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论造成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娜这女性人物的形象和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论述:首先,十九世纪的俄国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严酷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毁灭之路。
其次,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最后,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宗教社会矛盾冲突盲目的爱情观爱情悲剧个性差异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
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
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画面。
二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
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
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
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
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基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
后伏伦斯基选择投军上战场来为这一场爱情划上句号。
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而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
而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可以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可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她和伏伦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
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的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的。
安娜的处境也就十分严峻了,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她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
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得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
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摆动,而宗教和伦理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进而产生了安娜的爱情悲剧。
(二)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安娜所生活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剧变的时代,正如小说中描写的贵族庄园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结果,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阶级关系,那些名门望族不得不向出身低贱的商人低价拍卖田产,或者转向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商人、银行家、企业主发展的势力咄咄逼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显赫,俨然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资本主义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历史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提的母亲发现,“近来世风日变,母亲的责任更难了”。
①她所看到的变化世风,是年轻一代要摆脱压抑、窒息人性的陈规旧俗,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少女们组织社团、聆听演讲,和男人们随意交谈,在街上独立驱车奔驰,遇到客人不再行屈膝礼了,“而且,最主要的,她们都坚定地相信选择丈夫是她们自由的事,并不关她们父母的事”。
连守旧的老一代都说:“哎哟,现在是抛弃一切旧习惯的时候了。
结婚的是青年人,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当让青年人照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去做吧。
”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陈旧落后的封建习俗已成为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羁绊。
安娜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她喊出了“我是一个活人。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的心声。
但安娜是显赫的鲁立克王朝的后裔,作为一个贵妇人,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是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必然影响着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由此使安娜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的爱情,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尊奉着贵族的道德原则,从而使她人格分裂,她一方面恨卡列宁,咒骂他是“官僚机器”,八年来埋没了她的生气,窒息了她的生命,一面又对卡列宁怀着负罪感,称赞卡列宁“真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圣人”,同情他的“痛苦处境”,觉得自己的行为越轨,责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她一面不能忍受卡列宁那冷酷的生活,却又发自内心地把这种生活与正义道德合法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置于被告席上;她一面爱着伏伦斯基,一面又将其看作是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将自己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归罪于他;她一面认为自己比别的贵妇人光明磊落,一面又自责自己是“坏女人”。
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
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拜伦曾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的存在”,拜伦的这句名言,可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对爱情的不同心态。
安娜的悲剧从她自身来看,就是她在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把她的爱情看作是她的“生命整个的存在”;而伏伦斯基则把他的爱情看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生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所爱,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她没有将爱情视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
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献给爱情,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整个存在”,看成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安娜一再声名“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意味着她将爱情和美好生活等同起来,把追求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追求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的生活,因而使得她的生活除了爱情之外别无他求。
为了爱情她离开了家庭,抛弃了丈夫,丢下了珍爱的儿子,背叛了上流社会,可以说,她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
现在伏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如果再失去伏伦斯基的话,那么她将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
因此,可以说,她把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他身上,而这一次把安娜向悲剧的深渊中推了一把。
安娜追求的爱情,是以真爱为基础的新的男女关系,在她眼里爱情就是生命本身,是她生命的全部。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是她的全部生命。
在得到伏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全部的生活内容便是爱情,为了爱情,她甚至一度忘记了儿子。
来自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她可以以极大的耐力去忍受,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可暂放在一边,内心的痛苦、矛盾不断地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
爱情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安娜既已成了抛夫弃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着于它,一门心思地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三)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伏伦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中一个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吉提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
在原文中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写的:伏伦斯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
他自己是在贵胄军官学校教育成长的。
毕业的时候,他是个风头十足的青年军官,很快就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
他虽然有时也涉足彼得堡的社交界,但他的风流韵事却都发生在社交界之外。
在经历了彼得堡奢侈放荡的生活之后,他在莫斯科初次尝到了同一位纯洁可爱而又倾心于他的上流社会姑娘接近的乐趣。
他根本没有想到,他同吉娣接近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结婚这件事在他永远是无法想象的。
他不仅不喜欢家庭生活,而且从他们这批单身汉的观点看来,成立家庭,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很不习惯,简直是十分可笑的。
由此可知,伏伦斯基在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上是随意的,在他的骨子的深处,他始终是单身汉的观点——成立家庭,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很不习惯,简直是十分可笑的。
当他在遇到安娜以后,他被安娜的美貌和气质彻底的迷住了,“渥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安娜脸上的这一股压抑着的生气给了渥沦斯基别有的新鲜感,于是他放弃了吉娣给他的“同一位纯洁可爱而又倾心于他的上流社会姑娘接近的乐趣”进而迷恋上了安娜。
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伏伦斯基的爱好是赛马、打猎、赌博,而安娜为了能够更好的拴住伏伦斯基开始培养她对赛马、打猎、赌博的兴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化妆和美容上面,想尽量的缩小他和她在外貌上的年龄差别,并期望用自己的色相来迷住伏伦斯基。
另外,他们的价值追求有根本的差别:安娜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性情中人,感性思维是他的主要思维方式,而伏伦斯基除了人长的比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好看一点外,并无其它优点可言。
虽然他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温情,并且为了
安娜放弃了皇家卫队军职,放弃了对家产的继承权。
但当他们的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他就后悔了,后悔自己一时冲动放弃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加官进爵。
在最后,他失去了关心安娜的热情,跑到他母亲那里让他的母亲在财产委托书上签字。
这份没有牢固根基的爱情,从其开始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
恋爱双方的互不了解、冷漠和猜疑是把安娜推向死亡的主要原因。
他们从国外回到俄国以后,安娜的最大愿望就是去看一下她的儿子谢辽沙,但伏伦斯基无法理解安娜的这份感情,对安娜的愿望漠不关心,而安娜自己也不敢和他谈论这个问题,在安娜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安娜不敢向她生命中唯一的亲人张开求援之口,而伏伦斯基没有意识到他此时应该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另外,回国后的安娜因为违反了上层社会“偷情游戏”的基本规则,而不再被贵族社会接纳。
为此,安娜痛苦不堪,除了和杜丽见面以后,几乎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这种自闭使她的神经变的脆弱和敏感。
而伏伦斯基并没有意识到安娜的这种心理变化,依旧努力地想恢复自己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并且在这努力中过的津津有味。
从此,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生活变得乏味,安娜对爱情的失望使得她神志不清,成为为她自杀前兆。
这也构成了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卷语。
总的来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
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伏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
但花花公子伏伦斯基却背叛了她。
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然而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
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参考文献:1、《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载《外国文学史研究》2000年第四期
2、《外国文学史》,主编: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3、、《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载《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六期
4、《难以逃脱的藩篱》作者:马强《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2月
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造成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原因(一)安娜之死是社会性的悲剧。
在安娜那个时代,上流社会伪善成风,贵妇人有一个甚至几个情人是极其正常的一件事,只要能维持起码的体面,不妨碍家庭秩序,就不会有人指责。
安娜不见融于上流社会,并不是由于她有了渥伦斯基这样一个情人,而是她公然表现出对真挚爱情为追求,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这迥异于一般妇人的偷鸡摸狗行为。
这无疑是
对上流社会徐味道的挑战,是对伪善的家庭秩序的破坏。
(二)安娜把幸福寄托在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是其悲剧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渥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花花公子,相对而言,他还算其中较优秀的人物。
他爱上安娜,且自以为是诚心诚意的珍惜安娜的爱情,七十他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因而,他从来没有像安娜爱他那样爱安娜。
安娜为她牺牲了一切,他却始终在心灵深处藏着许多肮脏的念头:他舍不得功名,舍不得上流社会。
淡薄的爱情和远比安娜低得多的智能使他无法理解安娜对她的爱和她极度痛苦、绝望的处境。
最后当安娜完全绝望且完全摆脱了作为爱人的偏爱,在用清醒的目光去审视渥伦斯基的时候,她看到了渥伦斯基对她所表现的爱情的实质:“他在我身上寻找什么呢?与其说爱情,不如说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他以我为夸耀”。
可以说渥伦斯基在安娜悲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成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他唤醒了安娜,又冷落了安娜,于是,安娜就失掉了活下去的勇气。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安娜是一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妇女。
,这一点她远高于其他妇人,然而,她本人又不能受贵妇人的许多成见的束缚。
她相信梦,相信预兆,相信上帝,笃信宗教的心理紧紧束缚这她。
她在分娩时,对神的惩罚的恐惧迫使她狂热的恳求丈夫饶恕自己,一再表示悔改,表白自己要做一个贤妻良母。
她在行动上追求个人幸福,并且确认自己比别的贵妇人好得多,但由于受上流社会偏见的束缚,她同时又承认自己是“一个坏女人,一个堕落的女人。
”安娜死前疑虑重重,日夜不安,为最终会失去渥伦斯基的恐惧心理所左右,一致失去了自制的能力,一再做些跟自己的心愿相反的事情,最后陷入幻觉之中。
这真实的反映了她极度困窘的处境和孤独悲惨的心理,反映了她内心中无法解脱的矛盾。
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应当说,她的人生理想是极为渺小的,她说所追求的全部幸福无非就是争得和保有个人的爱情,这只有联系到沙皇俄国拿个黑暗的时代,联系到那个到处是虚伪、腐败、无耻和毫无真情可言的上流社会时,才值得一提,在婚姻自由且受到法律的保护的时代,安娜的卧轨自杀的行为是不宜作为榜样的
人活着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安娜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原因,社会的威逼是最致命的。
在安娜公开她与渥伦斯基同居时,她成了上流社会的众矢之的。
即使她的爱情是上流社会所找不到的真挚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在虚伪的贵妇人中,污秽是合法的,而追求纯洁的爱情则是有罪的!其次,安娜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渥伦斯基身上,是安娜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不像薇拉,有勇气去承认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也不像《叶莆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那样为尽贵妇义务去牺牲爱情,她只能去爱自己所理解的同类。
她一整个身心去爱渥伦斯基,但是可悲的是渥伦斯基是个不敢反抗社会,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爱情的花花公子,他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的情感。
他所爱的只是安娜外在的美,当他看到安娜身体长胖了,觉得安娜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变坏了的时候,当安娜在他眼里变成一朵凋谢的花的时候,他的爱情就远远不及以前了。
他无法舍弃功名,舍弃上流社会,他更无法理解安娜的爱和痛苦的绝望的处境。
面对这种情况,安娜的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她认为她的生命也就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最后,安娜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所受的贵族教育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在安娜的灵魂中爱与恐惧同时存在,她是矛盾的。
面对种种,她一面忏悔,一面又想要做贤妻良母。
她是坚强的,也是软弱的。
这一矛盾折磨着她。
面对安娜的悲剧,或许还有很多原因,我通过看书,写下了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