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饱和度非饱和土一维固结解析解及其应用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测试技术新进展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测试技术新进展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测试技术在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分别探讨其新进展、应用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非饱和土是指土体中含水量未达到饱和状态,即含水率低于最大含水率的土。
非饱和土测试技术主要研究土体在非饱和状态下的各种性质,如有效应力、气体传输等。
在非饱和土测试中,气体传输机理是影响测试结果的关键因素。
气体传输包括气体在土体中的扩散和渗透,受到土体孔隙特征、含水率、气压差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气体传输机理对于非饱和土测试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
特殊土是指具有特殊性质的土体,如膨胀土、盐渍土和软粘土等。
这类土体的性质与常规土体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测试技术上也需要针对性地研究。
对于膨胀土,测试重点在于研究其膨胀性和收缩性;对于盐渍土,则需其盐分含量和离子交换等特性;对于软粘土,需要考察其强度和变形特性。
然而,现有的特殊土测试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试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测试周期长等。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测试方法,提高测试效率,同时加强理论模型的研究,以更好地解释测试结果。
近年来,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测试技术取得了诸多新进展。
在非饱和土测试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非饱和土力学模型的研究逐渐深入。
新型测试设备如气体渗透仪、压力板仪等也为非饱和土测试提供了更为准确、便捷的手段。
在特殊土测试方面,研究者们针对各类特殊土的特性,研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测试方法,如超声波检测、电学特性测量等。
同时,有关特殊土体本构关系和数值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特殊土体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
尽管现有的测试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气体传输机理的复杂性、特殊土体本构关系的多样性等。
高饱和度土的一维连续方程及其固结分析
a pplc bl o t s t pe o o l ,on — i nso lc ia e t hi y fs is e d me i na ons ld to q to s d rv d On ba i fTe z ghiS o i a i n e ua i n wa e i e . ss o r a ’ h ot e e nd s posn h t t e r e of s t r to s on t nt du i c ns i a i yp h s s a up i g t a he d g e a u a i n wa c s a rng o old ton,t e a l tc l h na y ia s u i n wa r s n e . The he c ns i to ha a t rs i f s l s a l z d. And I S ho ol to s p e e t d n t o ol da i n c r c e itc o ois wa na y e t i s wn:1) t e f r of c ns ld to q to f s is wih hi gr e f s t a in s t a e o Te z g ’ o — h o m o o i a i n e ua i n o o l t gh de e o a ur to i he s m t r a hiS ne di nso le ua in, b t e oe fc e o c s ld to i dif r nt 2) Be a s of t i t nt ne s me i na q to ut h c fi int f on o i a i n s f e e . c u e he ns a a ou d f ma i n,t e r e of c e or to he d g e ons lda i n n a l s a s m uc g r t n h t f s t a e ois a o i to i e ry t ge i h bi ge ha t a o a ur t d s l , nd s ubs q nty t a sr d i e ue l he g p i e ucng;whe he tme f c o s 1 0,t e e o o i a i n i l n t i a t ri . he d gr eofc ns ld to sa mos qu lt te a o e c o he . 3) The i ne de f r ois ah t r tme e d o s l wih t hi h g de e o s t a i t c mpl t c ns i a i i gr e f a ur ton o o e e o old ton s e e e o xt nd d c mpa i g t he c r s nd ng a u a e s l ; t e s le t gr e f s t a i n s, o t e rn o t or e po i s t r t d ois h ma l r he de e o a ur to i r h m o e c m p e sbl h o l r r o r s i e t e s is a e,t i ge he r to oftm e f o p e i g c ns ld to s he b g rt a i i orc m l tn o o i a i n i . Ke r s:u a u a e ol;c ntnuiy e ua i y wo d ns t r t d s l o i t q ton;c s ld to on o i a i n;de r e o a u a i g e f s t r ton;c mpr s i lt o e sbiiy
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
土的单向固结模型:
p
p
p
t 0 u p
' 0
t 0 u p
' 0
t u 0
' p
(1)整个渗流固结过程中u和 σ´都是在随时间t而不断变化.渗流固结过程的
实质就是土中两种不同应力形态的转化过程。
(2)超静孔隙水压力,是由外荷载引起,超出静水位以上的那部分孔隙水压
力。它在固结过程中随时间不断变化,固结完成应等于零, 饱和水土层中
1 n
sin
n z 2H
e
n2 4
2
Tv
dz
1
8 2
e
2 4
Tv
1 9
e
9 4
2
Tv
1 e
25 4
2
Tv
25
…
上式括号中级数收敛很快,在实用上取前三项即可满足要求,如只取第一项时,则有
Ut
1 8
2
e
2
4
Tv
18
Tv cvt / H 2
U z f (Tv )
土层的平均固结度是时间因数Tv的单值函数,它与所加的附加应力 的大小无关,但与附加应力的分布形式有关。
1
一.土的单向固结模型
单向固结: 土的单向固结模型是一个侧壁和底部均不能透水,其内部装置着多 层活塞和弹簧的充水容器。当模型受到外界压力作用时,由弹簧承 担的应力即相当于土体骨架所承担的有效应力σ′,而由容器中的水 承担的应力即相当于土体内孔隙水所承担的孔隙水应力u。
现在我们来分析当模型顶面的活塞受到均布压力作用后其内部的应 力变化及弹簧的压缩过程,即土体的固结过程。
H 压缩土层的最远排水距离,当土层为单面(上面或下面)排水时,H取土层厚度;
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特性研究
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特性研究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特性研究引言:非饱和土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空气和水分的土体,它与饱和土相比具有独特的水力和力学特性。
在土力学领域中,非饱和土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旨在对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特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非饱和土的形成和特点非饱和土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空气和水分。
当降雨逐渐渗入土壤时,土壤中的空隙开始充满水分,形成饱和状态;而在降雨停止后,土壤的排水过程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土壤中的空隙开始脱水,形成非饱和状态。
非饱和土与饱和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含水量变化范围广:非饱和土的含水量可以从极低至极高,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
2. 孔隙比表面积大:非饱和土中的气-液界面较饱和土更多,因此具有较大的孔隙比表面积,进而影响其水力和力学性质。
3. 介质特性复杂:非饱和土中空隙中存在气相和液相,并且随着含水量的变化,土壤毛细力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导致非饱和土具有复杂的介质特性。
二、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是指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压缩变形。
由于非饱和土的特殊性,其一维固结特性受到水分含量、孔隙比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 细观尺度分析: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特性可以从细观尺度上来进行分析。
在微观尺度上,空气和水分子在孔隙中的运动对土壤固结产生重要影响。
空气和水分子的移动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迁移与重排,从而引起固结变形。
2. 黏聚力和毛细力作用:非饱和土的固结还与土壤中的黏聚力和毛细力作用相关。
黏聚力是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力,而毛细力是由于毛细管效应引起的吸附力。
黏聚力和毛细力的存在会增强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从而增大土壤的固结效应。
3. 孔隙比表面积对固结的影响:非饱和土的固结特性还与孔隙比表面积有关。
孔隙比表面积越大,非饱和土的含水量变化对固结效应的影响就越显著。
三、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实验研究为了了解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特性,许多实验研究已被开展。
高等土力学部分知识总结
第七章 土的固结理论1.固结:所谓固结,就是在荷载作用下,土体孔隙中水体逐渐排除,土体收缩的过程。
更确切地说,固结就是土体超静孔隙水应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逐渐增加,土体压缩的过程。
(超静孔压逐渐转化为有效应力的过程)2.流变:所谓流变,就是在土体骨架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土体随时间发生变形的过程。
次固结:孔隙压力完全消散后,有效应力随时间不再增加的情况下,随时间发展的压缩。
3.一维固结理论假定:一维(土层只有竖向压缩变形,没有侧向膨胀,渗流也只有竖向); 饱和土,水土二相; 土体均匀,土颗粒和水的压缩忽略不计,压缩系数为常数,仅考虑土体孔隙的压缩; 孔隙水渗透流动符合达西定律,并且渗透系数K 为常数; 外荷载为均布连续荷载,并且一次施加。
固结微分方程:ðu ðt=C vð2u ð2zu 为孔隙水压力,t 时间,z 深度C v =K m v γω=K(1+e)a γω渗透系数越大,固结系数越大,固结越快;压缩系数越大,土体越难压缩,固结系数就小。
C v 土的固结系数,与土的渗透系数K 成正比和压缩系数m v 成反比。
初始条件:t=0,u =u 0(z); 边界条件:透水面 u=0不透水面ðu ðz=04.固结度:为了定量地说明固结的程度或孔压消散的程度,提出了固结度的概念。
任意时刻任意深度的固结度定义为当前有效应力和总应力之比U=σ′σ=σ−u σ=1−uσ平均固结度:当前土层深度内平均的有效应力和平均的总应力之比。
U =1−∫udz H0∫σdzH 0固结度U 是时间因数Tv 的单值函数。
5.太沙基三维固结理论根据土体的连续性,从单元体中流出的水量应该等于土体的压缩量ðεv ðt =ðq xðx+ðq yðy+ðq zðz由达西定律:q i=−K iγw ðuði若土的各个方向的渗透系数相同,取K i=K将达西定律公式代入连续方程:ðεv ðt =−Kγw(ð2uð2x+ð2uð2y+ð2uð2z)=−Kγw∇2uεv=εx+εy+εz=1−2vE(σ1′+σ2′+σ3′)=1−2vE(σ1+σ2+σ3−3u)太沙基三维固结理论假设三向总应力和不随时间变化即:d(σ1+σ2+σ3)dt=0ðεv ðt =−3(1−2v)Eðuðt=−Kγw∇2u即3(1−2v)Eðuðt=Kγw∇2uðu ðt =E3(1−2v)Kγw∇2u=C v3∇2u C v3=E3(1−2v)Kγw6.轴对称问题固结方程砂井排水引起的土中固结,在一个单井范围内可以看成轴对称的三维问题,包含竖向和径向两个方向水的流动。
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及有效应力原理浅谈
cv
三维:
cv3
=
1+ 2k0 3
cv
式中: Cv2,Cv3 :二维及三维固结系数,可按下式求得:
Cv 2
=
1+ k0 2
Cv,Cv3
=
1+ 2k0 2
Cv;
其中: k0 :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 Cv :一维固结系数。 此后 Biot 又分析到太沙基固结理论假定饱和土体在固
结过程中,各点的总应力不变,并且只有一组超静水应力 u
大学学报,2002 年第四期
论,因此建立成熟的非饱和土固结理论还需要时间。 二、有效应力原理及饱和土的渗透固结理论
在饱和土中,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内任一平面
上受到的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加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就是
饱和土唯一控制其变形和强度变化的应力状态量。其表达式
为 σ ' = σ − uw 这就是的饱和土有效应力理论。饱和土中,有效 应力概念抓住了饱和土粒间作用力的本质及变形破坏的内在
的方程也与 Terzaghi 得到的方程式相似,只是其固结系数
Cv 经过修正,考虑了孔隙流体的压缩性。Scott 将孔隙比的
变化及饱和度的变化引入含有气泡的非饱和土的固结方程
中。同时考虑变形、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耦合作用的固
结模型首先是由 Barden 提出,他利用水、气连续方程、
Darcy 定律、吸力状态函数、Bishop 有效应力公式及孔隙
+
Cvw
∂2uw ∂z 2
;
∂ua ∂t
= −Ca
∂ua ∂t
+ Cva
∂2ua ∂z 2
;
式中 Cw 、 Ca 分别为液相方程和气相方程的相互作用常 量;Cvw 、Cva 分别为液相和气相的固结系数。Fredlund 的固 结理论可以看作是 Terzaghi 固结理论的的推广,概念明确, 形式简单,但也具有与 Terzaghi 固结理论类似的缺点,即 假定总应力在固结过程中不变,本构方程中参数的测定也很 困难。为了导出孔隙压力消散方程,采用了过多的与实际情 况不大相符的简化假设。
简析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
研究探讨Research308简析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李向群1(指导老师)刘帅2(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察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中图分类号:TB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344(2020)02-0001-01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对饱土和非饱和土各自的概念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为了在今后土的固结试验与研究当中应注重二者的区别于联系,来促进在固结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饱和土;固结理论;非饱和土0 引言近些年,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人们对岩土工程行业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固结问题在工程实践当中随处可见的,而土的固结理论的研究对建筑物沉降、地基稳定以及地基的设计与处理都有指导性的作用。
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受压收缩并伴随着水从孔隙中排出,土骨架在孔隙水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并缓慢的趋于稳定,这就是固结的过程。
在土体结构内部土骨架有效应力的增加过程和孔隙水压的消散的过程可以看作饱和土的固结过程。
对非饱和土而言,气体与水同时存在土的孔隙当中,其固结过程是水与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孔隙水非饱和土中的渗透性、孔隙气的渗透性以及土中的水分与土体结构的影响,这些因素将极大地影响非饱和土固结的研究。
目前,在实践当中还没有发现有成熟与适用的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故在未来对非饱和土固结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1 饱和土固结理论研究饱和土实质上是在土体结构内部土颗粒周围的孔隙被水充满的二相体系。
对于透水性好的饱和土(沙土、碎石头),其变形所经历的时间段短,可以认为在外荷载施加完毕时,土体的结构就已经趋于稳定了。
如果对于透水性好的软粘土而言,其固结变形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
人们普遍的认为土力学学科的诞生是基于太沙基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的提出。
太沙基固结理论与有效应力原理都是由美国著名的土力学家太沙基所证明推广得到并且得到了岩土工程界学者们的认可。
非饱和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非饱和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一、引言非饱和土力学是土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非饱和土指的是既不完全饱和也不完全干燥的土壤,它们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与饱和土和干燥土有很大区别。
本文将介绍非饱和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二、非饱和土力学基础1. 非饱和土特性非饱和土具有以下特性:(1)吸湿膨胀:当非饱和土受到水分影响时,它会吸收水分并膨胀。
(2)干缩:当非饱和土失去水分时,它会发生干缩。
(3)气体透过性:由于空气可以在非饱和土中自由流动,因此气体透过性是一个重要特性。
(4)弹塑性:与干燥或完全饱和的土相比,非饱和土具有更高的弹塑性。
2. 非饱和状态下的孔隙水压力在非饱和状态下,孔隙水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孔隙水压力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压力,它可以通过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来确定。
在非饱和状态下,孔隙水压力会影响土壤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3. 非饱和土的强度特性非饱和土的强度特性与饱和土和干燥土有很大区别。
一般来说,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孔隙水压力的增加而降低。
此外,当非饱和土失去水分时,它会变得更脆弱并且易于破裂。
三、非饱和土在工程中的应用1. 水文地质工程在水文地质工程中,非饱和土通常被用作堤坝、防渗墙、挡墙等结构物的基础材料或填充材料。
此外,在建造这些结构物时需要考虑到孔隙水压力对结构物稳定性的影响。
2. 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非饱和土通常被用作地基或填充材料。
由于其吸湿膨胀和干缩特性,建筑工程中需要考虑到非饱和土的变形行为。
3. 矿山工程在矿山工程中,非饱和土通常被用作堆放矿渣或尾矿的填充材料。
由于非饱和土的弹塑性特性,需要考虑到填充材料的变形行为以及孔隙水压力对结构物稳定性的影响。
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非饱和土通常被用作防滑堤、护坡等结构物的基础材料或填充材料。
需要考虑到孔隙水压力对结构物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非饱和土吸湿膨胀和干缩特性对结构物变形行为的影响。
非饱和土力学ppt课件.ppt
• 非饱和土基本特性的学习/2、非饱和土的吸力特性
土-水特征曲线形态的重要参数
由于土中的水分可以有 结晶水、吸着水、结合水(薄膜水)和自由水等
具有不同属性的不同类型。 含水量变化时,土中水有不同的类型,气有不同的连通,
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分别在土的孔隙水体 和孔隙气体中是各向等压的静水压力型应力
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 各自作用在其与土颗粒接触部分的表面上, 其差值对土骨架的作用不会是各处相等的。
当孔隙水为弯液面环状水时,吸力只在接触点的 法向上作用;当孔隙水为有弯液面的体积水时, 所产生的吸力必然有法向和切向两个方向上分力 的作用。国内也出现了湿吸力与牵引力的提法(汤连生)。
单一有效应力型的应力状态变量
人们在寻求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变量时,首先想到了 单一有效应力型的应力状态变量
它不是一般的纯力学量,而是一个材料有关的力学量,与材料 的本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饱和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 研究提出具有真实合理性的有效应力表达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对已经提出的各种表达式还需要作出认真的选择与检验。
导致了非饱和土十分复杂的力学性质。
• 非饱和土基本特性的学习/2、非饱和土的吸力特性
2、非饱和土的吸力特性
非饱和土的土水势一般包括 温度势、压力势、重力势、基质势和溶质势
在等温、等压、等高(不计重力)的情况下, 土中水的温度势、压力势、重力势保持不变,
自由能的变化只有基质势和溶质势的变化。
如将它们分别称之为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 它们之和,即此时的自由能,称为总吸力,则有
应该取决于各自的相对压缩性。
在孔隙流体不能排出的条件下,土受力后的孔隙水压力 和孔隙气压力的增量是一种超孔隙压力
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一维固结特性分析
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一维固结特性分析秦爱芳;罗坤;孙德安【摘要】基于Fredlund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采用李氏比拟法,研究有限厚度粘弹性非饱和土层在大面积均布瞬时加荷时的一维固结问题.针对Merchant粘弹性模型,采用Laplace 变换及Cayley-Hamilton等数学方法,引入边界及初始条件,得到Laplace变换域内顶面排气不排水、底面不渗透情况下粘弹性非饱和土地基一维固结时的超孔隙水压力、超孔隙气压力以及土层沉降的解,采用Crump及Durbin方法实现Laplace逆变换, 获得半解析解;分析在不同气、水渗透系数比k_a/k_w下,Merchant粘弹性模型的Kelvin体中弹性模量E_1和粘滞系数η等对粘弹性非饱和土地基一维固结特性的影响,揭示粘弹性非饱和土地基的固结特性;最后通过与弹性解析解的对比,验证了半解析解方法的正确性.【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16)002【总页数】7页(P203-209)【关键词】非饱和土;粘弹性;一维固结;半解析解;Laplace;变换【作者】秦爱芳;罗坤;孙德安【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2;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2;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国外研究学者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研究非饱和土固结问题,典型的有Blight[1],Scott[2], Barden[3],Fredlund[4-5]等提出的固结方程.20世纪90年代,非饱和土固结问题是国内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热点,杨代泉[6]、陈正汉[7-9]、沈珠江[10]、殷宗泽[11]等先后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固结理论,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在非饱和土固结理论中比较完善的、具有权威性的是 Fredlund固结理论[4-5].流变性作为土的重要工程性质之一,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学者如陈宗基[12]、门福录[13]、赵维柄[14]、李冰河[15-16]等将粘弹性模型如Maxwell, Kelvin及Merchant等模型引入到固结理论中,相应的固结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研究都是针对饱和土,前面所介绍的非饱和土固结理论又都是针对弹性地基,目前对于粘弹性非饱和土地基固结的研究还很少.如果已有线弹性解,引入柔度系数的 Laplace变换式V(s)来代替线弹性模型中的常数 1/E,便可解决粘弹性情况的同一问题,这个思想首先是由 E. H.Lee提出,被称为李氏比拟法.钱家欢在求解固结问题时扩展了李氏比拟法的适应范围.本研究在粘弹性非饱和土固结问题求解中采用李氏比拟法.秦爱芳等[17]首次基于 Fredlund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得到一个有限厚度,且在大面积均布瞬时加载下,表面为透气透水面、底面为不渗透面的线弹性非饱和土层一维固结的解析解.此方法可向多种边界条件拓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李氏比拟法研究表面排气不排水、底面不渗透的粘弹性非饱和土层的一维固结问题,得到了超孔隙水压力、超孔隙气压力及土层沉降的半解析解;给出了一个典型算例,探讨该边界下不同气、水渗透系数比 ka/kw下,Kelvin体中弹性模量 E1和粘滞系数η等对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的固结规律的影响,得到相关的固结曲线,揭示了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的固结特性;最后,通过拟弹性情况下 (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的粘滞系数为零)半解析解与弹性地基解析解的对比,从而验证了半解析解的正确性.1 计算简图和本构模型非饱和土层如图 1所示,土层厚度为 H,地表作用有大面积均布瞬时荷载 q,坐标原点设在地表,深度方向 z向下为正,取底面积为 1、高度为 dz的单元体V0=1×1×dz 为研究对象.图1 非饱和土层一维固结计算模型Fig.1 S implified model for one-d 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本研究采用Merchant模型 (三单元模型)为粘弹性地基模型,它由一个弹性体和一个 Kelvin体串联而成,其中 Kelvin体由一个弹性体并联一个粘性体而成.模型结构如图 2所示,其本构方程为对式(1)作关于时间 t的Laplace变换,得图2 M erchant模型Fig.2 M erchantmodel2 半解析解推导本研究基于 Fredlund的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进行假设[17],针对Merchant粘弹性地基模型,应用李氏比拟法,由得到的液相及气相的控制方程、Darcy定律及Fick定律,采用文献[17]的方法,得到Laplace变换下 4个微分方程:式中,其中 s为 Laplace变量;ua,uw为超孔隙气、水压力; ,为初始超孔隙气、水压力;,为超孔隙气、水压力的Laplace变换;Ja为 z方向上单位面积土体内气体的质量流动速率及其 Laplace变换; vw,为非饱和土中的水在 z方向的流速及其Laplace变换;ka为非饱和土中的气体渗透系数(m/s),假定为常数;g为重力加速度;kw为非饱和土中的液体渗透系数 (m/s),假定为常数;γw为液相的重度;Va为气体的体积;R=8.314 J/(mol·K)为通用气体常数;M为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T为绝对温度;n0为负载前的初始孔隙率;Sr0为负载前的初始饱和度;,为 K加荷条件下相应于净法0向应力变化d(σ-ua)的水体积、气体体积变化系数的Laplace变换;,为 K0加荷条件下相应于基质吸力变化 d(ua-uw)的水体积、气体体积变化系数的Laplace变换;E为相应的弹性模量;η为相应的粘滞系数.由式(3)~(6)得到矩阵形式的常微分方程为式中,矩阵常微分方程(7)的一般解为根据 Cayley-Hamilton理论[18],可求得矩阵 T (z,s),S(s).土层顶面为排气不排水面,底面为不渗透面,所以边界条件为初始条件为式中,和都是在时间 s=0时,气体和液体的初始超孔隙压力.引入边界条件,由 z=H所得的(H,s)可表达为可解得Laplace变换下任意深度处的超孔隙气压力和超孔隙水压力为进一步可求得式中对于简单的 Laplace逆变换问题,可直接利用Laplace逆变换的数学表达式解决.而对于本研究, (z,s),(z,s)及 (z,s)都极其复杂,且无法用解析式表示,需通过数值法进行逆变换.本研究采用精确度较高、较常用的Drubin和 Crump[19]方法编制程序对式(11)~(13)进行 Laplace逆变换,得到时间域内土层内任意深度、任意时间的超孔隙气压力、超孔隙水压力及任意时刻地表沉降量.3 计算与分析设一水平方向无限的土层,层表面排气不排水,层底不排气不排水,主要土层参数如下:假设在均布瞬时加荷作用下,初始超孔隙气压力为 =5.0 kPa,初始超孔隙水压力为 = 40 kPa,同时假定非饱和土中气体渗透率和液体渗透率均为常数.图3~图 5表现了不同 ka/kw条件下超孔隙气压力、超孔隙水压力及土层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 3可以看出:超孔隙气压力的消散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ka/kw越大,超孔隙气压力越早开始消散;在对数坐标下,各种 ka/kw情况下,超孔隙气压力消散曲线的切线斜率 (消散率)几乎相同.从图 4可以看出:ka/kw越大,超孔隙水压力越早开始消散,与超孔隙气压力的消散规律类似;当超孔隙气压力消散结束后,由于不排水,超孔隙水压力将停止消散.从图 5可以看出:当 ka<kw时,土层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反 S形,类似于饱和粘弹性土固结沉降曲线;当ka≥kw时,土层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双 S形.从图 5中还可以看出,前期 ka/kw越大,土层沉降开始越早,且当ka≥kw时,中间有一段相对平缓的阶段;后期不论 ka/kw值是多少,沉降曲线均趋于一致.这是由于后期超孔隙气压力消散完成后,不排水导致超孔隙水压力也不消散.此外,当超孔隙气压力、超孔隙水压力均完成消散后,粘弹性地基土层并没有完成固结,还有较大的沉降量发生,这是由于土的粘滞性造成的.图3 不同 ka/kw条件下土中超孔隙气压力 ua/q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3 Change in excess pore gas pressureua/qin soil with t ime under differentka/kw图4 不同 ka/kw条件下土中超孔隙水压力 uw/q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4 Change in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uw/qin soil with t ime under differentka/kw图6为不同粘滞系数η下,土层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在拟弹性情况下,土的固结速度比其他情况都要快,且固结曲线呈反 S形;当粘滞系数η较大时,固结曲线呈双 S形.前期(超孔隙气压力消散结束前)固结曲线趋于一致,且均比拟弹性情况下固结沉降稍小;后期 (超孔隙气压力消散结束后),粘滞系数越大,土的固结越缓慢,并且完成固结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这说明粘滞系数对土的固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结过程的后期.图5 不同 ka/kw下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5 Change in soil layer settlement with t ime under differentka/kw图6 ka/kw=1时不同粘滞系数η下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6 Change in soil layer settlement with t ime under different coefficient ofviscosityηwhenka/kw=1图7 ka/kw=1时不同弹性模量 E1下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7 Change in soil layer settlement with t ime under different elastic ratioE1whenka/kw=1图7为不同弹性系数 E1下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随着 E1的减小,土的固结沉降增大,前期土的固结沉降量基本不变.这说明Kelvin体中弹性模量E1对土的固结的影响,也是主要体现在固结过程的后期.图8~图 10对比了非饱和土弹性地基一维固结的解析解与拟弹性情况下的半解析解的超孔隙气压力、水压力及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 8可以看出,两条曲线呈相同规律,且曲线趋于一致.从图9可以看出,两条曲线呈相同规律,但弹性情况下,最终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比拟弹性情况快一些.从图10可以看出,弹性情况与拟弹性情况固结曲线趋于一致,这也说明半解析方法是正确的.图8 弹性和拟弹性情况下土中超孔隙气压力 ua/ua0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8 Change in excess pore gas pressureua/ua0in soil with t ime under the elastic situation and the elastic s imulation situation图9 弹性和拟弹性情况下土中超孔隙水压力 uw/uw0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9 Change in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uw/uw0in soil with t ime under the elastic situation and the elastic s imulation situation4 结论本研究采用李氏比拟法,针对Merchant粘弹性地基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等数学方法,建立求解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的一维固结的半解析方法,所解的问题考虑有限厚度的粘弹性非饱和土层,处于一维受荷状态,土层表面为排气不排水面,底面为不渗透面,取得以下结论:(1)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的固结过程中,超孔隙气压力、水压力的消散呈相同规律,ka/kw越小,超孔隙气压力、水压力越早开始消散,且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超孔隙气压力消散完成后,由于不排水,超孔隙水压力也停止消散.(2)当 ka<kw(即 ka/kw=0.1)时,初期沉降较缓慢,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反 S形,类似于饱和土固结沉降曲线;而当ka≥kw时,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双 S形.(3)Merchant模型中,Kelvin体的弹性模量 E1和粘滞系数η对非饱和土粘弹性地基的固结规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结过程的后期,数值越大,后期土的固结越缓慢.(4)对比了非饱和土弹性地基一维固结的解析解与拟弹性情况下的半解析解的超孔隙气压力、水压力及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它们均呈相同的规律,曲线趋于一致,证实了半解析解的正确性.图10 弹性和拟弹性情况下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ig.10 Change in soil layer settlement with t ime under the elastic situation and the elastic s imulation situation参考文献:[1] BL IGHTG E.Strength and consol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soils [D]. England:University of London,1961.[2] SCOTTR F.Principles of soilmechanics[M].Bost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63.[3] BARDENL.Consolidation of compacted and unsaturatedclays[J].Geotechnique,1965,15(3):267-286.[4] FREDLUNDD G, HASAN J U.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 unsaturated soils[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1979,17(3):521-531.[5] FREDLUNDD G,RAHARDJOH. 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soil[M].New York:JohnW iley and Sons, 1993:224-226;525-578.[6] 杨代泉.非饱和土广义固结理论及其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南京:南京水科院,1990.[7] 陈正汉.非饱和土固结的混合物理论-数学模型、试验研究、边值问题[D].西安:陕西机械学院,1991.[8] CHENZ H,XIED Y,L IUZD.Consolidation theory of unsaturated soi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xture(Ⅰ) [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1993,14(2):137-150.[9] CHENZ H. Consolidation theory of unsaturated soi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xture(Ⅱ) [J].Ap plied Mathematics andMechanics:English Edition,1993,14 (8):721-733.[10] 沈珠江.非饱和土简化固结理论及其应用 [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3(4):1-6.[11] 殷宗泽.土工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350-364.[12] 陈宗基.固结及次时间效应的单向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1958,5(1):1-10.[13] 门福录.粘土固结与次时间效应单维问题的近似解[J].水利学报,1963(1):44-63.[14] 赵维柄.广义Voigt模型模拟的饱水土体一维固结理论及其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89,11(5):78-85.[15] 李冰河,谢康和,应宏伟,等.变荷载下软粘土非线性一维固结半解析解[J].岩土工程学报,1999,21(3):288-293.[16] 李冰河,谢康和,应宏伟,等.初始有效应力沿深度变化的非线性一维固结半解析解 [J].土木工程学报, 1999,32(6):47-52.[17] Q INA F,CHENG J,TANY W,et al.Analytical solution to one 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s[J].AppliedMathematics and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008,29(10):1329-1340.[18] KORNGA,KORNT M.Mathematical handbook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ings[M].New York:McGraw-Hill Inc,1968.[19] DURB INF. Numerical inversion of the Laplace transfor ms:an efficient improvement to Dubner and Abate’smethod[J].ComputJ,1974,17:371-376.。
综述饱和土体一维固结理论的研究_secret
综述饱和土体一维固结理论的研究太沙基(Terzaghi)于1925年首先建立了饱和土体的一维固结理论。
自此之后,岩土工程研究者们通过对其基本假定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使一维固结理论围绕其基本假定取得了诸多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一维线性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中假定地基土体是均质的,但事实上,天然地基往往是成层分布或者是非均质。
对于成层地基一维固结问题,Gray (1945)最早给出了瞬时加荷下双层地基固结解析解。
Abbott (1960)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多层地基的一维固结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
随后Schiffman (1970)对多层地基一维固结问题利用解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其解答并不完整且不易于应用。
陈根媛(1984)对多层地基的一维固结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栾茂田(1992)利用分离变量法获得了双层饱和土体一维固结超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表达。
Pyrah (1996)对具有相同固结系数不同压缩、渗透系数的双层地基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双层地基的固结性状。
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上研究大多没有对成层地基线性固结问题给出完整的解答,而且对实际中普遍存在的变荷载考虑甚少。
鉴于此,Lee等(1992)及谢康和等(1994,1995) 先后对变荷载作用下双层、多层地基的一维线性固结问题展开研究,得到了任意变荷载作用下双层地基、成层地基一维线性固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完整解析解,同时着重指出对于成层地基而言,按变形定义的平均固结度和按孔压定义的平均固结度不再相等,并根据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解析式分别给出了两种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解。
Zhu & Yin(1999)考虑实际中的单级加载,并认为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沿深度线性分布,得到了该工况下双层地基线性固结的解析解。
Schiffman & Gibson(1964)最早对单层非均质地基的一维固结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假定地基土体的渗透系数kv和体积压缩系数mv 分别是深度的多项式函数和指数函数,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法对瞬时加载条件下软土一维固结问题进行数值求解。
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固结特性对比
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固结特性对比
大家好,我组成员为王美、刘强强、刘柏江、周轩漾、卜思敏,我们小组的课题名称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固结特性对比。
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固结的基本定义:在荷载的作用下,土体中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导致土中孔隙水逐渐排出,随着时间的发展,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步消散,土体中有效应力逐步增大,直至超静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孔隙压力的消散过程称为固结。
太沙基(Terzaghi)提出的一维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标志着土力学学科的诞生。
他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一维固结理论。
非饱和土在土骨架形成的孔隙中同时含有气体和水,气体在压缩时会有部分溶解于水中,非饱和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比饱和土复杂得多。
固结是孔隙水压力转换为有效应力的过程
由于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其固结特性有着很大不同
土的单项固结模型:弹簧模拟土的固体颗粒骨架
桶里的水模拟孔隙中的水
水从活塞内的小孔排出模拟水在土中的渗流
(1)整个渗流固结过程中u和σ´都是在随时间t而不断变化.渗流固结过程的实质就是土中两种不同应力形态的转化过程。
(2)超静孔隙水压力,是由外荷载引起,超出静水位以上的那部分孔隙水压力。
它在固结过程中随时间不断变化,固结完成应等于零,饱和水土层中任意时刻的总孔隙水压力应是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之和。
(3)侧限条件下t=0时,饱和土体的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u0数值上就等于施加的外荷载强度σ(总应力).。
浅析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
浅析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摘要:本文介绍了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相关概念,阐述了饱和土与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指明今后固结理论研究中应继续注重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以促进固结理论研究的成熟和发展。
关键词:固结理论;饱和土;非饱和土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aturated soil and unsaturated soil consolidation theory related concep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aturated soil and unsaturated soil consolidation theory of the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pointing out the future study of consolidation theory should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differ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consolidation theory ma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consolidation theory; Saturated soil; Unsaturated soil1引言土体压缩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
根据有效应力变化的原理,在外荷载不变的条件下,随着途中超静水孔压的消散,有效应力将增加,土体将被不断压缩,直至达到稳定,这一过程称为固结。
简而言之,固结即各方向承受压力的土,随着孔隙水的排出产生的压缩现象。
饱和土的固结可视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土骨架有效应力相应增长的过程。
非饱和土的孔隙中同时含有气体和水,固结过程中,土中水和气会发生相互作用,非饱和土要涉及两种介质的渗透性,而且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受土的结构性影响相当显著[1]。
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
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理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中,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它主要是关于水文地质学中的流动问题。
通常,它们与无限大的渗流体系有关,它们有不同的类型,例如自由表面流、固定表面流和沉积物的运动。
1.1 引言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土基质吸力情况下,水文地质学中的流动问题,从而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水文地质学中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重点介绍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它们的形式和优化方法。
1.2 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是一个基本的水文地质学问题,它可以用来描述地表上水体的移动情况,以及不同土基质吸力情况下水体的运动。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二是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
不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即无限大的渗流体系,其原理是:根据守恒方程,水体会不断流失,直到水体速度变为零,这样就形成了1维平衡态。
此时,水体不再有任何变化。
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则是根据守恒方程,水体会不断流失,但由于有外部的水体流入或流出,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有限大小的渗流体系。
这样的情况下,水体会保持一定的速度,形成1维平衡态。
1.3 非饱和土基质吸力非饱和土基质吸力是一个重要的水文地质学问题,它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土基质吸力情况下水体的运动。
通常来说,当水体通过一个岩体时,由于岩体表面有一定的张力作用,会使水体减速或者减少速度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非饱和土基质吸力”。
1.4 解析解考虑源汇项的1维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基质吸力的解析解可以用来表征不同土基质吸力情况下水体的运动情况。
它们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土基质吸力情况下水体的速度分布、能量分布、能量密度分布等物理量,也可以用来优化水文地质学中相关问题。
非饱和土一维压缩试验及变形规律探讨
非饱和土一维压缩试验及变形规律探讨土工学是一门以土壤和岩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许多试验方法。
本文将探讨非饱和土的一维压缩试验及其变形规律。
一、实验原理一维压缩试验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试验方法,可用于评价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
该试验是通过施加竖向载荷来压缩土样,同时记录土体压缩变形的过程,得出土体的体积变化、应变和应力等与压缩过程相关的指标。
在试验中,非饱和土样进行一维压缩变形时,土体内部固相和孔隙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土体的力学性质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对于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步骤1.制备土样。
首先要选取相应的土壤样品,然后在实验室内进行制作,制作过程还需加入适量的水分。
2.测定原始状态参数。
对土样进行宏观力学参数测定,如土样所具有的体重和含水状态等。
3.施加一维压缩荷载。
制备好土样后,在试验设备中施加一维压缩荷载,并对土体的变形情况进行记录,得到一组压力-应变曲线。
4.测量湿度和干密度。
在不同压缩应变状态下测量土样的干密度和质量。
5.记录土湿度变化。
记录土样在一维压缩过程中的含水率和吸盘压力,以探索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
三、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可以得出非饱和土的压缩变形曲线图。
由压缩变形曲线可以看出,非饱和土的压缩变形呈现非线性,存在明显的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
具体地说,在低次微喷压力下,非饱和土存在明显的压缩变形,但变形量较小。
随着微喷压力的增加,土样内部的含水率逐渐降低,压缩变形逐渐明显。
截至最高施力位置,土样中的含水率已经很低,土体由原来的未饱和状态向饱和状态的方向转变。
四、结论非饱和土的一维压缩试验可有效评价其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
该试验的实验结果显示,非饱和土的压缩变形存在显著的非线性。
土样的变形量随着施力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对土样的含水率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更全面地掌握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
基于非Darcy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固结理论_FONT_
。其中,S. Hansbo[14]
2
分析模型
提出的关系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即
m (i≤i1 ) ci q q K (i i0 ) (i>i1 )
2.1 方程的推导
(1)
分析和 Terzaghi 一维固结理论一样的土层,即 设均质饱和黏土地基厚度为 H,顶面透水,底面不 透水且不可压缩(见图 1)。假定:(1) 该饱和黏土层 中的土粒和孔隙水不可压缩,且在自重作用下已经 完成固结;(2) 土层顶面受到一次骤然施加的无限 均布荷载 p0 作用,这样,该土层中附加应力图形可 取作矩形分布,且其 1 mi1
(2)
式(1)中:如令 m = 1,则 i0 = 0,c = K,该式可 退化为 Darcy 定律的表达形式;如忽略低速渗流的 非线性段或较高速渗流的直线段,该式则可退化为 刘忠玉等[16
~ 18]
[1]
或谢海澜等[15]在分析中所应用的非
第 28 卷 第 5 期 2009 年 5 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28 No.5 May,2009
基于非 Darcy 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固结理论
刘忠玉 1,孙丽云 2,乐金朝 2,马崇武 3
(1. 郑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 郑州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3. 东莞理工学院 建筑工程系,广东 东莞 523808)
对成因于 Q4, Q1, N2 时期的可塑至半胶
[13]
结状黏土、粉质黏土,齐 添等[12]对萧山黏土,以 及 Y. E. Deng 等 对成都黏土的试验都发现了相关
一维非饱和土固结简化计算的改进方法
一维非饱和土固结简化计算的改进方法
曹雪山;殷宗泽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
【年(卷),期】2009(26)10
【摘要】对于较高饱和度的非饱和土,通过将孔隙中水、气看作一种混合介质简化固结过程,提出了改进的计算方法。
考虑加荷初期,由水、气、土骨架共同承担荷载建立平衡方程,求得三者分担的应力和土体体积压缩量;固结过程中,将水和气看成混合的可压缩流体,建立混合流体的连续性方程,求解混合流体压力;同时考虑孔隙比和饱和度的变化,将孔隙水与混合流体的流量联系,建立改进的水连续性方程,求解水压力,进而求得气压力,吸力和土体的压缩量。
结果表明:一维非饱和土的加载及固结中孔隙水压、有效应力、体变及饱和度的变化合理,体变计算值接近于试验值,该方法正确。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道路工程;一维固结;混合流体;非饱和土;吸力
【作者】曹雪山;殷宗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6.1
【相关文献】
1.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 [J], 凌华;殷宗泽
2.非饱和土简化固结理论及其应用 [J], 沈珠江
3.非饱和土—维固结简化计算 [J], 杨代泉;沈珠江
4.非饱和土二维固结简化计算的研究 [J], 曹雪山;殷宗泽
5.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简化计算 [J], 殷宗泽;凌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的开题报告
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非饱和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体,其水分状态对土体的长期变形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非饱和土的固结行为比饱和土更加复杂,需要通过对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固结机理,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2.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以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非饱和土一维固结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2)对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解析解;(3)通过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验证,求解数值解;(4)通过对比分析解析解和数值解,深入探究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本质特征。
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为:(1)建立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数学模型;(2)推导出解析解,探究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本质特征;(3)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解析解的准确度和可靠性;(4)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1)数学模型建立:考虑非饱和土中各项同性与各向异性的特性,基于Darcy定律、Bishop模型等经典土力学理论,建立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数学模型。
(2)解析解的推导:将建立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通过分析常微分方程特征方程及稳态分析,推导出其解析解。
(3)数值模拟求解:采用数值方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验证解析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处理与分析:基于所得到的解析解和数值解进行比较分析,深入了解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特点,总结研究成果,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深入探究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解析解,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解析解,总结非饱和土固结的本质特征,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源。
在工程领域,非饱和土常常遇到,解决了非饱和土固结问题,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布局。
此外,在科学领域,研究非饱和土的固结理论,将进一步完善土力学的理论框架,推进土力学的发展进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饱 和 非饱 和 土 一 维 固 结解 析 解 及 其 应 用 度
金 良跃’ ,王喜 时。 ,李春 贵。 。魏海 云 ( .台州 市水 利局 ,浙江 台州 3 80 ; 1 10 0
2 .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集 团有限公司,浙江
3 .浙 江省水 利 河 口研 究 院 ,浙 江
杭州 30 5 ; 10 1
ce i in d d an g o s l a o h r ceit s o e u s tr t o i i h s tr t e re, a ela t df rn e o f ce t n a ri a e c noi t n c a a tr i t n a ae s i w t hs au ae d ge di sc f h u d l h d s w l s i iee c s
A s rc : T e u s trtd s i i ig au a d d g e xs nt ec mp ce o w t I s b t t h n au ae o a lw t hh h s t t e re eit re si h o a t s i i l hwa r o tn o f ce t nd ms d l h i t —c n e t e in i a e c f i o a mb n me t .G s o s p a e i e u str t i w t g auae e r e i i e p r ae il y te fr f rr d e a k ns a e u h s n t n au ae s l i h h st rt d ge n t o e w tr o h d o hi d s h man y b omo h doe i b b lsa dIo e i t w tr i l e u l .I te u s trtds i w t i s tr t e rei wo—p a es f w ih sd a u be r n n v 8w l ae mu t o y f n a ae o l hh l s n a s h u i a ae d g e st u d h s o hc t C b o a t d te c mp e s i t f w tr a d g s mitr s c n iee n a e c mp ce a h o r si h y o ae n a xu e i o s rd,te d an g o s l a in e u t n o e d n b d h ria e c noi t q a o f tn o d to  ̄ t tc s l in fu a u atd - i n in o s f a i n i ] i out y o o ns t r e
sfw Ⅱ i l au aind ge n sue o il g tr t erea d i s t h ls o t
2 hj n o yr l tcCnt co ru o d ,H nzo 10 1 h ; .Z eagN .1H d e ci os ut nGopC .h . aghu305 ,C i i o er ri a n 3 hjn steo yruc & Eta ,H nzo 100 h a .Z eagI tu f dal s i ni t H i s r u y aghu302 ,C i ; n 4 bj n uneunE g er gC nuig o t. .Z i gG agha ni e n osln .Ld ,H e a n i t C u3(} ,C i ) 1 2 K 0 h a n
高饱和度非饱和土的排水 固结特性及其与饱和土 的区别 ,分析 了初始饱 和度和 初始荷 载对 高饱 和度 非饱 和土 固
结特性及其瞬时压缩沉降量的影响。 关键词 :非饱和土 ;饱 和度;压缩性 ;孔压 系数 ;固结
中图 分 类 号 :Y 4 U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X(08 0.090 0 871 20 )503-5
杭 州 302 ; 10 0
4 .浙 江广 川工程 咨 询有 限公 司,浙江
杭 州 3 02 ) 10 0
摘
要 :高饱和度非饱和土存在于大坝 ( 或路堤 )高含 水率 的压 实土。高饱 和度 非饱 和土 中气相 主要 以封
闭气泡形式存于孔 隙水 中 ,并随水一起流动 。假设 高饱 和度非饱 和土为具 有可 压缩流 体的两 相土 ,考虑水 气混 合物的压缩性 ,建立高饱和度非饱 和土排水 固结方程 ,获得一维解析解 。研究 了高饱和度 非饱和土 的孔 压系数 、
维普资讯
第 5期
总 第 19期 5
浙 江 水 利 科 技
Z e a gH d t h i hj n y r e n s i oe c
No. 5 Toa tlNo. 1 9 5
20 0 8年 9月
S pe e 0 8 e tmb r2 0
u s trt o t g a r td d g e al e e tbi e ,S n n a ae si w h h h st ae e re C l b s l h u d li i u a sd O o e—dme in l ̄ lt l t n i gv n h r rs ue i n oa s yi s ui ie .T e p e pe s r eo o s o
J i gy e ,WA G X . ,L h n g 3 I La -u ’ N n N i s I u - n ,WE a y n C i I iu4 H —
( .T i o trC nevny B ra ,T i o 10 0,C ia 1 az uWa o sra c ue u az u3 8 0 h e h 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