙宝忠
3.论石家庄丝弦戏的兴衰演进 [J], 任思
4.戏里有乾坤——独具特色的开阳阳戏 [J], 张江英
5.石家庄丝弦音乐研究文献综述 [J], 王予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家庄丝弦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分析
( 二) 石 家庄 丝 弦戏 演唱 风 格
石家庄丝 弦戏的段子脍 炙人 口, 其表 演形式热 烈 、 火炽、 奔放 、 粗狂 , 人物刻画细腻 、 生动 。 本论文仅对石家庄丝弦戏进
行 的初 步 探 究 , 因此 可 能 介 绍 的并 不 是 较 为 全 面 和 深 入 , 也 没
重新登 台。 又由于以后 的清统 治者 内忧外患 自顾不暇 , 从 而禁 令 的执行开始松懈 。所 以丝弦才有所保留。同治七年 ( 1 8 6 8 ) , 清政府镇压捻军③ , 使丝弦剧种进一步发达兴 旺。 七七卢沟桥 事变后丝 弦剧种再度处于低潮 。 解放后 , 丝弦剧种 才获得 了空 前 的提高 和发展 。
出的场地 , 每次演 出都必须临时租借场地 , 演员们的训练室只 有三四十平方米 , 练室空 间小 , 无法进行 正常排练 , 观众 越来
越少 。 目前 , 石家庄 丝弦剧团在职 的演员有七十多人 , 一年下 来演 出只有一百多场不到两百场 。
( 二) 石 家庄 丝 弦 的保 护
种表演形式不 在当时的禁 令范围 ,所以丝弦又 以这两种形式
2 0 1 3 - 1 O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民 族 文 艺
石家庄 丝弦的音 乐特征及演 唱风格分析
王 珊
( 邢 台学院, 河北 邢 台 0 5 4 0 0 0 )
摘要 : 本 论 文通过 了解石 家庄 丝 弦戏 的历 史 分析石 家庄 丝 弦戏的 音 乐特征 、 语 言特 征和 演唱 风格 。研 究 石 家庄丝 弦戏 对研
据清康熙 年代 《 束鹿县志 》 记载说 明清初丝 弦已在河北 省 中南部盛行 。 至乾隆年问( 1 7 3 6 —— 1 7 9 5 ) 丝 弦逐步扩大 , 曾经 到过北京 。嘉 庆三年( 1 7 9 8 ) 后, 曾由朝廷颁 发诏谕命令禁止 , 在其后二 十余年都处 于低 潮阶段 。但是清音桌② 和木偶这 两
石家庄丝弦的魅力
石家庄丝弦昀魅力口石家庄学院张馥娟黄雅在中国的地方戏曲中.有着一个五百多年历史的流传河北和山西的古老剧种.它的名字叫丝弦。
丝弦有元代北曲的遗风.它的声腔大多是元明以来流行于燕赵大地的民间小令。
唱腔古朴。
伴奏乐器以板胡、笛子和笙为主,历代艺人靠口传身授将它延续了下来。
元明之际,江南的昆曲被朝廷招人庙堂,散曲、小令则散播民间,其中一支成为弦索腔,今名石家庄丝弦。
丝弦在清代即流行于河北及北京.同治年间井陉开始出现丝弦班社:光绪年间文安县和霸县也先后出现了丝弦班。
丝弦班社开始进京演出。
清末民初.丝弦涌出现许多班社和艺人,不仅出现了面具丝弦.还出现了第一代女艺人。
由于丝弦与老调、梆子组成三合班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丰富了丝弦的剧目,以及表演、音乐、舞美等。
丝弦班社有时还兼唱京剧、乱弹成为五腔班。
自此丝弦主要伴奏乐器也开始采用京、梆剧种的乐器。
地方戏曲最大的差别是在唱腔上。
丝弦的精华在于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音乐和道白,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丝弦始终保持朴实、敦厚和浓郁的泥土气息。
太行山腔、滹沱方言融入丝弦唱词。
丝弦的板式简单。
易唱易懂易记。
丝弦与太行性格滹沱风韵合性合相。
与纤细绮丽、柔婉伤骨的南曲不同,丝弦身上深刻着农民粗犷豪迈、不事雕琢的印痕,散发着草根民众的朴拙之风。
丝弦经过历代艺人的摸索改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地方特色鲜明的尉种。
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
有各种音乐曲谱500多支,各类伴奏曲牌100多种。
分官腔和越调。
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
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
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飞禽。
其来历与神话传说、图腾信仰有关。
“九头鸟说”来源于楚先民尊凤崇火.以凤为图腾.把风视为至善至美的象征,荆州城的城标就是“金凤腾飞”。
龙凤这两种想象中的动物成为了华夏民族早期的图腾.并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形象沿用至今。
植物花卉图腾是人们信仰崇拜的又一重要的对象。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庄丝弦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庄丝弦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
石家庄丝弦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
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
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四架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等。
丝弦的脚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其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石家庄丝弦是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有“昆高丝乱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丝弦”之说。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戏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
石家庄所属的一些丝弦剧团先后停止活动,仅剩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但也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国家采取措施进行发掘和抢救。
丝弦又名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
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
石家庄丝弦丝弦剧种的起源不详。
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
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
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
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去的记载。
又据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梦中缘传奇-序》和李声振于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的有关记述,说明此时丝弦不仅盛行于河北农村,在京城也已流行。
石家庄丝弦音乐研究
弦戏的发展脉络、剧目、节奏、唱腔等的研究。
记述性的文章有4篇:马龙文的《略谈丝弦》;刘德馨的《记丝弦老艺人座谈》;松浦恒雄(日本)的《访丝弦水上漂刘砚芳》;尚羡智的《丝弦轶事录》;大都记述了丝弦老艺人对丝弦的个人认识和艺术生涯中的轶事。
外国学者对丝弦的认识和评价的文章有2篇,日本松浦恒雄的《看不够的丝弦》简单讲述了丝弦戏的起源、特点和看丝弦戏后的感想;《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记述了英国导演看丝弦戏后的观感。
人物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刘砚芳的《丝弦宗师刘魁显》;刘正平的《丝弦戏老艺人刘魁显先生事略》;尚羡智的《“钻进去 闯出来”——访丝弦著名演员王永春》;任桂林的《一出富于人民性的好戏——看丝弦戏《花烛恨》;白良的《丝弦名家边树森》;岫岭的《“OK 中国李尔王”——记石家庄市丝弦著名演员张鹤林》等。
文章大都从塑造剧情人物,表演特技等角度予以表述。
还有涉及到丝弦戏特技的文章:刘砚芳的《耍伞》;涉及对演出剧本评论的文章:曹树钧的《评丝弦戏“李尔王”新演出本》。
硕士论文一篇, 杨青的《河北、山西丝弦戏唱腔的基本研究》。
文章对流行在河北省和山西省广大地区的古老剧种丝弦戏的唱腔音乐及唱腔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
透过上述理论文章探讨的成果不难看出,石家庄丝弦戏作为五路丝弦中历史最悠久,发展最成熟的一路,目前还没有人从整体上把握石家庄丝弦戏及其风格内涵。
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1.未将石家庄丝弦戏的表演艺术放到重要位置来进行分析论述。
其角色行当,化装以及表演特技等在音乐表演中独具特色。
不对这些进行探索研究,就无法认识这一剧种的全部。
2.偏重于单项音乐唱腔的研究,而未从整体剧种的特点来考察研究。
3.音乐形态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常常以一般戏曲研究中形成的观念来理解丝弦,浮于表层现象的分析。
事实上,丝弦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质,无论是唱腔旋律的结构特点,方言与唱念声韵的关系,还是伴奏乐器的选择配置与伴奏形式,以往的研究未能在此作深入的剖析。
中国风俗-丝弦戏
中国风俗:丝弦戏
丝弦,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杂剧作家。
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
康熙年间,丝弦戏在束鹿就已遍于闾里,乾隆年间,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艺。
丝弦戏流行地域东至河北省的献县、高阳、保定,南至邢台、沙河、广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浑源、灵丘,西至和顺、昔阳、平定。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式变化系统,因此,她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
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
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
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
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
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丝弦剧著名演员有驰名太行山麓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
还有著名花脸朱永米,著名须生张永甲和王永春,著名青衣花旦杜雷有等。
解放前丝弦戏濒临绝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扶植下,传统剧目和音乐得到了抢救、发展与革新,从而获得了新生。
走访石家庄丝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收获
走访石家庄丝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收获丝弦,中国民间戏曲种类,分为南方丝弦和北方丝弦,北方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的地方戏曲之一。
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
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XX-18XX)曾遭禁演,18XX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石家庄地区一带的为中路丝弦。
丝弦是石家庄最具特色的土产,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石家庄丝弦又是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
同时他们也得知,周恩来总理曾经五看丝弦戏,并为丝弦剧团题词: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随着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丝弦的生存空间已日渐萎缩,丝弦面临着上演剧目老化,专业人士青黄不接等问题。
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20XX年XX月XX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石家庄丝弦剧团重组并开始恢复演出活动,并招收新学员,排练新剧目,丝弦的发展又重现生机。
“石家庄丝弦”旦角演唱探究的开题报告
“石家庄丝弦”旦角演唱探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石家庄丝弦”旦角作为河北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在中国戏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旦角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基本角色之一,其舞蹈动作、唱腔表现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旦角被称为“戏曲之花”,代表着高雅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演唱技艺和表现风格承载了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其中涵盖的传统文化因素和艺术价值给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因此,探究“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演唱技艺和艺术表现,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发掘、研究、延伸和创新,开拓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 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旦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戏曲文化中的传统精华之一。
通过对“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探究旦角演唱技艺和表现特色。
旦角作为戏曲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其唱腔表现、舞蹈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研究“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演唱技艺和表现特色,可以深入理解其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3. 拓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石家庄丝弦”旦角的研究和创新,可以为传统戏曲注入活力,推动其创新发展,从而开拓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演唱技艺和表现特点展开,结合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其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听演唱、观视频等方式,深入探究“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演唱特色和艺术表现,从中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四、研究预期结果1. 深入挖掘和保护石家庄地方传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2. 描述和探究“石家庄丝弦”旦角的演唱技艺和表现特点,丰富国内文艺爱好者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的基本特征摘要石家庄丝弦戏曲是典型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在音乐唱腔、舞台表演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本文试图从丝弦戏曲的典型地方性特点、内容题材、舞台表演特技方面分析石家庄丝弦的基本特征,同时在对丝弦的特征总结和传承发展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它属于民间戏曲,源于农民的田间地头,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晋中东部以及雁北地区,以它特有的风貌在人民群众中间生存且发展着。
一典型的地方戏曲剧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于丝弦戏曲剧种来说,一方观众养育一戏曲剧种。
1 鲜明的地方特色丝弦的根在农村,民间有“纺绒织布哼秧歌,扶犁耪地咧丝弦”的说法,至今丝弦戏还保留了中国戏曲的一些原生态成分——苍劲、古朴、即兴、泼辣。
也正是这些原生态的元素,使得丝弦戏曲特色浓郁,生命力顽强,与其他剧种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
戏曲剧种最大的差别在音乐及唱腔上,音乐方面以独特的音乐气质,流露出丝弦戏曲的质朴气息。
乐队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主要包括板胡、月琴、笙、笛、三弦,武场乐器主要包括板鼓、水钗、大锣、手锣、堂鼓等。
丝弦古称“弦索”,其实指的就是一种比柳叶琴大、比琵琶小的板胡乐器,俗称“土琵琶”,为石家庄丝弦戏独有的主乐器,粗弦高声,为老艺人手工制作,“全国绝无相同”。
石家庄丝弦唱腔具有典型的特色,讲究“明音吐字,二音拉腔”,这是唱腔的一大特色。
明音就是用本音唱,即是以真声唱字。
二音拉腔就是最后那个字拉腔唱,即是真声唱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
“丝弦戏在音乐方面,属于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
唱腔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
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石家庄丝弦所独有,有着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
”石家庄丝弦最后一个“炸”音,是独特高昂激荡的听觉效果,丝弦唱腔形容为“砸夯拉腔、异峰突起、集体爆炸”,意为丝弦曲牌多为三三吐字,犹如砸夯之声,铿锵有力,不绝于耳;八句成段,“异峰突起”般唱上了,至声音最高亢处,为“炸”音,满场观众随即掌声雷动,是为“集体爆炸”。
从丝弦舞台服饰形式说,“丝弦是大蟒大靠”戏,即是以文场穿蟒袍和武场穿大靠角色为主的戏曲演出形式。
丝弦的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和其他剧种基本相同,与昆曲一样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但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音乐、道白,加上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大,使得人物刻画细腻传神。
这是石家庄丝弦戏始终保持的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 突出的地域影响力丝弦戏曲区域性很强,行内说法是“各吃哪块”比较固定,丝弦范围方圆二百里内,呈“扁担型”“方块型”等区域活动。
重点在河北范围内,南北以邯郸至保定为界,东四以衡水至榆次东(井陉西)为界。
丝弦活动区域往东北是评剧,往南是豫剧,往西是晋剧,范围圈外往东人们不认可,往保定以北北京范围,因其剧种很多,丝弦很难在该地区形成势力范围,发展受区域所限。
但同样,在这个范围内其他剧种也不容易打进来,因此区域影响力很强。
戏曲生存发展依赖于当地观众的喜好,丝弦十分明显地受地域影响并影响着当地区域。
解放初丝弦戏到北京上演时,北京观众很认可,可是到太原去“打炮”(第一场戏),观众却不认可。
曾到榆次去演头场《花烛恨》,头场人满,后来几天观众很少,同样备受冷落。
然而在阳泉五天的演出,头场加头天两场戏就征服了当地观众,演出效果奇佳,观众反响热烈。
当出现这种“冷场”“火爆”不同的情况时,就反映出民众对戏曲风格、戏曲曲目的适应性。
由于人们的文化素质及生活环境形成的惯性和欣赏习惯等因素差异,导致戏曲不同地域的受欢迎程度不同。
因此,根据地域性安排演出很关键,《空印盒》类戏在北京演出效果好,因为观众文化程度和欣赏层次较高,在农村演就需要大场面文争武斗的如《杨家将》一类曲目。
丝弦戏曲影响范围已形成固有欣赏模式,表演中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夸张的曲目已约定俗成地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鲜明的戏曲内容题材丝弦戏曲的内容和题材方面呈现出较独特的规律性。
1 以叙述历史故事为主的特点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
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弦的戏曲曲目中,戏曲内容大多叙事性强,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注重叙述剧情故事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以行戏为主。
而京剧剧目常以行戏为主,如旦角戏、生角戏等,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色演会称呼不同的名称,如历史题材包公故事戏,从京剧旦角演是《秦香莲》,从生角演是《包龙图》。
评剧是生旦角色,主要分小生、小旦、小花脸,它和越剧相似,多反映生活中的大表姐、二表妹等生活化剧情。
丝弦戏剧中基本上是“朝代戏”,反映商周、三国、唐朝、宋朝、明朝等各朝代的历史故事居多。
如看家戏和经典曲目《空印盒》《调寇》《金铃记》等都是反映历史题材,不以角命名,曲名中也多带出历史事件。
丝弦在叙说历史事件的时候,又多以宫廷戏、官场戏为主,如经典名曲《空印盒》《宗泽与岳飞》以及排演的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都是反映官场、宫廷内容的戏,同时又多反映忠奸斗争、宫廷政变,有突出的政治性。
这类题材居多也是丝弦的一个重要特色。
2 舞台场面奔放、热烈的特点丝弦的戏曲剧目中武场戏也是重要的特色。
丝弦戏曲称为“大蟒大靠”戏,主要指的就是宫廷、官场和武将生角的特点,在丝弦舞台上通过文官和武官列队、武打等场面,制造场景热烈、奔放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舞台吸引力。
丝弦因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是朴实、豪放的泥土乡情,追求粗放、卖力的演出形式,这也是长期形成的老百姓的地域品位。
如武生戏《金沙滩》《白玉杯》《三岔口》及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等。
尤其是进行乡下演出时,像《杨家将》题材的戏,舞台人物多、文武齐上,蟒靠都有的大阵容场面的舞台氛围很受欢迎。
因此,舞台场面奔放、热烈也是丝弦的一大重要特点。
3 连台本戏分场演出的特点在丝弦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增加观众的连续观看率,推出了连台本戏。
解放初的几年里,长期观看原有的老戏观众逐渐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扭转当时不利的局面,挽留住观众,使得丝弦戏曲能够生存延续,开始排演连续剧,排练一百本戏,三天一本,这样维持住了上座率。
连台本戏更适合在固定剧场演出,在城市有了固定演出场地后,连台本戏才发展起来。
而在剧团没有固定之前,演员流动性大,业余的的临时戏班里是无法排戏的,只能演老戏曲目。
像丝弦曲目《封神演义》《杨家将》《呼延庆打擂》《白袍征东》《姚刚征南》等,是口碑很好的连台本戏,固定在当时和平戏院、新新戏院、同庆剧院进行演出。
下乡演出时,一般一个台口五天内演九场戏,如安排连台本戏,就能有效吸引观众。
丝弦传承人边树森先生主演的《刘公案》五本连续剧,观众很喜欢看。
连台本戏在当时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传承多年,也成了丝弦特色的一部分。
三独特的戏曲表演特点丝弦的特点,可以说是“炸”“放”“耍”,即是唱腔追求的炸音,舞台动作的奔放,表演技术的耍功。
表演方面有独特的艺术特质。
1 粗放夸张的特点丝弦戏曲在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奔放豪迈“粗”线条的特征,表演艺术热烈火炽。
其中老生为主的粗放是丝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
其表演不像京剧板眼分明、中规中矩,有农民生产劳作感觉的酣畅、奔放,传达出浓厚的泥土气息,以这种方式表现戏曲内容中的文争武斗,刻画人物细腻,表现人物比较鲜活、有力度。
丝弦表演中,用朴素夸张的方式表现生活化的动作,如人物生气时跺脚的表演、着急奔走时拍屁股的表演等,都透露出丝弦戏曲表演中夸张的特点,增加了通俗的表演元素。
《空印盒》中陈坚因为得知动机败露,手持空盒得知中计不知如何是好时,以拍屁股的动作反映这个奸臣的着急心理。
这些动作是丝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
然而丝弦的粗放和通俗掌握尺度很关键,一旦拿捏不好就成了粗野和低俗。
因此这种粗放夸张是丝弦典型的表演特色。
2 经典的特技艺术丝弦不仅有炸音、夸张奔放的豪迈气概,也有经典、细腻的耍技功夫的温柔性格,可谓既有豪放侠骨也具耍技柔情。
石家庄丝弦崇尚动作特技的表演,在与周边区域戏曲剧种共同发展演变中,通过不断的借鉴、改进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技表演特色,其中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特技工夫见长,其中的耍竹牙、耍碗是石家庄丝弦的独门工夫,可惜目前均已失传。
王永春是第一个借鉴山西蒲剧开始耍帽翅的人,另外,他的耍发在《八郎刺银宗》中的表演无人可及。
刘砚芳当年的耍鞭、耍刀也独树一帜,唱武旦舞刀能用五个指头轮流耍。
特技表演加强了戏剧人物性格、心理的表现,同时也成为丝弦戏曲的重要看点,丰富了戏曲舞台效果。
《空印盒》、《调寇》中均有经典的耍帽翅表演,反映办案钦差复杂的心理感受。
《白罗衫》中姚达上茶时通过耍茶碗表现其复杂的心理矛盾。
耍功特技表演不仅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戏剧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
四丝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丝弦戏曲由乡野村间到地方戏曲艺术舞台,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现今丝弦戏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丝弦艺术的传承发展成为首要问题。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逐渐成为历史的印记,丝弦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
如石家庄所属的一些丝弦剧团先后停止活动,仅剩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但也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
一面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是丝弦戏曲演员、观众的断层,另外地方戏曲走向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重要转折点。
对此,当前国家、省级、市级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努力,积极开展发掘和抢救工作,如通过非遗保护、创办戏校班传承丝弦戏曲剧种等,试图留住并延续丝弦戏曲艺术。
但是,真正的传承、发展之路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石家庄丝弦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代表着地方曲艺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以典型的地方区域特点、鲜明的内容题材,以及独特的舞台表演等独特魅力立于世人。
丝弦戏曲剧种要想保持其经典特色,应从技术和艺术等多方面、全方位角度去延续和发展其文化精髓。
然而,技术可以量化掌握,但艺术却不可拷贝,丝弦作为观赏艺术,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其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结合历史去理解。
艺术中技术层面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达到,但艺术的深邃境界则需要长期的感悟与体味。
因此,丝弦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感悟、开拓与分享。
参考文献:[1] 李晓洁:《石家庄丝弦旦角演唱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