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历史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生活着、劳作着、信仰着,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一、黄土高原的历史

黄土高原是中国大陆最早形成的地区之一。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出现了许多先民文化和朝代。

1. 先民文化

距今6000年前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长江以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而在黄土高原上,则出现了半坡遗址文化、大汉遗址文化等先民文化。

2. 历代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诸侯割据、战争不断的地区。秦汉时期,这里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唐宋时期,则是农业发展和商

贸繁荣的时期。

二、黄土高原传统文化

1. 民族音乐

黄土高原上有许多美妙的民族音乐,如陕北梆子、秦腔、河洛大鼓等。这些音乐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

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2. 民间艺术

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剪纸、刻字、绣

花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壁画、木雕等传统美术。

3. 宗教信仰

黄土高原上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其中,道教

是这里最为普遍的信仰之一,而佛教则在唐宋时期传入这里。

4. 民俗文化

黄土高原上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

典等。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体现

了他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三、黄土高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文化遗产保护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传统文化的遗产,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整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研

黄土高原历史故事20个字

黄土高原历史故事20个字

黄土高原历史故事20个字

一:

对于不少人来说,提起黄土高原,大概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就像这张图所示。

没错,这是真实的影像。在明清之后,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真的沦落到了这副德行。

二:

但好在建国之后,水土保持意识增强,植被覆盖大幅度恢复了。有的童鞋可能有疑问了,黄土高原本来不就干旱缺雨吗,怎么还能说恢复就恢复呢?之所以被称为黄土高原,因为这里是全世界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没有之一。

三:

为什么这么强悍?因为她的boss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

大陆。其内部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多戈壁和沙漠。又地处中纬度,处于西风带控制区,西风带什么鬼,关他什么事?那是因为正是盛行西风的影响,所以亚欧内陆核心西边的东欧地区没形成黄土高原,而其东边的中国北方,接了这口锅。当然了,地形因素和强大的冬季西北风也是“帮凶”。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

外文名Loess Plateau

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

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别称乌金高原

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

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

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1基本简介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

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

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形成了现在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水保试验站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位于黄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始建于1973年,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点重点站。
目前这个试验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试验场,其中包括农田水分平衡试验场、养分循环试验场、土壤侵蚀试验场等160个小区以及先进的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农林旱地微气候观测站,占地7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试验站。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
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黄土高原-来源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
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古气候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高原知识点

黄土高原知识点

黄土高原知识点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这个地理区域的土地质量很差,土壤多为黄色的黏土,缺乏养分和水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这里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被称为“荒漠化”地区。但是,黄土高原也有很多特殊的地理和生态条件,这些条件孕育了不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特色,成为了中国学生地理课程中的常见知识点。

第一,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非常独特,这可以从地形图上看出来。整个黄土高原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形势,整个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北部山地和南部丘陵两个地形区域。北部山地区域的海拔相对较高,地势比较险峻,而南部丘陵区域则相对平坦,适合种植作物。

除了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地貌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化的红黏灰岩、白云岩、菱镁矿等矿物质颗粒物质组成的,这些矿物质颗粒物质的平均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极易随风飘散,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黄风暴”现象。

第二,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也非常独特,有“三寒一热”和“四季不分明”之称。这里的“三寒一热”指的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和多风,而“四季不分明”则是指干旱、紫外线强度大、恶劣的气候条件,这些气候条件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例如风沙暴、短暂强降雨、山洪等,这些灾害非常危险,往往会对当地居民和

农业带来巨大损失。

第三,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这里曾经孕育了不少古代文化

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历史悭理—第八辑

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王乃昂

—、前言

甘肃黄土高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西部,其范围大致在哈喇古山、积石山、大力加曲一线以东,陕甘界山了午岭以西,祁连山东延的乌诺岭、毛毛山、寿鹿山一线以南,西秦岭以北•面积约11万平方公.甩。并以近南北走向的六盘山(古名大陇山)为界,分陇东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两大部分口陇东黄土高KC原面较完整,海拔高度自西北至东南在1800-1000米之间。陇叫黄土高跟,地表较为破碎,呈梁船沟第地貌,海拔高度概在1200—2500米之间。

甘肃黄土髙原船现代环境孚可用综合反映水.热等自然条件特点的地带性植被说明之口所谓地带性植被,是指分布在显威地境(具有壤质土或粘质土的非盐渍化、排水罠好的平地或坡地)的植被类型,该植被类型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m就植被分区而苫,木区除东南部边缘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外.大部分属于温带草原区域。①从南至北,可分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三个植被韓

森林草原的北界约在华池、庆阳、镇原、静宁、华家岭、临洗、临夏一线,此线在陇东略和年降水量500毫米的等值线相符,在陇西则利年降水量450直米的等值线吻合。它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字土壤主要有黑戸土.粘化黑加土及褐土,植被-以中旱生灌木和草本占优势,乔木稀散矮小。常见草本有白羊草、黄背苹.野古卑、大油芒下长芒草、铁杆蒿、茵陈蒿、菱蒿、艾篙等,灌木主要有酸枣r狼厅刺、酸剌7黄蔷薇、尿核木、柠条、胡枝子等,乔术树种以辽东栋詡I杨、桦木、侧柏、油松.広杉为主。典型茸原〔干草惊、真草原)南接森林草杲帶•北界在永靖、兰州.同心.盐池一线d年降水量300—450亳米*土壤为黑堺土及淡黑坍土,代表性植物是早生丛生的草本和小半灌木,如长芒草、短花针茅"百里香

黄土高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黄土高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黄土高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以下是黄土高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1.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地跨多个省份,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

2.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覆盖为主的地区,黄土厚度一般在50-200米之间,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3. 黄土高原气候特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4.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地贫瘠。

5. 黄土高原经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同时发展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6. 黄土高原历史文化遗产:黄土高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西的平遥古城等。

7. 黄土高原治理与保护: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古气候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高原上的故事

黄土高原上的故事

黄土高原上的故事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以其特有的黄色土壤而得名。这片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邱军先生是一位在华池县工作的扶贫干部,他不幸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9岁。他把生命献给了这片红色热土,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

另外,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乡村振兴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这里的人们用红色的歌声传承着永续的精神,努力振兴家乡。在人民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的黄土高原,现在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5%,颠覆了过去的断言。例如,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现在已经从“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转变为“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的绿水青山。

黄土高原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自然和人文的交融,更是关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

黄土高原风成说的依据

黄土高原风成说的依据

黄土高原风成说的依据

1.地质构造: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是中国东部的一部分,与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同。黄土高原主要由黄土和泥岩等软性沉积物构成,没有硬质岩石层保护,易受侵蚀和风蚀。

2. 气候条件: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风力较强,易形成风蚀地貌。

3. 植被覆盖率: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在旱季,草木枯黄,土地暴露,容易受到风蚀的侵蚀。

4. 历史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人类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农业和畜牧业活动,砍伐树木,挖掘矿物等,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暴露,形成了很多沟壑和峡谷,也加剧了风蚀作用。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风成说的依据主要是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率和历史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

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形成了现在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地形地貌
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的地形以沟壑为主,沟壑密度大,深度 深。
高原广阔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覆盖了多个省份,是世界上 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地势起伏
黄土高原的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差大,最高点 与最低点相差悬殊。
气候条件
01
02
03
温带大陆性气候
黄土高原的气候属于温带 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温差大。
降水较少
灌木
在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生长着大 量的灌木,如沙棘、酸枣、枸杞等, 这些灌木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做 出了贡献。
草本植物
黄土高原的草本植物种类繁多,包 括各种野花、草类和豆科植物,它 们在维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
动物种群
哺乳动物
01
黄土高原的哺乳动物包括野猪、狐狸、獾、兔等,它们在生态
水资源开发
水资源量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量相对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黄 河、渭河等河流。
水资源利用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 面。
水资源保护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应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和水 资源浪费。
矿产资源开发
矿产种类
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然气、铁矿等。
系统中担任着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一、引言

•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阐述黄土高原多彩性的体现,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社会现状。

•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探讨黄土高原多彩性的形成机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二、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与多彩性

•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等。

•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水文特征,揭示其生态多样性。

•探讨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对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与多彩性

•追溯黄土高原的历史沿革,包括古代文明、民族融合等。

•介绍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如窑洞建筑、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

•分析黄土高原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黄土高原的社会现状与多彩性

•描述黄土高原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

•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如水土流失、贫困问题等。

•探讨黄土高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其多彩性。

五、黄土高原多彩性的未来发展

•提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等。

•展望黄土高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强调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六、结论

•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黄土高原多彩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表达信心和期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黄土高原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列出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书籍、论文、报告等。

一、引言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横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备受瞩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黄土高原历史简短故事

黄土高原历史简短故事

黄土高原历史简短故事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北部。它的

形成历史悠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远古时期,黄土高原一片青山绿水,森林郁郁葱葱,动植物繁盛。同时,这片土地也见证了早期社会的发展。古人们在这片土地上

繁衍生息,进行农业耕作,并逐渐形成居住聚集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

干旱和风蚀作用使得土地逐渐变成了光秃秃的黄土,植被减少。这一

变化也对当地的居民产生了冲击。为了生存,人们开始逐渐转向畜牧

和其他适应当地环境的经济活动。

历史上,黄土高原也是军事争夺的重要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多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对这片土地进行争夺与控制。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将大量资源投入黄土高原的治理工程,修筑了

一条长城,加强了边防防御。

如今,黄土高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可以在当地找到。人们可

以在黄河边欣赏到古老的黄土城垣,登上历史古城的城楼俯瞰周围的

美景。同时,也能体验到当地居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黄土高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拥有的历史和文

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片土地,让它

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继续流传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6/ 4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机电1110班

郑斌斌

目录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5)

三.文明的孕育 (6)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6)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7)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 (10)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 (11)

八.参考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郑斌斌机电1110班

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特征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土高原,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土高原孕育里中国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更是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根源。近代,直至现在,黄土高原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导致黄河水位不断被太高,决堤危险越来越大,洪灾、泥石流,滑坡,成为了影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央也确实采取了很多可以用来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治理新途径,希望在不就的将来能够将黄河流域治理好。

关键词:文明发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地区其主要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海拔1500到2000米。黄土高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加之过高的山脉不是黄土这种疏松的结构可以承受的,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的平均厚度为50-80米,最大厚度为150-180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20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黄土高原的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夏天的气温较高,一般可达到30度以上,冬天最低气温为零下10-20度,很少有零下30度左右。黄土高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很强,比较适宜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喜温粮食经济作物。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属亚欧板块中心地带,属中国板块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正是古元古代板块的靠近内陆的部分,部分是新生代盆地,比较年轻。最早的掩饰成分是花岗岩、玄武岩以及铁质碳酸盐等等,原本中朝板块由于不断的造山运动和板块运动,形成了中朝微大陆,直到震旦纪至第四纪的潘吉亚大陆的融合时期才与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现在亚欧板块的雏形。

三、文明的孕育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文化发源地,早在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主要就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约在4000多年前,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虽然其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故事有一些是人们虚构的,但是根据大量的史实和考古结果也可以确定,中国的文明发祥地主要是指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地区。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左右,出现了半坡遗址文化,其后有出现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之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为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这其中充满了血泪,充满了屈辱和伤

痛,但是也是我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和进化史。其中最为典型的可以属周的崛起、秦的崛起、东晋十六国的混乱以及明末的闯王起义了。

周的崛起比较温和,只不过据说是文王时期曾经被拘于羑里,周崛起是曾经与周围较为强大的部落发生过很久的战争,不过大都是小打小闹,只是几百甚至几千人的战争,后来建立周朝也不过是一个小的王国罢了,纯属部落联盟那种,不值一提。

秦的崛起以及强大则是充满了艰辛,充分表现了黄土高原人们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秦国强大起来以后,秦人的彪悍与好勇斗狠更是代代相传,当秦国彻底占据优势时,“老秦人”直接了中流砥柱的代称,可见当时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是多么的能吃苦耐劳。

明末的闯王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中最为成功的农民起义,起因是国家的横征暴敛和不断天灾。而闯王便是陕北米脂人,其所领导的起义几乎横扫半个中国,彻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其意义非常重大。

由这三个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对中国的重要作用,只不过由于国都的位置不同,导致经济中心的南移和东移,不在此列,另论。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

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着。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出现了六次损失,最早是在秦汉时期,秦国统一后,为了靠近统治中心咸阳,大量的人口向黄土高原地区迁移,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大量的草场变成了田地;第二次是喊中前期,人口激增,导致关中一带的森林大量被砍伐;唐初期,突厥新服,为遏制突厥的南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