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1.环境影响

⑴定义: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⑵研究目的: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

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限制人对人的不利影响)

⑶分类,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利与有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相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影响不易。

2•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评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⑴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⑵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即需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②分类管理、

分级审批;③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④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

分类管理: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全面评价;②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③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

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④新建项目强调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改扩建和技术改进项目突出

分级审批:对于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等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等不同级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原则:对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一些行业和项目提高审批等级。

意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适应了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体制,对于提高环评管理审批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公众参与的两个阶段:

⑴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程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

从建设方的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开始,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筛选)的原则,提出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类型并明确审批部门,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申报/咨询意见,委托具有恰当资质的环评

机构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环评文件需经环保部门的评估或咨询机构(如有行业主管部门,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后出具评估意见,再报审批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需要有公众参与。建设方获得批文后方能施工,在施工结束后仍向审批环评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完成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按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

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污染类,调查报告-非污染、生态类)

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⑴总则;⑵建设项目概况;⑶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⑷工程分析;⑸清洁生产评价及循环经济分析;⑹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⑺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⑻环境风险

评价;⑼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⑽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1)总量控制;(12)公众参与;(13)选址可行性论证;(14)环境管理及监测;(15)结论与建议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学习好资料__ 结论与建议:根据审批原则,逐条给出评价结论:①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 是否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做到布局合理;③是否符合清洁生

产要求,工艺先进;④是否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⑤是否满足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 物总量控制指标;⑥是否能维持或改善地区环境质量,

符合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⑦

是否取得多数公众同意;⑧是否环境风险较小,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环境影响识别:定性地判断开发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 会的效

应,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 _

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累积影响:当一项行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和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时 产生的对环境增加的影响……累积影响来源于发生在一段时间内, 单独的影响很小但

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 累积效应的分类

4•矩阵法定义和特点: 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 一般是在清单法对环境因素和环境 影响因

子进行识别筛选的基础上进行, 将开发活动也分解成完整的基本行为清单, 并

把开发行为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分别作为行和列从而组成一个矩阵, 在开发行为和环

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特点:简明扼要,将行为与影响联系起来评估, 以直观的

形式表达了拟议活动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 还有

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说明拟议的工程行动对环境的影响。 网络图法:一种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 在环境影

响评价中,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 系,将多

级影响逐步展开,呈树枝状,因此又称影响树。特点:是迭代矩阵的延伸,

欢迎下载 但比迭代矩阵直观明了; 不但可以识别,还可以通过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对环

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价。

第四章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

1•环境背景值:在不受人类污染的条件下,

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的存在

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原有的稳定的基本化学组成含量。

目前,在全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 要寻求不受污染的环境背景值, 是很难做到的, 它实际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 对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 气、土、声、生态)的背景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调查与现状评价的方式, 定量地给

出开发活动实施前的环境背景。

第五章工程分析

•工业废水主要来源: 生产母液、产品洗涤水、设备冷却水的排放水、排气洗涤水、 设备及场地冲洗水、露天布置的设备界区内初期雨水、罐区初期雨水等。

2.有组织排放:经空气动力装置并经一定口径排气筒排出的废气,

或无空气动力源经

一定高度、口径排气筒排出的废气。

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低矮排气筒(小于 15M )

的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相同的后果, 因此从低矮排气筒排放的废气也

可看作无组织排放。

3•工业废气的来源:

⑴ 化学反应,包括反应不完全或副反应所产生的废气;⑵原料

及产品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⑶工艺气体或易挥发液体;⑷储运过程废气; ⑸开停车及其他非正常生产情况下的短期排放;⑹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强调“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分析, 促使建设项目在一个

较高的清洁生产水平上投入建设和运行,

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

成不良影响,减少建设项目投运后为消除对环境不良影响所采取的污染控制对策和措 施的成本。同时,建设项目特别是技改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也可促进 同类生产过程的技术进步。

5•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的主要方面:

⑴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⑵原料及产品的清洁性 (单位产品的能耗、 水耗、物耗、 产污量);⑶工艺路线、工艺技术水平先进性;⑷设备合理性、先进性;⑸过程控制 先进性;⑹资源和能源回收水平先进性;⑺管理水平先进性;⑻污控技术先进性

产品环境性能的判定原则: ⑴产品使用过程环境相容性: ①是否保障人体健康和

生态环境安全②是否节约能源、节水、节约辅助材料③是否降低(避免)噪声

/废气/

废水排放;⑵产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⑶产品可回收性和再生利用性;

⑷产品在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