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cf3d3eda38376bae1faea7.png)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
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地震学包括:一、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二、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三、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宵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根据地震台风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三、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2)按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小雨1000km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4)按震级划分:✧弱震:M<3的地震;✧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中强震:4.5<M<6的地震;✧强震:M 6的地震;地震波波长: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一、地震学前史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59e53d87c24028915fc3e6.png)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2e796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3.png)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b9b242767f5acfa1c7cdb9.png)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7d4a7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f.png)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0c1a4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f.png)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自然灾害,一般由于地壳内部能量释放而引起。
地震的产生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是地球表面的最薄的一层,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的产生。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地球的地壳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它们之间相互挤压、拉伸和滑动,导致了地震的产生。
地震还可以由于火山喷发、坍塌以及人类活动等引起。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征,震级越大表示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震级一般是由测震台所测定,并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确定。
地震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桥梁受损等严重后果,甚至会引发海啸、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
地震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已成为地震学的研究重点。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的研究包括地震的监测、测震台的建立和运营以及地震数据的分析等。
通过对地震的监测和研究,科学家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和预警,避免地震对人类的损失。
地震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术语和概念。
例如地震带、地震波、地震震源、地震震中等,这些术语都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应对地震灾害时,人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防灾减灾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疏散和逃生等,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伤害。
总之,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表震动,是地球的自然现象之一。
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已成为地震学的研究重点,人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方案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防灾减灾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损失。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33556523b3567ec102d8a8b.png)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金属:( 0.25 , 0.33 )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主要差异: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S 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ρE V P =ρμ=S V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 震中距:1°= 110km2、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 后,,γ为衰减系数传播距离x 后,,α为吸收系数3、 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95e44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8.png)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1.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顾名思义,体波指在地球内部传递的波。
面波指沿地球表面传递的波。
体波主要由两种波组成,即横波和纵波。
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而横波的振动方向则与传播方向是垂直的关系。
因而,纵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而横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从速度上说,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要快,因此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纵波与横波之间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造成地面左右晃动的横波是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3.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4.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5.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
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7.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8.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9.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10.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地震的知识点 能力点
![地震的知识点 能力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8bd76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d.png)
地震的知识点能力点一、地震知识点。
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 定义: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 成因:- 板块运动: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组成。
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就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碰撞和俯冲造成的。
当板块边缘发生摩擦、碰撞时,岩石层会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时,岩石就会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 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前或喷发过程中,岩浆在地下的运动可能会引起地壳的震动,导致地震。
这种地震往往与火山活动区域密切相关,如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附近就会有因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
- 地下岩洞塌陷:地下存在着大量的溶洞等空洞,当溶洞顶部的岩石支撑不住自身重量或者受到外部压力影响时,就会发生塌陷,产生地震波,不过这种地震一般震级较小。
2. 地震的要素。
-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地震能量的发源地。
-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也就是地面上距离震源最近的点。
-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 - 300千米之间)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浅源地震由于离地表近,释放的能量能快速到达地表,往往造成的破坏比较大,如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的9.0级地震就是浅源地震。
- 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2倍。
例如,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级地震的32倍。
里氏震级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
-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它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同一震级的地震,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烈度。
例如,一次6级地震,在震中附近可能烈度达到Ⅷ度(房屋破坏严重,少数倾倒),而在距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可能只有Ⅲ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f142e0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3.png)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名词1.假频:某⼀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取样时,由于取样频率⼩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取样不⾜两个,取样后变成另⼀种频率的新信号,此乃假频。
2.频谱分析:利⽤傅⽴叶⽅法来对振动信号进⾏分解并进⽽对它进⾏研究和处理的⼀种过程。
3.多次波:海⽔表⾯和海底⾯之间或地表与强反射⾯之间产⽣的多次反射。
4.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受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5.亮点技术:利⽤反射波振幅法检测油⽓的⼀种⽅法技术。
亮点:指地震剖⾯上振幅明显增强的同相轴。
6.A VO技术:Amplitude Versus Offset 利⽤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间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的弹性参数伯松⽐,进⼀步推断底层的岩性和含油⽓情况。
7.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保持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关系不变进⾏资料处理的过程。
8.真振幅恢复:从地⾯检波器记录到的振幅中消去波前扩张和吸收因素的影响,使其恢复到仅与地下反射系数⼤⼩有关的真振幅值。
9.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平截⾯⼀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点处的⾃激⾃收时间之差。
10.菲涅尔带(下P25):若在界⾯上O点(激发点)两侧的C、c点产⽣的绕射⼦波与在o点产⽣的绕射⼦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的绕射⼦波在O点是加强的,Cc以外的不再互相加强,则以O为圆⼼,Oc为半径在反射界⾯上作出的圆的范围即为O点产⽣在波界⾯上的(第⼀)菲涅尔带。
菲涅尔带半径|Oc|=(0.5λh)1/211.速度谱:某时刻地震波能量扫描相对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为该时刻的⼀条速度谱线,将所有的谱线按时间集中在v-t坐标系中得到该道集的速度谱线集合即为速度谱。
12.地震组合法:⼀种利⽤有效波和⼲扰波在传播⽅向上的差别来压制⼲扰波的⽅法,有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和室内混波。
13.共反射点叠加法:野外采⽤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室内处理采⽤⽔平叠加法,最终得到⽔平叠加剖⾯,这⼀整套⼯作即为共反射点叠加法。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4b9b1a1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e.png)
第四章地震灾害4.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蓦地破裂或者因岩层蓦地塌陷、火山蓦地喷发等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者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 (掌握) ( 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惟独一个震级。
(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造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 ( 熟悉 )( 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 与震级M 有下列关系(能量E 以尔格计):logE 11.8 1.5M 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 101.5 31.6倍。
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 ( 了解 )( 1 ) 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 2 ) 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殊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 (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不少,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造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普通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此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造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6063462cc58bd63186bd89.png)
有4次。
•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距大于1000公里的 地震。
•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 注:在固体中可以传播横波或纵波,在液体、气体(因无剪切效应 )中只能传播纵波。
波阵面和波射线
平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球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注:
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 都可视为平面波。
地球介质:三性皆有的复合体。 地震时:脆性 地震波传播时:弹性 地质时间内,地幔对流 长时间:素性 短时间:弹性 短时间断:脆性
•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 •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 强,S波的水平分
量相对较强。 • (4)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 (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
地震概论
• 如果切变模量=0,则横波速度Vs=0。这说明在 切变模量为零的介质(液体)中,横波不能通过。地 球的外核由于没有横波通过,应当属于液态性质。
• 很多固体,特别是地表附近的岩石,它的泊松比接 近于1/4。这时=,于是有 VP 3VS ,这种关系 式称为泊松关系式,满足此关系式的介质称为泊 松介质。
的能量比P波的强。 • (6)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S波
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 S波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7ef8931eefdc8d376ee32cb.png)
第四章
第一节
地震机制
基本概念之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 它的意义可以和原子结构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相提并论。 三个阶段
1) 大陆漂移 2) 海底扩张 3) 板块构造
概念:板块—刚性(或半刚性的)固态的巨大板状岩石块体。
板块构造—地球的最外层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他们飘浮在相对较 软的流动的热物质上作相互运动。
第二阶段:海底扩张学说
学说提出的背景:一系列新地理地质现象的发现 1.大西洋中央海岭(洋中脊) 2.澳大利亚极地恐龙; 澳大利亚东南部恐龙洞发掘的极地恐龙。 它们是温血恐龙, 具 有夜视和耐寒能力。生活在距今 100—125 百万年前。1991 年夏,美国俄亥俄州的地质学家 David Elliot 和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 William R. Hammer 在离南极极地 640 公里的柯克帕 特里克山(位于南极洲靠近罗斯冰架边缘的海拔 4,531 米的山峰)发现了恐龙化石,后来这 种恐龙就以发现者而命名—Ellioti.首次发现的南极大陆最早的食肉动物 2.4 米高,8 米长,8 英寸高的冠,凶猛的食肉恐龙. 恐龙灭绝说:白垩纪晚期(大约 65 百万年前) ,全球突然变冷,恐龙灭绝; 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两种说法都使地球暗无天日, 气温剧降。 但是生活在 100 百万年前的澳大利亚极地恐龙既然耐寒为什么也灭绝了, 如今的南极极地如 此寒冷怎么会有食肉恐龙? 3. 板块理论发展第二阶段——海底扩张 20 世纪 50 年代,出于军事目的,大规模海底测量。发现: 海床岩石年轻,海床不平(海岭和火山) ;海底地磁条带,地磁极多次反转;地震和火山大 都分布在海沟和海岭。Wegner 的理论开始复苏 1)海底地形测量 • 早在 16 世纪,少数勇敢的水手用钓鱼线测量海底的深度,发现海底并不平整。 • 19 世纪之前,人们对海底的认识大都是猜测。 • 1885 年, 美国海军 L.M. Maury 发表的海底地形图第一次证实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存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4-1918)声纳的发现,加快了人们对海底地形的认识,证 实了大西洋中央山脉的连续性—洋中脊。海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平。 2)地震测量 • 1947 年,美国地震学家发现海底的沉积非常薄。 •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海底岩石的年龄至少是 40 亿年。 • 这么长的年龄,为什么沉积如此薄? • 1950 年代,多个国家的海底地理测量发现,海洋中的大山脉延绵 5 万公里,环绕全 球,平均高出海底 4500 米,最大宽度 800 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貌—全球大洋 中脊。 3)海底地磁测量 • 1950 年代,科学家把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军事目的的机载磁强仪改装成地磁仪,测 量海底地磁。 • 发现海底地磁的异常分布 • 大洋中脊两边的岩石的磁极性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沿洋中脊两边成对称的条带状分来自第三阶段:板块构造学说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3b90a7fee06eff9aef807c2.png)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02af1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f.png)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时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中;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叠加原理。
2、震相: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且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各种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反映。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又可称为时距曲线。
5、习惯上把道集内第一道的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称为偏移距。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9、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10、纵波: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的波。
1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震源在地表上方的那个点。
1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若干年在,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烈度。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答:(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自然灾害知识点-地震灾害
![自然灾害知识点-地震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33a2270a90c69ec3d5bb752a.png)
2 地震灾害2.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岩层突然塌陷、火山突然喷发等引发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掌握)(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熟悉)(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能量E以尔格计):log+=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31.6倍。
11ME5.18.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了解)(1)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2)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别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另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筑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地震的知识点总结
![地震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cc093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f.png)
地震的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成因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多个层次。
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类型。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发生相对位移,引起地壳内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而产生的地震活动。
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动的结果,多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而火山地震则是伴随火山喷发活动而发生的地震。
二、地震波地震后产生的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根据传播途径和性质可以分为P 波、S波和L波三种类型。
P波(Primary Wave,纵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波,能够穿过液体和固体,传播速度可达每秒7公里。
S波(Secondary Wave,横波)传播速度次于P波,只能穿过固体介质。
S波均呈横向振动,传播速度约为每秒4公里。
L波(Long Wave,面波)是一种特殊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比P波和S波慢,但相对其他两种波波长更大,能引起地面的地面振动。
三、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震级是对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
最早用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后来引入了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矩震级是目前公认的地震震级计算方法,它能更准确地反映地震能量的释放量。
地震的震源深度是指地震波的发生位置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源深度越浅,对地表的破坏力越大。
而深部地震则对地表影响较小。
四、地震的危害地震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地面产生激烈的震动,这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了破坏,导致建筑物坍塌,人员伤亡。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气体泄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面沉陷等。
地震还会导致交通中断、供水中断、电力中断等社会生活设施瘫痪,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五、地震的预测和监测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提高地震的预测和监测能力,以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
地震的预测主要包括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b9b879a32d7375a41780e2.png)
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5.分类: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
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第二节地震波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基本烈度意义
• 对我国国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 • 为国家国土资源利用 • 建设物设防等提供防震减灾依据
(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将抗震目标与三 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
第一个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
• 1.1 创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伤亡之最的大地震 — 华县 地震
• 1.2 推动封建统治者革除弊政的地震 — 三河、平谷 地震
• 1.3 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震 — 邢台地震 • 1.4 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 海城
地震 • 1.5 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震劫难——唐山 • 1.6 稳定社会的震后地震趋势预报 — 南黄海地震
Love 波(L波)的传播
•
面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
这类波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
为面波。常见的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
(Love)
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
• P波,速度 VP
K 3/ 4
• 花岗岩: Vp = 5.5千米/秒; 地球内部
• •
水K和: μV为p拉= 梅1.常5千数米,/ρ秒为随密变速深化度度度的怎变?么化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一、地震波的序列
(一) 体波 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
(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1、P波: 是跑的最快的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 传播。P波与空气中的声波很相似,质点沿着波的 传播方向做压缩和拉伸运动。
一、地震烈度
• 地震烈度的概念:
•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 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 烈度划分依据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与联系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
区 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别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
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
第一章 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
• 1.7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启动农村安居工程的 地震—九江地震
• 1.8 共和国为平民的生命哀悼—汶川8.0级大地震 • 1.9 促进地震研究发展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立法的美
国旧金山地震
• 1.10 震后次生灾害远远大于主震灾害的日本关东地 震
• 1.11 引发跨太平洋海啸的智利地震 • 1.12 启发人们健全防灾预警系统、与自然和谐相处
• P波和S波的速度由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常数决定。
SH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水平面内时为SH波。 SV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垂直面内时为SV波。
• (二)面波
• 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面 波传播的速度都比体波慢。最重要的面波有两种: Rayleigh 波(R波)和Love 波(L波),它们的命 名是为了纪念这些波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Lord Rayleigh 和 A.E.H. Love。
纵波 ——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 方向平行。
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传播方向垂直。
2、横波 • S波:S波跑的比P波慢,它只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在S波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S波的传播方向 互相垂直,介质中产生剪切应力。由于流体不能 承受剪切应力,因此S波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 S波,速度 VS
• 花岗岩: Vs =3.0 千米/秒; • 水: Vs = 0 千米/秒
五、地震波的波序
P波
SV波
SH波
sin iP sin iP sin iP sin iS sin iS p
v1P
v1P
v2P
v1S
v2S
地 球 的 结 构 及
波 的 传
播
地震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三分量)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 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 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预警的条件有两个: 一、地震已经发生了 二、有较好的信息判断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地震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波在近处传播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纵波, 也称P波;另一种是横波,也称S波。纵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速度是6公里多,横波是3.5公里左右。比如,在距 离震中80公里以外,这个时间差就有10秒钟。利用这 10秒钟时间,是可以采取一定的避让措施来减轻伤亡的。 另外,相对电磁波每秒30万公里的传播速度来,地震波 的传播速度显然是慢得多。假如据震中60公里以外,在 震中位置的地震台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即使是P波,也 可有10秒的躲避时间,S波就更长了,可有将近18秒时 间。完全可以采取一定的避让措施来减轻伤亡。
联 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 系 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
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基本烈度及抗震烈度
• 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 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 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 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个水准:当遭受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地震 (或称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坏, 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预 估的罕遇地震(或称大震)影响时,建筑可能产生重 大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通常将其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瑞利波的质点运动轨迹为入射面内的逆进椭圆。 其短轴的走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长轴则垂直于 地面,因此, 瑞利波在水平、垂直分向均有能量分 配,通常,垂直分量能量为水平分量能量的1.47倍。 另外,从理论上可证明,瑞利波的波速略小于同一 层介质中横波速度。(SV波)
Rayleigh波的传播
勒夫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地表平行且垂直于波的 传播方向。其传播速度大于层中横波速度,小于层下 横波波速,且不同频率的勒夫波其波速一般也不同。 若频率低的波速度快,频率高的波速度慢,则为正频 散,反之则为反频散。(SH波)
的印度尼西亚大地震
邢台地震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
1.4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 震 — 邢台地震
• 邢台地震 • 时间: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3月
震经/震中:6.8级/9度;7.2级/10度 • 波及范围/损失: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 • 死亡人数: 80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