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

合集下载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探讨甘肃特色农业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甘肃特色农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注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甘肃实际,搞好农业制度创新和区位

品牌塑造,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优势;劣势

1 甘肃特色农业布局

甘肃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经过多年的扶持,甘肃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逐步成形:金昌的啤酒麦芽加工集群,张掖的玉米制种加工集群,庆阳的白瓜子加工集群等。许多特色农产品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源,且大量出口海外。例如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啤酒大麦达210万亩和13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4万吨和3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省落户;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

等农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尽管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

甘肃最穷的三个县

甘肃最穷的三个县

甘肃最穷的三个县

镇远县、静宁县、临潭县

甘肃省“最穷”县:第一名是镇远县。县转移到管理县的庆阳城”,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从庆阳机场60公里,距火车站,70公里县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人口约519800,主要是汉族人口,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美国是中国的592帮助贫困的县和甘肃东部18个干旱的县,其中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

第二名是静宁县。这个县是平凉市管辖县,位于甘肃中部,,这个县也是西方门平凉市,县的总面积是219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87452人,整个县的耕地14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由于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苹果,也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

第三名是临潭县。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在甘肃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环境是特殊的地位,是农业和牧区,藏族和汉族的集成区、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00人,有十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其经济在农业。

现在,甘肃还有8个贫困县、17.5万人未脱贫,这8个县分别是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宕昌县,临夏州东乡县、临夏县,定西市通渭县、岷县,庆阳市镇原县。事实上,甘肃之所以这么多贫困县,其实还是因为环境因素。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

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附图2-4:“三昇四区”限制开发区域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图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人口 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生态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甘肃省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动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甘肃省生态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甘肃省生态资源的优势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拥有大片的草原、森林、湖泊和山地等生态景观。此外,甘肃省还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以弯曲的黄河为特色的景观,黄河流经甘肃的一段被誉为“黄河第一滩”,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甘肃省的气候条件适宜,日照充足,雨量适宜,特别适合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这些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甘肃省生态产业的现状

甘肃省的生态产业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阶段,甘肃省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矿业、生态能源等几个方面。

1. 生态旅游

甘肃省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近年来

生态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甘肃省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嘉峪关长城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此外,甘肃省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藏族、回族、土族等,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这些都为甘肃省的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生态农业

甘肃省重视农业的生态化发展,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近年来,甘肃省发展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甘肃省的生态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逐渐走进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做好“六能”文章 畅通经济循环--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甘肃发展的思考建议(二)

做好“六能”文章 畅通经济循环--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甘肃发展的思考建议(二)

DEVELOPING | 麵论坛

做好“六能”文章畅通经济循环

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甘肃发展的思考建议(二)

课题组

(上接第三期)(二)枢纽聚能

这是甘肃的一个突出 优势和发展基础,也是国家 赋予甘肃省的重要定位。我 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矛盾,甘肃一方面是天然意义上 的良性枢纽,具备“天造地 设”的特质,而另一方面随 着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格 局变化,这种枢纽优势却在 相对弱化。以铁路货运量为 例,“十三五”以来,甘肃省

4年货运量分别为0.59亿吨、0.605亿吨、0.609亿 吨、0.54 亿吨,分别増长-1.27%、3.3%、0.6%、-11. 8%,而同期陕西省货运量分别为3.55亿吨、3.92亿 吨、4.22亿吨、4.48亿吨,分别增长7.6%、10.4%、 7.9%、5.9%0纵向看,甘肃省铁路运输总量近年来基 本处于徘徊状态,增幅下滑明显;横向看,与陕西省 有很大差距,而且差距持续扩大。这反映出甘肃经济 在供需两端都比较乏力,在参与大循环中既需要迫 切做大产业规模、刺激消费市场,也需要从物流商贸 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切实在打造枢纽制髙点上进行 突围突破,加快把甘肃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

环优势。

从“靠啥聚”来看,最为迫切的是在完善综合交 通网络的基础上,争取尽快打通铁路交通“任督二 脉”。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尤其是铁路短板较为突出, 成为制约甘肃放大枢纽优势的瓶颈制约。为此,应抓 住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机 遇,集中力量在“十四五”时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 设,为打造枢纽中心提供有力基础支撑。我们认为, 当务之急是建设以两条铁路为主的区域开发轴线和 战略运输通道。①加速建设甘肃中部铁路通道(第二 中轴线)。目前,全省贯通东西的大动脉主要是从陕

甘肃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

甘肃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
化。
还可 以调剂用工 、用水和用肥等矛盾 , 应 按 照 G /18 3标 准 执 行 。养 殖 小 BT 7 2 二 、 肃 省 生态 循 环 农 业发 展 模 式 增强抗击 自然灾害的能力 。 甘 旱作节水农 区与沼气工程结合。 通过沼气工程可将 ( ) 一 农业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 农业 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 、 生物 、 农艺 、 化 农业生产 中的种植业 、 养殖业等传统农
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 导致发 提下 , 进行高效 的粮食 、 蔬菜 等农产 品 种 水 资 源 。 展后劲不足 。二元结构的农业 . 不仅使 的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 品、 机食 品 ( ) 四 以推进 畜 牧 业 产 业 化 为 途径 , 有
资 源 的 潜力 没 有 得 到充 分 发 挥 , 且 由 而 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 在建设畜禽养殖小 成为今后种植业 的 建设畜 禽养殖小区。 于产品都是低价值的初期产品 , 民收 农 建 个 发展 重 点 。 比较 成熟 的种 植 模式 有 区时 ,要严格按照集约化养殖要求 ,

益低 、 积累少 , 无力增加农业投入 , 制约 三种 :间套轮” “ 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 立较为规范 、封闭管理 的畜 禽饲养 园 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 难 利用生物 共存 、 惠原理 . 园区 内饲养设施 配套 , 术规程及 技 互 采用问作 套 区 , 以创造可持续发展 的条件。长期 下去, 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 。 这种模式可以充 措施统一 , 在建场的时候应要求 建设配 就 会 向过 度 开发 、破 坏 生 态 的 方 向转 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生产力来提高产量 , 套 的污 水 处 理 设 施 。 养殖 小 区防 疫设 施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了推动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将探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甘肃特色农业的现状

甘肃特色农业以合理调配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富硒农产品等为特点。近年来,甘肃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特别是以特色板栗、中草药、枸杞、小杂粮等为代表的高品质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业产值稳步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甘肃的特色农产品也不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市场潜力巨大。

二、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然而,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甘肃的土地资源较为有限,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其次,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质量安全标准尚未完善,这对农产品的上市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民素质提升亟待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克服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此外,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中,需

要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农产品

品种的种植和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

候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的种植区域。甘肃省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山地、丘陵、河谷等不同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例如,

适宜果树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兰州市、定西市、庆阳市等地;适合小麦

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天水市、武威市等地;适合葡萄种植的地区可以选

择在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其次,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和

利用情况,合理规划农产品的种植结构。甘肃省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

源短缺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选择农产品品种时,要优先考虑

耐旱、耐寒、耐瘠薄的适种品种,并合理配置水资源,注重节水灌溉技术

的应用。

再次,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确定农产品的特色品种和生产规模。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国西部

内陆腹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频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可以根据

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选择优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种进行种植和生产。例如,可以选择种植瓜果、葡萄、苹果等水果品种,发展奶牛、羊、

猪等畜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最后,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甘肃农业发展40年总结

甘肃农业发展40年总结

甘肃农业发展40年总结

一、引言

甘肃作为中国的西北省份之一,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40年的发展,甘肃的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将对甘肃农业发展40年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在过去的40年里,甘肃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以种植业为主

的农业结构逐渐演变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这主要是因为畜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甘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在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甘肃农民以前主要种植小麦、玉

米等粮食作物,但在40年的发展中,农民开始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如瓜果、蔬

菜等。这种结构调整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品种,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甘肃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农民开始采用更现代化的农业

生产方式,如精细化农业、绿色农业等。通过使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甘肃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农业科技的进步还为甘肃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解决了

许多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问题。例如,引入节水灌溉技术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使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监测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四、农产品销售和加工

40年来,甘肃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过去,由于交通条

件的限制,大部分农产品只能在本地销售,很难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但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和物流业的进步,甘肃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也逐渐扩大。

另外,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甘肃农民不再只侧重于生产原始农

产品,而是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农产品加工。例如,将水果制成果脯、果酱等进行销售,将农产品加工成方便食品等增值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甘肃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地区之一% 森林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南
一!农业开发对甘肃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和西南两大片"即庆阳子午岭(平凉关山(天水小陇山(
目前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存在大量的贫困人 武都康南(白水江(岷江(甘南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和河
口"他们主要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生"陷于#越穷越垦" 西祁连山等林区%林种结构不够合理"用材林比重大"薪
已大大超过理论载畜能力! 仅甘南州 (+/4 年超载率就 高达 4%1以 上 ! 超 载 过 牧 已 成 为 造 成 草 地 生 态 环 境 恶 化的首要因素"据统计!我省草原分布区 /% 年代初沙地 面积 "*" 万公顷!+% 年代中期上升为 +*! 万公 顷 ! 增 幅 达 )*) 倍 !在 新 增 沙 化 面 积 中 !约 有 ’%1是 由 于 人 为 活 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形成的"
口规模和改善人口规模状况做根本的和长远的努力! 当然"对教育投资能力的量化测算和实证研究还需
做大量的工作! 本文在此只初步提出观点"认为在知识 经济时代"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规模适度与否"其 教育投资能力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并以期引起对此 问题的更多关注! ! 参考文献’ ($)蔡日方 !张 车 伟*人 口 !将 给 中 国 带 来 什 么 (&)*广 东 教 育 出 版 社+",,"* (")王 桂 新 +殷 永 元 *上 海 人 口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出 版+",,,* (.)朱 农 *农 村 家 庭 生 产 活 动 和 收 入 的 作 用(/)*中 国 人 口 科 学 +"%%.0"1* (2)西 奥 多"舒 尔 茨 *对 人 进 行 投 资 $ # $ 人 口 质 量 经 济 学(&)*首 都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出 版 社 +"%%"* (!)张 宏 亮*西 北 地 区 人 力 资 本 在 经 济 增 长 中 作 用 的 实 证 分 析(/)*西 北 人 口 !"%%.%"&% (3)陈 卫 !孟 向 京*中 国 人 口 容 量 与 适 度 人 口 问 题 (’)*中 国 人 口 信 息 网 $ $ $ 人 口 论 文 * (4)刘 文 *影 响 人 力 资 本 投 资 和 利 用 的 制 度 分 析 (/)*人 口 学 刊 +"%%.0"5*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全省农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09.7万吨,肉类产量92.3万吨,禽蛋产量11.4万吨,奶类产量53.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5.3万亩,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2279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了中级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7元。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2000

万亩以上,特色优势作物面积28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同时,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大幅增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果菜外调,特产出口。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09.7万吨,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产品不仅数量越来越充足,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我省销往省外的马铃薯、高原夏菜、果品、牛羊肉、小杂粮等农产品超过1200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9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758万亩。全省规模养殖有了长足发展,规模养殖、集中发展、整县推进已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榆中县宛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构想

榆中县宛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构想

榆中县宛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构想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作为该县的主要河流之一,宛川

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对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水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就榆中县宛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构想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宛川河流域的问题

1. 水质污染严重:由于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宛川河水质严重受到污染,已经严

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水源。

2. 水资源利用低效:目前,宛川河流域尚未进行有效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导致水资

源的浪费严重,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

3. 生态环境破坏: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污染导致了宛川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水

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水域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二、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构想

1. 制定水资源利用规划: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和利用规划,合理管控宛川河流域

的水资源利用,确保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2. 加强污水治理:对于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增加污水治理

设施,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对宛川河水质的影响。

3. 修复生态环境:通过对宛川河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增加湿地保护和恢复,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水域生物多样性。

4. 建设农田灌溉设施:加大对宛川河流域农田灌溉设施的投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对宛川河水资源的浪费。

5.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稻田生态系统建设,降低农业对水

资源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宛川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为综合治理

甘肃省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开发战略构想

甘肃省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开发战略构想
园子 国 际上 的 “ 蓝 子 肉牛 已形成 了“ , 菜 ; 中原 、 全 国 ;人类 环 境宣 言) 发 祥地 瑞 典 , 态农 场 更 < 的 生 东北 、 华南 肉牛带 江汉 平 原 、 , 四川 盆地 的 肉牛 带 是一 枝独 秀 。发 展 中 国家 奋 起 直 追 , 争 与 国 际 力


多万人参与水果的生产加工和营销 , 浓缩果汁年 世界农业的发展进入 了生态农 业和绿色食品( 国 递增率迭 15 9 %销往 国际市场, 3 %,0 占世界果 汁 外称“ 有机食品” 生态食品” 的新 阶段。经过 或“ ) 产量的 6 5 %; .7 蔬菜集 中在 山东, 成了国内的“ 菜 2 O多年 的发 展 , 达 国家 一路领 先, 态农 场遍布 发 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北 民族学 院学 报 ( 学社 备科 学版 ) 哲 J N R h E T 矗 0 T E 】 R l Y S c l c n e) . O T ̄ ̄ S ⅡN RI1 SUN E sT ( oi i cs aS e
20 0 2年第 1 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石激起 千重浪” 不论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 , 果陕西 具有优 势 , 省 3 0 全 0 0多万 人 口中约有 10 家 , 纷开 始 了生态农 业 理 论研 究 的试 验 , 而使百度文库 00 纷 从

甘肃实施生态农业的特征分析

甘肃实施生态农业的特征分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 林 科 技
2 o 年 ( 3 卷 ) 1期 08 第 7 第
Baidu Nhomakorabea
甘 肃 实 施 生 态 农 业 的 特 征 分 析
韦晓 宏 1 , 2
(. 1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02 ;. 300 2 兰州商学院, 甘肃 兰州 70 2 ) 30 0
土高原 、 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 的交汇处 , 长江 、 河 、 分属 黄 内陆 河三大流域 。 平面地理位置处在祖 国版图的中心地区 , 东临陕西 , 南接 四川青海 , 西邻新疆 , 北与内蒙 、 外蒙交 界 , 东北与宁夏相 连。
地形 比较复杂, 东部是黄土高原。 西南是祁连 山地和高山草原 , 西 部是土壤肥 沃、 水源 比较充足的河西走廊 ,E j 部为阿拉善高原 , 另 有著名的巴丹吉林 沙漠。甘肃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 , 并且有 明显 的向大陆性 气候过渡的特征 。由于地形狭长 , 的地 区差异很 气候 大。有亚热带 、 暖温带 、 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 省内降水量分布呈 东南向西j 递减趋势。 E 年平均降水量 3 6 8 o毫米 , 全年 日照时 间 15 ~ 3 o小时 , 霜期 1 0 2 0天。 内各地 自然条件复杂 , 7030 无 6~2 省 土 地资源相对丰 富, 草原 、 荒地 、 水域面积辽 阔, 事农 业生产 的可 从 开发潜力较 大。 在严酷 的自然条件和 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双重 作用下 , 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存在 的问题 有 : 植被覆盖率低 , 草场退 化, 水土流失严重 , 土地沙化 、 盐渍化 , 大气污染加剧 , 水环境恶化 等。从某种程度上看 , 甘肃农业 的继续发展同全国面临的形势相 同, 只能走生态农业之路。

兰州市农工业发展概况

兰州市农工业发展概况

兰州农业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海拔1500—2000米,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温差大,这种地型、气候的多样性为农产品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兰州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百合、畜牧、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林果、花卉产业为主的支柱产业。

以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等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

兰州在开发利用硒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估量的潜力。特色农产品不但天然富硒,而且产品中有机硒含量比较高,在70%以上,最高达90%以上,特别有利于人体吸收,而且十分安全,可直接作为天然、优质的人体补硒资源。目前,兰州已形成了以富硒高原夏菜、百合、玫瑰、西甜瓜、一月红提等为特色的种植业。

(1)蔬菜产业。蔬菜产业是目前兰州农产品中商品量最大,市场潜力最好,外销量最高,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优势产业。

(2)百合。兰州百合品质卓越,市场空间较大。

(3)花卉产业。花卉产业是具有较好前景的新型产业,有冷凉型的郁金香、唐昌蒲、大丽花、紫班牡丹等特色花卉。

(4)玫瑰产业。有玫瑰汁、玫瑰酒等下游产品。

(5)瓜果产业。突出发展苹果、梨、葡萄、杏、瓜、大果沙棘等果类。

(6)食用菌。目前兰州市的白木耳生产、香菇、鸡腿菇、双

孢菇等的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特色养殖业

一是畜牧业。以肉羊、奶业、生猪养殖等为重点,发展种养沼有机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好为尔、庄园等大型乳业集团。

二是冷水鱼产业。依托甘肃丰富冷水泉水资源,养殖冷水型鱼如虹鳟鱼。兰州的冷水资源以永登的庄浪河和榆中的泉水资源为代表,形成了永登、兴隆山等虹鳟鱼产区。

现代创意农业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甘肃特色农业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 发展甘肃特色农业

查 研 究
FZ A ・IO H Y NI AHND CAA J A U
和保 护 工 程 , 步 恢 复 草原 生 态 。 加 快 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 逐 ,重点培育马 实施 长 江 流 域 的 白龙 江 、 汉水 和 黄 河 铃薯 、 西 果蔬 、 中药材 、 现代制种 、 酿酒原 流域 的渭 河 、 水 ( 大通 河 )洮 河 、 湟 含 、 大 料等具 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 , 优化结
夏河 、 宛川河 、 祖厉河 、 庄浪河九条河流 构 、 增加产量 、 提高品质。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湿地保 护工程。另

三 、 高农 民 生产 的 组 织化 程 度 提 我省要 紧紧围绕建立 紧密利益联
方 面 , 积 极 利 用生 态优 势 。 甘肃 气 应
候类型多样 , 照时间长 , 光 发展 纯 天 然 、 结 机制这个核心 , 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
绿 色生态农产 品的条件得 天独厚 。同 的 组织 化 程 度 。 是 充 分 发挥 龙 头 企 业 一 时, 甘肃河西走廊是隔断中亚和内陆动 的带动作用 。 通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植物传染的天然屏障 , 最有 条件 能够形 人 股 、 股 农 民到 龙 头 企 业 就 业 、 入 强化 成动植物无规定疫病 区。 甘肃的优质玉 定单生产等多种形式 , 使农户与龙头企 米、 薯、 马铃 高原夏菜 、 肉牛和肉羊等特 业 之 间形 成 更 加 紧 密 的利 益 联 结 关 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甘肃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Jackson和Benole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国外常把生态农业归入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一种生产系统,是一种以完全有机物系统生产,不投入人工合成物的有机农业模式,所生产的食品被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作、林粮间作、基塘种养、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它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

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注意发掘我国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优良的农业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2)注重节约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良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3)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复种指数;(4)注重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关系,进行田间农业品种(包括种植、养殖和林业)的合理配置,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单产水平;(5)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节约生产成本,既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产品的产出。解决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年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劳动密集的小型生态农业模式,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耕地的用养矛盾、提高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农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与新孕育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这一区域单位面积产出低,为维持高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从事着广种薄收的落后农业生产。这一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和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区域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改变该地区农业和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广种薄收的农作制度,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

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原因。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众所周知,引起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原因)有四个:一是起伏的地形;二是深厚疏松的黄土;三是暴雨;四是地表无有效的植被覆盖。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既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又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深厚疏松的黄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良好而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植被覆盖,则成为土壤流失的物质基础。

降水是重要的农业资源,但暴雨降在坡面上则易形成径流而成为土壤流失的动力。植被既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可再生资源,又可保护土地免遭侵蚀。如果对植被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和破坏,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和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下降。很明显,这4个因素中前3个一般认为难以进行大的改变。除把部分坡地改为水平梯田外,只有植被是可进行大面积人为调控的因素。事实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也正是森林草原植被反复破坏的

过程。根据很多历史文献的考证,“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方是森林和草原”,“在秦汉(甚至唐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草茂密,山清水秀的地方。”自秦汉以后开始毁林开荒,明清以来毁林毁草开荒日益加剧,盛行的广种薄收和轮荒制度使原来的森林草原植被和良好的生态

环境遭到彻底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可见,黄土丘陵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适于发展以粮为主的

农业生产,应是以牧为主的牧农交错区。人为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对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土

流失和干旱加剧的根本原因。乱伐森林,滥垦陡坡,不仅直接破坏了植被,而且缺乏必要的投入,

特别是肥料的投入,地越补越薄。土壤肥力的退化导致了农田持水力和抗旱能力的下降,同时使降水生产效率下降。实际结果导致了“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

三、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求农业发展

遵循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

该区人多地少,同时,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该区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要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农业现代化要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不仅挤掉了多种经营的生产,而且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应从保护环境入手,合理利用资源,促

使系统内部能流物流畅通,保证高效运转,利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和相对紧缺的农

业资金投入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该区人口较多,经济落后,财政困难,资金短缺,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供给,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实行科学的立体种养,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能量、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实现生产要素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匹配。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走生态农业之路,是解决人口压力和资金紧缺的有效途径。

(四)地域间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走多种模

式并存的生态农业之路。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各地域间的经济、文化、自然地理、交通等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