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七章 《曹遇与北京人》讲义-教学文档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备课资料-word文档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备课资料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教学目标】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2.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3.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教学设想一、启发学生认识《北京人》的独特性比如,与本教材所选的其他剧目相比,《北京人》的舞台指示对于物质环境的设计与描述是最详尽的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戏剧对于戏剧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都非常简洁到了易卜生、契诃夫的戏剧里,舞台指示对于环境的描写开始花较多的笔墨,但《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不仅在篇幅上超过了它的戏剧先辈,而且对于音响效果的诗意营造,也是前无古人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第三幕第一景愫方与曾瑞贞的那一大段精彩戏剧对白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段戏一直是在一个特殊的音响背景下进行的──“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从曹禺写出的富于情感色彩与诗意情调的舞台指示里,让同学们感受到曹禺的诗化戏剧的美质,同时也感受到《北京人》的独特戏剧风格二、曹禺的上演最多、也最为人知的剧作是《雷雨》,可以让同学把《北京人》与《雷雨》作一番比较剧作者在《北京人》中已经不像在《雷雨》里那样刻意地追求戏剧场景的险峻与浓烈了;再联系曹禺在谈《北京人》时也暗示过的“契诃夫影响”,把《北京人》与契诃夫的《三姐妹》也作一番对照,理解为什么人们乐于把这两部剧作相提并论,而且认为曹禺的借鉴是创造性的借鉴,诚如曹禺自己所说:“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三、《北京人》的独特性还表现在愫方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上研究者们都认为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个女性形象然而,这个人物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她性格上有逆来顺受的软弱性,不过曹禺把这种“软弱性”又表现为人性的至善今天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愫方的这种分明经受过封建家庭束缚的性格呢?这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又如,该如何评价愫方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对曾瑞贞的那段由衷的倾诉:“他(即曾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但终归要让学生们相信:愫方最后的毅然与瑞贞一起出走是可信的,愫方这个近于理想主义的女性形象是可信、可亲、可敬的赏析举隅一、《北京人》的喜剧底蕴在戏剧评论界,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以为《北京人》是一出“凭吊往昔”的悲剧曹禺却用明确的语言说明他写的是一出礼赞青春的喜剧他说:“有人曾说《北京人》是作者唱出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缠绵悱恻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唱的一首天鹅之歌这些说法我都不同意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我觉得喜剧是多种多样的……我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曹禺认为喜剧有多种样式有莫里哀的喜剧样式,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样式曹禺把《北京人》的喜剧性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相提并论,他说:“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正如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一样,《罗》剧中不少人死了,但却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所以是喜剧”因此,要理解《北京人》的喜剧性,主要并不是着眼于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应该着眼于全剧的“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的精神升华我们要认清貌似悲剧的喜剧底蕴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曾霆毕竟也是个品性不错的男孩儿呀),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的喜剧性底蕴,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尽管《北京人》的调子有些忧郁,但曹禺说这种忧郁的调子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感觉”,并不影响整个剧本蕴含的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曹禺对于《北京人》是个喜剧这一观点的坚持,有助于我们找准对这个剧本思想意蕴作整体把握的角度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毋宁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因此,《北京人》里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是淡淡的欣喜,是深蕴的乐观主义二、《北京人》中的新人形象《北京人》的乐观主义的高潮是瑞贞与愫方的最终离家出走,这对应着全剧的最后一句舞台指示──“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她们乘火车上哪儿去了呢?曹禺后来说:“我清楚地懂得她们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延安但是,我没有点明”这就是《北京人》中的新人的形象高度瑞贞是最早觉悟的她受的是新式教育,容易接近革命思潮在戏开幕之后,她已经下定了走出这个封建家庭的决心她的戏剧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说愫方与她一起出走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在这个形象里注入了他的极大的精力与情感(曹禺承认在愫方的形象里有他妻子方瑞的影子)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哀静’苍白的脸上恍若一片明静的秋水,里面莹然可见清深藻丽的河床,她的心灵是深深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在心地坦白人的眼前那丰富的宝藏也坦白无余地流露出来,从不加一点修饰她时常幽郁地望着天,诗画驱不走眼底的沉滞像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谁也猜不着她心底压抑着多少苦痛与哀怨……她温厚而慷慨,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然而她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仅仅用“善良”二字来形容愫方的好心肠还不够,至少要在“善良”前面加个“太”字她太善良了,以至于会这样真情投入地去爱那个不成器的曾文清,会那样逆来顺受地去照拂那个虚伪而暴戾的曾皓,这些我们不一定能认同的愫方的行为,却又是她那真诚忘我与以德报怨的美德的一个反映,她的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地方反倒显示她的博大因此,《北京人》一剧导演蔡骧当年在对愫方作形象分析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你不能不承认,即使你不同意她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而曹禺说得更明确:“人都说愫方傻,她怎么能爱上文清这个‘废物’?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是她忘记了自己”然而,美丽善良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真理的阳光的愫方终于也觉醒了,而愫方的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三、关于诗化戏剧如果把《北京人》与《雷雨》《日出》等剧相比较,评论者们都会指出,《北京人》有更高的文学性曹禺在谈论《北京人》的时候,说了一句很值得注意的话:“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我的理解是曹禺在这里说到了戏剧的诗化的可能《北京人》第一幕里北京猿人黑影的出现就是一个曹禺自己提及的实例:“曹禺同志谈到古人论诗,说诗有‘赋、比、兴’就《北京人》里猿人的黑影出现的情节论,这种安排就好比是起了诗中的‘兴’的作用”《北京人》中有不少具体的、具象的东西是可以为抽象提供可能的,从剧本开头的“鸽哨声”到剧本结尾的“火车汽笛声”,这里蕴含着接近于诗的象征意味而《北京人》中最令人难忘的音响效果当是第三幕第一景的“号声”请看曹禺是如何在舞台指示里对它形容的:“在苍茫的尘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这来自遥远,孤独的角声,打在人的心坎上说不出的熨帖而又凄凉,像一个多情的幽灵独自追念着那不可唤回的渺若烟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伤,那样充满了怨望和依恋,在薄塞的空气中不住地振抖”就是在这“像一个多情的幽灵”般的“号声”的声响背景下,曾瑞贞和愫方进行了心贴心的交谈──愫方……(忽然扬头,望着外面)你听,这远远吹的是什么?曾瑞贞(看出她不肯再谈下去)城墙边上吹的号愫方(眼里涌出了泪光)是啊,听着是凄凉啊!(猛然热烈地抓着瑞贞的手,低声)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抚摸自己的胸)这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来了一样(兴奋地)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感动地流下泪)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这一场戏是《北京人》里的华彩乐章和《雷雨》不同,《北京人》里最动人的戏剧场景,不是剑拔弩张的激烈冲突性场景,而是表现经过心灵碰撞之后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的抒情性场景而决定着《北京人》的诗情基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曹禺塑造的愫方这个永远向往着美的女性形象所以蔡骧导演有理由说:“如果《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北京人》是一出有点儿“契诃夫味道”的戏契诃夫戏剧给予曹禺的启发是,戏不必写得那样“张牙舞爪”,戏可以在平易中见深邃;戏不必写得那么“像戏”,戏可以散文化而曹禺的《北京人》,在做戏剧“散文化”的尝试中,达到了诗的境界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一、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曹禺在《北京人》第二幕中,通过人类学家袁任敢的一段台词,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曹禺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题旨: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二、对《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中的音响效果作一番梳理,探寻一下它们的含义,比如,指出哪一些是属于生活气氛的烘托,哪一些是属于诗意的象征,哪一些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等等第二幕开头那段舞台指示里“漫长的叫卖声”当属生活气氛的烘托,曾霆诵读“秋声赋”的声音和深巷传来的“木梆打更的声音”颇具诗意,而“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便分明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了但《北京人》里最有名的一个音响效果出现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室内一切渐渐隐入在昏暗的暮色里,乌鸦在窗外屋檐上叫两声又飞走了在瑞贞说话的当儿,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这个一直延伸到闭幕的号声,既是生活气氛的烘托,又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而且不失为一种诗意的象征三、《北京人》公认是曹禺一出颇有点契诃夫戏剧味道的戏试着对照契诃夫《三姐妹》第四幕和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的相关段落,体会曹禺所追求的“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诗化戏剧的妙处曹禺在契诃夫的《三姐妹》里,体悟到了“秋天的忧郁”《北京人》里的时令也在秋天,其中也有“秋天的忧郁”特别是从第三幕“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的舞台指示开始,到愫方与曾瑞贞的最后出走,剧情的悲喜剧因素的交织,达到了诗意盎然的程度──就如愫方说的:“听着是凄凉啊!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愫方对于曾文清的幻灭(所谓“天塌了”),从绝望中生发出新的希望戏里没有什么特别张扬的情绪表达,但读者与观众分别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精神升华四、有戏剧表演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北京人》里选一些可供诵读的台词,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比如,男同学不妨带感情地诵读一下人类学家袁任敢的那一段关于“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的台词;女同学则可以尝试着两人一组诵读第三幕中愫方和瑞贞的那段在“号声”伴奏下的抒情对白学生可自主进行参考资料一、曹禺谈《北京人》创作总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但是,它又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那个样子去写创作也是复杂的,这其中有着许多似乎说不清楚的因素在起作用当你写作的时候,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那些生活的印象,人物、场景、细节等等都汇入你的脑海之中,在化合,在融铸,在变化,是在创造新的形象、新的场景、新的意境我写《北京人》时,记忆不仅把我带到我的青年时代,而且带回到我的孩提时代那是非常奇怪的,不知怎么回事,那些童年的记忆就闯入我的构思之中譬如第三幕,愫方和瑞贞谈着知心话,在瑞贞说话的时候由远远城墙上断续传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我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印象是有生活根据的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到宣化任镇守使我一个人非常寂寞,就常常走到城墙上坐着,经常听到那种单调的却又是非常凄凉的号声偌大的宣化城,我一个小孩子,知道自己没有了亲生的母亲,心情是十分悲凉的听到那号声似乎是在呜咽,在哭泣号声引起的是伤痛,是心灵的寂寞和孤独我写这一幕时,这种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便进入形象思维之中,化入这场戏的意境和氛围之中它当然和我童年的生活有联系,但又不是我那时生活印象和感受的简单重现人们总爱问我,你剧中的人物是写的某某人吧?碰到这种发问,我总是不以为然我常说,我十分熟悉我剧中的人物,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写的就是生活中熟悉的某个人《北京人》中的曾皓这个人物,就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曾皓毕竟不是我父亲的再现我对我的父亲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我爱他,也恨他,又怜悯他他是很疼爱我的,他盼着我出国留学那时,家境逐渐欠佳,他就对我说:“为了你留学,我再出去奔一奔,赚点钱!”曾皓的台词也有类似的话,就是从我父亲那里借来的还有,曾皓发现文清还偷着抽大烟,于是便跪在文清面前,求他不要再抽了这个细节也取自我的父亲我父亲这个人总是望子成龙,他看我的大哥不争气,便恨他我大哥也抽鸦片烟有一次,我父亲对我说,“你哥哥又抽大烟了,我就给他跪下,求他!”像这些,我就说曾皓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是,我的家和曾家不大一样,我的父亲也和曾皓不一样曾家这个封建官宦的世家,曾经是炫耀几代、气象轩豁的望族,而如今却是家道衰微,内里蛀空,徒有其表了这个家庭,我是有生活依据的我认识这样一个家庭,它的老主人就颇有曾皓的遗老之风,原先在北平也是颇有名气的官宦人家,现在败下来了,手中还有点钱,便还摆着阔绰的架势,每天去中山公园吃茶聊天他家少爷、姑娘不少,外表看上去,都是知书明礼的,一到夜晚,少爷们就把家里的东西偷出去卖曾家的往宅,小花厅的格局,诸如装饰摆设,都和我认识的这一家有点关联,但是,又不全是这一家的《北京人》中的北平的秋天景象和生活习俗,我是根据剧情费了些思索的像白鸽的哨响,还有奶妈送给文清的鸽子,北京胡同里的水车的“吱妞妞”的声音,剃头师傅打着“唤头”的声响,我有的用来作为渲染刻画典型环境,有的就融入人物的创造至于思懿、愫方、文彩、瑞贞这些妇女形象,我记得曾经同你谈过,我很熟悉她们特别是像愫方这样秉性高洁的女性,她们不仅引起我的同情,而且使我打内心里尊敬她们中国妇女中那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我是愿意用最美好的言词来赞美她们的,我觉得她们的内心世界太美了说到这里,还可以插入一段故事大概是1957年,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演《北京人》,周总理去看戏了散场后,他请剧团把第三场“天塌了”那场戏重演一遍总理看完后就问导演说,台词中“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句,是不是新给愫方加的?导演说,原来的本子上就有总理说,那就好在那黑暗的年代里,我就是这样理解愫方这些妇女的,我没有夸张人都说愫方傻,她怎么能爱上文清这个“废物”?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是她忘记了自己只有“天塌了”,她才能改变她的看法她跟着瑞贞走了,毅然决然地走了,的确是“天塌了”她总是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的,离开这个家,也说明她对美好的前途的憧憬和追求思懿这个人是招人恨的;她的性格虽然奸险,她也有她的难处她为人惹人嫌恶,但这个“家”是她支撑着生活的感受终于化为舞台形象,或者写到剧本里,是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过滤、透视,经过蒸腾,或是说是发酵才能实现的这里,既有思想的,也有感情的、心理的因素在《北京人》中,我不只一次提到耗子我为什么会写耗子?曾皓老是把儿孙比作耗子:“活着要儿孙干什么哟,要这群像耗子似的儿孙干什么哟!”我在北方生活,也看到过耗子,印象不深抗战期间到了四川江安,江安的耗子好大哟,耗子成了灾我准备写历史剧《三人行》,把搜集来的资料放到抽屉里,想不到资料与一部分稿子被耗子啃啮成了碎片,那是费了不少心思得来的有一次,耗子竟然钻到我的棉袍子里,吓了我一跳因之,我就对耗子格外憎恶吴祖光同志为此曾写过一篇《鼠祟》,他说的是实情但是,一旦我把耗子写入《北京人》里,就不是我那时对耗子的憎恶所能概括的了,可以说,是那时对耗子的认识,对耗子的厌恶的一种延伸、升华它含蓄着更多的东西,但又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你说耗子是象征什么隐喻什么,说什么都可以,那就任凭群众去联想了,也任凭评论家去分析了我写的时候,倒没有想得那么多我总觉得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在这个戏里,瑞贞觉悟了,愫方也觉醒了,我清楚地懂得她们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延安但是,我没有点明她们由袁任敢带到了天津,检查很严,又是在日本占领的地区这样写,不但要写到日本侵略军,当然把抗战也要连上了这么一个写法,戏就走了“神”,古老的感觉出不来,非抽掉不可这个戏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时期,但不能那样写,一写出那些具体的东西,这个戏的味道就不同了这点,我和有些人的主张是不大一样的现实主义当然要写时代,但不一定把那个时代的事都写进去写对时代的感觉,我很佩服我的师辈茅盾先生,时代感写得很准确,政治是个什么情况,经济是个什么情况,都写进去了这个戏是在四川江安写的,写的是北平要明写,袁任敢带瑞贞走,他是有路子的,他自己可能就是共产党人,或者是靠近党的人士,他装傻就是了甚至连江泰也知道瑞贞是接近共产党或进步人士的我不能这样写,我也不愿意这样写,更不能把这些都写个透底如果这样,我就觉得这样的戏失去了神韵说得明白些,戏就变了味,就丝毫没有个捉摸劲儿,也就没有“戏”了说到底,我的体会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子,并不是说都按现实的样子去画去抄我还是那句话,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北京人》里的瑞贞去的是延安,我没有指明但在我的剧本前面,我引了唐朝诗人王勃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隐喻共产党的朋友们的那时,我已经见过周恩来同志了,他不单是作为一个长我一辈的南开学长,更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来关心一个年青作者的从政治上指点着前进的方向,生活上也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国立剧专也有党的支部,当然是不公开的我知道谁是共产党员,我不说,我心中明白我的学生方琯德、梅朵等都是党员,他们每天都到我家里来从他们身上我受到启示和鼓舞,他们同我讨论着我的作品,那么坦诚那么友爱我总是怀念江安那些十分清苦但却充满令人温暖的师生情谊的生活我家的房东,他的大儿子和大儿媳,都是共产党人,都是我家里的常客我就生活在这些共产党人身边可以说,写《北京人》是党影响着我我曾说过,我喜爱契诃夫的戏剧,受过契诃夫的影响《日出》还不能说有契诃夫的影响,《北京人》是否有点味道呢?不敢说但我还是我契诃夫那种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戏剧艺术,确曾使我叹服像他的《三姐妹》,每次读了都使我感动在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我看过演出,更迷恋着他的艺术但是,只能说是受点影响我以为学某某艺术家,学是学不像的契诃夫的戏剧,中国是演不出来的,就是演得出,也没有很多人看,学外国人的好的东西,是不知不觉的,是经过消化的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我说《北京人》受点影响,但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写作时,也没想到我是在学习那位大师(选自《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二、《北京人》导演杂记(蔡骧)一“诗”与“戏”我极爱《北京人》,认定这出戏是剧作家曹禺最成熟的作品1941年夏,当我终于得到排演机会,兴致勃勃地去向曹禺师请求同意时,他却劝我放弃这个打算他说《北京人》是出“关门戏”《北京人》是出“关门戏”?!──我觉得不太有把握了但我仍然坚持要排,老师扭不过我,只好同意此后几天我不断思索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后果,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曹禺师的。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曹禺与《北京人》教学课件(53张)-(高二)nwqwwM
曹禺天津故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曹禺公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湖北武汉曹禺纪念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剧情介绍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 平。剧幕开始时为中秋之日, 天空湛蓝,鸽 哨声断断续续地飘进曾家的花厅,透过养心斋, 可望到窗外的枝枝翠竹。这个摇摇欲坠的 封建大家,虽看上去显得 很衰微,不过满堂的红木 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陈 设,却又显示出曾盛极一 时的不凡气度。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 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 的关系。
一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耘一分收获
过程与方法:
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 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 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 本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而在这个家里,更为可怜的却是愫芳姑娘。 自来到曾家,岁月悠忽,转眼已是三十岁的人了, 但却很少有人为她的前途想一想,只有偶尔在与 文清谈诗论画中,才稍许得到些慰藉。虽然大奶 奶对此常投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讥讽,可愫芳却有 着一种寄人篱下而养成的惊人耐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大奶奶的儿媳瑞贞,从十六岁起便糊里糊涂 地被人送进了这个封建的樊笼,夫妻之间视为路 人。她既不愿逢场作戏,也不屑于用献媚来讨好 婆婆,因而常常遭受婆婆的辱骂,在这样一个家 里,行将就木的老太爷曾皓,虽然诅咒思懿的阴 险,怨恨文清的无能,但他却终救不了这个家, 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守在那口已反复漆了十五年的 寿木,然而因无力偿债,就连这样一口棺材也终 被隔壁的大户“争抢”了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知识链接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教材背景《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一个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城市中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故事。
该剧于1931年首次上演,是中国话剧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作品之一,也是曹禺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教材内容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戏剧文化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
学习目标•理解曹禺的创作思路以及背景;•辨析戏剧传统与现代的不同之处;•了解《北京人》的情节、人物及其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提高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戏剧中角色的理解。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北京人》,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做以下准备工作:1.讲解北平的历史文化背景。
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个基本了解,与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产生联系。
2.介绍曹禺的创作背景和戏剧思想,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了解一些现代戏剧的特点,与传统戏剧进行对比。
课堂活动活动一:剧情介绍教师首先讲述《北京人》的大致情节,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故事主要的背景和故事脉络。
活动二:人物分析教师让学生围绕主要人物进行小组讨论:这些人物的性格、行为特征以及所处社会阶层的背景和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剧中对话、行动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活动三:戏剧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教师给学生讲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现代两种戏剧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通过《北京人》中的一些特点来探讨传统和现代戏剧的区别,同时,与此进行类比,学生可以通过现今戏剧文化了解当代戏剧的特点。
活动四:台词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心情和行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影视剧中的戏剧体验:让学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紧凑的台词来朗读。
活动五:心理剖析为了加深学生对《北京人》中人物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心理剖析:让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发生过程中人物的想法、动机以及情感变化。
活动六:聚焦讨论结束学习之前,为了加强学生的讨论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聚焦于戏剧的某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可以对不同的戏剧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第7单元曹禺与《北京人》(最新编辑)
课件在线
10
四、曹禺代表作:生命三部曲
• 《雷雨》:挣扎与残酷 • 《日出》:倦怠与飞翔 • 《原野》:爱与复仇
《雷雨》
《日出》
课件在线 《原野》
11
五、曹禺创作三阶段
• 第一阶段:从《雷雨》到《原野》
特点: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事件非生 活中常有(戏剧化的戏剧)
•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 获《大公报》文艺奖。
• 1936年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 校,写作剧作《原野》。
• 抗战后,随校迁往四川,写 《北京人》等作品。
• 曹禺的出现,标志中国话剧的 成熟。
课件在线
9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 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
• 第二阶段:从《全民总动员》到《桥》
特点:现实性增强,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 (生活化的戏剧)
• 第三阶段: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
特点: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性增强,艺术性有所下降
《王课件昭在君线 》
12
六、《北京人》的戏剧结构
课件在线
13
• 第一幕:人物命运遭际、性格特点
“北平曾家旧宅”场景——巨大阴影的笼罩 曾文清:几乎无事的人生;软弱的个性;精神瘫痪
课件在线
6
三、曹禺:1910 — 1996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祖籍湖北,1910年生于天 津。“曹禺”是1926年发 表小说时初次使用的笔名。
课件在线
7
• 看戏 • 演戏 • 读戏 • 写戏
课件在线
8
• 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 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 。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_曹禺与《北京人》(共33张ppt课件)-(高二)nwqwwq
九、《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 生活化的戏剧:
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的转 化
开始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进行开掘, 使普通人有精神世界被关注并得到升华。与此同时,戏 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人物的性格和复 杂的心理,都在十分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演进着,而深刻 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就潜藏在其中。
• 参照阅读老舍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从文化反思视角比较二者 异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原野》中,“原始的蛮性的世界”。 在仇虎、金子、焦母这些人物之间, 爱与恨、欲望与复仇,都是如此强悍、 热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契诃夫——
(1)挫折和妥协(人物命运):人物 都盼望快乐,也希望过充实有用的 生活,但总是受挫于环境和本身的 性格
(2)”生活中的切片” (戏剧艺 术):剧中既一般都沒有形成戏剧 动机的因,也沒有磅礡的史诗故事, 只呈现生活中本來的面貌。简单的 情节都只像是全剧的一个背景,都 被掩蔽在不易理清的人物关系中, 但這些简单的情节都有助于整体效 果的砌造,总给人真实和自然的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曾文清——
(1)曾家第二代“北京人” (2)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 的潇洒飘逸 (3)长期生活其间的封建文化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 精致优雅的生活磨掉了飞翔的能力 (4)“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 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 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有空壳’” (5)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比较
• 中国传统戏剧:
•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
中国戏曲的“程式性” 话剧表演的“生活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曹禺的生平背景和代表作品2.了解《北京人》的创作背景、主题及其在汉语剧的地位3.通过分析《北京人》的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认识和审美素养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动活泼地讲解曹禺的生平、作品及《北京人》的创作背景、主题2.教学难点:解析《北京人》的艺术价值,对学生成长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三、教学内容安排1. 授课内容1.曹禺的生平与代表作品;2.《北京人》在国内外戏剧史上的地位及创作背景;3.《北京人》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戏剧要素分析;4.《北京人》对现实生活的揭示及对现实人性的关照。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做一个小活动:由学生自由发挥想一些关于戏剧的词语,放在大屏幕上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讲解戏剧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讲解曹禺与《北京人》(40分钟)讲解曹禺的生平与代表作品,重点是《雷雨》和《日出》;接着讲解《北京人》背景与主题,要求学生阅读剧本,思考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言行背景,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作分析。
第三步:分析剧本要素(30分钟)教师介绍《北京人》的情节、人物和语言要素,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场景的表现手法、人物的代表性、语言与角色的关系等等。
第四步:小组研讨和合作演出(40分钟)要求学生自由组成4人小组,分别选择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单独或合作选做)。
在时间给定的30分钟内,研究剧本、讨论剧情、分配角色、排练,并在班级前进行小组演出。
第五步:剧本鉴赏(30分钟)在小组演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对各个小组演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阅读《北京人》全文,思考主题和思想,写出你的感想和体会;2.搜集曹禺的相关资料,制作PPT,了解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演出中角色分配、表演、台词掌握的情况;2.对学生的答题、演出评价等综合评估。
【精选】曹禺-北京人讲义PPT课件
二、主题思想
《北京人》相比曹禺之前的“生命三部曲”——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渲染 出了另一种氛围,另一番情调,“没有‘雷雨’前的 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炫目,‘原野’似的阴森、 恐怖。”,《北京人》着意营造的是日常生活的 “快乐和安闲”。对于《北京人》主题的论说,历 来最普遍的看法是:通过“昨日”北京人、“今日” 北京人和原始北京人的比较,揭示出代表新生力量 的“今日”北京人,必将代替代表封建衰败势力的 “昨日”北京人的历史发展趋势。
曹禺在第二幕中,通过袁任敢的一段台词, 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 喊,不怕死,也不怕生。……”曹禺用五十 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 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 题再旨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 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 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 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 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2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 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字词乐园
点击“笔顺视频”,跟我 一起进行笔顺学习吧!
笔顺视频
字词乐园
会认字
miào
妙 组词:美妙 妙计 妙不可言
zòu
奏 组词:演奏 伴奏 先斩后奏
ní
呢 组词:呢喃细语 毛呢
字词乐园
会认字
nán
喃 组词:呢喃 喃喃自语
曹禺与《北京人》教学设计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曹禺与《北京人》【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台词感知戏剧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
2.赏析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风格。
3.理解标题“北京人”的涵义,并分析曹禺心目中的“北京人”的形象意义。
【教学重难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
2、赏析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风格。
【鉴赏方法】1、细读、精读、研读2、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20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曹禺,有人说他之于中国的影响则相当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易卜生之于挪威,契诃夫之于俄国。
首先让我们通过短片来认识他!(曹禺简介视频)二、作者生平与创作1、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
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2、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3、1934年,发表成名作《雷雨》。
1936年发表剧作《日出》,1937年发表剧作《原野》。
抗战时发表剧作《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发表剧作《胆剑篇》、《王昭君》等。
4、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明确:为了方便记忆,曾经有人把曹禺最具影响的四部作品编成了一句俗语:雷雨后,北京人站在原野上看日出!三、整体感知《北京人》是曹禺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业内被专家认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
让我们通过1957年北京人艺演出的《北京人》剧照来回顾剧中的人物关系。
(图片展示)【明确】: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
曹禺与《北京人》说课稿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说课曹禺与《北京人》——赏析“诗化戏剧”的艺术特色一、说教材喜欢看电视,喜欢咀嚼台词。
作为湖北老乡,作为曹禺的粉丝,我选择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的《曹禺与<北京人>》为上课内容。
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
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
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
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
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
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
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北京人》全剧分为三幕,课文选择是第二幕节选部分和第三幕第一景的内容,相对来说,故事情节不够完整,需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剧情知识。
“诗化戏剧”是曹禺的艺术追求,在《北京人》里体现充分。
《北京人》写于抗战时期,被曹禺认为是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当时也被业界专家认为是曹禺最好的一部作品。
和本教材的其他剧作相比,《北京人》的舞台指示是最为丰富和详尽的,不仅超过了其他剧目,而且对于舞台声音的诗意营造也是非常独到的。
他为人物的上场和表演创设了具有感情色彩与诗意情调的舞台,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一样的美质。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7单元-曹禺与《北京人》ppt课件(33页)
十一、曹禺话剧的艺术特征
• 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1)强烈的抒情性; 《雷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原野》——“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
(2)人与人之间心理抗衡形成的持久张力; 如《北京人》《家》,情感的激流虽转入地下,
但依然如岩浆运行
• 象征性意象与诗意特征
(1)以场景、道具等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 中曾皓的棺材等;
(2)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中的机器匠;《雷雨》中的繁漪
(3)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 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既是
实存之 物,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
十二、曹禺与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 戏剧冲突:外部冲突 与人物内心冲突的对 应
• 戏剧语言:动作性与 抒情性
• 拓展悲剧文学的表现 领域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中 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 家,字梦得,洛阳(今河 南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 及第,登博学宏词科。 开成元年(836),任太子 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 元年(841),加检校礼部 尚书衔。也称刘宾客、 刘尚书。临终前撰《子 刘子自传》。
(3)长期生活其间的封建文化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 精致优雅的生活磨掉了飞翔的能力
(4)“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 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 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有空壳’”
(5)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 愫芳——
(1)理想中的“北京人” (2)沉默忧伤、处处忍让 (3)逆来顺受外观之下的坚毅和勇敢和善良 (4)作者的审美理想 (5)最后的出走: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
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
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作品《北京人》。
二、作者及其作品《北京人》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曹禺_北京人讲义共25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曹禺_北京人讲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人才能 所向披 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曹禺与 北京人课件2
• 爱上一支空谷幽兰,却只敢停留在相对无言中获取 慰藉,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出走后又沮丧归来, 以至吞食鸦片自杀。 • “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 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 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 壳。’” • 他认识了“自我”,对自己,对封建家庭生活已经 厌弃与绝望。
• 曾文清的悲剧——个人悲剧、社会悲剧
• 正是由于沉闷家庭的影响,他终日以抽鸦片烟打发 那无聊的日日夜夜。他憎恨这个家,他想振飞,可是 他走出没多久,就象他父亲所料到的一样,还是回来 了。事实上,他已经飞不出去了,也飞不起来了。多 年的封建思想的教育和他手无缚鸡之力的体格使 他只能又重新回到了这沉闷的家。愫芳对他的希 望彻底破灭了,当愫芳终于悟出道理决然离开这个 家的时候,曾文清的一线希望也就随之破灭,在人生 旅途的一半他吞食鸦片,结束短暂的一生。他的灰 色的生命没有发出一丝炫人的火花,就黯然窒息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曹禺刻画了三类“北京人”:
1、以袁任敢和他的卡车司机为代表的“远古” 北京人:敢爱敢恨,敢想敢做 2、以曾文清为代表的曾家人是“现实”北京 人:精神贫瘠,畏头畏尾
3、以愫方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 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
五、《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 北京人具有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风 格,于朴实中见深邃 • 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腻、精致 • 全剧自始至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意 味,使用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物 象
《北京人》
• • • • • • • • • • • • 主要人物 曾皓——老太爷 曾文清——长子 曾思懿——长媳 曾文彩——女儿 江泰——女婿 曾霆——孙子 曾瑞贞——孙媳 愫方——姨侄女 袁任敢——人类学学者 袁圆——袁的女儿 张顺——曾家的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课时详解课时1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了解曹禺的生平与创作吗?2.你知道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吗?3.你了解曹禺戏剧的风格特点吗?4.你知道《北京人》的剧情梗概吗?5.你诵读课文节选的《北京人》第二幕和第三幕第一景了吗?了解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了吗?课前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前戏剧线索《北京人》描写的曾公馆,是一个封建世家。
这出戏通过三条线索来揭示曾公馆必然崩溃的命运。
一是曾公馆的经济破产。
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家门第,到曾皓手中已无力守成,连曾皓的棺材也被暴发户杜家争夺去了。
“争夺寿木”揭示了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被埋葬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是随着经济衰败而带来的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崩溃。
曾皓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精神统治的一尊偶像,由于经济衰败,偶像基石也不得不倒塌下来,变成一具僵尸。
三是对人生出路的探索。
《北京人》一方面揭露了把曾家蚕蚀一空的一群“耗子”,另一方面以巨大的热情描绘了新的一代冲破牢笼追求新生的痛苦历程。
瑞贞和愫方觉醒了,最后决定出走来表达她们对人生道路做出的新选择。
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丰富、深化了戏剧的主题,即新生必然战胜腐朽,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
戏剧冲突欣赏戏剧作品,要认真阅读剧本,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看看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北京人》的戏剧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曾思懿与曾皓之间冲突。
曾思懿与曾皓的冲突是封建家庭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剧中共有3次冲突:①曾思懿策划了一场中秋讨债的戏,目的是使曾皓被迫交出存折。
②曾思懿不顾众人反对,强要送曾皓去医院。
名为救人,实是害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卖不出去。
③寿材抵债。
曾思懿与曾皓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封建家长的权威也荡然无存,这是封建制度末世的特征。
二是曾思懿与曾文清、愫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性格冲突,又夹杂着感情纠葛。
①曾思懿与曾文清是貌合神离的夫妻,但两人性格对立。
两人冲突表现为曾思懿没有一天不给曾文清气受,曾文清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一再忍让。
②愫方与曾文清精神上的相爱使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复杂曲折。
曾思懿总是对曾文清、愫方笑里藏刀,给愫方以精神折磨。
她视愫方为眼中钉,却又装出关心愫方的样子,又盘算着让愫方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侍候她一辈子。
愫方对她总是忍让,但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却有坚强的一面,并最后出走。
艺术探索曹禺的探索是成功的,形成了《北京人》艺术上三个主要特点:(1)运用生活还原的手法,通过旧家庭内部日常生活现象揭示其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如曾皓与儿媳曾思懿之间抢夺家权的明争暗斗,曾思懿与曾文彩之间的姑嫂隔阂,曾思懿、曾文清和愫方之间的爱情纠葛,曾霆与瑞贞小夫妻之间的矛盾,并用抛弃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题旨把这些互不关联的矛盾与情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情韵,如曾文清和愫方之间藏而不露的“又凄凉又甜蜜”的爱情,曾霆和袁圆两小无猜的嬉戏,瑞贞与愫方同病相怜、依依不舍的缠绵情意,都充满抒情诗的韵味。
(3)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棺材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和资产阶级的没落,同时借象征性的“远古北京人”的健康、勇敢批判封建文化孕育的“今日北京人”的懒散、怯懦、颓废和腐朽,寄希望于自我更新具有独立人格和勇猛精神的“明日北京人”。
以上特点,使得《北京人)显现出自然、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喜剧色彩《北京人》的喜剧色彩主要表现在结局。
瑞贞觉悟了,最后愫方也醒悟了,她们从“棺材”里挣脱逃出去了。
同时,看到愫方的出走,人们会为她同过去告别而感到欣慰;杜家把棺材抢到手里,他家的那个老头子也死了。
曾皓还说等到明年开春如何如何,但用不着等到明年开春,他也就该死了,他不会活了。
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找到了生路。
但这出喜剧毕竟不是那种无情嘲讽的开怀大笑,而是含着泪的笑。
《北京人》的悲剧色彩,主要表现在剧中曾家一群人的明争暗斗中,愫方与文清的爱情,曾霆与瑞贞的结合确实都是悲剧。
他们的命运正是那社会造成的悲剧。
《北京人》主要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曾老太爷早已为自已准备着后事,可是由于家道衰落,他连自己的棺材也没能保住。
的确,老朽的封建地主阶级敌不过新兴的资产阶级,无法挽救自己日暮途穷的历史命运,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既不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不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从而构成了一出严峻的社会正剧的基调。
《北京人》这出戏,正剧、悲剧、喜剧的色彩都有,但以正剧为主调。
所以,可以说它是一出悲喜剧交融的社会正剧。
新生战胜并取代陈腐,是曹禺此时开出的“救世药方”,尽管《北京人)没有明示哪里是“光明的地方”,但是确实已经存在,并且引导愫方瑞贞奔向了光明。
如果说,明丽、深沉、富于诗意是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的总的特点,那么《北京人》更有诗一般的抒情味,它不愧为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
学习导引与本教材所选的其他剧目相比,《北京人》的舞台指示对于物质环境的设计与描述是最详尽的。
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衰戏剧对于戏剧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都非常简洁。
到了易卜生,契诃夫的戏剧里,舞台指示对于环境的描写开始花较多的笔墨,但《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不仅在篇幅上超过了它的戏剧先辈,而且对于音响效果的诗意营造,也是前无古人的,在诵读《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愫方与曾瑞贞的那一大段精彩戏剧对白时,一定要注意:这段戏直是在一个特殊的音响背景下进行的“——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妻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
从曹禺写出的富于情感色彩与诗意情调的舞台指示里,可以感受到曹禺的诗化戏剧的美质,同时也感受到《北京人》的独特戏剧风格。
学习《北京人》,可以与曹禺剧作中上演最多、最为人知的《雷雨》作一番比较。
剧作者在《北京人》中已经不像在《雷雨》里那样刻意地追求戏剧场景的险峻与浓烈了。
曹禺曾说“受过契诃夫的影响”学习《北京人》时,可以与契诃夫的《三姐妹》作一番对照,理解为什么人们乐于把这两部剧作相提并论,而且认为曹禺的借鉴是创造性的借鉴,诚如曹禺自己所说:“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
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
’学习《北京人》时,还应理解剧作表现在愫方这一独特人物形象上的独特性。
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个女性形象,然而这个人物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她性格上有逆来顺受的软弱性,不过曹禺把这种“软弱性”又表现为人性的至善。
今天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愫方的这种分明经受过封建家庭束缚的性格呢?这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又如,该如何评价愫方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对曾瑞贞的那段由衷的倾诉:“他(即曾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但终归要相信:愫方最后的毅然与瑞贞一起出走是可信的,愫方这个近于理想主义的女性形象是可信、可亲、可敬的。
课时2详解精读课文·品析赏鉴主题分析《北京人》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来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这一主题。
这一主题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写现在、过去、未来的“北京人”而得到表现的。
(1)现在的北京人是实写。
主要人物有封建家长曾皓,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
曾皓自私、吝啬、怕死,总是表现自己衰老多病,他最关心的是他的寿材。
曾文清是封建家庭培育出来的废物,外表温文儒雅,但什么事都不想,做不会做,还抽鸦片,性格是“爱不敢爱,恨不敢恨”。
在妻子的通迫下,他决心离家出去做事,但最终因找不到现代生活中的位置,而自杀了。
曾思懿自私、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她强送曾皓去医院是为了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卖不出去;通迫曾文清离家却又说我没逼你做事;对愫方视为眼中钉又装出同情的样子,谋划让愫方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一辈子侍候她。
这一群现代北京人空虚、怯懦、腐朽,随着封建家庭的败落,表现了埋葬旧生活的主题。
愫方是剧中最感人的艺术形象。
她出身名门,受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但父母早亡,只得寄人篱下。
她爱曾文清,是精神上的苦恋者。
她性格温柔文静,忍受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受着曾皓、曾思懿对她的精神折磨。
她性格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宁愿牺牲自己,但愿能使别人快乐的道德情操。
她自愿留在曾家就是希望曾文清在外面成了“人”。
最后她跟瑞贞一起出走,向过去告别,面向未来,表现了埋葬生活、走向新生活的主题。
她们又是未来的北京人,未来是虚写。
(2)过去的“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
剧作以人类祖先“北京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艺术特色(1)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在曾家内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勾心斗角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
(2)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把人物的兴趣、心态等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3)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
实写现在的北京人,虚写过去和未来的“北京人”。
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喜剧底蕴在戏剧评论界,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以为《北京人》是一出“凭吊往昔”的悲剧。
曹禺却用明确的语言说明他写的是一出礼赞青春的喜剧。
他说:“有人曾说《北京人》是作者唱出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缠绵排侧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唱的一首天鹅之歌。
这些说法我都不同意。
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我觉得喜剧是多种多样的....我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曹禺认为喜剧有多种多样。
有莫里哀的喜剧样式,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样式。
曹禺把《北京人》的喜剧性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相提并论,他说:“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正如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一样,《罗》剧中不少人死了,但却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所以是喜剧。
”因此,要理解《北京人》的喜剧性,主要并不是着眼于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应该着眼于全剧的“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的精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