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学习重点】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学习难点】当时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

一、基础巩固1.南昌起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爆发:年8月1日。

总指挥,前敌总指挥叶挺,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领导。

(3)经过:占领南昌→南下广州→转战湘南与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概况:年8月7日,湖北汉口,主持者瞿秋白。

(2)内容:坚决清算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派毛泽东在湖南发动起义;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选举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为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

(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概况:年9月,毛泽东(时任中共中央委员)领导,地点湘赣边。

(2)经过:进攻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岗山进军→“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3)教训: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与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相继受挫,说明苏联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提出:1928~1930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三本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

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革命根据地是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

(3)原因:旧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全国革命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人教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人教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考纲课标解读】考纲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一、革命道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1)南昌起义:背景:必要性可能性过程结局意义(2)湘赣边秋收起义:时间:过程:结局:(3)粉碎敌人的围剿2、土地革命范围:内容:作用3、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4、党的领导——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二、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原因:长征前期状况: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1)背景(2)内容(3)意义长征后期状况:长征的结束:1935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的意义:(1)(2)(3)【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材料二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请回答:(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基本依据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道路变化的直接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我们今天发扬长征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1)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2)向农村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直接原因是敌人在城市的力量强大,在城市发动的武装起义失败,说明城市中心论行不通。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word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都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把握红军长征的背景,明白得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探究历史咨询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明白得。

(2)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咨询题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一辈子态度和制造性解决咨询题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课前知识梳理】一、南昌起义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的重要性。

2.通过:(1)概况: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2)结果:起义成功后,按预定打算南下。

3.阻碍:①打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1)内容:清罢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开展和武装抵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2.“工农武装割据”(1)内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按照地建设(2)活动:①武装斗争——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阻碍:起义后,毛泽东率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按照地——革命按照地。

②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止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主动性空前高涨。

③按照地建设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按照地军民进行建设,努力进展生产。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三维目标】【学习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考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2004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⑵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2.井冈山根据地建设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二、红军的长征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军事上: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意义:生死攸关转折点,中共党成熟的标志。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1.自主学习(内容:步步高知识清单)2. 交流展示a.南昌起义的概况、意义b.八七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c.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d.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合作探究】1 探究一: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 探究二: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课堂检测】(内容:见步步高对点训练)◆【小结反思】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1.两次挫折:(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挫折原因(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上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二、如何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业】1.课后第一题2.复习备考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等史实 2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了解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潘家峪惨案的史实;3 了解百团大战、中国军队赴缅甸作战、抗战胜利等史实,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及意义。

学案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掌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作出的主要努力和作用。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红军的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法指导】①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设置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比较中国工农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方针、指挥者的不同,分析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整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5年、1935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培养学生深化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1.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指的是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两个政权的对峙。

在长达十年的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且在不断的武装斗争中,谁也消灭不了谁。

后来,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关于发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卓越能力。

2.阶段特征国共十年(1927~1937年)对峙时期,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共两党政权的对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形成所谓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代表人民利益的红色政权。

两个政权的对立,显示着阶级矛盾曾一度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2.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4.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长征精神5.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学习难点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 遵义会议3.把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遭遇的挫折、历史性转变及其启示。

【教材补充】1、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长征精神:百折不挠的乐观主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求实创新的英雄主义;3、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内容: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关系:土地革命——核心内容武装斗争——军事保证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自主学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一)“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1930年夏,在毛泽东“工农武装根据”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金坛市第一中学汤毓江【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3)分析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知识结构】2、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中国执行了怎样一条革命道路?为什么行不通?2、八七会议主要解决了那些问题?3、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在农村发动民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当时农民为什么支持?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举例说明其正确性。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初期受挫的原因是什么?6、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7、长征胜利有何意义?3、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方偏远的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它符合中国国情吗?为什么?5、(P73学习延伸)问:两种意见各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是正确的而第二种是错误的?后来博古李德“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那些危害?6、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长征精神是什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一【新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预习要求】1.找出中共八七会议的背景、内容;土地革命、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2.找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革命受挫路在何方共产党应当发展扩大并激励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应当每次领导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中央那时以为限制些工人运动,可以保存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央始终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哪些深刻教训?教训:发展工人运动,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和领导权阅读教材,比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思考: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夺取了全国政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走同样的道路却接连失败?社会性质:俄国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力量对比: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间长,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慢,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

群众基础:中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经济状况: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革命时机:此时革命陷入低潮,但总体向前发展,主要任务是集聚力量探究二: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转来的。

组织不健全,思想混乱,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严重。

……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

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

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

……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

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要在井冈山立足,面临哪些困难?军队纪律涣散,军阀习气严重;缺乏训练,战斗力较弱;日常生活艰难,后勤补给、医疗条件差探究三:力挽狂澜胜利之路材料一 1932年10月上旬的宁都会议指责毛泽东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消极怠工”,是“纯粹防御路线”,并把历次反“围剿”中的正确战略予以否定。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及对革命的重要性。

3、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的重要性。

2、目的:为了挽救革命,中共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3、经过:①时间:②领导人:、贺龙等。

4、意义:打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建和的开始。

知识点二、“工农武装割据”1、背景:(1)“八七会议”的召开;①时间:;②地点:。

③内容:会议纠正了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和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④意义:给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月10月)①时间:②领导人:。

③结果: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建立时间:1927年10月②性质:中国第一个根据地③意义:点燃了“”的星星之火。

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的革命道路。

(4)井冈山会师①时间:②会师部队: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湘南的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③结果:会师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内容: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3、成功实践:(1)根据地建设:①创建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②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③政权建设:成立。

(2)土地革命:①主要内容:打、分、废除。

②意义:广大贫苦农民翻了身,经济上分到,生活上得到保障,空前高涨,为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3)武装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知识点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月日10月)1、原因:①根本原因:博古等人犯了错误,②反“围剿”失利。

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预习梳理】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根据地开展_________,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_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2.红军长征(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_________和红四方面军与_________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_________。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_________。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互动探究】激疑: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

学案1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1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的重要。

②中共在国民革命军中掌握着部分武装力量, 企图消灭这些武装力量。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3、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在几小时战斗后,占领南昌,起义成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余部一部分在、率领下, 转战湘南,一部分进入 , 与当地军会合。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4、意义②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和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时间:年,地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①内容确定开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起义②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时间:)起义爆发→进攻长沙受挫→进军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中国首个)△为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采取了哪些措施?①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②进行建设,努力发展生产③坚持斗争,多次粉碎敌人的反革命“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①创立者:毛泽东②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根据地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其中政权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1931年成立了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为主席。

③影响:根据地不断 , 星星之火已成之势。

三、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

2、经过:开始(危急)→转折(遵义会议)→胜利(会师)△长征开始后的危急:长征后短短3个月内,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万多人△长征途中的转折——遵义会议:A.结束了“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学思之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①遵义会议前, 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被否决, 毛泽东的职务被撤销②遵义会议上, 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被肯定,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③遵义会议后, 毛泽东列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之首, 当时中共最重要的任务是军事△长征的胜利:①标志:会师(1936、10,甘肃会宁)△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10,陕北)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使中国革命②意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精神开始了革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决议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总的形势,都表明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的前面了”,并“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导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导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了解掌握南昌起义的发生,八七会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影响。

正确认识长征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__ ____。

中共将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_______ __附近。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3、经过:________年8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占领南昌,起义成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余部4.意义:(1)打响了______ ____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内容:①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___②确定开展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③决定_________打动武装起义。

(2)意义:这次会议给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概况: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_______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内容。

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4.土地革命(1)内容:打_______,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自主学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从__________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______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在______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2.过程(1)时间:______年8月1日。

(2)领导人:________、贺龙等。

(3)结果:①占领______,起义______。

②南下受挫:一部分在朱德、______的带领下,转战______,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________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影响(1)打响了武装反抗________反动派的第一枪。

(2)标志着______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

思考1 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共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二、土地革命1.背景(1)“八七”会议:①时间:______年8月7日。

②内容:清算了________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_和武装反抗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决定______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③意义:给处于______紊乱、______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9月。

②领导:________。

③概况:进攻______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______进军。

④结果: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革命(1)范围:在____________。

(2)内容:打土豪,________,废除封建剥削,开展__________。

3.根据地建设(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思想,即武装斗争、__________和根据地建设。

(2)表现:①经济建设:________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__________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到______年夏天,全国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学案8: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8: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基础预览】一、武装起义1.背景。

(1)________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________”,确定开展________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2.重大起义。

(1)____________。

①概况: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②意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创建________的开始。

(2)____________。

①概况:1927年9月,________边界,________领导。

②结果:进攻长沙失利后转向农村,创建了________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1.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________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在南方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________。

(2)意义: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利于巩固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政权建设:________年冬,在江西________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4.武装斗争:红军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三、红军长征1.原因:________军事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目的:保存实力,实行______________。

3.过程。

(1)开始:________年10月,从江西________出发。

(2)转折:________年1月,________会议。

①内容。

A.纠正博古等人的______________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B.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________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

A.结束了________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走向胜利。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学案6: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案6: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梳理】一、南昌起义1.原因(1) 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便于发动起义。

2.概况(1) 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起义。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3)一部分队伍由朱德、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误区警示】南昌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而不是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是出现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而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年8月7日。

(2)内容:清算了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三、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①时间:年1月。

②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学案高一历史编写人:王美琳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的】1、经过预习课本及补充资料,了解国共走向对峙的缘由。

2、经过预习课本,明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的缘由及经验。

3、经过预习课本及学习指点,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4、经过预习课本及学习指点,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机意义。

学习重点:南昌起义的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长征等严重史实。

学习难点: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肉体。

【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的,设疑自探〕一、南昌起义〔子目一〕1、结合〝资料补充1〞,讨论国共为什么走向对峙?二、土地革命〔子目二〕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史实,讨论为什么两次起义失败的缘由。

3、结合课本73页学习延伸,讨论对中国革命应采取什么妥协方式和走什么路途,并说明缘由。

4、结合课本及资料,讨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三、红军长征〔子目三〕5、结合课本,从政治、思想、军事方面讨论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机意义。

【资料补充】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活和开展,是隶属于帝国主义的。

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革命的消费关系,阻碍中国消费力的开展。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剖析»2、近代中国人在探求民主革命路途的进程中走过的三种路途(1)走西方人的路途。

(如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2)走俄国人的路。

(中共〝一大〞后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路途)〝走俄国人的路〞,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革命政府,攫取全国成功,结果失败。

(3)走自己的路。

(秋收起义后走乡村包围城市的路途,构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井冈山肉体:锲而不舍的革命信心;坚持党的相对指导;亲密联络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践动身的思想路途;艰辛妥协的作风。

4、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共产国际组织中的王明派自诩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因此掌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权,于是他们全力支持李德和博古指挥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评价样题分析及反馈】
1、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开始认识到
A.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2、“八七”会议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③指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④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3、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

”“过去严重的错误”主要是指
A、放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B、“左”倾冒险主义
C、与国民党合作
D、专搞军事不搞政治
4、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应包括
①党的领导②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③统一战线④根据地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湘赣边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7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8、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9、右图是江泽民同志参观某一纪念馆时的题词。

你认为这一题词应该出现在
A、井冈山纪念馆
B、南昌起义纪念馆
C、遵义会议纪念馆
D、秋收起义纪念馆
10、图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