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羞耻感与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羞怯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羞怯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生 羞怯 的诊 断 和评 估 工 具 十 分缺 乏 , 本研 究 拟 先 修 订 H n esn等 人 于 20 edro 0 1年 编 制 的 专 门适 用 于 大 学 生 的羞怯 评估 工具 《 学 生 羞怯 量 表 》 使 用 , 大 来 该 量 表在 国外 使 用 的信 、 度 均 较 好 。 p 工 具 可 效 1 该 用 于评 估 大学 生 的羞 怯 水平 , 可作 为辅 助科研 、 也 流 行 病 学调查 的测查 工具 。
点的研 究包 括性别、 专业、 年级 、 家庭所在地 、 否独生子女等 , 是 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 的关 系的研 究包括相 关关系 、 同羞 不 怯水平 父母教 育方式 、 羞怯对父母教养方式 的回归等。这 两方面 的研 究及 结论 有助于对 大学生羞 怯 问题及 相 关心理 问
题 的进 一 步研 究 。
ke y wor ds: o lg t e t ; s y s c le e sud n s h ne s;c rc eitc haa t rsis;p r nt e c to eh d a e s du ai n m t o
调查显示 , 1 从 9世 纪 7 0年 代 早 期 开 始 , 美 在 国 , 告 慢 性 羞 怯 ( hoi S yes也 就 是 几 乎 在 报 C rnc hns,

e ua o ehd. h sac ni h rc rt snldssx m jr gae fml ct nadS n h eer nrlin dct nm tos i F e eerho s aat ii c e e , ao, rd , a i l ao n o .T ersac o a o— r tc e sc i u yo i O h et

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丧失耻感的现象

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丧失耻感的现象

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丧失耻感的现象耻感就是耻辱感和羞耻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免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的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的意识[1]。

“不以为耻”体现为对耻感的迷茫、淡化、偏差乃至丧失。

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产生认知迷茫、情感动荡和行为偏差。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基于对510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其探析如下:一、耻感迷茫的表现调查得知,90后大学生在掌握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方面是积极向上的,对是非善恶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但部分人对与耻感相关的问题却显得迷茫,不少大学生对“耻”认识模糊,界定不清。

1对“艰苦朴素”的看法如问“你是否认为辛勤劳动、踏实做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436%的人认为“并非如此”,甚至有92%的人认为“辛勤劳动并不值得提倡”,这说明90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辛勤劳动这一传统价值观念的漠视乃至“颠覆”。

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出生在“四一二”家庭中,他们备受呵护,不能吃苦是其共性,加之市场经济背景下某些腐朽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劳动态度上表现出“耻感迷茫”。

2对“悬梁刺股”的理解在90后大学生中,部分人对于“刻苦学习”的“不屑”也着实令人堪忧。

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刻苦学习”时,有312%的人认为,“进了大学还那么‘玩命’,太不值得,学得好与不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对待学习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在他们看来,经过高考打拼,进入大学之后学习问题似乎成为“次要问题”,不仅可以“放一放”,而且对那些刻苦、勤奋的学生也不以为然,甚至冷嘲热讽,从而步入“学习耻感”的误区。

3对帮助他人的认识“在参加学工、社团、志愿者等工作的动机”问题上,虽然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和“体验生活”等方面的考虑积极参加,但也有274%的学生很“率直”地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出于功利,没那么崇高”及“混个名堂,将来找工作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或“老外”很重视志愿者的经历,这对将来出国申请有好处,等等。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教育方法摘要:大学生耻感教育不仅要有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恰当的教育途径,同时还应该有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在众多的教育方法中,能够使大学生耻感教育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种。

一、以说理引导法改善自我认知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由认知开始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过程中,认知是极为重要的第一环节。

首先,重在说理。

说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是说理的工作,说理引导法就是以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7]重在“理”,理就是道理、理由,就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将这一方法实际运用与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过程中时,教育者应该要用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来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真实可靠的事例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明荣辨耻,在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旨在引导。

说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

在对大学生开展耻感教育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切身体验,为他们提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们关注的、易于接受的素材作为媒介,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对此类问题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将明荣辨耻的观念根植于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最终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改善认知。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育方法,其最终目标就是能够从思想品德养成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得以改善。

说理引导法也是如此。

在对大学生开展耻感教育的活动中,从使大学生内化判断标准开始,通过引导,将内化了的判断标准外化为行为实践,形成行为习惯。

促使大学生在面对不良社会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以榜样示范法增强自我体验榜样示范法就指教育者通过他人的卓越成就、高尚思想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耻感教育的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关于高校德育“羞耻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德育“羞耻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德育“羞耻感教育”的思考【摘要】以大学生“门”事件为例,探讨羞耻感教育意蕴,剖析德育中羞耻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指出耻感教育是大学德育的最低层次要求同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羞耻感教育高校德育底线伦理近年来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而其中类似上海大学校花“援交门”事件的各种大学生“门”事件的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

人们对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负面报道也在增加,一些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道德状况产生了怀疑。

有人认为大学精神正被日渐削弱,正逐渐失去其作为精神和道德家园的地位,甚至有部分高校的学生已达到了价值观虚无,道德底线缺失,羞耻感消泯的地步。

一、羞耻感及羞耻感教育羞耻感,又称羞愧感。

是个体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所产生的内疚、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个体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荣辱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

羞耻感是人性的标志,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羞耻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耻辱感。

即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负责的底线伦理教育。

二、羞耻感缺失产生的原因1.社会环境剧烈变化,核心价值模糊,带来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嬗变,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一些负面的影响也日渐显露出来,有些人是非美丑界限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荣耻不分,甚至以耻为荣。

当以丑搏出位成为“正统”,当以脱赢曝光变得稀松平常,当社会名流无底线上位,当商业集团不择手段炒作等现象在社会大众面前频频展现的时候,有些负面因素和负面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一些大学生国家观念淡薄,没有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为不合时宜的行为,他们好逸恶劳、寄生依赖、缺乏集体观念、自私冷漠,无视校规校纪,上课逃课、考试作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大学生为了所谓的成名尽然丧失了起码的羞耻之心。

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2 0
中国传 统儒 家耻感 文化曾经塑造了读书人灵魂深 处 的廉耻 观念 , 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发挥 了巨大 的引导 、 规 范作用 。然而在 近代 , 儒 家文化一 度被认 为是 中国 封 建社会 的思想理 论基础 和积贫积 弱 、 被动挨 打的根 源而遭受 多次猛烈 批判 、 打击和清理 。这种 思想革命 在反封建 思想 和制 度 中具有 非常积极 的意义 , 但革命 的矫枉过正使得传统 的耻感文化越来越被远离大学生 的精神文 化生活 , 传 统耻感 文化 的传 承和弘扬 出现 了 式微的景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大学生带来极 大金钱 、 物质利益诱惑 , 同时西方各种思潮对毫无准备 的大学 生的精神世 界形成 了 巨大 冲击 , 他们 的伦理道 德观念 出现 了无 所适从 的混乱局 面。而今思 想界 、 学 术界试 图继承和弘扬儒家耻感 文化 以重 建大学 生的伦 理道德观念 , 规范道德行 为 , 但是 市场经 济的商业 经济 文化强调个体 的主体性 、 主动性 和个性 的张扬 , 传统儒 家耻感文化及规范对 大学 生的行 为的调控 功能依 然难 以恢复如初 。 ( 二) 社会 转型期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制度 文化是 人类 为了 自身生存 、 社会 发展 的需 要 而 主动创制 的有组织 的规范体 系 、 运行 机制及运行 状 况 。市场经 济给 中国社会带来 了前所未 有的 活力 , 但 也 出现 了诸 多社会怪 现象和 问题 。面对诸 多 问题 , 我 国的法律制度 、 政 治制度 、 经济制度等建设显得相对落 后, 出现 了一 系列社 会不公 现象 。本 来转型期 一部分 地区、 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是正常的 , 也能为人们 所理解 , 但 极大贫富差异不是正常 的地域差异 、 个体差 异的体现 , 而是权 利使用不公 、 公共 资源分配 不公 、 收 入分 配不公 和社会机会不公 的体现 。 “ 公正是道德 的根 本 理念……公正理念塑造着人们 的是非 、 善恶观念 , 社 会公 正对于个人道德人格 的形成 和社会美德 的产生起

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

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25期耻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避辱心理,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

耻感意识是人履行社会道德义务和培养道德责任感的前提,耻感不在,良知和道德责任感就无从谈起;耻感缺失,则做人无以治己,做事无以治事。

因此,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耻感意识,构筑抵御各种诱惑的坚固防线,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耻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民族有着重视耻感的悠久文化传统,历代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和格外关注对人的耻感的培植和养护,并把知耻心的养护视作个体道德修养和大众道德文明教养的根基。

在我国的道德典籍中,存在着大量关于耻感意识以及耻感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知耻是人之为人的标准。

孟子认为,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有无羞耻心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即“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又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意思是说:人不可以不知道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不知羞耻。

南宋朱熹对孟子的观点进一步解释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

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

”同时,陆九渊也强调:“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就是说:对人危害最严重的莫过于没有羞耻心,人如果不知羞耻,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人呢?可见,在圣贤先哲看来,有无耻感,能否知耻,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不知耻,没有羞耻心,即使具有人的形体,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

其次,知耻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化,认为德教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避免犯罪,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民众知耻是道德教化成功的前提。

之后,很多的思想家都表述了大致相同的见解。

周敦颐说:“必有耻,则可教。

”范群说:“夫耻,入道之端也。

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
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题目: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羞怯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长期存在会影响个人的交际能
力和心理健康。

而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以及应对方式对于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
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对于了解大学生羞怯心理问题及
其成因,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探究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
的关系。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大学生羞怯情况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生活事
件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和多元回归分析。

3.预期结果及意义
通过研究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预期结果:
(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批评指责等消极方式可能会诱发大学生羞怯情绪,而温暖理解、鼓励支持等积极方式则可以缓解大学生
羞怯的心理问题。

(2)不同的生活事件会影响大学生的敏感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其羞怯情绪的表现和程度。

(3)成熟的应对方式,如积极思考、调整情绪、勇于面对等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羞怯情绪,提高其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的改进等具有
明显意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羞怯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效果。

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as
lower
than
no—shy
undergraduates,but father and mother’s rearing style
over
punishment and strictness,
involvement and protection towards shy undergraduat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o
are
more widespread
and
more serious
other nations’undergraduates,nowadays it has already seriously
obstructed
undergraduates。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bility.So it is necessary to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
Second,shynes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father and mother’s rearing style
as
emotional warmness and understanding,but i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father and mother’S rearing style protection.Father
and
fantas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female students.Among
involvement,over
protection
father’S rearing style
rejection,OVer

大学生羞耻感特点调查

大学生羞耻感特点调查
,大一 年 级 1 0人 ( 生 8 7 8 男 3人 ,
女生 9 7人 ),大 四 年 级 18人 ( 生 9 6 男 5人 ,女 生 7 3
人 ) 。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随 着 人 们 对 自我 意 识 情 绪
研 究 的关 注 ,羞 耻 感 成 为 了 心 理 学研 究 中一 个 比较 新 颖 的话 题 。 B r t认 为 ,羞 耻 感 的适 应 目的是 保 证 其 ar t e
“ 耻 对道德行 为而 言可 能是最 强有力 的推 动情绪 ” 羞
“ 为 它 与 自尊 紧密 相 连 ” …… “ 耻 感 会 阻 止 人 们 因 羞 的不 道 德 行 为 以免 他 们 丧 失 自尊 ” I 。羞 耻 反 馈 有 4 1 时 还 可 产 生 自我 道 德 净 化 作 用 ,促 使 个 体 审 视 道 德 上

成 长都 有 着非 常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研 究 方 法
种痛 苦 、强 烈 、持久 的负 性 情 绪 体 验 …。 它是 一 种 指 向 自我 ,并 与个 体 的 自我 概 念 紧 密联 系 的情 绪体 验 ,
属 于一 种 自我 意识 情 绪 。
1被 试 。 被 试 来 自于 我 省 几 所 大 学 一 、 三 年 级 学 . 生 ,共 发 放 问卷 4 0份 , 回收 有 效 问 卷 3 8份 ,有 效 0 4
体 羞 耻程 度 最低 。 ( ) 大 学生 的羞 耻 感性 别 差异 显 著 , 男生 强 于女 生 。但年 级 差 异不 显 著 。 2
【 关键 词]羞 耻 感 ; 自我 意识 情 绪 ; 大学 生 羞 耻 感 (h m ) 指 当个 体 评 估 自己的 核 心 自我 有 sa e 缺 陷 或错 误 ,不 符 合 社 会 标 准 或 道 德 标 准 时 所 产 生 的

以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_素质教育论文

以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_素质教育论文

以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_素质教育论文论文导读::正确认识耻感教育的价值。

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

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耻感教育,大学生,道德素养在当代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下,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正确认识耻感教育的价值,将其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耻感教育是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根基耻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

重视耻感教育在个体道德品质养成、社会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

作为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耻感教育在确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可贵的道德情操和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耻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人是有意识、有理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因而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动调整,对于个人……都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1]因此,人能知荣而有所为,知耻而有所不为。

大学生养成亲善避恶的道德品质,须以对邪恶之事产生强烈的耻辱感为前提。

一方面,耻感教育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奠定心理基础。

耻感教育使大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的负价值和无价值的的行为产生一种“自耻”和“耻于人”的情感,直接表现于一种否定性的内在情感的形成,这种情感通常源于自我评价或他人对自身的评价。

耻感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羞耻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所需的,这种情感作为大学生内心深处判断善恶是非的重要标准,再加之固有的求荣避辱之心从反面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另外,耻感教育也为大学生对自身行为不断“内省”提供心理基础。

耻感意识的培植,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反思和纠正自身的不当思想或行为;与此同时素质教育论文,在循环往复的“内省”过程中,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耻感意识日渐强化并得以巩固。

马克思指出“耻辱是内向的愤怒”,[2]这种强烈的耻感意识,促使大学生继续反思和纠正自身的不当思想或行为。

大学生羞耻心现状分析

大学生羞耻心现状分析
律 因子和正确 因子得分 高于男大学生( t =一 6 . 0 5一一2 . 0 4 , P= 0 . 0 0 0~0 . 0 5 ) , 而错误 和他律 两因子得 分低 于 男生
( t = 3 . 2 4 , 2 . 1 7 , P- - - 0 . 0 0 1 , 0 . 0 3 0 ) ; ③道德 因子 、 自律 因子 、 他 律因子及错误 因子存在 年级差异 ( F= 2 . 6 6~8 . 8 6 , P
= 0 . 0 0 0 — 0 . 47 0 ) ; ④ 文科 大学生非道德 因子得 分高于理科 大学生( t = 2 . 6 0 , P = 0 . 1 0 ) ; ⑤ 非独 生子女 自 律 因子和
正确 因子得 分均高于独生子女( t =一3 . 3 9 , 一 3 . 0 0 , P= 0 . 0 0 1 , 0 . 0 0 3 ) 。结论 : 大学生羞耻 心总体体验程度居 于 中高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一 1 8
基金项 目: 南京农业大学人 文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S K 2 0 1 0 0 3 1 ) 作者简介 : 李阿特 ( 1 9 8 0 一) , 女, 讲 师, 硕士 , 研究方向 : 心理健康教育。
2 0
第2 9卷( 总第 1 期)
羞耻心是个体意识到 自身及所属 团体 的缺陷、 不足或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时产生的自我谴责 的情感体验【 1 - 2 】 。从羞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上看 , 不完美的 自我 ( 或所属团体 ) 形象和行为诱发个体
的羞耻体验 , 羞耻体验使个体产生紧张感 , 为缓解紧 张个体会对 自我进行反省 , 并 以理想 自我为标准来 约束或完善 自己的行为或采取针对 自 我或他人的补 偿措施 [ 3 “ 】 。对于大学生而言 , 羞耻心是个体道德 行为和 自 我完善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 J , 具 有重要

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

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

・论文・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00871) 钱铭怡 刘兴华 朱荣春【摘 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评定,研究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

 方法:147名大学本科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53人,女生94人,平均年龄为2012岁。

所有的被试填写了羞耻体验量表(ESS)、羞耻感现象学评定量表。

 结果: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符合羞耻感的‘自我取向’性理论。

对于不同羞耻倾向组的对比研究发现:高羞耻组倾向于更强烈的自我否定,表现出更多的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

作者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负性的评价,当其产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负性情感体验,易羞耻者表现得更为严重,更加否定自己和逃避现实。

【关键词】 羞耻 现象学评定 自我取向Phenomenological R esearch of Sh ame among College StudentsQian Mingyi,Liu X inhua&Zhu R ongchunDepartment1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1(100871)【Abstract】Objective:T o study shame of college student through phenomenological method1Method:147college stu2 dents(male53,female94,average age2012)were inv olved1Each subject was asked to describe his/her pers onal shame experience,which was rate on phenomenological dimensions1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s(ESS)was used either1R esult: The finding from phenomenological rating was in accord with the theory of“self orientation”1S tudents with stronger shameproneness showed tendency to attributenegative events to him/herself1Conclusion:Shame is an acutely pain ful experiencethat inv olves a marked self-focus(self oriented)em otion1Shame proneness tended to have stronger sense of w orthlessness and powerlessness and have much m ore strategies of denying and escaping in hard situations1【K ey Words】 Shame proneness Phenomenological rating Self-oriented 九十年代以来,羞耻(Shame)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性探析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性探析
治 教 育
第 1 期

慧 , : 强 大 学 生 耻・ 5
而耻 感教 育作 为德 育 的起 点 , 就是 要 让 每个 人 的 内心 都有 辨别 善恶 、 荣辱 的正 确标 准 , 对什 么
是 荣誉 , 什么是 耻辱 , 都有 着很 明确 的概 念 。它有
的 实效性
从 目前 高校 的实 际情 况 来 看 , 校 为学 生 的 学
自由和全 面发展 创 造 了 有利 的条 件 , 目的就 是 要
6 0名 在 校 大 学 生 的 实 地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有 0 只
3 % 的人会 对水 进 行 二次 利 用 ,8 的人 不 会 对 3 4%
而应 拒绝 的行 为 , 然而 一项调 查显 示 , 数 同学 认 多
的学 生 , 被调 查 的 6 0人 中也 没 有 达 到一 半 以 在 0
上; 而在校 大学 生会 在 赶 时 间 的情 况 下 踩草 坪 的 人却 占了总 调 查 人数 的 5 % 。 由此 可 见 , 知 行 2 “ 背离 ” 的现 象 还 比较 严 重 , 生 们 的生 态 文 明 意 学 识还很 薄弱 , 自己毫无 道理 的浪费 、 坏生态 资 对 破 源 和污染环 境 , 于未 来 的不 良影 响 和 可怕 后 果 对 根本 无动 于衷 , 内心深 处 的耻感 面对 随 处可 见 的
为考 试 作 弊 等 行 为 破 坏 了 公 平 竞 争 秩 序 , 但 2 . 9 的学 生 却 认 为 作 弊 “ 不 好 , 可 以 原 9 6% 虽 但
谅 ” 还有 1 %左 右 的学生认 为这 是 “ 不合 理 的 ; 0 对 学 习内容 和 考 试 制 度 的 反 抗 ” 并 表示 自己也 会 , 这样 做 。这 仅仅 是 在 调 查过 程 中的表 示 , 际 考 实

论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的羞耻关教育

论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的羞耻关教育

论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的羞耻关教育摘要:网络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缺陷日益显现出来,这也无可避免的影响到了羞耻观教育,特别是女大学生羞耻观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强化女大学生羞耻观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紧迫任务。

本文将以网络时代背景下,女大学生羞耻观沦丧现象入手,从对女大学生羞耻观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及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羞耻观一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羞耻观教育之必要性分析(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中,关于“羞耻”的词语有上百种,孔子曰: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一般来说,“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是一种因为害怕他人耻笑自己而产生的道德内疚感”[1]。

笔者认为,羞耻观是对于个体自身在人格、能力、外貌、思想和行为等方面与大众普遍认可的观念不一致时产生的痛苦心理的总体看法和观点。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

不难看出,羞耻观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因而羞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据笔者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关于羞耻观教育的论文资料几乎是空白,针对女大学生羞耻观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可见,较之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羞耻观教育凸显的种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相对滞后。

也就是说,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特别是强化对女大学生的羞耻观教育的针对性,以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保持本学科的蓬勃生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二)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年轻、知识、活力的代名词,特别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男女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女大学生的人数迅猛增长,比重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特别的关注,充分掌握她们的身心特点:无论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羞耻感管理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羞耻感管理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羞耻感管理引言:羞耻感是人类情感体验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羞耻感的管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羞耻感的概念、来源以及管理方法,旨在为心理学家和个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羞耻感的概念与来源羞耻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情感状态,个体在面临自我评价不足、社会期望不满等情境时会产生。

它是一种内心体验,常伴随着身体反应如面红心跳等。

羞耻感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

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外貌等方面感到不满意时,羞耻感往往会增加。

同时,个体对社会期望的认同程度也会影响羞耻感的产生。

当个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评价或期望与自己的认同不符时,羞耻感也会增强。

外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

社会文化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规定,当个体违背这些规定时,羞耻感就会产生。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个体的羞耻感产生影响。

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个体对自我评价的不稳定,增加羞耻感的发生。

二、羞耻感管理的重要性羞耻感的管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羞耻感的过度或持久存在会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羞耻感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和不自在。

三、羞耻感管理的方法1. 自我接纳与自我价值提升个体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个体能够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减少羞耻感的产生。

2. 社会支持与情感表达个体在面对羞耻感时,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来缓解负面情绪。

与亲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咨询等都是有效的方式。

同时,个体也可以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将羞耻感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3. 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来应对羞耻感。

例如,借助呼吸练习、放松技巧等来缓解身体反应,同时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改变自己对羞耻感的认知。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Education of sense of sham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作者: 田学英
作者机构: 江苏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江苏常州213164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71-74页
主题词: 羞耻感;教育;实施途径
摘要: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

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论高职大学生“耻感”的培育-文档资料

论高职大学生“耻感”的培育-文档资料

论高职大学生“耻感”的培育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及不合理的既有道德与社会发展趋势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高职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 加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当代高职大学生存在荣辱不分、耻感淡化的现象。

因此, 有必要在高职大学生中加强“耻感”的培育。

道德教育是我国高校的首要工作,是教育的灵魂, 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连续扩招, 加之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高职大学生丧失“耻感”意识, 屡屡出现冲击道德底线的行为。

对于这些现象,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耻感”现状当代高职大学生“耻感”现状可以简单归结为: “知荣知耻”意识虽已成为主流, 但现实校园中, 一些学生丧失“耻感” 意识,有的甚至不知羞耻。

1. 积极向上成为当代高职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流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后, 各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大学生的荣辱观的教育与培养。

通过历史、传统、校纪等教育, 广大同学进一步了解国情,明确使命和责任,牢固树立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遵纪守法,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努力学好本领, 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

通过“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等活动的开展, 使当代高职大学生朝气蓬勃、疾恶如仇,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扬荣抑耻、近荣远耻”。

大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 将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2. 部分高职大学生“耻感”相当缺乏在大学校园里,有些同学把社会公德远远地抛在脑后, 不仅丧失了“耻感” ,而且混淆了荣辱;不仅见利忘义, 而且见利忘耻不仅不以耻为耻,而且以不耻为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3, 3, 136-139doi:10.12677/ap.2013.3302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journal/ap.html)Research on Shame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fUndergraduate*—A Case Study in Changsha CityWeiguo Qu#, Wenjie L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Email: #qwgqyt@, earring1101@Received: Feb. 25th, 2013; revised: Mar. 12th, 2013; accepted: Mar. 21st, 2013Copyright © 2013 Weiguo Qu, Wenjie L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Abstract: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with shame. Methods:1)Shame scale; 2)Chinese version of s-EMBU was administered to 240 college students (120 males and 120females) in Changsha city at random. Result: 17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jection from parents and the sham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 father = 0.305, p < 0.001; r mother = 0.265, p < 0.001);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and sham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protection from parents and shame (r father = 0.336, p < 0.001; r mother = 0.274, p < 0.001). Conclusio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hame-proneness among children; in overall level of shame, the more rejection and over-protection children received from parents, the easier for them to feel shameful; in terms of family shame, if children received more rejection and denial from parents, the overprotection from the father, the less emo-tional warmth from mother, it’s easier for them to feel shameful.Keywords: Undergraduate; Sham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大学生羞耻感与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以长沙市为例屈卫国#,李雯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长沙Email: #qwgqyt@, earring1101@收稿日期:2013年2月25日;修回日期:2013年3月12日;录用日期:2013年3月21日摘要:目的:探讨羞耻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长沙市240名大学生(男120人,女120人)施测羞耻量表(SS)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73.75%。

父母亲拒绝与大学生羞耻感呈现显著正相关(父亲r = 0.305,p < 0.001;母亲r = 0.265,p < 0.001);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羞耻感无显著相关关系;父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大学生的羞耻感有显著正相关(父亲r = 0.336,p < 0.001;母亲r = 0.274,p < 0.001)。

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羞耻倾向有显著影响;从羞耻总体水平来说,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越多,子女越易感到羞耻;在家庭羞耻方面,父母的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越多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越少,子女越易感到羞耻。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幸福学视野下的公共政策价值重塑研究”(课题编号09YBB264)支助。

#通讯作者。

关键词:大学生;羞耻感;教养方式1. 引言羞耻感(Shame)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负性情感体验(Scheff,1995;Tangney,1995;Reimer,1996;Fergusson,Stegge,& Damhuis,1996;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1999;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2001;燕良轼,王小凤,2006),它是由于个体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以及对自我的否定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谢波,钱铭怡,2000)。

已有研究表明,羞耻感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朱春荣,王通理,钱铭怡,1999;许又新,1982;钟友彬,1999;钟杰,李波,钱铭怡,2003)。

易羞耻的个体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当面对消极事件时,他们更倾向于归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朱春荣等,1999),并固着于对事件后果的恐惧、后悔、焦虑中,很难冷静下来分析事件经过,也很难考虑利用身边资源(钱铭怡,刘嘉,张哲宇,2003)。

在社会交往中,羞耻感是产生社交焦虑的关键因素(李波,钱铭怡,钟杰,2005)。

另有研究表明,羞耻感与一些心理疾病的相关也是显著的,如其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存在正相关(Lobbestael,Arntz,& Sieswerda,2005;Horwitz,Widom,McLaughlin,2001;Morrison & Gilbert,2001;李瑶,徐凯文,王雨吟,钱铭怡, 曹广健,刘忠兆,李世杰,钟杰,2011),则与SCL-90中的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存在正相关(Tangney,1995)。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是父母教育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达的相对稳定的综合表现(王丽,傅金芝,2005)。

父母对子女采用过分干涉、拒绝的教养方式越多,子女越可能表现出低自尊、抑郁、焦虑、精神质等,遇到挫折更倾向采取回避等消极应对方式;而父母的温暖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绪(周路平,孔令明,2010)。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是密不可分的(钱铭怡,肖广兰,1998)。

那么,羞耻感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很可能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希望了解羞耻感中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以及家庭羞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情感温暖以及过度保护是否相关,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羞耻感的影响。

2. 研究方法2.1. 被试研究对象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大一至大四学生共240名,施测后回收问卷238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

其中男生93人,女生84人,平均年龄为20.95 ± 1.50岁。

2.2. 研究工具2.2.1. 羞耻量表(SS)量表采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老师和英国伦敦大学B. Anclreivs博士联合编制,并于2000年修订的羞耻量表。

此量表包括了个人对个性、行为、身体和家庭方面的羞耻感,共29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表示其羞耻感越强,越易感到羞耻(钱铭怡 & Anclreivs,2000)。

本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钱铭怡等,1999;钱铭怡 & Anclreivs,2000;阳斌,2007)。

2.2.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蒋奖、鲁峥嵘、许燕老师以及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蒋苾菁老师共同于2010年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正式问卷由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三个维度组成,共21项目,采用四点评分.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蒋奖,鲁峥嵘,蒋苾菁,许燕,2010)。

3. 结果3.1. 羞耻量表评定结果所有被试羞耻量表得分为55.68 ± 12.03,其中男生为56.69 ± 12.26,女生为54.56 ± 11.74。

3.2. 羞耻感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如表1所示,被试的羞耻总分、个性羞耻、行为羞耻、家庭羞耻均与父亲给予的情感温暖没有显著相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father’s rearing pattern and SS 表1. 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羞耻量表各因子相关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家庭羞耻羞耻总分父亲拒绝0.231* 0.259***0.269*** 0.269***0.305***父亲情感温暖−0.057 −0.075 −0.155*−0.146 −0.111父亲过度保护0.284*** 0.334***0.199** 0.220** 0.336***注:*p < 0.05;**p < 0.01;***p < 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