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合集下载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解非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

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

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

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

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

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

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

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

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论诗三十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水会于海。

云翔于天。

道之所混。

孰后孰先。

及子虽殊。

同升太玄。

舍彼玄冕。

袭此云冠。

遗情市朝。

永志丘园。

静犹幽谷。

动若挥兰。

——魏晋·陆机《赠潘尼诗》赠潘尼诗水会于海。

云翔于天。

道之所混。

孰后孰先。

及子虽殊。

同升太玄。

舍彼玄冕。

袭此云冠。

遗情市朝。

永志丘园。

静犹幽谷。

动若挥兰。

鸡鸣丑,高楼大宅得安久。

常劝父母发慈心,孝得题名终不朽。

——唐代·白居易《十二时行孝文》十二时行孝文鸡鸣丑,高楼大宅得安久。

常劝父母发慈心,孝得题名终不朽。

妙哉蔓葛。

得托樛木。

叶不云布。

华不星烛。

承侔卞和。

质非荆璞。

眷同尤良。

用乏骥騄。

——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七》赠刘琨诗二十首七妙哉蔓葛。

得托樛木。

叶不云布。

华不星烛。

承侔卞和。

质非荆璞。

眷同尤良。

用乏骥騄。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及其论诗三十首

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李建崑壹‧元好問之生平行實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

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西元一一九○年),卒於元憲宗七年(西元一二五七年),是金朝詩文成就最高之作家,《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傳。

據《金史‧元德明傳》,元好問出生於名門之家,先祖鮮卑族,系出拓跋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元。

遠祖元結(字次山),為唐代開元﹑天寶間著名之文人。

祖父元滋善曾任金朝銅山令,父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知名於世,著有《東岩集》。

元好問出生七月即過繼叔父元格為子,元格為地方官,自元好問四歲起,就給與完備的教育,據說元好問七歲能詩,十一歲元格移官冀州,延聘學士路鐸教他為文,十四歲又隨繼父移官陵川,受業於當時大學者郝天挺 (字晉卿,元代知名學者郝經之祖父) 更奠定了堅實之學術基礎。

元好問二十歲時學問已有小成,卻不急於科舉功名。

二十一歲時叔父病逝隴城任所,他才結束遊走各地之生活,扶柩返回忻州原籍。

二十五歲那年,蒙古兵南下,家鄉秀容受到兵火蹂躪,其兄慘遭殺害。

他和家人只得遠離家鄉,避亂於河南。

在此期間,寫下不少描述戰亂及抒發悲憤之詩作,引起禮部尚書﹑本身亦為著名詩人的趙秉文之青睞,推崇他的《琴臺》、《箕山》詩:「少陵以來無此作。

」於是元好問之聲名大噪。

金宣宗興定五年(西元一二二一年),中進士,三年後在趙秉文﹑楊雲翼之力勸之下應選宏辭科,從此展開仕宦生涯。

先後做過權國史院編修﹑鎮平(今河南鎮平)﹑內鄉(今河南內鄉)﹑南陽(今河南南陽)等地縣令。

金哀宗開興元年(西元一二三二年)官至尚書省左都司事。

是年蒙古兵攻陷汴京,哀宗出亡,元好問身陷危城,備嘗艱辛,次年自立為鄭王的崔立投降蒙古,天興三年(西元一二三四年)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元好問四十五歲。

元好問自此不仕,返回故鄉秀容,發憤著述,傾全力於金朝史料之編纂。

他鑑於金朝之史實不可湮滅,曾編著《壬辰雜編》,又鑑於中州詩人作品若不輯錄,將隨兵火而毀亡,於是發憤編成《中州集》十卷,採錄二百四十九家詩人作品。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三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文以载道”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道德服务。

元好问在诗中明确提出了“正体”和“伪体”的区分,认为正体是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和《小雅》怨刺上政的传统,体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和政治功能。

这种观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其次,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文以复古”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文学应该以古代的经典作品为典范,向古人学习。

元好问在诗中明确提出了“转益多师”的精神意蕴,认为诗人应该广泛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种观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第三,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整体把握”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不割裂、不肢解。

元好问在诗中通过对历代诗歌的整体评价,指出了各个时期诗歌的发展特点和优缺点,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体脉络。

这种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四,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以诗论诗”的传统。

这个传统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文学的批评和见解,具有简洁、精炼、深入浅出的特点。

元好问在诗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代诗人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以诗论诗的方式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文以载道”、“文以复古”、“整体把握”和“以诗论诗”等方面。

这些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实质,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诗论诗

元好问(约公元648—公元713),字元亮,号好问,唐代文学家,与孟郊、王勃、刘长卿、柳宗元齐名为唐代五大家,是唐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著有《元氏随园集》《元氏雅言》《好问杂言》等著作。

其中,《好问杂言》是元好问的文论代表作,被誉为“盛唐史诗评价的最高表现”。

而《论诗三十首》则是《好问杂言》的一部分,是元好问论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论诗三十首》的价值《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诗学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著作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我国诗歌批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审美标准、音乐韵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念和诗学理论。

这些观念和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二、《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了“真”、“情”、“趣”、“致”四大审美标准,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真实感人”、“情致动人”、“姿态趣人”、“文采致人”。

这些标准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诗歌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论诗三十首》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对诗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张诗歌要“狷狭护雅”、“志致尚清”、“文辞贞肃”、“韵律清新”,并且提出了“志约风行”、“韵捷风流”、“辞贵风雅”、“句清风发”等创作原则。

这些创作技巧和原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第四、《论诗三十首》对音乐韵律的探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对诗歌的音乐韵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音同”“韵异”“声长”“辞近”等音韵原则,并且展示了对古代诗歌音乐韵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对于我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的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结语通过对《论诗三十首》的分析,可以看出元好问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他的诗论观念和诗学理论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诗歌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一)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二)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三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之三)本诗元好问〈自注〉曰:「锺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可知是借《诗品》之论见出发.在元好问观念中,晋初之诗格高出齐、梁.故前半两句认为:建安诗坛之流风余韵,在晋朝仍留存甚多,以王敦为例即可概见晋人之壮怀.据《晋书王敦传》所载,王敦酒后好以如意敲击唾壶为节,吟咏曹操之乐府,往往击缺壶口.后半两句谓:张华之诗,往往巧用文字,托兴不高,似乎缺乏风云之气.然而,持其诗与晚唐时温庭筠、李商隐言情之作相比,又将为之奈何虽然本诗为张华开脱,其实仍旧主张作诗不宜「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之四)本诗元好问〈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在〈继愚轩和党承旨诗〉末章云:「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可知元氏激赏陶渊明.萧统〈陶集序〉谓渊明:「语事理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锺嵘《诗品》谓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谓:「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于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之五)按《诗品》谓阮籍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宋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气骨.」本诗前半则指出诗人之所以用俶诡之诗笔,寄寓渊放之情怀.实因为已无其他东西能够浇平胸中之块垒.后半两句谓:以晋人之诗才来说,被世人视为狂诞的阮籍,实际并不狂.只是这种真况谁能领会阮籍之作风,一如黄庭坚(山谷)诗句所示:「面对横在面前之大江,纵声大笑.」只不过以傲视万物的姿态发为旷放的吟咏而已.这是论「旷放」的诗风,和「气骨」,「天然」同为元好问最欣赏的正体.阮籍处身乱世,为保全性命,故作狂诞,逾越礼教,他的诗俶诡不羁,兴寄无端,其实是寄托无限的沉痛和难言的志节在其中.因此,阮籍的「旷放」,与曹刘的「气骨」,有其内在的共通性,皆为真情之流露.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之六)按扬雄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遗憾的是心声心画常常失真,因此,仅看表现于外的文章,岂能论断作者真实的人格后半两句指出晋人潘岳(安仁)当年写的《闲居赋》,显现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谁能相信他为了求官,见到贾谧出门,竟望着路尘而屈膝下拜呢此诗主要在讥讽潘岳文行不一,并指出文章本于性情,性情之真假,直接影响到文章品致之高低.此与《文心雕龙情采篇》云:「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证.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之七)按前半两句谓:汉魏歌谣中那种慷慨任气之风格,到了六朝已经断绝不传,只有北齐斛律金所唱之《敕勒歌》犹有此风.后半两句谓:大概是中原地区万古以来之英雄气慨,也传到阴山的敕勒川.本诗提及之《敕勒歌》原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族旧有之歌谣,极为豪莽.本诗举一实例,用以说明北朝文学的特质.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论》曾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显然元好问赞赏北方文学之主于气质住豪壮,意在对照南方文学之流宕绮靡.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之八)按《新唐书》卷壹○七〈陈子昂传〉云:「唐初,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此为全诗之所本.元好问于唐初诗人,仅推崇陈子昂.此因沈佺期、宋之问纵横驰骋于诗坛,犹不能湔除齐、梁绮靡之风.必待陈子昂承接六代风会,绍继传统,独开新途,始振起一代诗风.故后半两句谓:若论唐诗恢复正体之功劳,应依句践平吴为范蠡铸像之往例,也为陈子昂铸一座黄金塑像,以表彰他追复汉魏风骨之功.本诗指出六朝绮靡之诗风,至唐初仍然存在,始变绮靡,恢复汉魏风骨,当推陈子昂.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之九)按前半两句谓:缀辞行文,斗靡夸多,徒增阅览之劳.以潘岳、陆机相较,陆机之文章,犹有较潘岳冗芜之遗憾.后半两句谓:诗文为心灵之声音,但能完整传述心意,目的已达.倘如布谷鸟之澜翻啼叫,岂有何难《世说新语文学》云:「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此当为本诗之所本.然全诗之主眼并不在比较潘、陆之诗文,而是就潘、陆以针砭晋、宋诸家诗文之斗靡夸多.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之十)按唐元稹于〈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之中,对杜甫诗之铺陈,排比、词气、风调、属对,深致赞叹之意.元好问则谓:铺陈终始,排比声律,但为诗歌创作之一途而已,推许杜甫,若局限于此,则其藩篱未免太窄.后半两句指出:杜甫自有旷世无匹之连城璧,怎奈元稹识见短浅,只识其中之碔砆杜诗之奥妙,元好问在《杜诗学引》已有说明,此诗重申杜诗为诗中之集大成,要妙难言,即如元稹,亦不能识.继前诗针砭晋、宋诸家之「斗靡夸多」,本诗又间接指斥「排比铺张」.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之十一)前半两句谓:眼目所及,必生心象,就此心象以文句表达,自能传神.若未亲临其境,只是暗中摸索,总是无法写真.清人查初白所谓:「见得真,方道得出.」正是此意.后半两句谓:杜甫在长安,秦川景物尽入题咏,真切入神,恰似张张摩写出来的《秦川图》,只是,像杜甫这样亲到长安,身历其境,刻划写真的诗人,古来能有几人.本诗指出诗歌写作,贵在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方能传神写真.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十二)按前半两句谓:望帝的春心,托附在杜鹃鸟的悲鸣中;佳人的锦瑟,激起对逝去年华的怅惘.后半两句谓: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旨的难以明了,大体与此相类.而诗家总是喜爱西昆之美好,唯独遗憾的是无人像郑玄笺注《毛诗》般,一一阐述他的义旨.按所谓「西昆」,众说纷云.宋刘攽《中山诗话》云:「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云:「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辟晦,时号西昆体.」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本诗似乎沿袭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观点,视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然其所论之重心,在李商隐诗「用事深僻」,以致「诗意晦涩」也.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庐.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之十三)玉川庐指中唐诗人卢仝.其诗以鬼怪趋险见称于后世.就元好问〈小亨集序〉来看,元氏对于鬼怪一派,必然深恶痛绝.因此前半两句指出:自古以来,诗文创作皆有正当途径,谁像卢仝那样,恣意运笔,险怪作诗呢后半两句谓:正规的诗像楷书,往往不能让今人看入眼;别寻险径的怪诗,好比小孩涂鸦,有时反而受到世人之激赏.本诗旨在斥责卢仝诗,别寻险径、刻意鬼怪,实非诗之正途,不足为训.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之十四)按前半谓:人的出处进退,有种种不同,大抵听凭个性所安.幽居山林的人,那能贱视廊庙里的衣冠士呢后半两句谓:华歆见到片金,掷去不取,随即受到时人的尊重,其实不过伪装清高,以便求官觅侯.而那些崇敬华歆清高的人,结果都被自己的双眼所瞒骗.诗文之伪饰,正与此相类.这是对刻意作伪之指责.前论潘岳之「言行不符」,此则更进一步论「刻意作伪」之失,拈出华歆之故事,目的不在批判华歆之人品,而是借此说明诗歌创作不能作伪.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之十五)按前半两句谓:李白诗笔洒落,境格旷远,正如其诗所示:「好比银河洒落九天.」何尝作过「饭颗山前」讥诮杜甫之劣诗后半两句谓:世间还有一些东抹西涂的论者,批评李白在中原扰扰之际,欲借永王璘之力量以建奇功.这又一种书生功利之见,诬枉像鲁仲连这一流的高士.本诗评论李白诗境格旷远.世俗失察,竟以不实之作相诬,书生功利之见相枉.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之十六)按前半两句谓:自古抒哀伤之情,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写苦境之作,亦若灯前山鬼之落泪.实因哀苦易于撼动人心,比较讨好.此盖针对晚唐李贺所作之评论.后半两句谓: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此又进一步引李白诗为例,暗示李贺「幽冷哀激」之诗格,不及李白之「高华俊伟」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濩》音.(之十七)按前半两句谓: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之说,的确深入发掘诗歌声律的奥秘,其研究创发之工夫,固然应予肯定,但是,这种人为声律果真值得用心吗后半两句谓:试看唐元结《水乐说》:本无宫征之音响,却也自成云山间自然的雅乐.这是元好问反对人为声律之主张,因为他论诗主天然,诗歌中本有天然的声调,比起人为刻意之声律,更为可贵.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之十八)按前半两句谓:孟郊喜欢以穷困愁苦作为诗歌题材,至死如此.处身在高天厚地之间,却自囿于苦吟,不啻诗中囚徒.后半两句谓:试看韩愈自潮州还朝后之文章,与江山同其不朽.韩孟相比,韩愈应居陈元龙高卧的百尺楼上,高下岂可同日而语本诗指出韩、孟虽齐名,孟郊之穷愁实不堪与韩愈雄奇相提并论.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万古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之十九)按本诗前半谓:万古以来,不知多少高士幽居涧阿,未能显扬于世.其一生的孤愤,如何抒解唐代诗人陆龟蒙〈自遣诗〉云:「无多药圃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曾以名品药草和一般青草作喻,谓稚子不知珍惜,恐将明品药草持与一般春草共斗输赢.后半二句惋惜无人告知陆龟蒙:诗之品秩何独不然高低之比较,能有几多差别亦惟务实略名而已.本诗指出诗名之高下,无关乎诗之实质.如陶诗不为六朝人所贵,却大重于后代,即为实真名虚之例证.是以高人才士,励品为诗,应以实质为重,无须措意于声名品秩之高低.谢客风容动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之二十)元好问自注:「柳子厚,宋之谢灵运.」前半两句谓:谢诗之风神,映照古今.渊源于谢灵运之诗人很多,然而谁能比柳宗元所得更为深切呢以柳诗接谢诗,清人查初白誉为「千古特识.」又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前四句云:「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最能突显谢客之心境.而柳宗元自王叔文党失势,贬邰州、永州、柳州,窜逐荒疠,自放山泽,悲恻抑郁,一寓于山水诗文.其寂寞不遇,实与谢灵运相同.故后半两句谓:柳诗正如拂动朱弦的瑟,一唱三叹的遗音彷佛犹在.这种冷寂的诗境,正象征谢灵运当年的心境.窘步相仍死不前,唱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之二十一)按前半两句谓:作诗若窘束步履,一仍旧贯,至死不敢超越,就如后世的唱之作,见识不到前贤作诗的真性情.后半两句谓:作诗应秉持凌云之笔自创新格,若只能俯仰步趋,那也未免太可怜了.本诗指出诗人应自创新格,不当窘步因袭.都穆《南濠诗话》云:「东坡云: 诗须有为而作. 山谷云: 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无怪其语之不工.」古人和诗,初不拘体制,后有「用其韵」,「次其韵」,雕镂过甚,扭曲性情,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本诗旨在讥议宋人唱之风.皮述民先生另有一说,认为是论宋初西昆馆阁诸公。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

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诗歌创作主张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金元时代重要的论诗诗。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

金兴定五年进士,曾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官。

金亡不仕。

编金人诗为《中州集》(十卷),有《遗山集》(四十卷),《金史》卷一二六《文艺》有传。

是金、元二代最杰出的诗人。

以绝句诗的形式论述诗歌创作和理论问题,即所谓的“论诗诗”,滥觞於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这以后各种形式的“论诗诗”风行起来,韩愈的《调张籍》、戴复古的《论诗十绝》,直至清代的钱谦益、王士祯、袁枚、赵执信、赵翼、近代丘逢甲、柳亚子、陈衍等等,作者很多,数量极大。

从内容方面说,有阐述诗歌理论的,有偏重于作家作品品评的。

唐以后,“论诗诗”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作为金代的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对我国诗歌创作在唐以后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本清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诗三十首》之作,很明显地继承了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精神。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最后一首的结尾,曾经提出过“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著名主张。

“伪体”即以《诗经》《风》《雅》为代表的正体之反。

杜甫提出这一主张,是针对当时诗坛的齐梁遗风而言。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元好问,在宋诗的流弊影响着金代诗坛的情况下,以当年杜甫所进行的“别裁伪体”为己任,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诗中疏凿手”。

这正如《论诗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开宗明文所说的:“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诗是问的语气,实则以“疏凿手”自居。

“汉谣魏什”,泛指汉魏风骨的诗,“久纷纭”,即久纷乱,在后代逐渐失去了它的优良传统。

《论诗》中的每一首虽然所论各异,或正面的提倡,或反面的批评,都体现着一个鲜明的纲领,即力图恢复汉魏以后以至杜甫所代表的“正体”的优良文学传统,不赞成和批评以后诗歌发展中所出现的“伪体”。

元好问诗论全面研究第一节《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诗论全面研究第一节《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诗论全面研究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诗论全面研究第一节《论诗三十首》
其一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魏什:指汉代乐府民歌与魏国的诗歌(建安风骨)。 正体,相对于伪体而言,指符合风雅传统的诗歌,像汉
谣魏什。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二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十三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玉川卢,指卢仝。卢仝号玉川子,诗以险怪著称。 真书,楷书。儿辈,指晚辈。元好问《诗文自警》:“要
奇古,不要鬼画符。”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十四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斗靡夸多,以辞藻靡丽繁多争高低。陆文,陆机之文。
冗,繁杂累赘。《世说新语·文学》:“潘文浅而净,陆文 深而芜。” 心声,指诗文作品。澜翻,水势不停的样子。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十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藩篱,篱笆。区区,狭隘,小。 少陵,杜甫。连城璧,无价之宝。微之,指元稹。碔砆,
第一节 《论诗三十首》简释
其五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磊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老阮:阮籍。《晋书·阮籍传》:“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 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以为 常。”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注释: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第七首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第九首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释:费览观:费,费力。

览观,阅读难:(读第四声),祸害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注释: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第十一首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四首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论诗三十首-其四(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四(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四
金朝: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标签
议论、组诗
译文
陶渊明的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注释
天然:形容诗的语言平易,自然天真。

豪华:指华丽的词藻。

真淳:真实淳朴。

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论诗三十首-其三(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三(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三
金朝:元好问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标签
组诗、评论
译文
注释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

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

“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摸鱼儿·忆元龙》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忆元龙、旧家湖海,不该年鬓衰槁。

翩翩竹马儿童晴,怒儿汉江归报。

归计晚。

徐金印、征西已付诸郎了。

白云仙岛。

渺千里移春,淡黎涵细染,春意已飞溅。

西溪上,玉镜修眉翠洗。

题诗曾许谁到。

溪亭不入奚奴锦,秋风绿波春草。

君且道。

人间世、名位悍妻欢游不好。

风流未旧。

约款段随车,鸱夷有载酒,迎接我霜陵道。

2.《鹧鸪天·自在晴云覆苑墙》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自在晴云覆苑墙。

徘徊明月驻清光。

已看红袖沾芳酒,犹认宫螺映绮窗。

金翡翠,绣鸳鸯。

春风花暖柳绵香。

殷勤未数闲情赋,不愿将身作枕。

3.《鹧鸪天·小字阳平绫写欲变成》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小字阳平绫写欲变成。

印来眉黛蓝分野。

水流刻漏何曾居住,玉作弹棋尽未平。

愁易积,梦频惊。

逍遥衾*卧觉霜明。

月明不放寒枝稳中求进,夜夜乌啼彻五。

4.《摸鱼儿雁丘词》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理应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孤独当年箫锣,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落花风雨。

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要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5.《临江仙·明月清风无尽岁》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明月清风无尽岁,平生老子南楼。

阎闾谈笑说道封侯。

谁能够知许事,一苦笑去来屈。

旧见辋川图画里,十年孤负欢游。

百金早晚得菟裘。

与君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6.《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

人家寒食天下藏烟。

无人知晓何处火,去就PR郑建投然。

千里故乡千里梦,高城泪眼遥天。

时光流转雁飞边。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临江仙·醉眼纷纷桃李过》年代: 元作者: 元好问醉眼纷纷桃李过,雄蜂雌蝶同时。

一生心事杏花诗。

小桥春孤独,风雨鬓成丝。

论诗三十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

论诗三十首-其十(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十(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诗三十首·其十金朝:元好问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标签组诗、评论译文注释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

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认为这方面李白连它的门墙也达不到。

的确,杜甫在诗歌语言艺术上是很下功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杜诗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尤其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

这是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

如,后来宋代的江西诗派也杜甫为宗,但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

因而,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是有现实意义的。

杜甫的晚年的长篇排律固然功力深厚,但多投赠之作,也非最精粹部分。

元好问认为杜甫的排比铺张只不过是一种手法,元稹过分称颂这种手法,单把“排比铺张”当作不可逾越的藩篱,是错把似玉的石块当成连城璧了。

这也体现了元好问反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以及对诗歌社会现实内容的关注。

关于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古词《论诗三十首-二十五》(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古词《论诗三十首-二十五》(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论诗三十首·二十五元好问[金朝]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标签组诗、评论赏析《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所道观――玄都观看花这一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这首诗表明上看诗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实质上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千树桃花,喻十年来由于投机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看花人,喻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中赶热闹看桃花一样。

最后一句指出,这些权贵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这首诗中的轻蔑和讽刺是辛辣的,所以《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是“语涉讥刺”,《新唐书·刘禹锡传》说是“语讥忿”。

《再游玄都观》这首诗是上一首的续篇。

从表面上看,它只写玄都观中桃花盛衰存亡,实际上是旧事重提,象权贵挑战。

桃花比新贵,种桃道士指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但是他们已经“树倒猢狲散”了,而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真是世事难料。

诗人表现了不屈和乐观。

所以,《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新唐书·刘禹锡传》未引诗歌,却引出序中兔葵、燕麦等语尤为不满。

这首诗是批评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二诗及诗歌的怨刺问题。

元好问论诗,主张温柔敦厚,明确反对直露刻薄的怨刺。

在他众多的诗文禁忌中,就有“无狡讦”、“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等形式戒条。

他认为,即使有“不能自掩”的“伤谗疾恶不平之气”,也应该“责之愈深,其旨愈婉,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杨叔能小亨集引》)。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观点,批评《再游玄都观》及其诗序的怨刺失度。

元好问认为,如果说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是戏赠之作,尚无伤大雅,但《再游玄都观》一诗就怨刺失度了,尤其是诗序中所谓“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有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将所有当权者斥为兔葵、燕麦,打击面太大,贬损太过,不免流于刻薄。

古词《论诗三十首-二十九》(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古词《论诗三十首-二十九》(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论诗三十首·二十九
元好问[金朝]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标签
组诗、评论
赏析
这首诗是批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

陈师道的作诗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着意于锤炼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春意。

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这里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古词《论诗三十首-十四》(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古词《论诗三十首-十四》(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论诗三十首·十四
元好问[金朝]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标签
组诗、评论
赏析
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

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

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
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创作了《论诗三十首》。

这组诗不仅是对历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评论,更是元好问个人诗歌观念的集中体现。

在这首诗中,他以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的独到见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此句形象地描述了元好问心中诗歌的理想境界。

在他看来,真正的好诗应该如初春之柳般自然,如晨曦中的朝露般清新。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无需过多装饰,更应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这正是元好问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与追求。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元好问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刻领悟。

他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如醉酒般忘却世俗之扰,心境澄明,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的创作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满船清梦般深沉而富有哲理。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通过深入浅出的描绘,元好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纯净而深邃的诗歌世界。

这不仅是对自己诗歌观念的阐述,更是对后世诗人的一种启示和激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蕴含的诗歌理念解非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

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

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

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

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

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

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

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

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

但是,在元好问心目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

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且神韵幽远。

这正是阮籍高尚的情怀和愤慨之气的自然流溢,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

世人皆以为阮籍的"狂"与"痴",岂不知阮籍所处时代正是司马氏大肆屠杀异己的恐怖的政治时代,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旷世之才却不得不以一个"酒痴"来逃避迫害,故而也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

元好问可谓阮籍的隔代知己,他深知阮籍是"不狂"的,认识到阮籍心中的"块垒"是"高情"的隐约曲折,兴寄深远的诗品诗风之所在。

这组诗:论诗歌的诗品诗风。

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他毫不留情地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鄙视他的诗歌擅长于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

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的学说"心画心声"来识人是不可靠的,也会失真的,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

所谓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不能绝对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

其实,古今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绝不是一个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而发人警醒的。

这组诗:论诗人的"言为心声"与"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

第七首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赏析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认为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才形成了《敕勒歌》豪放刚健、粗犷雄浑这样的格调的艺术作品,强调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也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的本真。

但我认为元好问也存有中原文化好大喜功的劣根性,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目光也过于狭窄与闭塞,而世界是博大的,比如《荷马史诗》等作品没有什么"中原文化"的陶冶也照样氤氲慷慨豪迈的气魄。

这组诗:论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第八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赏析这首诗元好问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和陈子昂。

沈佺期和宋之问通过总结六朝以来声律的创作经验后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陈子昂可谓是开创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他的"兴寄"与"风骨"的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重要理论武器。

初唐诗歌是南朝宫体诗的延续,文风绮靡纤弱,沈佺期、宋之问在诗歌创作上也仍然没有摆脱齐梁的诗风,从陈子昂始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

元好问认为陈子昂的历史功绩完全可以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应为陈子昂铸像来表彰他的功绩。

这组诗:论唐诗的历史性转折,及其意义。

第九首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批评陆机的,陆机和潘岳是西晋文坛齐名的代表人物。

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诗歌绮靡、篇幅冗长不可取,读者读之也是浪费时间与情感,诗歌要注重真情实感,传声达意即可,反对形式主义的华而不实。

第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言论的再评论。

元稹在杜甫的墓志铭中推重他晚年的长篇排律诗,说杜甫"铺陈始终,排比声律"之高深连李白也望尘莫及。

杜甫的长篇排律的确精细,在诗歌语言艺术上也确实做到了他的:"语不惊人誓不休"。

但是杜甫长篇排律固然功力深厚,但多为投赠之作,也非他诗歌的精粹部分,而且格律严谨,对仗工稳也产生过于雕琢和堆砌的副作用。

元稹侧重于杜甫诗歌炼字造句方面的形式技巧,忽略了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忽略了杜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上全面的成就。

因此,元好问对元稹的批评对于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这组诗:论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第十一首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赏析这首诗中元好问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的分界线。

他举例说明只有象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洞察才能激发内心诗意的感受,写出一些出神入画,苍凉隽永的诗句。

指出诗歌的创作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作品是客观现实在诗人头脑中的映现后的结晶。

他深刻地批评了西昆体、江西诗派一味"暗中摸索"的临摹前人,这是诗歌"总非真"的不良现象。

这组诗:论真、假诗人及现实主义文风。

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李商隐的,元好问引用《锦瑟》中的诗句意在说明李商隐的诗歌词义隐晦,多种笺解。

而古往今来历届的诗人,诗评家都很难掌握李商隐诗歌潜在的意象。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切切,深幽邈远的向往,也对难以索解表示遗憾,甚至讽刺性的批评。

可以说李商隐是朦胧诗的始祖,他的诗歌朦胧而多义,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感悟,用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方式化为扑朔迷离的诗歌意象。

而这"意象"只有天知道。

这组诗:论诗歌的意象。

第十三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批评卢仝的,中唐时韩愈诗歌深险怪僻,形象奇特。

他善于捕捉变态的景物来构思怪幻诡谲,匪夷所思的形象,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开了韩孟诗派追求险怪的一代诗风。

虽说韩愈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也使诗歌流入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

而卢仝受韩愈的影响,诗歌过于好奇逞怪。

元好问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是不可取的诗歌风格。

这组诗:论"鬼画符"的诗歌风格。

第十四首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批评台阁仕宦诗的。

元好问借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台阁仕宦诗现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台阁仕宦都是些脑满肠肥、卖弄学理的欺世盗名之徒,这种虚情假意、道貌岸然、孤芳自赏、琢句雕章的诗风,对于诗歌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这组诗:论诗歌的诗品诗风。

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李白的,李白的诗歌是:"笔底银河落九天",这种想象丰富,气势恢宏,情感奔放,语言流畅,一气呵成的诗歌也正是元好问崇尚的雄浑恣肆,风神飘逸的诗歌风格,并以"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苦吟的杜甫来反衬李白的文才卓异,赞扬李白是和鲁仲连一样云游四海,关注现实,排忧解难,很有政治才能。

第十六首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的,"秋虫"、"山鬼"的意象在李贺、孟郊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以悲情构造悲愁哀苦的境界。

孟郊、李贺都穷愁不遇,作诗好苦吟,形成了幽冷凄婉的诗歌风格。

元好问认为穷愁本身无可厚非,但应该"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杨叔能小亨集引》)。

而孟郊、李贺显然没这样泰然的风度与气度,他们诗歌中寒乞之声不绝于耳。

他们的这种幽僻凄冷的诗歌境界与元好问崇尚"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明朗豁达、清新鲜活的诗歌境界之旨相违背,故而,元好问毫不留情地讥评之。

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十七首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赏析这首诗是元好问评论音律在诗歌中的运用的,他举例说明没有人配制音韵曲调的自然之声如天籁之音,诗歌也要崇尚自然天成的音乐美、节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