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其一)》教学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fu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秋兴八首(其一)》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文本重点是学习七言律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之美。

在理解律诗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深厚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这首七言律诗是《秋兴八首》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冷萧瑟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七言律诗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诗,如《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等,对杜甫诗的特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学生原先已有的基础为学生学好《秋兴八首(其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把握诗歌的意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把握诗歌的意象。

2.深刻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五、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文本解读):(一)激趣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以尝试回忆一些有关写秋的诗句吗?(老师给予适当提示)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看他是如何写秋的,看他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秋,想一想他借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首诗歌。

(二)整体感知1.初步感知(1)教师:介绍作者简介、诗歌创作写作背景。

(2)播放《秋兴八首(其一)》音频(PPT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大声朗读。

注意:提示学生某些字音。

正音:塞(sài)系(xì)催(cuī)砧(zhēn)(3)请同学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3、背诵全诗二、教学重点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首先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创作背景: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3、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4、具体赏析(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请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

(提问)提示: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请同学描述一下颔联描述的景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案标题: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张籍的诗歌作品《秋兴八首(其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课文和注释
2. 课堂PPT或图片资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情感和情绪。

2. 学习诗歌: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诗歌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重新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写一首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了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死的松不开。

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

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

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篇二:秋兴八首教案很棒】【篇三: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型:讲读课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

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正确朗读诗歌并了解大意。

2、“泪”是本诗诗眼,请问作者“泪”为何流?3、结合全诗,谈谈前两联在文中的作用。

4、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基本训练(句读、正音)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凋( )伤萧森()兼天涌()系( ) 暮砧( )三、导入新课1、正确朗读诗歌并了解大意。

2、“泪”是本诗诗眼,请问作者“泪”为何流?3、结合全诗,谈谈前两联在文中的作用。

4、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诗中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四、进行新课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3、请学生朗读诗歌并翻译诗歌大意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兴八首》•学习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秋兴八首其一》的作者和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秋兴八首其一》的分析和解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和作者–说明该诗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解释《秋兴八首》是一组描写秋天景色和人情的诗歌集合2.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提问学生: 你们对秋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秋天有哪些特点和景色?步骤二:学习文学鉴赏基本方法和技巧1.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学鉴赏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形式,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2.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核心主题,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分析:解读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感受作者对景物和情感的表达–语言分析:解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效果步骤三: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1.教师给出《秋兴八首其一》的全文–以展示诗歌的内容,提醒学生不要抄袭诗歌,只做阅读理解和分析2.学生独立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学生用心理注释法在诗文中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和段落–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思考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3.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感受–同组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各自的理解和观点4.整体讨论和–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秋兴八首其一》,集中各种观点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写作作业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五、教学拓展1.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杜甫的其他诗歌或其他唐诗宋词等,扩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范围2.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班级做文学讲座,提供更专业的文学鉴赏指导和交流机会3.组织学生举办文学朗诵或作品分享活动,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触和理解深度。

秋兴八首(其一) 使用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使用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秋兴八首(其一)》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其基本格调是悲秋,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这也是杜甫诗中的特色。

教学时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作的深刻含义。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参照课下注释及课后题,疏通文意。

②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③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诵读、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②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当然也出现了颂秋的作品。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我们今天再欣赏一首关于秋天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诗人简介1、生平(根据课下注释及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来介绍杜甫,教师补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

(三)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于是写下这组诗。

(四)初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体会情感1、教师播放名家朗读,展示朗读节奏2、分小组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小组代表评价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老师评价(五)再读诗歌,解析诗歌1、理解词语(课前预习)2、翻译全诗(课前预习)3、解析诗歌(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解析一联,先找出意象,再说明这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摘要:今天语编带是《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起品鉴下吧,《秋兴》首是组诗领起作八诗纲领,以上就是语编分享《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全部容更多语请到语今天语编带是《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起品鉴下吧教学目标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感受诗人深沉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伤世忧国忧民爱国情怀教学重难把握诗歌象和诗歌情感有机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教学课课教学步骤、诗人简介生平杜甫(公元7770)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我国唐代伟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誉其诗有诗史称容主旨上杜甫胆揭露当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罪恶作了较深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情善选择具有普遍义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政治腐败定程上表达了人民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向分裂衰微历史程故被称诗史艺术上杜甫善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以优良学传统成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重要作用《兵车行》、《京赴奉先县咏怀五》、《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着较浓厚忠君思想作品杜甫生写了许多诗现存千四多首收集《杜工部集》里其著名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京赴奉先县咏怀五》、《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二、关《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避安史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使严武等亲友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依凭是伴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徙湘鄂公元770年冬死由长沙到岳阳条破船上题寓居夔州两年头里杜甫年五十五岁已处人生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秋风萧瑟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是他旅居夔州写下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首《秋兴》首是组诗领起作八诗纲领(《杜心》云首八诗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结起寄托己故国思;又用滔滔不尽江把今昔异代系起寄寓己抚今追昔感诗那无所不秋色笼罩了无限宇宙空;而它年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然岁华摇落宇宙光如流人世生命不永三、赏析课理词语①玉露白露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③萧森萧瑟阴森④兼天连天兼连思⑤塞上这里指夔州山⑥两开二次开放这里是指二次看到杜甫年秋天云安今年秋天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双关谓菊花开又言光流走⑦接地阴风云盖地⑧他日往日指多年艰难岁月⑨系()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衣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⑿急暮砧黄昏急促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用裁剪衣砧(zē)捣衣石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波浪兼天涌峡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系故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故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急促捶布声3诗歌评析①首短短里那满目衰飒秋景森森逼人寒气使人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奠定了悲凉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伤悲、凄苦落寞情怀②颔用手法紧承首气萧森语描绘望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波浪、塞上风云感知实写老杜对局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局动荡不安和心潮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命运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阴沉郁闷可谓石二鸟巧妙至③颈入了对己身世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泪托出焦灼无奈思乡情;用孤传说出漂泊无依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系图景表现出思乡情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无奈与凄伤④尾写户户捣布声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担忧对人乡思念古候每到秋天人要远方游子或戌边将士制作寒衣因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用裁剪衣)声是人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担忧对人乡思念四、总结全诗诗以描绘秋景外行线以抒发悲愁情作连通各络以情感起伏流贯穿次展开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体主旨境这是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作悲然秋更是悲人生秋和国运衰落秋充溢着苍凉身世感和国秋诗人由深秋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原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前途卜担忧艺术技巧①情景相生融汇无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诗首、颔、尾写景颈抒情其实全诗始至终情和景依托、相生发融会体密不可分全诗首写秋色秋气颔颈两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绾合景色人事缝合细密结构谨严无以复加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气流荡杜甫十分重诗歌语言锤炼曾表示语不惊人死不休愿该诗更是如如颔兼接二即极练达而传神尾白帝城高缀以急暮砧出人表却有着含蕴无穷深长余韵突出是颈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系故心上句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春秋;又下启泪暗示两年都盼东归故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上、下两句还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又见出光流走;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故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错综对偶工稳而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是顿挫五、背诵全诗以上就是语编分享《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全部容更多语请到语。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

2.难点:沉郁顿挫风格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秋兴八首(其一)》。

2.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
(1)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思乡、忧国、感慨等。

5.艺术特色赏析
(1)赏析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如情感深沉、语言凝重等。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6.主题探讨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家国之思、人生感慨等。

(2)讨论诗歌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7.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强调杜甫的文学成就。

8.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秋兴八首(其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赏析短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时1课时。

四、课文概述《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

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篇首,其基本格调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这也是杜诗诗作特色主题之一。

所以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是----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

(二)诗歌朗读1.教师展示朗读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全班齐读,老师评价。

(三)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范文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范文

杜甫《秋兴(其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秋兴(其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吟诵感知(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

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

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

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秋兴八首》。

2.学习《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掌握《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来引入本课的主题。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秋兴八首》。

2. 学习诗歌结构和韵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和韵律。

该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仄平平仄平仄平的韵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该诗,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的读音和韵律。

3. 分析诗歌意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

例如:•诗人在描绘什么场景?•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达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欣赏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秋兴八首其一》,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欣赏诗歌,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秋天的诗歌,并分享给同学。

•请学生朗读其他唐诗,并分析其诗歌结构和意境。

•请学生欣赏其他秋天的艺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讲、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包括学生的诗歌创作、其他唐诗分析和秋天艺术作品欣赏等。

•考试测试: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掌握其诗歌结构和韵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培东《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记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重庆巴蜀中学《秋兴其一》教学记 <wbr> <wbr> <wbr>肖培东
重庆巴蜀中学《秋兴其一》教学记
肖培东
我先后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昨晚,思考到三点。

教学设计一“沉郁顿挫”感知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设计:读了这几遍,大致了解了所写内容吧?(简单概括,越简单越好,少用形容词;如果学生用词修饰,挑色调有问题的入手)可以用两幅画意图展示,请学生比较是哪一幅。

(一幅是浓郁的秋景图,一幅是淡隐的秋景图。

重庆上课,其实也可以随手拍两张秋景图切入,如此要先讲气色再讲声调)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

(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
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
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几个问题探讨:哪些地方流露出作者情感?
(其实每句都可以,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

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

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

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

“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

“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死的松不开。

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

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

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
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归结:情感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即指向情的“沉郁顿挫”
4、秋兴,即“揪心”也
句句秋声,句句秋景,句句愁心。

至于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人论世,但我们也可以不去确指,甚至旨意也是多向的。

这大概就是叶嘉莹所谓的象喻性(用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去体会万物,情景相生),如此而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

这或许就是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吧。

(设计自评: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步骤简洁,但牵引痕迹浓,有可能都是老师在讲)
教学设计二与《登高》比异同探究杜甫律诗特点
杜甫的《秋兴》与《登高》,都是杜甫晚年悲秋的七律,我们尝试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学习。

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本节课我们通过比较,侧重异中求同,更加充分地理解晚年杜甫悲秋的内涵,鉴赏杜甫晚年律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背景上,都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这两首诗的前两联都是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

诗人既把握景物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