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好好掌握它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 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除法一、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在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其中一份的数量时,需要使用除法计算。

在笔算除法时,要将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表示几个十,因此商应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方。

除法的应用包括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以及总价÷数量=单价。

二、除法的验算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应等于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应等于商×除数+余数。

需要注意的是,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例如,全班的总人数÷组数=每组的人数,而玩具的总数-送出的数量=还剩的数量。

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如果首位不能整除,则需要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然后将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

例如,书的总页数÷看的天数=每天看的页数,实际用的钱数÷物品的个数=物品的单价,全班人数÷单打(2人)=单打的组数,全班人数÷双打(4人)=双打的组数,轮子的总个数÷每辆车的车轮数=车辆的数量,电池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老师的人数+学生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车辆的数量=每辆车坐的人数,玩具的总个数-送出的个数=还剩的个数,还剩的个数÷班级数=每班分得的个数,一班的人数+二班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每组的人数=组数。

四、商末尾有的除法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刚好整除,且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需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

第二单元:认数一、认识整千数千位上是几,表示几千,10个一千是一万。

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万位。

在读数和写数时,都应从高位起。

二、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在中间或末尾有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中,一个数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两个零时,只读一个零,末尾不论有几个零,都不读;在写数时,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应写占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粗最短,秒针最细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9、(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3)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余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四边形知识点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某4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某2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某2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吐血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吐血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测量:①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公里)=1000米②重量单位: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③速度单位:千米每小时速度×时间 = 路程2.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加法:列竖式,数位对齐,各数位分别相加,从低位算至高位,哪一数位上数满十,就要向前一数位进1。

笔算减法:列竖式,数位对齐,各数位分别相减,从低位算至高位,哪一数位上数不够,就要向前一数位借1。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400(和)100(被减数)-(减号)50(减数)=50(差)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3. 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和4个角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即图形所有边的和。

长方形周长= 2×(长+宽)正方形周长 = 4×边长。

4. 有余数的除法例:25(被除数)÷ 3(除数)= 8(商)……1(余数)余数的性质:(1)余数必小于除数;(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推导公式(识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5. 时、分、秒:1分钟=60秒 1小时=60分钟时间的计算:以60进制例:11:20+0:50=12:1024小时制:即下午的时间加12时例:下午1点=13:00 晚8点=20:00 6.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直接运用乘法口诀计算估算:多位数取整计算例:298×5≈1500 (将298估成300来计算)笔算乘法:列竖式计算,数位对齐,满十进位,最终结果为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例: 12(因数)×3(因数)= 36(积)7. 分数的初步认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笔算加减法时:(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4)搬答案。

2、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加数=和- 另一个加数4、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法的验算: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被减数-差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三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三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三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0.1 米(m) = 1 分米10 厘米(cm) = 1 分米100 毫米(mm) = 1 分米10 分米 = 1 米(m)0.1 分米 = 1 厘米(cm)0.01 分米 = 1 毫米(mm)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8.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数与计算1. 整数的认识-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 掌握100以内的整数比较大小。

- 学习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2. 多位数的乘法- 学习乘法表,掌握1-9的乘法口诀。

-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 学习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3.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认识除号和除法算式。

-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

- 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分配。

4. 四则运算的初步- 学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 掌握基本的四则运算顺序。

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基本平面图形。

- 学习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空间与立体- 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和圆柱。

- 理解空间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

三、量与计量1. 长度、质量、容量-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 了解质量的概念,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认识容量单位,学习使用量杯测量液体的容量。

2. 时间与日历- 学习读时钟和手表,了解时间的概念。

- 学习日期和日历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日期。

四、应用题1.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 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逻辑推理与解题技巧-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通过练习提高解题技巧和速度。

五、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应以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使用的教材为准。

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数字的认识:认识0-1000的数,能读、写、比大小。

2. 数的组成:认识整数中的十位和个位,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

3. 数的大小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4. 加法的认识:认识加法符号“+”,理解加法是数的增加运算。

5. 加法计算: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掌握加法口诀表。

6. 减法的认识:认识减法符号“-”,理解减法是数的减少运算。

7. 减法计算:能够进行10以内的减法计算,掌握减法口诀表。

8. 数量的加减:通过加法和减法计算数量的变化。

9. 数字排列: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如升序、降序等。

10. 简单的长量和时间单位:认识厘米、米、千克、秒等基本的长量和时间单位。

11. 重量的比较:认识“重”、“轻”等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

12. 剪影问题:能够通过剪影判断物体的形状。

13. 形状的认识: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

14. 形状的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判断物体的形状是否相同。

15. 几何体的认识:认识常见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16. 几何体的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判断几何体的大小和形状。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一天的24小时,能够根据时间进行简单的运算。

18.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等货币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算数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十以内的数的认识和顺序排列:数字0-9的认识、顺序排列和比较大小。

3. 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进行计算。

4. 运算的性质:学习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5. 组数、数字的大小比较:理解组数的概念,掌握各位数字对数的大小比较的影响。

6. 进位与退位: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7. 十以内的连加和连减:利用连加和连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8. 数量和数目:认识物品数量和数目的概念,并进行对应。

9. 简单的乘法口诀表:学习2、3、4、5的简单乘法口诀。

10. 长度的测量:认识并学习用尺子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和方法。

11. 时间的读写:学习读写时间的基本方法,包括整点、半点和其他分钟的表示。

12. 三角形和四边形:认识并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13. 数量的加减法:学习利用绘画和图形表示进行数量的加减法计算。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数的认识和加法:数字的认识、数的排序、数的加法运算、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等。

2. 数的减法:数的减法运算、减法的概念和性质。

3. 数的比较和算术表达式:数的比较运算、算术表达式的认识和计算。

4. 数的分拆与组合:数字的分解和组合、数字的排列组合。

5. 取整数和取整十:从数线上刻度上取整或取整十的方法。

6. 数量的测量:长度的测量、重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7. 图形的认识:二维图形的认识,如直线、曲线、点、线、线段、圆等。

8. 成倍关系:认识和学习数的倍数关系,如二倍、三倍等。

9. 奇数和偶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及特征。

10. 金钱的认识和运用:认识不同面额的货币、金钱的加减法运算。

这些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③写得数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

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③写得数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

如1000-234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减数-差=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一、数与代数1. 数的认识定义:千以内的数:学生应能熟练地数出千以内的数,并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数的组成:了解每个三位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如257由2个百、5个十和7个一组成。

性质:数的顺序:例如,567比500大,但比600小。

数的比较:能够直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例子:说出下一个数和前一个数:如果现在是325,那么下一个数是326,前一个数是324。

2. 加法和减法定义:加法: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性质: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减法的性质:a - b = a + (-b)。

例子:计算:237 + 459 = 696,696 - 459 = 237。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300元钱,又买了218元的玩具,你现在还有多少钱?3. 乘法和除法定义:乘法:表示重复加法的运算。

除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运算。

性质:乘法的交换律:a × b = b ×a。

乘法的结合律:(a ×b) × c = a ×(b ×c)。

乘法的分配律:a ×(b + c) = a × b + a ×c。

除法的性质:a ÷ b = c 表示a被b除,商为c。

例子:计算:3 × 4 = 12,12 ÷ 3 = 4。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6组小朋友,每组4人,总共有多少人?二、空间与图形1. 平面图形的认识定义: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

圆形:所有点到中心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性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全)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巩固练习】★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钟。

★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1大格是()分钟,走一圈是()分钟,也就是()小时。

1、填一填。

180秒=()分 240分=()小时 2小时=()分2、在○里填上“>”“<”或“=”。

90秒○2分钟 6小时○600分钟 100秒○1分钟 180分钟○3小时3、填写合适的单位。

①一节课是40()。

②运动会上,赵伟用13()跑完50米。

③脉搏跳8下用了6()。

④兰兰做30道口算题用了3()。

4、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要坐45分钟的车,他们8:30分准时到达,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5、一列火车本应10:50分到南京站,现在晚点25分钟,火车将在几点到达?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第1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 12 )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9、计算简单经过的时间:(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第2、4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1、口算计算:一般先算整百加减整百数、整十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注意进位与退位)2、估算:把加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

3、万以内的加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万以内的减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如果要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的数是9。

5、加法的验算:(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同。

(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数学知识点总结三上

数学知识点总结三上

数学知识点总结三上
以下是数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上册:
1. 测量单位: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重量单位有克、千克,时间单位有秒、分、时、日等。

2. 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等。

3. 乘法口诀:学习1-9的乘法口诀,掌握乘法的基本性质。

4. 角的认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使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5. 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并画出看到的图形。

6. 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7. 位置与方向:学习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位置,能根据方向标确定物体的位置。

8. 时钟:认识时钟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学习时间的读写方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9. 可能性: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10. 数学思考: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知识点是三年级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混合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是老大,乘除法是老二,加减法是老三。

先算老大,再算老二,最后算老三。

老大>老二>老三二、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判断什么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时,一定要借助物体的形状特征、方向特征等来帮且辨别。

4.要知道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首先要弄清观察者所站的位置,然后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观察,就能判断出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5.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来辨认它的摆放方式时,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相邻面以及相对面分别是谁,然后根据确定的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三、加与减(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连加:1.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可以逐步脱式计算,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和,用所得之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列一个竖式计算,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题意,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再列出连加算式解答。

计算时可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

连减:1.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计算三位数连减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连减运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在本位上加10再减。

加减混合:1.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直观图,借助直观图理清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重点、考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重点、考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重点、考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单元时分秒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退位,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

例如:1000-234.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最大的三位数是XXX,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公式: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减数-差=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差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减法的验算:可以用减数+差=被减数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差=减数验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快的是(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理解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

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篇二】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能够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