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合集下载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必须经降解加工处理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线性表 位。
B细胞表位:B细胞或抗体识别,在分子表面,
直接识别,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0
功能性表位:位于抗原表面,易被淋巴细胞识
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表位。
隐蔽性表位:位于抗原内部,不能直接引起免
疫应答的表位。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成分结构改变的自身抗原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7
二、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分子量大小: >10kD; >100kD为强抗原
① 表面化学基团(抗原决定基)多 ② 结构稳定,在体内不易降解清除
2、化学性质: 蛋白质>脂类、糖类> 核酸 3、结构的复杂性: 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既有B细胞决定基, 也有T细胞决定基。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只有B细胞决定基。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5
TD-Ag与TI-Ag的比较
性质 组成 T细胞辅助 免疫应答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21
功能性表位 :1、3、5 隐蔽性表位 :2、4 顺序表位:1、2、4、5 构象表位 :3 T细胞表位:2、4 B细胞表位:1、3、5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2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抗原
共同抗原表位:是指两种不同的抗原之
间可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是指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最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最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1 抗原本身的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4) 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的遗传背景(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得因素有那些?ﻫ答: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得因素有:ﻫ 1 抗原本身得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得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ﻫ1) 异种间得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就是良好抗原,ﻫ2)同种异体间得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 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与器官上得组织相容性抗原。

ﻫ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得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ﻫ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ﻫ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得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

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

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化学结构得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就是含酪氨酸得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4)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得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ﻫ2免疫途径与抗原剂量ﻫ具备上述条件得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得途径与剂量得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ﻫ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就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ﻫ 3 机体方面得有关因素ﻫ(1)宿主与抗原来源得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得遗传背景ﻫ(3) 机体得健康与营养状况ﻫ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互制约得、2.试述TD—Ag与TI—Ag得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得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1.抗原的性质(1)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被B、T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通常为完全抗原。

然面,某些小分子物质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此类小分子物质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可与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结合,具备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①定义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Ⅰ.定义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Ⅱ.组成表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Ⅲ.种类a.线性表位:线性表位由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构成(下图E1、E3),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结合并提呈到APC表面的线性表位,此类表位称T细胞表位。

由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是CD8+T细胞表位,13-17个氨基酸构成CD4+T细胞表位。

b.构象表位:由不连续但空间上相邻的多个氨基酸构成构象表位(下图E2)。

大多数构象表位和少数线性表位无需APC加工和提呈,能直接被B细胞识别,属于B细胞表位,一般由5~15个氨基酸构成。

Ⅳ.数量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有多个表位,属于多价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表位。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1. 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护机体自身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 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 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免疫器官按功能分类: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7.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8.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9.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10.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成熟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经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是由__免疫器官__、__免疫细胞____、_免疫分子___组成。

2. 胸腺是_T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__B___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可分为B 细胞介导的__体液_____免疫应答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____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__NK细胞_____。

5.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__IgM_____和__IgD______。

6.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___免疫原性_________和__免疫反应性____,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的抗原属于__完全抗原__________。

7.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 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__TD-Ag__________和___TI-Ag_________。

8. 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_IgG___________,分子量最大的是___IgM_________,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___sIgA_________。

9.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两个相同的__Fab_______片段和一个___Fc______片段。

单项选择题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单项选择题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第三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A.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B.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特性C.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的特性D.诱导机体发生耐受的特性E.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2.抗原分子表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A.共同抗原B.类属抗原C.交叉抗原D.表位E.异嗜性抗原3.抗原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的种类D.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E.抗原分子结构的复杂性4.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为A.抗原B.免疫原C.完全抗原D.半抗原E.变应原5.引起人类不同个体间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是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异嗜性抗原D.共同抗原E.交叉抗原6.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抗原称为A.类属抗原B.交叉抗原C.同种抗原D.异嗜性抗原E.特异性抗原7.下列哪种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血浆E.精液8.一般认为分子量在多少以上才具有免疫原性A.1 kD B.5 kD C.10 kDD.50 kD E.100 kD9.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A.皮下B.皮内C.腹腔D.静脉E.口服10.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11.独特型抗原存在于抗体的哪一功能区A.VL、VH B.CL、CH1 C.CH2D.CH3 E.CH4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抗原分子构象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B.多位于分子内部C.又称线性决定基D.主要由BCR识别E.是有多肽的空间构象形成2.对人而言,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异物性A.脑组织B.病原微生物C.动物血清D.眼晶体蛋白E.血小板3.关于抗原分子顺序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B.位于抗原分子内部C.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D.位于抗原分子表面E.又称线性决定基4.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是A.表位的性质B.表位的数目C.表位与载体结合D.表位的空间构象E.表位的结合价6.关于TD-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大多为蛋白质类的物质B.诱导抗体产生时需T细胞辅助C.只产生IgM类抗体D.不能产生免疫记忆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7.关于TI-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诱导抗体产生时不需T细胞辅助B.只产生IgM类抗体C.不能产生免疫记忆D.无MHC限制性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8.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又称表位B.单独无免疫原性C.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D.与大分子载体结合后具有免疫原性E.具有免疫原性9.关于抗原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抗原分子中特殊的化学基团B.是与BCR结合的基本单位C.是与TCR结合的基本单位D.又称为表位E.是与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10.下列哪项是T细胞表位的特点★A.一般为线性表位B.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C.无MHC限制性D.其受体为BCRE.为APC加工提呈的抗原肽11.下列哪项是B细胞表位的特点★A.其受体为BCR B.无MHC限制性C.一般为构象表位D.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E.也可为线性表位12.下列哪项是超抗原的特点A.可非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B.无MHC限制性C.可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D.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病有关E.需APC加工处理13.近年报道的超抗原主要有★A.HSP B.SPA C.PHAD.HIV-gp120 E.Con A三、填空题1.完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即性和性,而半抗原只具有性,而无性。

抗原基础知识-2022年学习资料

抗原基础知识-2022年学习资料

3、分子构象的易接近性-免疫原性+++-酪氨酸-多聚丙氨酸-谷氨酸-多聚赖氨酸
4、物理性状->免疫原性大小:-环状或支链分子>直链分子-聚合物>单体-颗粒状物质>可溶性物质->蛋白质、 糖、糖蛋白、脂蛋白、脂多-糖、核蛋白等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二、机体因素-1.遗传因素->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基因是C,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有明显 异。-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基础知识
一、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淋巴-细胞抗原 体识别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或致-敏 巴细胞结合的基本单位。->表位的性质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多价抗原:表面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一Y次-多价抗原抗原基础知识
抗原决定基的种类->根据抗原决定基的结构或被识别的-特点,可将决定基分为三类:-1.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 2.T细胞决定基和B细胞决定基-3.载体决定基和半抗原决定基
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C-控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对同一-抗原 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雌性比雄性动-感染、免疫抑-物抗体生成高-制剂的应 -青壮年强于-幼年和老年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一、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 性和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的特性,称为-抗 的特异性。特异性包括二个方面:-①免疫原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 -②免疫反应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免疫学基础部分习题集及答案(全)

免疫学基础部分习题集及答案(全)

第一部分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德国BehringB、法国PasteurC、德国KochD、澳大利亚BurnetE、英国Jenner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5、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B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红细胞E、自然杀伤细胞二、多项选择题1、免疫的功能包括( )A、抵抗病原生物的入侵B、清除衰老损伤的自身细胞C、中和外毒素D、清除突变细胞E、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免疫平衡。

2、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E、上皮细胞三、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监视4、适应性免疫四、填空题1、免疫系统是由、、组成。

2、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可预防。

3、免疫功能包括、、。

4、机体的免疫分为先天具有的和后天获得的两种类型。

5、免疫防御反应过高会引起,反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

五、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表现。

第一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半抗原的特点是( ):A、只能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E、仅能刺激B细胞活化2、TD-Ag( ): A、在胸腺中形成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3、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 ):A、半抗原B、药物C、免疫原D、抗原E、变应原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A、多糖B、多肽C、蛋白质D、核酸E、类脂5、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A、红细胞B、血浆C、淋巴细胞D、精液E、血小板6、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7、TI-Ag( ):A、大多数是蛋白质B、引起强的IgG 应答C、不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应答D、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E、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8、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抗原识别受体B、独特型决定基C、抗原结合价D、抗原决定基E、以上均不对9、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减弱毒素的毒性E、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10、抗原决定基是指( ):A、能与所有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B、仅能被B细胞识别C、与抗原特异性无关D、一个抗原分子上仅有一个抗原决定簇E、并非所有的抗原决定基都能激发免疫应答11、仅与载体结合在一起才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亲和素B、半抗原C、佐剂D、变应原E、TI-Ag12、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共同抗原D、TD-AgE、TI-Ag13、一种蛋白质分子上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的化学基团是( ):A、载体B、异物C、抗原决定基D、单价抗原E、完全抗原14、决定一种物质只能与某一抗体起反应而不能与其它抗体起反应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基D、TI-AgE、抗原15、20世纪初,Forssman用豚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制备的生理盐水悬液免疫家兔获得的抗体,除能与原来的相应的脏器抗原反应外,还可使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可能绵羊红细胞发生了自身凝集B.脉鼠某些组织与绵羊红细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C.脉鼠与绵羊之间有完全相同的血型抗原D.脉鼠脏器在制备悬液过程中其抗原结构发生了改变E.体外实验中,绵羊红细胞的抗原发生了改变16、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A、分子量大小B、物质表面特殊化学基团C、该抗原的来源D、物质内部特殊化学基团E、以上都不是1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毒素B、微生物C、植物花粉D、生理盐水E、类毒素18、动物免疫血清对人而言是( ):A、既是抗原又抗体B、抗体C、抗原D、既不是抗原又不是抗体E、以上都不是19、佐剂的作用( ):A、具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B、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C、具有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D、具有启动免疫应答的作用E、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1、异物是指( ):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时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E、自身物质2、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A、高分子量B、异物性程度C、特异性D、注入机体后的稳定性E、化学结构的复杂性3、异嗜性抗原是指( ):A、不是种属特异性的抗原B、可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与此抗原相关D、是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E、是不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4、佐剂的作用是( ):A、可改变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B、可增加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C、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D、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E、可促进T H细胞的活化,增强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5、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所谓异物即指异种物质B、抗原不一定是异种物质C、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D、抗原就是免疫原E、大分子抗原常为多价抗原6、下列哪些物质可成为免疫原( ):A、与蛋白质结合的半抗原B、与红细胞结合的青霉素C、氢氧化铝D、类毒素E、马血清蛋白7、与抗原特异性有关的是( ):A、抗原决定基的数目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决定基的性质D、抗原决定基簇的立体构型E、抗原决定基的空间构象8、同种异型抗原的临床意义是( ):A、抗感染免疫B、自身免疫病C、输血反应D、移植排斥反应E、抗肿瘤免疫9、与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是( ):A、分子量大小B、化学成分C、化学结构D、种属亲缘关系D、抗原的特异性10、异嗜性抗原的特点是( ):A、为一种共同抗原B、可致交叉免疫反应C、存在异种生物间D、能引起变态反应E、以上都不是三、名词解释1、抗原2、完全抗原(免疫原)3、免疫原性4、免疫反应性5、抗原决定基(表位)6、半抗原7、抗原结合价8、异物性9、交叉反应10、共同抗原11、异种抗原12、同种异体抗原13、异嗜性抗原14、类毒素15、胸腺非依赖性抗原16、胸腺依赖性抗原17、超抗原18、免疫佐剂四、填空题1、同时具有和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而半抗原仅有,没有,半抗原与结合在一起后就可成为完全抗原而具有。

免疫学大题

免疫学大题

免疫学1.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答: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对“自己”或“非己”抗原的识别并排除“非己”抗原的功能,也就是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抗原性异物具有差别性识别与应答,从而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并且负担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比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形成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产生。

但是在免疫功能失调情况下,免疫应答可能造成机体损伤引发超敏反应,或破坏自身耐受而致自身免疫病。

如免疫应答过强造成功能与组织损害引发超敏反应,或破坏自身耐受而致自身免疫病;如机体免疫应答低下,使机体失去抗感染、抗肿瘤能力,导致机体持续或反复感染或肿瘤发生。

2.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凡是及其作用?答: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地进行着动态的更换。

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

其中,淋巴循环经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而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并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使体内淋巴细胞能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3.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答:(1)理化性质:①抗原具有异物性:异物性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蛋白质类的抗原免疫原性最强。

②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③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

④分子构象: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结构均可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⑤物理状态:颗粒性或聚合体形式的抗原免疫原性较强,而可溶性或单体形式的抗原免疫原性较弱。

《医学免疫学》考试问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考试问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考试问答题总结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

(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1. 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护机体自身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 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 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免疫器官按功能分类: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7.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8.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9.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10.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成熟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经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是由__免疫器官__、__免疫细胞____、_免疫分子___组成。

2. 胸腺是_T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__B___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可分为B 细胞介导的__体液_____免疫应答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____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__NK细胞_____。

5.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__IgM_____和__IgD______。

6.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___免疫原性_________和__免疫反应性____,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的抗原属于__完全抗原__________。

7.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 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__TD-Ag__________和___TI-Ag_________。

8. 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_IgG___________,分子量最大的是___IgM_________,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___sIgA_________。

9.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两个相同的__Fab_______片段和一个___Fc______片段。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2.答: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3. 1抗原本身的因素4.(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10.(2)理化性状11.1)分子大小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16.4)物理状态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18.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22.(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3.(2)宿主的遗传背景24.(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免疫学作业答案

免疫学作业答案

免疫学作业答案免疫学作业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第⼀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1.免疫、免疫学的概念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维持机体的⽣理平衡和稳定。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机体的感染、抗肿瘤免疫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为⽣命科学提供有效的免疫学诊断和免疫防治⽅法等的⼀门科学。

2.免疫学在⽣物科学中的地位答:现代免疫学已成为⽣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免疫学发展⽔平是⼀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及发展⽔平的指标之⼀。

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消灭传染病及⼈类感染及⾮感染疾病⽅⾯获得的巨⼤成效,在揭⽰⽣命活动基本规律,发展⽣物论和⽅法上的任何⼀次突破和进展,均会极⼤地促进⽣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答: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细胞表⾯分⼦、抗体、细胞因⼦、补体等等)组成。

免疫系统具有:①免疫防御功能②免疫耐受③免疫监视功能④免疫调节选择题1.免疫对机体是:( E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2.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特点是( C )A.维持时间较长;B.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有免疫记忆;C.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作⽤迅速,⽆免疫记忆;D.主要参与的分⼦是特异性抗体;E.以上均不是。

3.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 A )A.免疫监视B.免疫⾃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 C )A.肿瘤B.超敏反应C.反复感染D.⾃⾝免疫病E.移植物排斥反应5.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 A )A.肿瘤B.超敏反应C.反复感染D.⾃⾝免疫病E.移植物排斥反应填空题: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分⼦、免疫细胞、免疫组织组成。

抗原含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专家知识

抗原含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专家知识
抗原分子的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 基团。
行业精制
7
二、表位的大小
一般为50~70nm,3nm3。它一般由5~8个氨基酸残基、 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 定簇
三、表位的数量
抗原价(antigen valence): 抗原分子抗原表位的数目。
多价抗原(multivalent antigen)
行业精制
10
六、半抗原-载体
载体现象 小分子的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 动物机体的免疫记忆是针对载体而非 针对半抗原。
行业精制
11
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 抗原的特异性
异噬抗原(heterophile Ag)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广泛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行生业精物制 之间的共同抗原。 13
3. 按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g, Td Ag )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g, Ti Ag)
• 物理状态
行业精制
5
三 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被抗原递 呈细胞加工和递呈并与接触免疫活性细胞,才能成为良好的抗 原。
四 机体因素 决定某一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除与上述条件有关外,还受
机体的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 外,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与免疫原性的强弱有关。
14
6. 超抗原(superantigen)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第五章抗原授课学时:2学时⽬的要求:1.掌握: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掌握⾎型抗原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和应⽤。

2.熟悉:决定抗原抗原⾏的条件,熟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

3.了解:抗原的分类,超抗原和免疫佐剂的含义。

教学内容:1.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像⾮依赖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抗原。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型抗原、异嗜性抗原、超抗原。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和线性决定簇的概念,T、B 细胞表位的特点。

第⼀节抗原及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概念:抗原: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应答产物结合,并发⽣⼀系列⽣物学效应的物质。

抗原⼀般具备两种特性:⼀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及致敏T细胞);⼆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指能与抗体或致敏T细胞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称为完全抗原,只具备抗原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也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构成抗原的条件:(⼀)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理化性质(相对分⼦质量>10000以上;化学组成及结构,结构复杂的蛋⽩质和多糖免疫原性强,核酸免疫原性弱;可降解性,抗原必须先经过降解后才能被APC提呈给Th细胞)2.异物性:抗原来源与宿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和隐蔽的⾃⾝物质。

3.免疫原的剂量和进⼊途径:低剂量和⾼剂量都不易引起免疫应答,强的免疫应答需要多次注射。

克服不易引起免疫应答。

进⼊途径有静脉、⽪下、⽪内、肌⾁、或腹腔。

4.免疫佐剂(adjuvant):是⼀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动物,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即起辅佐抗原作⽤的物质。

弗⽒佐剂:⽺⽑脂:液体⽯蜡1:2混合,后加等量10mg/ml 灭活卡介苗(完全)。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2.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3. 1 抗原本身的因素4.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 a :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9. b :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10. (2) 理化性状11.1) 分子大小12.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 以上,个别超过100 . 0kD ,低于 4.0kD 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14. 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15.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16.4) 物理状态17.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 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18.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19.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22.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3. (2) 宿主的遗传背景24.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5.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 试述TD-Ag和Tl-Ag的区别27. 答: 1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1 抗原本身的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4) 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的遗传背景(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

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3.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

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

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4.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5.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6.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7.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8.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9.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

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

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10.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半抗原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抗原活化T细胞后,经克隆扩增及功能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

其主要功能有:(1)抗感染作用:主要针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感染等。

(2)抗肿瘤作用: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表达抗原的肿瘤细胞;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损伤作用:效应T细胞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

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

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

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

因为胎儿或新生儿体内除红细胞外,在血清和其他体液及某些组织细胞也存在A或B血型物质,所以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的IgG类血型抗体,可与上述体内A或B血型物质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IgG类抗A或抗B 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此即临床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

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

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

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

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

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

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 抗血清 ),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