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南朝同时代人评价较低的原因试探》
《陶渊明在南朝同时代人评价较低的原因试探》
陶渊明在南朝同时代人评价较低的原因试探在整个南朝约300年时间里,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都低于谢灵运、颜延之。
在钟嵘的《诗品》中,他认为:“……(陶潜)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风华清靡,岂直骂为田家语邪?”(《历代诗话》第1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诗品》将他列为中品,置于颜延之之前:比刘勰《文心雕龙》对陶渊明的只字未提的评价有所提高.宋代苏轼等人把陶潜的诗作和声誉抬到无上的位置(《诗薮》:“如苏长公谓……陶潜愈于子建”)。
众所周知,在晋宋时代,两大诗人颜延之、谢灵运并途齐驱(《诗品》:“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各在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钟嵘把颜延之放在中品,这当中暗示着某种变化。
这个变化和到宋代的彻底转变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从中揭示出评价间变化的原因。
初步的梳理的结论,就南朝来说,当时的审美标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宋代的文学家所持的审美标准和对陶潜的重读的结论,至今仍是被我们认可的,于是由比较形成了差别而使问题出现;最后,类似于词体“自娱”的诗作面貌的出现,对当时诗坛来说,是一个异数.这三方面的原因,都是陶诗本身所具有的,是作品的总体构成所体现出来的。
一、钟嵘之前评诗无准的状况及《诗品》的标准对陶诗评价的影响《诗品》说:“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
”这是钟嵘著《诗品》的当时评论界的概况。
就当时而言,两种主要的诗歌流派大致形成,即颜延之的“雕绘满眼”“错彩镂金"的创作风格和谢灵运的“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的创作风格。
颜氏向晚辈鲍照问自己和谢灵运的诗作优劣,鲍照的评语使颜“终身病之”,它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大趋势:人们推崇谢灵运的风格,历史正在淘汰颜氏的风格。
《宋书·颜延之传》:“延之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俱以词章齐名,江左称颜谢也。
"同书《谢灵运传》:“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南齐书·文学传论》:“今之文章,作者虽多,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以绮,终改迂回,宜登古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盲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开篇部分:引言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璀璨文学星河中,生活在从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政权这段时期的陶渊明,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一颗明星。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定论,是谁都无法加以否认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文赋,都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他以他的田园诗、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以及他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孤寂和忧愤、真与善,脱颖而出,受到千百年之后后世越来越高的推崇和景仰。
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回溯往古,关于他的资料记载,堪称寥寥,以至于我们今天连他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以及他的故里所在,都没有一个可以完全服众的结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他留给后人太多的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他的诗文对他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时静下心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从而获得一些启迪,意义是积极的。
第一部分:陶渊明悬念充斥的谜样人生一、平淡的生涯,纷繁的传记陶渊明的一生,只是平淡无奇的一生。
这里所谓的平淡无奇,是指他基本上没有受到他的同时代人的关注,从他的官职之低微,做官时间之短暂,交游兴趣之寡淡,以及他的农耕生活的落寞,都足以证明。
但是,他以他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基于二者之上的诗文作品,反而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永远常青,跟岁月同辉。
陶渊明的一生平淡无奇,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
人们根据一些零星的史料,纷纷得出各自不同的考证结论。
这里只涉及他的名字和年岁两个方面:(一)谜样的名字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一文第二部分如是说:渊明名字,古今计有十说:一、潜字渊明《宋传》、《南传》(分别指《宋书·隐逸传》和《南史·隐逸传》,下同)及《莲社高贤传》主之,萧《传》(指萧统《陶渊明传》,下同)作或说。
二、渊明字元亮萧《传》主之,《宋传》作或说。
三、潜字元亮《晋传》(指《晋书·隐逸传》)主之。
四、“字深明,名元亮”《南传》或说,深即渊,避唐高祖讳改。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4.2.2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对评价陶渊明诗歌地位两种观点的评析
对评价陶渊明诗歌地位两种观点的评析[摘要]:陶渊明诗歌地位在古代有两种观点,主要以钟嵘和朱光潜两人的评价为主。
钟嵘在《诗品》中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地位应为中品,而朱光潜却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甚至置于李杜之上。
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主要源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与美学观念不同。
论文从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美学观念进行多维分析,运用美学理论的观点对其评价进行探究,以获得新的研究发现。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中品;美学引言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向往田园与自由、鄙弃权贵的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除此之外,他在文学、辞赋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陶渊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后世对其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钟嵘在《诗品》中举陶渊明两句诗“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称之为“风华清靡”,将陶渊明诗歌品第列为中品。
但这个论断却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与接受,直到朱光潜的出现,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才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这两种,评价的源于两者美学观念的不同。
而两者的美学差异在于钟嵘重在自然,认为没在滋味,而朱光潜则是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强调以“静穆”为审美理想。
一、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差异《诗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六代诗话之祖”。
钟嵘在《诗品》中细致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创作风格与特点,赞誉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把陶诗列于中品地位。
而在朱光潜看来,陶渊明的地位是崇高,唯有前之屈原,后之杜甫能与之比拟。
(一)钟嵘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云:“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陶渊明作为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从整体来看,陶渊明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质朴明快,情感表达真挚,表现其气质与正直。
语文79C答案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项$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 边疆抗敌&+项$!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 项$运用 宋文 帝 刘义 隆的典 故$警 告主 战 权臣 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项$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 如 烟 之 意&根 据 文 中!反 对 "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项最符合钟嵘!雕 而无露%的观点&
#!(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每处#分$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第处$根据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 及后文!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行推断&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 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 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 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页共"页
评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文化研究论文
评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文化研究论文萧统(501-531)是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章选家,其伟绩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以选家独到的眼光,保存了我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自《陶渊明集》出,评注蜂起,未艾至今。
而萧统亲自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以下简称《序》)则是近1500年来准确评论陶渊明其人其作之开山篇什。
有萧陶百年之遥,人事了无瓜葛,其言也应真实可信;虽陶萧百年之隔,然社会背景仍相似乃尔,其心也该灵犀相通,萧《序》果然如此。
一《序》文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归隐原因。
《序》文论述陶渊明归隐的社会原因时说:“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继。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
”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
尽情的声色之娱,精美的饮食享受,盛大的出游,显赫的地位,可谓极尽人间之乐也,然而倾刻间丧身毙命,荣华富贵顿时化为乌有。
在这贪士蜂争的社会,智者贤人如履薄冰,归隐便是合情顾理的事了。
然而,恰恰是这生命和鲜血,唤醒了人们对人生的觉醒。
越是无情的杀戮,越显示生命的价值。
人们执著人生,又苦于生命短促,更何况避祸无门,其内心痛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
是什么原因呢?“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咏怀》)在“华亭鹤唳不可复闻”之前,就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哀叹。
萧统《序》文里说的“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正是这种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认识。
陶渊明也不例外,“也不能忘掉‘死’”《鲁迅语》。
他说“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己酉岁九月九日》)。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荣木》)。
他既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又强烈地执著人生。
因此,《序》文分析道:“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陶渊明传》注释译文、习题及答案等
重点段落翻译
总结词
对《陶渊明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翻译,突出陶渊明的 思想和文学特点。
详细描述
该部分将选取《陶渊明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翻译,这 些段落通常是陶渊明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通过重点 段落的翻译,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特 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渊明诗词的译文
沈约在创作《陶渊明传》时,不仅参考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还 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陶渊明的个人经历,通过对陶渊明的生 活和思想的深入剖析,展现了陶渊明的独特人格魅力。
陶渊明的文学风格
陶渊明的文学风格以自然、真 挚、质朴、清新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常常以自然景色、田园风光 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 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 考。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1
填空题1:陶渊明最著名的诗 作是《______》
02
答案:归园田居
03
填空题2:陶渊明的原名是 ______
04
答案:陶潜
问答题
问答题1
简述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答案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厌倦了官场上的虚伪和腐败,渴望回归自 然和真实的生活。二是他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黑暗感到失望和无奈,认为个人无法改变现 状,因此选择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理想。
填空题3答案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写的一篇抒 情小赋,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 倦。
问答题答案
问答题1答案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认为官场是 束缚人的,只有田园生活才能让人真正地自由自在。
问答题2答案
陶渊明传节选阅读答案
陶渊明传节选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陶渊明传节选阅读答案陶渊明传节选阅读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必背简答论述(六)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必背简答论述(六)古代文学11.试简要分析“玄言诗”的形成背景。
答:“玄言诗”是晋代清谈玄学的产物。
玄学兴起于三国魏后期正始年间。
当时由于政治的黑暗与儒学的衰微,老、庄思想便顺势而起。
一般名士,无不在无为、无名、逍遥、齐物几种明理上下功夫。
何晏、王弼等人“好庄、老玄胜之谈”,著书立说,一方面把经书玄学化,另一方面把老、庄哲学予以新的解释和阐发。
他们的根本思想是贵“无”崇“静”,认为“有生于无”、“动生于静”,此外还强调“自然”,认为“天地任自然”。
由于这类思想十分抽象玄虚,因而被称为“玄学”,谈论或发挥这类思想则被称为“玄谈”或“清谈”。
正始以后,嵇康、阮籍也推崇老、庄,他们以“自然”对抗当时执政者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思想比何晏、王弼更进了一步。
及至西晋,文士名流继续发挥老庄抽象玄理,清谈不已。
元康以后,祸难迭起,玄谈之风更加兴盛,其标志是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所发挥的新庄学。
东晋以后,玄学又与佛理结合起来,造成了玄、佛合流的趋势,那些“玉柄鏖尾”的名士们更热衷于高谈玄而又玄、虚之更虚的抽象哲理。
玄学的盛行,必然影响到文学,当人们以诗的形式阐发抽象玄理时,便形成了“玄言涛”。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时期,北方五胡交战,兵连祸结,片时时觊觎江南。
东晋王朝建立之初,曾多次北伐,均告失败。
北方既不可恢复,江南又山清水秀,南渡士人就在此安居下来。
起源于中朝的清谈之风,也被过江诸人带至东晋,并且风气日炽,是否善于谈玄,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
东晋历史匕两位最重要的宰辅王导和谢安,皆善玄谈,处理朝政也务在清静。
这种心态对东晋文人影响很大。
玄言诗的兴盛,便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严物。
12.简答“玄言诗”的特点。
答:“玄言诗”曾统治晋代诗坛一百余年,它的本质特征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直接用玄学的词语写诗。
(南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统①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②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
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
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③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④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⑤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1.第①段方框处填写的语气助词,正确的一项是()A.矣B.也C.耳D.哉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
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B.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养生全身。
C.陶渊明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
D.人生稍纵即逝,不应当整日被忧虑畏怯、庸俗杂事驱使。
《陶渊明传》注释译文、习题及答案等
(萧统)
2021/3/10
1
导读——陶渊明简介
2021/3/10
2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关心黎民疾苦,捍
卫人格尊严,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
去。他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狂
放不羁,崇尚自然,向往美好未来。他的诗
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大巧若
曰:“贤者处世,天 羸饿:好lé几i 天。了1.形。声檀,道从济羊说。:本义“:贤瘦人弱。
下无道则隐,有道则 疲处困世、,衰朝弱廷。无2.道通就“累隐”居。,缠政绕治,困开住
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偃明:就y出ǎn来。1做. 官仰,面倒如下今,你放生倒在。开2. 明停
奈何自苦如此?”对 曰:“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道济馈
为难,今遣此力,助 汝薪水之劳。此亦人 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善自遇足:,s现hàn在y派ù。给善你加一礼个遇,佣厚人待,。 固不帮的:变助儿g动你子ù。砍,3。.柴你1本.打要,结水善原实。待来,他他。牢也。4靠.。是”鄙2别官陋. 人府(坚见定, 识的浅公少田)都。让人种高粱,说:
洒颖脱,y,ǐng,卓从禾尔从不顷。群指锥,子任的柄性。(率1) 真本义,: 清谷分高穗。。⑷自(才2)负能禾出的。众末曾。端。经⑶ 著东西作末端《的五尖锐柳部
传》以自况, 先任生真自传得》【rè自n z娱hēn自zì d乐é】,任真当:时任其的自然;
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时人谓之实
录。2021/3/10
县吏请岁曰终:,“会应郡束遣带督见邮至,督代狱到应邮表讼彭该年:太捕泽装终官守亡县束,名督。,整恰。察下齐逢县属穿汉州乡请官置郡,示服,派宣陶面郡督达渊见的邮教明他重(令说。要官,:”属职兼“陶吏名司您渊,)
乱世出奇才阅读答案
乱世出奇才阅读答案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
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
2019年春季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文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唐前陶渊明诗文寂寞原因
唐前陶渊明诗文寂寞原因杨兴龙【摘要】Tao Yuan-ming is a ancient Chinese great writer.The fact that his poems have the flavor of loneliness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cademic attention.The main reason is his po-ems,including thought content and artistic styl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esthetic style in the Southern Dynasty.His unique experiences made him have less friends in the literature circl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he did not have enough fame.%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杰出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唐前较为寂寞,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诗文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不合于时,有悖于南朝的美学风尚,陶渊明的特殊经历也使他的诗文少有知音,名微誉寡也是其诗文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陶渊明;诗文;寂寞【作者】杨兴龙【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杰出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唐前较为寂寞,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宋书·谢灵运传论》详论魏晋文学发展,没有论及陶渊明。
《南齐书·文学传记》评述自古以来的五言诗人,不提陶诗。
刘勰《文心雕龙》论述的诗人颇广,竟然对陶渊明不置一词(《隐秀》篇有一句提到陶诗,但属伪文)。
《文选》录陶诗八首和《归去来兮辞》,诗文数量虽多,但总数仍少于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
小度写范文[钟嵘评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辨析]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模板
[钟嵘评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辨析]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摘要:钟嵘在《诗品》中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世人对此颇多微词。
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和生活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入仕极深而又出世甚远的人生境界。
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在当时特定时代有一定的进步性和保守性。
他一方面肯定了陶渊明的隐逸风格;另一方面忽略了陶渊明“以隐逸寄出仕”之情怀,实则为另一种形式上对陶渊明人格和诗格狭隘化的理解。
亦或是因为这样一部分原因,钟嵘将陶渊明的诗置于中品。
关键词:钟嵘诗品陶渊明隐逸钟嵘在《诗品》中举陶渊明两句诗“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感叹其诗“风华清靡,岂止为田家语耶!”进而称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对此论断,世人颇多微词。
一、学者对钟嵘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的争论钟嵘认定陶渊明为隐逸诗人,并非鲜例。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刘勰《文心雕龙》以及后来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等,他们在谈晋宋之际作家时,谈到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鲍照、刘琨、郭璞、孙绰、汤惠休、谢庄、殷仲文,乃至“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却只字不提陶渊明(《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到陶渊明,但该篇常被认为是伪作,故在此不足取证)。
刘勰、沈约、萧子显等人均不提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绝非属于一时疏忽,而更是出于某种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
在他们眼里,陶潜更多的是以一种隐士身份出现,与其说陶潜有诗名,倒不如说他有隐逸之名,所以只能进“隐逸传”,不能进“文学传”。
然而一直对陶渊明赞赏有加,认定其隐士身份、极力推崇其隐逸风度的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却并没有把陶渊明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
《艺文类聚》亦与《文选》选材相似,其卷三十六人部“隐逸类”所录,亦没有陶渊明任何诗作。
由此而知,古人对陶渊明“隐逸”的界定并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陶渊明除了“隐逸”之外,还有其对社会、对现实、对统治者“金刚怒目”的一面。
苏轼的陶渊明批评研究
苏轼的陶渊明批评研究陶渊明(约年—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下面梳理了诗人陶渊明的历史评价,供大家参考借鉴。
东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挚友好友颜延之,为他写出《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奖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获得充份的确实和宣称。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注重,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撰述、作序、立传。
《陶渊明集》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关键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韵文温柔,莫如之京”。
南朝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不能获得理应的确实,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甚广,影响越来越小。
隋唐存有越来越多的诗人讨厌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低。
初唐王绩是十一位田园诗人,他像是陶渊明一样,多次隐退田园,以琴酒吟咏。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属于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到: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诸家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酒,无人知晓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诸家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恩能够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就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存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在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訾落下乾坤小,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怨,Acura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有
授课资料范本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一_模块综合测评有答案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模块综合测评第一卷(共70分)甲必考一、代文 (9分,每小 3分)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中国的美点,是要求文作品遵从于道德理政治,倡议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的“中和〞之美。
直到唐代中叶,都拥有相似的点。
白居易更是主文章和歌要“ 君民物事而作,不文而作也〞。
禅宗的起,打破了个格局。
由于禅宗主“心即是佛〞,内心即是一个能够作无研究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分子,不再想人间作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闲,便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事,而是人的心情谊成了和美学的主。
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向。
即是个美向的典型人物。
他身北宋文的泰斗,却从未有如愈那种“好人〞的盛气凌人;在上,用践反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开了一种离,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朴无,寂静自然的风采情味的格。
种格的思想基,仍旧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大千世界不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研究。
将种理用之于文学,便出了“吾文如万斛根源,不地皆可出,⋯⋯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能不但〞的法。
所以,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嘻嘻怒,皆成文章。
种格的另一体,是将“ 平庸〞解“ 之极也〞,而种平庸,包括“ 文理自然,姿横生〞的丰富内涵。
他的两首交口夸赞的小,了然种美兴趣,一是写西湖的“ 水光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相宜〞。
非明最美的美象,正是姿横生的自然存在。
另一首是写李花,“ 不得梨英,梅萼。
西园有千叶,淡更〞。
在坡先生的眼中,白的李花然没有其他花卉的色彩,倒是更烈、更烈地出春天的信息。
不正是平庸之极的生写照?曹雪芹先生就在? 楼梦?中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的妙好辞。
苏轼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见解。
2022-2023学年开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高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开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高考一模试卷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钟嵘。
他模仿班固品评人物高下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模仿刘敌按照学术流派把书分类的《七略》,分别五言诗人的渊源流派,即所谓“九品论人,《七略》裁士”。
他结合分品和分流派来品评五言诗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
《诗品》的价值不在于分品和分流派,在于发表的论诗见解。
当时有一派诗喜欢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
钟嵘竭力反对这派诗,称为“蠢文已甚”。
他提倡“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要求作者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达到“自然英旨”。
这是他要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一。
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孙绰、许询、桓(温)、庚(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这派诗人把诗写得像理论文,是概念化的诗,钟嵘也反对,这是他要纠正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二。
当时学诗的人,“庸音杂体,人各为容”,“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祯为古拙”。
他们不分好坏,不辨真伪,“喧议竞起,准的无依”。
针对这种使诗歌庸俗化的趋向,这是钟嵘要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之三。
就这三点说,钟嵘在诗歌理论上确实有卓越见解。
他又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观点指出四言诗在当时作者“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诗歌的形式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已经取四言诗的地位而代之,比起李白说的“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的复古观点来,就显得高明多了。
钟嵘强调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染,强调诗的感染作用。
他论诗的渊源,能够打破形式,这些使他成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
《诗品》又是讲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它不仅是诗论和诗史,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文字有文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在南朝同时代人评价较低的原因试探在整个南朝约300年时间里,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都低于谢灵运、颜延之。
在钟嵘的《诗品》中,他认为:“……(陶潜)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风华清靡,岂直骂为田家语邪?”(《历代诗话》第1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诗品》将他列为中品,置于颜延之之前:比刘勰《文心雕龙》对陶渊明的只字未提的评价有所提高。
宋代苏轼等人把陶潜的诗作和声誉抬到无上的位置(《诗薮》:“如苏长公谓……陶潜愈于子建”)。
众所周知,在晋宋时代,两大诗人颜延之、谢灵运并途齐驱(《诗品》:“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各在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钟嵘把颜延之放在中品,这当中暗示着某种变化。
这个变化和到宋代的彻底转变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从中揭示出评价间变化的原因。
初步的梳理的结论,就南朝来说,当时的审美标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宋代的文学家所持的审美标准和对陶潜的重读的结论,至今仍是被我们认可的,于是由比较形成了差别而使问题出现;最后,类似于词体“自娱”的诗作面貌的出现,对当时诗坛来说,是一个异数。
这三方面的原因,都是陶诗本身所具有的,是作品的总体构成所体现出来的。
一、钟嵘之前评诗无准的状况及《诗品》的标准对陶诗评价的影响《诗品》说:“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
”这是钟嵘著《诗品》的当时评论界的概况。
就当时而言,两种主要的诗歌流派大致形成,即颜延之的“雕绘满眼”“错彩镂金”的创作风格和谢灵运的“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的创作风格。
颜氏向晚辈鲍照问自己和谢灵运的诗作优劣,鲍照的评语使颜“终身病之”,它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大趋势:人们推崇谢灵运的风格,历史正在淘汰颜氏的风格。
《宋书·颜延之传》:“延之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俱以词章齐名,江左称颜谢也。
”同书《谢灵运传》:“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南齐书·文学传论》:“今之文章,作者虽多,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以绮,终改迂回,宜登古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盲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
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
次则辑事比类,非蓄才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者见事例,顿失情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
次则发唱警挺,守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将《宋书》、《南齐书》、《诗品》对二人的评价进行比较,很明显,《南齐书》的传论指出的齐代“三体”没有包含颜延之的诗作风格面貌,而颜谢时代(晋宋之交),二人并驾齐驱,连鲍照、沈约都不易下断语,而今颜谢的风格只有谢氏的“一体”延续,“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和《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华有因革,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两句都说明谢诗为新兴起的一种诗作,这间接说明了颜作一直以来作为传统的创作道路,它在没落以至沉堙;而在晋宋之交,新的审美趣味使人们的评诗标准上更倾向谢灵运,《诗品》把颜延之列为中品更加表明了旧审美标准的没落;至少钟嵘和刘勰对这两个作家的评价是一致的。
在最杰出的、时风所尚的两大诗人之间作出取舍,既持有非此即彼的思维,那么就极可能将陶作忽略或有意贬低。
在主要将批评范围放在五言诗的评价的《诗品》那里,我们得到对此体文学创作成就的较准确的评价。
将对列为上品的作家的评语进行统计,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雅、清、怨的定位(有的此类评语没有直接出现,但可以从所“师承”的作家那里得到间接影响);而被列为中品的作家就等而次之,被列为下品的作家就几乎没有这样的评语,这放映了钟嵘的评诗标准:一为“清”,主要指艺术方面的高标;二为“怨”,这兼涉到情感抒发的度的问题。
那么,陶渊明的诗歌和谢灵运的诗歌在当时是怎样被人们理解的。
《宋书·谢灵运传》先溯时代风潮:“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布乎此。
自建武暨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其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
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爰逮宋氏,颜谢腾声。
灵运之兴会标举……”沈约论谢灵运,认为叔源时大变太元之气,到谢灵运时,他的兴会标举成为一种典范;这种概括远不如刘勰说的准确。
《时序》篇说:“自中朝玄贵,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zhunzhan,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这一段文字尤值得重读,因为在东晋之前,“晋室始基,景文先构,并沉踪儒雅,而务深方术”;更早些时候,“自汉帝迁播”,“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其时文学“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相关到两汉的背景论述更为详细,兹不赘叙,均见《时序》篇;引起注意的是,刘勰论述完东晋创作(无背景论述)后,直接顺叙到“宋武”时代,谢灵运的创作据此间叙述上的文字来推断,应当还是“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的类型,虽然不乏“兴会标举”的特点。
现举其《石壁精室还湖中作》末尾“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者,试用此道推。
”《入彭蠡湖口》中“三江事多流,九派理空存……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都要谈玄意,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之为“残留玄言诗的痕迹”(第一册269页),“结构多半用叙事——写景——说理这种手法(同上270页)。
”钟嵘称他“名章迥句,时时间起”,用摘句的方法片面评诗,忽略了整体结构的重要性。
《诗品讲疏》:“孙许玄言,其势易尽,故殷谢振以景物,渊明杂以风华。
”把颜谢二人都视为改革玄言诗风的人物。
对陶潜变革一代诗风的贡献钟嵘及刘勰都没有看得清楚。
陶渊明诗作的特色是“淡”,钟嵘《诗品》说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虽以“岂直骂为田家语邪”对当时人的认识有所纠正,但没有把陶潜视为变革性的诗人,因而认识不了陶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无长语”“省净”中蕴藏的审美风范没有被认同的背景下,陶潜被嘲笑为“田家语”。
《诗品讲疏》和《诗品》对二人的评价,罗列如下:作家变革手段共同对象成就谢灵运景物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兴会标举、高洁陶渊明风华田家语、省净直质(清靡、真古婉惬)据此来看,陶诗的成就自然不及谢氏,沈约就把反正玄言的“体势易尽”之功归于谢灵运。
钟嵘则认为谢氏既有“名章迥句”间起,又显现诗人“高洁”之性,此“怨”的成就弥补了诗作的“繁”的瑕疵,而陶渊明在“清”方面的成就只有“省净”“无长语”,“清”的成就无补于“怨”。
[在这里,我们谈到的陶诗不是指“金刚怒目式”一类诗歌,因为钟嵘讲到陶诗时,仅说是“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强调“金刚怒目”式的精神要到南宋朱熹、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但他们还是讲“平淡”(朱熹)、“天然”“真纯”(元好问)]按照刘勰揭示出来的比较真切的当时学术、创作的概况,以现在的眼光审视他们,倒是谢灵运未彻底地摆脱“平典似道德论”的束缚,陶渊明则是另创新体,开千古“平淡”之宗。
(胡应麟《诗薮》)二、欧、苏对陶诗的推崇,是形成南朝人对陶评价过低的比较研究上的原因上节的分析讲到陶渊明的诗作被钟嵘列为中品,钟嵘的评定语中有“岂直骂为田家语邪”意指当时人对陶诗的外在语言视同田家语,对内在的情志表达钟嵘也未置一语。
《南齐书·文学论传》中对“灵运为源”的一体,“典正可采酷不入情”的评论,表明此种风格才是真正的“平典似道德论”;那么,在指出谢灵运创作的不足之处时,对陶氏的评价会有所提升。
但《南齐书》虽然对谢作不满,仍列之为一体;《诗品》较之《文心雕龙》能把陶潜列为中品,不能再进一步,两种情形说明对谢陶的评价有所松动,但是还不敢公开将谢灵运的至高位置剥夺。
(从上品十二家之中,古诗一家、汉二家、魏三家、晋五家、宋一家的统计中,南朝宋代的文学成就必然要有人作表率,在此唯一人选上选中谢灵运势所必然。
)把陶潜放在汉魏上古到唐宋的中间,考察他的成就,人们往往就为《诗品》中的“源于应璩”的源流关系感到迷惑。
谢灵运的“源出于陈思”和谢氏一斗之“奇才敏捷”(李瀚《蒙求集注》:“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及评价作家时一定论“师承”的南朝风习(参见《诗薮》),确立谢氏的地位很容易。
陶渊明则没这么幸运。
胡应麟说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同上书第“一六八”条),不是师承应璩的:“魏三应,德琏诸作,颇雅驯,璩瑗各有杂诗,如‘哲人睹未形,愚夫暗明白。
贫子语穷儿,无钱可把撮’之类,皆鄙俚不词之甚。
”唯应有的解释是:一、钟嵘确实煞费苦心,为陶潜找到师承;二、应璩本人列于中品,那么陶潜也只能列于中品,因为在《诗品》中还没见到源于中品的作家列为上品。
总此二释,陶潜得到中品的评价也不是偶然的。
可以大致地说,南朝承魏晋是重视才华的(《诗品》给子建的评价誉辞无以复加,从子建到谢灵运一脉相当明显);颜延之和谢灵运虽有不同的评价,但都讲究“文章之美”的。
陶潜的诗歌质直、省净极有被等同于“平典”的“道德论”(因《诗薮》总第“一九”条云:“屈宋诸篇,虽遒深闳肆,然语皆平典”)。
审美的趣味在北宋初发生了改变。
梅圣俞在诗中说自己造语平淡难,这也反映了他的艺术追求。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册)好友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屡屡提到梅圣俞的诗歌创作的风格和追求:“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历代诗话》第265页,下同)”“圣俞覃思精微以闲远古淡为意”,这二则说的是圣俞努力从事诗歌创作,以闲远古淡为创作目标(暂不论及构思极艰);最常为人引用的是下面一条:“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以指陈以言。
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饴荡,岂不如在眼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圣俞比较集中于有得于心、如何用语言指陈的表达、创作上的问题,而欧阳修说的是造语非常精工的诗作当然应是“状难写之景,会不尽之意”(267页);另外,《六一诗话》中还纪录下欧阳修给梅圣俞的一首诗片段:“…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獭。
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
文词愈精新,心意虽老大。
…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
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这一首诗屏去梅诗创作上的艰苦惨淡经营外,欧阳修指明梅作有“清切”“精新”的特点,他还追求“苦硬”,这种诗作虽古硬,但不是今天所理解的带贬义词的古硬含义,而是如橄榄一样,食之“真味”久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